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教海探航)浅析影响初中学生绘画能力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浅析影响初中学生绘画能力的 心理原因及对策 【摘要】 初中学生绘画能力较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绘画作业,有的学生随便敷衍,而有的甚至就干脆不画,出现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表现为自卑、无所谓、逆反和惰性心理。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发展与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失误。针对上述学生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与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绘画兴趣的培养,克服无所谓心理;
(二)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克服惰性心理。
(三)加强交流合作,克服自卑心理。
(四)健全评价体系,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
美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小学生相比较,初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课堂上直言不讳地跟老师说“我不会画”,也有很多的中学生“不敢画”,仿佛思维受到了羁绊与束缚,这种现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探索和研究初中学生绘画能力较弱的不良心理与对策,对提高初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学生绘画能力较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绘画作业,有的学生随便敷衍,而有的甚至就干脆不画,出现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表现为:
自卑心理 这些学生常常过低地估计自己的绘画能力,感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表现能力不及别人,即使有时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也怕画出来让周围的同学哄笑,遭到老师的批评。这种害怕、担心、自卑的心理表现,导致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用笔很小心,每画一笔都很谨慎,涂了又改,对画得好的同学既羡慕又嫉妒。
无所谓心理 这类学生认为美术课是“副课”,自己也不喜欢,没有兴趣。在他们眼中美术课可有可无,只要把“语、数、英”等“主课”学好就够了。每次的美术作业也是迫于无奈才交的,随便画一下,懒得动脑筋,画的好坏就更无所谓。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哄堂大笑都不当一回事,还自得其乐。
逆反心理 他们认为老师心里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或不能适应老师的某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于是对绘画持反感态度,有一种抵触情绪。表现为消极对抗,我行我素,极个别学生“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动。
惰性心理 这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懒得独立思考,每一次画画都希望老师先示范然后跟着画,他们认为这样容易些,否则需要动脑筋,依赖心理很强,学习没有自主性,缺乏自信,时间一长,就越来越懒惰,有时甚至材料都不愿带,作业也懒得上交。
绘画基础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容易产生上述不良心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
认识上:与小学相比,初中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自身机能逐渐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他们的认识能力迅速发展,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动机上:初中学生正处于童年与少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一般还比较幼稚、无知,经验存在局限性,自觉性不强,目的性不明,随意性较大,自控能力差,因此对一些事容易产生惰性心理与无所谓心理。
情感上:由于绘画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画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批评、嘲笑,或经过努力获得进步也未被老师及时肯定,产生一种失落感,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自卑心理与日俱增。
(二)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失误,主要表现为: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上课几乎是千篇一律,老师先教,然后学生跟着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提高绘画能力,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很无聊,不能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枯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身没有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使课堂的内容过于乏味,没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产生兴趣。
课堂评价不当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存在这样的不足,即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标准对所有学生作业进行测量和评价。这些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于是就只是以打发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胡乱地画完就了事。
美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从而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因此,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已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针对上述学生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绘画兴趣的培养,克服无所谓心理。
出现无所谓心理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抱着一种很随便的态度,觉得绘画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管它好还是差,甚至不交作业。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绘画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会喜欢,才会自觉地去表现。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让学生明确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培养兴趣的基础。我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引导学生明确美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人们的服饰搭配,房间的布臵设计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审美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鉴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对将来的择业、工作、交友等等会加分许多。并且,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加以佐证。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欣赏一些名画,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如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萨》,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妇女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她安静、和详、端庄、喜悦的神情,并带有一种神秘的微笑,让人难以捉摸。再如《米洛的阿芙罗蒂德》,希 腊神话中的美神……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名画,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领略艺术作品给人的美感,陶冶情操。
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师应多组织具有激发他们表现欲的活动,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勤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如在“关注你我他”和“动感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到校园内或户外集市上进行写生练习,既注意观察表现身边同学的形象,也让学生能仔细观察集市上的摊贩、手工劳动者们的劳作形态,课外的拓展练习,就要求学生回家注意观察和表现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自然生活形象。用这种多角度、多视野观察生活、记录迅间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劳动者与亲人的美的同时,激发绘画表现欲。
(二)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克服惰性心理。
存在惰性思想的学生往往依赖心理较强,缺乏自信,不会主动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装点生活”这一单元教学中,学生兴趣非常浓,这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也爱美,于是在活动中表现得很主动。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书籍或上网,收集一些设计方面的图片,找一些相关资料,在生活中自主地、有意识地去观察周围器物服饰的造型、色彩特点,这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奇妙的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卧室或教室的一堵墙面。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有的特别喜欢画卡通画,就以卡通画元素设计墙面;有的喜欢抽象的形体,于是,就选择了用抽象形体元素设计;有的喜欢黑白效果,有的喜欢色彩浓艳的效果……此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彰显,课堂习作中的创造性得以激发。当代的中学生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们特别崇拜明星,有部分同学会把这些明星俊男靓女画在作业纸的边角或反面,简单的构图和线条,也确实画的不错。这时,老师不要 马上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应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选择自己的表现技法和学习方式。如在“风景画”一类的单元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不要一味地跟老师学,多培养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这些学生大胆尝试,把权利和空间交给他们。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法会影响绘画的效果,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交流合作,克服自卑心理。
出现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几次失败以后觉得自己不是学画画的料,怕亮相、怕出丑,怕别人瞧不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不要要求过高,在学习过程中,也可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体验成功。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互动进行交流。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如“泥塑”单元教学中,老师阐述无论多复杂的物体都是由球、方、锥等基本体块构成,反之不同的球、方、锥等基本体块能构成不同的形体。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先尝试用泥塑出各种基本体块,然后小组的同学把这些体块组合成不同造型的物体,这时小组的成员之间就有了分工、合作、讨论、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小组之间也可以再相互间讨论。当各组的作品完成后,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简单的基本形体可以组合、塑造出如此丰富奇异的形体,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了。
(四)健全评价体系,克服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个性很强,由于对老师的教法不理解或老师的评价不当时,使他们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体现以人为本,作业评价除了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兴趣习惯、能力素质的培养,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征,他们绘画水平的好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业成绩,显然是不公平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起点,通过努力,谁进步了,有所发展,就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模糊性原则 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尽可能的模糊,不要以绝对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作业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他们的作业评价标准要更模糊,可从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来衡量,为他们创设进步的机会。
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评价提倡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每次任意抽取一小组作业批改,其余小组的作业由被抽取作业的学生当老师,参考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签名,对存在的问题经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他们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对学生评价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逆反心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应该多关心、多鼓励和表扬。当困难的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我们也应该及时加以肯定,而不是讽刺批评或不予理睬,给予真挚的安慰、鼓励,及时和他们一起寻找教与学的障碍,和他们一起解决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绘画能力。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了上述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良心理得到调整 学生美术课绘画能力较弱产生的不良心理得到了调整,学习动机正确稳定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负责,要把画画好,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多动手、多练习。
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学生意识到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应对课堂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作好了一定的准备,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生活中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把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要真正学到知识,必须付出努力,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它是获取成功的必经之路。
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多讨论,多合作,共同探究。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又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作画方法、步骤、见解,在碰撞中求 同存异,生生互动,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优势,成功的快感,班级的凝聚力也加强了。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绘画作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生命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的更多,想的更多,画的更多,也就更加熟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在“服装的设计”中,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套校服,在提交的设计作业中,有的学生设计了相当前卫的“概念服装”,如“会变色的校服”、“一洗就干的校服”、“可调温的校服”、“环保校服”等。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举办了一次以废旧材料为原料制作的时装T台走秀。每个同学穿着由自己用旧报纸、各种树叶、边角布料等设计制作成的时装无比开心快乐。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有些服装所需的技术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谁能说这些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良好的学风正在形成 绘画传统的教法就是先教后学,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激发表现欲。美术教学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画才能提高绘画水平。目前这种风气在班级中越来越浓,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顺利开展。
学生的绘画兴趣更浓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时间的安排上“失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我的机会,这应该说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有时不能按教学计划将本堂课的内容讲完,容易出现拖堂的现象。
教师有时容易“难堪”。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在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二篇: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刻苦学习。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认识不足,尤其是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 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多数学生家长“望子成龙”企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氛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孩子交友不慎,是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湖涂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好学坏是学校的事;
有的家长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没有文化也饿不着的宣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孩子们无心学习。
最后,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和班级风气不正,老师教育不当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学习不努力,贪玩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家庭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邮编:746500
李玉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存在,影响着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本文在甘肃康县若干农村初中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造成初中学生流失的学校、家庭、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流失 原因 对策
我们调查的康县是个全国贫困县,全县二十多万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该县的孩子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学杂费、书本费)一补(住校生生活补助费)政策,按常理学生流失现象应该得到缓解,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该县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正增长趋势发展,一方面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导致教育成本加大而教育产出率降低,因此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甚至整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它势必也就影响党中央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被提上了日程,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标。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对康县经济文化较好的中部、北部的王坝、周家坝学校,较落后的南部三河、铜钱、白杨三所学校,最落后的西部豆坝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余封,收回调查问卷192封,把近三年来(2008——2011学)192名流失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家访,个别调查、发放问卷表等方式对他们流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也切实投入到控制学生流失这一重要的工作中来,从而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调查摸底、跟踪辅导、重点监控、个别劝返的工作,下面我就依据手头研究资料从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一谈我们课题组的一点收获。
一: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分析和总结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
1.学校方面。虽然我们提倡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也喊了好多年,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日趋严重,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从而使很多农村初中学生早早的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细分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业负担沉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四门学科,内容简单、再加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不让学生留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把部分时段的课程没有掌握好,也被推着升上了高的年级,家中父母又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从而导致学习越来越差。进入中学阶段课程量猛然增加,在校时间延长,这一问题被显著的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最终沦为差生,“在
辍学生形成的过程中,差生群体恰似一个大“温床”,它孕育了辍学生。显而易见,一旦没有了差生或者现阶段大量减少差生数量,辍学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辍学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调查资料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和学习困难者占62.5%,因此探讨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心智均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推动学业的进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因厌学而导致失学的竟然占到62.5%,比例相当高,这也说明学生兴趣不足对造成农村中学生流失具有重大影响。
(3)教师素质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解决学生问题简单粗暴。随着国家高校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敞开了,人们上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宽进严出”的政策并没有落实,而“宽进宽出”的结果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市场,为了生存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无论是何专业都可以考取老师进校执教,很多人专业知识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堂自然也是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因此而沦为差生最终失学。
早晨6点多上班,晚上10点多才能休息,作为时下最辛苦的职业之一的教师工作,工资待遇一直未落实中央的政策,温总理讲了几年的绩效工资,不但没有落实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教职工的正常工资给“集”掉了一部分,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不但没有被激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职称评定方法陈
旧,各校标准和制度不统一,而教师的调动又比较频繁,这就导致职称评定中矛盾重重,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中缺乏竞争机制,只要端上这个碗,就可以保证一辈子有饭吃的思想,使得教师队伍知识更新滞后,很多人多年从教但方法不变,学生上这样的课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欠缺,能力有限,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足。
一部分教师和班主任迫于强大的升学和班级管理压力,对学生没有感情,处理问题简单,方法粗暴,导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为差生,走向失学之路。
(4)教学设施不足,资源短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在党的关怀下,K县的教育设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更新,但面对不断更新的课本,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很多资料均要从网络上下载,例如中学语文课中的很多单元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网络来查阅资料但学校却无法提供此类设备,因此部分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落实,但这又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家庭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上这样说:“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
爱自己的家”但在k县很多农村家庭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无力辅导孩子的课业。从普九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校87%的学生家长为小学及以下文化,15%的学生家长为初中文化,8%的学生家长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家长是无能力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这就造成他们在家庭中课业任务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落实,那么仅凭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因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在遇到困难后就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解决,而最终沦为差生。
(2)家长素质不够,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说粗话、划拳喝酒、甚至赌博等违法行为均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而不知道回避。家长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对问题的判断,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的标准,家长负面的引导极易使孩子模仿学习,最终走向歧途,更不要说影响学习了。在调查中还有2.64%的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五条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以上家长的这一行为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他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失学。
(3)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起来难。农村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沦为留守儿童,让爷爷奶奶或者寄放在亲戚家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的老人和亲戚常常狠不下心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监管不力,教育不到位,再加上这些孩子家庭温暖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孤独、脾气暴躁、心理自闭等问题的滋生极易影响学习而沦为差生。
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执行者(学校)的直接领导机构,他们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运转。对于学生的流失她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经调查在城区及其周围地区教师普遍存在超编问题,其中优秀教师多,但在较偏僻的农村地区学校,人才大量流失,特别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利的地方,老师严重短缺,有的主课甚至都没有老师。另一方面专业课老师短缺,我所从教十年的这所学校,拥有十几个教学班,但长期短缺体、音、美教师,只到今年才安排了三名专业课教师。长期专业教师的短缺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最终走向失学。
(2)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政策落实起来矛盾重重。在考评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是领导要的成绩,一方面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老师往往为了能拿全工资而重视成绩,忽略素质。与此同时在成绩第一位的情况下,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有的学校一周中只有星期天半天学生可以
休息,这样好多寄宿生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多开始上学,晚上9点多下自习,全天要上13节课和自习,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就连假期各种假期作业也是挤得满满当当,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竟然连美术都成了正规出版的假期作业,我想再过几年音乐、体育、手工怕不都会有了假期作业。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好事情,更是好想法,但“贪得多了嚼不烂”这句俗话也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求多求全往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一样都学不好。
(3)部分政策不合理,严重挫伤教师积极性。就拿教师考核制度来说在教育系统这个大圈子里,却以每校具体人数来核定考核优秀者。这样在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老师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由于成绩位居全县前列甚至第一的科目太多,最终连个优秀都拿不上。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差,结果矮子里面选将军,成绩差,能力低的人考核也能拿到优秀。考核原本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行为,但这种圈子内部的不公平最终挫伤的是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对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方面。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繁荣,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很多。
(1)网吧、驾吧、电玩、娱乐等场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国家虽明令禁止青少年进入此类场所,但有些老板为了赚钱往往致法律而不顾,允许青少年进入。调查显示有31.2%的学生因网吧的诱惑而失学。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不够,辨别力不足,往往玩乐成瘾而忘记学习,不顾一切的去玩,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走向失学。
(2)社会青年的干扰。部分闲游乱逛的青年由于无事可做而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和人发生矛盾,不排除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调查中有8.3%的同学因为社会青年的干扰而无法正常上学,最终失学。
(3)部分社会青年的影响。一部分提前失学的青年走向社会以后由于打工挣了钱,出门见了世面,回来后很气派,在同学面前也很有面子,导致一部分差生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从而跟随其走向社会,导致学生流失。
(4)高校毕业人才大量闲置,对在校生心里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教育无用。在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是认为读书无用而放弃读书走向流失。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工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就业,常常有各类公职招考,但“僧多粥少”往往几十人争夺一个职位,导致大量高校毕业生闲置,给在校生心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自然有理由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而流失。
以上我们通过对影响学生失学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四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导致学生失学的因素。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部署,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做一简单的总结。
二: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对策。
通过调查造成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原因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我们
通过请示领导给我们各方协调,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课题组通过对流失学生数量的分析来看,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措施,逐一进行总结。
1.给学生减负。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项措施,我们学校专门派课题组成员和部分教研组长向开展杜郎口“336模式”比较早切已有一定成效的兄弟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回来后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力争学生每天零作业,并且校领导亲自抓落实。通过实践我们又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531”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教师的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涨起来了,可爱的孩子们笑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随之好起来了。
2.为培养学生兴趣,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我校先后成立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美术、音乐等各类兴趣小组。每个小组均由责任心强的老师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分组进行活动。每月还对在活动中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以前那些因学习差从未得过荣誉证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荣誉证,并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力了,在获得认可后,自信心又恢复了,学习积极性很高。经调查通过活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学习热情也很高,普遍比以前更热爱学校,更喜欢在学校里待。
3.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培训。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团结互助,干劲十足。通过整治,河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大家体会到了劳动
带来的快乐,并且都提倡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在抽调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的同时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并对前五名进行了表彰奖励,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
4.重新进行网络布置,争取全覆盖。过去我们用的网速低,覆盖面小。为了让学生也能不出门而了解天下事,学校加大了网络流量,并给原本不能上网的两个机房接通了网线,这样学生学习所需资源均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5.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经多方筹措,最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提供电子琴、图书、篮球、排球并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举行活动,让他们和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视屏聊天来加深感情,让孩子享受家一般的温暖,通过活动留守儿童们均能安心学习,并能理解父母的艰辛,通过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家长们对孩子的了解更多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更多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同学关系更和睦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流失的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6.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以便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交流,在会后我们课题组专门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确定孩子的成长方向,人生目标的确立、儿童心理的剖析、常规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目前知识时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沟通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交流起来也方便了,孩子能够主动
找他们谈心了。
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有家长说,以前给孩子定的目标低,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孩子连初中都没心思上了,现在通过交流孩子又有信心了,对待学习更认真,读书的劲头更大了。他也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途。
7.配合公安局,文化局整治周边环境。我校结合周边环境联合公安局、文化局对我乡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设施进行了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学生上网的现象杜绝了,没有可供玩耍的环境,只好定下心来读书。
8.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组也把与教育管理部门有关的资料信息给上级领导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关心重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给教师工作创建一个更为团结、和谐、轻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课题组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调查我校的学生流失量在本学年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不高于2%的目标。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们无法保证数据不反弹,但我们能保证课题组的同志们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下去,争取把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
第四篇:影响学生发展的校内外原因分析及对策
影响学生发展的校内外原因分析及对策
永川区青峰镇中校长 唐德才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都有反映。学生的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极速发展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易产生波动,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当今经济社会的信息发展网络化,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生活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概括起来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要么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严厉、苛刻、方法简单粗暴;要么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唯我独尊,给学校的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另有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家长出了钱让孩子上学,学校管是天经地理的事!”这种教育理念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读书也没什么用,毕业了能打工挣钱就行了,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由祖辈或亲朋好友 承担,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的现象非常严重。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不少家庭的老人有迷信、打牌、饮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担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无法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协调一致
由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对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家庭父亲和母亲有时教育思想也不统一,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或社会地位高的一方忙于事业,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出现了奇特的“5+2=0”的现象。
(四)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学校有85%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给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成人请客过生,假日聚会等,形成 了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的陋习。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五)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过于关注升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臵,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甚至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影响十分严重,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缺乏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极不协调。
(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干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 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自闭。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的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引导,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七)农村家长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承担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农村这些家长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农村学校对家长学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校对家长的培训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徒有其名;二是部分教师对家长学校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自己教育学生的任务就已经很重了,再办家长学校负担会更加沉重。殊不知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部分农村家长认为自己每天农活多,有点时间又要去想法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和没有必要去学习什么 家教的有关知识,其实这还是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二、社会大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疑惑
俗话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什么都可以往里边装”,事实上,对于不谙世事的初中学生来说,最易于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熏染。
(一)学校周边的环境影响学生成长。目前,学校周边遍布的网吧、游戏室、卡拉OK厅、茶馆、发廊、溜冰场等娱乐场所,都对学生极具诱惑力,真是对学生意志力的一种严重挑战。但往往是“学校十年功,校外一分钟”,学校的正面教育常常是败下阵来,在瞬间化为乌有。学校在处理引导犯错误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经常到这些场所去的学生。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父母外出务工除改善了家庭和生活条件外,也给留守学生带来另外一种影响——看到没读过书或读书不多的父母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如今农村有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也是出去打工,这书读与不读没啥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对这些留守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经济原因辍学的比例在缩小,因学习成绩差,不爱上学、感觉升学无望或认为读书没多大意思而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
三、校内不正确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不容臵疑,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新课改是当今教育的两大主题。但目前由于教学评价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唯成绩论”的“一元考核观”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也出于升学的压力以及突出抓教学质量这些考核硬指标的考量。事实上对优生的关注度要大得多,而对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要求和关注都要少得多。无论是师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班上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优生自然大受欢迎,而成绩差的、调皮的学生,常常遭老师冷眼相待,甚而至于出现厌弃和追赶差生的现象。
四、针对问题和现状,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做好与家庭和社区的协调配合工作,本着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和对策,彻底扭转当前学生发展的不利局面。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学校要端正办学态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二)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力度。做新课改时期新型的人民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努力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三)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力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通过班级调查、上门走访、了解群众等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将留守学生的家庭状况、年龄、性格特征、兴趣、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里电话、外出父母的联系方式等情况及时建档,形成全面系统的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
(四)给予留守学生特别的情感关注和心理疏导。制定对留守学生的辅导计划,建立一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等人员组成的帮扶队伍。对这些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充分意识到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自我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有效利用家长学校载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目前全市健全的家长学校网络,提高家庭教育的育人水平。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的基 本常识,与子女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与子女保持良好沟通,做到信任与理解,保持足够的耐心,宽容孩子的失败,鼓励孩子自信,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向在外务工的家长按时邮寄家教资料,并以电话、书信等方式与他们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定期与孩子通信,关心他们学习、生活,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规范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学校要密切联系社区与相关部门一起努力规范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在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酒吧、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要完善监管措施,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七)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结合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以班团队会和主题教育的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防护能力。
(八)优化校园环境,以环境育人。一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二要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让合理、科学的制度文化营造出一种融洽而又有序的校园氛围;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充实校园文化。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个人特长的各项竞赛活动、特别是要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大力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2007年3月9日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3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3(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比例有所上升,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粗浅地分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知识欠账引发的自暴自弃心理,家庭经济条件殷实的优越心理,受教育价值观影响的务实心理,受教师综合素质影响的好恶心理,并就解决的对策作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者提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心理操作的过程,来自心理的干扰是学习的最大干扰,而这种干扰一旦积习性地沉淀,势必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见周玉波著《中学生学习心理探秘》第62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农村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学生中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多达54.46%,有明显症状的约23.57%(见贾晓波主编的《走出心理误区》第37页),居各类问题之首。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对策是什么?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与学生座谈,笔者感到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第一、知识欠账引发的自暴自弃心理。
在厌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知识的欠账导致厌学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个班都存在学困生,少的十几个,多的几十个,每次考试得二、三十分或者更少,老师着急、家长上火、学生郁闷。由于在学习中找不到应有的乐趣,所以有的就逃学泡网吧,打台球;有的虽然坐在教室里,但上课不是看小说就是睡大觉。是他们从心里真的不想学吗?不是,是他们在知识上的欠账太多了。中国有一句俗话“虱子多了不咬,帐多了不愁”,由于长期的知识欠账,他们感到课堂上讲的东西像天书一样,根本听不懂。为了家长坐在教室里,只是混一天算一天。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沈德力先生研究认为:学生个体先天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但是影响学习的因素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考试成绩绝大多数都是九十多分,得满分的也不少,个体差距非常小。每天高高兴兴上学去,欢欢喜喜回家来。在课堂上举手积极,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参加各种活动非常投入,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可爱的稚气,不愿到学校读书的孩子极少或者说基本没有。在家里,会把学校发生的大事小事毫无保留的告诉自己的父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科目的增加,难度的增大,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开始出现特别明显的分化。日积月累,知识欠账越来越多,最初有的学生可能还想奋起直追,努力一段时间后没见到效果,又开始松懈,最后干脆顺其自然。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殷实的优越心理。
当前,农村学生读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考大学,然后找一份收入尽量高而体面的工作,读书是获取谋生手段的最佳途径。部分厌学的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衣食无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存在获取谋生手段的问题,不存在生存危机,由于阅历较浅,年龄不大,没有经受过什么磨难,不可能对未来的情况想很多。由于生存的问题早已解决,甚至生活质量在一定范围内来看还是高水平的,所以这部分学生从心里上对学习没有太高的追求目标,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农村学生的娱乐渠道多元化,如电视的普及、网络(网吧)的出现等,他们的日常生活兴趣发生了转移,在娱乐方面花费的时间要比学业上花费的时间多。比起枯燥的学习生活,在网吧或者台球厅娱乐更有吸引力。有的在生活上追求奢华,相互攀比,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个性发展脱轨,出现畸形。由于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严重滑坡。
第三、受教育价值观影响的务实心理
在厌学的农村初中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受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而厌学。当前,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受家长的影响,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学生和家长将学校教育视为长线投资,投资就要求有回报。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教育投资无法短期收回,更谈不上增值,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家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也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监护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问题的确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问题。第四、受教师综合素质影响的好恶心理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一些农村初中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学生是非常有感情的人群,如果学生特别佩服某位老师,就会在感情上和老师贴的特别近,老师说的都是真理。老师讲课时他会从欣赏的角度去听课,而且还会仔细品味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课下优先做这位老师布臵的作业。如果没学好这位老师任教的学科还会在内心进行自责。相反,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师德、教学能力产生质疑,从心里不信任、不喜欢这位教师,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效率必然很低。
三、矫正厌学情绪的对策
第一、让学生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创造一切表现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需要就会萎谢,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具体而言之,一方面,老师应该常注意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避免超过限度而常受挫,造成对学习心灰意冷现象。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特长和爱好,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成功域”,引导以“成功域”为基地,向其他方面迁移,最终达到对知识感兴趣的目的。这是解决第一种厌学心理的良策。
第二、提高教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他会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教师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好朋友,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特别要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教给孩子解决困难的方法,建立其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孩子乐于亲近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形成“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良好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多给学生信心。常言道:充满信心做事能事半功倍。可见信心的作用是多么大。要给孩子信心就必须不断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肯定与鼓励,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手段,多表扬、鼓励孩子,使他们有成功感,愉悦感,看到自己的发光点,特别是中下生,更要激励他们沿着自己的亮点前进,发展自己的长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达到全面提高,整体进步的目的。这就是因材施教,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了。(2008市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周玉波:《中学生学习心理探秘》,新蕾出版社
2、贾晓波:《走出心理误区》,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