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4:1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1.A.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2.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3.包含的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4.A.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般经济规律: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2共有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3特殊经济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是属于:一般经济规律。C.客观的理解: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作用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它都在发生作用。3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某种规律,违背它就要收到惩罚。

4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社会。5.A.商品的含义: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商品的两方面属性:

1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永恒性。

2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属性,具有历史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地位是:是交换的内容)

6.商品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商品价值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7.A.含义: 1具体劳动: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2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B.意义:

1在政治经济学整个科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劳动的二重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3为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再生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8.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A.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B.劳动生产与率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C.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劳动组织是否合理;生产设备的组合和效能;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

10.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B.原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分工的存在。

11.A.货币产生的四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B.质的飞跃: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12.A.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B.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3.A.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B.两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4.A.价值规律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决定规律,价值实现规律)B.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15.A.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

B.三个主要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C.最核心的机制:价格机制

16.A.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课本P58 B.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C.资本的含义:课本P58 D.资本的本质:课本P58 & 60 1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2个):课本P58 18.A.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3个):P59 B.影响因素:历史的、道德的

1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特殊性P60 20.剩余价值的含义:P61 由雇佣工人创造;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22.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 A.概念不同:

1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假啊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B.两者对应的概念不同: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2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23.A.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P63 24.A.剩余价值率的含义及表达公式(2个):P63 B.剩余价值率的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6.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5个):P66 27.A.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P66 B.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P67顶端补充 2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2个):P70 29.A.资本积累的含义:P77 B.资本积累的主要原因/必然性:P78 C.资本积累的因素:P78 30.A.资本有机构成含义P79 B.资本有机构成的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 C.资本有机构成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P80顶端 31.A.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原因(2个):P81 B.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P82 C.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原因:P81 32.A.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P87、88)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P87)33.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联系与区别P91下端

B.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34.A.资本周转时间的含义在:是指资本从其出发点开始,经过一次循环再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B.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P91上端)C.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P92中间

35.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B.固定资本: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C.流动资本: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D.区别: 1价值转移方式不同;2价值回收方式不同;3价值周转时间不同;4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36.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1划分根据不同、2划分目的不同、3划分内容不同(P93)37.A.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1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P91)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B.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P95 C.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1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2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38.A.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96 B.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生产三部分&两大部类(P97)

39.A.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个):P98 B.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个):P99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P102)4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阶段:P103 & P104.42.利润率的含义、公式:P109平均利润率的含义、公式:P111 4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109中间段落。44.A.平均利润的形成:P110 &P112 B.生产价格的形成: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

45.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格规律的原因(3个):P113.46.A.商业资本的含义:P114.B.商业资本的作用:P114 积极作用(4个ABCD);消极作用。47.A.借贷资本的形成:P116 B.怎样理解利息与利息率(决定因素):

1利息:a.含义: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b.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c.来源:剩余价值。d.反映着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利息率:a.含义: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b.公式: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c.反映的关系:两类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即用,借入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利润)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比例。48.A.股份有限公司产生的原因(4个):P118 B.股份公司的功能(3个):P118 49.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P119 50.股票价格决定因素(3个):P120 股票价格与股票决定因素的相互关系:P120 5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P121 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P122 & 123)、绝对地租(P124)52.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2个)(正比反比);相互关系(P126)53.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两个过程: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P126)

再次分配的途径(4个):P127 54.垄断的含义:P133 垄断的必然性/原因:(可能性&必然性):P133 55.垄断的基本形式(4个)(二战后的基本形式——混合联合公司):P134 56.A.垄断价格的含义:P134 B.垄断价格的基本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P134)57.A.金融资本的含义:P136 B.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P136上端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控制经济的主要手段:参与制(P136)58.资本输出的必要性(4个):P137 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P137)下端 59.跨国公司的含义:P345 跨国公司的特点:P346

第二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第二篇 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2.劳动力 3.劳动过程 4.价值形成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6.资本

7.剩余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1.剩余价值率 12.绝对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 14.超额剩余价值 15.剩余价值规律 16.资本主义工资 17.计时工资 18.计件工资

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G。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资本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问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是:增殖性、运动性和返还性。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

7.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个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就是说,把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答: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答: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但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所以,只有掌握了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

16.资本主义工资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尽管它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这一形态,把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酬的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掩盖了。

17.计时工资

答: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资本家经常保持日工资总额不变甚至有所提高,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时数,或者通过加强劳动强度来使每小时的工资下降,以此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还采取小时工资制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他们往往只规定每小时劳动的平均工资额,而不规定工作日的长度和日、周、月工资总额,这样资本家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来任意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时间。当经济繁荣,扩展生产有利可图时,资本家就大搞加班加点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工人遭受过度劳动之苦;当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时,资本家就减少企业开工时间,使工人的工作日缩短,并只按工人实际劳动时间支付工资,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工人甚至得不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费用,遭受劳动不足之苦。

18.计件工资

答: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因为资本家在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单价时,正是把工人一天的计时工资与一天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完成的作业量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答:名义工资指的是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工人得到货币工资后,要用它去购买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必然要影响同量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可见,货币工资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收益和实际生活状况,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越高。反之,由于消费品价格上涨,即使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有所增长,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因此,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会造成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不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总有一些差距,名义工资不能准确反映和说明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参见本章概念题1。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所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还要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最终解决。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资本流通公式是:G—W—Gˊ。

(2)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相比,其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劳动力商品却不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剩余价值的生产如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说明如下:

(1)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家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这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个一定点之内的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其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以上而延长的劳动时间是工人提供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要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2)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0。(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数量,决不会大于它。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牛活资料而消费掉了。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才生产出剩余价值。

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价值率。

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答: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mmv,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它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如剩余价值率为300%,就表明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的工资只占其中的l/4,其余3/4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从而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答: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再先进、再灵巧的机器人毕竟是机器,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必须有人对它进行操作,它才能运转,否则也只是一堆物料。

(2)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总体工人”不仅包括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纵机器设备进行劳动的工人,而且包括从事技术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共同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没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因为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生产部门,它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们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同量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比较少。但是,由于后面将要讲到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从而使一部分剩余价值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到有机构成高的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部门中来。

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1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雇佣工人的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再生产出劳动力条件,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剩余价值生产的制约。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全过程

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累进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所以说,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就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9。

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资料与服务的价格和工人负担的赋税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工人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反之,就是实际工资的下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是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但由于通货膨胀、物价提高以及赋税的加重等,实际工资还可能下降。这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表明名义工资的变化不能确切地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的变化,不能表现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变化。因此,在考察资本主义工资水平变动时,不能只注意货币工资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经贺立龙版重点整理(徐家惠)

题型:

一.名词解释。(2'×5=10')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单选)。(2'×5=10')三.判断,并说明理由,无论正误。(4'×5=20')四.简答题。(6'×5=30')

五.论述题。(10'×3=30')(答题要求:找到问题、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重点:

1.什么叫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产权)的归属以及其结构比例。(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互相关系及数量比例。)2.在中国,包含了哪些所有制类型?

公有制、民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私营。)

3.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体现是什么? 国企、集体与集体控股企业、混合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5.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6.什么叫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能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军工、石油石化、煤炭、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七大行业,绝对控制;国资“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活力”:盈利能力(缺乏对比)、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力”:行业控制(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地域、企业控制,“影响力”: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经济安全”(应对经济侵略和经济危机,宏观调控)与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公共品、救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中的环境规制与引导)。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一般: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基本实现形式是:“公司制”和“股份制”,实现方向是:公众化(股权多元化和上市,主体由政府转向公众)、市场化(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竞争化(打破垄断实行竞争)和国际化(上市后,与国际接轨);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10.论述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性质:目前国企大体分为功能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军工、大飞机等战略性企业,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等。有一批企业承担了大量公共保障责任,既占一些特定资源,又承担保障责任;经营受到政府直接管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控制。当然,更多是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1)、政府充当出资人(以股东形式对其控股);2)、少数权贵和官员控制的私营企业;3)、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

国企的功能:1)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均衡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2)负面功能为主;3)为既得利益而存在。

国企在现实中的现象:经济危机中未定物价,控制失业率,国企高工资,服务态度差,政府给予垄断地位。

改革(分类改革):对功能性企业要加强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完善出资人管理并加强行业性的社会监督,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对竞争性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竞争性国企改革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国有企业彻底实现多元化,变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公众化);国有资产也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会非常好(市场化);国有企业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国企属性(工具):借股份制、公司制、证券化实现。(从现实出发,对公益性行业(国家安全)要控股并适量市场化,垄断;对于营利性应多元化,真正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机制,引入竞争;对于不良性质的应打击并取缔。)国企属性(借股份制、公司制、政府还是私人 计划还是市场 证券化实现)功能性国企:

安全、公益、调控功能; 军工、大飞机国防行业;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品供给或公共服务行业;重要资源开采行业;

西方国家也存在。

竞争性国企

盈利、调控、战略功能; 基础性和支柱产业以及国有经济实施必要控制的行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

(公众化)

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 强化政府出资人职能,社会属性;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动国资委出资人管理职能履

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府相对控股,公众参与 依托资本市场公众公司改革,变混合所有制的公众股

份公司; 按公众公司要求进行彻底市场化的内部机制建设。

(市场化)一定的计划性

国资委加强监管,有必要指导,保持国有独资性质,或国有绝对 控股;

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

型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化内 部改革。

彻底市场化

政资分离、政企分离,国资委

履行出资人职能,避免行政干预,完全公司制,彻底市场化; 具备条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 体上市,不具备条件的加快股权 多元化改革;

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

的要求和规则运作。

11.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贡献决定分配;劳动、资本、技术;要素贡献大,回报率大;采取市场化的分配方式。)

12.按要素分配和收入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有何关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要素分配),场经济体制机制,对效率的追求,决定收入差距的必然存在、合理存在。但不会导致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影响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的因素有:

1、制度成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仍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畅;

2、技术成因: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发展不平衡:1)个人禀赋存在先天差异;后天素质分化,短期难以改变;2)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3)城乡要素禀赋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4)行业的性质差异,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供求状况的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收入的周期性波动;5)财产占有状况存在绝对差异;先天性财产占有不平等。

1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14.市场经济下市场、政府的作用?

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政府:界定和保护产权;对于市场不能控制的提供优质服务;弥补市场不足;调节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5.什么是市场机制?

1)利润与效用机制——经济人假设(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2)竞争机制——超额利润的存在(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3)市场均衡化机制:个体进退——波动供求——价格波动,由失衡到均衡(资源在社会间的流动与配置)。16.市场、计划、混合经济的优缺点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为了“配置稀缺社会资源”,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2)都涉及到“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决策和具体执行问题。3)评判的标准都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计划(指令command)经济:(产权和机制)①政府集中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和消费资料;②政府靠计划和指令,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③支配和指挥绝大部分单位生产及工人使用,决定各部门生产比例。——政府靠拥有资源和决策,解决经济问题。前苏联。(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大(信息搜集处理),无交易成本;决策收益:失误风险大,科学性一般(信息失真);②执行——效率低(个体动机弱,搭便车);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市场经济(market):(产权和机制)①分散的市场主体拥有产权,一般私有产权;②个人和企业(市场主体)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③企业支配和指挥生产利润最大化和消费上效用最大化,以及部门比例。极端是自由市场经济。19世纪英格兰。(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无,交易成本大(如讨价还价);决策收益:失误小,科学性好(生产者和消费者更了解自我);②执行——效率高(经济人自利动机强)。但:a.市场失灵部门,不能配置资源;b.均衡和最优是趋势,大部分场合和时间不均衡;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是趋势,有扩大风险。混合经济(mixed):(产权和机制)①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有独立产权,政府也拥有一定经济权利(计划控制或宏观调控);②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在某些领域如市场失灵时直接决策(计划方式),并宏观调控。如当前美国及大部分国家,中国(特殊在多种所有制、混合产权多;市场主体,国企较多,政府在某些领域直接控制多。)(效率)①在大部分领域,市场决策和执行效率高(如盈利和竞争性行业),在部分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品和污染),政府计划决策和执行,可能更有效率并保证公平;②政府加以宏观调控,限制市场对均衡和最优的偏离(严重供求失衡);③要素和收入的分配,由于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对公平不只是趋势,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7.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

1)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制度基础:

制度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非公有制企业(含民营金融机构); 4)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目标、政策手段机制化、公共财政体系、税收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8.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及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19.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科学涵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三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历史阶段(市场化);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0.国有企业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古典企业(家业不分);(公司)现代企业(财产成为独立企业财产)有限责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1.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概念,关系?

狭义上:经济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指标是,GDP或人均GDP。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关系改进;发展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就业状况;物价状况(宏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物价三个指标的改进); 广义上:经济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包括: 1)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优化; 2)收入分配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社会和谐度提升、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4)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人本目标。2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分享方式、经济生态耦合方式三个层次。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民生和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的全系统演进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四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三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一个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个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依靠: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23.工业化的概念?

1)工业化: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GDP(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工业化老路;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创造”转变;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生产方式根本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面对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解决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矛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工业化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发展,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商品经济发展等为依托的。

2)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24.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一般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提出“城镇化”的概念。1999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要“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要“集约、节能、生态”,反对“人为造成”、“有城无市”。(李克强)。25.农业现代化?

(狭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现代素质劳动力,现代生产手段,满足需要的高质量现代农产品。4大要素:生产手段现代化(基础)、劳动力现代化(必要条件)、产出能力现代化(必然结果)和生产条件现代化(保证)。(广义):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传统农业,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不同规模社会化的商品农业转换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现代化:①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化、生物技术)②农业经济制度(农地产权和经营机制)③农业经营体系(小农经济或家庭农场)④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26.分析城乡一体化?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

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3)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27.创新的涵义?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创新的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不需要科学新发现。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种来源已经存在,或者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注意:创新不等于发明。

创新的经济性质:创新的行业或成果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

知识是公共产品,一旦发现一个思想,就进入社会知识库,其他人可以免费使用(曼昆)。创新的主体——大多数技术进步来自企业和个人发明家的私人研究,但政府也有促进这些努力的关心。正如政府在提供国防产品上起作用一样,政府在鼓励创新起作用。

28.对开放性经济体制的理解?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放宽投资准入:1)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2)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3)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2)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3)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下载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2.简单再......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商品和货币(5篇材料)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一、概念题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价值 5.具体劳动 6.抽象劳动 7.活劳动 8.物化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价值量 11.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12.简单劳动......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三篇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7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概念题 1.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3.垄断利润 4.垄断价格 5.金融资本 6.金融寡头 7.参与制 8.国际垄断同......

    宋涛课题论文

    《 读懂学生恰当追问助力高效课堂》 单位: 姓名: 学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宋 涛数学 【题目】:读懂学生 恰当追问 助力高效课堂【内容摘要】: “追问”,顾名思义就......

    2014政治经济学串讲重点

    17世纪时,政治经济学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到18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学几乎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纪中叶产......

    2012级政治经济学重点(定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一、主要内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