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4: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

第一篇: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1)

摘要

本文从评述国有企业的现有改革方案开始,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

国有企业自身的认识,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人。从而结合西方企业优

点和中国国有企业的长处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探索性的提出了一整套的国有企业的改

革方案。这一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整体监督体系。

二、名义资产制 度。

三、分配制度。

关键字: 国有企业 整体监督体系 名义资产制度

文章结构 摘要 前言

一、选择

二、目的

三、认识

四、再认识

五、对选择的分析

六、对策 七、一些补充 结束语 前言

中国经济事实上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国有企业,主要特征是国家所有制的企业,增长缓慢,亏损普遍且严重,负债比例很高,职工大量下岗。由于这部分企业仍然是国

家的主体,无论从它所处的地位、上缴利税、职工比例、资金总额、等等。都是“老

大”。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部分则是非国有企业。其主要包括:集体所

有制、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97年国有企业的

年增长率为-0.6%。也就是说,9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非国有经济完成的。

现实是严酷的。国有企业己成了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问题,也同样是最困难的问题。

如何面对在中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又困难重重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对于国

企改革的问题,许多人己立文论述,己有很多种意见、观点、方案。本文便从此入手,探讨国企改革的出路。

一、选择

1.私有化。

国家保留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其中主要是基础资源供给、公用事业、以及高新科技

产业。而其它的行业,大都可以转化成私有。2.集团化

进行“资本运营”,资产重组。说的清楚些就是组成合并成韩国那样的巨型集团。

这种方案颇受政府人员的青睐。3.市场化

实施彻底的政企分开、独立核算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4.股份化

即“一股就灵”。5.领导人培训计划

把所有大中型企业的老总们进行培训,接受MBA的教育。6.承包制

象农民承包土地一样,承包国有企业。

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可行的。或是把以上一些观点综合起来?认识论告诉我们,要认识清楚问题的实质,必须了解两个方面:一是知“己”,即我们的目的,二是知

“彼”,即事物本身和它所遵循的规律。只有了解我们的目的,才能明确行动的具体目

标和方案。只有认识事物本身,行动计划才是符合现实的规律和规则。

二、目的

1.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国近代史阐明了一个真理:“落后要挨打。”在西方人编写的电脑游戏“文明”

中,这样写道:“文明法则一:和强大的文明结盟,消灭弱小的文明。”八国联军正是

这样做的。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便是因为要振兴中华。

二十一世纪战争是经济的战争,弱小的东南亚各国己经在战争中尝到了滋味。中华

民族唯有强大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姓社姓资的问题是次要的。振兴中国经济,首要振兴中国经济的主体:国企开始。国企改革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振 兴。

2.政治、思想、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企正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它的改革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政

治、社会构成和方方面面。所以,这也就是国企改革复杂的原因。不管中国是什么政治

制度,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治理国家是所有人的愿望。

思想是一种工具,但它又是一种能量存在于人脑中,并影响人的行为。有时,它的

影响力足以让人放弃生物本能——生存的欲望。社会制度、阶级分析等思想不仅是工

具,同时也是目的。从改革开放到十五大,人们观念逐渐开明:中国的国情只能创新。

不是书本上的完美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问题的焦点己从形式转向更深层:价值 观。

任何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理论、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也在于价值观不同。社会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等于人对社会的

贡献。资本主义则认为人的价值等于人自身的满足,人在社会中的占有。这种占有是在

各个层面上的:地位、权力、最重要的则是财富。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奋斗,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建筑在这一价值观上的制度己获得成功。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呢?这种根本立场的差别

导致了我们目的上的差别。既然做事情目的不同,差异也很根本了。公有还是私有?这

是国企改革问题最大的本质上的焦点。

这一点等给本文后面所论及的人的本质研究。3.上兵伐谋

库兹涅兹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

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

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是这样一种“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孙子曰:“上兵伐谋。”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制度的

竞争。如何生产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人才、优化配置人才。这一切由制度来实现。

以长远的观点看,国企体制改革实是一种“上兵伐谋”。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解

决亏损,使国企生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优越的企业制度。未来的企业,具有制度上

领先世界的企业。也就是绝对不照搬,这样只能落后。上兵伐谋,谋在创新。中华民族的强盛来源于经济的强盛。技术上我们落后于西方,只有在制度上领先,才能后来居上。

以上的论述表明:国企改革终极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求尽量能实现“上

兵伐谋”。

“知己”完成,“知彼”开始。

三、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和行动。我们

在讨论问题时,最大的分歧多数是由对该问题对象解释和理解造成的。对待国有企业改

革的问题,我们必须先问一下:国有企业是什么?因为,正确的决策,高明的决策取决

于认识的深度,认识越深,决策越高。1.国有企业是什么?所谓国有企业,是国有的企业。似乎是废话,不过就是这样。进

一步深入的提问:企业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它的基本特征有

二:一是资本和人的集合。二是其目的:追求资本增殖,即利润最大化。尽管许多企业

家并非这样认为,但企业就是企业。松下幸之助以产业救国为目的兴办企业。然而,一

旦是企业,其目的就是利润,产业救国只是结果而非目的。

可持续发展也是另一种企业目的,但其核心是“可持续的”谋求最大利润。“可持

续的”掠夺自然资源。因为人有发展性。增殖自身是人最大的本性。从一颗受精卵开

始,人便开始用物质增殖自身。从此,资本便有了增值自身的本性。因为人和资本己成

为一体。资本家就是占有资本的人。没有资本,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增殖就是资本 的增殖。当受精卵变成一个成人之后,其占有物质的本性在生物部分的任务己完成,开

始向外界表露。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人在有不同思想之后,有了不同追求。虽然为数很少,但企业也

有了不同的追求,操纵它的是可操纵企业的人。但是,和人类社会不同的是:企业所生

存的环境更为残酷。一个无为的老子可以生存,一个追求自然之道的庄子也可以生存,并且生活质量超过一切世俗之人。但是,企业如果无为,在市场中必死无疑。所谓人在

江湖,身不由己。企业在市场,更加如此。

这一番认识讨论的核心证明了:企业是追求增值自身的资本和人的集合。由于人的

本性不会轻易改变,由于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之中,并且尚未看到能代替之的世界经济体

系。所以,这种假设在可以预见的历史范畴内是正确的。由此导出的行动方案也是正确 的。这番认识己深入哲学课题:人的本性。2.由此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是人,虽然目前的企业形式与种类繁多。企业的注册条

件也是资本。然而,在资本和人两个要素中,人是活的。只要有人,什么都有了。

不必说知识经济时期人的重要性,就是在资本积累初期,人也是第一重要,否则,何来资本数量的不同?

人尽其用乃是达到生产力最大化的理想状态。物尽其用,财尽其用都包含在内。如

何实现物资和金钱的最优配置,让最懂得这一行业的人从事这工作。

如何达成人尽其用?我们不去研究社会中的人尽其用,因为本文主要针对于国企,所以,主要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企业是一个团体。团体的人员配置是

由领导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团体的兴旺的决定因素是领袖。因为在团体中的“人尽其用”是领导人

来实现的。显然,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己开始转向人——会用人的人——企业家。人有

三个层次:对物的操作,对人的管理,对思想、制度的创新。对人的管理乃是社会稳定

发展的中坚。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

有人说,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文化、企业资金、企业声誉等等也很重要。不错,他们很对。但是,从矛盾论角度出发,主要矛盾是企业家。一个坏企业可以因此而生,一个好企业可以因此而死。没有产品,企业家能率领员工开发出来;没有市场,企业家

能进行市场调查进而制订合理计划开拓出来;员工素质不高,企业家可以培训,可以招

聘;企业没有文化,企业家可以营造;资金可以筹措,赚来;声誉可以逐步形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企业家是企业这一系统中最核心、最积极的决定因素。企业

之所以能成一个“系统”,也全赖企业家的努力!

这一段论述表明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家。是决策者,是“一把手”。也就是问题的主 要矛盾。3.接下来,我们要问:国有企业是什么。这个“国有”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太能确定的

概念。总之,国家所有就是了。资产是属于国家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想这应该没 有人反对。

说明问题起见,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这个比方就是:市场经济为海,企业为船。在

海洋中是百舸争流,其中也不乏自个儿游泳的。然而,只有大船才能“至人所未至”见

人所未见”的美妙风景。在航行过程中,有许多翻船的,结果水手们便游到另一只船上

去。犹如下岗和再就业。船儿也是活的,水手多了,船儿也变大,这全赖水手们如何改 良这只船了。

从这些意义上,国企和私有企业并无差别。差别就在于改良的促进者。是什么促进

改良?是水手,水手们依据什么?船长的命令。船长为什么要下命令?因为船老板监

督,干的不好——扔进海里——自己游吧。船老板选择船长,船长选择水手。船老板监

督船长,船长监督水手。

私有企业很清楚:船老板是老板、资本家、企业拥有者。现代企业中的董事会。国

有企业呢?国家是谁?法人代表么?法人代表能代表什么呢?为什么他要代表呢?这只

能用“精神、党性”来代表了。这种约束并不能触及人的本性。一部分人可以,但全部 的人不行。

这就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所在:企业家的选择、任命、监督、罢免的权力行使问题。

由此,结合我们的目的和认识。导出对策。

四、再认识

1.这一部分所要解决上文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新的国企制度的基础——价值观的选 择。

进一步的,我们探索国企怎样以人为本的振兴。

发展是人的本性。这并没有直接回答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人为了增殖自身而活着,这正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成功之处。它同人的本性相联系。所以它成功了。而社会主

义与之相对,是否就不会成功呢?不是这样的。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与人的本性相联

系,这种思想只能是理想状态的,不会有人为它去奋斗、流血、牺牲。要进一步得出答案,唯有进一步研究问题。

人固然是为了增殖自身,然而更深刻的进一步看:人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向伟大靠

拢才是实质。在现实中,表现在:人们总是向往大公司。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同伟大的

事物相联系。比如上帝,比如伟大的事业、信仰、信念。

比尔·盖茨家中屏幕上显示的是珠穆拉玛。他力图使自己变得伟大。金钱更多是一

种数字符号。记得一部美国电影的一番对话:“你就可以实现每一个美国男孩的梦

想——追逐财富。”“我一直在尝试超越我的父亲。”“还差多少?”“两千万。”

在这里,财富只是一种代号,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才是人类的

最高精神,同样也是人类最高本性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的价值等于为社会的

贡献便是这样一种崇高信仰,一种伟大事业。它让人有一种伟大感、崇高感。如同社会

建立起这样的信仰、这样的普遍价值观,生产力必然是成倍的提升。

越是高层次的人,越是讲究自我实现。既然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何不为社

会做贡献呢?事实上,在阶级社会中,或者说生物界中,爬到顶峰都是一条法则。这就

给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有生存的空间和实现的可能。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没有竞争。不,竞争存在,为了贡献更多而竞争。

当然,就目前而言,还不可能全面实现这种理想主义的境界,但可以部分实现。这部分

就是社会的极少部分:企业家。有人拿出节约悖论,认为节约将导致衰败。但社会主义并不是这样。每个人固然要

在该节约处节约,因为节约与奢侈浪费相对。我们所要的是投资,是进一步的占有、增

值。这才是人的本性、奢侈和浪费则是人性惰落。我们应鼓励这种观念、而不是西方的

享乐主义。投资比消费从长远看,更能刺激经济。因为消费是消费日用品,投资则提高

科技水平,加速经济进步。2.以上是理想化的理论论述,接着是现实一些的观点。

我们如果跟着西方的价值观,最优秀的人将到西方,因为那里可以赚更多钱。我们 的价值观是我们最有利的武器,正如美国人的和平演变一样。只是,这种价值观的实行

是有条件的,只有受过高等教育者、能力极强的、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精英才会以此价

值观作为人生观。在中国现有经济条件下,普遍的,人们还是追求物质满足,毕竟恩格

尔指数太低。所以,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但形式上仍以物质激励为主。也就是说,这一价值观不是纯粹的社会贡献,也有个人所得、个性展现、追求个人 利益。

但是,这里有一个制度导向问题。正如科举制让世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的人生观一样。思想产生制度,制度又维护、发展思想。这一辩证关系是我们应加 以利用的。

五、对选择的分析

国企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己经解决。我们就可以利用分析所得的观点对本文开头处的

六个方案进行分析。

1、私有化。

私有化的优点就是“船老大”明确。通过制度改革,我们将可以解决国企的这一问 题。

私有化的缺点却是很多的:走了西方的老路,未面落后于人。国企如何私有化?俄

罗斯的教训可以为鉴。这仍然是一条崎岖的未知之路,难度并不比创新制度低多少。

从更深层面的社会制度上而言,代表新一代生产关系中主导力量的管理者、科学家、技术人员己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而国企这种所有制方式是适应

这一历史潮流的。

我在这里借用“新制度学派”的观点:谁掌握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谁就掌握

了权力。他认为权力己发生了转移。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地主支配

了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家支配了国家。而知识经济时

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分子将支配国家。事实上,资本主义世界中,先进 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了。起步的中国却正在这方面努力着。如果我们

努力发展的是私有经济,则这一块经济的发展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

水平。然后也必将经历一个资产者的支配地位被知识分子替代的过程。不如现在把眼光

放远一点:先在制度上领先了西方,早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谓:上兵伐谋。

国有制的优越性在于“国有”二字。由于这不是“私有”,便不涉及私人的利益。

从而也没有了私人的短视和利益纠纷。掌握知识的人如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国有”的

代表者,那么,他们将首先得到资本和所带来的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第一等 生

产要素,资本国际化,包括世界游资的剧增,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也就是资本使用率大

大加快。“没有钱”己不是企业的问题。“没有技术”才是真正的问题。新的国企中,生产者是主人。人是企业构成的第一要素,一切以人为核心展开,而不是资本。知识是

最重要的,资本的获得则是简单的。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资本而围绕建立的模式被替代了。这就是新的国有企业。

现代企业是以人为核心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权力的转移。科学技术工作

者、管理者掌握了权力。这样的企业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而私有化必须经历一个资本核

心的过程,然后再转变为知识核心,其过程是漫长的。美国的这种转变己完成了一大

半。所以,目前仍执世界经济之牛耳这完全可以在今天实现。

从“上兵伐谋”的角度讲,如此是绕一个大弯子。国有企业的资产为全民所有,无

需发生权力从资本家向知识拥有者的转移。可以直接构筑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这正是

国有企业不多优点中的一个,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从社会构成上讲,象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构成复杂的大国,人的文化层次差异

巨大。所以,目前只能精英执政。人民代表制是较好体现精英执政的体制。经济上也应

如此,国有企业为主体,掌握国企的是社会精英。就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如此。究其

本质,不过是社会中人力资源合理分布,“人尽其才”。资本主义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的?百年的自由竞争,留存下的资本家就是精英、是强者。我们不可能再花百年时间。

私有化的结果只能象俄罗斯那样。并不优秀的人凭借关系和政府地位占有国有资产。其

经济复苏是极其漫长的,因为人的配置合理化是极漫长的。

2、集团化。

集团化的实质是政府企业集团。由于这样的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几乎肯

定的,企业与政府成为一体。“政府的企业”或“企业的政府”,双方都能得到益处。

腐败不可避免。这种观点可取之处是:集团化的确能使企业有竞争力,对于尽快的提高

企业竞争力是可取的。问题在于:谁来进行这样的集团化工作。必须是专家,是企业

家,而不是政府。象波音与麦道的合并,中国也应该有。问题在于,这样的合并是需要

一大堆精英的。就如同三峡工程论证一样。中国经济集团化的重要性可以说有过之而无

不及。只有动用政府的力量,用全中国的精英力量,必要时借用外国智力,跨行业、跨

地区,以中国为单元,以世界为目标,建立世界级的集团。这样的集团化才可能有所作

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企业的是企业家。

问题的核心不是搞论证。中国人在这方面并不缺乏能力。从建造万里长城起,动用

全国人力的战役一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问题的核心是:企业家。他的任命,他同政

府的关系,董事会的构成。

3、市场化、股份化。

这都只是外部环境或内在的必要因素。不是充分条件。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家的自

主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微观属性决定宏观状态。物质状态决定于分子属性。没有自

主独立的国企,市场经济也是不完全的。政企分开不是说说就做到的。企业家若有权,有法可据,更重要的是关系自身根本利益,他就一定政企分开。这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个把掌拍不响。企业家的问题还是核心。

4、领导人培训。

这个方案似乎切中要害。然而,优秀的人不是培训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此乃古

今中外的天理。兔儿跑得快不是因为兔妈妈的教育,而是狼儿在后面追。同样,“不拘

一格降人才” 就不能单凭培训,能者上、弱者下。就是应该这样,问题又回到了领导

人的任命制度上来。5.承包制。

承包制有两大弊病:短期效应和会计核算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从核算指标和企业

家选拔上下工夫。应该看到,承包制尽管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有其生命力。承包

制可以做到真正的政企分开,关键在于把握好任命关,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承包制

可以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关键在于年度的审核指标的合理性。公司利润、成长性等等都必须是内容。企业会计核算应法制化。

六、对策

我的设想如下:

1.跨地区的整体监督体系。

基于第三部分中,国企核心问题是“船老大”问题。即建立一个民主监督的企业家任

命、监督、罢免的权力机制。目前的这一权力完全由政府实施,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是企业第一问。政企分开的核心是打破这种干预。问题在于,企业为国家所有,国家不

是政府是什么?但是,行使这一权力的不一定是政府。

是由经济学专家、职工代表、退休的企业家或与之无关的优秀企业家所组成的评判

集团。他们中除职工代表之外,经济学专家、企业家的构成是非常之特殊的。其本上与

本地区无关。是可能来自于全国任何一个可能的省市。他们的材料都储存在国家经济部

门的电脑里。谁将会执行这一任务,谁也不知道。除了电脑会生成一个最佳人选之外,还加入随机数功能。由于中国很大,这方面人才很多,选择余地也很大。所以,随机生

成的人员保证了幕后交易不可能实现。

并由另一批人,另一堆随机数实施定期及不定期的查帐。他们由全国资深会计师组

成的数据库生成。当发觉此人的经营表现与任命时的要求相去甚远时,再生成另一集团

进行审查,看是否有必要罢免。这样,任命、监督、罢免的人员构成不同,“三权分

立”。保证了廉政和彻底的政企分开。

国家要做的就是建立庞大的信息资料库,并编个人员生成的软件。这些工作其实极

为必要且不难。经济师的职业将会十分火热。因为他们专职从事各地区经济研究的报告

及进行评判审查工作。自然工资很高,他们的要求同样很高。专门的考试是基础,工作

经验和年龄也有要求。他们将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不管是从繁荣学术界和中国经

济角度,他们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不多的。

退休企业家或优秀的中层经理、优秀的企业家是另一类人选。除给予每年例行假期

之外,每年必须承担几次“评判团”的任务,当然有额外的高额工资。职工代表由工会评选,保证公平、民主。

这样,“国有”的概念真正的实现“人民所有”。履行权力的是来自人民的精英。

是一批人,他们构成了“船老大”的角色,地方政府决定企业命运的时代就这样一下子

终结了。2.名义资产制度。

根据人的本性是发展这一条和第四部分中有关价值体系的论述,可以对企业家实行

名义资产制度。

对于选拔上的企业家,其待遇是相当优厚的。原因很简单,他所担当的责任是非常

之重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社会地位很高。主要的激励是“名义资产”。这部分资产

他一生都不能动用,属于国有资产,但计算在他的名下。所谓“名义”就是说他所创造 的价值将很直观的反映出来。这是他所创造的价值。更为特别的是,他可以分得“名义

资产”所创造资产的一部分。

应该承认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因素。而人的劳动是有差别的。企业家一人可以救活

一个企业,虽不能说功劳全在他,但没有他,企业一分钱也没有,反而会倒闭。我们就 需要一种分配制度。比如,一个企业家的名义资产是该企业总资产的百分之二十。(对

于不同大小企业和该企业自身情况,“名义资产”的比例应是不同的)。企业利润增

加,资产增加,他就可以分得一定的利润。绝不是企业总利润的百分之二十,而是这个

数字再乘上一个比例。这个比例视他的贡献而定。可以是百分之

五、百分之

十、甚至更

多。这有些类似于销售提成。达到一定数额的销售,提成上一个档次。

名义资产的建立基础并非是销售提成制。而是建立于一种价值观:人的价值是取决

于对社会的贡献。人对社会的贡献正是“名义资产”所进行衡量的。当然,它只是一种

手段。对社会贡献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累积和增加。然而,我们看到:人的发展本性决定

了对财富占有的本能。向上爬是分阶层社会、阶级社会的最大潮流。

我们的理想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在我看来,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人的价值等于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当人人都以这种价值观奉为人生信念之时,那

么,社会主义就胜利了。这就是制度导向。

同样的,名义资产制度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所提倡的是:为社会积累财富。这与

西方的为个人积累财富是不一样的。我们承认人的个人奋斗的巨大动力,个性化对社会 的有益作用。我们认同这一点。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这就是制度所做的。正

所谓,人的本性永远依然,社会却丰富多彩。不同制度对人本性不同的引导决定了该社

会的社会价值观,在这里我也不多说了。但是,这一番议论至少指出两点:一是国企制

度对社会构成的导向作用是决定性的。二是我们建立事业的基础是思想。这样的导向将

决定我们的社会构成。我们的社会应该建立起精英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从而掌握国家。

人人可以成为精英,人人都以此为目标。3.国有资产同劳动所创造资产分离。

第二篇:论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目的是将过去公办企业改造成为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的改革。经过了明晰产权,分类改革,建立股份制企业等阶段,也经历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破产、职工下岗等阵痛,现在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度的形式上的问题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但“中国特色”也告诉我们,国内重形式轻内涵的思想,可能会使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

为什么说是国有企业改革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

首先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公司制的形式化。公司制遵循一个原则,即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互相分离、互相制衡、权责分明的原则。由此原则,公司制形成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任何一个国有股份制公司都具备了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很难说在公司治理原则下工作。现在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股东会的投票权也仅仅是摆个样子。监事会负责人的认定需要董事长的默许,而董事长对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也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虽然实行公司制的初衷是将权利分散,各个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然而最终大权还是被董事长一人独揽。

其次是行政补贴沦为形式。比如说最近亏损的电力企业。如果说电力企业每年60%的电煤供应为合同煤能真正落到实处,则电力企业的亏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而现实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合同煤的供应指标,需要拉关系走后门,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获得应得的电煤。更奇怪的是,中间商却又以合同煤价进来的电煤,却以市场煤的价格卖出了。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基础基础工业,价格没有市场化,因此,竞争合同煤就成了他们的行业竞争手段。

再次是国有企业垄断加剧,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为什么能够形成垄断?说到底是两点:政策、资源。国家颁布的政策永远是倾向于国有企业的,资源型行业必须有国家管理。一个行业,既有政策支持,缺乏监管,又有资源垄断,那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竞争的过它。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他们垄断了国内的原油市场,他们手里有油田,根本不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将石油开采出来就是钱。又如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三家电信运营巨头,垄断性的拥有中国的网络资源,并且缺乏行业监管。

以上的三点只是国有企业改革后期的几个问题的缩影,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目的仍未达到。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叫做“潜规则”。“潜规则”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游离于正式制度和规则之外一种规则,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办事方式。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潜规则”来绕过制度和规定。我认为,“潜规则”正是当前国企改革流于形式的最重要原因。“潜规则”同时又在行政机关同样适用。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潜规则”,而途径则需先从行政机关入手,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08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十八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和记者一起分享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王勇表示,加紧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场化地选聘人员,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要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包括要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更好地轻装前进,创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王勇说,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拿中央企业来讲,目前还有8300多个医院、学校等社会机构,国企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要有所改变。按照这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将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下载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精)(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改革解读

    中央定调!明年这十大政策将影响你我生活 1、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买房花销可能变小;2、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购房限制可能变少;3、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外地......

    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汇编)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现况,然后,通过对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针对问题,提出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主义的中国,国有企......

    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在2002年组建市城管局时,将供水、供气及公交公司三家公用事业企业划归我局管理,其中供水、供气公司属国有企业,公交公司属集体企业。2004年供水公司实......

    国有企业改革文章

    改革信号进一步释放 国企改革引燃资本市场热情 换肤: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一下 发布时间:2014-09-19 15:51:51 三大攻略,必有一招适合你!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学习心得《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心得近日,我司全体员工在公司领导的主持及带领下于公司会议......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