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4: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第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 除法的初步认识 ” 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 “ 表内除法

(一)” 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建立 “平均分 ” 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是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 4 盘的实例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 除法 ” 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肯定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 “ 消化不良 ”,因此我稍稍改变了一下情境图,吸引学生兴趣,但总体始终围绕 “ 让数学从学生口里说出来 ” 的设计理念进行的。教学片段: 探索新知

1、学习例4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兔、小猴和小猪四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兔、小猴和小猪四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12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12个桃子),这四只动物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四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12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4份时,教师出示4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二: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桃子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16÷2=8”进行巩固。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16÷2=8”的意义。

③对比列式

若要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个? 师: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为什么除以3?

师: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④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在整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他们敢说、爱说、并且能说;学生的 “ 说 ” 贯穿于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培养,学生能说会道,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时数学知识就应通过学生的口说出来,而不是通过老师的口硬塞给学生。“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 这个环节是我在设计时的重点,就想突出 “ 知识让学生有效的说出来 ”,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理想,是整节课的亮点。但是整个环节,教师提的问题还是挺多的,问题的广度在于精,但多而繁琐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选择依赖于老师问他们答的模式,缺乏主动思考。所以我觉得整堂课可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当然,我觉得本堂课中还是有有特色的问题链,比如: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还有针对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意义的问题组: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这些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教学完例题之后及时的、有层次的安排对比的练习,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利于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中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有效地说,首先学生在我设计的 “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老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 这样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下说出了新的计算方法 ―― 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

第二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练一练”题1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设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教学片断】:

学生被分为4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第三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南太武实验小学 查远荣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案例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 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第四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第一部分,平均分.教材(第12页)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伺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

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第二部分,除法.例4用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接着,通过例5,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以上的两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并依序编排了练习

三、练习四两个练习.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首先通过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老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的读和写,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除法运算,因此在教学之初一定要用有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平均分”含义,从而理解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A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类:

1、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在时间操作中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分”含义的准确理解。教具、学具:

PPT、磁钉、实物卡片

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协助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要分一些东西,你们会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东西,并且在分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好吗?(1)、老师手里有8颗糖,我现在把它分给大家。(随意分,每个人的糖果数不一)

(2)、大家开心吗?大家手里的糖果数一样吗?(3)、怎样分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呢?(引出“每个人分得的要同样多”)(4)、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通过亲身分法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有一天,小熊、小猫、小狗到大象伯伯家作客,大象伯伯为他们准备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小熊、小猫、小狗都馋得流口水。大象伯伯说:“别着急,我今天请启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给你们分桃子,他们很公平,一定会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

〖孩子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新知识教学之初,教师用一个故事情节导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学习下去的欲望〗

(1)、我们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2)、该怎样分?(出示课件)(3)、学生用卡片动手分一分(4)、观看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大家分得时候,老师也再帮大象伯伯分了以下,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5)、请学生们用老师的分法再分一遍。

(6)、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既掌握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6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1)、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读一读。

(2)、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3)、用“12÷4=3”巩固上面所学。

三、巩固练习

1、实践练习: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苹果?(2)、有6个磁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3)、出示例3课件,分纽扣。

〖让学生动手用实物卡片分一分,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口,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说的能力〗

2、完成课本做“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

2、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特别是A类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说,充分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作业

A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5÷5=5 30÷6=

5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B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C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A、B、C三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对知识达到巩固,A类学生补充一部分习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四课时)——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在沟通......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范文大全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授课日期: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近平均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吗?(熊猫),熊猫最喜欢吃?(竹笋) 2.引出情境:小熊猫请同学们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50例5,例6,“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及教学背景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这是一节乘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