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毛概复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马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1)内涵: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基本要求: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第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第四、虚心向人民学习。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三、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基本内涵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2)基本要求: 第一,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 略和干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4.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5.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发面。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④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6.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毛泽东指出,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不能不落在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7.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目标的必要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8.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9.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0.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新发展。当条件成熟之时,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总路线也有缺陷,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是在过渡的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在当时是难免的。二是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虽然字面上把工业化放在首位,并有“主体”(工业化)和“两翼”(三大改造)之说,但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所有制的改造上面 三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把过渡的时间估计过短。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行以社会主义工业会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12.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1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利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
15.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6.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17.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8.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实现途径?
①实现中国梦是对党的十八大主题的深化;②实现中国梦是对两个百年计划的升华;③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今年以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升华;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实干兴邦;⑤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0.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及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及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依据: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如何坚持: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24.如何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
首先,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格局 其次,要完善再分配制度,强化再分配制度的调节能力
最后,要建立完善三次分配的激励、管理、监督机制,发挥慈善的分配调节能力。
25.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积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9)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11)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2)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4)坚持搞好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6.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7.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 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 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及其主要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战略地位: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特征,及如何推进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及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要求:
一、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三、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篇:毛概复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1.改造和改革有什么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 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形式与教育李大钊2 19203 新青年4 告中国的农民5 19226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7 井冈山8 遵义9195210 195311 民主集中制12 “德先生”和“赛先生”,13 李立三14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5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 我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17 统筹兼顾18 发展19 改革开放20 友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2 1934年10月23 党的建设24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杨利伟29 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干部工作的意见30 邓小平31 三次。
第一次,1919年7月,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进行的“问题与社会”的论战;
第二次,1920年,同以张东弥、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论战”;
第三次,1921年,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的论战。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焦裕禄
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35 第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
第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不可能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精神实质
不肯能改变人们在“文革”中形成的僵化的思想状态
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篇:毛概复习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阶级剥削制度没有结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完全建立。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初步探索的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3 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 4 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
民;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人民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1、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4、使社会主义建设富有活力。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坚持统筹兼顾,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内涵: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还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 8 现;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整体推进六个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二、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 9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三、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好网络空间;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加强制度和法治的强力保障。
3、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担责任。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 10 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2、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四、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 11 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二、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三、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正职领导力量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四篇:毛概复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二选一)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毛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①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②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③正反两面经验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①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①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发面。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④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章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
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答: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答: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1、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答: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答:①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②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政治;③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六章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3、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①实现中国梦是对党的十八大主题的深化;②实现中国梦是对两个百年计划的升华;③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今年以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升华;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实干兴邦;⑤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答:①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①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②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
答:①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和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本制度。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五篇:毛概复习
毛概复习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P3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③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
④我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 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③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30
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3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P46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一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为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61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④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P65
①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论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问题。
8.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78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P87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10.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P94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回答基本问题。②马克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犯的错误。
③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P119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②三个代表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P126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P131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P145
①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②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1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P152 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16.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P178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 ①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审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③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7.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P180 内涵:
①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这个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这个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这个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意义: ①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中国梦的科学内涵:P197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P203 ①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②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20.贯彻新发展理念:P207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P214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③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2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培育和践行:①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②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③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2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P231 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②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⑤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4.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P239 ①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P244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②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③发展协调性成效显著
④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⑤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26.全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P251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围绕两句话编。27.建设世界一流军队:P272
①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②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④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28.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P279 ①坚持全国一盘棋 ②健全体制机制 ③强化战略规划 ④突出重点领域 ⑤军政军民团结
29.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P285
①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②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属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③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3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P289
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P301 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P303 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②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③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