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执法人员远程教育培训--行政执法礼仪--主讲王志永
行政执法礼仪(1)
本课学习重点 文明执法概述
行政执法礼仪的概念及意义 行政执法礼仪的具体内容
行政执法实践中的语言规范示例
第一节 文明执法概述
文明执法的内涵 文明执法的作用
一、文明执法的内涵
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用文明的方法办案,保证执法行为规范化、科学化,坚决纠正执法中的野蛮行为。在执法 过程中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目的是让不懂法者懂法,让懂法者自觉守法。它要求行政执法人员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体现行政执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明执法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法部门改善执法活 动、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内容,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其中就要求树立“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等执法理念,“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
1.“严格执法”是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执法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就是要求执法者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执法,执法必须严格,不能随意执法,滥作为或不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就是要求我们执法者必须依法办事。
2.“规范执法”是行为准则。规范是指规范执法的程序,就是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法,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常言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什么是规矩?对执法者来说法律法规就是规矩,不依法执法就是乱执法,就不能体现公平正义。如何规范执法?就是要按照法律预先设定的模式、程序、规则完成执法的全过程,在执法办案中既要确保适用法律准确,证据确实充分,量罚适当,也要确保程序合法。程序是规范的保证,规范是严格、公正的保证,违反程序执法,就是违规甚至违法。
3.“公正执法”是价值取向。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对执法者来说就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执法者追求的价值取向。公正是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也是立人之本。公正执法,就是要求我们在执法办案中要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让遵纪守法的人得到法律的保护,违法犯罪的人受到法律的惩罚,不管是什么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文明执法”是职业素养。文明是相对于简单粗暴而言的,文明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有礼有节、春风化雨、以理服人、以礼待人。文明执法就是要仪容严整、言行文明、举止得当,做一个不怒而威的执法者,不仅使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更能取得群众的支 持和理解,达到以文明形象取信于民的执法效果。司法实践中,文明执法就是要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执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保障人权。
正在讲解
二、文明执法的作用
(一)增强执法效果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直接接触行政相对人,二者通常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关系而出现,因此两方矛盾体现得更加集中和尖锐,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对立面的相对人,其对抗的心理更为强烈。在这种原本就潜伏着矛盾的情况下,文明执法能够以理服人,缓解相对人的对抗心理,化解矛盾。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力执法,会带来暴力抗法。”因此,文明执法可以减少执法的阻力,预防暴力抗法,增强执法效果。
执法成本也是考量执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明执法会减少执法成本的增加。不文明执法增加了执法阻力,因此行政机关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防止暴力抗法,处理升级后的矛盾,有时还需要应对由此引发的诉讼。执法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会由此而增加,从而影响执法效果。可见,文明执法可以减少这样的执法成本。另外,根据以上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辩证关系,文明执法可以促进执法的严格和公正,因此,可以减少执法后的纠纷,因此减少了因处理这些纠纷而增加的成本,从而增强了执法效果。
(二)塑造政府形象
在“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今天,野蛮执法、不文明执法这些行为已经严重扰 乱了干群关系,影响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鱼水关系,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威信。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的执法人员,是连接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带,其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普通民众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判断和评 价。执法人员本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如果能 够做到对相对人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仪表整洁,便会在公众心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同感。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文明执法会加剧社会结构的非正义,因此不文明执法的一个直接逻辑结果即是暴力抗法,这种以暴制暴只会导致矛盾冲突的不断升级,诱发冲突事件,使矛盾以更激烈的方式 表现出来,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文明执法能够缓解矛盾,防范由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要形成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一是执法者要加强学习,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素质,视群众为衣食父母,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执法机关要加强教育,制定文明执法行为规范,对不文明执法行为严肃处理决不手软;三是抓紧清理整顿,对那些屡教不改,损害执法队伍形象的执法者要坚决令其“下岗”;四是强化监督力度,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不文明执法者敢于说“不”,让其亮相出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执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行政执法礼仪的概念及意义
礼仪概述
行政执法礼仪的概念 行政执法礼仪的意义
一、礼仪概述
一般而言,礼仪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及方式来向对方表达友好、尊重的过程和手段。换而言之,作为一种人与人打交道时的通行做法,礼仪实际上是社会对人们待人接物的标准化、正规化的要求。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自称,自古都注重礼仪对于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 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可以被称为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就将“明礼”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从交际的角度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进行沟通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法。在日常生活里,礼仪无处不 在,人们往往“无礼寸步难行。”孔子早就指出:“不崇礼,无以立”。而荀子则进一步地将礼仪与国计民生联系到了一起,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相对的时效性,不可能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然而,礼仪在宏观上具有一些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即以下几个礼仪的基本原则:
(1)自律。对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 基础和出发点。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2)敬人。这一条原则是礼仪的灵魂。孔子曾经对礼仪做了精辟的概括:“礼者,敬人也。”在交际活动中,礼仪要求恭敬、友好地对待他人,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3)宽容。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尊重他人的选择,容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能够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
(4)平等。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都必须重视恭敬、以礼相待,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5)真诚。该原则要求在运用礼仪中,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礼仪不是“厚黑学”,不能将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6)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既要了解交往对象,更要为交往对象所了解,经过互相的沟通和了解,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关于体谅交往对象的感受,同时努力做到“交往以对方为中心”,而不能自私地只考虑自己的处境。
二、行政执法礼仪的概念
由于特定适用对象、适用环境的不同,礼仪又可划分为各种特定情境下的不同礼仪,如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政务礼仪是指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所应当遵守的礼仪。行政执法礼仪是政务礼仪的一种,特指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维护个人形象和公务形象,应当遵循的对执法相对人表示友好、尊重的文明规范、准则和惯例。
(一)行政执法礼仪的特征
行政执法礼仪的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其适用对象是行政执法人员,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私人间的交往,行政执法人员与执法相对人的交往实际上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往;
二是其适用于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只有在代表政府执法的过程中才需要适用行政执法礼仪。
(二)礼仪规范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
行政执法人员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在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即每一名执法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皆须自觉遵守的一整套标准化、正规化做法,具体而言,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除了人所共知的 政治规范、业务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之外,尚须将礼仪规范包括在内,否则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在内容上就难言其完整性。道理显而易见,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然要和形形色色的相对人打交道,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影响着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更需要对执法人员进行礼仪要求。
(三)行政执法礼仪需要遵守礼仪的基本原则
“自律”要求执法人员慎独克己、在面对执法相对人时要注意树立政府形象,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敬人”要求执法人员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位置,对执法相对人表示尊重,以礼相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存在这样的心理倾向,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尊重同样尊重自己的人。因此,只有尊重别人,才能收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客观效果,才能为顺利执法打下基础;“宽容”要求执法人员在依法办事的同 时,更要注意对相对人体谅和理解,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平等”要求执法人员对任何行政相对人都一视同仁,绝不允许因为行政相对人在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而区别对待,不能恃强凌弱;“真诚”要求执法人员对行政相对人待人以诚,不讲假话、空话、大话,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沟通”要求执法人员换位思考,考虑执法相对人的处境,不能把执法过程视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放低姿态,善于与相对人沟通交流。
三、行政执法礼仪的意义
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个人礼仪总是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良好效果。相对于粗暴执法来说,遵守行政执法礼仪,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缓和矛盾、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有助于提高素质,塑造形象 在现代交际活动中,礼仪通常被视为衡量每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礼仪重细节,修养就在言谈举止中;细节见风度,文明就在举手投足间”,一个人的教养往往体现于其待人接物的种种细节之中,而这种种细节反过来又反映着其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的运用实际上真切地反映着其当事人的素质与教养的水准。因此,加强国家公务员的执法礼仪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其个人素质与教养,从而提高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文明程度。又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二)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
由于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特殊关系,尤其是在减损相对人利益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接触本身使双方的对立更明显,这时就容易采取粗暴执法。而粗暴执法不仅不能压制矛盾,反而可能使矛盾升级,从而增加执法阻力,影响执法效率。相比粗暴执法,遵守行政执法礼仪则会缓和这种矛盾,减少执法阻力,使执法顺利高效。
(三)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遵守行政执法礼仪,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交际技巧,是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自己的天职,而要真正在这一方面有所做为,除了要爱岗敬业、满腔热情之外,在执法过程中的交际技巧的运用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公务员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假如忽略了交际技巧的运用,往往便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同。
(四)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遵守行政执法礼仪,往往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化相互间的矛盾,释解敌对情绪,从而使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正是礼仪的力量所在。这样就减少了行政相对人的对抗心理,使潜在的矛盾化解于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使执法在平缓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这样就防止了暴力抗法的出现,防范了冲突事件的发生,使社会秩序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节 行政执法礼仪的具体内容
仪表礼仪 行为礼仪 语言礼仪
行政执法礼仪的分类
根据行政执法人员在具体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形象、行为、言语表现,我们将行政执法礼仪分为三类,即仪表礼仪、行为礼仪、语言礼仪。
一、仪表礼仪
个人礼仪首先要讲究仪表整洁、仪容大方,即人的容貌、衣着、装饰等要美观整洁,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么穿着打扮看起来是个人的事,但必须以符合礼仪规范为度。在这里,仪表是指行政执法人员的外貌形象,主要体现为着装方面,要求“端庄、朴实、干练、整洁”,不应奇装异服、随意邋遢或艳丽时髦。一般来说,行政执法人员按规定着执法服装时,应当做到衣着整洁,标识齐全。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着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爱好、职业、社会阶层、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的着装一直被视做传递着装者的思 想、情感的“非语言信息”。用世界知名的服装心理学家高莱的话来讲:“着装是自我的镜子。”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则是“一个人的衣着就是其自身修养的最形象的说明”。执法人员在面对行政相对人时,应该要将着装问题提高到维护个人形象、维护行政机关形象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上,加强行政相对人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提高执法效能。
从目前来看,除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之外,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国家公务员尚没有统一制式的办公制服,对于国家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着装,也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统一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有统一制服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应当穿着配发的统一制式服装,且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标识齐 全,整洁干练,体现出行政机关的威信与尊严。
执法人员的着装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与形体相协调
服饰最直接地作用于人的形体,服饰的美脱离形体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们的服饰要讲究颜色、尺寸、款式、面料等因素与人体协调。但人的形体又是千差万别的,很难十全十美,这样就可以通过服饰来扬长避短,掩盖形体上的不足,使形体上的优点锦上添花。
例如身材矮小的人,服装的设计最好线条简洁,上衣和裤子的颜色应基本一致,这样,在视觉上会显得高一些;胖人最好不要穿横格面料,也不要穿浅颜色及闪光面料,因为这些面料都有扩张性,会使人感觉你更胖。作为执法人员,着装要符合自身条件,显得大方、得体、稳重。
(二)与社会审美相协调
执法人员的着装不应与社会发展背离,不能太过超前,也不能太过落伍。一般来说,执法人员的着装风格一般应当相对保守,朴素大方。这主要是为了使执法人员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显得更加稳当可靠、令人信服。任何人都难以相信一位着装绝对超前,甚至有点怪异或是华而不实的执法人员可能稳妥可靠、堪当重任。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切不可使之过分地落伍,否则就有因循守旧、冥顽不化之嫌。
(三)与环境气氛相协调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生活在一定的气氛中,着装与环境气氛也是一个整体,例如,现代陆军的迷彩服充分考虑了战争环境便于隐蔽;水兵的海魂衫是大海的缩影;空军的蓝裤子与天空相得益彰;医务人员的白大褂与医院整洁安静的环境成为一体等。
着装应当与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保持和谐与一致,绝不可以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使自己的着装同自己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或反差过大,否则既破坏了环境美,也有损于自身形象。在执行公务的特定场合下,执法人员穿制服、西服、西服套裙等,显得正规而庄重,能令人肃然起敬。如果一身休闲娱乐的装扮或时髦艳丽的打扮,与执法的场合不相协调,则会让人觉得不务正业、吊儿郎当,即使这身打扮的确美不胜收,恐怕也无人赞赏。
(四)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不同风格类型的服装有各自的穿着和搭配标准,切不可随意发明创造,自成一派,贻笑大方。这里主要谈西装的穿法。西装由于其四季皆宜,既能体现男士的潇洒风度,又能表现女士的优雅端庄,又因其实用性较强,因此,在我国很普及。西装的穿着十分讲究。在礼仪活动中,必须懂得其着装要与西装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第一,穿西装必须合体,衣长垂下手与虎口齐平为宜;袖长以达到手腕为宜;衬衫的袖长应比上衣袖长出1.5厘米左右;衬衫下摆必须放进裤内。袖扣要系好,不可把西服和衬衫的袖子卷起来。当打领带时,衬衫的领扣一定要系上,不打领带时可以不系。穿西装不能敞怀挽袖,不能搭配牛仔裤、运动服、T恤衫等。第二,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穿凉鞋、布鞋、球鞋、旅游鞋等都不符合正式场合西装穿着的规范。这样才能保证系列化和标准化,使着装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而相得益彰。
规范借鉴:《河南省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
第6条: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要 做到仪表整洁、风纪严整、举止端庄、动作规范。
(一)仪容
1.执法人员要保持面部洁净、勤剪指甲,执行公务时不得佩带项链、戒指及其他饰物;
2.男执法人员要勤理发,不得留大鬓角、长发,不得蓄胡须; 3.女执法人员不准头发披肩、染指甲、化浓妆。
(二)着装要求
1.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要按照规定着装,严禁混穿不同季节的服装,严禁制服便服混穿,严禁歪戴帽、卷袖口、敞衣扣、披衣。执法时要着皮鞋,不得赤足穿鞋。
2.有统一规定执法标志、胸卡、腰带的,在执法时要佩带整齐,胸卡挂于上衣左口袋正中处,打杂带扎在上装第四、五钮扣之 间,背带右肩左斜,从肩牌下穿过。
规范借鉴:《安阳市行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 第19条: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时,着装方面应当做到:
(一)本部门配发制式服装的,除有特殊工作需要外,工作期间应当着制式服装。制式服装应当配套穿着,不得与便服混穿;
(二)着制式服装时,戴帽应当端正;
(三)无统一制式服装的,衣着应当大方得体;
(四)着装应当系好衣扣、领扣、袖扣,不得袒胸露怀,不得卷裤腿。第20条: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其他仪容仪表方面还应当做到:
(一)保持头发整洁、大方得体、不得 染彩发,男性执法人员不留长发、怪发、长鬓角、长胡须,女性执法人员不留披肩发;
(二)执法人员不得留长指甲、纹身,不得化浓妆;
(三)除工作需要和眼疾外,不得佩戴有色眼镜;
(四)不得佩带各种奇形及迷信饰物;
(五)不吸烟、吃食物、搭肩挽背、嬉笑打闹;
(六)其他有损行政执法机关形象的行为。
二、行为礼仪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小见大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故此,它一向被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甚至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表现力和吸引力。有专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约有55%以上的信息是借助于行为举止这种无声的“第二语言”来传达的。早在中华礼仪创始之初,人们对于举止就非常重视,孔子就曾提出过“非礼勿动”的严格要求。
执法过程中的行为礼仪,是执法人员为了执行公务,为了表示友好、敬意以及便于使执法为对方所接受,从而克己、自律、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所具体地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其中,尊重行政相对人是基本的核心。执法人员在大庭广众之前、众目睽睽之下,应当力争做到行为得体适度、恭敬友好。人的行为举止最重要的是站姿、坐姿、走姿,因此将这三个单独罗列,其他行为的具体要求则有礼貌、尊重、大方、稳重、耐心:
(一)站姿
站姿是人体静态造型,是其人体动态造型的基础。优美的站姿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自信,并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正确的站姿,从身体的侧面观察,人的脊椎骨是呈自然垂直的状态,身体重心应置于双足后部,双膝并拢,收腹收臀,双肩稍向后放平,头正颈直,双臂自然垂置于身体两侧,或双手体前交叉。无论男士或女士,站立时要防止身体东倒西歪,不能耸肩勾背,更不要倚靠他物,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双手叉在腰间或抱在胸前也是让人忌讳的,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令人难以接受。
(二)坐姿
端庄、优雅的坐姿同样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静态美。“坐如钟”是中国人用来比喻坐姿美的标准。良好的坐姿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彬彬有礼的人。正确坐姿的基本要领是:入座或起座时身体要稳,入座后,上体挺直,不要弯腰驼背,双腿不可呈外八字叉开。不能高架起“二郎腿”,更不能将脚尖抬起,腿不可以乱抖,脚心不能朝人。应当有意识地不要站在或坐在高于对方的位置上,以防给对方以“高高在 上”的感觉。
(三)走姿
如果我们把站姿和坐姿称作静态造型的话,那么,走姿则是人体的动态造型。有的人可能会说:“走路,谁不会”,但怎样才能走出风度、走出优雅、走出美来,还需要靠平时的练习与注意。走姿要求:头正颈直眼平视,下颌内收;上身正直,挺胸、收腹、立腰;双臂以肩为轴前后自然摆动,步位要正,步幅要适中。这样才能显得沉着稳健。执法人员在行进时,不应当对他人推推搡搡,不应当煞有介事地奔过来、跑过去。
(四)其他行为要求
一是礼貌。不能粗俗肤浅,要讲究礼貌,并且有意识地借此去展现执法人员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关键是要提高认识,并且多加检点。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内在修养。比方说,不应当在他人面前挖鼻孔、掏耳朵、抠眼屎、甩鼻涕、吐唾沫、打喷嚏、修指甲、搓泥垢、抓痒痒、拽袜子、脱鞋子,外出前最好不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以免因口腔异味而引起交往对象的不悦或反感。在进入他人居所之前,应当首先按门铃或敲门,得到许可后方才入内,如果像土匪一样拳打脚踢,则会激起执法对象的愤怒与不满。
二是尊重:
在执法时,不管情绪有何变化,执法人员都不准盯视或斜视自己的交往对象,不准用自己右手的食指反复指向对方的身体,不准高声呐喊,否则就有可能被对方理解为侮辱或挑衅,从而引发矛盾。在行政相对人来访时,应主动起身迎接,热情问候,不能不理不问,称呼上要有礼貌,谈话中应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要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真心实意地尽一切可能帮助来访者,不讲任何条件、不推诿扯皮,更不能愚弄、欺骗对方。
在与执法对象交谈时,为了表示重视对方,有必要不时地用自己的双眼注视一下对方的双眼。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两人相处时,一方以自己的双眼注视对方双眼的时间,只有超过了双方相处的总时间的1/3,才会使对方感觉到对他的尊重和重视。尊重的关键是要摆正位 置,视自己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平等关系,不要觉着“我管着你,就比你高一等”,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那么就容易使人不服气。威信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各方面的行为表现树立起来的。
三是大方:
执法人员的行为应当表现得落落大方,洒脱大气,不要小里小气,眼神闪躲,显得拘束,从而给人以不够开放、眼界不高、没见过世面的感觉。行为大方表现出执法人员丰富的阅历以及自信心,有助于获得行政相对人由衷的尊敬。
四是稳重: 执法人员的行为应当显得沉着稳健,泰然自若,在执法时,必须表现得有条不紊,稳妥可靠、精明强干,才会让人民群众信任自己,使交往对象钦佩自己,切不可毛手毛脚,风风火火,让人觉得为人处世不够沉稳熟练,难负重任。例如,在谈话时,不要手舞足蹈,指手画脚。
五是耐心:
要不厌其烦,不能敷衍了事。比如在接待来访者时,合乎规范的做法,应当是双眼注视对方,聚精会神,并且不时地点头对其观点表示肯定。此刻执法人员如果举目四顾,心不在焉,或者频频摇头,那么给对方的感觉大概只能是极不耐心或者心怀不满之意。
三、语言礼仪
言为心声。借助于语言进行交谈,是人们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执法时的交谈中,最能够体现执法人员态度的,当推其对于语言的选择、组织以及运用。执法人员在谈话时,倘若对自己的评议不加以选 择、不认真组织,或者肆意乱用,非但有可能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妨碍沟通,而且还有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总的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语应当平易通俗、清晰简洁
1.执法人员应当以务实为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能够拉近与行政相对人的距离。如果用语过于雕琢、修饰,甚至咬文嚼字,滥用书面语言或专业术语,则只会令人闻之生畏,敬而远之。
2.用语应当清晰并力求简单明了,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谈话显得言简意赅,又可以体现自己为人处世的精明强干。
3.执法人员应当尽量使用普通话,以免交谈中产生误解。
(二)语气应当舒缓柔和
执法人员如果语气显得锐气逼人、疾言厉色,会引起行政相对人的不满,影响执法的展开。因此,执法人员的语气应当舒缓柔和、和蔼可亲。语速应当缓和,要比快得如连珠炮一般更容易为执法对象所接受。有意压低音量,要比放大嗓门更加悦耳动听。语调显得抑扬顿挫,要比单调呆板、僵硬晦涩更易于令人产生兴趣。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声音应当柔和委婉,口气应当宽容谦和,要比粗鲁僵硬、疾言厉色、咄咄逼人更容易缓和矛盾。
(三)方式应当文明友好
执法人员如果不注意讲话方式,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
一是不能污言秽语。俗话说:“良言美 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说明,语言粗鲁,放肆傲慢、低级下流,会使对方感到是一种侮辱,从而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有可能进行反抗,使矛盾激化,或产生过激行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执法人员已深切地感到“出口成脏”不仅与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符,而且有损整个国家的形象。对行政相对人应当文明友好,尊重行政相对人,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是不能骄傲自大,自诩为“专家”而目中无人地随意教训别人、指正别人,斥责张三“很迂”李四“真笨”、王五“懂什么”,这样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真正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一副咄咄逼人、发号施令的样子。
三是不能讽刺挖苦,应当表现得宽厚大度。如果对行政相对人尖酸刻薄,冷嘲热讽,不但显得自己目光短浅,气量狭窄,影响自身形象,而且可能加剧矛盾,引起冲突。要时刻牢记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切勿随意宣泄个人情感,丝毫不加克制。更不允许在执法时泄私愤、图报复,有意诽谤、侮辱行政相对人。文明执法规范用语推荐:
(一)接听电话、接待群众:
1.您好,××(单位名称),请问您有什么事? 2.您好,请进,您请坐,请问您有什么事? 3.请稍等,我给您查(找)一下;
4.对不起,您咨询(反映)的问题不属于我们机关的职权范围,请您直接向××机关咨询(反映);
5.您要找的人暂时不在,请您稍后再来电话或者等他回来,我让他给您回电话,方便的话,我也可以代为转达;
6.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记录下了,请留下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在×日内给您回复;
7.再见,如果您还有不清楚之处,可以随时打电话(或再来)。
(二)窗口规范用语: 1.您好,请问您要办什么事?
2.您要办的事,需要具备××条件,准备××材料(原件、复印件),按照××程序办理,这是我们印制的告知单,请您按照告知单上的内容准备材料。
3.您提供的材料齐全有效,可以当场给您办理,请稍候。
4.您提供的材料不全,缺少××(材料名称或份数),请您补齐后再来。5.您的材料我们收下了,这是受理凭证,请收好,我们将依法进行审查,并在×日内通知您办理结果。
6.对不起,您要办理的事项不属于我们机关的职权范围,请您直接到××机关办理。
(三)执法检查规范用语: 1.您好,我们是××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今天要对××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请您配合我们做好检查工作,谢谢您的支持。
2.请您出示××证件、材料。
3.您好,我们是××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现就××问题向您询问,请您如实回答,您听清楚了吗。
4.您好,这是《××通知书》,请您在×月×日到×地就××情况接受我们的调查,并提供××材料。
5.请您核对检查(询问、调查)笔录,如无误,请您在此处签署“以上看过,情况属 实”的意见和您的名字,如有误,我们将予以更正。
6.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您(您单位)存在以下违法事实,请在×日内予以改正,我们将根据调查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四)处罚、送达规范用语:
1.您好,我们是××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您的××行为违反了《××法》第×条第×款关于××的规定,根据《××法》第×条第×款规定,我们拟对您作出××行政行为,您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依照法律规定,您可以在×日内向我机关申请听证,逾期视为放弃听证)。
2.您好,这是《××执法文书》,请您收好并在送达回证上签字,谢谢合作。3.您好,这是《××执法文书》,您拒绝签字接收,依照法律规定,这是×××,我们将请他作为见证人,通过留置送达方式进行送达。
4.您好,这是《××执法文书》,请您收好并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于××日内到××银行交纳罚款(收费),逾期不交,我们将对您作出××的处理。
(五)强制措施、强制执行规范用语:
1.您好,为了查清××案情,依照《×× 法》第×条第×款关于××的规定,我们将对××物品进行先行登记保存(查封、扣押、抽样取证),这是《××执法文书》和《物品清 单》,请您核对,如无误,请签字,我们将在×日内作出处理决定,谢谢您的配合。
2.您好,依照《××法》第×条第×款关于××的规定,我们将对已经生效的《××执法文书》有关决定予以强制执行,请您不要妨碍执行公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谢谢合作。
第二篇:行政执法人员远程教育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主讲刘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1)
提纲
第一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行政复议制度运行的现状 第三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尝试 第四章 行政复议法的修法方向
第一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认识
概念
行政:由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 复:重新、再次 议:议决,审议并决定 特点 裁决纠纷
具有被动性,“不告不理” 具有较强的程序性 优势
对当事人而言,比较经济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而言,获得了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又一次机会,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对法院而言,减轻诉讼负担 行政复议制度的法律依据
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当事人可以选择复议或诉讼,复议后可以诉讼,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37条);(修法后第44条)。
1990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行政复议条例》。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行政复议法》。2007年国务院公布施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2009年只是对复议法的第30条进行了修正,将“征用”改为“征收”,其余内容并未有所修正。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与行政复议法的关系
从1999年《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具体制度上存在的问题,2007年推出实施条例目的在于总结行政复议实践经验,把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进一步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可操性性。
实施条例对《行政复议法》第3、7、9、14、15、18、20、23、28、29、30、33、37条进行了解释。
实施条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完善了行政复议申请制度、细化了行政复议受理方式、创新了行政复议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决定的权限与程序、专章规定了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新行诉法第44条,第45条:两个月的复议期限,然后在15日内起诉;逾两个月的期不作决定的, 逾期之日起15日内起诉。
问题: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既然在程序上有这种连接性,那么,两者究竟有何相同或不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相似之处 行政——都针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 范围——受理案件的范围也大体相当 程序——都具有相当的程序性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受理机关不同
可否一并针对抽象行为不同,但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基本一致 裁决权限不同
新行政诉讼法对复议制度的影响
第26条 第二款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无论何种情形,复议机关都要作为被告参加行政诉讼。
复议机关行政应诉案件大幅增加
一组数字:以山东省为例,2第一章5年办理行政应诉案件13546件,比2第一章4年增加了5696件,同比增长72.6%。
出庭应诉工作压力增加,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成为焦点 一段体验:“应诉人员既经历过一天内开7个庭的紧张节奏,也经历过5天内奔波于4个城市的紧张行程。”
第二章 行政复议制度运行的现状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一
行政复议制度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行政复议解决纠纷的功能不足,大量行政争议还游离于法律平台、特别是行政复议渠道之外。
未经复议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比重:70%以上。行政复议案件的数量:多年维持在7-8万件。
大量行政争议不能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纠错、约束机制而实现行政法治,增加了社会摩擦力和运行成本。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二
从行政机关领导到社会大众对行政复议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足。
市、县两级政府的行政复议能力十分薄弱,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队伍不稳定。
一组数据:据统计青海、福建、江西、山东的369个县级政府中,有90个根本没有办理过一起行政复议案件。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三
复议制度和程序设计不善影响复议制度的功能发挥。不积极受理案件
调解和解尺度不均衡 审理机制不够公开透明 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缺乏刚性约束 维持率偏高 行政复议效率不高 小结
如果行政复议机制能恪守法治原则、高效便捷地处理争议,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当事人自然会更多地选择它,而不再求助于更复杂的诉讼机制。
第三章 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尝试
背景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
对当前国家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肯定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
确定“三化解”的基本要求,即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明确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方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
试点改革进程
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行政复议工作会议,对“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试点”作出了具体部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市县政府要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健全行政复议体制”。
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在贵阳市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有关情况和经验,进一步听取开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部署试点工作。
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在贵阳市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有关情况和经验,进一步听取开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部署试点工作。
2008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印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部分省、直辖市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法[2008] 71号、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以下8个省、直辖市为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单位:北京市、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海南省、贵州省。
2010年4个省自主加入试点:内蒙、湖北、重庆、福建。12个省共确定60个单位参加试点。
2014年复议委员会试点已经扩大到了21个省份。试点改革主要内容 集中管辖权
改革后的相对集中管辖权,是将各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管辖权收归本级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以实现复议管辖权的有效集中与合理分配。
改革成效:
有利于畅通相对人的复议申请渠道 有利于复议资源的集中和整合 有利于复议队伍的建和稳定 典型代表:
浙江省新设行政复议局、浙江义乌成立行政复议局; 广东佛山相对集中行政复议管辖权改革等。
建立复议委员会 改革成效:
有利于避免审而不决,决而不审的制度困境 有利于解决行政复议工作非中立性的问题 有利于改善行政复议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典型代表: 哈尔滨模式、北京模式
哈尔滨模式:将法制机构的复议职能为行政复议委员会所吸收。
复议案件按照事实情况的难易程度,在程序上以简易与一般形式进行分别处理,其中一般程序的运用占到多数。简易程序案件由复议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处理,一般程序案件则由复议委员会的案件议决会进行审议,但是复议决定依然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名义予以签发。
北京模式:普通类案件是由政府复议机关负责处理,但若遇到事实不清、法律适用存疑的重大、疑难类案件,则交由行政复议委员会议决,并出具审理意见书,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的参考建议,政府复议机关对复议案件的处理依然占到多数。
与哈尔滨模式相比较,北京模式中的复议委员会在性质上更接近于一种咨询机构,主要负责研究行政复议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为复议工作提供专业知识上的协助。
程序改善
复议法规定了书面复议原则
例外:调查或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或三方同时到场、互相质证的“开庭审”。不含有“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公正要求,因而很容易导致偏私。
利用听证的方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复议程序上的缺陷。议决式审案也是程序再造。典型代表:
集中于对书面审查以外的公开类审理方式,如听证与调解的广泛尝试。如浙江省相继出台了《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处理规则》、《浙江省行政复议听证规则(实行)》等法律规范,积极地推进行政复议案件听证审理,强化行政纠纷的解决。
广东省的程序改革则更为彻底和司法化。在复议案件的审理程序中,听证审查是原则,除简单类案件可以进行书面审查外,其他均实行听证审理。自2第一章5年始,广东省便着手开始在各市推行行政复议庭建设,进行庭审直播。
第四章 行政复议法的修法方向
行政复议法修法展望 方向之一:重塑组织机构 建立专门的行政复议局 强化复议委员会的咨询功能 强化复议队伍的建设 方向之二:集中案件管辖
一方面制度的设计可以解决人手与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集中管辖权可以使行政系统内部逐渐地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专门体系,这个专门体系专长于纠纷争议的有效解决。
相对集中行政复议管辖权在现阶段与现有法律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所以在复议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配套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日后制度发展的有效可行。
方向之三:改革审理程序
实践中,相对人在听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程序的公正,往往会选择息讼服判,这正是争议纠纷解决目标所期盼的,是复议法修改之重。
程序司法化是要求复议制度与诉讼制度般强化程序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司法主义。因而,复议审理程序的改革需要坚持两个原则,即正当程序与效率原则。就审理方式而已,建议取消“书面审查为原则”的法律要求,增加对外公开的审理方式,强化听证审理的优势作用。
审理程序的改革需要配套解决办案人力短缺的问题。
复议的功能定位在于解决纠纷,复议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突出其自身的便捷、效率的优势,避免复议与诉讼的同质化问题。
第三篇:行政执法人员远程教育培训--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解读--主讲杨伟东
《三项制度》解读(1)
目录
一、主要意义
二、公示制度
三、全过程记录制度
四、重大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五、推进
一、主要意义
三项制度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试点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14号。
2017年1月19日
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法制办具体起草,形成《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送审稿)》。
2016年12月30日,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函。国法函[2017]34号。
(一)落实十八届四全会的部署
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四中全会
(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行政执法规范公正文明
地位
1.是最典型、最常用的行政行为 2.是与公民权益最直接相关的行为 3.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关键 行政执法的地位 80% 的法律 90% 的地方性法规 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由行政机关执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
会议指出,行政执法是政府实施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
(三)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 促进依法行政 保障 监督
试点任务
确定在天津市、河北省、国土资源部以及呼和浩特市等32个地方和部门开展试点。
三类
地方政府试点的,其所属的所有行政执法主体均为试点单位; 国务院部门试点的,由其自行确定具体试点单位; 地方政府部门试点的,该政府部门为试点单位。
各试点地方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六类行政执法行为中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开展试点。
二、公示制度
行政执法主体采取一定方式依法及时主动将行政执法信息和过程向行政执法对象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
第一,强调执法公开透明 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第二,重在打造阳光政府
第三,包括执法信息公开和过程公开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
推行执法公示制度试点重在打造阳光政府,要及时主动公开执法信息,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及时主动 第五、全过程 事前、事中和事后。
(一)事前公开
1.公开行政执法信息,并健全公开工作机制,实行动态调整
要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工作,在门户网站和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等场所,公开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依据、程序、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
(1)内容: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依据、程序、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
(2)基础: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工作。
(3)载体:在门户网站和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等场所,公开。(4)动态调整。
2.编制并公开执法流程、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1)执法流程(2)服务指南(3)动态调整
(二)事中公开
1.行政执法人员从事执法活动公开
行政执法人员从事执法活动,要佩带或者出示能够证明执法资格的执法证件,出示有关执法文书,做好告知说明工作。
2.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公开
服务窗口要明示工作人员岗位工作信息。
(三)事后公开
1.探索行政执法决定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完善公开信息的审核、纠错和监督机制。
2.“双随机”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统一公示平台
试点地方的人民政府要确定本级政府和部门行政执法信息公示的统一平台,归集政府所属部门行政执法信息,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执法信息互联互通。
行政执法信息平台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2016年年底前要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及信息查询系统。
加快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时限 《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国发〔2014〕6号)
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假冒伪劣和侵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自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处罚决定或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对食品药品、卫生器材、农业生产资料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领域的假冒伪劣和侵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市场监管部门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执法案件主体信息、案由、处罚依据及处罚结果,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内部审核机制、档案管理等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数据开放意识,有序开放政府数据,方便全社会开发利用。
三、全过程记录制度
行政执法主体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记录并归档,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第一,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第二,固定证据。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证据可能随时灭失或者变化,从而影响证据的认定,而通过执法过程全记录这一方式,可以及时把证据固定下来。
第三,还原事实真相。
当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因执法过程产生争议时,完整的执法记录可以还原事实真相,减少执法争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
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重在规范程序,要扩大记录适用范围,实现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
(一)规范文字记录
1.行政执法文书作为全过程记录的基本形式。
2.根据执法行为的种类、性质、流程等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3.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
4.明确执法案卷标准,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便于监督管理。
(二)推行音像记录
1.音像记录是全过程记录的重要形式。
2.对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调查取证、证据保全、听证、行政强制、送达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要进行音像记录。——事项
3.对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财产权益的现场执法活动和执法场所,要进行全过程音像记录。——领域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
积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索成本低、效果好、易保存、不能删改的记录方式。
(四)强化记录实效
1.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收集、保存、管理、使用等工作制度。2.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充分发挥全过程记录信息在案卷评查、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舆情应对、行政决策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工作中的作用。
有关规定
《河北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 《山东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建立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通知
四、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行政执法主体作出重大执法决定之前,必须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
推行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重在合法行政,要确保每项重大执法决定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守住法律底线。
第一,目的在于保障行政执法的水平和质量。第二,重在合法性审核。
第三,是重大行政执法的必经程序。
(一)落实审核主体:谁来审
试点单位的法制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法制审核工作。
试点单位要配备和充实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并与法制审核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法制审核人员,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法制审核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法制审核工作中的作用。
(二)确定审核范围:哪些需要审
结合行政执法行为的类别、执法层级、所属领域、涉案金额以及对当事人、社会的影响等因素,确定重大执法决定的范围。
探索重大执法决定目录清单。
可对法定简易程序以外的所有执法决定进行法制审核。1.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应当组织听证的;
2.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可能受到重大影响的; 3.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人数较多或者争议较大的; 4.行政执法事项疑难、复杂的; 5.其他。
(三)明确审核内容:审什么
1.针对不同行政执法行为,明确具体审核内容; 2.重点审核内容。
执法主体、管辖权限、执法程序、事实认定、行政裁量权运用和法律适用等情形。
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细化审核程序:怎样审
根据重大执法决定的实际情况,编制法制审核工作流程,明确法制审核送审材料,规范法制审核工作方式和处理机制,规定法制审核时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一些做法
《辽宁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查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二)强化统筹衔接
(三)鼓励探索创新
(四)做好评估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央:建立由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组成的试点工作协调机制。
研究、协调、指导试点工作。
负责组织实施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指导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并监督落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开展工作交流,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试点政府
试点地方的人民政府要成立由负责法制、编制、信息公开、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工作的部门参加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落实机构、人员及信息系统、装备、经费等保障措施。
(二)强化统筹衔接
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改革任务相结合。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本系统执法办案、信息公示等平台与地方执法信息公示平台的互联互通。
(三)鼓励探索创新
——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不断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相对成熟的方面要规范完善,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健全强化。
(四)做好评估总结
试点工作在2017年底前完成。
负责组织实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2017年底前组织试点单位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法制办要会同有关方面对试点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交流、通报试点进展情况。试点工作结束后,研究提出全面推行的意见。
第四篇:江苏省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江苏省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一、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从事行政执法必需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有确定的行政执法职责和权限,持有与行政执法资格相符的行政执法证件,定期参加行政执法岗位培训,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行政执法知识。
二、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准确理解和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准确理解和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维护法令和政令的畅通和行政执法的公信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三、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忠于法律,忠于职守,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实事求是,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四、行政执法人员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执法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五、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法定期限内积极履行执法义务,严格遵守执法程序,进行调查和检查必须两人以上共同进行,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行政执法身份,说明调查和检查的事项,依法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真相,依法告知作出行政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尊重和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陈述申辩权和救济权,规范使用行政执法文书。
六、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模范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执行公务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语言文明,严格约束各种职务外活动,杜绝与社会公德相违背的、可能影响公正履行执法职责的不良嗜好。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七、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不徇私情,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敢于抵制行政管理相对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说情,本人与行政执法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八、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拒绝、推诿和拖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要求,不得越权干预他人行政执法活动,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和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九、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得索取或变相索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财物,不得收受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馈赠,不得接受与行政执法工作相关的吃请。
十、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应当主动改正错误,依法承担行政执法责任。
第五篇: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题库
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题库(4)---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含相关规范性文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知识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含相关规范性文件)--练习题
(一)判断题
2在规定的禁渔区和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3珠江流域禁渔期间在禁渔水域范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每年为时三个月。(×)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2白暨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 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 江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单位或者个人可以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7石珊瑚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8 取得《驯养繁殖证》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来利用其驯养繁 水生野生特许动物捕捉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经批准后可以转让。(×)
10海马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11闭壳龟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12鲨鱼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13鳄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保护动物管理。(√)14鲟形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保护动物管理。(√)15鲸目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16白海豚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管理。(√)17驼海豚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管理。(√)18海豚科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保护动物管理。(×)19毛皮海狮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0北美毛皮海狮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1僧海豹属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2砗磲科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3苍珊瑚科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4笙珊瑚科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25角珊瑚所有种都按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管理。(√)殖的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
(二)单项选择题 国务院(A)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A.林业、渔业 B.动物
C.畜牧 D.兽医
2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捕获物、捕捉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特许捕捉证,并处以相当于捕获物价值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捕获物的处以(B)元以下的罚款。
A.5000 B.10000 C.15000 D.20000 3国务院(AB)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A.林业 B.渔业 C.动物 D.畜牧业
4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野生动物。正确的选项是(A)。
A.一级,二级 B.高级,低级 C.重点,非重点
D.珍稀,濒危 5“娃娃鱼”是指(B)。
A.文昌鱼 B.大鲵 C.鱼的幼体 D.虹鳟
6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哪一级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A)。
A.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A.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B.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8中华鲟属于(A)保护动物
A.国家一级 B.国家二级 C.国际公约附录二
D.地方重点
9外国人未经批准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进行科学考察、标本采集、拍摄电影、录像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考察、拍摄的资料以及所获标本,可以并处(B)元以下的罚款。
A.30000 B.50000 C.10000 D.50000 10偷窃、哄抢或者故意损坏野生动物保护仪器设备或者设施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适用(A)。
A.《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1驯养繁殖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B)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
A.农业部
B.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多项选择题
1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对国家重点保护的或者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有以下(ABCD)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相当于实物价值10倍以下的罚款。
A.出售 B.收购 C.运输 D.携带
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练习题
(一)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是对渔港水域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并负责沿海水域渔业船舶之间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2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发现转让渔业船舶证书的行为,应立即收缴船舶证书。(√)3渔港是指主要为渔业生产服务和供渔业船舶停泊、避风、装卸渔获物和补充渔需物资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湾。(√)渔港水域是指渔港的港池、锚地、避风湾和航道。(√)5无有效的渔业船舶船名、船号、船舶登记证书(或船舶国籍证书)、检验证书的渔业船舶禁止其离港。(√)6 渔政船、渔监船等国家公务船的船名,由其主管机关规定。(√)
7渔业船舶种类的代称如捕捞船用“渔”。(√)8 渔业船舶种类的代称如养殖船用“渔水”。(×)9逃避、抗拒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检查和管理的渔船船舶行为,应从重处罚。(√)10渔业船舶的船长只有取得职务证书,才能上岗。(√)11处于不适航或者不适拖状态的渔业船舶应禁止离港。(√)12船舶进出渔港未办理签证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扣留或者吊销船长职务证书。(√)13渔业船舶未经许可不准在渔港内装卸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货物。(√)14渔业船舶未经许可不可在渔港内的航道、港池、锚地和停泊区从事有碍海上交通安全的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15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可以对渔业船舶未持有船舶证书或者未配齐船员的行为处以罚款。(√)
(二)单项选择题
1渔业海上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向(B)申请调解。
A.交通部门 B.渔政渔港监督机关 C.海事部门 D.交警
2对已办理渔业船舶登记手续,但未按规定持有船舶国籍证
书、船舶登记证书、船舶检验证书、船舶航行签证簿的渔业船舶,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处(B)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A.100 B.200 C.300 D.400 3对无有效的渔业船舶船名、船号、船舶登记证书(或船舶国籍证书)、检验证书的船舶,执法机构应禁止其离港,并对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处船价(A)倍以下的罚款。
A.2 B.3 C.4 D.6 4渔政执法机构对将船舶证书转让他船使用,一经发现,应立即收缴,对转让船舶证书的船舶所有者或经营者处()元以下罚款;对借用证书的船舶所有者或经营者处船价()倍以下罚款。正确的选项是(B)。
A.200,2 B.1000,2 C.200,4 D.1000,4 5渔政执法机构对未按规定标写船名、船籍港,没有悬挂船
名牌的行为,责令其限期改正,对船舶所有者或经营者处(B)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A.100 B.200 C.300 D.500
(三)多项选择题
1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应禁止渔业船舶离港的情形有(ABCD)。
A.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 B.处于不适航或者不适拖状态的 C.发生交通事故,手续未清的
D.未向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交付应当承担的费用,也未提供担保的
2以下行为(ABC)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处于责令改正,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情节严重的,扣留或者吊销船长职务证书(扣留职务证书时间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A.渔业船舶未办理进出渔港签证
B.渔业船舶在渔港内不服从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对水域交通安全秩序管理
C.渔业船舶不执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作出的离港、停航、改航、停止作业的决定
D.在渔港内的航道、港池、锚地和停泊区从事有碍海上交通
安全的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 3渔业船舶免于处罚的情形有(AB)。
A.因不可抗力或以紧急避险为目的的行为
B.渔业港航违法行为显著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性后果
C.主动消除或减轻渔业港航违法行为后果
D.积极配合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查处渔业港航违法行为 4以下选项属于渔业船舶的是(ABCD)。
A.水产运销船 B.养殖船 C.冷藏加工船 D.渔政船
5渔业船舶在向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关申请船舶登记,并取得(AB)后,方可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航行。
A.渔业船舶检验证 B.渔业船舶国籍证 C.渔业捕捞证 D.渔业船舶登记证
6那些(ABCD)渔业船舶,都应登记。
A.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的 B.中国公民的
C.经我国批准成立的外国独资企业的
D.经我国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的 7渔业船舶登记项目有(ABCD)。
A.所有权登记 B.国籍登记 C.抵押权登记 D.光船租赁登记
8.渔政执法机构对船舶无有效的渔业船舶船名、船号、船舶登记证书(或船舶国籍证书)、检验证书的从重处罚的情形有(ABCD)。
A.无有效的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或渔业船舶国籍证书)和检验证书,擅自刷写船名、船号、船籍港的
B.伪造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或国籍证书),船舶所有权证书或船舶检验证书的
C.伪造事实骗取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或渔业船舶国籍证书的 D.冒用他船船名、船号或船舶证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