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语文新课程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颁布,为我国的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实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体现智、能、情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情感、灵性的启迪,使语文的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体现。
1.增进学生的智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情操、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此提供了方便。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养成尊重祖国语言、文学,并在运用中逐步达到完美,规范的目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为其营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在课堂与课外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提高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与探索精神,并促使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2.培养学生的能力。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丰富而多彩。汉语还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与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阅读后能吸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有害信息的能力,合作,整合阅读中能博采众长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教学规律,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3.丰富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学息息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与文化品味,充分发挥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功能。诱发与培养人的灵性是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灵性是人在对语言文字感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素质,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相通。因此,启迪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启迪,将诱发、培养学生的灵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灵性,以实现语文教育在培养,丰富人的感情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1.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为基础,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不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不同,所领会的作品的含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方法不应回避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理解差异。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明显进步。要使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在实践上也与之同步发展,就必须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民主,开放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浙江历来为“人文之渊藪”,目前又在建设文化大省,课程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的条件也特别优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认识不足,作用发挥不够。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补充。两者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非常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印证和转化。促成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有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能有效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
4.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调,提倡并实行个性化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形成一种自主的、和谐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应从预设封闭走向生成整合,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由语文向人文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整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应从静态理解走向动态感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独特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察阅读内容,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应从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营造浓郁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比较、联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使之跳出复制性思维的框架,充分释放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独立自主、求新求异,张扬学生言语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言语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阐释既为语文教师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有利于语文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也对语文教师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作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更新知识,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之旧教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这些变化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给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留下了空间。然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更新知识,调整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涉猎更多的作品,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汲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从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博而专深的学识。
3.培养品质,以自己的个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绝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易事。教师的个性能影响并带动学生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优游自如地将学生引领到作品面前,和学生一起感受和领悟语言之美,情境之妙,使学生对语文课有期盼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语文教师需要着意培养自己的人格,让学生期待感知与思考,期待获得惊喜,期待语文教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美不胜收,能给人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而欲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个性,不断“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维护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殚精竭虑发展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
4.刻苦钻研,革新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人格教育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五彩缤纷,自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消化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适应现代观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力求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
论文摘要:改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课程资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
新 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对每个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 了巨大的挑战。“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新课改以来,我在不断学习与大胆实践中触摸着新课程,感悟着新课程。
一,改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带着初步认知进课堂,激活思维。
新 课程的定位不再是纯粹的文本,而是教师、学生、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体验课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获得课程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计算机专家、清 华大学 教授谭浩强说:“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 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的有学习能力的象征。”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过于注重书 本、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 课程提供有力的课程环境。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前,我安排学生研究、搜集农谚的知识,课始进行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研究、搜集有关农谚的知识,谁来说一说?(生举手)生:我从网上知道农谚是:“农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业气象谚语。” 生:我向家人了解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生:我从《谚语大全》上知道:“柳毛开花,点豆种瓜。”......课前搜集信息是信息的储备,是知识的初生成。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课堂,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议,有感可发,积淀信息。同时可以关注学困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我指导学生写《说说我的村庄》作文,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村庄,课堂上口头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我村在温阳路边上,远远就能看到村口竖起的大牌子:金解人民欢迎您!” “我村东头有条小河,两岸垂柳成行!”
“我村刚刚修了水泥路面,平坦又宽阔,再也不怕下雨天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追寻春天的足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摸一摸微润的土地,闻一闻迎春花的清香,看一看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春的气息。这时我问:“谁告诉我描写春天的古诗文名句?”
学生争相回答: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想到,学生竟然文思泉涌!这么多与春有关的诗句如妙语连珠。是大自然的景象吸引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二,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
传 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去调整学生,调控课堂。新课标下,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的也有自 然界的,既有物力的,更有人力的。因此,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更是重要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将其转化为鲜活资源,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灵活捕捉资源,师生相长。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我们要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次自习课,窗外飘着雪花,学生的小手小脸冻 得红红的。有的学生写几个字就放下笔哈着手。这时,一个靠窗的学生写一会儿作业,就偷偷向窗外望一眼,又偷偷看看我。我注意到了,便走过去问他:“你怎么 了?”该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看会儿雪?”他这一说,有几个学生立即响应:“是啊老师,让我们欣赏一下雪景吧!”我心里一 动:是啊,与其让学生在挨冻中自习,不如就地取材,让他们观赏一下雪景,陶冶一下情操。需要时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马上决定:“行,就按你说的 做!不过大家欣赏时要谈谈自己的感受!”班里顿时沸腾了。下面是他们观后的体验:
生1:雪是那么纯洁,我的心被净化了。
生2:雪花旋转而下,舞姿像蝴蝶一样轻盈婀娜。生3:雪花是孤独的,它盖住了万物,这是它的悲哀。生4,雪花是温柔的,落在手上脸上滋润爽滑。生5:雪晶莹灿烂,却经不住阳光的照射。生6:雪生时装扮世界,死后滋润大地。生7:雪纯洁无瑕,却是藏污纳垢的良所。......读着学生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庆幸当时果断的决定,否则我岂不成了扼杀学生潜能和灵性的刽子手?
2,开放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 主的教学氛围,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海伦.凯勒》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时我对学说:“同学们,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篇课文,二十五分钟后,我让你们谈都学到了什么。”摘录教学片断如下:
生:“我从本课学会了这些生词:捻搓 迁徙 冥思遐想 期期艾艾。”
生:“海伦集盲、聋、哑于一身,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是我们健全人学习的榜样。” 生:“海伦顽强的意志、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
生:“我觉得莎莉 文 老师是用爱和心教导海伦,作她的学生真好!” 生:“我觉得莎莉 文 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如果我的每位老师都这样,那我们就太幸福了!”
师:“你们说得棒极了!看来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大家把握得都很好,通过分析它们,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教育,我真为你们高兴!”话音未落,班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够放飞思维、启迪智慧,师生能够奏出和谐的乐章。
三,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方面提出要求有:自信负责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冠、不偏离话题。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复述课文。这些要求复述的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语言文字很优美,我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同时他们还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完整。例如复述《芦花荡》一课,同学们大胆想象,效果非常好。
2,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
学习了有关鲁迅的作品后,我让大家讲关于鲁迅的故事;上完《再塑生命》,我让学生讲有关海伦.凯勒的故事;学过《芦花荡》,我让学生讲抗战时期,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等等。同时还举行了讲名人故事比赛,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让名人的思想、道德激励自己。
3,讲述自己的故事。
上 《背影》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所表现出的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关爱所感动了,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 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感人。”学生很愿意这样做,而且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 书本上感受到了亲情,在生活中体验到了亲情,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乘着改革的春风,我思索着,感悟着。和我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教学中的每一次失误都是在鞭策我:你要学习!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都是在鼓励我:要坚定信心!我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追寻、创造,与学生同成长、共快乐。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
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
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
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我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关键词] 现状 症结 重要性 建议措施 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正文] 我们北峰中学是一所山区初级中学,历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费尽心思,但在历次的大考中,我校学生的成绩都不如平原校学生的成绩,并且分值相差较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在进行反思。
为此,我认真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我校初三学生中考语文的考试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题目中得分普遍较低。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寻找问题的症结。从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
1.条件限制。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同时由于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能到市区书店去购买课外书。另外据调查北峰山区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的书店,因此学生得到课外书的途径就只有学校了。而学校的图书室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即使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也只是一部分。同时北峰山区也还没有一所农村中学配置完备的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
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据调查目前学生课外看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愿意去看文学作品、名著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利用网络也主要是网上聊天和玩游戏,跟不要说是网上阅读了。
4.内容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其次,要明确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再次,提几条关于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建议。
1.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建立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2.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
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3.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4.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最后,谈谈课外阅读研究实践探索。
一、确定阅读方向
这个环节由教师在阅读前做好准备,以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定向阅读(专题阅读)
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课本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或某个知识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例如,在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阿长与〈山海经〉》后,组织学生定向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自由阅读
以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内容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有效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在阅读活动中,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另外,还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
3、比较阅读
可以同类比较阅读,可以是异类比较阅读,也可以是反向阅读。比如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可以阅读 的《苏州园林》,比较其中的写法及写作角度、语言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进行读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前,应集中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把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介绍给学生,速读、默读、朗读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分层次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把阅读品味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只做一个向导,及时地为学生的阅读“导航”。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我在阅读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层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层:心有灵犀。即要求边读边记,找出感点,遇到与自己的心灵有交汇的地方,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想,以备交流。这一层次适应于写作感悟能力很强的学生。
B层:读书偶得。即要求边读边想,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一两句评语,写在读书笔记上,以便及时抓住灵感的火花。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C层:最佳眼光。即把自己喜欢的名句佳篇积累起来,整理到集锦本上,作为写作素材,以备查阅。这一层次适应于能力一般的学生。
以上三个层次的不同的阅读要求,能有效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充满激情。
以上的阅读模式是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个人素养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让大家一起来为北峰山区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011.9.10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