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日记 - 恒山记
衡
山
记
作者:高煜轩
一阵清风扑鼻而来,清风中带有一丝淡淡的花香;参天的大树遮挡着猛烈而炽热的阳光,淘气的阳光却从没遮挡住的缝隙中撒漏在土地上。这种景色能不让人喜爱吗?
早晨,云雾悄悄地溜进了衡山,似乎在帮衡山遮羞,如同仙境一般。一阵阵云雾无声无息地掠过每一棵大树和每一朵小花,刹那间,大树和小花的头上露出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珠。这时,你抱住大树或捏着小花,使劲摇一摇,雨珠们都一个一个重它们身上滑了下来,低落在小草弟弟的头上,小草弟弟的头发湿润了,所有的生物都洗了个澡。
“呼哧!呼哧!你们快听,游览大巴从我的耳边溜了过去,很快,有消失在了耳边,并且留下了明显的车痕。”更刺激的还在后面,你坐上大巴,就会感觉司机就像是一位既职业又专业赛车手,在这横山峻岭而又弯曲的柏油马路上,疾驰着。一个急刹车,一个360度大转弯······如果你体质差的话,下车后,保准会“大泻”一场。
夜晚,北风伴怒地吼来到了衡山。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转满着热气的屋子里,睡在软软的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做一个甜美的梦。可我就不一样了。我穿上大棉袄,微风似乎也知道我要观赏衡山美妙的夜晚,于是,伴随着我一起“窥伺”着衡山美妙的夜晚:小鸟停止了歌唱,悄悄闭上了双眼,给今天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电线杆也充满了睡意,微微地垂下了“高傲”的头·····大自然乐队又开始演奏起了美妙而动听的催眠曲,那动听的催眠曲使我的上下眼皮打来打去,我走进自己的房间,渐渐地进入了甜蜜的梦香······
这次快乐的衡山之旅,不仅让我欣赏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而且也让我知道了大自然其实就是一双无形的手,默默地牵引着我们去欣这着世界的无限奇特和美丽的风光。
东莞市厚街镇新塘小学五三班
第二篇: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二、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班际间解决。
三、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四、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教案001 作者:郑建宾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详略得当化。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观察细致化。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景物形象化。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游恒山记 1
一、课程目标:1.熟悉并把握课文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恒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点。
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
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
学
活
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1.师: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记录。……(简单介绍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况)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时的日记。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1.让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学生字,疏通文意。(字词提示见板书1)2.师:请大家看第一段写了些什么?“风翳净尽,澄净如洗”属哪种表达方式?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略写)表达方式:描写。
3.师: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3.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写上山登顶的经过。(详写)
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描写哪些景物?(在明确答案中层示相关图片)
(1)景物:望仙台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2)作者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点拨: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准确而生动。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话虽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攀登之不易。
(3)请谈谈你对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精神的认识。
(3)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讲讲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
4.师:第三段写什么? 你能解释一下文中所说“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 北”的现象吗?(安排学生在课前查资料找出答案)
(2)根据文中所述,请你判断恒山的具体地理位置,画一张恒山方位图。
5.师:第四段写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观察角度也有所变化,试举例说明。
4.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然是土山也没多少树;而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是石山,却长了很多树。
(2)阅读课文,划恒山方位图。
5.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点拨: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看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表明作者视角转换的语句:“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游恒山记2
一、课程目标:
1、体会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图片展示法、串讲法、问答法、抄读法。
三、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
学
活
动
一、翻译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咬准字词,读出感情。
2.抽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抽多名学生按段翻译课文。教师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为例:“十一日,风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翻译课文,要做到文字顺,尽量以直译为主,个别地方,如原文中带有描绘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译的办法。
4.点评修正,二、组织课堂讨论
1.师:大家从这篇游记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精神?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敢于挑战人生极限。
2.将学生分组,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某一话题(如目前的登山运动,有时会出现伤亡的情况,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分组讨论,选派代表作好发言记录。
3.让各组代表进行发言,大家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标的达成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被克服来实现的,因此,登山运动与人生旅程有着象征性的对应关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韧劲。人生应该有一个目标,在目标的召唤下,向顶峰发起冲击,“不
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人生的应有之义,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三、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第二段中从“还过岳殿东”到“始登其顶”这一段文字。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三。3.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风翳净尽
策杖登岳
浅阜
无攀跻劳
虬松
离立
循崖乘峭而上
杰坊
官廨
拾级
庑门
穹碑森立
危崖
间道
槎材
比肩连袂
不啻
课后体会 本文生字较多,句子较拗口,教学时要求学生先预习,掌握生字生词,熟悉课文课堂上教师要范读,也要让学生朗读,在反复阅读中理解文意,对于需要重点研讨的段落,可采取串讲的方法进行教学。徐霞客《游恒山记》译文
十一日,风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拄着手杖攀登恒山,面朝东方攀登,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劳累。
行走一里,转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处开凿就能得到。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红色的了。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再行走三里,悬崖石块逐渐高起,松树滤下班驳的阴影,这里叫做虎风口。在这里石头的路面盘绕迂回,才开始顺着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题字叫“天下第一山”,里面官府、厨房、水井一应俱全。从牌坊的右侧向东逐步登阶攀登,半悬崖处是寝宫,寝宫的北侧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靠着绝壁,下面莅临官府,殿下面极高的台阶直插云霄,堂四面廊屋门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从北岳殿的右侧上行,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做会仙台。台上雕刻着一群仙人,环绕排列没有间隙。我这个时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极顶。绕过北岳殿的东侧,见到两处悬崖中断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达到千尺,是登到极顶的小路,于是就解开衣袖攀缘而登。又攀登二里,来到高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而且满山都是茂密的短树,参差不齐的枯竹,只是能够钩扯衣服刺入衣领,用手抓或用脚踩就断折,所以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像坠落在巨大的波涛中,像在急流中一样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起勇气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这个时候太阳的颜色清澈美丽,向下鸟瞰山的北侧,凌乱的山崖像向下坠落一般,各种树木浓阴遮蔽。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北侧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侧。一座浑源州的州城,就在山的半腰。再向北鸟瞰,隔着一重远山,苍苍茫茫没有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近处是龙山向西绵延,它的支峰向东拓展,紧密地连接着向下钳制着沙漠。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忽然回头向东了望,有一个人飘飘摇摇在山的上面,于是就又上去向他问路,他指着东南侧的松柏之间,望着前去,就是上山时寝宫后面高大的悬崖的顶上。不久,果然得到了下山的道路。向南经过了松柏林,先前在山顶上望着这里的松柏林青青葱葱,好像蒜的叶子和草的茎芽,到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与虎风口的松柏树相比,不止一百倍地超过它呀。从悬崖的缝隙一直下去,正好在寝宫的右侧,也就是飞石窟。《游恒山记》读后感
学完《游恒山记》,总结归纳出恒山最显著的特点,一个字:险;两个字:很险;三个字:非常险;四个字:十分的险……好了好了,不开玩笑了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攀践辄断折……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我国古代的一位非常非常有名的,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人,他一生写诗无数,为后人所景仰,他的一篇《蜀道难》就十分形象贴切的写出了其路之险,套用在此《恒山》上,就是“恒山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即使是如此险要的恒山,徐霞客也依然是毫不客气的将其拿下,最终他终于站在恒山的最高峰!这也告诉了我们:只要和、肯攀登,不怕山高水又深,自然也就不怕题难了。登上了险峰,最重要的便是欣赏山顶那美好的景色了: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有俗话说的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上一段就是如此完美的例子。徐霞客不畏山险,不怕辛苦勇于攀登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
还是俗话说的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徐霞客不抱着必死的决心走访祖国的山川河流,那么也就写不出如此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再来一句俗话说的好:“坚持就是胜利”若徐霞客不是坚持走访祖国近30多年,现在又怎会有《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呢?而我们又怎么可以“不出门游遍天下”呢?而且《徐霞客游记》为地质学、地理学、风俗学、历史学以及生物学等等的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假想资料,并证实了大部分。
最后一句俗话说的好:“人是一本书,看人如看书”徐霞客,光是从名字来看就知道这个人向往自由,并且名字暗喻了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的事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给徐霞客取名字的人实在是太英明啦!
真的是最后一句俗话说的好:“一篇好的文章必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好结尾一定会照应好每一段开头”一般来说,一个好结尾一定是像《游恒山记》那样的结尾,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练!
第三篇:初二教案-游恒山记
《游恒山记》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学已经三周了,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课文。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所学过的这些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体裁,那就是游记。我们都学过哪几篇游记呢?(《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周庄水韵》)
当我们说到游记时,有一部著作就不能不提了。它曾经在清朝被推崇为“古今游记之最”,那就是《徐霞客游记》。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游恒山记》。[板书:题目,作者]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书的作者----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少年十分好学,喜欢读一些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在他22岁的时候,他决定抛弃功名利禄,以寻幽览胜为乐事。[板书:寻幽览胜]他这一举动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所以在以后的30年里,他游遍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的山水,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他曾经三次遇盗,四次断粮,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在今天,才能留下这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二、朗读
1、范读
下面我来给大家把这篇课文朗读两遍。
第一遍我会读的稍慢,大家可以把不会的音标注一下。当我读第二遍的时候,请大家整体感知理解一下课文。
[范读两遍]
2、生字词
现在大家自己把课文读几遍,读完以后我们来处理生字词。
[板书:风--------------] 刚才我们已经读过两遍课文了,这些词大家应该已经注好了音。现在我们把这些词齐读一下。[齐读两遍,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3、接下来,到同学们表现的时候了。咱们以接力的形式朗读一下课文。每人一小段,请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我会随时叫停,喊下一个人。
[两轮朗读接力]
三、加深理解
通过刚才几遍阅读,大家对课文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呢?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课下注释。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我找两排同学读一下课后注释,每人一个。朗读的同学虽然要读的量很小,但是要讲究质量,要让其他同学听清楚,而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课文,根据你听到的注释来理解一下课文。
[开火车进行注释的诵读] [板书:崖石渐起
辄
扼
既而
茫茫] .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几个词需要注意一下。
[指板书]这几个词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只需要说说自己的理解,不准确也没关系。
[根据同学的答案正义] [板书: 崖石渐起—高起来
辄—就
扼—阻挡
既而—过了一会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好了,相信大家通过课下注释,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大致意思。
四、收尾
现在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对这篇课文进行翻译。希望同学们利用早读的时间把这篇课文读熟,为下节课做好基础工作。下课。
《游恒山记》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朗读,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翻译大关!
二、复习
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朗读成果。朗读接力,现在开始。[两轮朗读接力]
三、翻译
1、讨论
现在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文进行翻译。每组都要确定好发言员和记录员。由于课文比较长,所以大家可以把简单的句子一带而过,然后把比较有难度的句子记录下来。最后我会找出十个重点句子检查大家的翻译成果,所以大家要选好小组代表。现在开始。[学生讨论,翻译
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找出十个句子,板书句子的首尾。]
2、重点翻译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十个句子。
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你们小组想要翻译的句子。谁选好了就站起来说,只有十个机会,大家要抓紧啊。
[学生翻译句子,教师订正]
3、全文翻译
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大家的表现都很积极。下面我把这篇课文的译文给大家读一下,大家注意一下翻译的时候句子之间的连接词。[读译文]
4、回顾翻译
现在同桌一个小组进行活动。两跟人一个念原文,一个念翻译。
四、课下作业
把十个重点翻译句子的原文和翻译写下来。下课
《游恒山记》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游恒山记》这篇课文进行了朗读和翻译。这节课我们要对全篇课文进行分析。
二、复习
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接力的形式来回忆一下课文。[两轮朗读接力] 通过刚才的两轮朗读接力,可以看出来同学们课下都下了很大的工夫。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全文。
三、分析文章
1、讨论
第一段非常简单明了,我们不做更详细的分析。下面请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第二段。依然是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讨论的同时大家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a.找出文章中表里程的句子,思考一下,这些里程短句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里程。作用?] b.作者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都看见了什么样的风景? [板书:经过的地方?风景?] c.每个小组画一幅简单的游览示意图。大家可以把一里画做一厘米。我会找画的最好的小组把图画到黑板上。
[板书:示意图。
提示学生示意图的画法。]
2、讲解
a.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二里。目的:显示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楚,条理分明的特点。以后大家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你如果把走了多久的路、向什么方向转弯都写清楚,那么在读者的脑子里就会形成清晰的游览图,只有别人能把你游览的过程了解的非常详细清楚了,你的文章才算是成功。b.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山顶 c.[找同学板书示意图,通过示意图穿插讲解] [板书:二里————————————————→山顶
↑
↑
三里 →→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
↑
又三里→→虎风口
↑
↑
又一里→→望仙亭
↑
↑
一里 →→山脚
]
3、第二段讲了作者游览的经过,当他最后到达山顶他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三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观察角度。观察角度有几种?[平视,俯视,仰视] 那么这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呢?[俯视] 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俯瞰,北瞰] 很好。为什么这两个词就能看出是俯视呢?是不是有的同学很奇怪,“北瞰”为什么也能表明是俯视?因为“瞰”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就是“从高处向下看”,所以以后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视觉角度是俯视。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呢?从东西南北看,作者最先写到的是哪个方向呢?[依次是北-===================================] 从远近来讲呢?[远—近] 从哪看出来的?[北瞰,近则龙山西亘] 没错。在看过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以后,我们来看一下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作者登顶的过程。
下面大家把作者登顶的过程找出来。谁找到了就念给大家听。[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始登其顶] 从这段中,大家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大家可以看到,登山的路非常的难走,并且非常的危险,作者害怕了吗?这能表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 恒山是一座名山,除了作者以外,一定有许多人都写过这里的游记。为什么作者非要亲自去看看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作者非要亲自走遍大将南北 []
第四篇:买菜记五年级日记
因为星期六下午有客人要来,所以奶奶带我一起去菜场买菜。
我们来到菜市场,只见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农民伯伯把新采的疏菜淳朴的向人们着个推荐,脸上都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汗珠。
我们先来到了蔬菜区,只见一位大伯正在买韭菜。“呵呵,我可最爱吃韭菜了。”我偷笑一声,拉着奶奶奔向大伯那里。:“要不要韭菜呀?”大伯笑眯眯和蔼地问。奶奶向韭菜望去,那些韭菜一棵棵青翠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上面的一粒粒露珠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美丽动人。奶奶看这些韭菜好,便问:“这些韭菜多少钱一千克呀?”“五元!”大伯说道。“那就买三斤吧!吃不完下次再吃。”奶奶说道。我在心里算了一下:5÷2×3=7.5元。“是7.5元。”我说道。大伯还正在用粗糙的老手笨拙地用计算机计算呢!算出来真的是7.5元钱。大伯连连夸赞我“现在的孩子可真不简单呀!你这孩子,聪明。”我被夸得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在菜场买完了菜,我们又来到了卖肉的地方。有一个地方聚满了人,我和奶奶便上前去凑凑热闹。听了他们的话,我们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原来是一个卖猪肉的老伯,说1千克猪肉30元钱,买两千克便宜5元钱。有一个阿姨要买4千克猪肉,向老伯给了100元钱,大家都纷纷指责阿姨算的不对,但阿姨却还振振有词:“你们乡下人没文化,我说是100元,就是100。”我冲进人群中说道:“是嘛!那我们就来算一算。你买4千克,那就是4×30=120元。老伯说买两千克便宜5元,那就是120-2×5=110元。你却只给100元。”阿姨一听,把10元钱放下就满面羞惭灰溜溜的逃跑了。我家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呵呵,真开心呀!
下午,我们用买的菜做了一顿美味佳肴。吃着这些菜,我心想:原来生活中也会碰到数学知识,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呀!
第五篇:等车记小学五年级优秀日记400字
终于放学了,我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书包,来到公交车站等车回家。
我和同学们一边等车,一边愉快地谈论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十分钟过去了,我感觉似乎有些异常,平时等公交车最多五分钟。往马路上看看结婚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地开过去,不留一点空隙。我兴致勃勃地数起车子,一辆,两辆……不知不觉,20分钟又过去了,公交车仍然没有来,我有些不安起来。
等车的人越来越多。“来了!来了!”一位同学高兴地尖叫起来。我们循声望去,哇!真的是公交车耶,上面还清楚的写着101。我们大喜过望,准备上车。怎么回事?公交车还没有过来,公交车怎么不见了?原来是刚才那辆反方向行驶的车屁股。
抬起手看看手表——4时20分了,都等了半个小时,有些人就干脆走路回家了。但车站等车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公交车还是没有影子。今天交了什么倒霉运啊!我气愤地想。也许,走路回家的同学已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了。
我再也无法等待了,走到附近的小店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让爸爸赶紧过来接我。刚放下电话机走出小店,顿时傻了眼,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刷,刷,刷”地从我眼前开过,后面几辆还是空车呢,真有点像国庆大阅兵的车队,壮观!
我撒开脚丫子,狂追公交车,可是两只脚毕竟跑不过四个轮子。等我气喘吁吁地追到下一个公交车站,这些公交车早和我“拜拜”了。我只好回到小店等待爸爸接我。
回到家,都快五点了,赶紧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