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时间:2019-05-14 04: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第一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

其三,用餐方式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生产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

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三、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

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命”。

Conclusion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西饮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下所创造的不同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饮食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是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第二篇: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亦越发频繁。而“吃”作为一种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交流手段,理应加以重视。“吃的文化”即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交流中不也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中西饮食文化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三大方面加以比较,展示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以便更加顺利的进行中西间的跨文化交际。【关键词】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

不同的民族及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不同民族及国家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促进他们间的文化交流,利于跨文化的交际。而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在对于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较和了解这些差异,将会为中西方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1.1“泛食主义”对“食用主义”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例如,以前人们一见面的寒暄语就是“吃了吗?”,可见古来人们都把“吃”或为“吃而准备当作很重要的事。”小孩出生的时候要办满月酒,成人结婚时要办婚宴,高寿安康时要办寿宴,长辞人世时要办丧礼,诸如此类,中国人的一生都与饮食紧密关。“吃”可以被看做一种传递心理沟通交流和表达礼节的方式。“泛食主义”在汉语i也有充分的体现。易中天先生曾在《闲话中国人》中写道:“如前述把人称为‘口’,吧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做‘拒绝’,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1 可见“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心中及生活中,饮食的重要性。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他们更多看中的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定律和《美国礼仪事典》都可以看出。需求定律中,认定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其中饮食属于最低的一层。而《美国礼仪事典》曾将各类宴会的目的总结为以下几点: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

2可见比起中国的“吃”,西方的吃只是停留在生存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样而深远的含义。

1.2“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爱”,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3 而在宴饮同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强调individualism。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小份食物,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AA制。

1.3“讲排场”对”随意简单”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及身份。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其中比较极而有名的例子就是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满汉全席。原为康熙皇帝大寿所举办的筵席包括咸甜苦辣各色菜式,各类山珍海味共一百零八道,可谓加入珍馐,极为奢华,尽显皇家气派。

而西方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国,有时候朋友聚餐会采取大家作贡献的手法,称之为“Potluck”,即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4 即使是在举行party时,也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食物,不提供主食。可见西方人注重的不是食物的丰盛,他们是要借助party或宴请来调节气氛,让客人享受更美好的时候,利于之后的交流。

2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中西方的宴会礼仪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以下将主要就餐具、出席时间及作为安排的差异进行解释。希望借此了解中西差异后,更有利于中西方在宴会上的沟通交流,不要做出让对方觉得突兀的事情。2.1餐具的差异:“筷子”对“刀叉”

餐具上最显而易见的差异就是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这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西方国家由于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故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5

2.2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对“准时”

中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西方有“time is money”,但是在赴宴的时候,其实中西方还是有差异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而西方人更倾向“准时”。

在中国,宴席之上,“迟到”之举非常常见。当然,对此,宴请人也一般会左后准备。早早安排瓜子花生之类的零嘴供来宾消磨时间。当然邀请方不会将客人们的迟到作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正式的宴会要求要准时,若是迟到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而且迟到之时,一般会说再过几分钟就到了。但是要是超过二三十分钟而不告知对方,就会被看作一种失约行为,对方可不必等待。对于很重视诚信的西方人,会照成很不好的印象。2.3席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进餐的座次也反映着文化二代差异,而且大不相同。2.3.1“南北”对“左右”

中国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古代皇帝都是面南而坐,而臣子们偶的是北面称臣,所含有后来“面朝南”在中国人心中就变成了一种身份地位高的象征。所以在宴会上也是朝南的作为为上座,朝北为下坐。而西方人则是把地位的高低由“左右”来划分。虽然在古代西方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人的左边,这是应为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手边的人。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卫生知识,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6 但是今天,已经不存在安全的这个问题,但由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多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以右为上以左为下的规矩。2.3.2“男尊女卑”对“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久之前,女性在餐桌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而是在厨房里忙碌,独自就餐。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女性已经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但但“尊老”与“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矛盾是,中国人定会选择“尊老”。但是在西方,“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观念,也是平时的行为准则。这是由于多数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而在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备受推崇和尊敬。也与在十二三世纪盛行的骑士风度有关。而且在就餐时的男女插空坐的方式也显示出西方人的男女平等观。当然,他们不推崇“尊老”这一说法。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畜牧业和商业较发达,需要体力劳动和勇于冒险等要求,所以人们害怕衰老,不愿谈及也就难以形成“尊老”一风。

3饮食内容上的差异:“求精美”对“讲营养重均衡”。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见中国人极重视食物的口味。中华料理内容丰富,有诸多菜系及流派,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为代表。由此可见,国人对料理有“精”的追求。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是人们对食材精品意识的体现。同时,还要色香味俱全,这是“美”的要求。国人在追求味蕾的满足的同时也重视对才的外观及颜色的搭配效果。

比起重精美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更讲究营养均衡。西方人对食物的味的要求没有很高,在他们看来,饮食是为了生存及健康。他们注重的是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卡路里等的含量。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食品上都有明确表明歌成分及其比重,在菜单上也会标注菜肴的成分及重量。我们吃的自助餐中,就会表明牛排的分量。他们在下厨时常用有刻度的量杯,秤等厨房用具来对食材的量进行度量。西方人基本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在吃上面。

综上可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颇多的。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饮食文化间也会有更多的交流与碰撞。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将之应用到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当中,对中西方的文化的交流发展及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第17-18页.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研究与科研出版社,1999.第171页.3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74页.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165页.5 单是坤,王敏.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6 Edward T 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90.第86页

第三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肖雪冬 201321020375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个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烹饪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吃生蔬菜,比如黄瓜,洋白菜和西兰花等。因为他们知道蔬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就会被破坏。可以说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使口味永无变化,他们照吃不误。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对食物感性强于理性,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终其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西方的世界里,理性显然是比感性更受推崇,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到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思维是一种篇中理性的思维,这也体现在西方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在中国,饮食的追求感性显然压倒理性,这种饮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作为东方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就像中医的治病方法,望闻问切,治疗从整体出发,辅之于有效的中药,但中药的药理却始终令人难以道明。从中医药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中国哲学。中国菜也是如此,讲究分寸,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道美好,协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二:饮食结构的差异。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中国人以素食为主,中国人每天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西方人则喜好荤食,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不喜欢。另外,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例如鸡鸭的舌头,脚掌等,一到中国厨房,经过厨师加工便成为一道道美食佳肴。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宴席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变。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将所有食物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用餐礼仪差异。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中国的用餐礼仪深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在中国,有句话“百行孝为先”,由此可看出“孝”在中国的地位。孩子孝敬父母,后辈尊敬师长,重视对年长者的尊重,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就产生了“让”的进餐礼仪精神。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在西方,人们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女士优先,尊重妇女的精神。

五:用餐器具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方,饮食文化都会有差异,但重要的是尊重各自的饮食文化,简单点概括就是尊重各国文化。尊重各国饮食文化可以使饮食文化不产生敌对之意,文化重在交流,在尊重文化基础上已经很好地保证了这以点,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在发展中继承文化,使饮食文化得以更好地改进和创新。在保证文化不敌对情况下发展,符合我国现在基本情况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走向饮食大国。

文化在创新和继承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偶尔对我们内心有依靠,但是,从过去的历史和现今宗教的宗旨看,我国的饮食文化与它们的宗教精神实在是冲突多,佛教的不杀生,与我国饮食文化就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西方人眼里认为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暴力”文化,是一种不值得人们去向往的饮食类型,那么,我们是否改变自己的饮食文化呢?是否听从别人的言语呢?中国饮食文化的缺点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这能够改善而不能够改变,先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会随时间慢慢地解决,也就是说,先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自身的缺点,而非改变自己的饮食文化,倘若我们想把饮食文化给改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已经灌入我们心里五千年之久,如果完全改变饮食文化不可取的。

拥有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是基础,发展与创新是饮食文化的顶梁柱,因为世界在不停地发展,文化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不能一味的陶醉在现有的美味,要拿出勇气及志气创出新的饮食文化,也能站在空想主义的环境下幻想自己的成就。在被文化冲涮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利用这时机,学习西方饮食文化以便补充现有的不足,但是,不能片面的承接西方文化,也不能片面的否认西方饮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主要的精神,凭着这精神发展自我饮食文化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中西饮食保存着各自的特色,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KFC, Macdonald, Pizza hut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第四篇: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在此向教授我知识的各位老师及关心我的家人、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从着手准备论题到构思框架、充实内容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

感谢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正是这个温馨的大家庭让我三年的学习生活盛满感动,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

这篇文章的最终完成要感谢外国语学院马晓玲老师,她帮助我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而且在百忙之中多次帮我修改论文,更提出十分中肯和宝贵的意见。

感谢这三年授予我知识的各位老师们,是诸位老师的教诲使我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而较为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家人、师长、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I

摘要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差异

II

Abstract

Food,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remains a close relation with culture, for food culture varies with nations.Therefore, there are great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ideas, attitudes, contents and functions of food cultures.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ooted caus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manners, etiquette and content,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factors and new variables in food cultures will aris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mitation.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differences

III

论文提纲

引言

第一章 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1.1.中方的“泛食主义”与西方的“食用主义” 1.2.中方注重“排场”与西方讲求“简单、随意” 1.3.中方注重“集体主义”与西方注重“个体主义”

第二章 饮食方式的差异

2.1. 餐具的差异:“筷子”与“刀叉” 2.2.“营养”与“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2.2.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2.2.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第三章 中西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3.1.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与“准时” 3.2. 座位安排的差异 3.2.1.“南北”与“左右”

3.2.2.“男尊女卑”与“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第四章 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4.1.“求精、求美”与“讲营养、重均衡” 4.2.菜名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

IV

第五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终极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两者在饮食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是否适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种饮食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四、饮食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

西方的菜从不用炒的或者炸的,他们的正餐中的肉类都会先剔去骨头,这样更容易切。中国的食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品种最多,样式最复杂的美食。这是别的国家学不去的,可是其中有许多菜都好吃但不健康,比如太油腻,太辛辣等等。五,饮食环境的不同

中国人比较注重排场。中国人好面子,他们把请客吃饭看作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以前,打包甚至是一种丢人的行为,反之,排场越大,就越好,因此,在中国喜欢把在外吃饭请客叫做“饭局”

西方饮食比较注重精致,从现在流入中国的西餐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注重精致,他们认为,吃饭是一件优雅的事,进入西餐厅必须着装正式,以示对他人的尊敬,通常,穿着不整洁或是不正式是不许进西餐厅的。而且,吃西餐有着严格的用餐礼仪及要求,不当的用餐礼仪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象征。

六、饮食口味的不同

西方人吃甜食,而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中国注重口味,西方注重营养。参考文献:

世界饮食文化 作者 赵红群等编著

西方饮食文化 作者 杜莉,孙俊秀 主编

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英国)(Roberts.J.A.G)罗伯茨 译者 杨东平

当筷子遇上刀叉:看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作者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李云云 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 吴澎

下载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美食嘉年华推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2011国际美食嘉年华极力推荐】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精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课题组成员:羊子良 刁浩 郑任豪 赵之健 黄唯 陈嫩晴 组长:羊子良 指导老师:曾梦潞 一, 课题背景及提出 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一说法。的却,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吃”多么地看重,在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我是一个有思想......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一)西方饮食文化 蛋糕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 最早的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

    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Content Abstract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Abstract Die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in the life of mankind......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