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

时间:2019-05-14 04: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

第一篇: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

1. 森林资二类调查采用的技术方法有几种,请简述之?(8分)

答:

一、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航空像片为主要工具的抽样调查。如分层抽样、回归估测等,抽样调查控制调查总体运用万分之一地形图进行小班区划,并通过林木标准地、角规测树、样地平均数或目测等调查方法落实小班林木资源现状。

二、采用航空像片判读技术与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森林资源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2. 林业用地分为8个二级地类,请列举出8个二级地类的名称?(8分)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3. 请简述伐区作业调查临时标准地调查内容?(12分)

1)标准地境界测量;2)标准地每木调查,用围尺测定每株立木胸径,填写每木检尺记录表。3)测定平均高、平均冠径、平均枝下高;4)测定郁闭度;5)立地条件调查,主要进行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和覆盖度;6)材种出材量调查

4.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哪些?(6分)

1)资源类型多;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3)分布不均;4)森林结构不合理;5)林地生产力低;6)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5. 试阐述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类型及内容?(15分)

1)一类调查:或称一类森林资源清查,也就是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大区域性的森林资源清查。在林业部组织下实施,是在短期内清查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消长变化规律,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复查间隔期为5年。一类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面积、蓄积、生长量、消耗量、更新、采伐等,一般通过固定样地调查来实现。2)二类调查:即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森林调查,亦称森林经理调查,此类调查根据林业部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生产单位范围内进行,是为林业生产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或总体设计以及区划、规划等提供依据。复查间隔期为10年。

3)三类调查:即为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施工前进行的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作业设计、林分抚育设计、林分改造设计、森林保护设计等需要进行的调查。每年按照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造林、抚育采伐等计划,安排调查任务。主要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生长状况与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

6. 我国的林区主要有哪几个?(8分)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Ⅱ蒙新防护林地区; 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7. 什么是森林调查的小班?(6分)

是为了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森林资源,便于开展森林经理活动,在林班内划分为若干个生物学特性和经营特征一致,而且与其它相邻的地段在经营措施上有差异的地域小区地段叫小班。8. 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哪些?(6分)

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林分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蓄积量;材种出材量等

9. 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试说明各阶段的内容和特点?(15分)

1)第一阶遥感监测为遥感图像面上信息提取,用以获取调查总体区域内森林资源结构的区域性宏观信息,包括森林类型、面积、蓄积、郁闭度、生物量和碳储量、覆盖度等现状以及变化信息,从而客观、概括地掌握调查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状况。具体而言,从空间分辨率来看,以中低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主;从时间分辨率来看,尽量采用数据接收周期短的卫星数据;从光谱分辨率来看,传感器含有可见光、近红外和热辐射波段、而且波段设置越窄,所提取的植被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地表状况。

2)第二阶遥感监测为遥感样地监测,是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现行遥感调查技术为基础,通过采用目视解译提取有关遥样地信息,用以掌握遥感样地点的陆地植被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类型、各类林业用地、荒漠化、沙化土地一级湿地地类面积和变化信息等。因此,第二阶段遥感监测对遥感数据源有相对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相要求,卫星影像应能反映细部的森林植被特征。

3)森林资源遥感监测第三阶为地面样地调查,是利用固定样地进行定期调查森林资源,用以提取固定样地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信息。10. 阐述植被的反射光谱有哪些特点?(10分)

1)植物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有吸收作用而对绿光的反射强 对绿光(0.55μm)有一小的反射峰值,反射率大致为20%,这是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注意这里也正是太阳光的光能峰值。

2)在红光处(0.68μm)有一吸收谷,这是光合作用吸收谷。注意此处太阳光能仍很大,若吸收谷减小,则植被发黄、红。

3)在0.7-1.4μm与1.5-1.9μm有很高红外反射峰,反射率可高达70%以上,这两峰与前边红光波谷是植被光谱的特征。这第一峰波长段还处在太阳光能波谱中主要能量分布区(0.2-1.4μm)占有全部太阳光能量90.8%,这是遥感识别植被并判断植被状态的主要依据。

4)在1.45至1.95μm有两处吸收谷,表明植被中水分含量。

5)不同种类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而植物与其它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显著不同,这是遥感可以估测生物量的基础。

11. 试列举出几种常用植被指数?(三种以上)(6分)

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垂直植被指数PVI;绿度植被指数;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

12. 用于遥感影像判读的主要光谱特征有哪些?(不少于5个)(10分)

色调(Tone):如在黑白像片上静水是黑色的 颜色(Color):真彩色可以真实反映地物的颜色.形状(Shape):如房屋,道路,湖泊,机场,工厂的形状特色都很明显

阴影(Shadow):可反映地物的高度和形状

大小(Size):地物的形体大小也是地物特征的一个方面与比例尺有关

位置(Site, location):如坡位,坡向,经纬度,海拔以及与其它特征的关系

纹理(Texture):反映灰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格局(pattern):如水系就比较明显

时相(或季相)13. 试列举GPS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不少于4项)(8分)

建立林区GPS控制网点;遥感外业建标;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木材面积;森林火灾周边测量;测定地区界线

14. 试说明森林资源调查中可能用到的资料有哪些?(10分)

遥感影像,地形图,林班图,道路图,树种分布资料,调查规范,各类调查表

15. 森林资源调查的成果主要有哪些形式?(10分)

小班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专题图,各类调查表等 16. 简述二类调查中用回归估计法调查小班的步骤?(15分)1)选择最新的、大比例尺(1:2.5万以上)的航空相片。2)小班判读,在航片上勾绘出林中地类和小班边界。

3)小班的转绘与求积:在航片上区划的小班转绘到地形图上,在地形图上求小班的面积。

4)判读各小班蓄积量:根据小班判读因子(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地位级、平均高等),从相应的航空蓄积量表或数量化材积表中确定各小班的判读蓄积量。

5)确定实测小班的数量: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小班进行实测。6)实测小班的调查:凡抽中的小班,应进行全林实测。但在现实中,工作量太大,难以实现。常用强精度抽样的方法估计小班的蓄积量。在抽中的小班中,除蓄积量实测外,对其他林分调查因子可采用实测、目测或部分实测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7)建立回归方程

17. 简述森林资源经营类型及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10分)

经营类型是在林种区内,根据小班特点,进行归类组织,采取相同的经营利用措施,所组织起来的单位,称为森林经营类型或叫作业级。经营类型的组织,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树种的不同:林分或有林地小班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树种不同。

(2)立地质量的不同:优势树种或主要树种相同,而立地质量不同,表现在地位级、地位指数(级)不同时,小班(林分)的自然生产力则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优势树种相同而立地质量差别显著、且各占一定的面积比例时,根据经营要求及经营条件,可以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3)森林起源的不同:优势树种相同而林分起源不相同,则林木的寿命、生产率、材种、出材量以及防护效能均不同,可分别组织经营类型。(4)经营目的不同:根据经营目的不同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

18. 试述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

19. 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谈谈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12分)

20. 试按 GIS工程思想设计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系统。(15分)

根据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及对系统功能需求的不同层次 ,可在应用意义上分为 4 级系统 ,即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和县级。这 4级系统互为依托、相互兼容、各有侧重 ,有机地构成统一的“全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内部资料]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内部资料]

一、填空题题库

1.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2.____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

3.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4.____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一元主义

5.____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

6.____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

7.____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代议制民主

8.____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

9.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0.____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专制君主制

11.____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第三条道路

12.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

13.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14.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15.____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共利益

16.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17.____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政治秩序

18.____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

19.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20.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21.____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伦理

22.____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

23.____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24.____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

25.____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26.____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

27.19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28.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29.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议行合一原则

30.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31.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与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国家;社会

3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3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3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学说。人民主权

35.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

36.根据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37.根据马克思的理解,____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38.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39.公共权力具有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40.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4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____、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人民

4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43.建设社会主义____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政治文明

44.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45.具有现代化和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46.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上层建筑和

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47.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48.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____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传统型权威

49.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____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50.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____,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

51.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5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

53.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____。分权原则

54.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霸道

5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56.我们把人民运用其____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民主权利

5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

58.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5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60.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62.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63.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64.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65.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66.亚里士多德把____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国家

67.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68.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69.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普选制

7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____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军人集团

71.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72.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信访

7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法家

74.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75.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____的典型。暴民统治

7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77.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____。政府权力

7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79.政府的____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权威性

80.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81.政府以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82.政治____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正义观

83.政治____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合法性危机

84.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____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合法方式

8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____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86.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____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利益

87.政治社团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88.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89.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个人

90.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____问题。价值中立

9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9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93.直到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

94.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95.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

96.中国人民____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政治协商会议

97.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____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98.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____。法律下的自由

99.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____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100.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二、选择题题库(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2.(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3.(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4.(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选举

5.(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7.(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公民文化》

8.(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法国D.阿根廷

9.(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A.宽容D.理性

10.(AD)是多党制的典型。A.法国D.意大利

1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12.(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13.(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14.(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B.公民监督

15.(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B.规范方式

16.(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B.潘恩

17.(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18.(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C.契约

19.(C)是政府的灵魂。C.阶级性

20.(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C.道德

21.(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政治制度化

22.(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D.理论与策略

24.(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D.人民主权原则

25.(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26.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D.共产主义者同盟

2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

28.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29.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30.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31.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C.新右派

32.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33.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D.法国革命

34.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A.复决权

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35.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政治制度化D.减少政治参与

36.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7.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政治秩序

38.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39.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40.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苏维埃政权形式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41.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D.社会伦理

42.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B.政府体制

43.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义务B.责任D.权利

44.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45.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46.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47.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48.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BCD)。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49.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A.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

50.多元民主理论认同(A)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精英

51.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52.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53.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54.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A.政治权利

55.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56.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57.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君权神授论

58.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D.自然科学

59.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60.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61.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6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C.村民自治

63.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64.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65.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生存权D.自由权

66.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B.伦理政治学

6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6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D.自治

69.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C.英国D.美国

70.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71.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72.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73.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7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私有制D.分工

7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经济秩序

7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77.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78.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D.达尔

79.民主的限度包括(A)。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8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8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ACD)民主制。A.代议制C.直接参与D.精英

82.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83.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4.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85.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B.德治C.礼治

86.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

87.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88.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89.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90.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制度化D.独立性

91.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92.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

9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94.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

95.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A.限任B.监督D.选举

96.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97.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9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99.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100.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101.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2.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D.人民主权原则

103.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104.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D.政治秩序

105.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106.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C.国家干预

107.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108.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D)正义。D.程序

109.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D.英国

110.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11.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11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113.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115.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社会主义

116.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17.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保守党D.工党

118.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评价性B.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

119.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120.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现代化

121.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C.竞争

1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政府C.市场

123.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124.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D.新闻舆论

125.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12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自由主义

127.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128.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129.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D.议会民主

130.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民主制

131.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D.有助于经济发展

132.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133.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134.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A.权威性B.扩张性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

135.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D)。D.秩序

136.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ABD)。A.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B.权力结构的稳定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7.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138.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

亚里士多德

13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140.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141.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142.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D.平等协商

14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144.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法B.势C.术

145.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D.治国之道

146.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147.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148.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14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150.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团D.政党

三、名词解释题库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3.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5.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6.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9.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0.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11.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2.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3.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5.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16.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7.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8.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19.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0.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1.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2.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24.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四、简答题题库

1.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1)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4.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5.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6.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7.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8.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9.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0.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11.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2.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

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3.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15.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6.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7.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8.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五、论述题题库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价值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神学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4.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5.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6.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是私域的范畴,它以公民个人为本位,强调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利益分配中应有的资格,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是公域的范畴,是国家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成员的强制性力量。因此,对权利与权力进行划分首先意味着权利的领域变成权力的边界,意味着国家权力不得任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权利乃国家权力止步之处”,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为此,必须分配给社会领域广泛的权利,以增强抗衡权力的强度;必须优化权利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和健全与权力结构相平衡的权利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权利救济的机制,提高公民的普遍权利意识。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政党的基本功能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府的特性。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

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9.试述政治权力的特性。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10.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的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

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篇: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根据《》文件精神和市林长办要求,为着力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微信公众号、林长制专栏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林业生态治理动态信息、林业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监督建议提供渠道,进一步团结群众力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实现*区“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的发展愿景。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初步统计,*区国土总面积*万亩,其中林地面积*万亩,占*%;湿地面积*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全区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为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关于做好“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按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和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亩、不大于*亩的要求,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及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辖区内所有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管护责任区域划定,并建立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责任区与护林员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构建起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队伍。将林长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责任人。

(一)管理方式

通过专职护林员队伍整合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区划和专职护林员与管护责任网格对应落实,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巡护系统主要包括林长、林长办工作人员、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等人员,具有专职护林员巡护轨迹记录上传、巡护发现问题上报处理、巡护轨迹及发现问题统计展示等功能。各级林长通过手机APP对巡护系统中展示的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等数据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分级管理,逐步实现林长制信息化。用法治精神,推动各级林长用交办、督办等方式履行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建队伍

*.监管员原则上由基层林业站所人员或包村干部担任。

*.分级设立“林长”。

区级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分别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和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担任;设立乡镇“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乡镇(区、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管委会主任)担任;设立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担任。

*.建立健全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是构建“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解决基层林业站所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依据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和管理任务,结合工作实效上报所需专职护林员人数。

巡护范围:全区范围。

巡护时间:白天正常巡护,晚上根据工作需要下达任务。

第四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建设林业两大体系、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省林业厅浙林资[2007]48号文件要求,为保证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发展义乌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掌握全市生态建设动态、科学监测林业建设质量、客观评价建设成效的有效方法,是义乌市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内在需要,为义乌市制定林业管理政策,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建立动态的数字化森林资源档案,有效解决10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所造成的调查成果缺乏时效性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问题分析

有利条件是2007年我市正在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届时将建立义乌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态监测技术要求高,技术人员业务需进一培训提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动态监测涉及林业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内容广泛,需要一定的装备和经费。

三、体系建设目标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不仅涉及监测理论与技术层面,而且涉及人员、设施、管理体制等实施层面。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和监测系统实施的各种条件,形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1、建立并逐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把资源动态监测数据落实到镇(街)及以下单位。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以小(细)班数据更新为基础,小(细)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小(细)班内林相基本一致,小(细)班调查对林分因子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包含具体的森林资源信息。通过每年更新全部小(细)班数据,能够提供详细的汇总表格。

2、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把全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到年底,能及时反映当年森林经营绩效,为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并分解到镇(街)提供依据,有助于全市林业的正确决策。

以实时化的监测为突破口,近期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为主要目标。

3、建立以地面调查为基础,以抽样技术与模型技术集成、“3S”集成的市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实现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实时化、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4、提高成果质量

产出各项专题图件、表格,编制专题报告和综合成果报告,扩大监测成果的应用领域,提升监测成果的使用价值,提高监测成果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活力。

5、实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公报

实行市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统计分析公告,监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状况,市生态监测指标,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域发展宏观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四、体系建设技术路线

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小班的森林资源数据更新、小班抽样调查。首先对小班数据逐年更新。然后,通过二阶分层回归抽样估计方法,把外业调查工作量减少到合理程度,对全市总体蓄积量作出抽样估计、总体控制。抽样强度为,每年抽取1/10村(不重复),对抽中村内的全部小班进行复位调查,则10年对全市轮查一遍。建立连续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体制(而不是期间性的间断制),完善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整个动态监测方法由一系列过程组成,包括小班档案更新、小班蓄积生长模型更新、小班抽样蓄积更新、全市总体蓄积抽样估计与统计推断等。

对基于小班数据更新的动态监测方法,需说明的是:原小班调查数据为目测数据,目测数据的精度,即原小班调查的质量对现在数据更新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原数据的可靠性问题需要预先确认。现在抽样小班采用实测调查为主,结合目测调查,外业调查仍有一定的工作量。

五、体系建设技术方案

1、小班数据更新与统计汇总

(1)按照《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的有关技术标准,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后面积、蓄积、地类、林种发生变体的小(细)班进行数据更新,小班界线发生变化 的小班,勾绘小班界线(允许增加或减小小班),按变化后的因子填写小班卡。

基地造林(包括退耕还林)的档案资料(地形图、设计、验收材料),由绿化造林科提供。

资源调查以来的森林火灾调查档案,由防火办提供;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档案,由森林资源科提供;乱砍滥伐林木档案,由林业派出所提供;森林病虫害档案,由森防站提供;林业站,林场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相关工作。

(2)利用生长经营模型更新小班蓄积

以全市为单位,建立生长与收获模型,为小班蓄积数据更新服务。

在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指导下,搜集整理标准地、样地调查资料,结合义乌市森林资源消耗特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小班数据更新要求的生长经营模型。

模型因变量可以是生长率、蓄积量等,自变量包括年龄、密度等,如有可能,引入立地因子作为自变量。

(3)小班抽样调查

以小班为调查单元,进行抽样、小班复位调查。

当年复位调查小班采用调查的实际数据。

(4)小班回归更正小班蓄积

非当年调查小班则进一步采用回归模型校正数据。需研究:①小班前期(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的回归关系;②生长模型更新后小班(单位)蓄积与现状调查(单位蓄积的回归关系。选择回归效果好的回归模型进行校正。

(5)统计汇总

小班统计汇总后,得到详细的各种地类、林种、起源、树种等森林资源数据,包括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等等。

2、小班抽样估计与结果检验

研究基于小班抽样(不等概率抽样)的总体蓄积推断,控制与检验小班数据更新结果。

小班抽样调查方案另需详细研究。小班抽样调查技术包括抽样方式、抽样估计公式等。

小班抽样方案设计采用分层二阶抽样回归估计模式。

分层因素可以是:按树种分层,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按树种结合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层。一般根据树种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进行分层,如松高、松中、松低、杉高、杉低、阔高、阔中、阔低。如果某些层的一阶或二阶单元数太少,则按单位面积蓄积量按树种归并,单位面积蓄积量不作分层因素。

分阶因素:以全市为总体,分村、小班二阶。以村为一阶单元,样本相对集中,有利于外业调查工作开展。

3、专题调查与综合监测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综合的动态监测。

小班数据更新与小班抽样检验以主体森林资源监测为重点。林木和林地是森林资源的主体,林木和林地以各类森林蓄积和面积为主要监测指标,主体森林资源监测是综合监测的基础,在综合监测中处于核心地位。

现代森林资源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为了开展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综合监测,需要开展专题调查,如森林生长与消耗调查、珍稀植物与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森林健康调查、森林土壤调查、森林环境效益调查等等。

六、体系建设成果报告

有关表格:提供市级资源数据,分解到镇乡(街道)、村的数据供参考。

动态监测报告:动态监测技术总结、资源数据分析。

根据小班数据更新结果,结合本市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在如下内容中择项分析。

1、森林多资源与林业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1)传统森林资源监测

包括:林地、林木、森林植被等。

(2)森林多资源监测

包括: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资源等。

(3)森林健康监测

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酸雨危害等。

(4)林业生态监测

包括:森林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如林地土壤侵蚀、林区水资源、碳循环等。

2、重点区域监测成果

以重点流域、重点镇乡(街道)为单位的监测。

3、重点工程监测成果

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的监测。

4、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连续动态监测成果,结合林业政策、发展规划、实施措施,作出中、长期的森林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5、森林资源评价

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现有监测指标,研究并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监测体系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力。

根据监测成果、评价指标,开展森林资源质量与功能评价。

七、实施计划1、5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初稿,讨论修改。

2、12月底前完成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

4、12月底提交成果。

八、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与队伍保障

组织保障是搞好综合监测工作的前提。为了加强综合监测体系的领导,集中力量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林业局、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挥和组织全市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实施,审查监督体系建设规划与计划,主持体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等。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监测办公室,成员由办公室、森林资源科、绿化造林科、林业派出所、森防站、防火办负责人组成,林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组织、协调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同时,加强全市调查监测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专人从事调查监测工作,依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制度开展调查监测工作。

2、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灵魂。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协作,涉及人员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尤其是野外作业条件十分艰苦,要保证监测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每一步有章可循,进行层层控制,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全过程重视质量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防范于未然。检查中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作,除责令责任人返工重做外,应严肃处理,切实提高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3、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要提高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稳定专项业务经费的渠道,确保并逐步加大监测工作的投入,每年动态监测经费45万元。

义乌市林业局

2007年5月22日

第五篇:森林资源2021年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2021年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 根据《》文件精神和市林长办要求,为着力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微信公众号、林长制专栏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林业生态治理动态信息、林业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监督建议提供渠道,进一步团结群众力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实现*区“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的发展愿景。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初步统计,*区国土总面积*万亩,其中林地面积*万亩,占*%;

湿地面积*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全区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为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关于做好“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按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和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亩、不大于*亩的要求,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及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辖区内所有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管护责任区域划定,并建立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责任区与护林员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构建起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队伍。将林长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责任人。

(一)管理方式 通过专职护林员队伍整合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区划和专职护林员与管护责任网格对应落实,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巡护系统主要包括林长、林长办工作人员、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等人员,具有专职护林员巡护轨迹记录上传、巡护发现问题上报处理、巡护轨迹及发现问题统计展示等功能。各级林长通过手机APP对巡护系统中展示的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等数据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分级管理,逐步实现林长制信息化。用法治精神,推动各级林长用交办、督办等方式履行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建队伍 *.监管员原则上由基层林业站所人员或包村干部担任。

*.分级设立“林长”。

区级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分别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和区四套班子相关领导担任;

设立乡镇“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乡镇(区、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管委会主任)担任;

设立村(社区)“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担任。

*.建立健全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是构建“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解决基层林业站所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依据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和管理任务,结合工作实效上报所需专职护林员人数。

巡护范围:全区范围。

巡护时间:白天正常巡护,晚上根据工作需要下达任务。

下载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森林资源监测期末考试试卷【内部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部资料招教教育学试卷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内部资料招教教育学试卷 (山香内部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 1.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

    肠道监测试卷

    2017年重点传染病监测与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试卷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60分) 1、霍乱典型的临床特征是() A、发热、腹痛、腹泻 B、无痛性腹泻、脱水、周围......

    森林资源监测复习提纲与部分答案5篇

    森林资源监测复习资料 1. 森林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

    药剂学期末考试试卷

    药剂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制剂。......

    电工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 1、( C )已 知 图 1所示 电 路 中 的 US =10 V, IS = 13 A。电 阻 R1 和 R2 消 耗 的 功 率 由 供......

    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xxx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满分xxx分,孩子得分xxx分。 主要失分题目及分析: 分析人:xxx 日期:......

    2013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期 末试卷分析 杨淑霞 本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写话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

    初一英语期末考试试卷[范文]

    初一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听力部分(共20分) I. 辨音,选出你在句子中听到的单词。 1. A. tall B. ball C. small D. take 2. A. glad B. that C. glass D. game 3. A.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