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时间:2019-05-14 03:2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第一篇: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扎实 充实 丰实平实 真实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课的具体标准,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

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成功呢?我认为目前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有了课程标准、有了教材、有了实验学校,但是从学校实践的真正变革的层面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要认真地投人、去实践,去研究二期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单向的,要努力实现两转化—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这种实践的必要性还在于它是一次检验,是对我们现有的课程标准的完善、丰富、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开放的态度首先就是一个探究的态度、一在改革中大胆实践的态度。这个过程首先要求课改决策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广大的教研人员不要抱着我是课改的指导者的身份到实践中去跟老师们交往,而是要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也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因为我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常常感到“模式”和“操作”这两个前一段非常热门的东西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老师自己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想改革的,但也有不少人似乎认为有了这一些,就能够比较方便地、快捷地进人到新课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人开展的,因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型性变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投人、思考、实践,就难以使这场改革变成真正的实践而产生真实、有效的结果。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第二是不追赶时髦,会对时髦作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因此今天首先要说的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办法,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要把我们整个教改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深化,使我们的行为能体现出新的理念,同时,也就能不断形成我们新的对“好课”讨论标准的认识。

二、研究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观

评价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非常有力地推动改革发展的一个抓手。但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在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观的更新问叶澜教授在课堂上与老师交谈题,因为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期望马上来制订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讨论将很难深人,因为任何一个评价指标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评价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的、要努力去做的是对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做一个透析,做一个它背后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透析,同时还要搞清楚现在要做评价,我们的评价观是什么?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也许我们才说得清楚我们为开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甩那个标准来衡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要改变过去的评峨标准,要用现在的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如果没有做一种前提性的深人探讨的话,将是千奇百怪而且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今天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前提性的追求,然后来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评价观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只有回答清忿、这两个问题,才能编制具体的评价指掀:

①一个是怎样认识课堂,即课堂教学观是什么,这涉及到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性质的认识,这涉及到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过程、效果,同时还涉及到上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对这些东西理解得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价值性质到目的、过程、效果,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价值是灵魂,性质的认识是对核心的把握,然后渗透到目的、过程和效果。

②二是持怎样的评价观,这涉及到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性质、谁来评价、评价的双方及双方的关系、评价什么、如何来评价等一系列跟评价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直接相关的认识性的问题弄清楚了以后,还涉及评价方案的形态。现在比较多的评价方案的形态是“并列式”评价方案,往往看不到评价之“魂”。目前广泛应用的等级制评价方案,大多是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所以在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的前面,应该有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大讨论,否则很容易陷人到具体、陷人到评分标准,而忽视了它背后的灵魂。

三、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评价观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有认真的理论探讨,还需要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已经有了实践形态的改革实践作出深人的评析,即评价观不只是理论问题,还应验证今天改革实践。大家一起深人到改革实践中来,讨论评价观,以形成评价观。基于自己的实新新新姗姗琴琴琴川川比习习只只田田田田尽尽践,老师们要有一种直面改革实践的批判、研讨、分析然后再提升的过程。我认为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还有相当强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东西、新的形式、新的追求。在这种新的创造以实践方式呈现的同时,又出现了老问题的新表现。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还是比较多地对教学做一种预设方案的实施;教学比较多地是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老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强化程序式教学,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在新旧理念交汇碰撞的今天,有些青年教师对传统的一套还没有学象,是因为我们对新东西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晰,还没有认清传统的方式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它的问题、局限到底在哪里?它的根深蒂固的危害在哪里?它与教育内在秩序的背离在哪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反思,不断去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教学中非常稳熟的东西,依然是我们要想形成新的评价标准前必须做的事。在一批改革的先行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教研员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理解以后的比较大胆的改革实践。这种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①关于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新的东西的形式化也不少,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改而改,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永远不是绝对的,形式是可以选择的,要靠人来利用,不是简单地有这么几个形式就是好课。

②关于教条化:跟形式化有差别,其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一种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这两种现象(形式化、教条化)如果不去重视、不去研究、不去改变的话,它可能会成为窒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杀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四、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人,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本文根据华木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于2003年4月18日在上海市“黄浦教育论坛”的报告:“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录音整理而成。由横塘实验小学任飞龙录音整理,叶澜修改定稿。)

第二篇: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课的具体标准,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

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成功呢?我认为目前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有了课程标准、有了教材、有了实验学校,但是从学校实践的真正变革的层面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言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要认真地投入、去实践,去研究工期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单向的,要努力实现两转化——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这种实践的必要性还在于它是一次检验,是对我们现有的课程标准的完善:丰富、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开放的态度首先就是一个探究的态度、一个在改革中大胆实践的态度。这个过程首先要求课改决策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广大的教研人员不要抱着我是课改的指导者的身份到实践中去跟老师们交往,而是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向题和困惑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也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因为我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常常感到“模式”和“操作”这两个前一段非常热门的东西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老师自已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想改革的;但也有不少人似乎认为有了这一些,就能够比较方便地、快捷地进入到新课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因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型性变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投入、思考、实践,就难以使这场改革变成真正的实践而产生真实、有效的结果。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第二是不追赶时鬈,会对时髦作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因此今天首先要说的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办法,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要把我们整个教改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深化,使我们的行为能体现出新的理念,同时,也就能不断形成我们新的对“好课”讨论标准的认识。

二、研究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观

评价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非常有力地推动改革发展的一个抓手。但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在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观的更新问题,因为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期望马上来制订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讨论将很难深入,因为任何一个评价指标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评价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的、要努力去做的是对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做—个透析,做一个它背后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透析,同时还要搞清楚现在要做评价,我们的评价观是什么?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也许我们才说得清楚我们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用那个标准来衡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要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要用现在的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如果没有做一种前提性的深入探讨的话,将是千奇百怪而且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今天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前提性的追求,然后来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评价观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只有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编制具体的评价指标:

①一个是怎样认识课堂,即课堂教学观是什么,这涉及到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鲍价值、功能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性质的认识,这涉及到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过程、效果,同时还涉及到上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对这些东西理解得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价值性质到目—的、过程、效果,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价值是灵魂,性质的认识是对核心的把握,然后渗透到目的、过程和效果。

②二是持怎样的评价观,这涉及到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性质、谁来评价、评价的双方及双方的关系、评价什么、如何来评价等一系列跟评价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直接相关的认识性的问题弄清楚了以后,还涉及评价方案的形态。现在比较多的评价方案的形态是“并列式”评价方案,往往看不到评价之“魂”。目前广泛应用的等级制评价方案、太多是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所以在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的前面,应该有一次关于课堂救学评价观的大讨论,否则很容易陷入到具体、陷入到评分标准、而忽视了它背后的灵魂。

三、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评价观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有认真的理沦探讨,还需要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已经有了实践形态的改革实践作出深入的评析,即评价观不只是理论问题,还应验证今天改革实践。—大家一起深入到改革实践中来,讨论评价观,以形成评价观。基于自己的实践,老师们要有一种直面改革实践的批判、研讨、分析然后再提升的过程。我认为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方面还有相当强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东西、新的形式;新的追求。在这种新的创造以实践方式呈现的同时;又出现了老问题的新表现。

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还是比较多地对教学做一种预设方案的实施;教学比较多地是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老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强化程序式教学,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在新旧理念交汇碰撞的今天,有些青年教师对传统的一套还没有学象,是因为我们对新东西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晰,还没有认清传统的方式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它的问题、局限到底在哪里?。它的根深蒂固的危害在哪里?它与教育内在秩序的背离在哪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反思,不断去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教学中非常稔熟的东西,依然是我们要想形成新的评价标准前必须做的事。在一批改革的先行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教研员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理解以后的比较大胆的改革实践。这种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曲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①关于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新的东西的形式化也不少,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改而改,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永远不是绝对的,形式是可以选择的,要靠人来利用,不是简单地有这么几个形式就是好课。

②关于教条化:跟形式化有差别,其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一种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这两种现象(形式化、教条化)如果不去重视、不去研究、不去改变的话,它可能会成为窒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杀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四、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

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

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第三篇:一堂好课[模版]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课文分析准确深入; 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 师生互动活跃; 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 课中的启发点多; 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小先生、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小先生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小先生们”娴熟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记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一堂课可以用四个量来衡量--信息量、思维量、媒体使用量和延伸量。这四个量显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那位教师没有给我解释这四个量的含义,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思维量--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只要坚持我所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延伸量--是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哪怕是女老师得体的淡妆与漂亮的服饰,都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这只是过渡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却显而易见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样,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欲望,创设解决问题的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也是有经验教师的主要课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主要应当表现在课堂结构的改变上。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改变,就谈不上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的课你能说不是好课吗?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我曾多次强调过,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整理 2016.4.18

第四篇:一堂好课

平时我们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往往会看到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课也许是集众人的智慧精雕细作的结果,也许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式的“作秀课”,就失去了它真实的一面。

我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是: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设一个让学生“激动”的氛围。如:一个故事、一段幽默„„

2、教师平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即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3、真实,有生命力。

4、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5、教师能体验到成就感,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皆有收获。

我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听听那冷雨》,课堂开始让学生自创有关雨的对联,学生特别积极,都想一试身手。气氛热烈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再开始正文。课文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余老师用丰富的学识把它们串了起来,而且问题启发到位。一节课并未使用多媒体,但学生却很好的掌握了内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1)课堂气氛要活:

(2)学生思维要活:提供一种让学生“心动”的机会。如: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

(3)所学知识要活:搭建一座让学生“互动”的平台。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篇:谈谈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

谈谈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那么,怎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呢?一般认为好的一堂课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看教学双方是否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对象的情况如何,学生同样要有充分的准备——预习,学生预习的深浅程度是一堂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知道自己今天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的,可以说,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懵懵懂懂、浑浑噩噩来听课的学生要高出一个水平,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次,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好的一堂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激励学生一生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我认为评课中“看学生”就是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时而聚精会神地听,时而全神贯注地思考,时而欣喜地举手发言,时而富有感情地朗读,时而下笔有神地练习„„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节课就是好的。

第三,好课就是要看教学目标实现状况。一堂好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突出,课堂思路要清晰,知识点要落实,教学过程要协调、和谐,学生思维要活跃。教态自然大方;语音清晰、标准、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有变化,充满激情,有吸引力;书写简明规范、流利清秀;多媒体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堂好课必然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在这样的课上,教师肯定会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四,课堂要看氛围营造状况,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融洽与和谐、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氛围一般表现为过于寂静、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的基本特征。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进程,所以创造良好的、民主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体验一种美感,师生双方更易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相考问、共同体验、共同参与、情感共振的美妙乐曲。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我们为之努力且一直向往的课堂。

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就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教学课,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好课的标准

1、课堂里有生活。是指课堂里有放映生活问题的问题再现、碰撞和解决。“回归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课堂也要放映生活。

2、课堂里有笑声。是指课堂里有欢快的、开心的和会意的笑声。这是愉快的、轻松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笑声是生活的需要,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里少不了笑声。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

3、课堂里有辩论。是指课堂里有观点的、方法的和结果的辩论。新课程推崇的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应该有观点的、方法的和结果的辩论。辩论观点,辩论方法,辩论结果,这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现在是辩论不足,沉默有余。

4、课堂里有尊重。是指课堂里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构成现代教育课堂的灵魂。它使课堂赋有生命力。

5、课堂里有规矩。是指课堂里有养成的、习惯的和人性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十分强调它。所以,课堂也应有养成的、习惯的和人性的规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因而是人性的。

6、课堂里有迁移。是指课堂里有预设的、生成的和随机应变的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它使课堂充满乐趣,悬念和智慧。它也应该是多学科方法的迁移,让学生思路开阔,方法灵活,富有创新。

7、课堂里有掌声。是指课堂里有鼓励的、赞同的和敬佩的掌声。掌声来自教师,来自同学。有鼓励,有赞同,更有敬佩。这是班集体的功能。发挥好这个集体的功能,课堂会迸发出神奇的力量。

8、课堂里有权威。是指课堂里有来自老师的、同学的和真理的权威。作为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课堂需要适当的权威。有老师的,有同学的权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权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权威。

9、课堂里有默契。是指课堂里有教学的、讨论的和作业的默契。默契是和谐教学活动的组成,它不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课堂环境。它使教学智慧的表现。

10、课堂里有小灶。是指课堂里有针对个别后进学生的出于关怀目的的小灶。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的课堂对此是充分重视的。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一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标准:

1、是否有连贯。一堂好课看的往往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精雕细琢和耐人寻味。

2、是否有生成。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及时生成。也就是说好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教师与学生有互动的过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课必须是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这些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一堂好课不仅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最大程度的发展,还应该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4、是否有新意。课堂否有新意,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听课的人看出新意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学生来说,同一个内容只会在课堂上学习一次。教师的“新意”应是绝对新意,而不是相对新意,即不是相对于已经在别的班上过的同一内容的课要有新意,而是相对学生以前的学习经历要有新意。一堂好课总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前教学中未有过的一处或几处闪亮点,使整堂课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5、是否有瑕疵。“好课”不必面面俱到,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很多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一堂课留有些缺憾和瑕疵才是真正的好课,这样可以让教师去更好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能进行有效地重建。

确切地说,“好课”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优质课”、“优质教学”、“有效教学”等等。尽管这些概念的内涵不尽一致,但也有很多共性。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包括:(1)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4)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5)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从上述标准中可以看出,“好课”的标准是相对的,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反映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1)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2)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3)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4)教学评价的效用主义倾向日渐凸显,开始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从教学过程理解好课的标准]

就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而言,从完整的教学过程来看,一般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当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

一、理念是否新

教学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的形式应该多样。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认识社会与现实的方法与手段。课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学场所,应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形式与内容应该统一。小组合作不等于小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内容。

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不导,教师应当是课堂里的主心骨,应当起精神引领的作用。分数不是惟一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指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

二、目标是否明

教学目标是否明应当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第一,主题是否明确。一堂课的核心思想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第二,思路是否清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第三,主体是否呈现。一堂好课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了哪些具体进步。第四,亮点是否突出。本节课的亮点是什么,教学高潮是如何设计的,实现高潮的方法与手段有哪些。

三、设计是否精

从设计原则看,通过教师的教材再处理,是否使静态的、生硬的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流畅的学科认识。

从设计问题看,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是否合乎学生 的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从设计思路看,该教学设计是否讲究学科依据,而不是对教材简单的增删、修改;该教学设计是否建立在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就零散的知识点展开。

四、流程是否畅

一切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学过程封闭、教学内容死板、教学进度随意,必然会使教

学过程僵化、课堂气氛低沉、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流程是否通畅取决于教师的素养。一要看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敏感度。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度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二要看教师的教学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调控;当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映时,教师应该用什么策略去应对,即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考察的是教师的能力。

五、方法是否当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情景的创设、学习结果的呈现、教学效率的高低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节课中,教学方法不在多而在于当。教学的程式化会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的技术化、课件化从很大程度上会抹杀教学的个性与特色。

六、目的是否升

目的与目标是有区别的。目标指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目的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前者概念范围偏小,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标准;后者涵盖面更广,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境界、境地。

一堂好课不能只就课论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关注,使学科目的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扎根。

一堂优质课的特征

根据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理念我认为一堂优质课的标准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三、重点突出,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课堂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不同的内容,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内容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四、教师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一堂好课,也须有“人情味。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一般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一——和谐: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二——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预设后,通过在课堂教学生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三——发展:一堂好课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发展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而是体现在一系列课上,一堂课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四——创新:一堂好课不是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一堂好课的元素之五——反思:一堂好课关注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反思。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不是靠“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而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思认识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别人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一堂好课的元素之六——个性:一堂好课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个性,而且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别人,他(她)只能成为他(她)自己!在一堂好课上,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征服学生,同时要去塑造有个性的学生。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一般认为“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目标合理,任务趋动。每一堂课都有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这个目标应是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能够通过课堂教与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目标。有了目标,需要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行任务趋动,让学生感觉学可以致用。

2、民主平等,有效互动。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不会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学生的架式,学生也不只是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动态生成,引发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并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而不完全是预设的过程和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知识,同时还有问题的生成,这样才能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4、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能进行分流,又是大班教学,所以好的课堂教学应该非常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承认学生能力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师会想方设法让不同层面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同样是一个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或教学方式,视学生的学情而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一堂好课的标准

当前,教育界“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评比课”比比皆是,作秀也罢,表演也罢,有些人一课成名,好多人为其试教修改奔忙,真所谓得益少数人,害苦多数人.这样的所谓完美课,意义几何?现实几何?这样的“好课”脱离了实际,这样的评课标准又何意义?本人平时不喜欢听这样的“好课”,也不想知道“好课”的标准,而喜欢听“常态课”。如何才算一节好的常态课,其标准如何?今天作一探讨。评价课的优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会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学生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和教学特色的老师,如果几个不同学科的老师用同一种方法同一模式,以没有老师个性和教学特色上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听的。我始终认为:“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至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提问、讨论等具体教学环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对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要求篇幅和字数,而是只要好用、实用、有新意即可。

一、设计情境有味

关于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景之于知识,就如汤之于盐。盐需渗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动和美感,这个比喻真是形象而恰当。同样,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疑起惑的作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二、学生主动参与

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跃跃欲试,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听说读写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争议不断。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教师语言生动

教师语言有三个基本要求:清楚、得当、艺术。做到用词准确,用语恰当,讲话抑扬顿挫,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课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要求语言简捷、生动、自然,适时幽默更佳。

四、好课是生成的

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职业道德,毫无疑问.但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不能照本演讲,因为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丰实的课。

五、好课应有亮点

一节有亮点的课不一定是好课,但没有亮点的课一定不是好课。亮点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学情,依据一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突破某种常规而采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或课堂上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学有所思,而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加以赏识,加以鼓励,是教师智慧经验的结晶,而听课者则对课堂上的某个设计,某个意外处理有衷欣赏叫彩或思考反思或余味不止。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我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我们评课都不能求全责备,任何常态课如能达到一个基本要求,再加上有特色,学生学得主动、喜欢,就是好课。

有趣、有味、有效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我认为崔教授说的太有道理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其实不外乎三个视角即学生、教师和成效。

一、从学生的视角看课堂——有趣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喜欢的课一定是学的轻松愉快有趣的课,一定是活而不乱充满智慧的课,一定是鲜活而不断生成的课。这样的课,必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必须做到主动、真动、全动。主动,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表现出持续不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动,就是使学生产生真正的疑问和问题,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在认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过程和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全动,就是使全体学生都沉浸在积极的思考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互教生生互教的学习局面。只有学生真心的想动、自觉的爱动、主动的会动,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二、从教师的视角看课堂——有味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教师内心最有体验,有味道的课才是好课。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个性和特色,充满智慧和灵动,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好课,就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有分娩的痛苦,更有新生命降生的喜悦。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激情展示,学生学的“津津有味”,教师教的“眉飞色舞”,这样的课就是有味道的课,就好象一个可爱健康的生命的诞生,值得去品味和珍惜。好的课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课堂教学现实实现融合,而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好的课是教师充满激情的课;新课程给教师的教学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因材施教,好的课是体现教师个性和特色的课;一堂课的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在乎旅程目的地的同时,更在乎沿途的风景,好的课不仅是有效的课,更应该是有味的课,是师生教学相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

三、从管理者的视角看课堂——有效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有效是最重要的标准。一堂课是否有效,对多少学生有效,效率的高低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堂课学生学的很开心,教师教的很有味,但是目标达成度很低,那绝对不是好课。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必须通过一堂一堂好课来体现和保证。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有效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所得)、能力(所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并学有后劲)等方面有所收获;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科特色,在追求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听课者通过课堂听课,有所思考,有所启迪,有所提高,在自己的教学上有所突破。学校通过每一节课的质量提升学校的整体的教学质量。

作为管理者,应该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当我们的教育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到“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上能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们的课堂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选自来晓梅《一节有特色的课》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学习和实践,本人认为一堂好的课的标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

1、习惯:学生能否做好课前准备有序地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有否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2、精神:学生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3、参与:学生能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或同学的发言;学生能否认真参与同学间的互

助学习与讨论;学生能否认真完成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4、达成:学生能否清楚知晓课堂学习目标;学生能否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二、教师教学

1、呈现:有否清晰地传达了课堂的学习目标;讲解是否有较好的语速、音量、简洁度、清晰度;板书或多媒体的投示是否规范有序;指令或提问是否一目了然。

2、组织: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得当;是否注重搭建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能否清晰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各环节的学习;能否清晰有效指导学生在师生对话、互助学习、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恰当的评价。

4、生成:能否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或课堂情景的突发事件。

三、学科内容

1、目标:学习目标是否清晰规范;学习目标是否适合学生实际。

2、内容:有否达到重点落实,难点突破;容量是否合适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方法:学生有否较好地掌握该内容的学科学习方法。

4、资源:师生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课本、媒体、作业等资源学习;是否有效利用课堂错误资源学习。

四、课堂文化

1、关爱:师生有否运用了自己的言行、肢体语言体现相互关爱。

2、民主:教与学是否民主平等,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

3、和谐:教学设计是否流畅;师生关系是否融和。

4、个性:教师的教学的优势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浅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从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得怎样?从这两个方面去评价。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实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理念。

从教的角度看,应明确教什么,如何教?从学得角度看,学生是以怎样地学习方式学习,学生参与地程度,思维的训练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要营造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氛围。高效率的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师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2)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程序。(3)师生活跃的思维互动。(4)最大限度的目标达成。

2、教师教学要把个性与共性相长。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异,能力有不同,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也不一样,这就确定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带有个性化的特征。若我们面对他们时,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同样的要求对他们施教,可想而知,必然会出现姚明学体操,潘长江学篮球的窘境。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应该是教师针对充满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个性的张扬必须服从于共性的大环境,两者不能割裂,没有了共性,个性将是无本之木。

3、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和谐。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与预设是教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精彩动人的生成,课堂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可见,课堂必须有预设,但又不能固步自封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生成性。

4、教师使用激励性评价。教师使用使用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得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一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一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如果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的问题,老师都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倍爱护及时引导,引导他们讲出他们想讲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因素.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关键在于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如果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具备上述条件,那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节好课。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么样的一节课是好课呢?若从不同角度去判断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认为不管这节课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或者是一节练习课,它必需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即是一节绿色的课。一节课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写的,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智慧方法。所谓绿色的课,在我看来是充满生机的、轻松的、愉悦的、互动的、有序的,让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得到扩展锻炼的,让学生的创造力最大程度得到施展发挥的,让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大程度得到升华激发的课堂。绿色的课堂,应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共同的探究、讨论、协作下解决一个又一个神秘的科学问题,将许许多多充满神秘面纱的科学知识一层又一层的剖析,直至找到知识的本源。在寻找与思考的同时,每个学生都能感到快乐与充实,满足与自豪,绿色的课力求营造一种本真的环境,让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绿色的课是一种“有人”的课堂环境,我还认为:课堂无论何时都能有自如激趣的教学方式的“绿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前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学习中鼓励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学中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学习方式的“绿色”。适时、合理地利用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尝试机制、暗示机制、协同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调控策略的“绿色”。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双向的教学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超越,同时体现教学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课堂氛围 的“绿色”。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绿色”。

总之,一节好的课其最终目的是有实效的。学生在这一节课中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学会了一种今后能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或本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看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不是活跃?课堂上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学生能否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且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投入,既有教学活动的温度,也有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课堂上能否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能不能同伴合作、互相交流,共同研究问题。

二、看教学目标能不能有效达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一堂课上能不能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有情感体验。

三、看课程资源是不是合理利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且能依据新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理解教材。

四、看教学策略是不是选择得当?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爱学、会学和善学,这就需要教师要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比如运用自主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探究性策略,就是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励性策略。就是课堂上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方式。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职责明确,采取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创设优良的课堂文化,使每个都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最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二)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4、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5、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6、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7、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三)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漫议评价“好课”的标准

一节语文研究课后,我听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发表了许多独特的想法,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是一节好课;另一种是,学生是各抒己见了,但对这些意见并没有到位的点评,整个讨论也没有达成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决不是一节好课。这种对同一堂课发生相左的评价,当前不是个别的现象,语文课有,其他学科也有。这反映了当前“好课”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有没有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好课”标准呢?我想,对以下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许能帮我们廓清思路。

其一,好课评价标准的反差,是当前教育理念多元的重要表征。“好课”标准的不统一,反映了我们处在认识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上,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趋同。我们需要逐步在教育价值观上取得共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探究“好课”的标准,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改实践。这比当下大家立刻找到一个“好课”的共同标准来得更有意义。

其二,好课应聚焦在特定学生在“某个方向”特定的发展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研究的焦点在于激励学生往哪些方向发展,如何建构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如何为学生在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动起来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学生进行探索只是走向成功的起始。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存在,对一些学生适合的方法未必适合另一些学生。“好课”必须从具体学校班级出发,那种脱离学生实际,摆花架子的展示课,不会是好课。

其三,寻求“好课”的标准的关键是提高“好课”的数量和质量。要由对一节“好课”的苛求,发展到对节节好课的引导。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情意目标的达成,单有一两节好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需要长计划,短安排,需要节节好课。上一节“好课”是不容易,但真正见功夫,有实效的是节节好课,这是最难。也是我们最应追求的。

如此看来,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就是“好课”。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如此,对于每堂课的评价也如此。可见,让学生学有多能,学富潜能,至少是“好课”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

本人认为,一堂好课可以按以下几条进行评判:

1、具有学科启发性的课堂引入:现行的课程安排使学生一天要学习好几门学科,学生的思维也要进行好几次的转变,因此,一个具有学科启发性的课堂引入可以使学生缩短思维转变的时间,尽快进入学科状态,这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2、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本堂课学什么,怎么学。

3、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而不仅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有梯度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中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思考。

4、发自内心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不是教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象征性总结,也不是学生对教学板书自上而下的陈述,而应是各层次学生对本堂课学有所得的创造性发挥,这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集中体现。

5、意犹未尽的课后讨论: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讨论与否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一堂面向全体,学生学有所得的好课不仅仅在课堂上拴住学生的心,更会延伸到课后。

怎样的课是好的课

应该说,好课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课。那么,怎样的课才算是好的课呢?我就多年的教学得失中感触最深的几点,谈一些肤浅的体会,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看教学氛围。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学氛围看什么?先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看学生是否全面、全程、全体参与。就深度而言,看学生是被动应付,还是主动探究;是浅尝辄止,还是潜心钻研。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少数人表演,多数人观看的课不是好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深度的课也不是好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

再看学生的交往状态。在课堂这个环境里,学生首先要感到友好与尊重。让学生迫切地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有不同意见,不会受到批评;他对教材有看法,也没人指责。当他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成功时,会得到真诚的夸奖;而当他标新立意时,更会得到大家的赞赏。课堂成了放飞学生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第二,看教学内容。理想的课堂应走向“生本化”——学生已懂的、教师不必教;学生能探索出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不暗示;学生能互学的,教师不出面。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教学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在理想的课堂上,问题是由学生来提,答案是由学生去找,课堂上只见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探究、发现、解读。教师巧妙地把自己“隐藏”起来,但没有“退出”。教师要自觉地融合在学生当中,从课堂的组织、调控、评价和点拨等每一个细节中,起到高明的引导作用,绝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教师指导过多,二是教师放手过多。

第三,看教学过程。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围绕着课堂的主题来展开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开放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无论我们多么赞赏课堂的“生成性”,讲究教学的因势利导,但一切教学现象的背后,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课程是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生成的,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课程不断生成和创建的过程。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周俊老师的课让我们都很受启发,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确实是个很难的问题,从周老师这里窥得皮毛,马上要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操作的,现在先总结一下。

一、听课的目的性调整

进行评课,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听课的目的确定评课目的。一般情况下,所进行的听课活动,都应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那么,评课时一定要围绕已确定的目的进行。评课过程中,要根据授课教师提出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授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因此,评课必须围绕这些已确定了的目的进行,以便使评课活动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关注点的调整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授课,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上课视为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实,评价重心应该像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转移,就是转移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其实,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因此,从最简单的技巧层面,如听课教师所在的位置,一律坐在教室的最后,自始至终只看到学生的后脑勺,至少忽视了学生的表情,忽视了学生的眼神,也就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素材。

至于在问题、练习、讨论中的学生状态,把它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相衔接,就更能观察到教师课堂授课的成与败,这对后面给教师以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科学性的体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定量分析,这是周俊老师的课最给人启发的地方。我们过去一直说自己是定性分析,其实如果没有科学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往往演变成模糊分析,甚至是无原则分析。非常明显的,比如听课人员只能凭零星的笔记和课后回忆来对被评价者下结论,这常使分析与评价的结论出现滞后而引起的不准确性。如果评课和教研任务繁重时在后段会出现疲累,这同样也影响结论的准确度。

将课堂教学从不同角度分类记录,最终形成可视化的结果,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问题等各个角度以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关照,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数据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相对科学的。

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评价本来显得时效性差,难以立刻见效,那么通过这样的方法,或者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整,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就是工作量太大了。

四、激励原则不能忘记

教师教学是良心的工程。虽然有说法说对差教师的善心是对学生的残忍,但是毕竟教师是人,毕竟教学环境、教师生态其实已经够恶劣的了。所以,越是定量分析,越是科学,也许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始终提醒自己教学评价的目的,始终明确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否则便成为工厂的监工,也许对学校教学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实惠、科学、特色、创新

——浅析一堂“好课”的基本特点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听课、评课是经常组织开展的一种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尤其是评课,它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

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教学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我,在现阶段觉得一节“好课”应该是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好课”应该是“实惠课”。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管课程如何改革,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很多实惠的课,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课,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的“好课”,让学生有新的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着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想象思维,或着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品质,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教学”乃至于“高效”,好课就应该是“实惠课”!

第二,“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既然是“好课”,就一定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某些“实惠”。既然如此“好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教情的。所以,“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是太完美的“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

第三,“好课”应该是“特色课”。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习惯、阅历、素养等方面的不同,社会在课堂里表现出一个个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的一堂“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应该是因“教”制宜的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也就是说,“好课”应该是彰显师生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鲜明的“特色课”。有特色的课应该说都是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的“好课”,都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

第四,“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新课程合面实施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求新求时,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践和探索,努力提升教学艺术,不断得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当然,好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和生成的特点。一堂“好课”也不只是上述“四课”的简单叠加,平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都上成“四课”合一的精品课。但只要我们做教师的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拥有“四课”中某一方面的特质,就应该被视为“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既然没有绝对的标准,自然就应该是百花争艳,各展其长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势必需要去评价一堂课的得失好坏,那么,其中的相对标准是什么呢?

以语文为例,不妨先来看看全国语委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一堂好课的定位: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四教学方法要得当;五是教学效果要好。

具体地看,其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则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其二,需要教师在深刻地理解、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其三,学生主体地位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参与度,其中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其四,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其五,教学气氛要和谐,师生关系要融洽,训练要扎实有效。

综上,我以为一堂好课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的,但是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一堂好课应该至少包括二个标准要素:

一是生成性。生成性的课堂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即时投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生成性的课堂,从教师层面讲,应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从学生层面讲,应该从追求正确答案转向追求过程的体验、知识的自主生成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有效性。无论是问题的设计,习题的选择还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利用,对一堂好课来讲,都应该体现一个有效性。有效性既包括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最终达成教学预设的目标;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良好的介入。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提高”的效果。

怎样才是有质量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教学呢?

现在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二是明确教学目标;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大家在评课时,一般都会提到课堂的“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吗?笔者认为有效性包括效率,但不等于效率。一堂课是否有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首先是学习内容的设置。作为学校教学中课本上的内容,用一般老师的话来讲,有些是“好上”的,有些是“不好上”的,所谓的“好”主要是指内容本身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反之亦然。但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使学习内容变得让学生感兴趣、充满好奇、具有挑战性,所以对教材的优化处理是一堂有质量的课的基础。

其次是学生的参与情况。如果一堂课中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站在讲台上只管自己讲给自己听,那么就算他的教材处理得天花乱坠,这堂课也是没有质量的。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群体行为,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作为教师,应该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应该说,学生的参与情况是一堂课是否有质量的“风向标”。

第三是学生的感受。学习是一个过程,除了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学过的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遗忘,但是在学的过程中的体验会逐渐积累。当孩子们一直体验着一种自信、成就感时,他就会感觉到学习过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达到自主发展。所以一堂有质量的课一定会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同时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并由此而对学习有积极、成功的体验,这是笔者认为的有质量的课堂的三大要素。

下载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五篇范例)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 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

    《一堂好课》观后感

    《一堂好课》观后感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堂好课》,首先是主持人康辉的一番讲话,其中有一个排比句让我铭记在心。人生处处是课堂,人生处处遇名师,古往今来,唯有名师好课,熠熠生......

    一堂好课之我见专题

    一堂好课之我见 杭六中 贾琴 新课标、新教材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不敢妄自定论。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首先谈谈我的认识。 1.教学目标......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扎实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

    什么是一堂好课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

    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

    什么是一堂好课

    什么是一堂好课 华东师大教授 李政涛 什么是一堂好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镜,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 一、必须把握的关键字---------实 1、扎实:这要是一堂有意义......

    一堂好课的标准(合集)

    好课的"四有"标准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