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稿《扬州慢》

时间:2019-05-14 03:4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课 稿《扬州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课 稿《扬州慢》》。

第一篇:说课 稿《扬州慢》

《扬州慢》说 课 稿

高二年级语文组 谢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扬州慢》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而《扬州慢 》在写景抒情上又具有代表作。她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同时在《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3)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 “黍离之悲”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

问: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为什么“空”——词句——感情?

3、比较法——拓展延伸

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二)说学法

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一块比较 那啃的骨头,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1、诵读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情境法

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 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查——检查对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点预习

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范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

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

(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

【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

(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

关键词——废、冷、清、寒、空 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

(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五)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 上阕: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

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理解全词之关键,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衬托出今日扬州之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遣怀》)

“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盛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六)拓——比较阅读(作业)

与李白《越中览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

第二篇:《扬州慢》_说课稿

姜夔《扬州慢》说课稿

秭归一中 姜建发

一,说教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过去被编选在语文人教版老教材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新课改后调整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二单元,丛属于“推荐作品”这一板块。诗歌第二单元的整体指导思想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把握,发挥个体性想象,体会并品味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扬州慢》这首词,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昔盛今衰之感慨溢于言表。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二、说学情

1、巩固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

高中生经过语文教材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因而,在学习本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丰富意蕴与艺术魅力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

2、提升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

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上全是唐诗,而选修教材三个单元也以唐诗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对词这一诗歌体裁有更进一步的关注,二是让学生辨析婉约和豪放这两种词作风格,在语言风格角度上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有以下三点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以上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加强对怀古诗的认知。

四、说教法

1、回溯历史,创设情境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并以此来捕捉它与唐代繁华富丽的扬州城所形成了的巨大反差,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词中流露的忧国伤时的感情,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全词打下了感情基础。

2、巧设疑问,循序引导

针对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1)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2)昔日繁华的扬州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3)哪些词句体现了“空城”这一特点?

(4)词人着一“空”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拓展延伸,整体归纳

学生在较全面的掌握了这首词后,教师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回顾已学怀古诗作(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以及补充相关诗作(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置问题和教师点拨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去探究词作的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感悟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并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文导入

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把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

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初次诵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细细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

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

(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

(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 【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

(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 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 关键词——废、冷、清、寒、空(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细读词作下阕,把握主要意象,借助联想与想象,进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一下四句: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赏析一个词句,提示学生对文中加点字部分进行重点品读,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五)品读析手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理解全词之关键,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衬托出今日扬州之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遣怀》)

“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盛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六)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但理解鉴赏一首诗还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第三篇:《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扬州慢 》在感时伤世上又具有代表性。它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通过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的诗歌进行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二)说学法

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1、诵读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介绍扬州,并结合图片与前人的诗让学生感受扬州,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 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知人论世

1、作者——多媒体展示,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课前预习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诵读吟咏——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范读、齐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感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整体把握

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3、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把握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五)词句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示例赏析来鉴赏其他词句,在自由鉴赏中掌握鉴赏方法及其他的写作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六)拓展阅读(作业)

把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从内容、感情、风格、手法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感受南宋词的“极其变”。

六、说板书

在整体把握环节让学生把握本词的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及所体现出的黍离之悲;在自由鉴赏环节则让学生把握其他的表达技巧。

七、不足之处

1、尽管认识到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是还是低估了其难度系数;另外,学生预习的也不够充分,对词中所化用的诗句不甚了解,导致课堂上学生在自由鉴赏环节不能顺利进行。

2、教学方法单一,因为对学生学情认识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设置单一,侧重自主思考而不是合作探究。

3、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这节课自由鉴赏环节应该是重难点,应安排较长时间,再加上这首词较长且有小序,因此知人论世和理解小序环节应安排在早自习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充分时间诵读探讨,而不是仓促结束。

第四篇: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在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繁花似锦的烂漫春光,是不是同样勾起

了我们对扬州的无限向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词人姜夔的《扬

州慢》,随词人一起游览扬州,解读词人的心情密码。

展示《扬州慢》全文。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强调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先听一听名家是怎样朗

读这首词,在听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

透过哀婉的音乐,饱含诗情的句子,我们似乎触摸到作者内心深

沉而复杂的情怀。这首词到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指名回答)在词的小序当中,就指出了整首词的感情基

调和主旨。大家找一找是哪句话。(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首词表现的就是黍离之悲)

盛今衰之感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就点出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繁华

都会,风景秀美,勾起了美好的回忆。作为诗的起笔,看起来似乎平

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发现韵味无穷,因为它巧妙的化用了前人的典

故。

有没有谁知道?这句诗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

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指“竹西亭”,是扬州城郊的一处风景,因杜牧的这两句诗而得名,后来人们就把它作为名胜古迹的代称。由此可见,竹西在古代是非常令人向往的。

于是,作者这次来到扬州才要“解鞍少驻初程”,打算好好欣赏

一番。这样,一路走,一路想,又联想到扬州繁华的街道,就有了“过

春风十里”一句。过去的扬州十里长街,一派繁华热闹的场景,可如

今却变成了“荠麦青青”,衰残不堪。作者内心万分悲痛,极力想要

找回扬州在自己心中的美好模样,不由缅怀起其他描写扬州的诗词。

请大家找找这些句子,想想他们出自哪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豆蔻词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

年,豆蔻梢头二月初),当时是为了送给13岁的少女,因为她美丽如

画,一路走来,一城的女子都不如她。扬州自古出美女,这是佐证。

青楼梦出自《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它表现的是杜牧在扬州过的是声色犬马的奢靡生活,有自悔之意。让我们从另

一个侧面看到了扬州曾经的风月繁华。

既然“昔盛”不是眼前实景,是虚写,那么作者的所见所闻到底

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由虚入实,看看真实的扬州是怎样的境况。请大家找出今衰的景物描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

角”、“空城”、“二十四桥”、“寒波”“冷月”,有同学说“红药”也体

现了衰败的意味,“扬州芍药甲天下”,芍药是什么时候开花?(春天),而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小序中,至日,夜雪初霁,写的是冬天,可见红药非眼中所见),那么为什么要写红药呢?(红药让人想到了

盛景,代表繁华,现在衰败荒芜,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寄寓度的是作者的悲怆情怀。)

本来作者想象中的扬州是那么美好,可真到了扬州,却发现扬州已经面目全非、一片萧条。放眼望去,到处是荠麦青青,野草丛生,还有废池乔木这样的战争遗迹,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仿佛天地之间都笼罩了一层悲凉肃杀之气。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扬州城。如此衰败残破的情景又怎能不让人感慨痛惜呢?

衰败之景和作者心中之情相交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全词深沉感伤的整体意境,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在悠扬的音乐中,一起朗读《扬州慢》,结束今天的课程。篇二:说课 稿《扬州慢》

《扬州慢》说 课 稿

高二年级语文组 谢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扬州慢》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 》是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而《扬州慢 》在写景抒情上又具有代表作。她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同时在《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3)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

巧。

◆教学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 “黍离之悲”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 问: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为什么“空”——词句——感情?

3、比较法——拓展延伸

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二)说学法

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一块比较 那啃的骨头,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1、诵读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情境法

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 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查——检查对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点预习

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范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 词的朗读节奏。

(四)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

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

(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

(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

【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

(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 关键词——废、冷、清、寒、空

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

(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五)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 上阕: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

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

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

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

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

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

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

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篇三:人教版《扬州慢》说课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姜夔《扬州慢》说课稿

秭归一中 姜建发 443600 一,说教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过去被编选在语文人教版老教材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新课改后调整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二单元,丛属于“推荐作品”这一板块。诗歌第二单元的整体指导思想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把握,发挥个体性想象,体会并品味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扬州慢》这首词,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昔盛今衰之感慨溢于言表。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二、说学情

1、巩固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

高中生经过语文教材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因而,在学习本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丰富意蕴与艺术魅力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

2、提升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

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上全是唐诗,而选修教材三个单元也以唐诗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对词这一诗歌体裁有更进一步的关注,二是让学生辨析婉约和豪放这两种词作风格,在语言风格角度上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有以下三点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以上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加强对怀古诗的认知。

四、说教法

1、回溯历史,创设情境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拉近学生

与课文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并以此来捕捉它与唐代繁华富丽的扬州城所形成了的巨大反差,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词中流露的忧国伤时的感情,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全词打下了感情基础。

2、巧设疑问,循序引导

针对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四个问题:(1)今日之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用原文回答)?——“空城”。

(2)昔日繁华的扬州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

(3)哪些词句体现了“空城”这一特点?

(4)词人着一“空”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拓展延伸,整体归纳

学生在较全面的掌握了这首词后,教师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回顾已学怀古诗作(李白《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以及补充相关诗作(刘禹锡《乌衣巷》),引导学生对怀古伤今一类的诗歌进行总结性归纳。

五、说学法

1、自主探究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置问题和教师点拨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去探究词作的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感悟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并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文导入

首先展示杜牧若干描述繁华扬州的诗作,并配合若干张扬州的图片,把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另一位诗人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介绍作者并解读词序

1、作者——学生自主掌握,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先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初次诵读,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郁愤悲凉的感情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

(四)细细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难点)

1、细读词作上阕,先找出描写昔日扬州之繁华的词句,再找出描写今日扬州的词句(教师提示:从所见、所闻、所想三方面进行思考)

(1)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2)今——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所闻——清角吹寒

明确:名都(昔盛)——空城(今衰)2,针对上阕,教师提问:

(1)昔日繁华之扬州为何会变成“空城”?

【在学生用原话回答的同时,教师适当性的对宋高宗时期金兵两次侵入扬州的历史事件作补充说明】

(2)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3)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反差之间,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词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词人这一感情?

感情——昔盛今衰 悲慨伤心

关键词——废、冷、清、寒、空

(4)词人通过哪种表现手法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细读词作下阕,把握主要意象,借助联想与想象,进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一下四句: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赏析一个词句,提示学生对文中加点字部分进行重点品读,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五)品读析手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词人为了达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代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感。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理解全词之关键,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衬托出今日扬州之荒凉;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遣怀》)“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盛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六)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但理解鉴赏一首诗还不是终极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篇四: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扬 州 慢》

教 学 设 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姜夔的《扬州慢》,这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首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文科倾向的学生,而且已是高二下学期。同学们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扬州繁华导入诗词,以现在扬州之况展开全词,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乐听读、名句朗诵、老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诗词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相关链接—— 那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多媒体打出)

(板书课题)《扬州慢》 姜夔

(三)作者 姜夔,字尧(yáo)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多媒体打出)

(四)、诵读品味

1、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三遍,注意字音,注意感情。(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2、同学展示诵读情况。

师生纠正字音。

易出错的字:霁、荠、怆、吟、窥

3、再次诵读,熟知感悟情感。

4、听范读(播放录音)

5、畅谈听读的感觉——悲凉,凄凉,悲伤(一块学习,体会这种感觉)

(五)、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多媒体打出)明确: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路上所见之景——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齐读此部分,体味景的特点——萧条、悲)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衰)昔(盛)

(提问“今”如何,课文的话来答。)

其他词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打出)

明确: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黍离”何意?(多媒体打出)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展示原词,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打出,并简单翻译,让学生深度理解)

黍 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六)、研习诗词

(一)、自主赏析,抠字眼,体会词义。(3分钟)

(二)、整体探究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板书:空 惊

2、说说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表达作用(学生分析出每一景的特点,紧扣课文)上阙 荠麦青青——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废池乔木——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清角吹寒——渲染空城的凄清

小结:所有的景,都在诉说遭劫后的扬州是一个“空”城,“空”的让人感到衰败、荒芜、悲伤。

下阙

二十四桥——玉人已无,物是人非

冷月——凄清荒凉(冷月光,白月光,洒在地上,更照进词人的心里)

桥边红药——花开依旧,无人欣赏 3写景的目的?

明确:抒情。借景抒情,抒悲情。4讨论杜牧为何而惊?(要求从文中读出信息)

明确: 昔盛今衰,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玉人不在月冷伤神

年年红药,为谁而开

小结:一个“惊”,表面说杜牧吃惊,实写词人吃惊,为扬州的现况而悲,借杜牧抒发就昔

盛今衰的悲痛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七)、再次诵读,体味黍离之悲。

三分钟当堂背诵。

稍后检查

附板书设计:

空—— 景

黍离 之 悲

(昔盛今衰)惊—— 情

三、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 学 反 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诗歌鉴赏,而这首词又能较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景情的特色,而且小序对词作用很大,且意境深远,能较好的激起学生的解读欲望。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抛却了传统教法上多层解读的模式,紧扣一环,抓住词的内容不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抓词眼,炼字析意。紧扣了两个字“空”,“惊”,从全局上统筹全篇,一下抓住了景和情。然后围绕景和情具体展开分析,或解说或想象,深挖课本,并不时让学生齐诵这些内容,加强印象。在分析的同时,将用到的一些形式上的问题一并解决,如修辞手法,但不作为重点。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黍离之悲,把《黍离》用多媒体打了出来,并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并且这种悲,在分析内容时,不断强化,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这种黍离之悲。

课后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掌握抓字析意的分析手法,并且一部分同学已能够进行背诵。

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黍离之悲分析时间过上。各部分衔接不是很好。对微格教室使用极不熟练,尤其是在第二堂课时,镜头没变,只对准了黑板和半张讲桌,又找人下载了绘声绘影,自已弄了好几天,也没把两堂课和好,给自己惊醒。

第五篇:《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知人论世

1、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朗诵提示:语速慢而舒缓。

4、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作品中寄慨了很深的家国之恨。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三、整体把握

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学生动手圈注)明确: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想象杜牧来到扬州是何感受,这只是杜牧的感受吗?)

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借杜郎之口间接抒发自己感时伤世之情。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这些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理解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四、词句赏析

教师示范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学生自由赏析,并与同桌互相探讨各自的赏析。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明确;前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在原因。

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化用杜牧诗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借代手法,四字点明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也即扬州成为“空城”的原因,流露出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灾有多么酷烈!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以无情之物言有情,也可称作移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表明词人伫立许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通感——触觉写听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却以实写“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才华横溢、善于作诗、有卓越鉴赏力的杜牧曾游赏于扬州,写过许多关于扬州的名句。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

为何而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荠麦青青,古今变化之大?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

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再写扬州城之“空”,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冷落凄凉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六、课后作业

思考: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情,试从所写内容、感情、风格、手法方面比较异同。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昔日:名都(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的感伤——黍离之悲 今日:空城(破败荒凉)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 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下载说课 稿《扬州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课 稿《扬州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诵读慢词,抓住词眼,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2. 掌握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 体会姜夔婉约词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差异。 教学......

    扬州慢抒情散文

    在古代诗人眼中,扬州是慢的,不然不会有“扬州慢”的词牌,也不会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甜丝丝的词句,慢口吻的清扬。在我的印象中扬州......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

    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抓住文章重点字词,理解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手法及其作用。3、体味怀古伤今的情感及“清......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通过鉴赏品读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

    高二语文扬州慢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课堂实录) 课前预习一、相关成语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

    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篇1: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