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2: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名单
南京市(40人)
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
王 卫 南京市教育局高师处
桑志红 南京市教研室
汪笑梅 南京市教研室
马 黎 南京市教研室
岑 芳 南京市第一中学
张 红 南京市中华中学
严龙文 南京市金陵中学
蒋桂林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宋 辉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谢嗣极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卢新建 江浦高级中学
晋先英 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
陈立春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蔡 燕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李 漫 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徐瑞泰 南京市田家炳中学
浦丽华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江和平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丁玉祥 南京市郑和外国语学校
杨 婧 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
马 峰 南京市金色家园幼儿园
吴兴莉 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
于 琳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邓雪霞 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
郭学萍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黄云龙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周春燕 南京市板桥小学
潘来强 南京市扬子一中
刘一峰 南京市上元中学
李杏莉 南京市科学园小学
陈 宾 浦厂中学
任卫兵
六合高级中学
蒋小润 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齐月忠 溧水县第二初级中学
方红明 高淳县教科研与培训中心
赵 凯 南京市第29中学
侯正永 南京市栖霞区教研室
王进宏 南京市东山小学
蔡小平高淳县实验小学
王一鸣
无锡市(38人)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名扬 滨湖区教研发展中心
黄一敏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宜兴市实验中学
无锡市东林中学
无锡市蠡园中学
无锡新城中学
无锡市阳山中学
无锡市厚桥中学
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无锡市塔影中学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小
无锡市崇宁路小学
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阴市实验小学
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田胜龙 陈平高惠洪 丁 伟 任才生 杨培明 王 星 李 青 王 俊 李惠琴 钱云祥 高 萍 张文胜 章晓东 周荣伟 朱丽芳 伍红霞 黄 波 吴红华 张明霞 尤靖希 程继德 何 琼 顾燕萍 顾万春 陈卫平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李淑英 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焦肖燕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顾苏湘 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
张 荣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汪燕芬 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肖 群 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蒋春丽 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钱凌洁 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
吴建英 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陈晓萍
徐州市(46人)
丰县教育局
郭先锋
丰县实验中学
王绪东 丰县大沙河镇中心校
孙敦宝 丰县宋楼初级中学
刘继华 丰县民族中学
周兴东 沛城镇中心小学
吕永立 沛县湖西中学
张之光 沛县杨屯中心小学
董继荣 沛县城镇孔庄小学
陈艳春 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敬义 铜山县汉王镇中心中学
黄 华 铜山县汉王镇小学
曹玉辉 铜山县张集镇小学
刘吉永 铜山县徐庄镇毛庄中学
刘 峰 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
睢宁县凌北中学
睢宁县实验小学
徐州贾汪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州贾汪区大吴中学
徐州市九里中学
徐州九里区杨屯中学
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
徐州市鼓楼区文教体局
徐州民主路小学
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
徐州泉山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新沂市第一中学
新沂市高流初中
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小学
新沂市新安镇中心小学
新沂市窑湾镇中心小学
邳州市铁富初级中学
邳州市教研室
沛城镇中心小学
邳州市碾庄中学
邳州市教育局基教科
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中学
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中学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宋晓楼 高 键 余耀清 王少平郑卫红 秦敬元 孙明莉 石 婷 丁建华 刘尊立 赵智红 戴海明 王诗讯 孙 宁 徐言军 晁 远 王 军 胡松年 王继然 张 建 盖鸾英 刘立新 索会堂 崔朋增 高发亮 王永臻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李之刚 徐州市第十中学
陆 荣 徐州市第三中学
赵立胜 徐州市西苑中学
蔡卓莹 徐州市教育局
刘 勇 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程廷伟
常州市(36人)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曹少华 金坛市第三中学
贺小黑 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王粉林 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吴 芳 溧阳市别桥中心小学
虞 莉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刘福根 常州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郑宇明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张世善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惠仁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朱炳助 常州市武进东青实验学校
汤国忠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蔡自力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周建芳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 万莺燕 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王 瑛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陈建伟 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
陶建平常州市博爱小学
杭 燕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吴 珺 钟楼区教研室
周 蓓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章 玲 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
张 姝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刘光会 常州市潞城中学
朱 嵘 常州市潞城小学
季春风 常州市实验小学
杨文娟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姜明红 常州市北郊中学
邓 勤 常州市朝阳中学
符爱琴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丁建伟 常州市第二中学
郑 瑜 常州市实验初中
王 熹 常州市丽华中学
汤亚琴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志平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张 春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周雪峰
苏州市(39人)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殷建华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柳袁照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徐天中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
宋 化 苏州市花朵幼儿园
孟 瑾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张建华 大新中心小学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常熟教育局基教科
常熟市石梅小学
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常熟市东张中学
太仓市经贸小学
太仓市教师培训研究中心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昆山市实验小学
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昆山市葛江中学
吴江市平望中心幼儿园
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
吴江市中学
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相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相城区陆慕高中级中学
平江实验学校
东中市实验小学
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
沧浪区教育局教研室
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夏 敏 钱爱萍 刘 慧 薛文元 高 丽 唐建雪 杨水根 陆莉玲 顾永丰 张 庆 俞培菊 周菊芳 龚建青 夏丽萍 沈群英 顾伟峰
郭瑞燕 王海赳 孟晓庆 宁建英 盛文学 俞 辰 顾宇恒 汤 岚 戴海林 潘建萍 金阊区局教研室
董 华 园区唯亭中心小学
顾 超 园区教研室 吴县中学
顾建元
张华中 园区苏大附中
张 援 苏州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黄承虹 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张晓怡
南通市(40人)
海安教育局教研室
颜 敏 海安县韩洋初级中学
王建富 海安县海陵小学
徐金贵 海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孙厚清 海安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汤燕云 如皋市教育局
冯建卫 如皋市教育局
丁 非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尤素敏 如皋市白蒲小学
邵明道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顾康清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魏文华 如东县实验中学
吴丛铎 如东县实验小学
张 斌 如东县掘港双语小学
骆舒洪 如东县掘港童店初中
杨陆军 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唤民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郭志明 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
瞿德泉 南通市通州区二窎中学
王振华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袁 冲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姜新荣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静娟 海门市东洲中学
滕玉英 海门市实验学校
吴 勇 海门市教研室
徐 强 江苏省海门中学
高迎九 启东市汇龙中学
周鑫荣 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
季国栋 启东市大江中学
徐正辉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
陈金飞 启东市百杏中学
杨雪华 南通市港闸区教学研究室
周立栋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单冬旺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
陈晓凤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
须 中 南通市启秀中学
李庾南 南通市第二中学
陈育彬 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张梅琴 南通市跃龙中学
胡 健 南通市教育局
顾志刚
连云港市(39人)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科所
张廷亮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
连云港开发区教研室
灌南高级中学
灌云高级中学
赣榆高级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连云港东海高级中学
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
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
连云港新海高中东方分校
灌南县第四中学
赣榆县外国语北校
赣榆县实验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黄川中学
连云港东海县第二中学
连云港海州区板浦初级中学
连云港连云区新港实验学校
连云港连云区东港中学
新海实验中学
海州实验中学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陶卫东 顾长明 周 薇 吉海霞 宋世亮 刘 岩 王秀梅 杨 帆 陈广团 张修前 赵继光 赵士祥 李兴远 李 庆 张长松 左贞柏 张永谦 张 玲 郭早阳 葛其联 徐加法 刘 涛 施 玥 马晓燕 孟庆亚 郝志刚 连云港开发区中云中学
李效祥 灌南第二实验小学
杨晓莉 灌云实验小学
徐正文 灌云县侍庄小学
朱春雷 赣榆县实验小学
朱红甫 赣榆县青口小学
王聿松 赣榆县海头小学
梁培斌 东海县实验小学
姜彩清 连云港连云区东港小学
刘虎平连云区墟沟小学
姚玉琴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张晓英 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孟庆甲
淮安市(39人)
淮安市教育局
陈 东 淮安市教研室
薛祝其 江苏省淮阴中学
皇立同 江苏省清江中学
刘金龙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王 浩 淮安市实验小学
孙孝忠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庄德勇 淮安市北京路小学
周 武 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正才 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周文虎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凤凰新村幼儿园 张 昕 淮安市第三中学
丁健平淮安市繁荣小学
盱眙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马坝中学
江苏省盱眙中学
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
淮安市清浦中学
淮安市第二中学
淮安市人民小学
淮安市新安小学
淮安市车桥中学
淮安市楚州区教研室
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淮阴区开明中学
淮安市淮海中学
淮阴师范二附小
涟水县第一中学
涟水县郑梁梅高中
涟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洪泽县实验中学
洪泽县教研室
洪泽县共和中学
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省金湖中学
金湖县教学研究室
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金湖县实验小学
张业松 田永凤 王海兵 刘兴东 沈文汉 陆仁华 邵其国 朱正林 张大冬 吴金荣 张 健 王玉龙 王修忠 王开林 吴玉国 周培跃 稽雷高 任文珍 徐寿耀 翟启连 万泽林 张 辉 柏传松 吴承坚 汪德洪 邰凤琴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黄建萍
盐城市(40人)
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东台市第一中学
东台市实验中学
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大丰市教育局
大丰市实验小学
大丰市初级中学
江苏省射阳中学
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射阳县第二中学
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建湖县幼儿园
建湖县芦沟中学
盐城市亭湖小学
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盐城市南洋中学
盐城市第二小学
盐城市龙冈中学
盐城市第一中学
盐城市时杨中学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阜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季 东 张锦堂 郭春旺 仇志刚 何 钢 丁善辉 姜忠雷 吴少然 王克亮 印众庆 葛松超 凌翠苹 王孝荣 倪习龙 杜凤巧 陈文平王冬林 王良洪 王洪明 张成华 林成国 卢国华 阜宁县明达中学
赵永林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魏善庆 江苏省滨海中学
施问华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于利军 滨海县实验小学
於红中 响水县第二中学
张海洪 响水县运河中学
程 卫 江苏省盐城中学
陈俊江 盐城市初级中学
朱 斌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杨天成 盐城市盐阜中学
朱丽萍 盐城市第一小学
何 灿 盐城市实验小学
王建荣 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
张 和 盐城市双语小学
于伟伟 盐城市教科院
顾俊琪 盐城市教科院
陈小平盐城市教科院
杨玉明
扬州市(36人)
扬州市竹西中学
刘 岚 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束玉良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董爱华 扬州教育局教研室
杨志才 扬大附中 扬州一中
何继刚
赵 云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宝应曹甸高中
宝应县教研室
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
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
宝应县实验小学
高邮市第一小学
高邮市天山小学
高邮市开发区初中
高邮市郭集初中
高邮市教育局教科室
江都市育才幼儿园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江都市邵伯小学
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邗江实验小学
邗江公道中学
邗江陈俊学校
邗江月亮城幼儿园
仪征四中
扬州南师大二附中
仪征马集中学
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
仪征真州小学
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柏素霞 王桂喜 朱文凯 沈可平沈兆刚 郝玉梅 吴如渊 徐德兰 黄桂山 李长青 徐晓思 吴雪梅 于正军 王宝林 殷传勤 滕家庆 黄 彪 许兴震 许 健 李奕文 方 江
丁建生 王 勇 俞万所 李 鸣 吴成慧 扬大附属小学
潘 宁 扬州市梅岭小学
张 亮 扬州维扬区西湖实验学校
王红梅 扬州开发区施桥中学
姜 晶
镇江市(30人)
江苏省镇江中学
嵇云霞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黄法祥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冯章葆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邹 敏 镇江市江南学校
周晓华 镇江市第四中学
蒋 红 镇江市江滨中学
孙洁梅 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禾勤 丹阳市第六中学
朱万喜 丹阳市云阳学校
王钊方 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陆国杰 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先进 丹阳市导墅中心小学
蔡建良 句容市第三中学
张 春 句容市教育局
房家义 句容市第二中学
侯红宝 句容市春城中学
朱兴杰 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陆林 扬中市新坝幼儿园
王海英 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李红梅 扬中市第一机关幼儿园
王 莉 江苏省大港中学
叶忠明 丹徒区支显宗中学
李文化 镇江市实验小学
施 勤 镇江市素普实验学校
丁海红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倪梅芳 镇江市第九中学
谢群芳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陆其勇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郭昌华 镇江市金山小学
汤春芳
泰州市(38人)
泰州市教育局
翁光明 泰州市教育局
胡唐明 靖江市第一中学
李 兴 靖江市实验学校
陈兰彬 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何 良 靖江城西小学
印永桂 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赵红钦 靖江市教研室
周玉明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陈民生 泰兴市洋思中学
秦培元 泰兴市襟江小学
乔 新 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姚恒章 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赵鹤立 姜堰市教研室
王书月 姜堰市教研室
沙华中 姜堰市第二中学
蒋天林 姜堰四中
钱 岗
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陈志明 姜堰市实验小学
刘丽萍 兴化市教育局中教科
陆仁杰 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安早 江苏省兴化中学
孙 庆 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
张仕进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李 宁 兴化市实验小学
孙万寿 海陵区教育局
杨剑平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魏新仁 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魏 斌 泰州市扬桥中心小学
乔春朋 泰州市幼儿园
冯玉桃 高港区教育局
吉 波 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陈 李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
邢红扣 省泰州中学 省口岸中学 省泰中附中
夏淑萍
李立群
吕同林 泰州实验学校
曹文兵 泰州莲花学校
刘 琳
宿迁市(41人)宿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宿迁市教研室
宿迁市教研室
宿迁市实验学校
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宿迁市晓店中心小学
沭阳县建陵中学
沭阳县七雄初级中学
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沭阳县悦来九年制学校
沭阳县东关实验中学
沭阳县实验小学
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沭阳师范附属小学
沭阳县韩山中心小学
沭阳县周集中心小学
江苏省泗阳中学
泗阳县众兴中学
泗阳县双语实验小学
泗阳县致远中学
泗阳县庄圩中学
泗阳县来安小学
泗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省泗洪中学
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
泗洪县第四中学
王 波 朱京霞 王邦柱 王 勋 朱媛媛 吉广国 许大成 孙玉丁 张 潼 朱卫兵 周海洋 吴兴荣 程士杰 荣学工 周相柱 孙其飞 徐海龙 晁德山 蔡志坚 韩广军 唐善胜 李明旭 赵文超 程振理 范晓红 祖 瑞 泗洪县第三中学
蒋 宇 泗洪县实验小学
黄德忠 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钟永华 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宿豫区实验小学
宿豫区来龙初中
宿豫中学
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
宿豫区教育局教育科
宿城区教育局基教股
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宿迁高等师范附属小学
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
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宿城区洋河实验小学
许兴奎 朱秀玲 金庆军 徐 超
张 明 袁 军 王宿梅 卢书茵 吴志刚 陈 涛 宋光金 姜广辉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争做村小课改工作的“领头羊”
———邳州市邢楼镇优秀青年教师朱新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邳州市邢楼镇中心校 朱新炜
2000年7月,我从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毕业,同年8月入党并参加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年以来,我一直持守在村小教师这个的平凡岗位上。我始终坚持以“勤学、善思、求实”为指针,认真、务实地走过每一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次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本人有幸投身于这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领域革命的重大改革中。作为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我负责指挥、调控和监督学校课改工作的整体运作;曾承担过除毕业班以外的年级数学学科的实验任务。在课程开发、实验与管理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思田小学、邢楼镇乃至整个邳州市的课改实验工作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从我市全面铺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后,我便主动要求参加各种市内外课程改革培训。如2004年7月参加邳州市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教法培训,从05年起阶段性地参加教育学会系统的省市级科研课题主持人培训和各级的课改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
为了洞察最新的教改动态,关注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我坚持阅读了大量的教学刊物,如《新课程》、《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在这些杂志报纸中吸取营养。我还借助网络这一快捷的信息资源,从专家和同行的优秀经验中去深深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我快速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我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并透彻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改的前沿理念和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坚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课改沙龙等学术活动,为教师们切实开展好课改实验工作搭建平台。
二、立足课堂教学,有效推进实验工作
在教学观念上,我提倡“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新知的教学”;在课程设计上,从传统的“我教你学”转变为学生的“我要学”;在学习内容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学生掌握:在教学方式上,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秉承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学生们都爱上我的课,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激活学生经验、贴近现实生活、追求真实有效”独特的教学风格,事迹材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工作以来,我先后12次在市、镇两级各类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承担镇级以上示范课、引路课10余节。“更加真实、更具特色,更富灵性”的教学风格是我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我积极探索符合课改理念和教育教学实际的评价方式,在课程的评价上,由过去强调考试甄别、比赛获奖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纵向比较,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勤于质疑反思,潜心提炼实验成果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透彻了解他的学生,不断反思教学常态下的师生活动,课改实验工作尤为如此。几年来,课程改革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新课程的作用。实践中我能在有意识的繁衍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教学之余,我坚持质疑反思,尤其善于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去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我还不时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课改实践中的点滴感悟流淌于笔尖,通过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与专家对话,与大师交流,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已有近20篇教育论文、教学案例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或在省市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
我所撰写的《儿童经验——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荣获徐州市第七届“科研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儿童经验——教师教育科研的新视点》荣获徐州市教育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一等奖,《理性处理教学中的“失误”》荣获徐州市首届中小学教学案例一等奖;《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步骤偏多就意味着超纲吗?》等文章发表于《邳州教育》、《实验通讯》、《徐州教育科研》等刊物。
2004年7月25日,我申报的课题《儿童经验对探究性教学的制约和影响》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评审立项为省级“十五”教育科研课题,从而弥补了邢楼镇课题研究“0”的空白。在研究周期内我带领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深入学生群体,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因为学校资金短缺,我累计提前垫付三四千元。没有经验,我不厌其烦地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指导,同知名学校交流。课题组在研究中学会研究,逐步形成了“师本化”的研究特色。在结题时,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课题为实施新课程、体现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个案。其研究成果荣获省市教育学会系统“十五”优秀成果一等奖,并排名第一。在徐州市教育科研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上,邳州市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以该课题研究为实例,做了《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在邳州市“十一五”课题研究分片观摩活动上,我应邀做了专题发言。教研室魏星老师,对课题组“课堂即研究,课题研究完全可以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巧妙完美的相融和”的研究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一所村级小学,在自选课题方面取得如此收效,而且能牢牢把握住“研究学生”这一教科研的永恒主题,这在全市乃至全省并不多见。
作为“十五”课题的延伸和拓展,2007年12月30日,我申报的课题《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研究》被徐州市教育学会立项为 “十一五”重点课题,并推荐申报省级科研课题。2008年5月顺利经过省教育学会专家评审,获得立项。目前,“十一五”课题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我和我的同行们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的相互关联,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研等领域,逐渐形成一定的特色,成为苏北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大亮点。
我曾先后6次被市镇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授予“优秀教师”、“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考核连续五年均为优秀。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三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纲要》指导下,认真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实现“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教育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学习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组织“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指导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转变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使课程改革同时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普及过程。要把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组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组织非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暂未进入实验的各年级教师深入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课程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伟大、更加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和关键作用,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二)调整课程结构
1、适应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全省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统一设置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学校如作出与本地区不同的选择,须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要鼓励各县(市、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设置综合课程,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各实验区选择综合课程的学校应达到一定比例。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要率先设置综合课程。
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小学和初中课程的相互衔接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增强义务教育课程的整体性。
2、全省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3、要切实把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设置的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以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最新发展为背景,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改革学科课程。
4、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规划要求开设小学外语课程,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改革外语考试评价方式,逐步推进等级考试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外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2005年前,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学校和区域性网络的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现有条件,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初中阶段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要结合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积极试行“绿色证书”等职业技术证书教育。
(三)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心甘开放以来,我省中小学广泛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典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典型和经验的示范作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小级教学等改革试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共同发展。
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和探究,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
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在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班队集体和和各种活动小组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功能;把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施的社会化水平。
控制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小班化教学方面取得整体突破。
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开发信息资源,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习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四)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严格控制小学阶段各种考试的次数,继续推行等级记分制,完善小学升初中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将升考试与平时的综合表现、考查情况结合起来。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内逐步推进热点高中部分招生计划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和教学水平评估等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继续实行以省辖市为主组织中考的制度,加强对各市中考组织、考试命题的监控和评估。逐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县(市、区)中考改革的自主权,对选择设置综合课程的初中,给予相庆的政策支持。
高中进行学分制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
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会考改革。会考内容以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理化生实验技能为主。要进一步通过会考的渠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我省高考改革自主权,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改革方案。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充分发挥高考改革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市、区)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与管理中的职责,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形成相互协调和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
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我省实际,制定全省统一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并组织开发地方课程,做好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工作。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好国家、省各项课程政策和计划的同时,积极组织各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中小学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发或选用本校课程,增强课程对于不同社区环境中学生的适应性。
(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师资培训、培训工作当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予以充分重视。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级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本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规模和进度。
要把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把省、市、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和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改进培训过程。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跟踪指导,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与“园丁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全省各级教师培养机构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教材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从2002年起,承担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应人武部采用新的课程方案。承担高中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也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调整原有课程计划。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积极参与,高度负责”的改革思想,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2001年秋季,国家级实验区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根据自愿申报和已经扎实启动实验准备工作且达到一定基础的原则,确定一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各省辖市至少应有1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实验区,有条件的省辖市可整体进入。非实验区较为成熟的学科可采取单科加入的方式,提前进入实验。
2003年秋季,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范围。每个省辖市进入实验的中小学生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同年级学生数的50%,现有的35个县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人武部进入。
2004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二)普遍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全省普通高中继续采用现行过渡性的课程计划。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现行计划的学习,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后,我省将及时组织实验和推广。
(三)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面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认真组织培训、学习和交流,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的试验和推广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论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实事来抓,形成组织和政策保障,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省教育厅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各市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
调整、充实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实行“编、审分开”。省“中小学教材审委员会”负责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教育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省教育厅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助资料目录,指导全省中小学实际选用。
省教育厅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分也要相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启动和实验阶段,应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
省、市分别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全省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明确职责,深入实际,集中解决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取得突破,促进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相互配合,适当分工,形成上下协调的组织与工作机制。
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要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基础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其它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理论和资源优势,形成统一的专业指导力量,科学、规范、高质量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探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原则出发,广泛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未来、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结合科研、教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建设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或选用学校课程。
加强中小学网络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各类专用教室以及其它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环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
(四)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对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启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实验的制度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各实验区和学校要围绕《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执行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各科课程标准,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加强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并解决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课程综合化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长期性,防止出现简单化、走过场现象。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各实验地区实验学校要全员发动,除参与起始年级实验工作的教师之外,要动员所有教师参与研究本校的实验,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改革的合力,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衡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朱立功,男,48岁,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故城县故城镇中心校副校长。在课程改革的这几年中,善于学习、勇于挑战自我,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骄人成绩。
一、积极投身课改,为自己赢得荣誉
持之以恒的教改实验探索,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修养,锤炼了教学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2009年我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研究中心聘为国家级研究员;2010年被衡水市教育协会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0年指导胡峰老师参加河北省教育厅举办的小学英语整合优质课,获指导奖二等奖;2011年11月,凭借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我获得第七届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英语优质课第一名;2011年被县政府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为我校和故城教育争得了荣誉,展现了新课改形势下我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水平。
我还积极致力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近年来承担和参与了几个国家级课题实验。我于2008-2009年承担了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并于2009年顺利结题。2010年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也顺利结题。
二、兢兢业业,以校为家
作为中心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我不但为众多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而且从不吝惜将宝贵的经验授之予人。工作期间辅导青年教师多次获县级和市级赛课一等奖,主持并参加了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除了在教学工作上带头,还努力做好行政工作,出色完成领导
1交给的各项任务。自担任中心校副校长以来,为不影响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将工作带回家干到深夜十一、二点。在我与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我们故城镇中心校被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中心校;2010年和2011年两次被县政府评为义务教育先进学校;2010年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研究中心评为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优秀实验单位。2011年11月被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会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三、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为了在工作中能夯实教学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心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有效教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开创了教研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保持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县领先的地位。
为了课堂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改革听课方式,加强了领导听课,杜绝不备课上课。我们采取了推门听课为主,与说课,汇报课,示范课相结合的方式,讲完就评,把重点放在评上。上课“研”过程,说课“研”教法,评课“研”效果。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促使教师们积极备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中心校在开学前还统一进度教学,凡擅自停课,调课都视为责任事故,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坚持实施教学工作月查制度和随机抽查制度,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肯定。
好的质量源自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源自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源自
好的教科研。校本教研坚持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解决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校本教研送到学校,送到课堂,从小处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走向教学实际,提出“问题即课堂,教学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理念,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细小问题或解决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的问题,通过课后同事间交流、研讨的形式解决。常此以往,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
经过实践,我们探索出教学中教研—教研中研讨—研讨中指导—指导中提高的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与时俱进,培养名师
为了让教师们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我们要求全镇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接受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我们聘请县教研室领导亲临学校坐阵,随堂听课指导。我们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对其他教师进行传帮带,实施名师工程,使教师专业成长沿着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方向不断攀升,有力促进了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全镇教师的不懈努力,我镇小学教学工作一直在全县的前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树立更新更高的目标,不断开拓创新,为全县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文地镇堂兰村小学:阮书培)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从教廿几年来,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学习新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理论,忠于职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本职工作不断跨上新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投入新课改工作之中,以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看待学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以研促教,勇创新路
为了在工作中能夯实教学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有效教学,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开创了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质量在全镇领先的地位。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改革了教师听课方式,采取了推门听课,说课,汇报课,示范课相结合的方式,讲完就评,把重点放在评上。上课“研”过程,说课“研”教法,评课“研”效果。这样一来,教师的业务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都能积极备课,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我们还坚持实施教学常规工作月查制度和随机抽查制度,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
好的质量源自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源自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源自好的教研。校本教研坚持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解决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我把校本教研送到课堂,从小处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走向教学实际,提出“问题即课堂,教学即研究,成功即成果”的理念,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细小问题或解决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的问题,通过课后同事间交流、研讨的形式解决。长此以往,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大大提高了。
经过实践,我探索出“教学中教研—教研中研讨—研讨中指导—指导中提高”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模式。
二、更新观念,投身课改。
新课程改革之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更需要学会在学习中不断思索。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只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才能迎接挑战、赢得主动;才能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1.角色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
2.课堂教学多模式。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模式不改将会导致课改的失败。如今在我县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县三小的“三环四标”、三育的“四步教学法”及那林中心小学的“五环大课堂”等教学模式。为此,我着力把创新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创新教育经验、方法,仔细推敲,领会其实质,融百家之长,在实践中反复提炼。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并积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深入学生,并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走进我的课堂,听到的是:“大家商量商量吧”,“你回答得真好,谁还有别的方法?”“别紧张,再想想”„„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焕发出前所未生机与活力。3.学习知识多形式。课堂上实行“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同时也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体验。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4.评价学生多视角。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评价学生要“重过程”、“多角度”、“全方位”,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和发展学生的多项潜能。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模式,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教学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还可同伴评、老师评、家长评、自我评、定性与定量相评等评价,通过不同侧面与侧重点去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的发展。
三、乐于进取,善于总结。
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课改的同时,我时刻不忘朝着科研型教师发展。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的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在上完课之后认真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学校组织开展的每次公开课,我都认真备课,并在上完课后认真听取有经验的教师评课,认真总结,反思,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作为教训。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教研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为了提高自己,也为了带动别人,我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讲评外,还积极走进特岗教师的课堂,无私地把自己的先进教学经验与他们分享。在我的精心辅导下,我校特岗教师宾丽娟、阮春兰、阮素英、邹丽敏、宋琪琪参加镇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大大提高了她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
四、积极向上,争创佳绩
三江中心校自任命我为堂兰村小学教导主任以来,使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既要抓好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又要做好率先垂范。为了做到教学管理与个人教学两不误,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研究制定教学改革各项制度及细则,积极同有经验的领导和老师交流关于学校教学工作的不足和整改措施。全体老师在我的引领下,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取得显著的成绩。2013---2016四个我校连续获得了三江小学六年级学科毕业检测积分第一,当年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学校”。个人获得荣誉方面:2014年09月由于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玉林市优秀教师;2015年12月获得2014--2015学博白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6年10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博白县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目标孕育新辉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以学习和实践,以改革和创新,以敬业和激情,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