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1680例研究
[日期:2008-12-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腰椎间盘脱出症多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串痛所致.亦属中医”痹症”、“腰腿痛”之范畴。笔者于1988年以来,运用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0例,临床治愈率63.2%,总有效率95.2%。现简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065例(63.39%),女性615例(36.6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3.6 岁。发病时间最短2天,最长21年。主要临床表现,腰痛1118例(66.55%)。其中单例腰痛391例(23.27%),下肢疼痛345例(20.53%),其中一侧下肢疼痛292例,占84.64%,麻木217例,占12.91%,其中下肢麻木者185例(85.25%)。
1.2 诊断要点
1.2.1 长有外伤史或慢性腰痛史,多发生于青壮年。
1.2.2 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压痛或扣击痛多发生于腰4—5或腰5骶1间棘突旁,并向患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抬高患腿即可引起患侧痛。多有小腿前外,后外、足背或环跳外侧感觉障碍。
1.2.3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见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可有大小便、性功能及鞍区感觉障碍。马尾受压可有双下肢感觉丧失及瘫痪(严重者)。
1.2.4 椎管狭窄症多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多有间歇性跛行。蹲下、卧床可缓解。侧隐窝狭窄常有单侧神经受压症状,腰4—5多见。必要时可作椎管造影。
1.2.5 X线拍片一般无明显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偶有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CT检查有助于椎管狭窄症状的诊断及定位,必要时做椎管造影。
治疗方法
2.1平衡针灸治疗组(简称治疗组)
2.1.1腰痛穴():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强化性针感。疗程每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2.1.2 臀痛穴():此穴位于肩峰到腋后皱襞连线的1/2处。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向腋窝中心斜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3 膝痛穴():此穴位于上肢肘横纹终点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直刺2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1.4 踝痛穴():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桡侧旁开1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平刺进针1—1.5寸左右。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两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或放射性针感。疗程同腰痛穴。
2.2 推拿按摩疗法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肘尖点环跳穴、秩边穴,用拇指点压承扶、风市、承山穴。然后术者抱住患侧臀部,用力由内向外转动按揉,致使局部出现发热感,继用捏捺法沿大腿后侧顺序捏拿至小腿部。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3.1.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能参加正常工作。
3.1.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亦可参加原工作。
3.1.3 有效:疼痛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好转。
3.1.4 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平衡针灸治疗组:临床治愈1362例(占81.07%),显效158例(占9.41%),进步92例(占5.47%),无效48例(占4.05%)。
3.2.2 对照组:360例,临床治愈112例(占31.11%),显效145例(占40.28%),进步73例(占18.8%),无效35例(占9.72%)。
3.3 疗效统计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疗效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680 1362 158 92 48 1632(81.07%)(9.41%)(5.47%)(4.05%)(97.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360 112 145 73 35 325(31.11%)(40.28%)(18.8%)(9.72%)(90.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两组即时镇痛临床疗效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疼痛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例数 时间 治疗前后 剧烈(%)重度(%)中度(%)轻度(%)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组 150 3秒 治疗前 33(22%)55(36.7%)39(26%)23(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后 0 5(3.33%)20(13.33%)50(33.33%)75(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 150 30分钟 治疗前 32(21.33%)56(37.34%)35(23.33%)27(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后 12(8%)30(20%)38(25.33%)45(30%)25(16.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
临床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对照组。
经对300例腰椎间盘脱出症病人治愈后3—5年内随访,稳定280例(占93.33%),复发20例(占6.67%)。
典型病例
4.1 案1:赵XX,男,51岁,干部,1990年7月4日就诊。主诉右下肢活动受限3个月。追述病史腰
部有摔伤史,经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腰肌紧张,呈板状,沿右侧坐骨神经通路呈放射性疼痛,小腿外侧感觉轻度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内收内旋髋试验阳性,CT检查腰4—5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脱出。采用平衡穴位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经一次治疗后疼痛缓解8个小时,当时病人活动患肢感到疼痛消失,临走时已不用人搀扶和拄拐杖,自行走出诊室。经治疗一个疗程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4.2 案2:李XX,男,41岁,北京XX工厂工程师。2003年6月15日就诊,主诉腰痛1年。检查:腰5骶1椎间棘突旁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301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医生建议手术,患者害怕,经医生介绍来我院接受平衡针灸治疗。主穴腰痛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21次,临床症状消失。
讨论
5.1 腰椎间孔的解刨特点在腰段中上腰部的椎间孔最大,至下腰部则变小,但神经根去逐渐增粗。有人报告上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9,而下腰段神经根与椎间孔截面大小之比为1:1.5.腰4—5椎间孔的长度约为5mm,而腰5骶1椎间孔的长度达10mm。腰5神经根在硬膜外腔内,常经过一狭长的沟槽(即侧隐窝),其前面为腰4—5的椎间盘,其后为同节段椎体的上关节突,其间的宽度约为7.5mm左右。腰5神经根很粗,而通道又窄,加之椎间孔较长,当其周围发生病变时,较其他的神经根容易受损害。
5.2 腰痛与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椎间盘突出逐渐有小到大,突出物从开始压迫、刺激后纵韧带,继而压迫刺激椎旁神经、神经根或硬脊膜囊的过程中,临床首先出现腰痛(占70%)。当腰椎间盘突出继续发展而侵害背神经根及神经根鞘鞘袖时,疼痛向坐骨神经走形方向放射。
5.3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自动调控系统,其控制过程就是通过各层的子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反馈来进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同过以上手段去减少或消除疾病的信息源,促进人体自控系统内信息反馈的调节回复或增强,依靠病人自己来治愈自己的疾病。
5.4 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认为由外伤引起,没有外伤不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了部分部队战士在军事训练中造成的急性腰痛。患者一般均以急性腰扭伤处理,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发现50%影像学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笔者又对中学的足球篮球队的初高中学生发生急性腰扭伤的进行了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高达40%。
5.5 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临床病因学调查,是绝大部分中年人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就诊时没有外伤史。从笔者在追问病史中80%的病人在20岁之前发生过急性腰扭伤的病史。
5.6 是绝大部分中年人在病史调查中,80%以上的病人均有受凉史,这就说明中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症状与腰椎没有直接关系。
5.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定位不在腰椎间盘,而在保护腰椎的软组织(即肌肉、韧带、血管、神经)。
5.8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原理事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运动中枢靶位的调控下,释放了大量神经递质,产生的镇痛效应,加速了炎症局部的吸收。
第二篇: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及并发症
[日期:2008-11-2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到底有啥危害呢?北京时珍堂医院平衡针灸医师鹿永杰主任告诉我们:颈椎病可怕的不是直接的疼痛和不变,而是可怕的并发症:
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 食管内有异物感 少数人有恶心 呕吐 声音嘶哑 干咳 胸闷等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 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 眼胀痛 怕光 流泪 瞳孔大小不等 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 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胸闷 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 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 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 称为“颈性高血压“ 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 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 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 疼痛 跛行 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 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 排尿障碍 如尿频 尿急 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 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骨刺的刺激或压迫 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 倒地后能很快清醒 不伴有意识障碍 亦无后遗症 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 恶心 呕吐 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医师名片:鹿永杰:平衡针灸师,中国平衡针灸学委员会会员,国家973项目全国临床骨干人才,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擅长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脑中风后遗症。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跟痛,强直性脊柱炎,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痛,痛经和肢体手足麻木等。
健康格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可佩服的是精进,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自欺,最大的悲哀是自弃,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珍贵的礼物是宽恕,最大的债务是人情,最大的欣慰是奉献!最高的境界是无我!
神奇的平衡针灸
由全军名医王文远教授始创的平衡针灸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科研成果,其特点突出,疗效显著: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2、化繁为简,平衡针灸取穴38个,一病一穴,一症一穴,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
3、快速针刺,即三快针法: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4、突出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5、安全无副作用。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第三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技术
第二期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 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交叉取穴 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3.快速进针 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4.快速手法 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5.针感要求 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治疗时间及疗程
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2.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按摩、针刀、局封等。
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特点
1.取穴少,痛苦小。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安全性较高。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本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宜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第四篇:平衡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一、平衡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1.正常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外展:上臂离开躯体侧方向外抬举,正常范围从0~180度。内收:上臂经躯体前向对侧肢体靠拢,正常范围从0~45度。前屈:上臂向躯体前方伸出并抬举,正常范围从0~180度。后伸:上臂向躯体后方伸出并抬举,正常范围从0~60度。
外展前屈: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经躯体前方向对侧肢体靠拢,正常范围从0~135度。外展后伸: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向躯体后方伸展,正常范围从0~30度。
外展旋转:上臂外展90度,屈肘做内、外旋转运动,正常范围内旋0~90度,外旋0~90度。
中立位旋转:上臂下垂置于躯体侧方,屈肘做内、外旋转运动,正常范围内旋0~75度,外旋0~90度。
环转:以肩胛骨关节盂为轴,上臂做圆周运动,全臂运动面呈圆锥形,正常运动范围从0~360度。
2.肩关节的组成:
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上端及其所构成的肩关节
3.肱二头肌长头定位: 肱二头肌起点有两个头,长头在外侧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腹,向下延续为扁腱,止于桡骨粗隆。在该肌腱止端和桡骨粗隆前半之间经常有一滑液囊即肱二头肌桡骨滑液囊)
4.肱三头肌滑囊定位:
肱三头肌3个头在下方以一共同腱止于尺骨鹰嘴,肱三头肌腱止端深面.在该肌腱和尺骨鹰嘴的上面之间有一滑液囊即肱三头肌腱下滑液囊。
5.疼痛如何评价:
包括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缓解方式等等。(如局部疼痛,有无感觉异常等)(只要VAS相关)疼痛强度的评价量表:这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类疼痛强度评价方法,包括视觉类比量表(VAS)、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等。
(1)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国内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VAS卡。在卡中心刻有数字的10cm长线上有可滑动的游标,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最剧烈的疼痛”(10)。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本人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并记录疼痛程度。
VAS 无痛│━│━│━│━│━│━│━│━│━│━│最剧烈的痛(2)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是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其重度痛”表示。0 无痛;1 轻微痛;2 中度痛;3 重度痛;4 极重度痛(不可忍受的痛)(3)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是将疼痛程度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被测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其中一个数字记号。疼痛问卷表(pain questionnaires):疼痛问卷表是基于多种原因而设计的对疼痛进行多向性评价的方法。(1)McGill问卷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1971年Melzack和Torgerson首先建立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自1975年引入MPQ以来,MPQ已被应用于众多的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之中,还被翻译为法、德等多种语言,结果证实其方法具有实用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且适用症广泛。由于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疼痛评估,所以在疼痛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已成为广泛使用的临床工具和研究工具。(2)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ro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SF-MPQ是在MPQ基础上简化而来。(3)简明疼痛问卷表(brief pain questionnaire, BPQ)又称简明疼痛调查表(brief pain inventory BPI):是将感觉、情感、和评价这三个因素分别量化。此表包括了有关疼痛原因、疼痛性质、对生活的影响、疼痛的部位等描述词,以及上述NRS(0-10级)描述疼痛程度,从多方面进行评价。BPQ是一种快速多维的测痛与评价方法。
6.腰痛穴:
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
7.恢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筋痹(即肌肉痉挛、疼痛等)。刺法是将针直刺在病痛的肌肉一侧,并上下前后左右摇动针体,以促使肌肉弛缓。方法:先在患病肌腱处直刺进针,也可以斜刺进针,并让患者升举活动肌肉,同时捻转提插针体,使筋肉拘急松弛,功能得到恢复。
8.平衡针定义: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 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汤峥东:对侧取穴,多用透针,强调速效)。
9.巨刺: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
10.缪刺: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本法与巨刺二者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
11.谷:肌肉交汇之处。(说文解字:泉出通川为谷)
12.痛觉过敏: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丘脑或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科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疑病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13.无感觉异常...(未找到无感觉异常的,只有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指没有外界刺激而患者经常或间歇性地在某些部位感到不适感,如蚊走感、电击感、麻账感、热感或凉感、针刺感等,常见于感觉经路受到重叠刺激而致。多见于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病变及脑部疾患等。感觉异常为皮肤由某些疾病所引起的异样感觉,如麻木感、触电感、针刺感、蚁走感、烧灼感或特殊的寒冷感等)
14.肩峰下滑囊:又称三角肌下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 上方。滑囊顶部附着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面以及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方各2cm处和肩袖上。
1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16.骨度分寸(上课仅提到下肢部分):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量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至后发际3寸
胸腹部 两乳头之间 8寸 横量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间作1寸6分
胸剑联合至脐中 8寸 直量 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 5寸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直量 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十六椎(第四腰椎棘突)。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9寸 直量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下肢部 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 18寸 直量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13寸
股头大转子至膝中 19寸 直量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膝中”前面相当犊鼻穴,后面相当委中穴;臀横纹至膝中,作14寸折量 膝中至外踝尖 16寸
17.腰痛穴: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
18.肩痛穴:足三里穴下2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19.颈痛穴: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20.头痛穴: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
21.膝痛穴:曲池外一寸处。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特定穴很多,看着办吧)
二、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参考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刘炳权)1.肺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
膻中:任脉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天突:任脉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3.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经外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一个穴位测试即可,要求一般0.5*0.5cm大小,胶布5*5cm大小(小点也可以);贴一小时(一般要求起泡),之后一段时间该点不可再贴,可选择其他穴位,一轮后继续。(如有双侧穴位如胃俞则贴双侧)
第五篇:腰椎间盘热凝治疗术概要
腰椎间盘热凝治疗术
董智勇 邝冠明 综述
郑召民 审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510080 广州)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见病[1]。几十年来,人们对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最初主要是通过融合手术来稳定病变水平的腰椎、减轻疼痛,但效果并不理想[2];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微创手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腰椎间盘热凝治疗术,近年来悄然兴起并因其微创、安全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受关节内窥镜射频治疗技术的启发,1997年Saal和Saal提出应用热能来修复并重建缺损的纤维环[5],即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IDET)。随后新的热疗技术不断见到报告,出现了许多椎间盘内的热疗方法。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纤维环和髓核进行的,前者主要有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discTRODE™射频锥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针对髓核的主要有髓核成形术和经皮椎间盘内射频热凝术(PIRFT)。现分述如下:
1.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IDET是目前研究和报道最多的一种间盘热凝治疗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脊柱电热发生器(ORA-50 S ElectroThermal Spine Generator)产生热能,直接作用于后纤维环,达到灭活神经末梢、重建病损纤维环的目的[6]。IDET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明朗,并且存在很多争议;Shah等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持续以550C的温度作用于纤维环可明显灭活伤害感受器的神经末梢[7],这也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解释。
1.1.IDET适应症、禁忌症及手术操作
IDET的手术适应征包括:(1)慢性下腰痛持续至少六个月。(2)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3)神经查体未见异常。(4)直腿抬高试验阴性。(5)MRI未发现神经受压征象。(5)椎间盘造影诱发出与平时一致的疼痛。手术的禁忌症包括:(1)活动性关节炎。(2)非脊柱疾病引起的假性腰痛。(3)伴随内科疾病或代谢障碍,防碍手术操作及术后随访者。(4)既往受试节段手术史者(5)受试者情绪不稳。(6)椎间盘失重大于50%或邻近节段不稳。(7)椎间盘突出或游离脱垂。
IDET的手术入路与椎间盘造影术相似,一般取纤维环缺损对侧,行后外侧入路。在X线透视引导下,用特制的17号导针引导热疗导管经腰背部皮肤穿刺,在椎弓根前外侧点进入椎间盘,沿纤维环的环状板层结构顺行,经前方和对侧绕至纤维环后部。通常要求到达后部后跨过中线,这样可使导管经过撕裂处,直接使热能作用于病灶。必须经X线透视确定导管的位置,确保导管没有伸入硬膜腔内。然后缓慢升高椎间盘内导管的温度,严密监测患者的反应。术中患者必须保持清醒,一旦出现腿痛等异常反应,立即中止手术或重置导管的位置。术程中加温必须缓慢,以确保术者能在患者出现严重损伤之前迅速中止操作。一般在13分钟内把导管的温度升至900C并维持4分钟。
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IDET术前行椎间盘造影检查以明确纤维环裂隙的部位及大小方向,用以指导IDET术中导管放置的位置。也有作者认为,用椎间盘造影检查诱发出与平时一致的疼痛来确定是否手术,仍有争议;但是,椎间盘造影作为医生评价椎间盘的少数几种工具之一,可以用做保守治疗失败后采用侵袭性手术操作的指征。[8]
IDET术后患者无需特殊的卧床休息,但需要佩戴腰围加以保护。第一个月患者可正常行走并进行下肢的伸展练习,第二个月开始进行腰背肌训练,第三个月功能锻炼强度逐渐增加,第五个月,患者可以进行体育活动[1,6,9]。
IDET的手术安全、术中并发症少,严重的并发症罕见。Cohen等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0%,且大多是自限和可治愈的。[10]目前可见少数并发症的个案报告[1],如导管破裂、膀胱功能障碍、以及马尾综合症等。在某些研究中也发现少数患者在IDET术后病变节段的不稳定性轻微增加,椎间盘脱水、椎间盘突出、骨坏死等并发症也可见报道[1],它们最终仍需行融合手术治疗。
1.2.IDET的疗效分析
IDET最初报告的结果令人鼓舞,Saal和Saal首次报道的成功率就接近70%[11],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6,9,12],似乎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Spruit M和 Jacobs WC对20例IDET术后6个月的患者随访发现,IDET在减轻疼痛以及改善功能方面没有明显效果[13]。而在尸体上进行的生物力学研究也表明IDET不能改善病变节段的稳定性[14]。另一项在尸体上进行的研究也证实IDET治疗区域的间盘较同一间盘的未加热区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15].这些研究均和人们最初对IDET作用机制的解释相矛盾。
Pauza等进行了的一项大型的随机对照盲法实验,来严格检测IDET的作用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SF-36评估疗效,2组术后均可观察到疼痛和功能的改善,实验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对严格选择的难治性下腰痛病例,IDET可以减轻疼痛[16]。由于现存文献报告的结果差异很大,Davis等为了进一步评估IDET的疗效,对美国Los Angeles 地区17名医师在1999年5月-2000年12月独立完成的IDET手术于术后1年进行随访,结果令人沮丧:在接受调查的44名患者中,有6例于术后1年内已经行腰椎手术治疗(5例融合,1例椎间盘切除),在剩余的38例中,97%的患者仍存在下腰痛,29%的患者疼痛较术前加重,仅有39%的患者疼痛改善。50%的患者对疗效不满意,患者致残率和未行IDET者相比没有改变。作者通过Kaplan-Meier曲线预计IDET术后需进行融合治疗的比率术后1年为15%,术后2年为30%,[8] 这也与早先的一些研究结果所认为的术后融合的比率低于5%相矛盾。[6,9,17]
目前人们认为IDET的短期疗效肯定,手术效果与纤维环的破坏程度密切相关,在纤维环破损较轻的病例中效果较好,[16]但最新报道的长期临床疗效均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2. discTRODE™射频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discTRODE™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radionics))
discTRODE™射频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的手术原理与IDET相同,利用discTRODE™射频导管电极系统(discTRODE™ RF Catheter Electrode System)产生的射频能量,直接作用于纤维环,它能有效解决IDET中热能传递不均衡的问题, 因而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discTRODE™射频锥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步骤与IDET相似,通过加热discTRODE™导管,缓慢升温至500C持续2分钟,550C持续2分钟,600C持续2分钟,最后加热到650C持续4分钟,纤维环的温度可通过置于导管对侧的一个针型温度测试器来监测[1]。纤维环外层的温度一般要求达到450-500C。
Wetzel等回顾了过去发表的文献后发现,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了积极的效果,但他们的实验设计都没有遵循随机化的原则,这些结论很可能存在偏倚,因而需要进行一个随机化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18]。
3. 髓核热疗技术 髓核热疗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能作用于髓核组织,使髓核内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后纤维环的压力。手术适应症包括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和由腰椎间盘膨出或破裂引起的神经根疾病;禁忌症包括椎间盘完全脱出、椎间盘炎和患者存在不能进行清醒麻醉的合并因素[1]。
3.1 髓核成形术(Nucleoplasty)
髓核成形术应用美国杰西公司的Arthrocare Syslem 2000治疗仪进行,予17号套管针经患者躯体疼痛侧穿刺进入后,将热疗刀头(Arthrocare Perc-D Coblation-Spine Wand)经套管放置于髓核的中央、靠近前纤维环的位置,应用100KHz的射频能量,在局部组织内产生一个等离子区域,把椎间盘内的水份转变为氢气和氧气,并通过套管释放出来,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按穿刺针圆口分六点标记,分别重复操作六次,产生六个均匀分布的孔道,实现髓核的减压。Nucleoplasty手术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达到以较低的温度(40-70oC)溶解髓核组织的目的。
Chen等通过解剖学研究发现,Nucleoplasty 可以有效减少目标间盘的体积,并且在临近组织中没有明显的热损伤和结构的损伤[19]。现存的文献报告了较好的疗效,大部分研究者采用VAS评分改善的程度来评价手术是否成功。但其疗效还未得到严格的大型随机化前瞻性实验研究证实。
3.2 经皮椎间盘内射频热凝术(PIRFT)PIRFT是一种应用射频探针来对髓核进行减压的治疗方法,在透视下,将探针置于椎间盘的中心,给予2-50HZ的电刺激,产生700C的温度,并维持90秒。PIRFT的优点是可以保护神经组织免受刺激。目前人们对Nucleoplasty 和PLRFT的具体作用机制尚存在很多争议。Chen等在尸体上进行的研究表明,Nucleoplasty 可以显著减轻非退变间盘的压力,但对高度退变间盘减压的作用却不明显[20]。Houpt等在研究中发现髓核射频术中纤维环的温度低于420C,达不到神经末梢灭活所需要的温度。这些发现都和人们最初的解释相矛盾,人们期待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髓核射频术的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应用。目前有关PIRFT的报告很少,而且报告的疗效欠佳。Barendse等进行了一个前瞻性双盲随机化空白对照研究,28名受试者均经严格筛选,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3名,对照组15名,采用相同的手术步骤,术中实验组接受700C射频热凝治疗90s;术后8周复查,实验组有1例手术取得成功 对照组有2例成功;2组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等评估指标上的改善没有统计学意义。作者得出的结论为PIRFT(90秒,700C)对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无效[21]。Ercelen 等也注意到了这一结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是否是因为热能的作用时间不足所致,他们进行了一个随机化对照研究,研究者在60名患者中筛选出39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800C射频热凝治疗,2组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120S、360S,结果依旧令人沮丧,2组在疼痛缓解、功能改善以及VA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2]。
4.结论与展望:
对于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腰椎间盘热凝治疗术因为其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和短期疗效相对肯定等优点,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不断见到报道。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许多新近文献报告热凝治疗术的疗效欠佳,热能影响椎间盘形态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很明朗,热凝治疗对局部组织产生的长期效应未知。尤其是IDET手术,最初的文献报告了较好的疗效,很多脊柱外科医生认为其为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带来了积极的进展,是广泛侵袭的腰椎手术的最佳替代手术。但是随着临床病例数的增多,相关研究的逐渐开展和深入,出现了很多相反的报道。人们发现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尸体的研究表明,IDET
[15]治疗区域的纤维环并没有观测到形态学的改变,生物力学研究也没有发现IDET术后腰椎稳定性有任何改变。[14] 即使相似的热疗应用于关节镜检查,疗效亦存在着争议。我们注意到Davas等IDET手术的早期倡导者亦对IDET的疗效提出了诸多质疑,他们最新的研究表明IDET的远期疗效较差。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研究者的解释也多种多样。很多研究者认为IDET手术的短期疗效还是较为肯定的,最初的报告由于缺乏长期的随访,无法对其远期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且最初的大部分研究均没有独立进行,缺乏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研究,并且没有进行随机控制性研究。也有作者认为IDET的术后疗效和术中热疗导管放置的位置密切[8] 相关,在那些正确放置导管的病例中,取得的疗效较为满意,[17]但这个结论也缺乏长期随诊资料的证实。Cohen等在一项评价IDET术后失败和出现并发怔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认为肥胖是其唯一密切相关的原因,在10例肥胖患者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仅有1例疗效满意;而与性别、年龄、加热节段的数量、吸烟史、先前[10]背部手术史无关。其它的一些热疗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而且与IDET一样,报告的疗效亦不理想,人们同样期待长期的随访资料。、尽管腰椎间盘热疗术的疗效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但是这类手术的出现仍然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人们期待开展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化研究,用以解决这些问题,并规范热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新的热凝技术的出现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必将产生积极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郑召民.椎间盘源性疼痛.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6):-
2. Christopher M.Bono, Casey K.Lee.Critical analysis of trends in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over the past 20 years.Spine 2004;29(4):455-463.3. 唐天驷,郑召民.积极健康地发展我国的微创脊柱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2):69-70 4. Timothy T.Davis , Parveen Sra, Nicholas Fuller, et al.Lumbar intervertebral thermal therapies.Th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34(2):255-262.5. Saal JA, Saal JS, Ashley J.Targeted intradiscal thermal therapy: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results.In: Int Soc Study Lumber Spine ,June 2-6,1997.Singapore.6. Saal JA, Saal JS.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for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a prospective outcome study with minimum 1-year follow-up.Spine 2000;25:2622-2627.7. Shah RV, Lutz GE, Lee J, et al.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a preliminary histologic study.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1;82:1230-7.8. Timothy T.Davis, Rick B.Delamarter, Parveen Sra, et al.The IDET Procedure for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Spine 2004;29(7):752–756.9. Saal JA, Saal JS.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prospective outcome study with a minimum 2-year follow-up.Spine.2002 May 1;27(9):966-73;discussion 973-4.10.Steven P.Cohen, Thomas Larkin, Salahadin Abdi, et al.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and Complications of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A Pilot Study Spine 2003;28: 1142–1147.11.Saal JS, Saal JA.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with a thermal intradiscal catheter.A preliminary report.Spine 2000;25:382-388.12.Ashok Biyani, Gunnar B.J.Andersson, Haleem Chaudhary, et, al.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A Treatment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Spine 2003;28: S8–S14.13.Spruit M, Jacobs WC.Pain and function after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reatment(IDET)for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Eur Spine J.2002 Dec;11(6):589-93.Epub 2002 Aug 09.14.Lee J, Lutz GE, Campbell D, Rodeo SA, Wright T.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after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 Jan;82(1):120-122.15.Kleinstueck FS, Diederich CJ, Nau WH, et al.Acute biomechanical and histological effects of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on human lumbar discs.Spine.2001;26:2198–2207.16.Pauza KJ, Howell S, Dreyfuss P, Peloza JH, et al.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Spine J.2004 Jan-Feb;4(1):27-35.17.Yung Chen, Richard Derby, Sang-heon Lee.Percutaneous disc decompres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Orthop Clin N Am 35(2004)17-23.18.Wetzel FT, McNally TA, Phillips FM.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used to manage chronic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new directions and interventions.Spine.2002 Nov 15;27(22):2621-6.19.Chen YC, Lee SH, Saenz Y, et al.Histologic findings of disc, end plate and neural elements after cobl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an experimental nucleoplasty study.Spine J.2003 Nov-Dec;3(6):466-70.20.Chen YC, Lee SH, Chen D.Intradiscal pressure study of percutaneous disc decompression with nucleoplasty in human cadavers.Spine.2003 Apr 1;28(7):661-5.21.Barendse GA, van Den Berg SG, Kessels AH, Weber WE, van Kleef M.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ercutaneous intradisc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for chronic discogenic back pain: lack of effect from a 90-second 70 C lesion.Spine.2001 Feb 1;26(3):287-92.22.Ercelen O, Bulutcu E, Oktenoglu T, et al.Radiofrequency lesioning using two different time modali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ogenic pain: a randomized trial.Spine.2003 Sep 1;28(17):1922-7.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5):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