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

时间:2019-05-14 03:0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

第一篇: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徐州一中 刘宁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8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 《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活动总结、教材梳理:(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的特征(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过渡)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1.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课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课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课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课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课霸”,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课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课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课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宋健伟

让课堂充满思考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宋健伟

问题背景

中学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摆脱一味的教师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是本案例探索的重点。

本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的实例展现给同学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本课中对传统文化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这些都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和佐证让学生分组思考得出结论;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发使学生得出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个方面的实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及区分和思考得出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

案例呈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PPT展示两组4副图片,其中清明上河图与新浪网首页图片为一组;北京的故宫和九江一中的新教学图片为一组。

创设问题:通过这两组图片的对比,请同学们思考,里面哪些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与北京的故宫属于传统文化。

(二)继续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推进新课

探究一

创设问题:通过前面的图片展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分类很正确,那么请继续结合上面的图片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标准将属于传统文化的图片选出来的呢?

创设问题的引导环节:如果此处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和杂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图片的存在时间的角度和为什么现在仍然被人们所见到为引,激发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

学生回答:区分标准有存在的时间长短和能否流传至今。

教师总结:文化存在时间的长短就是此文化的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能否流传至今则体现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稳定的流传下来。所以此时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探究二

通过PPT展示4组图片,第一组展示端午节划龙舟和春节铁春联两副图片、第二组展示黄鹤楼和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的图片、第三组展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的书法和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第四组展示孟子头像及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墨子的头像及其兼爱的思想。

创设问题:通过观察上面四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这些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第二个问题:你能通过观察图

片归纳出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吗?第三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这些

表现形式各自代表什么呢?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第一组图片是表现出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一些习

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形式;而第二组图片是从古代建筑的角度表现

传统文化;第三组图片则是从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角度表现传统文化,属于传统文艺的组成部分;第四组图片是从古代思想角度表现传统文

化,如民本的思想演变成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发

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和归纳传统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可以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

想四种形式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继承的。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

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传统思想: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探究三

上课之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前准备材料,教师准备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准备的材料为我国古代以来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PPT展示2组图片。一族为传统藏族服饰与传

统苗族服饰;另一组为传统傣族服饰与传统满族服饰。

学生准备的材料:古代至今的春节风俗习惯,包括唐代春节放灯和饰

梅花妆、宋代春节燃放爆竹、明代春节拜年送名片、清代春节猜灯迷

等传统习俗。现代春节电脑控制放烟花爆竹,网上猜灯迷,网络、电

话、短信拜年等习惯。

讨论:

1、通过对比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什么特性?

2、古代春节的风俗习惯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服饰的差别,应该提示学生

将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找出来。通过不同时代春节的风俗习惯的对比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放爆竹和猜灯迷等活动在我们今天春节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东西内涵与时俱进了但实质却是一直都存在的。让学生

理解其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只有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求,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

极促进作用,才能稳定的流传下来。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探究四

通过PPT展示2组传统文化的图片,一组为古代女子“缠足”的图片

和封建时代看见父母官百姓要下跪行礼的图片;二组为现在女孩子跳

舞的图片和领导人与百姓间见面握手的图片。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有教师阐述过去的女孩-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指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

成“笋”形的“三寸金莲”。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

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

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通过对比让学生选择出至今仍被我们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被我们放弃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对传统文

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教师提问:假如这些图片里面的人物是你,你会选择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选择身体自由发展和平等的握手交往方式。

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三)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生活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将思考推广到

生活中,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课后在生活中再思考自己应该如

何对待身边的这些传统文化,让学生汇集各自的心得体会,形成课程

小论文。供给相关处室教研参考。

(四)课堂知识总节

含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

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预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作用: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

持久的影响持久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为代表。

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相对稳定性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课堂中通过不断发问让学生思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举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是学生所了解的例子,尽量避免将问题情境设置于学生知识和认识的盲区;第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时应观察学生的反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加强对学生的思考的引导,使学生能朝者教师社顶的方向思考和探讨,避免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学生思考和讨论出现盲区、盲点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活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加以板书,多媒体播放的速度尽量放慢,配合板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能层层推进地理解知识。此外课堂才做层面还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展示以外的关于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知识应加以准备,做到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保证课堂教学有较高的质量。

专家点评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小庙中心校:四(4)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传统文化的特点(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观点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5、课外作业

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

5、课外拓展

中国传统习俗——春节的由来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 1 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麻镇中学

王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图片、贴近生活的例子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去理解各自的地位

五、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第 2 页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节是从横向上来讲,这节我们纵向来学习继文化的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展示多媒体第1——3张。)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三大国粹是什么吗? 学生:针灸、京剧和绘画。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延续至今,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传统文化面面观。

★ 问题探究一:

教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一: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教师: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展示多媒体第4-7张。)★ 问题探究二: 1.传统习俗

教师问: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教师归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同学们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形成理念二: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 问题探究三:

(展示多媒体第8-14张。)2.传统建筑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片:福建的土楼、江南的水乡、陕北的窑洞以及内蒙古的蒙古包。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三: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展示多媒体第15——16张。)3.传统文艺 第 3 页

展示图片:唐诗宋词、京剧、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

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教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内容填写连线。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 问题探究四:

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展示多媒体第17——21张。)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四: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以及“浩然正气”思想,今天获得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讲正气”,而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教师问: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

(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探究五:

(展示多媒体第12张。)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问:那么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学生回答。

☆ 形成理念五: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七、课堂总结: 第 4 页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继承方式,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例题精选(幻灯片21-28张)

九、作业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五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

学科:政治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高二

课题:必修3第二单元

第4课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海口市第四中学 李仙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难点: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视频《黎族故事》,制作相关PPT课件。学生准备:学生分小组搜集反映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

四、讲授新课

导入:视频《黎族故事》)

(过渡):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观传统文化 教师展示幻灯片:

(一)合作与探究——传统文化面面观

第一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习俗?请概括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建筑?请概括传统建筑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艺?请概括传统文艺的影响和地位。

第四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思想?请概括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教师:课前老师已经安排四个小组分别去搜集关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下面,请第一组选一位代表上来展示。

1、传统习俗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2、传统建筑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3、传统文艺 学生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总结

4、传统思想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四个组同学们的精彩展示,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从中可以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那么,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42第一、二段,并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以上问题。

(二)阅读与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黎苗族茅草屋,到今天海南民族博物馆,再到五指山未来市政广场的建筑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黎苗族传统民居在现代化环境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从“三月三”过去只是黎苗族群众纪念先祖、赞美生活、追求生活的传统节日,到今天已成为集商贸、旅游、文化娱乐及节日欢庆为一体的节日,而且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特色越来越浓厚,让我们感受到黎苗族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黎苗族传统文化是黎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烙印,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上述材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学生(略)

教师展示: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过渡)通过以上材料阅读,我们可以看出,黎苗族传统民居、三月三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的。那么,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与时俱进呢?

(三)交流与共享——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比如,黎族织锦技术、三月

三、黎族服饰、民间体育、黎族歌舞、大年初三集体打猎全村分享、早婚、多子多福……

面对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请你用具体事例评析上述观点。学生:交流与分享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明白了,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绝对地说它是财富,也不能绝对地说它是包袱。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那它就是财富。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此时,它就是包袱。

幻灯片展示: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过渡:面对传统文化具有的不同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的态度 阅读与思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以实用、庸俗的功利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良莠不分,沉渣泛起。

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总结: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展示幻灯片小结)。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为充分展示海南黎族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打造“三月三”节庆文化品牌,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今年三月份省政府公示了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徽标,并在今年三月三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教师:你知道“徽标”蕴涵了黎苗族的哪些传统文化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徽标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示了底蕴丰厚的黎苗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积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教师结束语:今天,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传统

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课后探究:苗族姐妹节徽标设计大比拼。

五、板书设计:

下载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微山县第一中学 张玉峰 【教学目标】 一、知识 了解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我收获颇多。现我对这次授课做以下总结。此次授课做的好的方面。首先,备课内容充分,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题 目《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 任教学校:所教年级:高一 选用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是高中政治人教......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继承传统文化——通讯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北码小学 毕作刚 北码小学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

    继承案例[最终定稿]

    刘某、李某系夫妻关系,生前在县城共同购买房产一处,二人的父母均先于其死亡,他们一生共有二个子女,儿子刘一某、女儿刘。刘某于2012年7月21日因病死亡,其死亡后妻子李某未再婚。......

    08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曾春林 教学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懂得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辩证的看待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