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时间:2019-05-14 09: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一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 6.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9.相对过剩人口 10.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11.流动的过剩人口 12.潜在的过剩人口 13.停滞的过剩人口 14.结构性失业 15.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16.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1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5.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6.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7.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8.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1.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1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再生产过程

答: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和前提。它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个别再生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为有机的总体。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别再生产的总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答: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结果,是因为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人类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必然要不断地积累生产经验,改善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消费品。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又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成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都是来源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着。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5.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积累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

6.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7.资本积聚

答: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它是资本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的积聚就越多,资本积聚由单个资本企业依靠资本积累而实现。由于资本积聚标志着资本所支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因而意味着资本家阶级对无产阶级统治的扩大。资本积聚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2)受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分裂的阻碍。

8.资本集中

答:资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把一些小资本合并起来从而消灭了这些资本的独立和互相对立的性质。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在现实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资本集中有两个有力的杠杆。其一是竞争,其二是信用。

9.相对过剩人口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包括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停滞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0.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答: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是指,相对过剩人口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积累和机器的使用而绝对增加,其结果必然不断地产生出超过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相对过剩人口,即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产生的客观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本质联系。

11.流动的过剩人口

答: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用的那种过剩人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竞争中经常有一些企业减产、倒闭;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工人失业。当一些部门受到利润的刺激而扩大生产时,他们又不同程度地被雇用。

12.潜在的过剩人口

答: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的失业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所以是潜在的,因为他们往往还保留着一小块土地,形式上没有失业,但靠那一小块土地难以维持生活,时刻等待补充城市工人或农业工人的队伍。

13.停滞的过剩人口

答: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职业极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这些人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工作时间最长,劳动条件最恶劣,工资水平最低。此外,还包括那些处在相对过剩人口最底层的,还有那些失去工作再也不能就业的人们,如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被迫流浪和堕落的人等等。

14.结构性失业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由于形成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克服和做出调整,因此结构性失业属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失业。治理结构性失业要依靠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

15.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答: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包含两层含义:

(1)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到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他们唯一能出卖的东西就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在无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中,他们只能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部分,其余的社会财富则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始终是劳动力的出卖者,所以,无产阶级的这种贫困状况始终是绝对的。无产阶级的这种绝对贫困,只有当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时才能被消除。

(2)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和经济停滞时期,无产阶级整个生活状况有时会发生绝对恶化。整个生活状况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条件、劳动条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所以,在考察无产阶级这种绝对贫困的状况时,必须把构成贫困的各种因素综合加以考察。同时也要看到,无产阶级的这种绝对贫困由于受到各种相反因素的影响,并不表现为经常处于绝对恶化的状况,而表现为有的时候的绝对恶化。

16.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答: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所占的份额同资产阶级的剥削收入所占的份额相比是逐渐下降的。也可以表现为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相对于资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其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增长了,但是,与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相比,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无产阶级相对贫困的状况,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已为大量的现实资料所证实。随着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对立也在随之加深,无产阶级相对地更加贫困了。

1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概括起来,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含下面三方面内容:(1)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2)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越多。(3)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虽然越来越多,但他们自己却始终处于被剥削和贫困的境地,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解决,在市场交换中,私人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私人生产者的个体利益才能得到实现。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征?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虽然只是生产过程按同一规模的重复,但是从它的这种重复或连续性来考察,可以消除它作为孤立的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假象,体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些新的特征:

(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将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工人在为资本家劳动一定时间以后得到工资。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好像工资是资本家自己拿出货币垫付给工人的。但是,从连续进行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这一时期得到的工资,正是他前一个时期劳动创造的,是资本家将工人前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出卖后所得货币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工人这一时期的工资。可见,工人所得到的工资,是他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无论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若干再生产周期,原有的资本就会被他消费掉。资本家的资本之所以还存在,是由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这样他所消费的价值总额就和原有资本的数额相等。而他仍然持有的资本则全部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家可能会为自己辩护:他消费的只是剩余价值,资本依旧是原有的资本。但这种辩解是徒劳的,因为他手中资本的数量之所以没有变化,只是由于占有了同样数量的剩余价值,否则他的资本就一无所存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把资本家的财产变为社会公有的财产是完全合理的。

(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如果孤立地考察一次生产过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是为了维持工人的生存,这纯粹是工人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工人在这次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消耗,必须得到补偿,才能提供下一次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个人消费只能是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此外,他仍然是一无所有,必须继续出卖劳动力。所以,即使在生产过程以外,工人也是资本的附属物,他可以选择受雇于这个或那个资本家,但不能摆脱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可见,无论在生产过程以内或以外,工人的个人消费都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4。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这表现在:

(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3)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可见,由资本积累而实现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大、更多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更多的雇佣工人。

3.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5。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①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无限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比小企业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一般地说,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资本家除了采用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还用压低工资的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以便增加剩余价值,加速资本积累。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就会下降。这首先会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率提高;其次,同样数量的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资本家能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再次,由于商品价值下降,资本家在实物上保持原有的消费甚至增加消费时,却只需在剩余价值中以较少的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费,从而相应增大积累的数量。此外,在原有资本进行更新时,由效率更高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也会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所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投人生产的资本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都消耗掉,这样,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就存在着差额。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越大,一部分劳动资料就为生产提供无偿的服务。在劳动资料照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把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价值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出来,并把收回的折旧基金暂时作为积累基金使用。

(4)预付资本的多少 在剥削程度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量决定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被剥削的工人就越多,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5.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①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相反,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②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一般用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价值构成来表示的,但是,这里的价值构成是必须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所引起的价值构成变化就不属于有机构成的范畴。(2)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划分建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的基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础上。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值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

(3)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却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以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来表示的,它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6.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答:单个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者的具体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7、8。

7.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可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

(1)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的工人绝对量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会增加。

(2)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雇佣工人的总数增加。例如,随着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简化了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术熟练工人;竞争和两极分化会使大批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甚至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

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但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要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8.相对过剩人口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从高涨到危机,再从危机到高涨。在危机期间,生产缩减,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被抛进失业大军。而当生产走向高涨时,生产急剧扩大,需要吸收大量工人,人口自然增长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失业人口的存在则可以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业后备军。

(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资本家可以借此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提高他们的劳动强度,从而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9.相对过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三者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1、12、13。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参见本章概念题17。

(2)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后果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相对减少,甚至是绝对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给伴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增加,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的不断增加。因此,资本主义积累使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使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说明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1.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答: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贫困既存在绝对贫困,又存在相对贫困。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参见本章概念题15。(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参见本章概念题16。1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

(1)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矛盾加深的过程。资本家是靠掠夺起家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把分散的、孤立的、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变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随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且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2)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分配劳动产品。但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从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资本积累过程,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且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大生产,锻炼了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它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使它成为最有觉悟、革命最彻底的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装使无产阶级成为自觉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肩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二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第二篇 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2.劳动力 3.劳动过程 4.价值形成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6.资本

7.剩余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1.剩余价值率 12.绝对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 14.超额剩余价值 15.剩余价值规律 16.资本主义工资 17.计时工资 18.计件工资

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G。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资本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问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是:增殖性、运动性和返还性。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

7.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个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就是说,把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答: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答: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但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所以,只有掌握了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

16.资本主义工资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尽管它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这一形态,把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酬的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掩盖了。

17.计时工资

答: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资本家经常保持日工资总额不变甚至有所提高,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时数,或者通过加强劳动强度来使每小时的工资下降,以此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还采取小时工资制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他们往往只规定每小时劳动的平均工资额,而不规定工作日的长度和日、周、月工资总额,这样资本家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来任意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时间。当经济繁荣,扩展生产有利可图时,资本家就大搞加班加点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工人遭受过度劳动之苦;当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时,资本家就减少企业开工时间,使工人的工作日缩短,并只按工人实际劳动时间支付工资,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工人甚至得不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费用,遭受劳动不足之苦。

18.计件工资

答: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因为资本家在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单价时,正是把工人一天的计时工资与一天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完成的作业量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答:名义工资指的是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工人得到货币工资后,要用它去购买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必然要影响同量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可见,货币工资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收益和实际生活状况,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越高。反之,由于消费品价格上涨,即使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有所增长,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因此,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会造成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不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总有一些差距,名义工资不能准确反映和说明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参见本章概念题1。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所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还要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最终解决。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资本流通公式是:G—W—Gˊ。

(2)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相比,其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劳动力商品却不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剩余价值的生产如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说明如下:

(1)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家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这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个一定点之内的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其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以上而延长的劳动时间是工人提供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要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2)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0。(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数量,决不会大于它。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牛活资料而消费掉了。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才生产出剩余价值。

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价值率。

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答: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mmv,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它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如剩余价值率为300%,就表明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的工资只占其中的l/4,其余3/4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从而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答: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再先进、再灵巧的机器人毕竟是机器,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必须有人对它进行操作,它才能运转,否则也只是一堆物料。

(2)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总体工人”不仅包括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纵机器设备进行劳动的工人,而且包括从事技术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共同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没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因为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生产部门,它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们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同量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比较少。但是,由于后面将要讲到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从而使一部分剩余价值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到有机构成高的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部门中来。

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1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雇佣工人的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再生产出劳动力条件,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剩余价值生产的制约。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全过程

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累进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所以说,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就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三,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9。

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资料与服务的价格和工人负担的赋税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工人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反之,就是实际工资的下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是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但由于通货膨胀、物价提高以及赋税的加重等,实际工资还可能下降。这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表明名义工资的变化不能确切地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的变化,不能表现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变化。因此,在考察资本主义工资水平变动时,不能只注意货币工资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第三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三篇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7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概念题 1.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3.垄断利润 4.垄断价格 5.金融资本 6.金融寡头 7.参与制

8.国际垄断同盟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思考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

2.垄断的统治是否能够消灭竞争?如何正确理解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3.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4.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7.怎样正确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8.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垄断

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成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垄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银行业高度集中,由原来的金融中介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产生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一般资本统治发展为金融资本统治。同时,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在国际上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从而导致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并开始了对世界的分割。垄断资本主义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它不仅不排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加剧,特别是使国际竞争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3.垄断利润

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一般企业通常只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即超过生产价格的高昂价格,来获取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1)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2)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3)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4)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攫取殖民地、附属国及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4.垄断价格

答: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牟取垄断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旨在保证垄断高额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市场价格,它大大高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向非垄断的中小企业购买原料、初级产品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市场价格,它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如果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决定,最终形成的是一般均衡价格。在一般均衡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只能得到社会平均利润,而垄断者通过垄断价格可获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形成不同于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形成,而是一种人为规定的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垄断组织可以随意定价。因为垄断不可能消灭竞争规律、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产品成本和价值因素的制约。

5.金融资本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工业生产集中的高度发展和垄断的产生,推动银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形成银行垄断。银行由担任支付的简单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掌握和支配国内绝大部分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银行垄断组织和工业垄断组织通过互相收买对方企业的股票和互相参加董事会等办法,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

一、混合生长,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存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在统一的组织内实行直接的结合;另一种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在资本关系、信贷关系和其他关系方面实行紧密的联系,共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金融资本的典型存在方式是资本主义的大财团,它的特征有:(1)银行垄断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加强。(2)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迅速发展。(3)跨国银行大量涌现。金融资本产生以后,就以它巨大的经济实力来谋求在经济上的统治。随着金融资本的形成就产生了金融寡头。

6.金融寡头

答: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支配大量社会资本,亲自或派遣代理人出任政府要职,以控制和利用国家机构,从而实现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它们采取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经营国家公债、进行资本输出以及推行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等办法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金融寡头的统治,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日益尖锐。

7.参与制

答: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它是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实现其统治的主要手段。参与制的产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关。股份公司作为以发行股票的办法筹集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按股东拥有股票的多少来决定其对企业支配权力的大小。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所必需的股票限额就是股票控制额。一个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越多、越分散,控制这个股份公司所必需的股票额在股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金融寡头正是通过掌握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来取得控制权。参与制的实现过程是: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首先控制一些巨大的企业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所拥有的资本去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控制额,把这些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使它们成为子公司;再用同样的方式,通过子公司进一步控制更多的公司。如此逐级参与,层层控制,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资本控制体系。金融寡头是这个金融控制体系的主宰者,它用少量的资本就可以控制大量的企业,控制比自己原有的资本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资本。参与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增强了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统治实力,扩大了它的剥削基础,而且也为金融寡头进行投机活动提供了方便。子公司在形式上都是独立的公司,母公司对它们的业务活动不负法律责任。因而金融寡头可以利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参与活动为自己牟取暴利,如果子公司遭到失败,母公司就可以抛出股票,逃脱责任,避免损失。

8.国际垄断同盟

答:国际垄断同盟是指由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为了瓜分世界市场、确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和原料来源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达成一定的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性经济联盟。国际垄断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范围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从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卡特尔。卡特尔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各种协定(如划分销售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销售价格等)所组成的垄断同盟。(2)辛迪加。辛迪加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几个大企业,为了高价销售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3)托拉斯。托拉斯是指由生产同类商品或与该类商品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集团。(4)康采恩。康采恩是指以一两个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跨部门的、不同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垄断集团,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作为核心的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经济危机与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这一转变过程。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本家的总代表,会广泛干预经济生活,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垄断资本家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也需要利用国家机器来强化自己的实力。因此,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家之间会形成互相利用、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政府出资兴办私人资本不愿从事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对社会再生产又是至关重要的,如宇航、交通及公用事业等。(2)对技术落后、亏损严重的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或者把盈利比较稳定的国有企业私有化。(3)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如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减税或政府采购和订货为垄断资本家提供大量资金。(4)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利用信贷杠杆来支持垄断企业的扩张。(5)通过对外政策来保护本国垄断企业的利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二、思考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

答:垄断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如下:(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

①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竞争的结果总是“大鱼吃小鱼”,从而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里;

②随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通过发行股票把许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额的资本,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一个大型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③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连续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造成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大企业所吞并,推动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到大企业的手中。

④“联合制”的出现也有力地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②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迭到一定的程度,又产生垄断的必要性;

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在一个部门中形成了少数大企业,这不仅使原有的中小企业无力与之匹敌,而且使得能与之相互竞争的新企业难以产生,因此,少数大企业很自然地在本部门内居于垄断地位。

2.垄断的统治是否能够消灭竞争?如何正确理解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答:(1)垄断的统治不能消灭竞争。原因是:

①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基础,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②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不少没有加入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在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③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几个大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①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第一,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第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第三,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②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第二,是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③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

3.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2。(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造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并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③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形成了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在这五大基本经济特征中,垄断是最重要的基础,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其他特征都是由垄断产生,是垄断统治的表现与结果。

(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就是垄断,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①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由垄断统治决定的追求高额垄断利润,成为决定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深刻的经济根源,帝国主义时期的一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找到其最终根源。

②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贯穿着一根轴线,具有共同的本质,这就是垄断。

③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嗣内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由于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所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和国际所形成的垄断生产关系,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④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因为垄断的统治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而社会化的大生产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控制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4.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生产力各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表现在:生产已进入自动化、信息化阶段;科学技术、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生产资料不断更新和拓展。

(2)扩大再生产方式已越来越朝着内涵发展型为主的方向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大规模采用新兴科学技术成果,传统产业的发展已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改造,新兴产业部门则侧重于运用新技术,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方式,更加明显地走向了以内涵型为主。

(3)产业结构渐趋现代化和高级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进步使许多新兴行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那些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而耗费的劳动相对越来越少,这使社会劳动日益从物质生产部门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即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4)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促使各种技术发明不断涌现,各种新产品不断问世,以致同一种类但不同规格、品种的产品,在各个国家相同部门内的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起来;而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一些工序,也可根据各个国家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分别配置于不同国家的协作厂中。

(5)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造出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发电设备、人造卫星等各种划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使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当代资本主义进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了较大提高。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如下:(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做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9。根据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程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调节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这些形式中最基本的有以下四种:

(1)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由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国有化,用高价收买或者用其他补偿办法把某些私人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二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来兴办企业,具体分为完全国有或部分国有(即国家和私人合营)两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国有化来建立国家所有制的浪潮涉及西欧许多国家。无论是否实行过国有化,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日益增长的国家投资来发展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不但扩大到了更多的部门,而且在许多部门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

(2)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在性质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国家财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权机构本身活动的需要,而现在,国家财政更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参与再生产过程的手段,是构成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社会福利开支、国防费用和国债利息。此外,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还有相当数量被用于对垄断资本家进行各种补贴,如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对困难工业部门的资助和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的补贴等等。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中,国家财政影响的范围要比国家所有制更加广泛,其所起的作用也更为重要。通过国家财政参与再生产过程是当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重要、最普遍的手段和内容。

(3)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①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建立中央银行和一系列其他金融机构,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国家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影响经济发展过程。②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加强对私人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来保证货币金融的稳定。这种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进行的。中央银行既是金融机构又是管理机构,成了整个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门。通过控制货币供应、信贷规模等等业务活动和规定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管理措施,双管齐下地把全国的金融活动掌握在自己手中。

(4)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不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往往只是对经济作短期或中期的预测,或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化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计划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或参考性的;计划的内容一般只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最重要的指标或比较笼统的总任务;计划的实施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和干预,而是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各种财政、金融方面的措施来影响私人企业的活动规模和方向。

7.怎样正确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对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是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

随着垄断资本实力的加强,垄断资本必然要把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提供了客观必然性。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总资本家”,是为整个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国家并不完全服务于某个垄断财团,有时候为了整个垄断资本的利益,还甚至可能牺牲某个垄断组织的利益。因此,各大垄断集团都力图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对政府施加影响,以便从政府决策中捞取更大利益。各个垄断集团往往还直接选出自己的代表进入政府,控制政权。正如列宁指出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除银行同工业的‘人事结合’,以外,还有这些或那些公司同政府的‘人事结合’”。

(2)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是依靠市场调节来运转的,但市场机制本身是缺陷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频繁波动和资源浪费;市场竞争必然会形成垄断,垄断则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和市场信号扭曲,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机制运行中,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虽然微观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却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人类生存问题;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市场调节无法有效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部门的发展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最后,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导致社会分配贫富悬殊扩大和两极分化,引起社会不稳定,最终破坏经济发展的效率。可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是对市场调节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将把这两种调节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经济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做出的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的。但这些调整和变革都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的,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因而也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些矛盾,但不能最终消灭这些矛盾。

8.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9。(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①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设施等,这些都需要有长期的、巨额的投资。这些投资周期长、利润率低,私人资本往往不愿涉足其中,国家便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的责任,从而保证了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和不断扩大的需要。

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进行大量投资,满足了科学技术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由于科学技术投资数量巨大、风险极高,国家不投资,私人资本往往很难承担。可以说,如果没有资产阶级国家如此巨额的科研经费支出,也就不会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如此迅速的发展。

③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为国民经济较为顺利地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收入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分配领域中不公平的程度;另一方面,它通过内容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使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

④对社会经济运行采取必要的宏观调节措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为平衡和迅速的发展。国家通过各种财政金融手段参与、控制和干预经济运行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关系政策调整,既保持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主要凭借其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手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掠夺和剥削,这种国际剥削是当代资本主义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支柱。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终究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进一步尖锐化和复杂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扩大国家财政开支来刺激经济、扩大投资、扩大市场;但另一方面则又是以扩大税收,加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从而使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缩小为代价的。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经济计划化”,企图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从而克服“危机”,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因而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更克服不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经济危机。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图通过国家扩大开支,刺激经济,解决社会的充分就业,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和产生大量相对过剩人I-I,所以,上述办法是解决不了充分就业的。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第四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一、概念题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价值

5.具体劳动 6.抽象劳动 7.活劳动 8.物化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价值量

11.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1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3.劳动生产率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价值形式 16.一般等价物 17.货币

18.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19.价格 20.流通手段 21.铸币 22.纸币

23.贮藏手段 24.支付手段 25.商品流通 26.货币流通

27.货币流通规律 28.通货膨胀 29.通货紧缩 30.价值规律 31.商品经济

32.简单商品经济 33.市场经济 34.市场机制 35.价格机制 36.竞争机制 37.供求机 38.买方市场 39.卖方市场 40.均衡市场

41.信贷利率机制 42.工资机制 43.市场调节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4.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10.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12.怎样认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13.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商品

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现代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更宽泛一些,认为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商品。依据这一定义,商品可以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如原始森林、土地、矿藏,也可以是劳动产品,即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物品和服务。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2.使用价值

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5.具体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6.抽象劳动

答: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7.活劳动

答:活劳动是物化劳动的对称,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要坚持活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

8.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对称,是指已经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生产出新的产品,这个新产品是劳动与物相结合的结果。作为劳动过程的结果,物化劳动是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另一方面,劳动物化后的新产品,有的作为生活资料用于消费,有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作为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物化劳动是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1)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2)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3)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降低。10.价值量

答: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的大小就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又由于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如天、小时、分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愈多,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时间就愈少,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可见,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答: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具备的经验和技术的多少。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经验较多、技术纯熟的劳动,是熟练劳动。

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

1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答: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胜任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的劳动。两者关系: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了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同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

13.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等。劳动生产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它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答: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两者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指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具体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由他们自己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自己所有;商品能否卖出去,是赔还是赚,也由他们个人承担风险。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15.价值形式 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商品价值形式指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价值形式分为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16.一般等价物

答: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

答:货币是指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须结果。货币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用以衡量商品的价值,使之表现为价格。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价格标准是指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价格标准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的。有了价格标准,货币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

两者的区别:(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2)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数量。(3)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4)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变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9.价格

答: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的本质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标度职能、调节职能、信息职能。

20.流通手段 答: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21.铸币

答:铸币是指经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最早的金属货币是自然形态的金属条块,使用不便,因而逐渐产生金属铸币。早期的铸币是由有名望的商人所铸造,在金属块上铸上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表明其重量和成色。随着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发展,铸币逐步由国家统一铸造。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主要用做各国的辅币。

22.纸币

答:纸币是指由国家依法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相当于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如纸币发行过量,将会使其贬值,引致物价上涨。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23.贮藏手段

答: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24.支付手段

答: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25.商品流通

答: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与直接的物物交换不同,商品所有者须先把商品出卖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的出卖(商品—货币)和商品的购买(货币—商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为两种独立行为。买卖行为的分离,使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网络。流通的任何一环受到阻碍,整个流通链条就有中断的可能。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运转的重要环节。

26. 货币流通 答: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买者卖者间不断转手的运动。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正是因为商品要买卖、要流通,所以才出现媒介商品买卖的工具——货币。可见,没有商品流通,也就没有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在金币流通、银行券自由兑现的条件下,能自发地同需要相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崩溃,实行纸币制度。国家如利用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就会导致流通过程中纸币数量超过需要,引起通货膨胀。

27.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上面的公式是在没有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条件下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的职能,上述公式需要作相应的修正。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销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28.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通货膨胀可有以下多种分类:按其程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按其是否可以预期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非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型通货膨胀。

29.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升值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给的结果。但是,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支出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促使消费和投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再者,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代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30.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际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2)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3)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1.商品经济

答:商品经济是指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而商品经济也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的发展,因而也推动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商品生产者同其他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联系是其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商品生产者正是通过,也只有通过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而经常地、广泛地、密切地发生经济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它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2.简单商品经济 答: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出卖商品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经济早期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是:(1)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2)生产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W(商品)-G(货币)-W(商品);(3)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为对方或他人生产商品,彼此之间不存在剥削关系;(4)商品生产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分化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这种经济形式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始终没有能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不断分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便应运而生。

33.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指完全或基本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体制。它依靠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市场价格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产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移动。价格的高低调整着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趋向均衡。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还起着激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择优汰劣的作用。一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的组织和管理。但是竞争会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会在经济中形成垄断势力、垄断倾向和垄断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防止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竞争走向反面,就需要通过反垄断立法和必要的政府干预,使市场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

34.市场机制

答:市场机制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在商品等价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或各种经济行为发生与形成的内在过程。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利益制约性、内在性和相互制约性。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1)充分发挥利益杠杆对经济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努力改进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优胜劣汰;(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经济活动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3)发挥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和均衡。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事后性和盲目性。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失效和失灵,政府必须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防止和克服各种失衡现象,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

35.价格机制

答:价格机制是指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运动、作用以及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这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价格的运动机制。价格的运动机制主要是指商品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机理;第二,价格的作用机制。价格的作用机制是指商品价格对商品供求关系或者市场的调节机理;第三,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这主要是指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或者不同市场的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调节社会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3)引导并调节消费的方向与结构;(4)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合理分配。

36.竞争机制

答:竞争机制是指市场经济所内生的经济单位之间(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了实现和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相互竞胜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管理有序的企业产品质量好、成本低,因而产品销路好、获利多;而落后企业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路就差、获利就少。最终优者胜,劣者被淘汰。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37.供求机制

答: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商品供给、商品需求的运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反映了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首先,供求影响价格。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了当时的社会需求,这些商品必然要以低于它们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结果就相反。其次,价格也能反过来影响供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按照和该商品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就增加;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商品供给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相反,它按照和价格相同的方向变动,价格提高则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则供给减少。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刺激供给和需求的增减。

38.买方市场 答:买方市场是指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卖主相互竞争,商品价格趋于下降,从而使买主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市场状况。在买方市场上,卖主彼此之间竞争激烈,都力图尽早卖出自己的商品,从而导致商品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在商品选择、讨价还价等方面就拥有比较大的优势和主动权。因此,买方市场对卖主不利,但它同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开发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39.卖方市场

答:卖方市场是指商品需求大于供给,买主相互竞争,商品价格趋于上升,从而使卖主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市场状况。在卖方市场上,由于商品供不应求,买主争相购买商品,必然导致商品的销售价格趋于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卖主在市场上处于十分有利和主动的地位。卖方市场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市场供给在量上的增长,但由于市场上商品短缺,甚至一些劣质商品也能高价售出,因而它不利于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此外,卖方市场还会对消费的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40.均衡市场

答:均衡市场是指商品供求大体平衡,各方面竞争展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市场状况。在均衡市场上,市场上的需求力量与供给力量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上既没有超额需求,也没有超额供给,也就是既不存在商品短缺现象,也不存在商品过剩现象,市场供求处于出清状态。

41.信贷利率机制 答:信贷利率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支配和调控金融市场的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当借贷利息率高时,一方面由于存款利息率高使储蓄增加从而引起资金市场上货币资金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贷款利息率高使贷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下降。当借贷利息率低时,则出现相反情况,即货币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上升。信贷资金需求随着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信贷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流动,对社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

42.工资机制

答: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43.市场调节 答: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市场调节建立在经济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使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得到调节,使生产和需要趋向平衡。市场调节能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促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需要加强宏观管理。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参见本章概念题2、4。(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参见本章概念题5、6。(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①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优势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两者又是对立的

两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应把握以下几点:

(1)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的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虽然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但非劳动生产要素不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能否认识这一点,关系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解。(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商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固然离不开体力劳动,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协作关系的不断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者的范围相应不断扩大。在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劳动中,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而且,一般来说,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比一般生产操作者的劳动,是更加复杂的劳动,从而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数字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既离不开体力劳动,又使脑力劳动变得日益重要。特别是与物质生产相关联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新科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过去被认为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劳动,变得同物质生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导致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到那些与物质资料生产直接有关的劳动,这些劳动作为现代社会“总体工人”劳动中必要构成部分,都属于生产劳动,从而都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奈件,即取决于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个规定性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

(2)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在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时,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关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3)商品的价值量还会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此处的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4.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矛盾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货币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7。货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2把斧子=1只绵羊。

这种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绵羊的价值形式,也就是成为商品绵羊价值的镜子。

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这时,特殊等价物价值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反映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

不过,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异。在历史上,贝壳、盐、兽皮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便产生了。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惟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计算;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7。(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参见本章概念题18。

②流通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0。③贮藏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3。

④支付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4。

⑤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答:(1)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规律参见本章概念题27。(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的货币流通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30。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现实中,商品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一种偶然情况,不一致则是经常现象。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商品的购买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由于商品的出卖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得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它的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其次,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价格和商品的总价值是相等的。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从而有利可图时,就会有一些商品生产者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一部门中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依靠价值规律来自发调节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商品生产者如果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的个别劳动耗费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但他在市场上仍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入。这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谋取较高的盈利。

(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等等,导致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大,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小、不盈利甚至亏本,这样,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小商品生产者会发生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

10.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如下:

(1)简单商品经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个人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除了养活自己外还有所剩余,这种生产力状况导致了私有制的逐渐产生,而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私有制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便产生了。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这种经济形式的分化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这种经济形式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始终没有能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不断分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少数人积累起大量的财富,大批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失去土地或破产而沦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在这种条件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便应运而生。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和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且恰恰相反,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存在才产生分工者为满足需要而相互交换自己生产的产品,即交换产品成为必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因为这一条件使得社会分工者之间要取得对方的产品不能是无偿的,只能按照对等的原则,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

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2.怎样认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答: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既有有效性,又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1)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是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①盲目性。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商品的供求关系,还有其他非供求关系的因素,所以,以商品的价格变动来导向资源配置就可能出现盲目性。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主观对市场预期收益的确定,更是难免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

②滞后性。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在商品已经生产出来,并拿到市场上销售以后,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在价格上反映出来。生产者接受到价格信号后才开始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种调节方式必然具有滞后性,是事后的调节。

③浪费性。在市场商品价格的导向下,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对生产者有利可图,于是大家都转而生产这种商品,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转产,也不知道社会的转产量有多大,结果必然造成这种商品的过量生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答:(1)市场机制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34。

(2)市场机制的构成及作用

市场机制是多样的,其中最能体现市场重要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及各自的作用如下:(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①商品生产者运用它来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商品生产者一般都会投资于生产那些价格高从而盈利大的商品,而正在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则会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对那些供过于求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盈利小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便要转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它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谁的价格低,谁的商品市场需求量就大。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它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价格的涨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

④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从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信息中,了解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而从宏观上干预市场活动,以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所引发的巨大经济波动,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各生产要素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竞争机制的作用表现为:

①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②竞争机制可以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③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3)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同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供求机制的作用表现为:

①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会使供求关系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供求之间不断趋于平衡。

②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竞争关系的改变,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出卖者之间的竞争加剧,购买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出卖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卖方市场;当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各方面之间的竞争展开得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时形成均衡市场。

(4)信贷利率机制

信贷利率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信贷利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当借贷利息率高时,一方面由于存款利息率高使储蓄增加从而引起资金市场上货币资金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贷款利息率高使贷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下降。当借贷利息率低时,则出现相反情况,即货币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上升。信贷资金需求随着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信贷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流动,对社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

(5)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工资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第五篇: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第6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概念题 1.生产成本 2.利润 3.利润率 4.平均利润 5.平均利润率 6.平均利润规律 7.生产价格 8.超额利润 9.商业资本 10.商业利润 11.商业流通费用 12.借贷资本 13.职能资本家 14.利息 15.企业利润 16.利息率

17.资本主义银行 18.银行资本 19.银行利润 20.股份公司 21.股份资本 22.股票 23.股东

24.股票控制额 25.股息

26.股票价格

27.资本主义信用 28.资本主义地租 29.级差地租 30.绝对地租

3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2.土地私有权垄断 33.土地价格

3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 3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6.国民收入再分配 37.国民生产总值 38.资产阶级 39.无产阶级 40.地主阶级

二、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3.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商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 7.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9.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10.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

11.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形式? 12.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1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1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1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16.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17.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生产成本

答: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生产成本不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它对现实的商品生产也会产生实际的影响:(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家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成本代表资本的耗费,资本家只有在出卖商品后能将其价值收回,才可购买下一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得以实现。(2)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在竞争中就越能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就越会处于不利地位。(3)生产成本决定着资本家的盈亏。只有在获得的商品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条件下,资本家才能获得剩余价值,否则,资本家就无利可图。生产成本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利润 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利润率

答: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

4.平均利润

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只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大致的平均数,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均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5.平均利润率

答: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6.平均利润规律

答:平均利润率规律是指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而平均化的趋势。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等的不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资本的本质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于是,资本便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这会导致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投资减少、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投资增加、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利润率降低。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为止。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它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7.生产价格

答: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8.超额利润

答:超额利润是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内不会存在超额利润,只有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可以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

9.商业资本

答:商业资本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流通领域发挥职能的资本。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所形成的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所不同的只是以前这些职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去完成,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职能,现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在则成为商业资本家的专门业务,使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便成为一种与产业资本相并列的独立资本形态。商业资本的产生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这样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同时,商业资本的存在和发展还促进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商业资本的独立化,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加严重,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10.商业利润

答: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商业利润的获取是通过价格差额的方法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11.商业流通费用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支出的各种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种。(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等,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系的费用。这部分流通费用可以从已经增大了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2)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包括:商业店员的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簿记费、商店设备等方面的开支及其他一些费用开支。纯粹流通费用是从剩余价值总额中得到补偿,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所以,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这部分利润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2.借贷资本

答:借贷资本是指拥有闲置资本的资本家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1)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家在贷出货币资本时,并不放弃他对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的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利用它可以获得利润。(2)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在借贷资本身上发生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借贷资本家,使用权属于职能资本家。(3)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似乎不经过任何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货币来,成为一种最具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13.职能资本家

答:职能资本家是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家(如借贷资本家)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14.利息

答: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利息则是借入货币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利息在本源上是剩余价值或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

15.企业利润

答:企业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其他非经营活动取得的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收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收入抵补全部支出后的余额。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16.利息率

答: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利息率的高低有一定的界限,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等。

17.资本主义银行

答:资本主义银行是指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它的职能是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各阶层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集中起来,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即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借用者之间的中介。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18.银行资本 答:银行资本是指银行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资本。银行资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银行家自己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投资于银行和投资于工商业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

19.银行利润

答:银行利润是指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银行利润是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就构成银行利润。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使银行利润与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也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的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出资本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而获得利息,从而参加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依靠了银行雇员的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能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使银行资本家取得归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实现银行利润。

20.股份公司

答: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2)股份无限公司。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3)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其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21.股份资本

答:股份资本是指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它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产生的。它能够兴办单个资本无力兴办的项目,如修建铁路和开办大型企业等。股份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份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即股东。股东通过持有股票来体现对自己出资的所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分享经营收益。股份资本的经营权属于股份公司的经营者(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在通常情况下,股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

22.股票

答: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以证明股票持有人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所有权凭证。股票是资金市场上主要的长期信用上具之一。股票具有以下特点:(1)股票是一种所有权凭证,持股者为公司的股东。(2)决策性。股票持有者即为公司的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3)股票具有流通性。(4)风险性较高。股票的价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股票的投资者要冒很大的风险。(5)收益率较高。股票的收益主要反映为股息和红利,股票收益率一股要高于债券的收益率。(6)非偿还性。股东是不能退股,如果不转让股票,就只能靠获得股息和红利缓慢地收回投入的资金。股票是所有权资本,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

23.股东

答:股东是指股份公司的出资人或叫投资人。股东是股份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没有股东,就不可能有公司。股东的法律地位:(1)股东享有股东权。即指股东依其所持股份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股东基于自己的出资或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义务,享有权利。(2)股东一律平等。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按所持股份的性质、数额享受平等待遇。

24.股票控制额

答:股票控制额是指取得对一个股份公司控制权所必需的股票数量限额。股份公司内部各股东的权力集中表现在股东大会的表决权上,原则上实行一股一权。但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是不一样的,大股东占有的股票多,表决权大,实际上支配着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从理论上说,需要占有股票总额半数以上才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但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分散,持有少量股票的股东人数多,大股东拥有的股票控制额,不必达到股票总数的半数。股票越分散,股票控制额就越小。通常只要掌握股票总额的30%~40%,有时甚至只掌握股票总额的5%~10%,即可取得对股份公司的控制权。

25.股息

答:股息是指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是股份公司将每股投资应得的收益作为利息派给股东的。股息是公司中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按照各自占有的股份资本额来分配公司的剩余价值。股息的分配以股东的股票面额为依据。凡优先股票都按固定的股息率计算;普通股票则在支付优先股的股息之后,以剩余的利润根据按企业经营状况确定的股息率来分配。获取股息是股民投资于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股民的基本经济权利。

26.股票价格

答:股票价格是指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应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等。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股息的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正比。二是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呈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在实际生活中,股票价格还要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断上下波动。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人为投机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政治因素,如战争、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政府领导的更迭等;人为投机因素是指一些大的股票持有者利用制造谣言、大量抛出或大量购入股票,来造成虚假的供求,使股票价格大涨大落,以达到他们从中牟取暴利的目的。

27.资本主义信用

答:资本主义信用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所形成的商品或货币的借贷关系。资本主义信用有两种: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1)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赊销是工商企业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采用赊销的方式,购货企业可以在没有购货资金时先把商品取走,以后按约定的期限支付货款。预付方式与赊销方式相反,即购货企业在没有获得商品时,预先支付部分或全部货款。(2)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商业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人者之间的中介人身份出现,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能够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信用的膨胀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8.资本主义地租

答: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其中级差地租包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和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29.级差地租

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30.绝对地租

答: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仍会有绝对地租。

3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这是因为:(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这种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限制了农业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竞争,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经常地、稳定地存在,从而可以形成固定的收入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土地经营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能由农业中的中等生产条件决定,而必须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按照这个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农产品,都可以得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因而可将这个超额利润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32.土地私有权垄断

答: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都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而形成的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这是因为:(1)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形成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转入农业部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能够留在农业部门,由农业资本家作为绝对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地租,否则农业资本家就不能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以,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3.土地价格

答: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相当于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把这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通过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土地价格的高低,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3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

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从实物形态看,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自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等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等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国民收入是由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生产物质资料的一切部门,主要是工业、农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等。商业部门中从事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的劳动,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也创造国民收人。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在它最终被使用之前,要经过复杂的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具有鲜明的阶级对抗性质。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进行的。

3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答: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变资本部分由产业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剩余价值部分则为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分配给其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表明,虽然国民收入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但工人只能得到仅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而国民收入的大部分则被资产阶级及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了。

36.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从事其他活动的社会成员,这些人也必须获得收入。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获得的,即由从事生产的工人所得的工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这部分收入也称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国家财政预算、各种服务报酬(如文化娱乐费、医疗费、生活服务费等等)、通过价格和利息形式进行的再分配。

37.国民生产总值

答: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下列几点:(1)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2)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消耗的价值。(3)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因此必须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38.资产阶级

答: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的阶级。资产阶级内部又分为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不同的资本家集团。他们都靠无偿地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生,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39.无产阶级 答: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使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40.地主阶级

答:地主阶级是指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和资产阶级一起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它是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封建社会剥削农民的压迫阶级,属于旧势力,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地租。

二、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利润,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1)由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是,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两者具有一致性,就其实体和数量而言,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们也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c′代表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C′=m/c。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就低。两者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一切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利润率的因素。

②资本的有机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高,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就少,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也少,利润率就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就高。

③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的节约,使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小的总资本相比,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低。因此,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各种途径节约不变资本,其中包括克扣劳动保护方面的不变资本,以损害工人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利润率。

④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一年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多,年剩余价值量大,年利润率就高;反之,年利润率就低。

3.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答: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串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

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①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②由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仍然按照价值出卖。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商品价值包括cvm,其中,c和v的变动,会引起成本的变动;m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从而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因此,价值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表明,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因此,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说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变动的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在理论上是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每个资本家得到多少利润,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全体资本家对全体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越高。因此,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虽然也有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却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就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6.商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 答:商业资本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9。(1)商业资本的形成 ①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市场范围比较小,一般由产业资本家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的职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业资本家用于商品销售的流通资本日益增大。由于流通资本是对原有或追加生产资本的一种扣除,流通资本在产业资本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就意味着预付资本的利润率降低;如果仍然自产自销,必然影响市场的发展和剩余价值的增加。因此,客观上要求把商品资本的职能交由专门的资本家去完成,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必要。

②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职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商业资本的产生有利于缩短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

7.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答:(1)商业利润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0。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2)商业利润产生的途径

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产业资本家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卖给消费者,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具体过程如下:

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职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品经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他们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生产部门去。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从事商品的买卖,是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只能在生产领域中才能产生。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实际不然。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于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像自己经营商品时那样独自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2。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9.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答:(1)利息和利息率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4、16。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反映了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利息率的决定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即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率的高低有一定的界限。它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不能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借入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因此,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摆动。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等。

10.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 答:银行利润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9。

(1)银行利润的形成

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为了经营货币资本,必须有自己的资本。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即银行资本家自己垫付的资本,这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部分;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银行吸收进来的各种存款,这构成银行的主要营业资本。资本家投资于银行和投资于工商业一样,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利润便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就构成银行自有资本的利润,即银行利润。

(2)银行利润的来源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出资本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而获得利息,从而参加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依靠了银行雇员的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能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使银行资本家取得归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实现银行利润。

11.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形式? 答:(1)股份公司的产生

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①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巨额资本才能兴建大型企业,这是单个资本难以办到的。所以,股份公司的出现,表明单个资本经营方式转为联合资本经营方式,它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的私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条件下,资本在生产经营中的使用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活动的特殊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机构的银行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或由银行自己发行股票筹建股份公司。所以,没有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2)股份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

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③股份无限公司。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②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其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责。12.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1)股票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22。(2)股票价格的决定

股票价格是股票出售时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形成的基本因素有两个: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股票价格与预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期股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股票面额×预期股息率÷利息率

股息和利息率,是影响股票价格的最基本因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股票价格的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为的投机因素等等。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的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等;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人为投机因素包括各种欺诈、造谣等活动,它使股票价格变化无常,股市混乱。

1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答: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主义信用有两种: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有着两重作用。

(1)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

①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的平均化以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转移为条件,而货币形态上的资本比较容易自由地在各部门间转移。信用制度和银行正是实现货币资本再分配的最灵活的机构。依靠银行的贷款或投资,能使资本迅速地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因而促进了各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

②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由于信用的发展,商品买卖可以采用赊账的方式,这就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缩短了资本周转的时间,并节省了与商品流通有关的一切费用。

③信用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加速资本的积聚。信用是资本集中的强大杠杆,它加速了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之一的股份公司的发展。信用还大大加速了大资本剥夺中小资本的过程,加强了大企业竞争的力量。信用还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它把各种闲置资本汇合成巨额货币资本,缩短了个别资本家逐渐积累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又把社会上各阶层的零星收入集中起来,供资本家使用,从而扩大了资本积累的规模。

(2)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是因为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可以不受资本家自有资本的限制而扩大,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同时,信用通过加速资本集中和积聚,使生产资料和产品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里,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与此同时,信用又造成了对商品的虚假需求,加剧了各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土地有肥瘠之分,有地理位置(距离市场和交通线的远近)之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家获得的收益是不相等的。租种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少,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高;而租种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农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因此,租种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家就因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取得一个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缴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所以,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

(3)级差地租的源泉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倍加的劳动,它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来。所以,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1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即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农业资本家取得平均利润,农业工人取得工资外,土地所有者还必须要得到绝对地租。这样,农产品就必须按照高于它的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出售。但这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其价值就要高于生产价格,只要能把其差额扣留在农业部门就可以成为绝对地租。(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谓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土地的供给不可能是随意增加的,而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这样就使得土地的私有权具有了垄断性质。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资本不能自由地向农业部门转移,也就使得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而留在农业部门内部成为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6.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仅凭借土地私有权攫取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收入。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土地价格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谁拥有土地所有权,谁就可以定期获得一笔固定收入——地租,这就和有一笔货币资本存人银行,可以定期得到利息是一样的。所以,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这就是说,土地的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人银行每年所得到的利息,等于用这笔货币资本购买一块土地后将其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 表示为:。

17.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答: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实物形态看,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它等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等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在它最终被使用之前,要经过复杂的国民收入分配过程。资本

弘毅考试论坛http://bbs.hyexam.com/ 100所高校1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

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进行的。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35。(3)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及途径参见本章概念题36。

下载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