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牡丹江学校平衡针灸配方
牡丹江学校平衡针灸配方.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感冒。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鼻咽穴 咳嗽,肺病穴,咽痛穴,过敏穴肩痛穴
哮喘,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痛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痛穴 支气管扩张;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
肺气肿:肺病,咽痛穴,肾病穴,胸 痛穴,腹痛穴 高血压:降压穴,胸痛穴,腹痛穴,醒脑穴,头痛穴。低血压:胃,胸,腹,神衰穴,升提穴》 高血脂:降糖穴,胸痛穴,腹痛
冠心病:胸痛穴,降糖穴,腹痛穴,醒脑穴,中风偏袒;偏袒穴,肩痛穴,膝痛穴,臀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头痛穴,呃逆: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
急性肠胃炎;胃痛穴,腹痛穴,升提穴
慢性肝炎:胃痛穴,胸痛穴,腹痛穴,肩痛穴 脂肪肝:胸痛穴,腹痛穴,降糖穴》 便秘:痔疮穴,腹痛穴,痛经穴 痔疮:痔疮穴,精裂穴,升提穴
肾炎;肾病穴,过敏穴,肩痛穴,胸痛穴 前列腺炎:肾病穴,过敏穴,升提穴。腹痛
性功能减退:升提穴,肾病穴,胸痛穴,腹痛穴,过敏穴 头痛:头痛穴,肩痛穴,偏头痛,头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肾病 以上没有肩痛
失眠:胸,踝,头,神,肾病》
眩晕:胸痛穴,头痛穴,肾病穴,耳聋穴。
巴金森是病:胸痛穴,咽痛穴,膝痛穴,肩痛穴,头痛穴,升提穴,醒脑穴 面瘫:面瘫穴,偏袒穴,牙痛穴,明目穴,咽痛穴,面肌痉挛:面瘫,偏袒,鼻咽,明目,头痛 三叉神经痛;偏袒,咽痛,头痛,肩痛,糖尿病:降糖穴,胃痛穴,腹痛穴,肾病穴,过敏穴,神衰穴 痛风:踝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肾病穴,升提穴 更年期综合症;胸痛穴,腹痛穴,肾病穴,醒脑穴,肥胖症;胃。胸,肾,降糖穴,腹痛穴,过敏穴,肩痛穴,神衰 水肿:肾病穴,肺病穴,腹痛穴,过敏穴,膝痛穴,风湿性关节炎;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止麻穴,腕痛穴,醒脑穴,过敏症:过敏穴,膝痛穴,肾病穴,腹痛穴。颈椎病:颈痛穴,肩痛穴 落枕:颈肩膝痛穴
肩周炎:颈痛穴,肩痛穴,肩背穴
急性腰扭伤:腰痛穴,臀痛穴,肩痛穴,胸痛穴,痛经穴。腰突症: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肩痛穴踝痛穴 网球肘:肘痛穴,臀痛穴。
足根痛:踝痛穴,肾病穴,膝痛穴,肩痛穴 月经不调:肾病穴,过敏穴。痛经穴,胃痛穴,痛经:痛经穴,胃痛穴,过敏穴,胸痛穴
子宫肌瘤:痛经穴,升提穴,肾病穴,过敏穴,腹痛穴 乳腺增生;乳腺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
耳鸣耳聋|耳聋穴,明目穴,肾病穴,痔疮穴,升提穴。过敏性鼻咽:鼻咽穴,肺病穴,过敏穴,感冒穴 牙周炎:咽痛穴,牙痛穴
湿疹;腹痛穴,痔疮穴,过敏穴,肾病穴,膝痛穴
带状疱疹:膝痛穴,胸痛穴,肩痛穴,腹痛穴,咽痛穴
第二篇:平衡针灸讲稿课稿
第一节 生命科学的规律就是平衡系统
生命科学的规律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按照遗传基因程序,在大脑中枢调控下,通过周围神经指挥系统实施对内脏各系统的功能管理。通过血管体液保障系统实施对内脏各系统的物质供应。若一旦大脑中枢平衡系统发生失衡,就会启动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平衡针灸作用机制
平衡针灸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信息通络至大脑中枢,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在中枢靶位整合后,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第三节平衡针灸学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平衡针灸阐明的规律就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第四节平衡针灸学支撑体系
一. 理论支撑体系
1.平衡针灸:神经体系 2.传统针灸:经络体系
二. 学位支撑体系
1.平衡针灸:由外周神经上发现的38个学位
2.传统针灸:在14条正经上发现的361个腧穴,在经络以外的52个经外奇穴,共413个穴位。
三. 针刺支撑特点
1.平衡针灸:定位神经 2.传统经络:定位经络
四.
针刺时间
1.平衡针灸:3秒钟 2.传统针灸:30分钟
五. 针刺支撑靶位
1.平衡针灸:大脑中枢靶位
2.传统针灸:局部病位靶位
六. 针刺支撑穴位
1.平衡针灸:一个病原则上一个穴位 2.传统针灸:一个病原则上30个左右穴位
第五节
平衡针灸理论的核心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使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平衡又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平衡心理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每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因此,心理平衡是生理健康的核心。
作为一名医生,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到有病群体的自然干预,从从事保健医学的上医,到从事临床医学的下医都是围绕着心理与生理、生理到病理、病理到生理、生理到心里的整体平衡为目的。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失衡(“七情”)是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应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同时具有自身适应家庭、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平衡能力。一个人的心里健康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理健康,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又必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第六节
平衡针灸学两个理论来源
一、来源于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
心神调控学说是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理论基础,来源于两千年以前《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心神调控不但代表了针灸理论核心,而且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实质上心神调控学说就是现代的中枢调控学说。中医对心神调控理论脏腑学说中就已经进行了明确阐述。把心脏明确为“心为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这些又大脑所赋予的对机体五脏六腑的指挥调控功能都归功于五脏之首——心。
二、来源于西医的中枢调控学说
神经调控学说是以神经高级中枢指挥系统对内外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来保持体内生理的相对平衡系统而称之。调控系统就是指大脑的最高指挥和总开关。人类与高等动物都是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功能。但人类最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有思维和语言功能,这是人类与动物在条件反射上的本质区别。
实质上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后逐渐形成的这种调控功能,也就是人类通过对外界环境事物和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产生概念、进行推理判断,作出合理正确的结论来人是一切事物,借助语言来表达思维,通过行为来进行思维活动。机体的神经调控系统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完成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规律的应答。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下,首先使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通过大脑高级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作用,产生兴奋或抑制过程再经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的过程,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通过神经信息高速路传入大脑高级中枢系统,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接收外界给予的较强信息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充分调动体内所贮能量物质——中暑递质。以最快的速度、最佳捷径,通过信息公路——传出神经和一切可利用的其他信息通道,到达病变得子系统。
第七节
平衡针灸学的三个定位
一、治疗定位: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平衡系统
平衡针灸学的治疗定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平衡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中医认为人体最高平衡系统就是脏腑学说中的“心”。传统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首,心为五神之帅,心为七情之颠,心为大脑中枢之府。中医治病求其治本,本的定位我认为是心,心为脏腑之主,是君王之官。心脑同源,心不但包括生理上的心,也包括了生理上的大脑。从现代医学来讲,心脏是大脑司令部能量物质的保障系统、指挥系统,大脑最高司令部又有专门负责心脏的心跳中枢来管理心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修复功能、平衡功能、好些疾病不需要看医生,通过自身调节、心理调节、膳食调节、运动调节就可以使机体恢复平衡。平衡针灸是利用人体内的自我平衡系统的调整调节原理,通过针刺大脑中枢管理系统反映在体表神经上的密码定位也称为定靶穴,将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神经反馈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达到依靠病人自己来修复遗传基因程序,让病人自己去治疗自己的疾病。
应为心神调控系统(中医认为心脑同源)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调控系统,能够控制、调节心脏中枢、呼吸中枢、体温中枢、运动中枢、血压中枢、血脂中枢等内脏肢体的各个系统。平衡针灸的治疗定位不在病人的病变部位,而是在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最高平衡系统。通过特定的靶穴,在大脑高级中枢的作用下,实施对子中枢、子系统的调节作用。不管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定位君在病人的心脑最高平衡系统。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病原理,而是采用了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中央集权的调控原理。
二、疾病定位: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系统
平衡针灸学的疾病定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管理系统。也就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心”。因为心里定位在心(心脑同源),先天遗传基因程序在心。因此由心理引发的各种疾病定位必然在“心”。因为大脑中枢管理系统专门分工负责血压调节的血压中枢、分工负责心脏功能的心跳中枢、分工负责糖代谢的血糖中枢等,虽然病变反映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脏腑,根源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的最高管理系统。
三、病因定位:位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心理适应系统
平衡针灸学的病因定位在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心理适应系统。中医认为致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起关键作用,外因只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病。剖析治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起根,损及其根必然影响基因程序的改变。
因为人的心理的定位在大脑中枢,对机体管理的最高系统在大脑中枢,遗传基因程序在大脑中枢,提前启动遗传基因程序还在大脑中枢。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必然引起大脑中枢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由10年左右的亚健康状态逐步过渡到病理性状态,造成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引发毛细血管的痉挛,血管壁的硬化,脂质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再经过10年左右的病理改变,必然累及到心脑血管系统,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肿瘤等重大死亡疾病。
第八节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一、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第二,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特性,能够接受外界给予的合理性刺激。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机体自己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响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二、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
三、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认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具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四、快速针刺
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钟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钟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
五、突出及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制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
六、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使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泄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
七、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来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可。
八、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
九、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九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针灸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十、突出临床使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现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80余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
第九节平衡针灸学的技术优势
一、平衡针灸技术突出安全
1.平衡针灸学科创新于临床,发展于实践。穴位均分布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关键不治疗病变部位,不会使病情加重。
2.平衡针灸科创新于保健,定位于大脑。所欲的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均从病人大脑高级中枢去治疗。而不是直接治疗病人有病的地方。
3.平衡针灸学科起源于部队,定位于农村与社区。先后深入到全军680多个连队治疗部队训练伤达10万余人次。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20年治疗国内外病人达60多万人次。据有关部门预计:每年接受平衡针灸治疗的病人超过一千万人次。
二、平衡针灸技术突出有效
1.平衡针灸技术突出及时效应。经临床统计90%以上的病人3秒钟治疗即可见效,体征改善,症状见轻,对法病轻的病人可一针治愈。经对10万部队训练伤疗效统计,一针见效率98.88%,一阵治愈率38.33%,经2400例肩周炎病人疗效统计,一针见效95.5%,一针治愈率仅占11%,临床治愈91.6%。2.平衡针灸技术突出长久效应。经临床统计1200例肩周炎病人治愈10年以上复发率仅占3.5%,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治愈10年以上复发率仅占5.1%,60例偏头痛病人10年复发率仅占10%。3.平衡针灸技术疗效决定于病人。平衡针灸技术的疗效不是决定于医生,而是决定于病人自身调节平衡能力,一是发病时间的长短,二是病情的轻重,三是体质的强弱,四是年龄的大小。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恢复就快,相反发病时间长、病情重、体质差、年龄大的病人恢复就慢。
三、平衡针灸技术突出简便
1.平衡针灸技术突出临床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治疗环境、医疗设备,在训练场、工地、操场等均可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2.平衡针灸实施过程只需一根针即可,强调针感效应。操作实施过程不超过3秒钟。
3.平衡针灸技术易于普及,一般高级培训3周即可掌握。
四、价格低廉平衡针灸技术突出价廉,临床只需一根针(要求平衡针灸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一个棉球。一是成本低,一根针0.1-0.1元人民币。第二从心理学预防学的角度使用无菌针灸针可以预防交叉感染。特别预防艾滋病等从血液传播的一些疾病。虽然平衡针灸成本低,但技术含量极高,因为神经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有一定的解剖知识才能扎准扎出疗效。
第十节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认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受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
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在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阵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肩痛穴:腓骨小头与外踝中点连线的上方。足三里外下1寸,直刺1-1.5 cm。颈痛穴:位于第4-5掌骨关节间缝中
腰痛穴:额部画十字,在十字中点。针尖朝痛点相反方向。肘痛点:位于髌骨下,即外膝眼眼穴
臀痛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中点,肩峰至腋壁造成的1/2处。膝痛穴:位于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曲池学点)
踝痛穴:位于前臂掌侧,碗横纹正中央,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第三篇: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2、神经交叉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3、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1980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4、经络学说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为现代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此源于《内经》的巨刺针法,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已有4000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疗法。
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痪,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l~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l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领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l寸)
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翼风与风府之间l/2处。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弓}起的指感为宜。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若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佳。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对肛瘘效果不理想)
13、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局解:桡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隔肌痉挛。
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14、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深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醋、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月尾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祛癖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6、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17、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8、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挠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和上感。(刺法同颈痛穴)
20、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分布于有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座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座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脚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主治: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精神分裂症、癫痈、疮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解: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l、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歌诀: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症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尊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骸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尊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疹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人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脑骨外上裸炎、肱骨内上髁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偏瘫、尊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踝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踝炎取内侧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解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4、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泄、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腿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6、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38、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主治:膝关节疼痛。
第四篇: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日期:2008-11-2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到底有啥危害呢?北京时珍堂医院平衡针灸医师鹿永杰主任告诉我们:颈椎病可怕的不是直接的疼痛和不变,而是可怕的并发症:
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 食管内有异物感 少数人有恶心 呕吐 声音嘶哑 干咳 胸闷等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 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 眼胀痛 怕光 流泪 瞳孔大小不等 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 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胸闷 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 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 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 称为“颈性高血压“ 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 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 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 疼痛 跛行 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 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 排尿障碍 如尿频 尿急 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 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骨刺的刺激或压迫 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 倒地后能很快清醒 不伴有意识障碍 亦无后遗症 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 恶心 呕吐 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医师名片:鹿永杰:平衡针灸师,中国平衡针灸学委员会会员,国家973项目全国临床骨干人才,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擅长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脑中风后遗症。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强直性脊柱炎,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痛,痛经和肢体手足麻木等。
健康格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可佩服的是精进,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自欺,最大的悲哀是自弃,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珍贵的礼物是宽恕,最大的债务是人情,最大的欣慰是奉献!最高的境界是无我!
神奇的平衡针灸
由全军名医王文远教授始创的平衡针灸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科研成果,其特点突出,疗效显著: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2、化繁为简,平衡针灸取穴38个,一病一穴,一症一穴,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
3、快速针刺,即三快针法: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4、突出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5、安全无副作用。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第五篇:平衡针灸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平衡针灸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平衡针灸十分强调针感,因此相应穴位要有足够强的针感。
对于平衡能力相差不多的病人来说,针感就决定了他们的疗效,有较强针感的病人恢复的就要快和好,原因就在于较强的针感可在病人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一个较强的兴奋灶,通过整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在患病局部产生组胺等大量镇痛物质,因此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缓解症状。我们有的医生只有按照平衡穴位的相应穴位针刺下去,只满足于有针感,例如肩痛穴,此穴的镇感要求必须强烈,不能仅仅是局部出现酸涨,而必须要有触电式传导并传向脚面,这样的治疗效果就可好和快。
平衡针灸不讲究手法,因此在针刺过程中不必考虑补泻的问题,一般是通过反复提插找到所要针刺的神经节段,出现强烈的针感为宜。
2:取穴要精而勿滥。
平衡穴位得益于临床,是从临床中反复比较而筛选出来的特定穴位,一般一个病症只需一个穴位就可解决问题。配穴只是在有相应症状时才使用,如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只需针刺头痛穴和降压穴两个穴位即可。我们有的医生往往要刺7,8个穴位,这就违背平衡针灸取穴少的原则。平衡针灸针刺穴位虽然少,但由于每个穴位均是经过筛选而出的特定穴位,因此通过针刺要体现即时效应,病人症状要改善。3:对于颈腰椎病人关键是减少诱发因素和功能锻炼
有些病人在治愈后不久又再复诊,原因何在?就在于诱发疾病的因素没有去除。医生的任务不仅仅是通过针刺病人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且要在治疗的同时,告诫病人此种病症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减少或避免再发的可能性。例如对于颈腰椎病人,劳累,受寒凉,受潮,以及单位时间内的 超负荷,情绪的改变如生气,郁闷等均为诱发因素。有些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总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我们医生忘记了告诉病人以上那些诱发因素。一旦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了这些问题,不仅能够促进症状的消除,疾病的痊愈,而且能够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对于肩周炎的患者,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我们都应当告诫病人不活动或尽量减少患肢的活动,急性期不活动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而对于慢性期的患者,由于渗出的吸收而导致关节囊,肌肉,韧带的广泛粘连,而致肩关节的功能障碍。习惯上,对于此类患者,医生都要求病人进行大量的功能锻炼从而松解粘连,但从我们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功能锻炼或人为撕开粘连,不仅不能使肩周炎痊愈,甚至有可能加剧。因为人为撕开粘连,可导致创伤性炎症,再次渗出,形成粘连。粘连型肩周炎患者的功能障碍,一方面是由于粘连,而另一方面是由于疼痛造成,肩关节活动越大则疼痛越重。因此,我们早治疗此类患者中,叫其不活动或少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待疼痛的症状慢慢改善,粘连甚至肌肉的萎缩症状也同时得到改善,肩关节就可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