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二、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一、二 难点:目标三
【教法】讲授法、探究法、对话法、演绎法 【教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小结】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
【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布置】生字词默写。【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教学反思】
第二篇:最新《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无私植树三见牧不图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的牧羊人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回报羊人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积极才能做到的事乐观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慷慨
第三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牧羊人》 让·乔诺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要点:
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
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
一、课前预习
(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第..3段)
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
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第4段)
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 的响着。(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第5段)
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第5段)
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第6段)
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第9段)
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
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
二、课堂学习
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
(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
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Ppt:默读要动笔,默读要有速度(抓关键词),默读要有深度(过滤、批注)活动二:初次默读,速度中理清文章结构。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7分钟)☆☆(提示:勾画首段、尾端、勾画时间词、空间词、勾画抒情议论句、借助题干提示)思考1:用一句话讲述文章内容。
思考2:请同学们找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 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第三次见到牧羊人是1945年,牧羊人已经87岁。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三、课后检测
《植树牧羊人》 让·乔诺 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要点:
3、结合关键语句品析人物形象。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读出叠词的音韵美和丰富悠远的韵味。一:课前学习
小组交换检查第一课时的课后检测
二、课堂学习
活动一:再次默读:深读中感受牧羊人的生活。(默读时,心要静下来,沉下去,沉潜到文字的底部,理解文字潜在的韵味,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要求:参照示例:他是在________的生活”形式说你对牧羊人生活的认识。注意到课文中去批注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词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然后组内组织发言。
示例:他在极为认真的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整整齐齐,餐具洗的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1)直接刻画牧羊人。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例:
“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例句: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Ppt: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师)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颗橡子,对待每一个生命。是一种很负责的态度)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10)(对生命的呵护,...慎重,珍惜,满怀希望)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他对这块地是谁的,这个...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正好和文中开头的哪两个词照应?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是这样一个认真、仔细、淡泊、执着的人,才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叠词:叠词较好表现了牧羊人安静、闲适、沉默、淡泊的生活和默默奉献的美德,读起来有音乐的韵律美,具有悠远绵长的韵味
活动二:再次默读: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他到底为自己、为世界留下了什么?(小组人员依次发言)
默读需过滤。在研究特定的问题时,要心无旁骛,迅速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找出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
结合最后一段“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羊人在这里所做的贡献,不仅是物质废墟的重建,而且是自己、对他人心灵废墟的重建。童话版《圣经》的美誉。(引导学生看他的遭遇,从凄楚无奈孤独,走向平静,平和)拯救自己也是在拯救他人。
让我怀着对老人无限的敬佩之情大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活动三:当我们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走出这篇文章,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将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一句话: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 地生活,横线上用叠词。(每组随机抽取一名代表发言)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________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 :生1)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稳稳地生活,活在当下,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生2)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静静地生活,安静的人才有深远的内心世界,才会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生3)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默默地生活,默默地为世界创造财富,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生4)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仔仔细细地生活,把简单的事做到精致,就可以创造奇迹。
(生5)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勤勤恳恳地生活,天道酬勤,勤奋会感动上帝,会创造奇迹。
(生6)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堂堂正正地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在乎旁人说什么,大胆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快乐。
结束语:我们要美美地生活,好好地生活,自己有能力创造幸福,也要有能力给予他人幸福。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三、课后检测
(一)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完成后面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高原,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1)(A.蓬 B.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2)(A.嘘 B.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3)(A.gù B.hé)了。这里有五六(4)(A.栋 B.拣)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5)(A.塌 B.榻)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6)(A.蓬 B.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严严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7)(A.拣 B.栋)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8)(A.戳 B.戮)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9)(A.báo B.bó)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10)(A.郎 B.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11)(A.躁 B.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12)(A.báo B.bò)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为文中划横线处词语选择书写正确的字,为文中划横线处词语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2)(3)(4)(5)(6)(7)(8)(9)(10)(11)(12)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识记及多音字的掌握。答案:(1)B(2)B(3)B(4)A(5)A(6)B(7)A(8)A(9)A(10)B(11)B(12)B 解析:略。(原创)2.写一小段话,用上文中所有画横线的词语(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表达一定的中心;字数不少于200字)。
考查目的:词语含义的理解及运用。答案:略。解析:略。(原创)3.下面语句是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抽取出来的,但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文意,选择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①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②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③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④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⑤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A.①⑤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③⑤④ D.③②①⑤④
考查目的:语意的正确衔接。答案:D。
解析:作者看到植树的牧羊人坚持种树,把荒原变成了绿洲,不由得发出“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的感叹,由此想到,人要做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和无私,因此对植树的牧羊人心生敬意,最后发出强烈的感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所以正确答案应为D。
附原文最后一段: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原创)4.作者在写与牧羊人多次见面的情形时,既写了高原的面貌,也写了自己每次见到高原时的心情、感受,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表
考查目的: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答案:①恐惧/没有一点希望;②林木茂盛;③敬佩/心生敬意。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每一次相见时高原的面貌都是不同的。作者初见牧羊人之前,高原到处了无生气,第2自然段写到“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说明作者内心充满了恐惧,继续前行。第3自然段写到“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也可视作是见到了无生气的高原时作者内心的感受。第15自然段写到“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根据前后文很容易推断出作者吃惊的原因是因为见到了长得比自己还高的橡树和茂盛的山毛榉树林、白桦林,所以②处可概括为“林木茂盛”。第三次与牧羊人相见,高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20自然段详细描绘了高原成为绿洲、人们在这里幸福生活的情景,文章结尾段“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一句可自然提炼出“敬佩”之情。
(原创)5.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考查目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突出室内环境整洁,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解析:写室内环境的整洁,可以从侧面烘托牧羊人的形象。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考查目的:语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解析:结合前文作者写这句话的情境,联系文章中心,体会即可。7.作者认为“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考查目的:深入探究,形成评价。
答案:略。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略。
8.假如文中植树的牧羊人获得“感动世界人物”,要为他举行颁奖典礼,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植树的牧羊人撰写一段颁奖词(80~150字)。
示例: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考查目的:对植物的牧羊人形象的把握。答案:略。
解析:要根据文中所表现的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撰写。
(二)拓展《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
设计亮点:他是怎样的生活,留下了怎样的生活,你想怎样的生活。主题:废墟——重建 另一种设想:抓“奇迹”
第四篇:《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2-3] [1]
第五篇:《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
牧羊人的颁奖词
种了几十年的树,就为这片土地付出了几十年,当荒漠变成沃土,当死寂出现生机,当黄土上扎上了绿色,他,却白了满头头发。现在,我们有请这位上帝的化身,大地的造福者——牧羊人,上台领取这应属于他的荣誉!
掌声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