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

时间:2019-05-15 15:3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

第一篇: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

初探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海石学校教研活动简报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导学案”正悄然而起。这一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于11月22日下午举行了“初探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研活动,参与活动的有校长吕建朝,小学部主管教学的校长祁万芳,教研室、教导处主任及语、数、英三科的任课教师。

活动中,祁万芳校长组织教师从理论上了解了“导学案”这一新生事物,将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作为“试点”,并做了具体实施要求,每个年级用这种模式设计一课,同年级教师共同讲课。会后,老师们带着新奇积极尝试,对此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分别于2012年11月29和2012年12月6日下午教研活动时间各科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就导学案的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后的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祁万芳校长提出一种新兴事物在刚产生推广使用时,必然要经历被人怀疑的过程,必然有其阻碍力量的产生,老师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改善并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加强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了教师之间的学习研讨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水平,为促进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难得的平台。

第二篇: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思路

“导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成应是:稿头内容、教学目标、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当堂巩固、拓展延伸、当日作业+教学心得(针对老师)、学习心得(针对学生)。

一、稿头设计

“导学稿”的稿头包含有科目、章节(单元)、课题、课型、执笔、审核、预计教学时间、实际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等内容。

二、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1.弄清“三维目标”内涵。所谓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种水平,其中的“能力”目标又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种水平;所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种水平;所谓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教学目标水平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

2.正确表述“三维目标”。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三种。使用最多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法称之为ABCD表述法,也包含ABCD四个要素:

A.行为主体(audience):基于新课程“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并加以准确陈述,也就是说学生是行为主体。具体表述应是“(学生)能……”,而不宜写成“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等等。

B.行为动词(behaviour):教学具体目标应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当然也应考虑情感性目标和语文阅读时学生的体验、领会等默会性知识的掌握难以用外显行为动词描述。结合课程标准,可用如下动词:

知识性目标:了解(说出、认知、辨别、列举,语文课背诵、复述等),理解(解释、归纳、说明、概述等),应用(设计、解析、解答、总结等);

技能性目标:模仿,操作,迁移,写出、扩展等;

情感性目标:感受,体会,体验,体悟,分享,欣赏,领悟等。

C.行为条件(condition):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和和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和空间等。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

D.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常用表述是“能流利的朗读……”“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能准确无误的背诵……”“能熟练地运用牛二定律解答与之相关的试题”“能应用电解平衡原理解答化学反映平衡原理并解答相关内容的试题等等。

3.遵守“三维目标”的设计原则。“三维目标”目标的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如陈述性知识可按“懂—会—用”的三级目标设置,策略性知识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设计;②生成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执行教学目标,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③全面性原则:一般说来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人为割裂,应互相交织,互相补充,融为一体。④侧重性原则:“三维目标”不是平行并列的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而是有主有次、有明有暗、有显有隐、有“有为”和“无为”之分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因其蕴含的教学价值不同就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点的“三维目标”,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因执教者对教材的挖掘和认知不同也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的“三维目标”,在具体的课案设计中有些目标可以作为“有为目标”积极为之,有些则可以作为“无为目标”而“置之不理”;⑤弹性化原则:教学目标的预设一般是针对全体学生设计,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目标设计应弹性化,灵活一些,粗糙一些,大气一些:⑥适切性原则:教学目标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会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又会使学生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教学重点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按学科、模块、章节(单元)和课时(篇目)的四层次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教学重点:①学科教学重点: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②模块教学重点:是一个模块或一册教材所重点阐述的知识、原理、定律或公理,反映模块的编写思想,体现模块的教学目标;③章节(单元)教学重点:是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提挈章或单元内容的纲领性教学内容;④课时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40-45分钟)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重点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首先,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教学重点可以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成为教学重点,只有教学目标中必须达到的目标才能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才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其次,正确处理“教材重点”和“考试重点”的关系。

教材重点是一本教材中最能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价值、能力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部分或章节,考试价值则是学科考试命题的重点: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不统一的。正确处理的方法是兼顾教材重点,充分突出考试重点。

第三,正确处理“教学重点”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对于教材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考试中突出考查的重要考点,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说即使再难掌握,按学生的兴趣来说即使一点兴趣也没有,也必须作为教学重点反复认知、反复辨析、反复练习、反复强化;对于教材中了解性质的、考试中命题分值很小甚至不命题的非重点内容,学生再感兴趣也不能作为教学重点费时费神。

四、教学难点设计

A.什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技能、公式、定理或定律,也是学生不容易感悟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就是因教学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而形成认知、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的困难。

B.预设“教学难点”的策略

a.正确处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凡是容易成为大多数学生认知障碍和困难的教学重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

b.正确处理“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的关系。教材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辨析、迁移和运用困难的教学内容,命题难点则是中考或高考命题人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某一学科中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而命设考题来检测学生继续深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点。当“教材难点”与“命题难点”一致时就当然将其预设为“教学难点”;当二者不一致时,兼顾“教材难点”,在充分把握命题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命题难点”。

c.恰当把握预设“教学难点”的两条基本依据。第一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

际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里甚至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预设为教学难点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学习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第二条,根据考试的命题分值和难度系数。一般情况下中考和高考分值大地考点或难度系数大内容都应该预设为“教学难点”,想方设法,分层递进,多次反复地加以突破。

五、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制约,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式运用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外有不同的分类模式。

国外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有以下几种模式: A.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巴班斯基(1927-1987),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气候有出版了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代表作)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和“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等三种活动类型。依据这三种教学活动类型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B.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分类。他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我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既不多,也不少!”“其中有三种方法是‘传统’的方法,因为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就证明它们存在。另一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的一项创新。”这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或称普通的教学方法,是按照a、b、c、d四种学习刺激而分类的。

a.呈现方法:是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呈现这些刺激时只要求学生注意到呈现的刺激,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作用比较被动。

b.实践方法:是用问题解决形式提供给学生,通过已知程序的运用,提供可模仿的模式,或可操作的特定学习活动来进行。该法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

c.发现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希望学生在其中发现预期学习结果。

d.强化方法:是学生作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反应的强化而构成的一种学习刺激。C.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这种分类是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a.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b.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c.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d.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中国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 A.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西北师大教授李秉德教授(已故)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第一类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感陶冶法、思想熏染法等;第五类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B.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原理性教学方法”,其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

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第二层次是“技术性教学方法”,他是一种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第三层次是“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的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⑦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讲授法的形式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讲演法等。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有四点:一是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二是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三是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四是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讲授法如果运用不要的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B.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要注意四点: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第二,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C.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直观演示法,一是目的要明确,二是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三是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D.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解答问题的练习

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E.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科,也可以运用于理科学习。

F.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G.参观教学法:是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试验地实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

H.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I.自主学习法: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的运用,可以概括以下三句话: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自己去飞翔(给空间);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给情境);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机会)。

J.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探究教学,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B.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

性的特点。

C.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D.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E.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⑨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领

A.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 B.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思维作为遵旨;

C.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方法运用的效果越好。

(9)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集中新兴的教学方法

①现场教学法:是任课教师、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上课,上课时限可长可短。

②过程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之中,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主题教学法:就是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

④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并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现问题、获得认知的教学方法。

⑤快乐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认知教学内容、提高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2)“教学行动”六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全部行为阶段,比较著名的提法就是“备、教、批、导、考、思”六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

备(备课——预设)、教(上课——执行)、批(反馈——诊断)、导(辅导——跟进)、考(巩固——评价)、思(反思——调整)

(3)教学“行动研究”八环节:

计划诊断分析——教材价值研究——课案设计研究——教学实施艺术——教学诊断研究——教学辅导艺术——教学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

(3)“教学过程”六环节:

“课堂教学六环节”,也叫“教学实施六环节”或“教学过程六环节”,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六个活动阶段。一般包括“旧课复习→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重点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导学案”的过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预学

设计指导学生科学预习的环节应遵循“读、画、写、记”四字法。

①读:就是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②画:画出所读内容的重点(重要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难点(不理解的内容和问题)、疑点(理解但不深透、明白但存有疑惑),并就自己的疑惑、问题圈注出来。

③写:就是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了。

④记:将所预习的新课重点知识纳入学科已有知识的网络中进行记忆,如预学了牛三定理后,将它纳入牛一牛二定理乃至整个的“力”与“运动”的总规律之中来识记。

所以说,预习就是指导学生“读”什么内容,找出(画出,或整理出)哪些问题和重点,记住什么现象、什么情节、什么定理等。

第二环节:反馈

反馈设计就是设计出检查和反馈学生预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抽查导学稿 ②重点复述法 ③当堂提问题 第三环节:点拨

针对预习反馈情况设计点拨的要点,包括突出重点、强化识记的对象和方法,包括突破难点的铺陈、铺垫和分解等艺术手段。

第四环节:互动 ①什么是课堂互动?

“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交流、情感交流、氛围影响、思维碰撞等方面的分享、启发、鼓励、合作等交互活动。

②课堂互动的意义

A.加深课堂认知结果:课堂互动,既是对预习结果和交流的反馈,也是对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分享,还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知强化和巩固。

B.大幅增加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课堂互动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大幅增加,从而大幅增大课堂容量。③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行为进行归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师生互动的类型。

英国学者阿什利(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和怀特

(R.Lippitt & R.K.White)等人根据教师和学习者行为的差异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我国学者也对课堂师生的互动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西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导张大均教授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合作型师生互动、对抗型师生互动、合作—对抗型师生互动三种。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等人按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A.师个互动:教师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约占全部师生互动的44.4%。它直接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要求,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等。

B.师组互动: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它直接表现为:教师询问学习者小组的进展情况;参与学习者小组活动;指导并评价学习者小组的表现等。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仅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左右。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C.师班互动: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如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约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54.4%。

④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设计原则 A.互动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B.互动过程要连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C.互动形式要多样

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D.互动效果要显著

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E.师生互动的和谐与对立

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⑤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

A.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B.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

a.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b.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 c.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C.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教师表情夸张,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D.教师的适当调控。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张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一是要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二是要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三是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四是要对知识传授状况的进行有效控制,五是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掌控。(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E.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现代教学论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第五环节:巩固设计

巩固就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强化,包括加深理解、迁移应用、举一反三等。一般分为小结巩固、练习巩固和小结练习巩固等方式。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许多数学老师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草草收场,使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教师小结巩固的方法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设疑回应、画龙点睛等方法,学生小结方法或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议”,或放开手脚让学生“说”。

练习巩固,就是布置巩固性质的作业,以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为目的,注重积累,注重迁移,注重应用,适合学科,解决问题。巩固性作业有识记类作业、迁移类作业、应用类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第六环节:课后提升

课后提升类作业一个是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的综合作业的设计,另一个是以预学新知为内容的预习作业的设计。综合作业,可以是考点综合作业,或者是方法综合作业,或者是多层能力作业,也可以是多元思维、多元探究性的作业;高考链接,一般是以高考试题单项或综合卷作为课后提升训练的作业。

七、“导学案”的设计程序

“导学案”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定案”四个步骤来撰写。(1)提前备课:主备教师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提交自己的预案,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商讨,提出研讨意见形成“共案”。

(2)轮流主备:主备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导学稿,并提前一周将草稿交教研组长初审。

(3)集体研讨:备课组初审后,发给教师审阅,以便提出修改意见;经备课组集体备课,探讨修改、充实完善。

(4)优化定案:主备教师吸取众家之长后,修改导学稿,定稿后提前三天交备课组审定,签字后印发使用。(以给学生发稿时间为准)

第三篇: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感悟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可得到与原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3.观察课本第108页衣帽架的图片,在将它拉伸和压缩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

[1]根据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图形的特点,请学生尝试给菱形下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展示交流,共同归纳

从对称性上对菱形进行考察:

提问: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利用对称性画菱形(或者教师呈现以下几种得到图形的方法,请学生判断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方法二: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 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例1]如下图,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B=5,AO=2,OB=1.

(1)AC,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5,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OA+OB,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五、小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别可以从以下两条线梳理:

在已知图形是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四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在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从边或对角线上加强条件得到菱形。具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从问题中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

第四篇:《草原》导学案设计

1 草原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草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制作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揭题,板书课题。

2.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3.介绍作者老舍。

1.生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后畅谈感受。

3.交流课前收集的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相关信息。

1.在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师要相机补充。

2.对课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将搜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出示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及难写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组织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对照拼音读对生字,努力将课文读流利。

2.相互提醒该注意的生字词。

3.听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错之处。概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1.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měnɡ;“衣裳”中的“裳”读轻声。

2.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书写:“陈”右侧是“东”不是“”;“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三、分层朗读,品景悟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2.逐层推进: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产生了“高歌”与“低吟”的感慨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天与地与众不同的美。

3.引导探究写法:为了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哪些匠心独运的描写方法?

从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作用去引导学生感受。

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

(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

小组探讨:运用比喻句的好处,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描写小丘的句子为例谈一谈。

4.用上“既……又……”写话,然后交流。

1.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课件出示:

这个句子中作者把()比作(),这样写的好处是()。

2.指导学生仿写: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置身于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呢?用上“既……又……”写写你的感受。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毯、裳、蹄、腐、涩、微。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总结本课的收获。

2.布置背诵作业。

1.回顾本课学习所得,可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方法等各个方面谈。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要求学生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2.引导背诵第1自然段。

3.提出本课学习目标:细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风俗之美,积累优美语句。

1.回忆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

2.个别背诵第1自然段,师生评价。

3.明确学习目标。

在个别背诵的基础上,全班背诵。

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深(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讨论:作者是抓住哪几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蒙汉情深的?

3.结合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等词语。欣赏草原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

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1)思考:从哪些场面描写中感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

(2)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

4.(1)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2)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

2.在想象告别画面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融情想象。

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蒙古族同胞,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析表达方法,畅谈感受,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总结回顾,激发情感(用时:5分钟)

1.总结文本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引导讨论:作者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2.简要讲解情景交融法。

3.指导学生仿写。

1.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

2.再次赏读三处直接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运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完成仿写,然后交流、修改。

1.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情景交融。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精笔细描”

“写实质朴,不留雕饰”的呈现方式。

2.让学生先说后写,然后集体评议。

第五篇:导学案设计要求

导学案设计要求

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 冯永元

导学案基本要求

1、从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始,除体育学科外,其余学科一律实行导学案上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英语阅读、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等。

2、不同的课型要备出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包括:复习课、习题训练课、监测课、周周清课、试卷分析课、培优课、转差课等。

3、要求每课一案。语文学科可以根据教材安排情况,可以安排连课时导学案,但必须注明课时数量;毕业班有大课连排的学科可以安排连课时导学案,并注明课时;培优转差课可以安排一个整教时的导学案。其它学科必须一课一案。

4、超双周备课。即第一周周五上传的导学案是第三周使用的导学案。目的是考虑对于不合格的导学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修改,留出备课组集体审核的时间。

5、各备课组组长每周填写“导学案计数单”。即统计每周各组的导学案数量。本表有教研处设计。

6、教研处不签印书写导学案或套题资料。当天导学案若得不到印刷,请到打印室取回导学案进行修改。

7、导学案的上传要及时。每周五放学前传送完毕。

8、导学案的版面、字号、标点按原先要求执行。可参考共享文档中的“示范导学案”。

导学案基本环节

页眉右侧:学生的自勉警言或格言或学生的座右铭。

各学科教师要收集每位学生的自勉警言等。在每份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上打出学生班级、姓名和警言。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精当、通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用第一人称进行表述。

2、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把重点的突出方式和难点的突破方法给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学习重点、难点要表述到位,不要泛泛。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什么,学法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它不是“取向”,是朝着某个方向行动的“做法”。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习某个问题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最短的路、最有效。学法指导是最经典最纯粹的东西。

5、导学过程。导学过程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共有四项内容:(1)预习导学。环节上的要求有:本课背景、预习任务、完成时间、预习方法。内容上的要求有:一是要求学生要总览教材;二是重要的概念和信息;三是训练自测。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完成要保证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形成诚实化的意识,让学生自主,不是抄写辅助资料;二是给学生预习的套路。这个过程教师要进入到学习小组中,要以最短的时间摸清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哪些问题是共性问题。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部分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也可以留出空白让学生提出问题。抑或两者的结合。

(3)拓展训练。同步训练可以穿插在问题解决、预习导学的过程中,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如果是课后或质量监测上的习题要在导学案上标注好页码和题号,留出空白。(含拓展延伸)(4)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起始阶段的反思总结,教师可以给出反思的内容。

下载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设计导学案简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学案怎么设计

    导学案怎么设计 苏武乡新河中学 段开平一、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

    《推敲》导学案设计

    《推敲》导学案设计 年级:五年级 主备人: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

    《鲸》导学案设计

    《鲸》导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场景歌 导学案设计

    1 场景歌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场景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数量词的归类识字。全文共四个小节,分别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美丽景色、感受......

    《小桥流水人家》导学案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

    高中化学导学案设计浅析

    如何使教学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课题,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希望寻求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式。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第一章 教案之殇 我国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苦抓;家长苦陪。 教案: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也称为课时计划。其核心问......

    导学案设计艺术探究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设计艺术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引领之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明确以学生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为主要载体,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