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怎么设计

时间:2019-05-14 03: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导学案怎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导学案怎么设计》。

第一篇:导学案怎么设计

导学案怎么设计

苏武乡新河中学 段开平

一、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二、编制导学案的目的

1.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 3.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个体化。

三、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1.吃透教材打基础。编制导学案前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感情因素,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二度创作”有提升。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 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4.分层学习差异。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把问题按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出来。设计问题要本着以下要求: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常针对学生层次,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5.学法指导在其中。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习题集。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预习;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用好纠错本;如何用好双色笔;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编写程序、统一基本环节、统一课时容量、统一编写格式。

1.统一编写程序。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1)有两名以上教师任课:先指定主备人,主备人双周轮换。

主备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 → 备课组集体研讨并由主备人修改,形成共案 → 学科主任审核,签字 → 相关任课教师依据本班级学情进行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 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存档。

(2)一名教师任课:独立完成 → 学科主任审核 →结合授 课,课后修订,存档。

2.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应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制定,力求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2)重点及难点预测。对于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真正的难点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往往跟教师的指导、导学案的编制、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关,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预设和教学反思。

(3)知识链接,指“前挂后连”的知识。具体是指把本节内容融贯于该学科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哪些准备(即助学资料)。

(4)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应是单列的导学案的一个环节,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学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学时要明确自学的目标,与本节 知识有关的知识链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其初步运用。

合作探究——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对知识的拓展应用,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本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讲学生需要组内讨论才能解决或获得基本的思路。

展示提升——展示绝不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而是小组学习遗留的问题展示;是小组学习成果的生成性展示;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性展示。一般展示要体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题的易错点、知识的拓展延伸点、总结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如学习新发现、新的学习体验、新的感悟生成等。

(6)整理学案。在进行课堂展示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自查自纠,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7)达标测评。要体现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实际运用。

(8)自主反思。突出反思点,一般应有知识盘点、易错点整理(也可放在纠错栏里)、心得感悟等。

3.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4.统一编写格式。(附表1 导学案模板)

四、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1.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自主 学习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标记,并做好预习笔记,预习时要实事求是,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2.使用导学案时要坚持先独学,再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老师总结点拨。

3.课堂上要用好双色笔。养成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或使用导学案整理纠错记录的习惯,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写出自主反思。

4.检查的作业为导学案、双色预习笔记和纠错本。也可以将预习笔记、纠错内容设计融入导学案中一并检查。

5.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路线图”,是课本学习的辅助,不能替代课本。

(二)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交流,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课堂上对导学案的使用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控制,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

3.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 教学情况和学生自主反思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5.导学案中达标检测部分,要力求课内独立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集中能力,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双检验。如果因时间原因,不能课内完成,应对学生提出课后限时完成的要求,并及时上交,进行批改。

6.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作统一的要求,要允许学困生有差别。

7.导学案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第二篇:《推敲》导学案设计

《推敲》导学案设计

年级:五年级 主备人: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课件:PPT 【课前预习学案】

1.自学生字词语。我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我还不认识、读不准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⑴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贾岛

和尚

韩愈

仪仗队

簇拥

避让

莽撞

宽恕

斟酌

推敲

妥帖

恰当 ..............⑵我会写:我要把课文中难记难写的字认真地写在下面。

2.朗读课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至少朗读3遍课文。3.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还能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批注,把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的问题,读书的感悟等用笔标画记录下来。

【课中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第9课《推敲》。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找出贾岛推敲的语句。

②思考:你觉得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单的语句写下来。

③韩愈认为用哪个字好?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汇报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2、贾岛冲撞了韩语的仪仗队,韩愈为什么没有责怪他,反而和帮他推敲诗句呢?

四、精讲点拨: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五、当堂检测

1、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是斟酌文字叫做“ ”。这一典故出自我国 朝诗人 的诗《 》中“ ”一句。

2、本课讲的是唐朝诗人与韩愈一起 的故事,表现了贾岛 的创作态度和 的钻研精神。

3根据课文内容,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为了一字,斟酌推敲。

()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六、主题阅读: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经典故事屋》,从51页《咬文嚼字》和60页《名人故事》这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来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课后训练学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jié zhēn zhuó bì ràng tuǒ tiē lǐ miào máo lǘ()()()()()()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即兴 即时 访问 拜访 犹豫不决 不知不觉

1、贝多芬()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得如痴如醉。

2、星期六,爸爸()了他的小学老师。

3、老朋友见面,()我们聊了将近半天。

4、明明是个没主见的孩子,办事总是(),一点儿不果断。

三、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们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贾岛犹豫不决是因为,韩愈为什么认为用“敲”比“推”好?用“﹋”画出来。

3、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 的人,韩愈是个 的人。

第三篇:浅谈如何设计预习导学案

浅谈如何设计预习导学案

摘要:预习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预习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实施预习导学案的意义 :

通过“学案预习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预习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预习导学案;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预习自学。

怎样设计问题才合理实用呢?

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如:Unit7 The Birthday Party Section A中的对话只需用两个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话了:①whatare the children doing?②What happened to Micheal at the party?

3、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4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预习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3.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预习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预习导学案的层次性。预习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我在编写预习导学案时先从较简单的词汇入手,再到围绕知识讲解部份的当堂检测,最后提升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检测。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预习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目标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二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我在编写预习导学案时将每课的重难点编成知识讲解部分。如:Unit 5My s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 Section A中的知识讲解有:

1、What day is it today?今天星期几?句型What day„?常用来询问星期几,回答用It’s﹢星期。/Today is﹢星期。2 What class are they having?他们在上什么?What class用来询问什么课程,class 与lesson同义。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预习。三是紧扣目标抓落实。预

2习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预习问题和适当的习题。

以上是我对预习导学案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

[2]《外语教育心理学》,作者:贾冠杰;

[3]《中学英语学习策略》,作者:袁昌寰;

[4]《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作者:

黄远振。

第四篇:《鲸》导学案设计

《鲸》导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并练习用说明方法仿写句子。

2.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知识链接:

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0多种,我国海域有30多种。一般都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口中有须无齿,称须鲸,鼻孔两个,如,长须鲸、蓝鲸、虎头鲸;另一类口中有齿无须,鼻孔一个,叫齿鲸,能发出超声波,如,独角鲸、虎鲸。鲸的体长从

1米到30米不等。须鲸的种类虽少,但个头都很大,已知的最小的一种体长也超过6米。

1、地球之最——蓝鲸

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你,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

2、“口技专家”——白鲸

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

3、海中霸王——虎鲸

虎鲸属于齿鲸类,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十米,体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达标提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达标检测:

1.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划出新词,并给课文后的生字注上拼音,并组一个词写在书上。

2.比一比再组词。

惊()

肢()柿()

抬()吨()

鲸()

枝()

肺()

胎()顿()

3.这篇课文从

方面介绍鲸。(用二字词语概括,并批注在自然段末尾)

4.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书上做批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达标提示: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研读内容: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领悟说明的方法,再按要求填空。

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等说明方法说明鲸“大”。首先,作者用

作比较,说明鲸体型

;然后列举数字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

;最后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将它的与

作比较,说明鲸大。

2.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鲸的,第三自然段介绍鲸的。

3.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课文从、、、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1)须鲸吃:

;它们吃的时候:

齿鲸吃:

;它们吃的时候:

(2)用图画出须鲸和齿鲸的水柱形状。

A.须鲸水柱的形状是:

;齿鲸水柱的形状是:

B.用图画出水柱形状:

须鲸

齿鲸

(3)读鲸睡觉的段落,用图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4)读全文,思考:鲸不属于鱼类的原因有:A.;B.;C.。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用横线在文中画下来。(提示:先画出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上说明方法,然后在下面总结本课所用到的说明方法:

5.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小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是一篇,介绍了鲸的、、和

等方面的知识。

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lán

jīnɡ

féi

zhū

shànɡ

è

guò

zi

fèi

gāo

ǎi

pàn

duàn

tāi

shēnɡ

2.读下面句子,把说明方法写在括号里。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3)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4)鲸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5)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3.写话练习。

(1)写一段话,至少用到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2)海洋馆招聘解说员,请你结合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和本课学到的知识,写一个解说词。(可以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即可)

第五篇: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思路

“导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成应是:稿头内容、教学目标、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当堂巩固、拓展延伸、当日作业+教学心得(针对老师)、学习心得(针对学生)。

一、稿头设计

“导学稿”的稿头包含有科目、章节(单元)、课题、课型、执笔、审核、预计教学时间、实际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等内容。

二、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1.弄清“三维目标”内涵。所谓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种水平,其中的“能力”目标又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种水平;所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种水平;所谓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教学目标水平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

2.正确表述“三维目标”。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三种。使用最多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法称之为ABCD表述法,也包含ABCD四个要素:

A.行为主体(audience):基于新课程“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并加以准确陈述,也就是说学生是行为主体。具体表述应是“(学生)能……”,而不宜写成“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等等。

B.行为动词(behaviour):教学具体目标应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当然也应考虑情感性目标和语文阅读时学生的体验、领会等默会性知识的掌握难以用外显行为动词描述。结合课程标准,可用如下动词:

知识性目标:了解(说出、认知、辨别、列举,语文课背诵、复述等),理解(解释、归纳、说明、概述等),应用(设计、解析、解答、总结等);

技能性目标:模仿,操作,迁移,写出、扩展等;

情感性目标:感受,体会,体验,体悟,分享,欣赏,领悟等。

C.行为条件(condition):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和和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和空间等。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

D.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常用表述是“能流利的朗读……”“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能准确无误的背诵……”“能熟练地运用牛二定律解答与之相关的试题”“能应用电解平衡原理解答化学反映平衡原理并解答相关内容的试题等等。

3.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原则。“三维目标”目标的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如陈述性知识可按“懂—会—用”的三级目标设置,策略性知识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设计;②生成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执行教学目标,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③全面性原则:一般说来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人为割裂,应互相交织,互相补充,融为一体。④侧重性原则:“三维目标”不是平行并列的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而是有主有次、有明有暗、有显有隐、有“有为”和“无为”之分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因其蕴含的教学价值不同就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点的“三维目标”,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因执教者对教材的挖掘和认知不同也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的“三维目标”,在具体的课案设计中有些目标可以作为“有为目标”积极为之,有些则可以作为“无为目标”而“置之不理”;⑤弹性化原则:教学目标的预设一般是针对全体学生设计,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目标设计应弹性化,灵活一些,粗糙一些,大气一些:⑥适切性原则:教学目标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会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又会使学生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教学重点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按学科、模块、章节(单元)和课时(篇目)的四层次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教学重点:①学科教学重点: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②模块教学重点:是一个模块或一册教材所重点阐述的知识、原理、定律或公理,反映模块的编写思想,体现模块的教学目标;③章节(单元)教学重点:是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提挈章或单元内容的纲领性教学内容;④课时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40-45分钟)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重点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首先,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教学重点可以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成为教学重点,只有教学目标中必须达到的目标才能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正确处理“教材重点”和“考试重点”的关系。

教材重点是一本教材中最能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价值、能力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部分或章节,考试价值则是学科考试命题的重点: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不统一的。正确处理的方法是兼顾教材重点,充分突出考试重点。

第三,正确处理“教学重点”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对于教材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考试中突出考查的重要考点,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说即使再难掌握,按学生的兴趣来说即使一点兴趣也没有,也必须作为教学重点反复认知、反复辨析、反复练习、反复强化;对于教材中了解性质的、考试中命题分值很小甚至不命题的非重点内容,学生再感兴趣也不能作为教学重点费时费神。

四、教学难点设计

A.什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技能、公式、定理或定律,也是学生不容易感悟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就是因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而形成认知、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的困难。

B.预设“教学难点”的策略

a.正确处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凡是容易成为大多数学生认知障碍和困难的教学重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

b.正确处理“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的关系。教材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辨析、迁移和运用困难的教学内容,命题难点则是中考或高考命题人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某一学科中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而命设考题来检测学生继续深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点。当“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一致时就当然将其预设为“教学难点”;当二者不一致时,兼顾“教材难点”,在充分把握命题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命题难点”。

c.恰当把握预设“教学难点”的两条基本依据。第一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

际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里甚至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预设为教学难点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学习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第二条,根据考试的命题分值和难度系数。一般情况下中考和高考分值大地考点或难度系数大内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想方设法,分层递进,多次反复地加以突破。

五、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式运用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外有不同的分类模式。

国外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模式: A.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巴班斯基(1927-1987),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气候有出版了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代表作)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和“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等三种活动类型。依据这三种教学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B.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分类。他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我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既不多,也不少!”“其中有三种方法是‘传统’的方法,因为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就证明它们存在。另一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的一项创新。”这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或称普通的教学方法,是按照a、b、c、d四种学习刺激而分类的。

a.呈现方法:是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呈现这些刺激时只要求学生注意到呈现的刺激,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作用比较被动。

b.实践方法:是用问题解决形式提供给学生,通过已知程序的运用,提供可模仿的模式,或可操作的特定学习活动来进行。该法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

c.发现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希望学生在其中发现预期学习结果。

d.强化方法:是学生作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反应的强化而构成的一种学习刺激。C.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这种分类是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a.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b.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c.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d.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中国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 A.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西北师大教授李秉德教授(已故)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第一类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感陶冶法、思想熏染法等;第五类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B.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原理性教学方法”,其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

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第二层次是“技术性教学方法”,他是一种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第三层次是“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的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⑦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讲授法的形式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讲演法等。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有四点:一是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二是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三是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四是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讲授法如果运用不要的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B.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要注意四点: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第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C.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直观演示法,一是目的要明确,二是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三是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D.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

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E.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科,也可以运用于理科学习。

F.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G.参观教学法:是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试验地实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

H.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I.自主学习法: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的运用,可以概括以下三句话: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自己去飞翔(给空间);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给情境);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机会)。

J.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探究教学,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B.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

性的特点。

C.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D.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E.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⑨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领

A.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 B.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思维作为遵旨;

C.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方法运用的效果越好。

(9)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集中新兴的教学方法

①现场教学法:是任课教师、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上课,上课时限可长可短。

②过程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之中,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主题教学法:就是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

④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并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现问题、获得认知的教学方法。

⑤快乐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认知教学内容、提高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2)“教学行动”六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全部行为阶段,比较著名的提法就是“备、教、批、导、考、思”六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

备(备课——预设)、教(上课——执行)、批(反馈——诊断)、导(辅导——跟进)、考(巩固——评价)、思(反思——调整)

(3)教学“行动研究”八环节:

计划诊断分析——教材价值研究——课案设计研究——教学实施艺术——教学诊断研究——教学辅导艺术——教学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

(3)“教学过程”六环节:

“课堂教学六环节”,也叫“教学实施六环节”或“教学过程六环节”,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六个活动阶段。一般包括“旧课复习→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重点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导学案”的过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预学

设计指导学生科学预习的环节应遵循“读、画、写、记”四字法。

①读:就是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②画:画出所读内容的重点(重要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难点(不理解的内容和问题)、疑点(理解但不深透、明白但存有疑惑),并就自己的疑惑、问题圈注出来。

③写:就是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④记:将所预习的新课重点知识纳入学科已有知识的网络中进行记忆,如预学了牛三定理后,将它纳入牛一牛二定理乃至整个的“力”与“运动”的总规律之中来识记。

所以说,预习就是指导学生“读”什么内容,找出(画出,或整理出)哪些问题和重点,记住什么现象、什么情节、什么定理等。

第二环节:反馈

反馈设计就是设计出检查和反馈学生预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抽查导学稿 ②重点复述法 ③当堂提问题 第三环节:点拨

针对预习反馈情况设计点拨的要点,包括突出重点、强化识记的对象和方法,包括突破难点的铺陈、铺垫和分解等艺术手段。

第四环节:互动 ①什么是课堂互动?

“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交流、情感交流、氛围影响、思维碰撞等方面的分享、启发、鼓励、合作等交互活动。

②课堂互动的意义

A.加深课堂认知结果:课堂互动,既是对预习结果和交流的反馈,也是对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分享,还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知强化和巩固。

B.大幅增加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课堂互动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大幅增加,从而大幅增大课堂容量。③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行为进行归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师生互动的类型。

英国学者阿什利(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和怀特

(R.Lippitt & R.K.White)等人根据教师和学习者行为的差异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我国学者也对课堂师生的互动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西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导张大均教授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合作型师生互动、对抗型师生互动、合作—对抗型师生互动三种。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等人按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A.师个互动:教师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约占全部师生互动的44.4%。它直接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要求,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等。

B.师组互动: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它直接表现为:教师询问学习者小组的进展情况;参与学习者小组活动;指导并评价学习者小组的表现等。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仅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左右。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C.师班互动: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如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约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54.4%。

④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设计原则 A.互动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B.互动过程要连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C.互动形式要多样

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D.互动效果要显著

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E.师生互动的和谐与对立

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⑤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

A.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B.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

a.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b.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 c.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C.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教师表情夸张,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D.教师的适当调控。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张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一是要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二是要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三是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四是要对知识传授状况的进行有效控制,五是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掌控。(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E.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现代教学论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第五环节:巩固设计

巩固就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强化,包括加深理解、迁移应用、举一反三等。一般分为小结巩固、练习巩固和小结练习巩固等方式。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许多数学老师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草草收场,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教师小结巩固的方法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设疑回应、画龙点睛等方法,学生小结方法或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议”,或放开手脚让学生“说”。

练习巩固,就是布置巩固性质的作业,以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为目的,注重积累,注重迁移,注重应用,适合学科,解决问题。巩固性作业有识记类作业、迁移类作业、应用类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第六环节:课后提升

课后提升类作业一个是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的综合作业的设计,另一个是以预学新知为内容的预习作业的设计。综合作业,可以是考点综合作业,或者是方法综合作业,或者是多层能力作业,也可以是多元思维、多元探究性的作业;高考链接,一般是以高考试题单项或综合卷作为课后提升训练的作业。

七、“导学案”的设计程序

“导学案”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定案”四个步骤来撰写。(1)提前备课:主备教师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提交自己的预案,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商讨,提出研讨意见形成“共案”。

(2)轮流主备:主备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导学稿,并提前一周将草稿交教研组长初审。

(3)集体研讨:备课组初审后,发给教师审阅,以便提出修改意见;经备课组集体备课,探讨修改、充实完善。

(4)优化定案:主备教师吸取众家之长后,修改导学稿,定稿后提前三天交备课组审定,签字后印发使用。(以给学生发稿时间为准)

下载导学案怎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导学案怎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导学案设计

    1 草原导学案设计课题草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

    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

    高中化学导学案设计浅析

    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

    导学案设计要求

    导学案设计要求 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 冯永元 导学案基本要求 1、从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除体育学科外,其余学科一律实行导学案上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英语阅......

    导学案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材料。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导学案心得体会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

    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

    初探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海石学校教研活动简报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正......

    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 sī) 裁( ) 敦( ) 仍( )齿( )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

    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