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 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植树的牧羊人》,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这一篇课文围绕选自第四单元弟14课,本单元课文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处处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在如何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本班学生聪明活泼的这一特点,在本节课上我主要采取了,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草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五、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给大家讲一个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从神话故事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此环节中,会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读这篇文章,并根据文章整体大意将文章分为3段,以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大脑形成初步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以此种方式让同学们体会到牧羊人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精神。(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相关描写句,把握关键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主题: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讨论: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机械越来越先进,是不是不需要像牧羊人这样的精神了?(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把握主题的同时深入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此环节设计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读写能力)
第二篇: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行、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植树的牧羊人》,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练习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单元提示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下,学习抓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坚持种树,使荒漠变成美丽富饶的家园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农夫身上可以学习什么精神,以及学习作者如何表达这一主旨的。
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如:
正音: 干涸
废墟
坍塌
琢磨
薰衣草
乍看
微薄
薄荷
榉
释义: 干涸、坍塌、不毛之地、溜达、琢磨、沉默寡言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环境的写作方法,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养成保护环境的自我意识。
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手要环节”,本节课的四个目标符合课文特点,适合学生学习掌握。
鉴于以上学习目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1和2。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还比较丰富的特点,罗辑思维的能力已加强,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等特点,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问答法、讨论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朗读法,教会学生如何能够以声传情的朗读,具备初步的朗读能力。
在教具上,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两点:
1. 掌握读书的方法,逐步学会读书,做到“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文意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口到——出声念书,熟读成诵 首先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生由于精神高度集中,眼脑作出快速 反应,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共同得到锻炼,这样,进一步养成了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2.学习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文意的能力,形成较丰富的语感。
四、说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设计合理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要大打折扣。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设计了两个课时,以下说说我的设计。
第一课时:由六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为此,我创设了以下导入语: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学们认可这句话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看看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做了多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该导入语采用激疑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对作者,要求学生用名、时、地、评、作的方法掌握。这也是交给学生记忆作家知识的方法。
(三)释题: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关注题目。【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整体感知全文。要求:默读。读不准的字音看课下注释或用笔圈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完成了教学目标1的学习。
(五)再次默读课文,为全文划分段落,理清结构脉络
(六)自由选择段落或找出环境描写的段落朗读,做到音义结合。
(五)(六)环节每次默读的要求不同,意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后布置了两个作业1.掌握生字词。
2.熟读全文,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思考牧羊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第二课时:由六个环节构成
一、检查上一节课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牧羊人是个——的人?
三、分析对比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题一:第一次见面时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问题二: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三:对比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学习后会得出以下认识:自然环境的改变,皆源于牧羊人持之以恒的付出——种树,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之情,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四、探讨课文的主旨
围绕关键句展开讨论:怎么理解“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这两句话?文中两次提到“上帝”,其用意是什么?
也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三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五、总结写作特色
1.对比描写环境,突出课文主题 2.人物描写,细节生动形象。
至此,完成了对教学目标的学习。最后,结合本课所学,布置以下作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150字左右)
六:说板书: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采用的是内容归纳式板书,设计如 下:
第一部分1:赞美牧羊人
植
放羊、种树 树
一见
荒地、废墟 的第二部分 2—20:三见牧羊人
养蜜蜂、种树 牧
二见
满是树木 羊
三见
87岁 人
充满生气、富饶
第三部分21:再赞牧羊人
板书与授课同步进行,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三篇:关于《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说学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课标理念,结合课文和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扩大阅读范围。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于教学重点:
为突出重点,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指导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荒原前后变化中探寻“奇迹”发生的原因,由浅入深地感知牧羊人的精神。
关于教学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将展示绘本中荒原被改造前后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深刻认识牧羊人行为的意义;通过精读文本,合作探究,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并通过给牧羊人写颁奖词的环节,完成情感体验上的提升。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课标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觉预习是其中重要一环。为此我制作预习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
2、默读精读结合法。
对于本文这样篇幅较长的,适宜采用默读的方式来把握大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默读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默读的速度和效率,为后面扩大阅读视野、读整本书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内涵、主旨的理解,则宜以精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合作闯关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为此,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力闯关,人人参与,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的学习中感受快乐,获得进步。
五、说流程
根据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环节
多媒体展示绘本《种树的男人》中荒原前后不同景象的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设计意图:用原作中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简洁却饱含感情地地介绍《植树的牧羊人》,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二)合力闯关
闯关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多媒体显示的任务卡进行团队合作闯关。每个小组在每一关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获得不同数量的星星,闯关结束后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为冠军小组。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什么事),把荒漠变为,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学法指导:(1)默读的时候,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掌握课文大意。鉴于课文篇幅较长,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本关任务适当降低了难度,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本关分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闯关要求:(1)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起止。(2)默读相关段落,找到描写不同景象的句子,然后小组里推选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次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集体提炼一些关键词来概括,并写在答题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通过精读课文相关段落,提取信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任务二:牧羊人种树的过程容易吗?他经历了哪些困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凄惨的身世、孤独的心情、恶劣的环境、艰难的过程)
任务三:你觉得牧羊人有哪些地方是你最佩服的?
(学生可能说到的要点:孤独中的平静坚强、生活中的认真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面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毅力、不图回报的无私大爱)
【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文本解读里,教师只是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闯关任务进行自主解读,层层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如果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多媒体展示我国种树老人杨善洲的简介及颁奖词,教师简析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示范自己写的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为牧羊人写颁奖词,让学生对其精神内涵产生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教师的示范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个普通的老人,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坚持以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做到了。而更难得的是,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正因为这份无私的情怀,才能使他无比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努力,他成功了。造就了森林,健康了自我;美丽了世界,幸福了众生。我想,我们都不是上帝,没有神一样的力量,但是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去努力,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学生经过充分自主的合作探究型学习,基本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并阅读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拓宽他们的思维,让语文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
我将板书整体设计为一棵树的形状,既契合了本文“种树”的内容,又使人物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形式集中起来,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形成整体概念,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篇:《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2-3] [1]
第五篇:《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
牧羊人的颁奖词
种了几十年的树,就为这片土地付出了几十年,当荒漠变成沃土,当死寂出现生机,当黄土上扎上了绿色,他,却白了满头头发。现在,我们有请这位上帝的化身,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上台领取这应属于他的荣誉!
掌声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