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等含义丰富的词语,并体会包含在词语中情感——对樟树的赞美,对宋庆龄的赞美。
3、初步学习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知道课文是借对樟树的描写和赞美,抒发了对宋庆龄的崇敬、怀念之情。
4、把握课文写作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并初步体会到课文开头的特别之处和作者隐含写法中的情感。披文入情,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下合影。
字词学习重点:
掌握读音、字形,能结合汉字的特点和上下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重难点)
句段学习重点:
1、体会“无论……总是……”、“不但……而且……”等句子中饱含的赞美之情。(难点)
2、重点学习第四、第五段,通过品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旺盛的内在精神;感受樟树永远保持香气,永远拒虫的可贵品质。
3、学习第五段中的对比描写,懂得这样的用意和好处。篇章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文章开头“欲露先藏”的写法,通过朗读、对比体会作者写法的奥妙。(难点)
2、初步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先人和树的故事,再写树的外形特点,然后写树的可贵品质,最后写人们喜欢在树下拍照留念。
3、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又为什么要在樟树下拍照留念”。(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目标的朗读练习,做到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审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能够通过把握主要内容和提炼关键词准确概括课文各部分的意思。初步感受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能带着思考走进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能通过联想、对比、查资料、联系上下文揣摩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稠密”和“瞻仰”的含义,批文入情,感受词语中表达的情感。
课时重点:读文把握文本大意、梳理脉络。
课时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板书“宋庆龄”,“龄”是一个生字,齿的中间是个人而不是叉,写的是要注意,写完读一读。
这是个——人名,课前查阅过资料吗?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知道的情况。(一言以概之,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士。)
继续板书“故居”,故居是什么意思?——过去居住的房子。
连起来读“宋庆龄故居”知道了什么?——这是宋庆龄过去居住的房子,那现在呢?——去世了,离开了我们,留下了这座房子,人们舍不得另作他用,开放故居来供人们参观、怀念。有一个成语可以表达这样的情感,叫“爱屋及乌”(板书),参观名人故居这种情况(指课题)也可以称为“爱人及屋”。(板书)
参观故居实际上表达的是对故居的主人的一种——尊敬、怀念。描述这种行为也有一个成语叫“睹物思人”。(板书)
课题写完了吗?看老师继续写,樟树的樟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木旁,右边就是文章的章,记住了吧?
这才是我们的课题,现在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课题。我们来认真观察一下这个课题,你认为这样命题的课文,肯定要写什么?可能还会写什么? 老师和大家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看看,出示讨论罗列:
肯定要写的:樟树的样子;樟树的特别之处;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故事; 可能要写的:宋庆龄故居是什么样的;宋庆龄;人们参观故居。
评价,小结:题为文之眼,审题并进行一定的思考,不但会读出发现,还会读出想法,带着想法、疑问走进课文,学习才会更多的收获。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设想读课文,读两遍,要求请看大屏幕:
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
(一)初读,出示阅读要求:
1、第一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停顿。
2、第二遍:较快地默读,找找想想课文有没有写我们读题时提出的那些内容,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二)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指导学习方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樟 龄 衍 搬 繁 瞻
绸
读这些字一般难不住预习过的同学,老师想请大家观察一下,为什么这样排列这些生字,有什么规律吗?(提示:从读音上去考虑)——第一排两个是后鼻音,第二排是个前鼻音。(瞻和绸呢)——都是翘舌音。
老师建议大家以后在学习生字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让他们排排队、,来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辨别、记忆。齐读
2、谁来读读这些带有生字的词?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樟树 宋庆龄 繁衍后代 搬家 瞻仰 稠密 指名读、齐读。
【看字形】在这组词中,“稠密”是个比较新鲜的词,懂它的意思吗?
(指导观察字形,跟哪个字比较像(绸带的绸,绸带是丝质的,所以有绞丝旁),稠密的稠是禾木旁,想想与什么有关。——树木枝叶。【联系上下文】快速找到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稠密这个词是形容什么的——(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指名读句子。)
【联想对比语音】推想一下,在这句话中稠密的意思是什么?——浓密、茂密。但作者没有用这些常用的词,而是说稠密,这些词有什么不同呢。(点)听老师读一读,再自己读一读,“浓密、茂密、稠密”,哪个词读起来的力量感更强一些?
【查找资料】更有趣的是,老师查到了这样的一条信息:古时候“绸”同“稠”,有致密的意思。说明叶子长得——更密更多。再读这句话,还能发现樟树的叶子不但密,而且——绿得发亮。
【想象感受】想想,通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樟树——树叶很茂密,一片挨着一片。密得简直不透风了,而且充满了生机。
【指导读好句子】把这种感受带到句子中去再读,你会读的更好!指名读,齐读。【评价指导】:读的真好,读出了感受,读出了感情。读文章仅仅读出字儿来是不够,咱们还应该读出感情来呢?感情从哪儿来呢,就是要学会揣摩词语、句子的意思和情感,用心去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三次课文朗读,愿意再一次接受阅读挑战吗?请看要求 三读课文:
朗读课文,用心感受,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重点选读一部分,有感受的词要突出读)
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分段读文(1-3)(4)(5)(6)
(指导朗读要点:读故事的时候,语气语速都自然一些;读描写的时候要注意突出那些有感受的词语。读赞美的要有赞美的语气。)
(指导听读要点:哪里读的好,悄悄学学,哪里读的不好,可以帮着改正。)
(三)理清结构,了解写作方法,提取关键词
1、又一次朗读、感受过了课文,我们来回顾一下课的开始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文章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分别是哪几自然段写的。出示问题:
肯定要写的:樟树的样子;樟树的特点;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故事; 可能要写的:宋庆龄故居是什么样的;宋庆龄;人们参观故居。
2、交流梳理:提示第六段不仅写了参观还写了与樟树合影。(1-3)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一个小故事;(4)樟树的样子;(5)樟树的特点;
(6)人们参观故居,并与樟树合影。
3、小结:进一步整理就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办法了,他先写一个故事,再写样子,然后写特点,最后写人们来参观故居和樟树拍照留念。这每一部分都跟樟树密切相关(点红词语)。
4、提出问题: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写这些内容呢?作者到底要借这些内容表达什么感情呢?这都是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去体会、学习的。前面的学习任务同学们都完成的不错,现在你们愿意继续接受阅读任务吗?
3、接下来我们要对这些概括段意的句子进行改进,让它们表达得更明确,怎么改呢,请看阅读提示:教师读要求,讲解: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子
四读课文:在课文的每一部分提炼出一个关键词(这个词饱含着情感,最能表达出作者写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把它填进刚才的四句话里,使段意更准确。
出示:
(1-3):宋庆龄 樟树(小故事)(4):樟树 的样子(外形特点)
(5):樟树 的特点(可贵之处)(学生可能会说一句话,帮助提炼成一个词“香气能永久保持”——永保香气
(6)人们怀着 来参观故居,与樟树合影。
4、交流,讨论、对比,完成练习(“舍不得”、“蓬蓬勃勃”、“永保香气”、“崇敬的心情”、“留作纪念”。舍不得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感情,蓬蓬勃勃是对樟树的感受,永葆香气是在对樟树的赞美,崇敬则表达人们共同的情感)
5、小结: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我们打开这篇课文情感之门的钥匙,请同学们现在认真抄写在课题旁边,并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时时体会。
三、引导深层质疑,把握课文主要问题
1、在这里需要提醒的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去看故居,没有使用常见的参观一词,而是用了瞻仰。这是个新词,懂它的意思吗?
交流指导:我们用刚才理解“稠密”的办法,来揣摩一下这个词的意思,伸出手来写一写这个字,目旁,表示什么,右边是声旁,也读詹。仰在写的时候注意中间不要多加一竖撇,和柳树的柳不同。仰是什么意思?——抬起头来,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仰视,说明可能看到是东西比较——高大。
出示字典上的解释:“瞻仰(zhān yǎng)指怀着崇高的敬意往上或往前看。” 瞻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那么人们仰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尊敬的又是什么?
2、出示句子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3、继续交流:
我不由得要追问,既然人们是来瞻仰故居的,是来表达对宋庆龄的敬意的,课文为什么不写宋庆龄,不写故居,而着重要写樟树呢?人们为什么“总爱”与樟树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不是其他东西合影呢?这也是课后的第四问!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一节课共同探讨。
出示:人们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感受樟树旺盛的生命力。会用“无论……总是”造句。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4.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体会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说
上课文的1-3自然段,讲了关于这两棵樟树的小故事。周恩来——可宋庆龄却说——读到这时,你有什么疑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一读:默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再想想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一特点,用横线画出。二读:品读划出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樟树的外形,练习读好这段话。【学生活动】
2.交流
(1)交流圈出的词语
师:这段文字中,那个词最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板书:外形特点】(如学生说四季常青,告诉学生很多植物都是四季常青,这是他的生长特点,不是独特之处)
都找到了吗,圈出来。板书:蓬蓬勃勃。
指名再来读读这个词,一起读。这是一个叠词。我们来比较一下蓬勃和蓬蓬勃勃,读读两个词,感觉有什么不同?(多指名几个学生读,让学生谈读后感受)咱们先来看看蓬勃这个词的意思。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这样预设一下: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蓬蓬勃勃呢?】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指导读好这个词)
这就是叠词的功效。程度更深。就如我们要表达教室很干净,就会用上……(2)哪些词句写出了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呢?交流
枝干粗壮 师:粗壮的枝干让你感受到……生:生命力很强。
伸向西面八方 伸得远远地 师: 一起做做这个动作 远了吗?远远的呢!来,你来读读这句话
稠密的树叶 师:从这个词,你知道了——(非常茂密,密密麻麻,)绿得发亮 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绿的发亮,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3)出示图:看。这样粗壮的枝干加上如此稠密的,绿的发亮的树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蓬蓬勃勃。
师:看到这样的樟树,你还想到哪些词语?(密密麻麻,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4)出示句子:现在,你能读好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5)这段还有一句话,写出了樟树的生长特点。出示,齐读。无论……总是…… 樟树四季常青,冬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 夏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这里的无论……总是……是一组关联词,表示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出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来想象一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让学生往下接。】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樟树总是---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樟树总是——
无论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中,樟树总是——
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两棵樟树,你看到了什么?(坚强 无畏)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你一定能读的更好。
指名读 齐读
(6)读了这么多遍,会背了吗?别着急,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好方法。瞧,这段话,先讲了樟树的枝干——,再讲了稠密的树叶——,然后讲了樟树四季常青——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背就轻松多了。咱们一起试试。(出示图,背诵)
三、学习第5自然段。
樟树就是这样以他的蓬蓬勃勃感染、陪伴着宋庆龄,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第五自然段说樟树还有什么令人不舍?(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一读:读读这段文字,找一找,这段文字先讲了什么,再介绍了什么?用“/”把他分成两部分。二读:读读描写樟树的句子,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里?三读:把整段文字连起来读读,思考:既然写樟树,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
这句话里有一个“本身”说明了什么? 生:天生就有。
生:香气不是靠其他东西来维持的,是它自身散发的,与生俱来的。师:什么叫永久保持?
生:不管到什么时候,香气都在。生:不管怎么弄它,香气一直存在的。师:当它枝枯叶落时,香气还在。
当它被制作成家具时,香气仍然不变。你们想想看,还有什么时候,香气也不变? 生:被制作成药物时,香气不变。生:被制作成杀虫器时,香气不变。生:当它被磨成粉末时,香气不变。
师:这样就叫做,香气永久保持。多可贵哇。一起读
师: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他一天;也就是说要是这木质存在一年呢? 师:要是木质存在十年呢?一百年呢?永远存在呢?
师:多么可贵的木质啊。一起读读。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为什么写写别的树木?
生:对比。突出虫类怕樟树,可以驱虫这一特点。
师:怎样对比?【写石榴树招虫,而樟树没有虫;石榴树上的虫繁衍后代……与樟树驱虫,香气永久保持对比】从而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是啊,比一比就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知道了樟树的可贵之处。(3)感受“而”字的用法。
师:一到三句是写别的树,四到七句是写樟树,用了一个什么方法把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呢?
生:而
去读一读,看看怎样把这个关联词读好。这个“而”字在这里不仅起到了连接的作用,更是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写出了作者对樟树的喜爱之情。
樟树如此可贵,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再去自由读这段话。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樟树蓬蓬勃勃,香气能永久保持,不仅宋庆龄喜欢它,人们也喜欢它。每次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爱在这两棵樟树下留影。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庆龄,感受她的品质。
(1)资料出示
读读这些资料,用上“无论……总是……”来赞美宋庆龄的品质。师:难怪人们称,宋庆龄为和平斗士。
那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关联的地方。(2)交流:
生:宋庆龄充满活力,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生:宋庆龄让敌人害怕,就像樟树一样一身香气虫子都怕它。……
师:树如其人,游客们见到这樟树就想到了宋庆龄。写樟树其实真正想写的是宋庆龄,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永葆青春活力,坚强的高尚品德;在樟树下合影表达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这是一种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板:借物抒情 以物喻人】
布置作业:
板书: 蓬蓬勃勃 枝干
树叶
四季常青
可贵 香气永久保持 驱虫
第二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樟树的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了解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赞美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布置学生预学。教学过程:
一、预学
(一)情境激趣
出示宋庆龄故居和樟树图,带领学生走近宋庆龄。说说这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自问生疑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理解“崇敬”、“瞻仰”的意思。
2、自读这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自主提问。
二、研学
(一)了解樟树的特点,解决问题“宋庆龄什么舍不得两课樟树?”
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念念不舍,让游客如此喜欢?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己的预学成果。(出示预习单)
2、交流: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1)生机勃勃(板书)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 想象着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像什么?
绿得发亮的树叶你们看过吗?给大家比喻一下,就像
(像被雨水刚刚洗过一样,很耀眼。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像打了一层蜡,能照见人。? 设想宋庆龄奶奶曾在这树下做些什么?(2)顽强不屈(板书)
仿照课文原句,用“无论„„还是„„总是„„”练习说话。指导朗读。
难怪在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
过渡:其实宋庆龄不舍得搬家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外形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3)香气永存(板书)
出示句子: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让学生自读后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解决问题:宋庆龄为什么不舍得这两棵樟树?指名说。(4)了解反衬的写法。
出示句子: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指名读描写石榴的句子
学生质疑:本文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 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提出的问题。(反衬,突出樟树拒虫,香气永存。)
(二)了解宋庆龄的品质,解决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敬宋庆龄?”和“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1、刚才有同学提出“人们为什么对宋庆龄那么崇敬,那么敬仰?”课前预学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出示预学单
3、指名交流宋庆龄的故事。老师点评第一个,其余的学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板书:斗志昂扬
坚强不屈
一身正气)
4、刚才的交流,结合板书,让同学们说说人们为什么崇敬宋庆龄。
5、再结合板书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揭示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小结:写樟树就是为了写宋庆龄。因为樟树表现的特点和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
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
6、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话,指名读。
7、释疑:人们为什么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不仅是因为樟树的生机勃勃,更因为樟树市宋庆龄的缩影,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三、练学
出示练学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包公祠内桂花香》,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完整。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斗志昂扬
生机勃勃
坚强不屈
顽强不屈
一身正气
香气永存
借物喻人
反衬
第三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理解“蓬蓬勃勃”“繁衍”“瞻仰”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本文一唱三叹的开篇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直接导入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樟树有关!板书课题,重点学写“龄”字,齐读。3.简介宋庆龄故居:出示图片,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宋庆龄的故居。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遗物进行保管整理和研究。主楼始建于1920年,是一幢白墙红瓦的西式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楼下客厅挂着孙中山遗像和毛泽东看望宋庆龄时的合影,宋庆龄曾在此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治家。楼上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现陈设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几小节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四五小节)(1)出示第四小节。
先读好词语: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理解“稠密” 蓬蓬勃勃(2)读好第四小节。
概括节意:写出了樟树的样子:蓬蓬勃勃
(3)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理解“繁衍”。这一节又写了樟树的什么?(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香气永存,香气拒虫)小结:课文四、五小节向我们介绍了这两棵樟树的样子和特点,那么其它小节又写了什么呢?
三、学习第4小节。
1.生自由读第4小节,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蓬蓬勃勃)理解: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两个词连在一起呢?(长得非常茂盛,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叠词的效果。
2.细读第4小节,说说从哪些词句能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二个伸字,体会樟树的粗壮,生命力强)指名读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稠密换词理解,抓绿得发亮体会樟树生命力之强)(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抓关联词“无论„„总是”体会生命力的旺盛,出示填空,让学生用关联词练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指名读
3.指名读第4小节。作者先写了樟树的枝干和树叶,再写了樟树给我们的总体感觉。这是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样子。在写感觉时,还能抓住它的形状和样子来写,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4.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出示填空: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两棵()的樟树。过渡: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四、学习第5小节。
1.生自由读第5小节,思考圈划。2.组织交流:香气不变、抵抗虫类。
3.樟树的这种可贵品质哪一句话把它表现出来的?
(1)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2)填空说话:即使当它()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4.引读句子: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改为“一年、十年、一百年“引读这句话。
5.点出这段文字中所有的关联词,去掉后和原文比较,能否去掉?(关联词在这里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6.背一背,只出示关联词。
7.这一段里除了写樟树,还写到了别的树,为什么?
(对比,衬托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8.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出示填空: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这是两棵()的樟树。
9.小结:第4、5两个自然段,作者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特点,这两棵樟树不仅外形秀美,而且木质可贵,难怪宋庆龄会舍不得搬家。
四、学习第6小节。
1.现在这两棵樟树还在,但是宋庆龄离我们而去了,前来参观的人们每次来都喜欢在这两棵树下留念,为什么呢?
2.树和人有何相似之处?出示,樟树和宋庆龄的图片。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她?
3.出示资料,运用关联词语“无论„„总是„„”“只要„„就„„”来说一说。4.出示:“名人卡片”,写出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关联的地方。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写作特点:借物喻人。5.引读第6小节:难怪人们„„
6.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评论:“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仿照第4、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喜爱的一种树的样子和可贵的特质。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气质高雅 香气拒虫
一身正气 树
人(以物喻人)
第四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第五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反思
孙
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篇章,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潜伏的。
明写樟树,但不是一下子就把樟树突显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慢慢地推出一幅由远及远的树的画,镜头慢慢地拉近,所以文章开头先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有两棵树。接着借用宋庆龄的话道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把两棵树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是两棵樟树。作者一步步地揭开树的面纱,不都是在感情的不断加重中突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可贵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千呼万唤之后,作者才着手描写樟树的外形和特点,才进一步叙说樟树的香气并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在蕴涵。只是到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文章的结构由此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读者在掩卷的长思中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他们的精神品质将万古长存。文章的段落简洁、力落、明快、清晰也由此形成定格。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一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感知宋庆龄;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四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五是借助外国人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座伟人的丰碑。
或许,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
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在备课时就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会怎么说,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该怎样评价、引导。这样的盘算在头脑中该是反反复复。否则,课堂上教师会手足无措。例如在学习樟树的外形特点时,我让学生找一个词语概括。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相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虽然我也定下心来耐心引导,但在引导时言语的表达上或是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上都显得生硬,有力不从心之感。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会是成功的课堂。二,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