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

时间:2019-05-14 03:0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

第一篇: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 指导教师: 职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业:

院(系):

完成时间: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正文··············································1

一、巡视制度的历史、由来与发展·····················2(一)巡视制度的历史、由来··································2(二)我国巡视制度的发展····································3

二、当前我国的巡视制度····························3

三、我国巡视制度执行的困境分析····················4(一)巡视员结构不优化·····································4(二)巡视制度不健全、法规不完善···························5(三)巡视机构监管体系混乱·································5(四)巡视经费问题模糊·····································5(五)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监管缺乏力度·················5

四、创新巡视制度的路径····························6(一)组建专职巡视队伍·····································6(二)突出巡视工作的重点···································6(三)明确巡视工作中的监督主体·····························6(四)逐步公开巡视报告·····································7(五)构建与完善巡视制度有关法律···························7(六)巡视组权威性提升·····································7 参考文献··········································9 致谢··············································10 附件: ···········································11

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明确指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的巡视制度,逐步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巡视制度的全覆盖就是要求巡视工作不能留死角,要更好的发挥巡视制度在惩贪反腐上的“千里眼”作用,发现更多腐败线索,找出更多的老虎和苍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必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而不断促进巡视制度的发展对于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巡视制度; 反腐败; 监督机制; 对策思考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CPC Central Committee passed “about deepening reform decision”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city inspection system, and gradually achieve the full coverage of local, department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he inspection system is required to cover all the inspection work can not stay dead, to better play the inspection system in punishing corruption on the “TeleEye” function, to find more clues to find more corruption, the tiger and the flies.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other areas will face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pection system to overcome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ensure that the party's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being carried out,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inspection system;anti-corruption;supervis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3月15日出席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纪委三次全会部署,充分发挥巡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聚焦中心任务强化党内监督,正风肃纪,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持续有力震慑。①王岐山指出,巡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腐败问题依然多发,一些党组织对反腐败认识不到位,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落实,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巡视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任务要求上。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要加强对巡视工作的统一领导,层层传导压力,中央巡视组要坚持党性原则认真履职,改进中央和省区市的巡视制度,逐步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机动灵活的开展专项巡视,使之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对腐败问题线索坚决查办、对“四风”问题坚决整治、对违规用人问题坚决惩处、堵住制度漏洞······面对2013年中央首轮巡视发展的情况线索,内蒙古、江西、中国人民大学等10个被巡视的单位、地区按照中央要求切实推进整改工作,并通过媒体公开整改工作广泛接受监督。这事巡视工作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显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②让巡视更好的释放制度威力。

①②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03月16日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01日02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的巡视制度,逐步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全覆盖,巡视制度的全覆盖就是要求巡视工作不能留死角,要更好的发挥巡视制度在惩贪反腐上的“千里眼”作用,发现更多腐败线索,找出更多的老虎和苍蝇。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巡视作为监察手段的一种,确实有必要有理由为我们所重视,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选择,把这项制度发展好完善好,必将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特殊的力量。

一、巡视制度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一)巡视制度的历史、由来

所谓巡视制度,是指中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2003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巡视制度确定为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之一。

巡视制度作为监察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萌芽于先秦,确立于秦汉,完备于唐宋,强化于元明清。

汉代置郡,郡守每年要上报计薄,而计薄是否准确无虚假,朝廷无法到一百零三个郡国去一一核对。且,汉代郡太守与尉在地方上的权力很大,中央下达的政策,他们完全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此背景下,汉武帝设刺史,派遣十三州作为监察官,巡视地方工作。

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所到部,郡国各遣吏一人迎界上,所察六条。”而所察六条,指刺史巡视的职责范围。刺史在地方上巡视的职能主要是监察官员及其子弟和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的行为,进而维护弱者的利益。汉代刺史,一般在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到京师报告巡行的结果。汉代除了刺史以外,还设督邮作为县一级的巡视官员,与刺史形成了互相依托联系的两级巡视网格,加强了中央的管理,对澄清吏治、稳定社会、推行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体系的设置是承隋而来。州、府一级官员人数比隋时多了一倍,造成中央政府的管理困难。唐代巡视的官员由监察御史担任。唐高宗时的韦思谦认为,“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唐代依据山川地势划分了10个监察区,也称“十道”,由中央委派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职权。十道巡按使区别于监察御史的地方在于:后者出巡的时间不定,依据皇帝敕命,具有特使色彩;前者是一种经常性的地方巡视制度,担任十道巡按使的官员可以是监察御史,也可以是其他御史甚至行政官员。

元代是少数民族快速统一中原的朝代,同时元代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十分的复杂和突出。元代的统治者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来惩治暴吏贪官和地方豪强,其中肃政廉访司的设立对劝民农桑、平反冤案、平息社会矛盾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公元1291年,元代改提刑按察使司为肃政廉访司,隶属于御史台。“用御史台臣言,立按察司巡视郡县法,除使二员留司,副使以下,每岁二月分莅按治,十月还司。”②可见廉访司起着巡视的重要功能。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经不定期地派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定了御史巡按制度,以省划分设立十三道,配十三道监察御史百余人,再从其中选派巡按御史。十三道的监察御史平时归朝廷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却不受都察院控制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巡按御史的选拔十分严格,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 ①② 法制日报--法制网2013年12月26日

《元史》,卷十四,第286页

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巡按御史的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具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二)我国巡视制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一直不懈的进行着努力,其中巡视制度就是时代和现实的产物,更是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不断的弘扬和巩固,让其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的巡视制度由来已久,除了受到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一,巡视制度受到联共(布)领导体制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帮助和影响,而我党的巡视制度也直接间接的受到了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联共(布)其领导模式建立于列宁时期,形成于斯大林时代,在其运作中联共派遣专门人员担任巡视员,也称作中央巡视员,而我党早期称这种身份的人员为中央特派员,负责出席并主持地方的会议,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另外,我国巡视制度的发展也受到了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革命斗争是受共产国际的指导的,而共产国际受到了联共(布)的支配,所以与联共的行政体制类似,共产国际也要求各国共产党按照其模式运行,共产国际除了派遣巡视员、特派员和军事顾问等到中国直接指导革命运动外,还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身开展巡视工作,同时指导巡视的内容和相应的工作,这对我国巡视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最后,中国共产党自身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也使我国的巡视制度不断的适应着现实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中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革命早期由于受到共产国际的盲目指挥干预使革命受到了巨大损失,这也使我党受到了极大教育,在以后的斗争和建设发展中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政策的合理性适应性,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于2003年12月正式颁发了,条例把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十项重要制度之一,并对党内巡视制度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修正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十三条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①巡视制度至此已写入神圣的党章之中。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此条例对于规范巡视工作,完善巡视制度有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策以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重要战略部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促进改“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行动和反腐败斗争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巡视制度的历史对于完善今天的巡视制度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首先,有利于我们确定当下巡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功能范畴;其次,有利于把巡视员的基本权限和行为放在制度的框架内;另外还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前巡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而不断推进巡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必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而不断促进巡视制度的发展对于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的巡视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应对风云际会的国际形势,我党逐步恢复和重建了党内巡视制度,中纪委根据《中共中央纪委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的规定,于1996年开始对各地方和有关部门派出巡视组,2003年中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等成立专门的巡视机构并全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第二章第十三条

面的开展巡视工作,到2009年,中共中央已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我国的巡视制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巡视机构的构成实行的是组长负责制,每个巡视组包括组长、副组长和组员,同时要求公布通信的地址、值班电话、手机等重要信息。而中央巡视组的规模更是强大,巡视组的领导有中纪委和中组部的书记和部长担任,这就保障了巡视组的强大权力和威信。而各组的组长都是一些退居二线的省部级领导,他们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保障巡视工作正常有效的中坚。而巡视工作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加强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着重于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和腐化堕落等问题;其次,在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容,着力于“四风”方面的问题;再次,要查出那些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要着力发现那些选人、用人方面的不合法、不合理等方面的不正之风。

作为党章规定的一项制度,巡视是加强党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党的权威、从严治党的的有效手段,其意义不言而喻。最近中纪委开展了新的巡视活动,“寻虎找蝇”措施的公布就是其中之一,传递出中央反腐务求实效的坚定意志,也标注了党务公开的新刻度,极大增强了中纪委巡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①中纪委公布巡视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步骤,消除了巡视工作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人们群众更好的了解巡视工作的进展情况,除了开会、座谈、受理意见等常规动作外,还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列席被巡视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及述廉述职会,这样能与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的工作则聘请专业的人员参与考察和测评,这些新的巡视思路为提高巡视成效起了推动力。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巡视作为中央的一项重要监察制度形同于“千里眼”,其运用的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必将加大其反腐威慑力,为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巡视制度执行的困境分析

巡视制度在我国当前是一项反腐倡廉、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永葆我党先进性、不断坚强党建的重要举措,其意义重大。自巡视制度实施以来,收到了显著的成果,查获了众多的腐败案件,也揭露出了各机关、部门、事业单位中一直以来隐藏着的许多问题,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但,由于制度设置和运行方面的不完善和不到位,致使巡视制度在执行实施中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虽然,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巡视机构也相应的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巡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改进,但其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的认识和改进对于完善当前的巡视制度,进一步提高巡视制度应有的效果,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性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②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否则难免会导致腐败。巡视制度在现实的推行当中存在的困境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员结构不优化。

从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巡视员的配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相互结合;

2、要有合理的智力结构,巡视员应该具有多样性的专业,对所要巡视的工作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并能够以专业的视角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3、巡视人员要有合理的气质结构,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存在四种气质,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状态,所以,不同气 ①②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制度创新助力“巡视反腐”2013年10月30日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质的巡视员一起工作能较好的弥补互相的不足,提高巡视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4、还应注意巡视人员的性别构成,男性更注重理性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女性则对于感性的问题更为敏感,所以合理的性别比也应成为巡视工作人员的选择指标。总之,巡视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巡视员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崇高的威望。对于,那些只把巡视当做走过场,抱着侥幸心理,对巡视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有关同志要严厉的批评,坚决克服这种消极心态。

(二)巡视制度不合理,相关法规不健全。

虽然,优秀合理的巡视人员对巡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但制度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如泰勒所说,过去人是第一位的,未来制度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伟大的人物了,正好相反,任何先进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早就一流的人才。①所以,好的制度对于巡视工作的良好开展至关重要,就有必要以制度的形式把有关的工作详细的规定下来,诸如人员资格、工作任务、巡视时间、任期长短、回避制度、人员级别、职责担当等的相关内容,同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已经长期实行并取得良好成果的制度进行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和确立。

(三)巡视机构监管体系混乱。

作为自上而下的外部监督形式,巡视机构同样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监督体系混乱,职能不清等状况。在监督上造成越位、缺位等问题,没有统一监督体制,没有明确的监督主体和职能,也没有实行完全独立的运行机制,作为监管机构只有首先理顺自身的体系问题,才能更好的做好监管任务,之前的监管机构不属于中纪委、省委下面的独立机构,与组织部门存在有人事关系,没有成立由省委和组织部门共同建立的联席会议、协调小组和领导小组,因此造成很多混乱的监管体系问题,这是亟待解决的。

(四)巡视经费问题模糊。

作为巡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经费问题也是影响巡视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之所以把经费问题单独列出就在于巡视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对于巡视至关重要,长期以往的做法是巡视组的经费由被巡视单位支付,这样就造成了非常明显的问题,一方面要巡查该单位的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从该单位“吃拿卡要”,于情于理都给巡视组造成了心里负担,也给下面的单位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致使他们觉得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所以经费问题是个事关巡视大局的重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切实的办法解决。

(五)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之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等也使得巡视工作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做好巡视工作需要迫切改变的状况。正如我们所知,当前的巡视组巡视制度,均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之上的,由中央、省级地方单位及各事业机关单位的相关主管部门委托一定的人员、设立相应的巡视机构(大都是暂时性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相关的巡视对象进行审查,他们就是巡视制度中的代理方,而赋予他们职责和权力的就是委托方,在这个关系中由于存在复杂的体系设置,导致代理方在权责、职能方面重合、叠加,有时候一个代理方要同时对多个委托方负责,再加上代理方的临时性,这就大大降低了巡视的持续性和权威性。同时,巡视监督主体的地位不高,监督缺乏力度,而被巡视 ① 费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的对象也缺乏积极有效的响应,正如泰勒所说的,要在雇主和员工之间开展一次精神革命,使他们都意识到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收益的是双方。①同样,要让巡视对象认识到巡视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查处腐败,惩治人员,而是时刻提醒广大干部群众党加强自身建设、务实为民的态度和责任心。所以,在巡视对象中也应开展一次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不断的保持与党中央与群众的高度契合。

四、创新巡视制度的路径

(一)组建专职巡视队伍。

同时加强巡视人员的合理配置构成,在智力、专业、气质、年龄等方面进行组合优化,比如年龄结构的老中青相互组合,一方面可以使老员工发挥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巡视工作的质量,也可以使中年巡视员逐渐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起了众多的青年员工,避免了成员的青黄不接,增加了组织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比如专业方面的相互组合,由于巡视工作涉及到了组织的各个方面,诸如财政经费、人力资源、采购、教育、医疗、科技等等,所以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相互组合,可以使得巡视组在巡视项目、审核结果、考评等方面给出专业的意见,也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对组织中的问题给出更加针对性的回答。而在气质方面,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从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有的人员更加沉稳、有的更加理智、有的更具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基于巡视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员一起工作,相互配合更有利工作的完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基于以上各种条件组建的巡视队伍才更具有巡视能力、更加的专业。中国自古监察机关就被视为皇帝的“耳目”,明太祖在敕谕中反复重申:“风宪作朕耳目,任得其人,自无壅弊之患。”明成祖说,“御史,朝廷耳目,非老成识体者不任”。所以,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要尤其关注巡视人员的品行操守,只要这样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总之,巡视制度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和功用,组建专业高效的巡视队伍是首要的任务。

(二)突出巡视监督工作的重点。

一项工作只有重点突出才能明确方向,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保质保量的有效完成,巡视工组中的重点应该以章程的形式明确规定,使每个巡视员都能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管理中泰勒正是基于对工作的条缕解析,从每项工作每个步骤着手,例如铁锹的大小,动作的完成等才不断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也正是由于对这些项目的重点分析,才使得泰勒逐渐创造了科学管理的方法。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任何工作都有其重点和先后,只有把握了重点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就是一个抓重点的典型例子,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也是整个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其地位异常的重要,如果首先拿下锦州则整个战役的形式将会完全的有利于我方,所以解放军将重点放在了对锦州的攻克上,其结果也早已为历史所证明。抓重点、抓关键,分清主流和支流也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所以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都有必要也必须突出巡视工作的重点,也必须集中力量首先突破这些重点,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让巡视工作更好的开展,起到更有效的作用。所以,如前所说就有必要详细的分析各项巡视工作的关键和重要的巡视方面,并且以规章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和突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重点的工作优先开展、顺利实施。

①费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三)明确巡视机构中的监督主体。

谁监督谁,确定好主客体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当前监督体系中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监督关系多头监督、越位监督、缺位监督时时存在,监督合力不足整体效能低下,而监督的成本高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整合监督力量,明确监督主体,使多元化的公共行政监督体系更合理更高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监督的问题存在。我国的监督体系大致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中有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等,而外部监督体系则包括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而无论哪种类型的监督形式都必须有明确的监督主体,巡视监督作为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有明确的监督主体,主体明确才能职能明确、责任明确,经过多年的建设,当前我国的监督体系已形成一个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多层次的体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监督责任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明确的核心,各种监督机构不能组成整体,内外监督各不相属,国家社会监督相脱节,监督合力弱,“漏监”、“虚

①监”、“难监”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在不断的完善当前的监督体系的同时,明确巡视机构的监督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设立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使隶属各系统的监督主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监督的整体功能。

(四)逐步公开的巡视报告制度。

正如审计一般,使得巡视报告常规化,有巡有报的制度应马上建立,同时明确主体的责任,对自己的报告负责,而这些报告应向社会公开,可以作为主动公开的也可以是依申请公开的,使报告对社会公众负责,这样使得监督工作更透明。同时,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巡视员真正的敢放得开,对于巡视工作不在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谁都不得罪最后得罪的只能是老百姓。这种问责除了工作任务、工作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外,还应包括首长负责的经费制度,如上所说,经费问题是个事关巡视大局的重要问题,必须采取收支两条线的部署,使供方和用方相互隔离,切断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近期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就对有关经费方面的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中央巡视组巡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下一阶段,还应该部署更为严格更为切实更为有效的制度措施,并且严格落实这些制度的最终执行情况,并对最终结果实行有效的问责,把问责和报告制度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巡视报告的有效性。

(五)完善巡视制度的法律法规。

当前的监督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巡视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就应该有成文的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法律既应该是一种规范也应该是一种保障,巡视制度应不断的法制化,把已经成熟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即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强化,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断的更新和创新。健全和完善巡视监督的法律机制,从总体上说,要在监督立法、守法、执法三个环节齐抓共管。具体说来,要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监督的法律,既要有实体法律,还要有监督的程序法,这些法律要明确监督的主体、监督的内容、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可操作的程序等,把监督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科学、合理而又完善的监督机制。②同时,还必须健全和完善巡视监督的有关制度,改进巡视监督的方式,包括巡视问责制度、实施绩效评估等。

(六)增强巡视组的权威性。

①② 夏书章等:《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9页

夏书章等:《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2页

让一个处级干部监督部级领导,肯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监督必然缺乏有效性和力度,所以应该赋予巡视组足够大的权力,受中央或有关上级直接领导,改双重领导为直接领导,完善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巡视组的质询权和罢免权等监督权力的落实,提高监督的制约和监督力度;另外,还要提高巡视监督人员的素质和监督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让巡视人员加强对巡视法规的理解,了解巡视的形式、程序和方法等,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尤其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巡视监督的重点,提高监督的效果和质量。

最后,巡视制度作为一项加强我国监察力度和有效性的举措要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理应不断的完善这一制度本身的各项内容,使之成为我党和政府自律的有效工具。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怎样在这个时代引领潮流不断突破,尤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成为我党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巡视理应成为利器。

参考文献

1、王仰文·《巡视制度的执行困境与现实出路》·前沿[J]·2010(10)

2、王仰文·《党内民主参与视角下的巡视制度》·前沿[J]·2011(11)

3、任建明·《巡视是如何变味的》·人民论坛[J]·2011(19)

4、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3(3)

5、李敏昌,杜哲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创新研究》·甘肃社会科学[J]·2014(1)

6、艾永明·《明清“巡视”制度的异化与弊病》·人民论坛[J]·2013(19)

7、付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对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借鉴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2

8、陆建洪,刘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5)

9、贾秀云·《元代廉访制度对我国巡视制度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J]·2013(8)

10、刘辉奇·《巡视监督制度有效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1

11、唐忠义,顾杰,张英·《我国公共服务监督机制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行政管理[J]·2013(1)

12、倪星,朱琳·《世界银行的反腐败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2)

13、朱良华·《权力监督视野中的巡视制度》[D]·复旦大学·2007

14、张国芝·《汉代郡域巡视制度初探》·河南社会科学[J]·2013(5)

15、李崧·《改革创新巡视制度的路径分析》·理论视野[J]·2011(2)

第二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其三,从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供给管理的思维。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上项目、重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或可因新投资需求的出现而暂时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但会导致未来新一轮规模更大的产能过剩。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来消弭过剩产能的传统做法,应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最终抑制我国产能的盲目增长。

第三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但是,投资终将形成产能,假如未来一段时期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外需持久不振,将从下游蔓延到中上游,从生产蔓延到投资。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进而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的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渡过难关还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实招来稳定外需,须臾不能松懈。毕竟,在财税、金融支持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至于应对贸易摩擦,有待我们拿出更强大的合力更积极的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金融和债务危机波澜起伏,军事干预北非政局将欧盟拖入困局,欧盟财政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也打乱了日美经济安全合作计划,但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

第四篇: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哈佛案例大赛

[柯达破产分析]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13年4月29日

目录

案例概述一.简介

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

4.柯达现状

二.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2.技术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政治法律环境 7三.微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

2.竞争者状况分析 73.企业内部分析

四.柯达swot分析

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9 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9 3.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10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0 4 5 6 7 8

案例概述

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分析: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

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超过了五千人。

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 1935年,柯达开发出彩色胶片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胶片,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1963年,柯达再次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instamatic”相机将胶卷盒制作成独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相机的 3

自动曝光功能进一步简化了摄影者的操作。

 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 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Steven J.Sasson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 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扩张。至2003年,近8000家柯达冲印店布满了国内大小城市的主要街区,成为柯达中国乃至柯达全球的利润之泉。 2003年,柯达的股价达到40美元一股,在当年是最被看好的蓝筹股之一。

 2004年以来,柯达只有一年实现了盈利,其余年份皆为亏损。 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3.销售领域

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 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 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 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

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柯达销售结构图

4.柯达现状

2004年至今,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时至今日,柯达的负债高达68亿美元,而其资产总额仅为51亿美元,其市值也从历史峰值的310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间,柯达总市值蒸发超过99%。

2012年1月4日,柯达收到纽约证交所通知,由于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无法达标,将面临被摘牌的风险。目前柯达股价为0.51美元,2011年股价累计跌幅达到88%,除非出现大转机,否则柯达公司将在“未来数周内”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

1月19日,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以力争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流动性危机。

三.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2.技术环境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社会文化环境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了数码拍照。

这也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

柯达公司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4.政治法律环境

在同一时间内法律、制度是平等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按法律制度来,企业不论大小,没有特殊性可讲。企业做大做强了,不表示它能够受到特殊对待,更不表示它可以通过市场之外的其他力量来保驾护航,甚至脱离法律制度约束。在一个公正的制度里,在平等的法律原则下,“百年企业”柯达公司并没有免死金牌。

四.微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

传统的摄影行业是建立在胶片的基础上的,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出现,在经历了几年的培育发展之后,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许多企业转向后台输出设备的便捷性生产。而相对的胶卷业却开始被市场淘汰。

2.竞争者状况分析

来自于富士,欧洲影像业巨头爱克发等传统竞争对手,以及苹果等新型竞争对手。

一直以来,柯达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富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结局。

2007年,富士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了2兆85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200亿元),营业利润也达到了2000亿日元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富士顺利转型为一家多元化公司。

2009年富士胶片2.3兆日元的全球销售总额中,有16%来自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领域,41%来自以医疗、印刷和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的信息事业领域,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的文化处理事业领域占43%。目前富士市值将近120亿美元,全年营收接近500亿美元。

2010年富士公司销售达200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按照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胶卷业务在富士总业务量只占了不够1%的份额,而成功转型的富士虽然不再打上富士胶卷的烙印,但是却还能够继续保持其在影像光学领域的成功。

3.企业内部分析(1)管理方面

柯达公司的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使公司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严重忽略了市场的需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最终,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

(2)营销战略

像数码相机这类创新性产品,营销战略则直接体现为要搭建好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也就是要抓好创新型产品的市场化,让创新产品尽快成为现金流的来源。而柯达公司并未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转型做好准备,开发新业务。

(3)公共关系

柯达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裁员和降薪,而政府关系导向、为员工创

造价值又一向是柯达安身立命的法宝,以上因素限制了柯达变革的速度。

(4)品牌形象

柯达一向是以情动人的典范,消费者想到柯达,就会想到其 “串起每一刻、别让它溜走”的温馨景象。但这种品牌形象过于复古,与数码相机科技、时尚、速变的产品形象格格不入。

(5)供应方面

主营产品的转型要求企业在赢利模式、内部运营、外部物流、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随之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柯达在变革面前失落了。

四.柯达swot分析

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1)资产:柯达的强项是其品牌资产和分配存在。经过近一个世纪摄影行业的全球领导,柯达拥有的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分销。柯达可能带来新的产品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这些产品,与世界上最有名的和最广泛的尊重,作为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革对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的市场优势的品牌之一。

(2)产品:柯达是色彩标准的制定者,具有鲜艳饱和的色彩,通过柯达专利色彩放大技术更能得到逼真的色彩,尤其适合拍摄自然风光、野生植物、食品、珠宝以及其他色彩鲜艳生动的事物。

(3)技术:在此之前,以20世纪90年代柯达已经投入巨大的R&D此外,其摄影图片的创新和发展的世纪,柯达巨大的深度理解,记录和处理图像了。柯达的成像能力的核心是它的颜色管理能力。在数字化的颜色和数字图像传输到纸,柯达拥有一套功能强大的互补技术,遥感,色彩管理和热敏打印。

(4)管理技能:领导对员工的行为(尊重个人,正直,信任,信誉,尊重个人价值观),一个透明的管理,使股东的现实的和最新的图像进行操作,强大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对社会的承诺。(5)市场优势:通过其广泛的分销网络,它一直能够保持一个巨大的市场覆盖面和无障碍。它有世界各地的分布存在-主要是通过零售商店摄影,电影的处理器,和专业摄影师。(6)忠实顾客;优质低价的服务,百年的历史品牌,独特的产品特色,使柯达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产品。柯达成为了时光的回忆的代表,使得柯达有一批老的忠实客户。

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1)投资方向单一

柯达将大量资金投入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在数码相机发展迅速的今天,胶卷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无法和过去相比。过多的柯达店铺,但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利润,是柯达重大包袱。

(2)产品单一

单靠传统胶片,占领市场,而放弃目前主流产品的研发,淡漠了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导致产品更新缓慢,给锁定忠实客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3)管理技能

A.机构臃肿,这可能是跨国大公司或历史悠久的大公司的通病。Kodak一直在调整组织架构,但从不彻底,导致柯达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不合理。B.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前瞻性的分析,缺乏具有远见和决断力的领导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

3.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摄影的市场正在发生变化有一种模式转变到数字世界。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反响是有价格战涉及这项业务。柯达公司也已进入数码世界,但因为铺天盖地的价格,其市场份额正在减少。因此,它可以抓住机会,以提供多样化的市场。

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1)柯达最大的传统竞争对手一直是富士, 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在市场的增长在90年代末,怠工出现的数字世界(转向买方的需要)

(2)其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创新的数码影像数字化时代是第一次来,但它没有发达或证明能力,以适应新兴需求。它的产品创新能力薄弱。此外,市场份额下降,因为竞争对手提供了市场需求。

六.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百年老店更需要创新和注重消费体验

2.在创新的市场上,企业不进则退,慢则也退

3.必须开发新科技及新产品,不能固守风光时的经营理念。当世界已从类比式转移到数位式时,柯达也必须转变。

4.在技术上,光有专利发明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坚持下去。5.将自身业务类型由胶卷业务向数码型业务转变。

6.由企业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公关手段转变官员的看法。

7.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8.在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不断研发并推广新产品。9.企业应该寻找新的商业契机,使公司向多元化发展。

第五篇: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分析论文

摘要: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 发展 中国 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 应用 领域中,“ 电子 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又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发展,“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应当被看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

关键词: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上网工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 网络,为利用 计算 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go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xiexiebang.com),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马林等,“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转型”,2001年北京市 科学 技术进步奖鼓励申报推荐书。)。“海淀园数字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局限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 参考 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建设原则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

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即: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业务重组,在进行管理集成时充分挖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潜力,使先进技术为管理集成服务。

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即技术开发人员懂得如何实现工作业务的电子化,而政府工作人员知道正确地提出实现业务电子化的需求。

4.建立“可视”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可视”,即流程可视、过程可视、状态可视和对象可视,可视功能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构成“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网上办公系统包括海淀园管委会所辖的12个职能管理部门6大类数十项管理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它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了政府的网络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对园区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所实现的高效内部办公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是园区正常工作的安全卫士,采用多层安全保护结构,并在国内首次把CA认证制度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中。

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办公人员除了能用文字查询和了解办事程序外,还可以形象方便地以仿真方式查询海淀园管委会各部门机构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

语音支持系统是一个“数字语音信息平台”。它使得园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拨打身边的电话机就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制法规信息,上报企业数据;也使得园区

管理人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的人工电话答复服务。

创新资源网实现了人才网、科技成果网、科研设备网和助新网的四网整合。

(三)管理特征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出已由各职能部门认可的办公文档,系统会自动识别企业所提交的文档;因此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三、我国 电子 政务存在的 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虽然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而且还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与“ 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相区别。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 经济 与 社会 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 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自然 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 网络 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 发展 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二)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 内容 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办得比较成功的“海淀园数字园区”,其职能范围也只仅限于中关村海淀园区区内的企业,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就不灵了。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 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 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 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四)“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www.xiexiebang.com)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网站数量在短时间里成倍增长,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上网工程秘书处,2000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 应用 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由于缺乏预算来源和合理的经营机制,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网页与网页之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有些政府网站只重视了网页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 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

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 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网络安全。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下载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巡视制度分析(终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形势分析

    2006年上半年,我国煤炭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资源继续快速增长,供需大体平衡,略显宽松。由于宏观调控使得原本对煤炭需求量较大的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扩张减缓,煤炭库存结构明......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合集]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2 学期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摘 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

    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式分析

    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式分析 班级:中文系11文秘(1)班 姓名:鲁丁瑜 学号:201101031022 摘要: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对我国的反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反腐工作......

    巡视制度

    巡视制度 (一)护理人员应深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思想情况和表现,严密巡视患者,夜班巡视要认真查看患者呼吸情况及睡眠姿势。 (二)新入院、请假回院患者、有消极观念......

    巡视制度

    。 项目监理巡视制度 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提高监理工作质量,根据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及GB/T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保障员工福利、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本......

    我国当前商业保险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当前商业保险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保险供需总体水平落后,发展不够充分 1995年我国保费收入为615.7亿元,约合7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保险深度为1.0......

    我国当前电子政务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 发展 中国 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