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雨霖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讨论: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第二篇:《雨霖铃》高中语文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2.诵读点评。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
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
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
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
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七)、作业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第三篇: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四川教师招聘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最新四川教师招聘信息,包括历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第四篇:教师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雨霖铃》
教师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第五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共八首词。《雨霖铃》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离别想思题材的经典之作。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诗词鉴赏的知识,而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在短时间内感受词作的意境,进一步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才以弥补他们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鉴赏本词的意象、语言、思想情感艺术及手法,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革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品味词作的语言、竟境、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即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期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雨霖铃》的MTV中初步感受词作的内容,师生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情感,描写画面让学生进入词作意境,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张先的《江南柳》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此类诗文的能力。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比较阅读法等。
六、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方法(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雨霖铃》的MV,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感受音乐画面中的内容,继而引出话题:离别想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通过品读《雨霖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由此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品读诗词语言,突破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
在学生欣赏完音乐画面后,请学生诵读并互相点评,然后总结诵读要领:注意情感基调,注意读音节奏。教师范背。2.整体感知
“在师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卷,感受词中有几幅主要画面,并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幅主要画面:长亭送别图,烟波暮蔼图、晓风残月图。3.描写画面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词作的诗情画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问题:结合词作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三幅画面。这样以来,就能使学生较充分地感受词作的竟境。
(三)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1.明确鉴赏要点——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2.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A本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B找出词中的景语、情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体会其艺术效果。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涵盖了鉴赏一首诗歌的要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效果,就完成了自主鉴赏诗歌的过程。
3、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课堂上出示张先的《江南柳》一诗与本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这类诗词的能力。
(四)作业
将阅读教学拓展到写作领域,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的课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学课文中汲取源头活水,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有关离别题材的诗句,分类抄写,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完成了诗歌教学中诵读——鉴赏——写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这处敬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