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

时间:2019-05-14 04:3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

第一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

课文A参考译文

Unit 1

冰雪卫士

——奈拉•B•史密斯

人们常说骄兵必败。就拿拿破仑和希特勒来说吧,他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他们相信自己战无不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但俄罗斯的冰雪卫士会证明他们是错的。1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进入俄罗斯。他为面对俄罗斯人民保卫家园而要进行的坚决抵抗做好了准备。他想到了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为此也做好了准备。但他没有为在莫斯科会遭遇到的劲敌——俄罗斯阴冷刺骨的寒冬——做好准备。

1941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当时被称作苏联的俄罗斯发起了进攻。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无可匹敌。他的战争机器扫除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抵抗。希特勒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是,就像他的前人拿破仑一样,他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俄罗斯的冬天又一次帮助了苏维埃士兵。

拿破仑发起的战役

1812年春,拿破仑在俄国边境集结60万大军。这些士兵都训练有素,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且都有精良的装备。这支军队被称为“大军”。拿破仑对迅速胜利充满信心,预言要用5个星期攻下俄国。

不久,拿破仑的大军经过涅曼河进入俄国。拿破仑所期盼的迅速、决定性的胜利并没有出现。令他吃惊的是,俄国人并没有反抗。相反,他们一路向东撤退,沿途焚毁庄稼和房屋。“大军”紧追不舍,但它的前进很快由于后勤补给缓慢而停顿下来。

到了8月,法军和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开火,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各有上万人死在战场上。可是,俄国军队又能继续向自己领土的纵深撤退。拿破仑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刻他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是继续追击俄军,还是为了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把军队驻扎在斯摩棱斯克呢?

拿破仑决定冒险向远在448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进发。1812年9月7日,法俄两军在鲍罗季诺展开激烈的战斗,此地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夜幕降临时,法军和俄军分别有3万和4.4万名士兵的死伤。

俄国军队再次撤退到安全的地方。拿破仑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利的进入了莫斯科。然而,对莫斯科城的占领却成了毫无意义的胜利。俄国人已撤离了他们的首都。法国人进城不久,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整个城市的三分之二。拿破仑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出了停战的请求,但沙皇知道他可以等待时机:“我们将让俄罗斯的严冬为我们而战。”

拿破仑很快意识到,他不能给他驻扎在俄罗斯的军队提供可以过冬的食物、衣物和宿营之地。1812年10月,他下令让“大军”从莫斯科撤出。

法军的撤退成了一场噩梦。在田野、在森林,俄军向法军发起了游击战。刚撤到离莫斯科城不远的地方,气温就已经降到了摄氏零下4度。11月3日降下冬天的

模最大的一场陆地战役——入侵苏联。希特勒自信能很快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预计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他计划采用闪电式战略,他曾使用这一战略征服了欧洲的其它地区。分三路入侵:一路向列宁格勒进攻,一路攻打莫斯科,一路攻打乌克兰。

由于对这场战役毫无准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下令全国人民在德国侵略者到来之前实行“焦土”政策。农场和工厂被烧毁,它们变得毫无用处。在入侵后的前10个星期内,德国人的前线一路向东推进,俄国有百万人的死伤。

在北方,德国人逐渐向列宁格勒缩小包围圈。尽管遭受到极大折磨,列宁格勒的人民拒绝了投降。列宁格勒战役一直拖到了冬天,此时该市的情况变得非常危急。由于缺乏食物,人们死于饥饿与疾病。到了1941年和1942年之间的寒冬,每天有将近4千人饿死。对列宁格勒的围困造成近百万人死亡。

在俄国中部,希特勒的目标是攻下莫斯科。由于德国人最初期望迅速取得胜利,因此他们没有准备过冬的军需物资。进入10月,下起了大雨。“泥泞将军”使德国的闪电战的速度缓慢下来。

正当希特勒的军队离莫斯科越来越近的时候,寒冷的冬季早早地来到了苏联,那是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8度,漫天大雪纷纷落下。由于德国士兵对俄国的寒冬毫无准备,他们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一个个都被冻僵了。德国人的坦克被掩埋在了雪堆之中。俄罗斯的冬季使德国的进攻停了下来。

到1942夏天,希特勒又发动了两场新的攻势。在南方,德国人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随后希特勒向东推进到斯大林格勒,那是沿伏尔加河绵延48公里的一座大工业城市。尽管忍受着极大的艰难困苦,苏联抵抗者们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苏军发动了一场反击。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很少有或根本没有避寒的地方,再加上缺乏食物和补给,德军的实力遭到很大的削弱。直到1943年1月德国人才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围困。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军中,只有9万忍饥挨饿的士兵幸存下来。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败最终扭转了战争形势。德国人的胜利成为泡影,这得部分地归功于俄罗斯寒冷的冬天。

在1943年与1944年期间,苏联军队使得德军前线不断向西后退。在北方,1944年1月15日,苏联红军发动突然袭击,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两周内,列宁格勒那些英勇的幸存者们就目睹了入侵者的撤退。到了1944年3月,乌克兰的农村地区又回到了苏联人手中。1944年5月9日,塞瓦斯托波尔从德国人手中被解放出来。此时,俄军向柏林挺进。

对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成了一场军事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场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困苦是无法形容的。在

信号相调谐,这样传感器就能随时精确地确定你汽车的位置,并警告你前面有交通阻塞。我们已经有24颗导航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这24可卫星组成了人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就使得确定你在地球上的位置成为可能,而且误差大概是100英尺或小于100英尺。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总有几颗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在离我们11,000英里的高空运行。每颗卫星都装有4个“原子钟”,它们根据量子理论法则,以精确的频率振动。

卫星从高空经过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汽车上计算机里的接收器辨认。汽车上的计算机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所用的而时间来计算卫星有多远。由于人人都知道光速,接收卫星信号时的任何耽搁都能折算成距离。9

在日本,已有一百多万辆具有某种导航能力的汽车。(有些导航装置可以通过将方向盘的转动与汽车在地图上的位置相联系来确定汽车的方位。)10

随着微芯片价格的急剧下降,未来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实际上是无限的。“制造芯片的工业定会飞速发展,”生产导航系统的麦哲伦航仪公司的兰迪•霍夫曼说。盲人可以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感器装进拐杖里,飞机可以通过遥控着陆,徒步旅行者将能够确定他们再森林里的位置——其潜在的用处数不胜数。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实只是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个行动被称为“远程信息学”,这一行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智能汽车送上智能高速公路。这种高速公路的样品已经在欧洲存在。为了要在高速公路上安装计算机芯片、传感器和无线电发射机,以便向汽车报告交通拥挤堵塞道路障碍情况,加利福尼亚州也在进行试验。

在圣迭戈以北10英里的15号州际公路一段长达8英里的路面上,交通工程师正在安装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一个叫“自动司机”的系统。这一计划要求计算机在成千上万的被埋在高速公路的三英寸的磁钉的协助下在交通繁忙的路段完全控制车辆的运行。10辆或12辆汽车被编成一组,横向车距仅6英尺,他们一齐行使并有计算机来控制。

这种计算机化公路的倡导者对其未来的应用充满了希望。到2010年,远程信息技术很可能被应用于美国其中的一条主要公路上。如果成功的话,到2020年,当微芯片的价格降到一美分一片以下时,远程信息技术就能运用于美国成千上万英里的公路上。远程信息技术也同样会给环境带来好处,因为它能节省燃料,减少交通阻塞,减少空气污染,还可用作公路扩建的替代办法。

Unit 3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哈维•B•麦凯

经营自己公司的哈维•麦凯经常面试求职者。文中他告诉我们雇主看重求职者的那些品质,并提出四点建议,帮助你显得比众人突出。

我经营着一家制造公司,有350名左右的员工,我经常亲自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并亲自决定是否雇佣他们。我喜欢与潜在的销售人员交谈,因为他们是我们与顾客连结的纽带。

不久前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想要找一份销售工作。我问他为这次面试他做了什么准备没有。他说在什么地方读了关于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

为了了解我们公司的更多情况,他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任何人打过电话吗?没有。他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电话吗?我们的客户呢? 都没有。

他有没有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看看有没有毕业生在本公司工作,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他有没有请朋友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呢?他有没有去图书馆去找有关我们公司的剪报呢? 5

他有没有事先写封信来告诉我们关于他自己的一些情况,并告诉我们为这次面试他在做哪些准备,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份工作呢?他是否打算面试之后给我们写一封信,表明自己迫切希望加入本公司呢?他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内把信送到我们手上,甚至是亲自送来呢? 6

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的:没有。这样我就只有另外一个问题要问了:如果他去见一个我们潜在的客户,他会做好准备吗?我已经知道答案了。7

在我看来,要想被聘用,应注意一下四个关键点: 8

1.准备去赢。“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听众知道。”

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表演时,我们看不到在他们出类拔萃的背后他们所做出的年复一年的准备。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是有天赋的,但他们也是

美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其他强国一样走向衰亡?作者认为不会,作者认为美国正在创建的社会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社会模式。看看他怎么说,看看你是否同意。

美国大拼盘

——里扎德•卡普钦斯基

美国依然吸引着千百万人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美国没有走向衰落。人们不会被一个衰落的地方所吸引。在美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肯定能找到一些衰落的迹象,如欠债、犯罪、无家可归的人、吸毒、逃避社会现实的人。但美国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它给人的

洛杉矶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不同,一旦

见了我招了招手。

“你认识特纳吗?”在我点头打招呼时,伯顿问道。

“我是在俱乐部里见过他。听说他是个靠国内汇款生活的人。” 9

“是呀,我相信他是。在这儿有很多这种人。” 10

“他桥牌打得不错。”

“他们这种人通常打得都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说来奇怪,正好和我同姓,他是我遇见的人中打桥牌打的最好的。我想你在伦敦从来就没有碰见过他。他说他叫伦尼•伯顿。我相信,他是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成员。” “不知道,我想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他堪称桥牌高手。他好像天生就是打桥牌的料。真是不可思议。我那会儿常和他一起玩牌。他在神户住了一段时间。”

伯顿抿了一口杜松子汽酒。15

“这事说起来挺有趣,”他说。“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我挺喜欢他。他总是衣着整洁,看上去很精神。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粉白的脸颊。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当然,他酒喝得太凶了。那种人总是这样。过去每个季度有人给他寄笔钱来,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很多钱,这我知道。”

伯顿和善地咯咯一笑。依我的经验,他打桥牌输起钱来也应该是很潇洒的。他用瘦小的手摸了摸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青筋暴露,几乎像透明的一样。

“大概就是因为他落得一文不名了,而且他和我同姓,所以他才来找我。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工作。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工作了。我问他多大年纪。18

“‘35,”他说。19

“‘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20

“‘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21

‘我禁不住笑了。22

“‘眼下恐怕不能帮你,”我说。“你再过35年来找我,到时候看看我能帮你什么忙。”

“他没有动弹,脸色变得相当苍白。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一阵子他玩牌运气一直很差。原来他不打算老打桥牌着,便玩起扑克来,结果输了个精光。他一个子也没有,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当了。他付不起酒店的帐单,人家也不肯再赊账给他。他穷困潦倒。要是找不到点儿事情做,他只好自杀了。24

‘我看了他一会儿。我能看出他已经完全崩溃了。这一阵子他酒喝得比以前更多了,看上去像50岁的。如果那时姑娘们见到他,准不会再对他那么着迷了。25

“‘嗯,你除了打牌,难道你就不会做点别的吗?”我问他。26

“‘我会游泳,”他说。27

“‘游泳!”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是一个荒唐无比的回答。29

“‘我曾代表我就读的大学参加游泳比赛。”

“我隐约知道他要说什么。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31

“‘我年轻的时侯也是个游泳好手,’我说。32

‘突然,我有了个想法。’ 33

伯顿停下来,转向我。34

‘你对神户了解吗?’他问。35

“不了解,”我说,“曾将有一次在那路过,但只呆了一个晚上。”

“那么,你不知道盐谷俱乐部。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曾经从那里出发,游过灯塔,然后在垂水小溪上岸。有3英里多,由于灯塔一带有激流,游起来十分困难。于是,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愿意游过去的话,我就给他一个工作。37

“我看得出,他着实吓了一跳。38

“‘你说你是游泳好手?’我说。39

“‘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

“我什么也没说。我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头答应了。41

“‘好吧,’他说,‘你想要我什么时候去游呢?’。42

“我看了看表。正好刚过十点。43

“‘你游这段距离大概要花1小时15分钟多点。我到12点半开车到小溪那里去接你,带你到俱乐部换衣服,然后一起吃午饭。’

“‘好吧,’他说。

“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然后他就走了。那天上午我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勉强在12点半赶到了垂水小溪。其实我没必要这么着急,他根本就没出现。” 46

“他最后时刻退缩了?”我问。

“没有,他没有退缩。他确实出发了。但是他喝酒作乐、放荡不羁早把身体毁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不是他能对付的了的。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我有点震惊。然后我问了伯顿一个问题。49

“当你说要给他谋个差使的时候,你知道他会淹死吗?”

他轻轻地一笑,用那双“和善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用手摩挲着下巴。51

“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并没有空缺。”

Unit 6 随着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似乎不停的在忙碌。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时间却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里查德•汤姆金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理查德•汤姆金斯

我们曾经认为技术的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我们期待着机器会分担我们的工作,那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

然而技术发展不但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反而使受其奴役。技术革新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生着:现在一年涌现出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的。随着每一项新发明的问世,我们的光阴就会遭到进一步吞噬。

例如,汽车曾被期望给人们的出行会带来难以想像的方便。但是现在,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飞机也曾被期望为我们开拓新的天地。问题是,虽然飞机确实提供了新的天地,但恰恰是其存在让我们的旅途更为耗时,我们以前从来不会梦想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发展并未节省我们的时间,反而使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从繁重洗衣劳作中解放出来。但事实上,洗衣机使得我们每天而不是每个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了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日淋浴替代了每周洗一次澡,使得用在个人梳洗上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让工作侵入我们的休闲时间——海滩便携式电脑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向我们提供机会,在个人电脑上一连几小时处理软件故障,或把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大脑。

除了技术发展这一原因外,因特网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每个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已经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如果你没有感到压力,你就不会成功。每个人都想表现得有点紧迫,以显示他们是重要的人。”

所有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在英国最近十年来,工作时间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而在美国,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即使是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的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休闲时间,也就是工作、睡眠、通勤、照料孩子和做家务之余的时间。

但增加的时间的分配并平均。受益最多的是那些单身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受益最少的——休闲时间增加了不到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花费更多时间培育子女这一倾向。

当然,这里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先进的家用器具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终结家务劳动。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空余时间的分配上的不平等很是令人吃惊。亨利中心的调查显示,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而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除去不平等,时间紧迫感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从投入最少可能的时时间来获取最大可能的满足。当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片断,还需要立刻满足。当时间被浪费时,他们就会变得很沮丧。20

“人们谈论着质量时间。他们想要完美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吃麦当劳,这样度过的时光不是完美的,你会觉得浪费了一个下午,你就会感到你丢失了非常宝贵的东西。钱丢了还能挣更多的钱回来,但时间浪费掉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人们还想要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例子之一就是美国人称之为家政服务的行业——做家务,带孩子,打理花园,时尚家饰。网上零售商正在目睹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虽然到目前为止,利润还未同样大幅增长。

对时间匮乏的

第二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4译文

Unit 1

冰雪卫士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大军入侵俄罗斯。他准备好俄罗斯人民会为保卫祖国而奋勇抵抗,他也准备好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进军首都莫斯科,但他却没有料到在莫斯科他会遭遇劲敌——俄罗斯阴冷凄苦的寒冬。

1941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进攻当时被称作苏联的俄罗斯。希特勒的军事实力堪称无敌,他的战争机器扫除了欧洲绝大部分地区的抵抗。希特勒希望速战速决,但是,就像在他之前的拿破仑一样,他得到的是痛苦的教训。仍是俄罗斯的冬天助了苏维埃士兵一臂之力。拿破仑发起的战役

1812年春,拿破仑在俄国边境屯兵60万。这些士兵受过良好训练,作战力强,装备精良。这支军队被称为大军。拿破仑对马到成功充满自信,预言要在5个星期内攻下俄国。

不久,拿破仑的大军渡过涅曼河进入俄国。拿破仑期盼着的速决速胜却迟迟没有发生。令他吃惊的是,俄国人并不奋起抵抗。相反,他们一路东撤,沿途焚毁庄稼和民居。大军紧追不舍,但它的长驱直入很快由于粮草运输缓慢而停顿下来。

到了8月,法俄两军在斯摩棱斯克交战,这一战役中,双方各有上万人阵亡。可是,俄国人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继续后撤,拿破仑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刻他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是继续追击俄国军队,还是把军队驻扎在斯摩棱斯克,在那儿度过将到的冬天?

拿破仑孤注一掷,决定向远在448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进发。1812年9月7日,法俄两军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的鲍罗季诺激战。夜幕降临时,3万名法国士兵以及4万4千名俄国士兵或伤或亡,倒在了战场上。

俄国军队再次撤往安全之处。拿破仑顺利进入莫斯科,然而,对该市的占领成为毫无意义的胜利。俄国人弃城而走。法国人进城不久,一场熊熊大火将整个城市烧毁了三分之二。拿破仑向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停战,但沙皇深知他可以等待时机:“且让俄罗斯的严冬为我们战斗吧。”

拿破仑很快意识到,他无法在冬天向远在莫斯科的军队供应粮草、提供御寒衣物和宿营之地。1812年10月,他命令大军撤出莫斯科。

法军的撤离成为一场噩梦。俄国人出没于田野与森林,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向法国人发起攻击。刚出莫斯科城,气温就降到摄氏零下4度。11月3日降下初雪。困乏的马匹倒地而死,大炮陷入雪中,装备只得被用作燃料焚烧,士兵们染病冻死。法国士兵拖着脚步行进,一路上留下无数死尸。

正当俄罗斯军队集聚兵力之时,法国人却不得不逃离俄国,以避免注定的失败。在别列津纳河,俄国人焚烧了涨水的河道上的桥梁,差点将后撤的法军困于河边。侥幸的是,拿破仑居然突击造起两座桥。成千上万法国士兵得以逃脱,但却损失了5万人。渡过别列津纳河,溃不成军的幸存者一瘸一拐地向维尔纽斯行进。

拿破仑发兵60万进入俄国,只有不到10万士兵返回。元气大伤的法国军队在欧洲继续西撤。不久,英国、奥地利、俄国以及普鲁士组成强大的联盟,攻击这些散兵游勇。1814年3月,巴黎被占,拿破仑退位去过流放生活,他缔造的帝国随之灭亡。希特勒的入侵

到1941年初,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经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的东部与苏联毗邻。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宣而战,入侵苏联,发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陆地战役。希特勒自信能速战速决,预计这一战役不会超过3个月。他计划采用征服了欧洲其余地区的闪电式战略。入侵计划包含三大目标:向列宁格勒与莫斯科进攻,并横扫乌克兰。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指示全国人民在德国入侵者到来之前实行“焦土”政策。农场和工厂被焚烧毁坏,或被弄得无法运转。在入侵的最初10个星期内,德国人一路东进,俄国人伤亡人数多达一百多万。

在北方,德国人包围了列宁格勒。尽管忍受着极大困苦,列宁格勒的人民绝不投降。列宁格勒保卫战一直持续到冬季,此时该市的处境变得危急。由于食品匮乏,人们因饥饿与疾病死去。1941年到1942年之间的严冬时节,几乎每天有4千人饿死;列宁格勒之围造成近百万人死亡。在俄国中部,希特勒的目标是占领莫斯科。由于德国人指望速战速决,他们没有准备过冬的补给。10月来临,大雨不停,“泥泞将军”拖延了德国人闪电式进攻的行动。

正当希特勒的军队逼近莫斯科时,寒冷的冬季早早地降临苏联,而且是多年不遇的严寒。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8度,大雪纷飞。对俄国的严寒冬季毫无思想准备的德国士兵身着单薄的夏装,一个个被冻伤,德国人的坦克掩埋在深深的雪堆中。俄罗斯的冬季阻止了德国人的攻势。

到1942夏天,希特勒又发起两场新的攻势。在南方,德国人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希特勒随后向东推进到沿伏尔加河绵延48公里的大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尽管艰苦,但苏联抵抗者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俄国人发起了一场反攻。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几乎没有挡风避寒的地方,食品和补给的匮乏更使其元气大伤。直到1943年1月德国人才放弃围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国人只剩下9万忍饥挨饿的士兵。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利最终使希特勒走向穷途末路。部分地由于俄罗斯的冬季,德国人走向失败了。

在1943年与1944年期间,苏联军队将德军阵线往西逼退。在北方,1944年1月15日,红军发起突然袭击,解除了列宁格勒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列宁格勒那些英勇无畏的幸存者看着入侵者在两个星期内全部撤离。到了1944年3月,乌克兰的农村又回到了苏维埃手中。1944年5月9日,塞瓦斯托波尔从德国人手中被解放出来。至此,俄国人开始向柏林进发。

就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成为一场军事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场入侵带来了无法形容的苦难,苏维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人数几乎达到2千3百万。俄罗斯的冰雪卫士

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考虑到自然的因素。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俄罗斯冬季的严酷。冰雪和极低的气温使两支侵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俄罗斯人民而言,严冬是他们的冰雪卫士。Unit 2

智能汽车

即便是过去70年间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的汽车工业,也将感受到计算机革命的影响。

汽车工业是20世纪最赚钱、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有5亿辆车,或者说每10人就有1辆车。汽车工业的销售额达一万亿美元左右,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

汽车及其行驶的道路,将在21世纪发生重大变革。未来“智能汽车”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我们会见到能看、能听、有知觉、具嗅觉、会说话并能采取行动的车辆与道路,”正在设计未来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的通用汽车公司ITS项目的技术主任比尔·斯普雷扎预言道。

美国每年有大约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在汽车事故中死亡或严重受伤的人数太多,我们已经不屑在报纸上提及。这些死亡的人中至少有半数是酒后开车者造成的,另有许多死亡事故是驾驶员不小心所导致。智能汽车能消除绝大多数这类汽车事故。它能通过会感测空气中的酒精雾气的电子传感器检测开车者是否喝醉酒,并拒绝启动引擎。这种车还能在遇窃后通报警方,告知车辆的确切地点。

能监控行车过程以及周围行车状况的智能汽车已经制造出来。藏在保险杠里的微型雷达能对周围的汽车作扫描。如果你发生重大行车失误(如变道时有车辆在你“盲点”内),计算机立即会发出警报。

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业已制造出能测知你行车时有多少睡意的样车,这对长途卡车司机意义重大。一连数小时注视着中间分道线这样一个单调、几乎能催眠的过程是被严重低估的威胁生命的重大隐患。为消除这一隐患,藏在仪表板里的一架微型相机可对准开车者的脸部及眼睛。如果司机的眼帘合上一定时间,行车变得不稳,仪表板里的计算机就会向司机发出警报。

开车最头疼的两大麻烦是迷路和交通堵塞。虽然计算机革命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但却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你汽车上与绕轨道运行的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调谐的传感器能随时精确地确定你汽车的方位,并告知交通阻塞情况。我们已经有24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导航卫星,组成了人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这些卫星我们有可能以小于100英尺的误差确定你在地球上的方位。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总有若干颗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在11, 000英里的高空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装有4个“原子钟”,它们根据量子理论法则,以精确的频率振动。卫星从高空经过时发出能被汽车上计算机里的接收器辨认的无线电信号。汽车上的计算机就会根据信号传来所花的时间计算出卫星有多远。由于光速为人熟知,接收卫星信号时的任何时间迟缓都能折算出距离的远近。

在日本,具有某种导航能力的汽车已有一百万辆之多。(有些导航装置通过将方向盘的转动与汽车在地图上的位置并置来测定汽车的方位。)

随着微芯片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未来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几乎是无限的。“制造这一商品的工业定会飞速发展,”生产导航系统的麦哲伦航仪公司的兰迪·霍夫曼说。盲人可以在手杖里装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感器,飞机可以通过遥控着陆,徒步旅行者可以测定自己在林中的方位 —— 其潜在的应用范围是无止境的。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实只是叫做“远程信息学”的这一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一行动最终将把智能汽车送上智能高速公路。这种高速公路的样品已经在欧洲问世,加州也在进行试验,在高速公路上安装计算机芯片、传感器和无线电发射机,以便向汽车报告交通拥挤堵塞情况。

在圣迭戈以北10英里的15号州际公路一段8英里长的路面上,交通工程师正在安装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引进“自动司机”的系统。这一计划要求计算机在公路上埋设的数千个3英寸长的磁钉的协助下,在车辆极多的路段完全控制车辆的运行。车辆会编成10辆或12辆一组,车距仅6英尺,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一齐行驶。

这种计算机化的公路的倡导者对其未来的应用充满希望。到2010年,远程信息技术很可能应用于美国的一条主要公路。如果成功的话,到2020年,当微芯片的价格降到一片一美分以下时,远程信息技术就会应用在美国成千上万英里的公路上。这对环保也会很有利,能节省燃油、减轻交通阻塞、减少空气污染,还可用作公路扩建的替代办法。Unit 3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我经营着一家有350名左右员工的制造公司,我本人常常要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决定是否聘用。我喜欢与可能成为销售人员的人交谈,因为他们是我们与顾客联系的纽带。

不久前一个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来谋求一份销售工作。我问他为这次面试做过哪些准备。他说他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有关本公司的一些情况。

他有没有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人打过电话,好更多了解本公司的情况?没打过。他有没有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电话?还有我们的客户?都没有。

他可曾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有没有校友在本公司就职,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他可曾请朋友向他提问,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可曾去图书馆查找过有关本公司的剪报?

他事先有没有写封信来介绍自己,告诉我们自己为这次面试在做哪些准备,自己何以能胜任此项工作?面试之后他是否打算再写一封信,表明自己加盟本公司的诚意?这封信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内送到我们手上,也许是亲自送来?

他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没有。这样我就只剩一个问题要问了:如果此人代表本公司去见可能成为我们客户的人,他准备工作会做得怎样?答案不言自明。在笔者看来,如欲被聘用,应注意四个要诀:

1.准备去赢。“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音乐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顶尖运动员的表演时,看到的并不是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人物的长年苦练。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具有非凡才能,但他们在篮球场上也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同样的苦练适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若想被聘用,就要准备去赢。

我大学毕业时,极有可能终身从事同一个工作。当时情况也的确如此。但如今已不再是一生被聘去做一个工作了。指导就业的专家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的生涯中可能会经历多达10次的职业变动。

听上去似乎压力不小。然而,如果你作了准备,压力就是别人的——那些没做准备的人。

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每份工作。最好的销售人员也不可能每次都成交。迈克尔·乔丹投篮命中率勉强过半。但认真准备一次面试的时间不会多于马马虎虎准备五次面试的时间,而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多得多。

2.永不中断学习。最近我和一位90高龄的老者搭档打网球双打。我琢磨着那会是什么结局;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以两个6:1连胜两局。

我们交换场地打第三局时,他对我说:“我打反手击球你不介意吧?我向来喜欢多练练自己的弱点。”好一个永不中断学习的精彩实例。顺便说一下,我们6:1赢了第三局。

走出赛场,我那90高龄的搭档笑着说:“你也许想知道我在85岁以上年龄段的美国网球双打排名第一!”他想的不是年届90,想的甚至也不是85岁高龄。他想的是第一。

如果你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你同样可以做得那么好。要有能力竞争,就得终生学习。3.相信自己,哪怕没人相信你。还记得那4分钟跑一英里的往事吗?几百年来,运动员们一直试图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认定人类的身体无法做到。我们的骨结构不适应,我们的肺活量跟不上。

可是,有一个人证明那些专家错了。奇迹中的奇迹是,在罗杰·班尼斯特打破4分钟一英里的纪录6个星期之后,约翰·兰迪又以几乎快出整整2秒的成绩打破了班尼斯特的纪录。此后,有大约800多名运动员打破了4分钟一英里的记录!几年前,我和女儿米米参加了纽约马拉松比赛。发令枪一响,23,000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最后有21,244名运动员到达终点。第一名是一位以2小时11分钟零1秒跑完全程的肯尼亚人。第21,244名运动员是一位越战老兵。他用了3天9小时37分钟跑完全程。没有双腿的他坚持跑完了26.2英里。我和女儿在比赛的最初几分钟内超过了他,当时顿觉勇气倍增,一定要跑完全程。

别听旁人说你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谁说你不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坚强、更努力、更能干?要知道,所谓目标就是有最后限期的梦想:确确实实,可测量,可确认,可实现。

4.想方设法显得与众不同。在我看来,纽约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即使不算无礼透顶,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车辆大都十分肮脏,几乎所有的车都触目地装有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可近日我在拉瓜迪亚机场跳上了一辆出租车,你猜怎么样?车子竟然干干净净。放着优美的音乐,而且没有隔离装置。

“请到帕克街酒店,”我对司机说。他笑容满面地说:“你好,我叫沃利,”他说着递给我一份使命宣言。一份使命宣言!上面写着他将安全、礼貌、准时地将我送到目的地。

车开后,他拿出几份报纸说:“请随意翻阅。”他还让我随意品尝后座篮子里的水果。接着他又拿出手机说:“您要是想打电话,每分钟1美元。”

我大吃一惊,脱口问道:“你这么做有多久了?”他回答说:“有三四年了。”“我知道不该问,”我说,“可是,你能多挣多少小费?”“一年12,000到14,000美元左右,”他得意地回答说。

他不知道他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说明你总是可以争取到成功的机会。我的良师益友柯特·卡尔森是明尼苏达州的首富,拥有一家酒店和旅行社,营业收入约达90亿美元。一次我要去纽约赴会,柯特慷慨地请我乘坐他的私人飞机。碰巧那天明尼苏达州遭受多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几十年来第一次关闭。

虽然暴风雪仍在肆虐,机场还是特地为小型飞机清出了一条跑道。我们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时,柯特转过头来兴奋地说:“看哪,哈维,雪地上没有痕迹啊!”

柯特·卡尔森,当时年届70,富甲一方,竟然还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而如此兴奋。

在我看来,这些正是关键之所在。准备去赢。永不中断学习。相信自己,哪怕没人相信你。想方设法显得与众不同。然后就出发,在雪地上留下你自己的足迹。Unit 4

寻找达沃斯人

威廉·布劳德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芝加哥长大,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但别叫他美国人。他今年40岁,过去16年来一直生活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先是在伦敦,1996年后在莫斯科经营他自己的投资公司。布劳德如今掌管着价值16亿美元的资产。1998年,他放弃美国护照,成为英国公民,因为他现在的生活中心在欧洲。“国家认同对我来说不重要,”他说,“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国际人。如果你有四个朋友,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那么你在哪儿无关紧要。这就是全球化。” 亚历克斯·曼德尔也是全球化的狂热信徒,但他对自己的看法与布劳德不同。61岁的曼德尔曾任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裁。他出生于奥地利,现在经营着一家法国技术公司,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与日俱增。他估计自己几乎90%的时间都花在出差上。然而,尽管曼德尔全球到处跑,已经做了45年美国公民的他还是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我毫不迟疑地把自己当作美国人。我在其他地方度过很多时间,但是这一事实不能改变我是美国人,”他说。

虽然布劳德和曼德尔对各自的国籍界定不同,他们都将国籍视为个人选择,而不是由出生地决定的。而且,他俩都是达沃斯人,这可不是巧合。达沃斯人指的是那些每年长途跋涉去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小城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该论坛始于1971年——的国际商业精英们。本周,布劳德和曼德尔将同其他2200余名企业高管、政界人士、学者、记者、作家和少数几位好莱坞明星一起,参加为时五天的交际活动、宴会和没完没了的认真的讨论。讨论话题林林总总,从大选后的伊拉克和非洲的艾滋病病毒到全球的石油供应和纳米技术的重大意义。然而今年,或许比以往更甚的是,达沃斯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达沃斯本身。尽管与会男女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多数有一个共同信念:全球化,亦即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不受阻碍地跨国界流动,是值得欢迎和不可阻挡的。在他们看来,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互相联系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企业寻求采购、生产及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最佳地点。

随着边界和对国家的认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有些人将此视作威胁,甚至危险。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一篇题为《死魂灵:美国精英的去国家化》的论文中将达沃斯人(该说法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广泛注意)描写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超级物种和威胁。他写道,该阶层的成员“不要什么对国家的忠诚,视国界为障碍,而万幸的是这种障碍正在消失,他们还把国家的政府看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它们唯一的用处就是为精英们的全球运营提供方便。”亨廷顿提出,达沃斯人以全球公民自居的自我形象,与大多数美国人的价值观完全相悖。后者依然坚定地忠于他们自己的国家。他说,这种脱节造成了“一个重大的文化断层。在种种意义上,美国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当权派们与美国大众渐行渐远。”

许多达沃斯人自然不同意亨廷顿的说法。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争辩说,支持全球观并不意味着抹去对国家的认同。“全球化决无可能给予我们文化认同,因为后者在本质上必须是本土的、民族的。”

全球贸易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过去从中获益的企业和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将世界上的广大地区视为自然资源的开采地或成品的销售地。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资本全球化已经加速,大多数外国投资仍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不是从富裕国家流向较贫穷国家。美国的技术、企业和资金通常处于这一流动的前沿。

然而,在过去二十年间,另外一些重大参与者出现了。发达国家正在开辟一条通向中国和印度大门的道路——而中国和印度的公司又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找未来增长的机会。北京甚至提出了“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购买海外资产。亚洲各国正在形成“一个创新的卓越环境,”思科系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如是说。“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是我们美国的五倍还多。”这就意味着美国和欧洲的公司现在面临来自海外的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毋怪乎这么多西方工人担心失业。“如果问题涉及的是整个蛋糕的大小,那全球化已经被证明是件好事。”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奥里特·加迪西说,“如果问题在于蛋糕怎么分,而你又是西方人,那你就会质疑全球化。”

最大的变化也许刚刚开始。高盛集团2003年做的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预测说,根据对各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预计,四大经济体——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将超过普遍预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可能就在这个十年内赶超德国。高盛集团说,到2050年,这四大新经济体将有可能取代目前世界六个最大经济体中除了美国和日本之外的四个经济体。

近期资本流动也完全有可能脱离达沃斯人式的全球化的轨迹。与达沃斯人相对的是马尼拉女人。这些来自亚洲和其他地方的低薪流动劳工正在全球提供越来越多的关键服务。英国一家医疗保健公司保柏集团的首席执行官瓦莱丽·戈丁说,要是没有来自菲律宾、印度、尼日利亚和其他地方的移民护士,英美两国的医疗保健体系就会崩溃。她说,这些人跟达沃斯人不一样,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爱国情绪。

也不是所有达沃斯人都在追逐全球市场。帕特里克· 塞尔在法国经营一家名为尤拉吉奥投资集团的私募股权公司。他抱怨说,欧洲跨国界经营中还有太多障碍,更别提全球经营了。所以他的尤拉吉奥投资集团专注于国内市场。“我是法国人,在法国做生意,对我而言要方便得多。”塞尔说。“别处也一样。如果你不是意大利人,而在意大利做生意,你没办法成功。”

这听上去也许像狭隘民族主义,但内中确大有学问。回想一下,在1861年前,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城邦组成的结合体。尽管意大利南北方之间关系紧张,保持地区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并无矛盾。例如,意大利电信公司的董事长马尔科·特隆切蒂·普罗维拉觉得自己是个米兰人,同时又是个意大利人,尽管他经营的公司正力图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是,达沃斯人是否需要再花上140年,才能搞明白如何在全球规模上取得同样的平衡。Unit 6

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从前,我们以为技术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逸。那时我们觉得机器会替代我们工作,我们则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休闲娱乐。但技术发展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使我们成为奴隶。新技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一年涌现的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而每一项新发明问世,就进一步吞噬我们的光阴。

比如,汽车曾使我们希望个人出行会方便得让人难以想像。可如今,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困在车内,徒然浪费生命。

飞机也曾有可能为我们拓展新天地。问题是,飞机提供了新的天地。它存在本身产生了对耗时的长途旅行的需求,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以前我们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发展并未节省时间,而是使我们得以做更多的事。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摆脱繁重的洗衣劳作。但事实上,它们促使我们每天,而不是每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周一次的沐浴为每日一次的淋浴所代替,使得用于个人穿着打扮的时间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听任工作侵入我们的闲暇时间——带着便携式电脑去海滩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使我们有时得一连几小时在个人电脑上处理软件故障,或将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大脑。

除去技术发展,因特网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第二个原因:信息爆炸。

若干世纪以前,人类积累的几乎所有知识都能装在若干哲人的大脑之中。如今,这些大脑休想容纳下一天中产生的新信息中的小小一部分。

各种消息、事实和见解从世界各个角落大量涌入。电视机能收到150个频道。因特网网址多达千百万。杂志、书籍和光盘只读存储器的数量也激增。

“在18世纪,整个国际学术界总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科学刊物,出版一本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名誉馆长爱德华·威尔逊说。“如今,我本人就订阅了60或70种期刊杂志,以便自己跟上不断拓展的学术前沿中一个微小部分的发展动向。”

我们产生日益加重的时间紧迫感还有一个原因:日渐繁荣富庶。生产的物品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总得有人去消费。在广告的推动下,我们努力照办:我们购买得越来越多,旅游得越来越多,玩得越来越多,而且得尽力坚持下去。于是我们就深受威尔逊所谓的极大富足带来的不满之苦——即无休止的选择所造成的困惑。

当然,并非人人感到时间过度紧迫。“说我们都缺少时间只是随意讲讲,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说法大约只适用于一半人,”伦敦一家研究公司的未来基金会主任迈克尔·威尔莫特说。

“有些人早早退休了,有些人失业了,有些人或许只与经济活动沾点边,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失业了,那你的问题就是时间太多,而不是太少。”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被强加于自身。“人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根本来不及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是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没有感到有压力,就不是成功者。人人都想表现几分时间紧迫感,以显示自己的重要。” 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由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英国在最近十年中工作时间只略微增加,而在美国,即使对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而言,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空余时间,即工作、睡眠、乘车上下班、照料孩子和家务劳动之余的时间。

但增加的时间分配得并不均匀。受惠最多的是未婚者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得益最少的——增加了不足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花费更多时间这一倾向。

这里当然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家用器具的更新换代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技术发展并没有扫除家务杂活。其结果是,我们发现男女空余时间的分配惊人地不平等。据亨利中心的调查,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除不平等外,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投入最少的时间以获取最大的满足。如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要闻,什么都要得到即刻满足。时间一旦被浪费,人们就会很不高兴。

“人们谈论着优质时间。他们需要最佳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麦当劳,但度过的时光并不甜美,那你就浪费了一个下午,感觉就像是你丢失了宝贵物品。钱丢失了还能挣回来,但时间浪费了就再也无法追回。”

人们还试图购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有越做越大的市场。美国人所谓的家政服务——做家务,带孩子,修剪花木,居家装饰——即为一例。网上零售商在看着销售额大幅增长——虽然利润尚未同样大幅增长。

对时间匮乏的第三个反应是有关人的一生应该工作多少年的争论增多。你比过去更常听到人们早早退休,放弃压力大的工作去从事工作时间短的工作。诸如英国全国工作年限论坛这样的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敦促雇主终止让管理人员长时间加班的做法,而采取能适应家庭生活的工作方式。

所有这些反应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解放出来——无论是靠更充分地利用时间,靠购买他人的时间,还是靠缩短工作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赢得的时间又即刻被用于其他目的。

正如戈德比所指出的,我们的紧张感并非源于时间短缺,而是因为我们试图在一个个时段中塞入过多的内容。“就像糖果店里的孩子,”他说。“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要做。选择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空余时间在增加,但其速度跟不上我们心中日益增多的必须做的事。”

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或许在于去理解这一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

工业革命前,人们居住在交通联系不方便的小社区里。在本村范围内,人们自然而然地期望了解该了解的一切,见到该见的一切,做该做的一切。

如今,生性好奇的我们仍试图这么做。然而,地球村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我们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我们需要的是更少的欲望。我们需要关掉手机,让孩子们自己玩耍。我们需要少购物,少阅读,少出游。我们需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给自己设定界限,不然则注定会越来越感到绝望。

第三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原文及翻译

Old Father Time Becomes a Terror

Richard Tomkins

1Once upon a time, technology, we thought, would make our lives easier.Machines were expected to do our work for us, leaving us with ever-increasing quantities of time to waste away on idleness and pleasure.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理查德·汤姆金斯

从前,我们以为技术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逸。那时我们觉得机器会替代我们工作,我们则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休闲娱乐。

2But instead of liberating us, technology has enslaved us.Innovations are occurring at a bewildering rate: as many now arrive in a year as once arrived in a millennium.And as each invention arrives, it eats further into our time.但技术发展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使我们成为奴隶。新技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一年涌现的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而每一项新发明问世,就进一步吞噬我们的光阴。3The motorcar, for example, promised unimaginable levels of personal mobility.But now, traffic in cities moves more slowly than it did in the days of the horse-drawn carriage, and we waste our lives stuck in traffic jams.比如,汽车曾使我们希望个人出行会方便得让人难以想象。可如今,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困在车内,徒然浪费生命。

4The aircraft promised new horizons, too.The trouble is, it delivered them.Its very existence created a demand for time-consuming journeys that we would never previously have dreamed of undertaking--the transatlantic shopping expedition, for example, or the trip to a conventio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飞机也曾有可能为我们拓展新天地。问题是,飞机提供了新的天地。其存在本身产生了对耗时的长途旅行的需求,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以前我们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5In most cases, technology has not saved time, but enabled us to do more things.In the home, washing machines promised to free women from having to toil over the laundry.In reality, they encouraged us to change our clothes daily instead of weekly, creating seven times as much washing and ironing.Similarly, the weekly bath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daily shower, multiplying the hours spent on personal grooming.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发展并未节省时间,而是使我们得以做更多的事。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摆脱繁重的洗衣劳作。但事实上,它们促使我们每天,而不是每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周一次的沐浴为每日一次的淋浴所代替,使得用于个人穿着打扮的时间大大增加。

6Meanwhile,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allowed work to spread into our leisure time--the laptop-on-the-beach syndrome--but added the new burden of dealing with faxes, e-mails and voicemails.It has also provided u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spend hours fixing software glitches on our personal computers or filling our heads with useless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听任工作侵入我们的闲暇时间――带着便携式电脑去海滩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向我们提供机会,在个人电脑上一连几小时处理软件故障,或把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大脑。7Technology apart, the Internet points the way to a second reason why we feel so time-pressed: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除去技术发展,因特网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第二个原因:信息爆炸。

8A couple of centuries ago, nearly all the world's accumulated learning could be contained in the heads of a few philosophers.Today, those heads could not hope to accommodate more than a tiny fra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generated in a single day.几个世纪以前,人类积累的几乎所有知识都能装在若干哲人的大脑之中。如今,这些大脑休想容纳下一天中产生的新信息中的小小一部分。

9News, facts and opinions pour in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The television set offers 150 channels.There are millions of Internet sites.Magazines, books and CD-ROMs proliferate.各种消息、事实和见解从世界各个角落大量涌入。电视机能收到150个频道。因特网网址多达千百万。杂志、书籍和光盘只读存储器的数量也激增。

10“In the whole world of scholarship, there were only a handful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publication of a book was an event,” says Edward Wilson, honorary curator in entomology at Harvard University'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Now, I find myself subscribing to 60 or 70 journals or magazines just to keep me up with what amounts to a minute proportion of the expanding frontiers of scholarship.”

“在18世纪,整个国际学术界总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科学刊物,出版一本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名誉馆长爱德华·威尔逊说。“如今,我本人就订阅了60或70种期刊杂志,以便自己跟上不断拓展的学术前沿中一个微小部分的发展动向。” 11There is another reason for our increased time stress levels, too: rising prosperity.As ever-larger quantiti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re produced, they have to be consumed.Driven on by advertising, we do our best to oblige: we buy more, travel more and play more, but we struggle to keep up.So we suffer from what Wilson calls discontent with super abundance--the confusion of endless choice.我们产生日益加重的时间紧迫感还有一个原因:日渐繁荣富足。由于生产的物品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去消费。在广告的推动下,我们努力照办:我们多多购买多多旅游多多玩儿,但得尽力坚持下去。于是我们就深受威尔逊所谓的对极大富足不满之苦――即无休止的选择所造成的困惑

12Of course, not everyone is overstressed.“It's a convenient shorthand to say we're all time-starved, but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it only applies to, say, half the population,” says Michael Willmott, director of the Future Foundation, a London research company.当然,并非人人感到时间过度紧迫。“说我们都缺少时间只是随意讲讲,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说法大约只适用于一半人,”未来基金公司――一家伦敦研究公司――的经理迈克尔·威尔莫特说。

13“You've got people retiring early, you've got the unemployed, you've got other people maybe only peripherally involved in the economy who don't have this situation at all.If you're unemployed, your problem is that you've got too much time, not too little.”

“有些人早早退休了,有些人失业了,有些人或许只与经济活动沾点边,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失业了,那你的问题就是时间太多,而不是太少。”

14Paul Edwards, chairman of the London-based Henley Centre forecasting group, points out that the feeling of pressures can also be exaggerated, or self-imposed.“Everyone talks about it so

much that about 50 percent of unemployed or retired people will tell you they never have enough time to get things done,” he says.“It's almost got to the point where there's stress envy.If you're not stressed, you're not succeeding.Everyone wants to have a little bit of this stress to show they're an important person.”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被强加于自身。“人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根本来不及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是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没有感到有压力,就不是成功者。人人都想表现几分时间紧迫感,以显示自己的重要。”

15There is another aspect to all of this too.Hour-by-hour logs kept by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over the decades have shown that, in the U.K., working hours have risen only slightly in the last 10 years, and in the U.S., they have actually fallen--even for those in professional and executive jobs, where the perceptions of stress are highest.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由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英国在最近十年中工作时间只略微增加,而在美国,即使对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而言,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

16In the U.S., John Robinso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nd Geoffrey Godbey, professor of leisure studies at Penn State University found that, since the mid-1960s, the average American had gained five hours a week in free time--that is, time left after working, sleeping, commuting, caring for children and doing the chores.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空余时间,即工作、睡眠、乘车上下班、照料孩子和家务劳动之余的时间。

17The gains, however,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The people who benefited the most were singles and empty-nesters.Those who gained the least--less than an hour--were working couples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perhaps reflecting the trend for parents to spend more time nurturing their offspring.但增加的时间分配得并不均匀。受惠最多的是未婚者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得益最少的――增加了不足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花费更多时间这一倾向。

18There is, of course, a gender issue here, too.Advances in household appliances may have encouraged women to take paying jobs: but as we have already noted, technology did not end household chores.As a result, we see appalling inequal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ree time between the sexes.According to the Henley Centre, working fathers in the U.K.average 48 hours of free time a week.Working mothers get 14.这里当然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家用器具的更新换代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技术发展并没有扫除家务杂活。其结果是,我们发现男女空余时间的分配惊人地不平等。据亨利中心的调查,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19Inequalities apart, the perception of the time famine is widespread, and has provoked a variety of reactions.One is an attempt to gain the largest possible amount of satisfaction from the smallest possible investment of time.People today want fast food, sound bytes and instant gratification.And they become upset when time is wasted.除去不平等,缺乏时间的感觉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投入最少的时间以获取最大的满足。如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片断,还要即刻得

到满足。时间一旦被浪费,人们就会很不高兴。

20“People talk about quality time.They want perfect moments,” says the Henley Centre's Edwards.“If you take your kids to a movie and McDonald's and it's not perfect, you've wasted an afternoon, and it's a sense that you've lost something precious.If you lose some money you can earn some more, but if you waste time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人们谈论着质量时间。他们需要最佳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麦当劳,但度过的时光并不甜美,你浪费了一个下午,感觉就像是你丢失了宝贵物品。钱丢失了还能挣回来,但时间浪费了就再也无法追回。”

21People are also trying to buy time.Anything that helps streamline our lives is a growth market.One example is what Americans call concierge services--domestic help, childcare, gardening and decorating.And on-line retailers are seeing big increases in sales--though not, as yet, profits.人们还试图购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有越做越大的市场。美国人所谓的家政服务――做家务,带孩子,修剪花木,居家装饰――即为一例。网上零售商在看着销售额大幅增长――虽然利润尚未同样大幅增长。

22A third reaction to time famine has been the growth of the work-life debate.You hear more about people taking early retirement or giving up high pressure jobs in favour of occupations with shorter working hours.And bodies such as Britain's National Work-Life Forum have sprung up, urging employers to end the long-hours culture among managers and to adopt family-friendly working policies.对时间匮乏的第三个反应是有关人的一生应该工作多少年的争论增多。你比过去更常听到人们谈论早早退休,谈论放弃压力大的工作去从事工作时间短的工作。诸如英国全国工作年限论坛这样的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敦促雇主终止让管理人员长时间加班的做法,而采取能适应家庭生活的工作方式。

23The trouble with all these reactions is that liberating time--whether by making better use of it, buying it from others or reducing the amount spent at work--is futile if the hours gained are immediately diverted to other purposes.所有这些反应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解放出来――无论是靠更充分地利用时间,靠购买他人的时间,还是靠缩短工作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赢得的时间又即刻被用于其他目的。24As Godbey points out, the stress we feel arises not from a shortage of time, but from the surfeit of things we try to cram into it.“It's the kid in the candy store,” he says.“There's just so many good things to do.The array of choices is stunning.Our free time is increasing, but not as fast as our sense of the necessary.”

正如戈德比所指出的,我们的紧张感并非源于时间短缺,而是因为我们试图在一个个时段中塞入过多的内容。“就像糖果店里的孩子,”他说,“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要做。选择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空余时间在增加,但其速度跟不上我们心中日益增多的必须做的事。” 25A more successful remedy may lie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evading it.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或许在于去理解这一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

26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eople lived in small communities with limited communications.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ir village, they could reasonably expect to know everything that was to be known, see everything that was to be seen, and do everything that was to be done.工业革命前,人们居住在交通联系不方便的小社区里。在本村范围内,人们自然而然地期望了解该了解的一切,见到该见的一切,做该做的一切。

第四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

参考译文第一单元

成长

课文A

我们写作时常常被告诫,脑子里要有读者,笔者所云一定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兴趣。但有一位读者特别不该忘记。你能猜出是谁吗?当拉塞尔·贝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大为惊讶。

为自己而写

拉塞尔·田克

从孩提时代,我还住在贝尔维尔时,我的脑子里就断断续续地转着当作家的念头,但直等到我高中三年级,这—一想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之前,我对所有跟英文课沾边的事都感到腻味。我觉得英文语法枯燥难懂。我痛恨那些长而乏味的段落写作,老师读着受累,我写着痛苦。

弗利格尔先生接我们的高三英文课时,我就准备着在这门最最单调乏味的课上再熬上沉闷的一年。弗利格尔先生在学生中以其说话干巴和激励学生无术而出名。据说他拘谨刻板,完全落后于时代。我看他有六七十岁了,古板之极。他戴着古板的毫无装饰的眼镜,微微卷曲的头发剪得笔齐,梳得纹丝不乱。他身穿古板的套装,白衬衣领扣外的领带打得——丝不苟。他救着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说起话来—·本正经,字斟句酌,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橱稽的老古董。

我作好准备,打算在弗利格尔先生的班上一无所获地混上—·年,不少日子过去了,还真率出所料。后半学期我们学写随笔小品文。弗利格尔先生发下一张家庭作业纸,出了不少题供我们选择。像“暑假二三事”那样傻乎乎的题目倒是一个也没有,但绝大多数—样乏味。我把作文题带回家,——直没写,直到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我躺在沙发上,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讨厌的功课,便从笔记本里抽出作文题目单粗粗—看。我的目光落在“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这个题目上。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唤起了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图像。贝尔维尔之夜的清晰的回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当时,我们大家——起围坐在晚餐桌旁——艾伦舅舅、我母亲、查理舅舅、多丽丝、哈尔舅舅——帕特舅妈晚饭做的是意大利细面条。那时意大利细面条还是很少听说的异国食品。多丽丝和我都还从来没吃过,在座的大人也是经验不足,没有—个吃起来得心应手的。艾伦舅舅家诙谐有趣的场景全都重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回想起来,当晚我们笑作—团,争论着该如何地把面条从盘子上送到嘴里才算合乎礼仪。

突然我就想描述那„切,描述当时那种温馨美好的气氛,但我把它写下来仅仅是想白得其乐,而不是为弗利格尔先生而写。那是我想重新捕捉并珍藏在心中的一个时刻。我想重温那个夜晚的愉快。然而,照我希望的那样去写,就会违反我在学校里学的正式作文的种种法则弗利格尔先生也肯定会打它—个不及格。没关系。等我为自己写好了之后,我可以再为弗利格尔先生写点什么别的东西。

等我写完时已是半夜时分,再没时间为弗利格尔先生写——篇循规蹈矩、像模像样的文章了。第二天上午,我别无选择,只好把我为自己而写的贝尔维尔晚餐的故事交了上去。两天后弗利格尔先生发还批改过的作文,他把别人的都发了,·就是没有我的。我正准备着遵命—放学就去弗利格尔先生那儿挨训,却看见他从桌上拿起我的作文,敲了敲桌子让大家注意听。

“好了,孩子们,”他说。“我要给你们念一篇小品文。文章的题目是: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

于是他开始念了。是我写的!他给全班大声念我写的文章。更不可思议的是,全班同学都在听着他念,而且听得很专心。有人笑出声来,接着全班都笑了,不是轻蔑嘲弄,而是乐乎乎地开怀大笑。就连弗利格尔先生也停顿了两三次,好抑制他那丝拘谨的微笑。

我尽力不流露出得意的心情,但是看到我写的文章竟然能使别人大笑,我真是心花怒放。就在十——年级,可谓是最后的时刻,我找到了一个今生想做的事。这是我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幸福的——刻。弗利格尔先生念完后说道:“瞧,孩子们,这就是小品文,懂了没有。这才是一知道吗——这才是小品文的精髓,知道了没有。祝贺你,贝克先生。”他这番话使我沉浸 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

第二单元

友谊

课文A

老朋友天各一方,你心有何感?你是否努力保持联系?有时候写信的事很容易会一拖再拖,总以为明天有的是时间。然而,正如这则故事所表明的,有时我们拖得太晚了。也许读一读这个故事会让你提起笔来。

出租车司机拥有的就剩一封信

福斯特·韩克洛

他准是完全沉浸在所读的东西里了,因为我不得不敲挡风玻璃来引起他的注意。

他总算抬头看我了。“你出车吗?”我问道。他点点头,当我坐进后座时,他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在读一封信。”听上去他像是得了感冒什么的。

“我不着急,”我对他说。“你接着把信读完吧。”

他摇了摇头。“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我想我都能背出来了。”

“家书抵万金啊,”我说。“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因为我老是在外旅行。”我估量他有六七十岁了,便猜测说:“是孩子还是孙子写宋的?”

“不是家里人,”他回答说。“不过,”他接着说,“想起来,也可以算是一家人了。埃德老伙计是我最老的朋友了。实际上,过去我俩总是以‘老朋友’相称的——就是说,当我俩相见时。我这人就是不大会写东西。”

“我看大家写信都不那么勤快,”我说。“我自己笔头就很懒。我看,你认识他挺久了吧?”

“差不多认识了一辈子了。我俩小时候就一起玩,所以我俩的友谊确实很长了。”

“一起上的学?”

“都一起上到高中呢。事实上,我俩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个班里。”

“保持这么长久友谊的人可真不多见啊,”我说。

“其实呢,”司机接着说,“近25到30年来,我跟他一年只见一两次面,因为我从原来住的老街坊搬了出来,联系自然就少了,虽说你一直放在心上。他在的时候可真是个大好人。”

“你刚才说他‘在的时候’。你是说——?”

他点了点头。“前两个星期过世啦。”

“真遗憾,”我说。“失去朋友真不是个滋味,失去个真正的老朋友更让人受不了。”

他开着车,没有接话儿。我们沉默了几分钟,可我知道他还在想着老埃德。他又开口时,与其说是跟我说话,还不如说是自言自语:“我真该一直保持联系。真的,”他重复道,“我真该—直保持联系。”

“是明,”我表示赞同,“我们都该与老朋友保持更多的联系。不过总是有事情冒出来,好像就是抽不出空来。”

他耸了耸肩。“我们过去总能抽出空来,”他说。“信里还提到呢。”他把信递给我。“你看看吧。”

“谢谢你,”我说,“不过我不想读你的信。这纯属私事。”

司机耸,一耸肩。“老埃德人都死了。没什么私事不私事了。念吧,”他催促说。

信是用铅笔写的。称呼写着“老朋友”,而开头第一句话让我想到自己。“早就想写信了,可就是——拖再拖。”信里接着写道,他常常回想从前两人住在一个街坊时的快乐时光。信里提到些事,可能对司机很重要,比如“那次蒂姆·谢打破窗子,那年万圣节前夕,我们把老帕克先生的大门拴了起来,还有卡尔弗太太老是在放学后把咱俩留下训斥的那阵子”。

“你们俩准是在一起度过了不少时光,”我对他说。

“就跟信里写的那样,”他回答说,“我俩在那个时候能花的只有时间。”他摇头叹道:“时间吓可。”

信里接下来的那段我觉得有点凄凉:“信的开头我写着‘老朋友’,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这对老朋友渐渐都老了。我们这些人当中留下的也不多了。”

“你要知道,”我对他说,“信里说我们这些人当中留下的不多了,说得一点不错。比如说,每次我去参加老同学聚会,来的人总是越来越少。”

“时间不饶人啊,”司机说。

“你们俩以前在一起工作吗?”我问他。

“不,不过没成家时我俩总在一起闲荡。后来,两人都成了家,就不时相互串门。可最近这二三十年来,主要就是寄寄圣诞卡了。当然,我俩都总在卡上写几句——通常是关于各自家里的情况,不是吗,孩子们在干些什么,谁搬到哪儿,添了个小孙子,都是这类事——可一直都没正儿八经地写过信什么的。”

“这一处写得好,”我说。“这里写道:‘你多年的友谊对我非常重要,远比我能说出来的重要得多,因为我不擅长说这样的话。,,我颔首称是。“这话准让你听着开心,是吧?”

司机说了句什么,可我没听明白,因为他似乎哽噎得厉害。于是我接着说:“我也真想收到这样一封老朋友的来信。”

我们快到目的地了,于是我跳到最后一段。“因此我想你一定想知道我惦记着你。”信末署名:“老朋友汤姆”。

我们在我的旅店前停下,我把信递了回去。“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我将衣箱从车上提下时说。汤姆?信的署名是汤姆?

“我节的你朋友叫埃德,”我说。“为什么他署名汤姆呢?”

“这封信不是汤姆写给我的,”他解释说。“我是汤姆。这是我在得知他去世前写给他的信。所以我一直没寄出。”

他神情有点悲伤,似乎想看清远处什么东西。“我想我真该早些写这封信。”

我进了旅馆房间之后,没有马上打开箱包。首先我得写封信——而且要寄出去。

第三单元

理解科学

课文A

霍金教授认为使每个人都了解科学是干什么的非常重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其中的缘由作了解释。

公众科学观

斯蒂芬.霍金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过去一百年间已经变化了许多,而且在未来的一百年里可能变化更多。有人想中止这种种变化,回到那个他们认为更纯洁更朴素的时代。但正如历史所表明的,过去并非那么美妙。过去对享有特权的少数人不算太糟,但即便他们也:无从享受现代医疗,而生育对妇女来说风险极大。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而言,生活是艰难、残忍而又短暂的。

不管怎样,即使有人想这么做,他也无法将时钟拨回到早先的时代。知识与技术不可能说忘就忘了。也没有人能阻止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所有用于研究的政府资金都被取消(现政府最擅此事),竞争的力量仍将继续带来技术的发展。更何况,没有人能阻止探究求索之士去思索基础学科,无论他们是否会为此得到酬劳。唯一能阻止进一步发展的办法或许是一个压制任何新事物的全球政府,但人类的进取心与创造力如此旺盛,即便这个政府也不会成功。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延缓变化的速度。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无法阻止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至少可以努力确保科技带来的变化方向正确。在——个民主社会里,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可以作出明达的决定,而不是把决定留给专家去作。目前,公众对科学存有矛盾之心。公众期望科技新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准的稳定提高能继续,但又怀疑科学,因为他们不懂科学。那个在实验室里设法制造弗兰肯斯泰因的疯狂的科学家的卡通人物清楚地体现了公众的这种怀疑。这也是人们之所以支持各种绿色组织的—个重要因素。但公众同时也对科学深感兴趣,尤其是对天文学,诸如《夜空》之类的电视连续剧观众不少以及科幻小说读者甚多就是明证。

怎么样才能利用这种兴趣,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以便其在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以及基因工程等问题上作出明达的决定呢?显然,必须把基础建立在学校课程上。但在学校里,科学往往被教得枯燥乏味。孩子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他们看刁;出科学与他们的周围世界的联系。更有甚者,科学常常是用公式来教的。虽然公式是阐述数学概念的——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它们却使大多数人望而生畏。前不久我写了—“本通俗读物,当时有人告诫我说,我每使用个公式就会使销量减半。我只使用了—个公式,即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如果;用这个公式的话,也许我能多卖出—倍的书。

私学家和工程师倾向于用公式阐述观点,因为他们需要知道量的精确值。但对我们其余的人来说,对科学概念有个质的认识就已足够,这可以用文字和图表来表述,大可不必使用公式。

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可以提供—个基本的框架。但如今科学进步的速度如此之快,个人离开学校或大学后新的发展层出不穷。我在学校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但基因工程和计算机是极有可能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两项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读物和杂志文章能帮助人们了解新发展,但即使是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也只有—部分人阅读。只有电视能赢得真:广大的观众。电视上有些相当优秀的科学节目,但其他的节目把科学奇迹简单地作为魔术播出,既不加以说明,也展现它们与科学观念的整体框架的关系。电视科学节目的制片人应该认识到,他们负有教育民众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娱乐。

当今世界充满危险,因此就有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玩笑,说我们尚未受到外星文明造访的原因在于:但凡文明发展到我们目前的程度,它们往往就自我毁灭了。然而我对公众的明智充满信心,因而相信,我们将证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第四单元

美国梦

课文A 美国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许多人,尤其是对移民而言,它意味着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对于他们,美国梦的含义就是才能与勤劳能让你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托尼·特里韦索诺并没有爬到那么高,但他成功地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托尼·特里韦索诺的美国梦

弗雷德里克·c·克罗弗德

他来自意大利罗马以南某地一个满地石子的农庄。他什么时候怎么到美国的,我不清楚。不过,有天晚上,我看到他站在我家车库后面的车道上。他身高五英尺七、八左右,人很瘦。

“我割你的草坪,”他说。他那结结巴巴的英语很难听懂。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托尼·特里韦索诺,”他回答说。“我割你的草坪。”我对托尼讲,本人雇不起园丁。

“我割你的草坪,”他又说道,随后便走开了。我走进屋子,心里有点不快。没错,眼下这大萧条的日子是不好过,可我怎么能把一个上门求助的人就这么打发走呢?

等我第二天晚上下班回到家,草坪已修整过了,花园除了草,人行道也清扫过了。我便问太太是怎么回事。

“有个人把割草机从汽车库里推出来就在院子里忙活起来,”她回答说。“我还以为是你雇他来的。”

我就把前晚的事跟她说了。我俩都觉得奇怪,他怎么没提出要工钱。

接下来的两天挺忙·,我把托尼的事给忘了。我们在尽力重整业务,要让一部分工人回厂里来。但在星期五,回家略微早了些,我又在汽车库后面看到了托尼。我对他干的活夸奖了几句。

“我割你的草坪,”他说。

我设法凑了一小笔微薄的周薪,就这样托尼每天清扫院子,有什么零活,他都干了。我太太说,但凡有重物要搬或有什么要修理的,他挺派得上用场。

夏去秋来,凉风阵阵。“克罗先生,快下雪了,”有天晚上托尼跟我说。“等冬天到了,你让我在厂里干扫雪的活。”

啊,对这种执着与期盼,你又能怎样呢?自然,托尼得到了厂里的那份活儿。

几个月过去了。我让人事部门送上一份报告。他们说托尼干得挺棒。

一天我在汽车库后面我们以前见面的地方看到了托尼。“我想学徒,”他说。,我们有个挺不错的培训工人的徒工学校。可我怀疑托尼是否有能力学会看图纸、用千分尺,是否胜任做精密加工工作。尽管如此,可我怎么能拒绝他呢?

托尼减了薪水当了徒工。几个月之后,我收到报告,他已从徒工学校毕业,成了熟练磨工。他学会了在千分尺上辨识一百万分之一英寸,会用镶嵌着金刚石的工具制作砂轮。我和太太都挺高兴,觉得他的事总算有了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一两年过去了,我在托尼惯常等我的地方又看到了他。我们聊起了他的工作,接着我问他有什么要求。

“克罗先生,”他说,“我想买房。”在小镇边上,他看到有房出售,完全是幢破房。

我去见——·位当银行家的朋友。“人品贷款你干不干?”我问。“不干,”他说。“我们承担

不起。没门。”

“哎,等等,”我应道。“有个人干活勤勉,人品端正,这一点我担保。他有个好工作。眼下,你从你那块地上—分钱也得不到。那块地空在那儿要好多年呢。至少他会付你利息嘛。”

那位银行家勉强开了两干美金抵押贷款,没要托尼首付就把房子给了他。托尼乐不可支。从那以后,只要我家附近有什么被人扔弃的零星杂物,坏了的屏风啦,五金器具啦,包装纸板啦,托尼都要收起来拿回家,看他这个样子真是有意思。

约摸过了两年,我在我们见面的老地方又看到了托尼。他身子似乎挺直了些,人也见胖了,样子挺自信。

“克罗先生,我卖房子!”他得意地说。“我得了八千美金。”

我非常吃惊。“可是,托尼,没了房子你住哪儿呢?”

“克罗先生,我买农庄。”

我们坐下聊了起来。托尼告诉我说,拥有一个农庄是他的梦想。他喜欢番茄,辣椒以及意大利菜肴中相当重要的其它各种蔬菜。.他把在意大利的妻子和儿子女儿都接来了。他在小镇周边到处找,终于找到一处没人要的一小块地产,有一幢房,还有间小棚。他正在把家搬到农庄去。

又过了一些时候,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托尼来了,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位意大利人。他告诉我,他说服了儿时的,伙伴前来美国。托尼为他作经济担保。他眼里露出顽皮的神情,对我说,他俩来到他经营的小农庄时,他的朋友惊奇地站住说,“托尼,你是个百万富翁啦!”

后来,在战争期间,公司里传出了一个消息。托尼去世了。

我让公司的人去他家看看,确保各项事宜都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看到农场上长着绿油油的蔬菜,小屋布置得舒适温馨,院子里有一辆拖拉机,还有一辆不错的汽车。孩子受过教育都工作了,托尼身前没有分文欠债。

托尼去世后,我一直想着他的经历。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来越高大。最后,我觉得他就和美国那些最大的实业家一样高大、自豪。

他们都通过同样的途径,本着同样的价值观和原则获得了成功:远见、执着、自制、乐观、自尊,以及最重要的,正直。

托尼不是从最低——级阶梯往上爬的,他是从地下室往上爬的。托尼的事业很小,那些最大的实业家的事业很大。但究其实两者的资产负债表完全一样。惟——的不同是你把小数点点在什么地方。

托尼•特里韦索诺来到美国寻求美国梦。但他没有找到什么美国梦——他为自己创造了个美国梦。他的全部拥有是天宝贵的二十四小时,而他—刻也没有浪费。

第五单元

爱情

课文A

一个你从没有见过的人给你寄来一封信或打来一个电话,而你不知不觉地想象着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儿,赋予这个隐秘的声音一张面孔。这事儿你干得来吗?有时候是很容易搞错的。

爱情故事

道络·贝尔

约翰·布兰查德从长凳上站起身来,整了整军装,留意着格兰德中央车站进出的人群。

他在寻找一位姑娘,一位佩带玫瑰的姑娘。他知其心,但不知其貌。十二个月前,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图书馆,他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不是被书的内容,而是被铅笔写的眉批。柔和的笔迹显示出其人多思善虑的心灵和富有洞察力的头脑。

在书的前页,他找到了前一位拥有人的姓名,霍利斯·梅奈尔小姐。他花了„—番工夫和努力,找到了她的地址。她住在纽约市。他给她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并请她回复。第二天他被运往海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两人通过信件来往增进了了解。每——封信都如—颗种子撒入肥沃的心灵之土。浪漫的爱情之花就要绽开。布兰查德提出要一张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诚心诚意的,那我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设想我美丽动人。我将会——直深感不安,惟恐你只是因为我的容貌就贸然与我相爱,而这种爱情令我憎恶。设想本人相貌平平(你得承认,这种可能性更大)。那我一直会担心,你和我保持通信仅仅是出于孤独寂寞,无人交谈。不,别索要照片。等你到了纽约,你会见到我,到时你可再作定夺。且记,见面后我俩都可以自由决定中止关系或继续交往——无论你怎么选择„„”

他从欧洲回国的日子终于到了。他们安排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晚上七点,纽约格兰德中央车站。

“你会认出我的,”她写道,“我会在衣襟上戴一朵红玫瑰。”于是,晚上七点,他候在车站,寻找——位过去一年里在自己生活中占据了如此特殊地位的姑娘,„—位素未谋面,但其文字伴随着他、始终支撑着他精神的姑娘。

且让布兰查德先生告诉你接下来发生的事吧:

一位年轻的姑娘向我走来,她身材颀长纤细。一头卷曲的金发披在秀美的耳后;眼睛碧蓝,如花似玉。她的双唇和下颌线条柔和,却又柔中见刚,她身穿浅绿色套装,犹如春天一般生气盎然。

我朝她走去,完全忘了去看她有没有戴玫瑰花。

我走过去时,她双唇绽开撩人的微笑。“和我同路吗,水兵?”她小声问道。我情不自禁,再向她走近一步。可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霍利斯·梅奈尔。她差不多就站在姑娘的正后面,早已年过四十,灰白的头发用卡子向上别着,头上带着一顶旧帽子。

她体态臃肿,粗圆的脚髁上套着一双低跟鞋。

穿着绿色套装的姑娘快步走开了。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一方面热切地想去追赶她,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望那一位以其心灵真诚陪伴我并成为我的精神支柱的女人。

她站在那儿,苍白的圆脸显得温柔理智,灰色的眼睛透出热情善良。我没有迟疑。

我手里紧握着那本小小的让她辨认我的蓝色羊皮面旧书。这不会是爱情,但将是某种珍贵的、或许比爱情更美妙的东西,一种我曾经感激,并将永远感激的友情。

我挺胸站立,敬了个礼,并举起手中的书奸让那位女士看。不过在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失望的痛苦几乎使我哽咽。“我是约翰·布兰查德中尉,想必您就是梅奈尔小姐。很高兴您来见我。可否请您赏光吃饭?”

妇女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她回答说,“可是刚才走过去的

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姑娘,她央求我把这支玫瑰插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吃饭的话;我I

就告诉你,她就在街对面那个大饭店里等你。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梅奈尔小姐的智慧不难理解,也令人称奇。心灵的本质是从其对不美的事物的态度中反,习

映出来的。

“告诉我你所爱者是谁,”何赛写道,“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第六单元

动物智能

课文A

温饱,睡眠?它们的思维可能要比这深刻得多。

动物到底想些什么

尤金·林登

多年来,我写了大量关于动物智能实验、以及围绕这些实验所产生的争议的文章。动物真的有思想,即我们所说的意识吗?在考虑是否会有比设计教动物人类手势语的实验更好的方式探索动物智能时,我悟出了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一点:如果动物能思维,它们会在能为自己所用的时候,而不是在科学家让它们思维的时候作出最佳思维。

于是我开始与兽医、动物研究人员以及动物园饲养员交谈。他们大都不研究动物智能,但他们每天都碰到或碰刁;到动物智能。他们讲述的故事开启了我相信是研究动物智能的一扇新的窗口:即动物在对付樊笼生活和地球上的主宰物种一人类——时所表现的高超的思维技技能。

让我们做笔交易

请考虑这一情况:哥伦布动物园的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查伦·延德里觉察到一头叫做科洛的雌性大猩猩在玩弄一件可疑的物品。延德里走过去,给了科洛一些花生,却被翻了个白眼。意识到这是在讨价还价,延德里加大了筹码,又给了一片菠萝。这时候,科洛一边望着延德里,一边摊开手,露出了一根钥匙链。

见不是危险或珍贵物品,延德里松了一口气,把菠萝给了考勒。科洛真是个精明的还价者,它把钥匙链拉断,给了延德里一段,或许在算计着,要是每一小段都能换片菠萝,我干嘛要全都给她?

如果动物能在以物换物中显示技能,又何尝不会在使用钱币中再露一手?在田纳西大学人类学家琳·迈尔斯进行的一项手势语研究中,有头名叫夏特克的猩猩就这么做了。夏特克悟出,如果它干些诸如清理房间的事,他就能挣些硬币,好用来买好吃的,还可以坐迈尔斯的车外出兜风。但这头猩猩对钱币的理解似乎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交易。迈尔斯一开始用塑料片充当硬币,而夏特克竟认定,它可以把塑料片拗成两片,以此扩大钱币供应量。而当迈尔斯改用金属片时,夏特克找到了一些锡箔,试图复制。

迈尔斯还试图教会夏特克一些好习惯,诸如节俭和与人分享。当我在它目前居住的亚特兰大动物园见到这头猩猩时,我果然见到它与人分享的一例,足以令任何人羡慕。迈尔斯给了夏特克——些葡萄,要求它与人分享,它很快吃完了所有的葡萄。随后,它似乎是想起了迈尔斯要它与人分享,便把梗儿递给了迈尔斯。

鲸鱼的故事

动物为什么会愿意与人合作?行为主义者会说,动物认识到合作于已有利时就会这么做。这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一解释尚不充分。

动物行为顾问盖尔·劳尔说起过她了解的一头虎鲸奥基。“在我照管过的动物当中,它是最聪明的,”她说。“它会审时度势,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行动。”

比如有次它救了一个家族成员。奥基的配偶科基生幼鲸时,那条幼鲸一开始情况不妙,饲养员把幼鲸用担架抬出水糟,实施紧急护理。他们把幼鲸送回水槽时,出了事情。当工人把担架停在高出水面几英尺处的时候,幼鲸开始呕吐。饲养员担心它会窒息,但他们无法接近幼鲸提供帮助。

奥基显然看出了问题,它游到担架下,让其中一人站在它头上。这种事从来没有训练它做过。然后,奥基用尾部保持平衡,让饲养员接近,并松开了那条420磅重的幼鲸,以便让它滑入水中,获得帮助。

·

灵长目动物的骗术

有时动物的智能可以从其欺骗的企图中得以证明。西雅图伍德兰公园动物园饲养员海伦·休曼回忆道,一天她从喂食窗口给猩猩梅拉蒂扔了个桔子。梅拉蒂没有移动身体去接,而是眼睛直视休曼,伸出手来。休曼以为桔子准是滚到一边拿不到了,就又给了它一个。可当梅

拉蒂走开时,休曼却注意到原来那只桔子就藏在它另—只手里。

猩猩园的头领托温目睹了这个把戏。第二天,这头雄猩猩也是眼睛盯着休曼,装作没有接到桔子。“你肯定没拿到吗?”休曼问道。它仍直视着她,同时把手伸了出来。她让步了,又给了它—·个,随后却看见它把桔子藏在脚下。

智能究竟是什么?如果生命就是讲物种的生存——而智能是为了生存——那么我们根本无法与大脑只有豌豆大刁、的海龟相提并论,海龟早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便已存在,并经历了使恐龙灭绝的重大灾难而生存下来。尽管如此,想到除了我们人类,尚有其它物种,即便它们的视野比我们还狭小,却也能退后一步,清醒地审视周围的世界,不由人深感宽慰。

第七单元

突发事件

课文A

初看上去像是一个旧盒子或破衣裳。可紧接着他们就明白过来到底是什么了。

“铁轨上有孩子!”

左克·墨菲

1989年5月1日,星期一,新泽西州的拉姆齐上午天气宜人。凯特·普里查德俯身站在车尾行李箱前,费力地收拾着刚买回家的一袋袋食品杂货。她听到远处火车的鸣笛声。联合铁路公司的火车经过的地方离普里查德家不到三百英尺,可在后院与铁轨之间没有栅栏,只有一排长得密密的树木。然而,她的两个儿子,三岁半的托德和十八个月的斯科特,就在近旁私家车道上玩耍。

“就呆在这儿,”凯特说。“妈妈去把食品放好,然后我们进屋吃午饭,好吗?”

“好!”托德一面说,一面竖起大拇指,做着他以前看他父亲做的这个手势。

“好!”斯科特随声应和,试着模仿他哥哥的样子。

他们望着母亲提着几个袋袋走进屋子。

凯特关好冰箱门匆匆走出屋来。还好。两个孩子正在原地玩耍。

当她从车后行李箱里又提出几个袋袋时,凯特听见有一列火车疾驶而过——是特快客车,她根据车速判断。她又将几个袋袋拿进屋去。

火车的声音显然把两个孩子的注意吸引到铁轨上。两人穿过那排树木,爬上笔陡的路基,跪在地上玩了起来。

往西几千英尺处,一辆货车缓缓地朝两个孩子驶宋。头顶上的灯向司机里奇·坎普纳发出信号,指示前面那辆客车已经开走,他们可以每小时40英里的正常速度继续运行。司机调整了加速器,转身面对列车员安东尼·法尔佐。安东尼中等身材,长得结结实实,现年35岁,已经为联合铁路公司干了差不多十六、七年。

“你周末都干点啥,安东尼?”

“唉,不干什么。大多是瞎混——看点儿电视,然后睡觉。还能干什么?”

坎普纳笑了。“嘿,你最好悠着点,安东尼——你都快成派对狂了。”

两人哈哈大笑。就在他们大笑的时候,正以21英里的时速运行的机车开始加速。

里奇和安东尼在同——瞬间发现火车前方有什么东西。

“那前面是什么?”司机问道。安东尼没回答。他日不转睛盯着前方看,试图辨识前方铁

轨上那怪形怪状的东西。是盒子?还是旧衣裳?

猛然间,两个人都明白过来那是什么东西。里奇用尽全力猛地紧急刹车,并拉响了汽笛。

汽笛嘶鸣,与此同时安东尼大声嚷道:“铁轨上有孩子!”

安东尼冲出驾驶室,跳到车轮上方六英尺处一条狭窄人行踏板上,接着跑到摇摆的火车头前。他疾速攀下铁梯,停在梯子最后一级上,离他脚下飞速掠过的铁路路基有两英尺。

现在,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孩子,他们正坐在铁轨旁边。安东尼拼命挥手示意,并大声喊叫:“走开!走开!”

他心里计算着火车的减速速度,痛苦地哼了一声。我们绝对不可能及时停车的。

托德和斯科特正玩得起劲,没听到火车的声音。最后,当火车轰隆隆驶近时,斯科特抬头—看,惊呆了。

尽管火车在减速,安东尼知道车速仍比他奔跑的速度快。所以,他强迫自己等待,等到离孩子足够近的时候,他再一跃而下一把将他们抓住。在孩子与火车头前的犁雪机锋利的雪铲只有约十英尺的时候,安东尼从梯子上纵身向前一跃。他落在铁轨旁拳头大小的散石上,使尽力气才保持住平衡。他跨出两大步,几乎就要够着两个孩子了。两个孩子吓坏了,目瞪口呆地望着他。安东尼纵身跃起,朝他们扑去。

火车汽笛不停地嘶鸣,凯特·普里查德听着就像是被铁锤猛击了一下。“孩子!”她一声惊叫,冲出屋门。两个孩子不见了!

铁道,她心想。我得去铁道那儿!

安东尼身子砸下地时,他一边护着托德,一边伸出一只手臂去抓斯科特,好把他拉离铁轨。但火车压了过来。安东尼只见雪铲的黑色钢刃击中幼孩的下巴,将他的头往后一推,铲子从他脸上括过。顿时,鲜血从孩子额头溅出。

车身猛撞安东尼工作服的后背,把尼龙布都撕破了。但安东尼还是把斯科特完全拉到了自己身下。

他死了,安东尼心想。他毛骨悚然,一阵恶心。他的脸紧贴在石子上,使尽力气将两个孩子往下压,火车就从他们上面驶过,离他们只有几英寸。

凯特奔到停下的火车前,首先看到的便是托德。她的大儿子失去控制,在那儿乱蹦乱跳,大声哭喊。但凯特看出他没受伤。她抓过他紧紧抱住。随后她看见第三节车厢下一动不动躺着一个人。只见这人身子下面斯科特的脑袋上黑糊糊一片血污。凯特冲过去。“斯科特!”她尖声叫道。

安东尼扭转身子面对着她。“女士,”他对她说,声音很镇静。“回家去。叫警察和救护车来。”凯特没听进他的话,伸着手要抱孩子。安东尼又开口了,口气严厉了许多,“夫人,听着!回家打电话叫警察——叫救护车,快!”

凯特飞奔回家,打了电话,又通过寻呼机找到她丈夫加里。

第一辆警车到达时,安东尼仍然紧抱着年幼的斯科特。列车员从孩子的哭声知道他还活着,但斯科特可能有内伤,稍一动弹就有可能加重伤势。因此安东尼坚持让急救人员先对孩子进行检查,然后才放手。真是奇迹,斯科特伤势不重,只需缝十三针。

雪铲与地面之间只有十四英寸。记者后来问安东尼他在冒生命危险救孩子之前有否犹豫。“没有,”他回答道。“我当时所想到的就是那两个孩子前头还有整个人生,如果我不采取行动,他们必死无疑。我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事故发生后不久,安东尼去普里查德家探望。他还记得他用双臂抱住托德和斯科特并将两人举起的情景。“这让我想起当时在火车底下我护着他们的情景。再一次抱住他们的感觉是奇特的——也是美妙的。”

普里查德夫妇说,自从第一次来探望之后,安东尼几乎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他们还说,现在有道栅栏把他们的街坊与铁轨隔开了。

第八单元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课文A 本杰明.斯坦编了一个故事,以使美国青年彻底认识他们必须改变对教育的态度。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你是否认为它对我们大家同样也有教育意义。

关于懒散少年的语言故事

本杰明.斯坦

去年一个秋日,我文件夹用完了,便去杂货店买。我拿了一大把文件夹搁在柜台上,问一个十几岁的售货员多少钱。“不知道,”她回答说。“反正单价12美分。”

我数了数文件夹。“二十三个,单价12美分,总共2.76美金,不含税,”我说。“你心算的?”她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算出来的?” “靠魔力,”我说。“真的?”她问。

略受教育的成年人没有谁不会为这样的经历难过。虽然我们的孩子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温厚和气,他们却如此无知——对自己的无知状况也如此无知——以至使我感到可怕。在我最近任教的一所私立大学,一个六十人的四年级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写短文时不犯拼写错误。没有一个学生例外。

更有甚者,他们对这种种的无知却毫不在乎,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一位朋友的聪明但却很懒散的十六岁儿子在解释他为什么不想上加州洛杉矶分校时说的话是对这种态度的高度概括。“我不想去那儿跟亚洲人竞争,”他说。“他们用功,什么都知道。”

其实,无论他是否愿意,这位年轻人都将不得不去跟亚洲人竞争。他不能永远躺在先辈积累的经济、物质与人力资本上。用不了多久,他懒于用脑的结果将严重影响他的生活方式,也将影响我们其他所有的人。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无法靠一支懒散、无知的劳动大军运行。飞机会坠落。计算机会出故障。汽车会抛锚。

为使这样的美国青年彻底认识到这„·点,我的愚见是:拍一—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生动地描述我们国家的今天如何来之不易——而要丧失这—·切又何其容易。下面我奉献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开始时,我们的主人公凯文·汉利1990,一名十七岁的高三学生,正坐在自己房间里,心情痛苦。他父母—千定要他准备欧洲史考试。而他则想去买一副激光唱片随身听的耳机。他被迫要读的书——《各国的财富》——让他打瞌睡。

凯文进入梦乡,时值1835年,他是他本人的曾太祖父,十七岁,是爱尔兰克雷郡的——个农民。他住在小小的陋室里,睡在一头猪旁。他老是挨饿,总是要找吃的。他最大的心愿是学会读书写字,以便找一个职员的工作。有了固定的工资,他就能养活自己,贴补家用。但汉利的贫穷使他无从享受上学这样的奢侈。没有教育,没有钱,他无能为力。他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他们能接受教育,他们就会生活得好一些。

我们的寓言故事快速展开。现在凯文·汉利1990成了他自己的曾祖父,凯文·汉利1928。他也是十七岁,在匹兹堡一家钢铁厂工作。他的父亲从爱尔兰来到美国,参加过纽约地铁的修建。凯文·汉利1928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境遇好多了。他能读书写字。他的工资比先辈在爱尔兰时的收入高多了。

接下来凯文·汉利1990梦见自己成了他自己的祖父凯文·汉利1945。他正在硫黄岛与死敌日本军队作战。他总是又热又饿又害怕。一天晚上他在散兵坑里与一个朋友讲自己为什么在那儿作战:“这样我的儿子、孙子就能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等我回国了,我要勤奋工作,让儿子上大学,这样他就可以干脑力活/L,而不是靠卖苦力生活。”

接着凯文·汉利1990成了他自己的父亲凯文·汉利1966。他终日用功,这样就可以上大学,进法学院。他住在漂亮的房子里。他—„生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富裕的生活。他对女朋友说,等他有了儿子,他不会像他父亲逼他那样逼自己的儿子整天读书。

就在这时,凯文·汉利1990被自己的梦惊醒了。他离开了爱尔兰,离开了那家钢铁厂,离开了硫黄岛,不由松了口气。他又睡着了。

他接着做梦,这次成了他自己的儿子凯文·汉利2020。枪声日夜不停。他那整个一代人忘却了过去为什么要有法律,因此现在没有法律了。人们丝毫不关心政治,政府不为工人阶级提供服务。

凯文2020的父亲,自然就是凯文1990本人,在日本人开的一家工厂当清洁工。凯文2020在一家专为有钱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开的酒店里当行李工。公共教育到六年级为止。美国人早就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凯文1990最后梦见的是他自己的孙子。凯文2050没有有用的技能。日本制造的机器包揽了所有复杂的工作,没有什么体力活可做。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受过训练,他挣不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他住在贫民窟,没有暖气,没有卫生设备,无法不受四邻干扰,靠搜捡破烂度日。

总之,他的生活就像凯文·汉利1835在爱尔兰时一模一样。可是有一天,凯文·汉利2050与一位研究美国衰亡史的来访日本人类学家交上了朋友。那人跟凯文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钱,教育能提供积累金融资本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勤奋、教育、节俭、纪律能成就一切。“我们就是这样从一百多年前你们打败我们的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

“美国在战争中打败日本?”凯文2050问道。他惊讶之极。这听起来就像说巴西在1990年打败美国一样不可思议。凯文2050发誓,如果他有孩子的话,他一定要让他们工作、上学、学习并约束自己。“能凭自己的脑力,而不是靠偷窃为生,”他说,“那将会是个奇迹。”

凯文1990醒了过来,身旁放着他的那本《各国的财富》他打开书,跳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不能恰当运用人类智力的人极可能比懦夫更可鄙。”

凯文的父亲走了进来。“好了,儿子,”他说。“咱们去看耳机吧。”

“抱歉了,爸爸,”凯文1990说。“我得看书学习了。”

AppendixⅡ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ext B(Units 1-8)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成长

课文B

夏天打工时,作者常常替巴卢先生修剪草坪。惟一的问题是,巴卢先生似乎从来没钱支付工钱。然而,他实际上所给予的却远比工钱珍贵。

夏日阅读

迈克尔·多里斯

十四岁那年,我在暑假里替人修剪草坪挣些钱,不出几个星期,我就有了不少客户。客

户们种植的花卉我得记住不能剪去,他们会将东西遗落在草地上或故意插在地里,通过这些

我逐渐认识了他们。我对大多数客户了解至深,事先就能知道他们会抱怨些什么,哪些特别的要求不能掉以轻心。(1)而且,我从邻居偏爱的付款方式中了解到了一点他们的情况:有的按干的活儿给钱,有的按月支付——或者有的压根儿不付钱。

巴卢先生属于最后一类,而且他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兑不开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又有一

天他支票用完了,还有一天我上门时他干脆就溜出去了。撇开钱这档子事,他倒也还是个挺

不错的老头,每次看见我,老远就挥手或脱帽致意。我猜他退休金不多,可能出过工伤,整不了自己的园子。没错,我全都记着帐,可我对这点钱并没太在意。(2)也就是剪剪草,何况巴卢先生住宅外面的那一点草坪修剪起来花不了多少时间。

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中旬,一天傍晚前,我走过他家,他开了门,示意我进去。门厅里凉凉的,帘子遮去了阳光,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才适应室内的暗淡光线。

“我欠你工钱,”巴卢先生开口道,“不过„„”

我想省得他费神找新的借口了,就说,“没事。别放在心上。”

“银行把我的账弄错了,”他没理我的碴儿,接着说。“一两天里就会改过来。在这当儿,我想你不妨挑——两本书作为我的首付款。”

他朝墙那边指了指,我这才发现到处都堆着书。就跟图书馆一样,只不过没有分门别类罢了。

“别着急,”巴卢先生鼓动说。“读也好,借也好,留着也行。找你喜欢的。你平常都爱读什么书啊?”

“我不知道。”我的确不知道。我通常是弄到什么就读什么,从药房里买到的平装书,图书馆里借得到的书、杂志,到麦片包装盒背面的说明,还有连环漫画,什么都看。有意识地找出一本特别的书来读对我是件新鲜事,不过我觉得这主意挺不错——于是我开始在书堆中翻找起来。

“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啊?”

“这不算多,”巴卢先生说。“这根本不算多,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藏书,都是值得再读——遍的。”

“那就替我找一本吧。”

他眉一抬,头一侧,望着我,就像是在给我量体裁衣似的。过了片刻,他略—“点头,便在一堆书中搜寻,然后递给我一本暗红色封面的精装本,挺厚的。

“《最后的正义》,”我念道。“安德烈·施瓦兹巴特著。是讲什么的?”

“你来告诉我,”他说。“下个星期。”

晚饭后我坐在室外一张不舒服的餐椅里打开了书。(3)读了几页,院子就消息了,夏夜也消失了;我一下子就进入了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一令人悲痛的惨剧中,进入了以一个正派人物为代表的善与恶之间非同寻常的冲突中。书译自法文,译文优美朴素,令人不忍释手。天色终于暗了下来,我回到室内,读了一个通宵。

时至三—卜年后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经历。那是我初次有心地接触世界文学,我被一部小说所能包含的集聚的力量深深震撼。但我缺乏足够的词汇表达我的情感,因此,第二个星期,当巴卢先生问我“怎么样”时,我只回答说:“书真好。”

“那就留着吧,”他说。“要不要我再介绍一本?”

我点点头,拿到了一本平装本的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

长话短说,无论当年还是次年,巴卢先生分文未付我替他割草的工钱,但我在达特默思大学教了十五年的人类学。(4)盛夏阅读不是我原先认为的仅仅借以消磨时光的娱乐,不是躺在吊床上无忧无虑、打开书本就什么都忘掉的一种消遣(虽然自从那个夏天以来我曾多次以这种方式自娱自乐)。一本书,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季节,在日常事务的间歇中出现在你的面前,就会改变你此后的人生道路。

第二单元

友谊

课文B

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我的朋友就会死在那里,老猎手比尔·麦金托什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决不抛弃朋友

吉姆·赫奇森

“下午去看足球赛吗?”比尔·麦金托什问59岁的罗伊斯·韦丁。他们两人正在澳大利亚的虹镇尤里卡饭店喝啤酒。罗伊斯摇摇头。“我答应我妈给我家的一块地烧荒。”

比尔瘦削而结实,79岁,但看上去远没有那么老。他望着外面的炎热空气。——阵轻风自北向南吹,这条件最适宜烧荒了。不过比尔对罗伊斯独自干这活不放心。这个农夫有条腿不好,行走很费劲。

两人曾一起从一个农场走到另一个农场寻些活儿干,迄今已是30年的好朋友了。如今比尔独自一人住在镇东12英里处,靠打狐狸和野兔勉强过活。他两个星期一次前来小镇购物,会会帮着经管自家的农场的罗伊斯。“我帮你一把,”比尔说。

两人坐着罗伊斯的车动身了。没多一会儿他们就颠簸在一条沙土路上,朝一块面积120公顷、杂草丛生的田地开去。“火是除去这玩意儿的惟一办法,”比尔说。他们用根50英尺长的链条把一个旧轮胎绑在牵引杆上。比尔在轮胎上浇透汽油,划根火柴一点,便跳进车里。

两人从农田的南边缓缓开车逆风而行,所过之处留下一条燃着的草带。开到地当中,车猛地朝前——颠,没等察觉,就陷进了一个被草遮着的沙堆。

微风突然转向,朝两人身后吹来,而且越吹越强。火仗风势,烧得炽热,一条火带顿时就变成——道火墙,直扑两人而来。“咱们快离开这儿!”罗伊斯说道。

他拼命想把车倒出沙堆。可车轮在软沙里越转陷得越深。

火顿时就扑到两人身上。比尔推开车门,却听得一声巨响,油箱爆炸了,车子飞离地面三英尺,他自己则被抛到空中。车子摔回地面后,罗伊斯发现自己被方向盘卡住,动弹不得。这时,车座和车顶也都烧着了。

比尔躺在跌落的地方,摔得气都喘不过来。他的衬衣前襟、短裤、光裸的手臂和双腿都浸在燃烧着的汽油里。接着汽车着火了,见此情景他惊坐起来。“罗伊斯!”他边喊边挣扎着站起身来,向汽车冲去。

他拉开车门,在烟雾中抓住罗伊斯的手臂。“我给卡住了,”罗伊斯说。“你快走!”

(1)火舌舔着比尔的双臂、脸和双腿,但他紧紧地抓住罗伊斯不放。“我不会把你丢弃在这儿的,”他知道。

比尔两个脚跟扎在沙堆里,拼命用力拉。突然他仰面倒下,罗伊斯被拉出了汽车。他—把将罗伊斯拉开,便赶紧赤手去扑灭罗伊斯身上以及自己腿上、手臂上的火。

罗伊斯看着又一次爆炸把汽车震得直晃,车—下子被火苗吞噬。“要不是比尔把我拉出来,我这会儿就烧成灰了,”他暗想。他低头„—看,身上伤势之严重令他大为惊讶。他腹部及左臀严重烧伤。更糟糕的是,手指被烧得完全变了形。

比尔仰天躺在地上,也—样被烧得不成样子。前臂以及手和腿上,一块块烧得焦黑的皮肉挂了下来。

比尔朝自己的朋友望去,看出罗伊斯满脸绝望,便说:“我去叫人。你顶住。”罗伊斯点了点头,可当他看着比尔穿过焦黑的田地缓缓走开时,真不知道这位朋友怎么去走那几乎整整两英里的路,还要跨越三道栅栏。

(2)一辈子与居住在澳大利亚灌木地带的那些刚强的硬汉一起生活的人生经历,将两条准则永久地铭刻在比尔的心头:无论多么艰难,决不泄气,决不抛弃朋友。此时此刻,他每迈出一步,浑身上下便针扎似地疼,他完全是靠这两种品质支撑着。(3)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罗伊斯就会死在那里,比尔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那条狗怎么啦?”罗伊斯的老母维基·韦了说着朝窗外望去。听到身后响动,她吓了一跳,转身一看,比尔正倚靠在门上。

“天哪,出了什么事?”她惊问道,赶紧扶住正沿着门框瘫坐下去的比尔。

“我们遭火烧了,”他低声道,几乎说不出话来。“快去叫人。”维基扶比尔坐下,用湿毛巾敷在他身上以减轻烧伤的疼痛,随后便拿起了电话。

他们坐上汽车前往霍舍姆的医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的路途中,两位伤者只字未提自己的伤痛。“咱们真该去看足球赛,”罗伊斯开口说道,想让自己和朋友振作一下精神。比尔也轻轻——笑。

不久,比尔在镇公所被授予勇敢奖章,以表彰其勇救他人的壮举。(4)但真正最令比尔激动的时刻是火灾放生六个月之后,刚刚出院的罗伊斯走进尤里卡饭店,请他喝啤酒。

“咱们赢了,”两人举杯时,罗伊斯说道。“为生死之交干杯。”

第三单元

理解科学

课文B

科学发现成为新闻时,很少如新闻标题所显示的那么简单。新闻标题通常只字不提科学发现背后的长年努力。新闻报道也很少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绝少提供最终的、经得住挑战的答案。

如何理解科学

大卫·H·利维

新药灭癌

厄尔,尼诺现象将带来毁灭———则警告

2028年10月26日下午6:30:世界末日的最后期限?

这些标题于今年见诸报端时,这类新闻便成为全世界的话题——既掺有乐观又带来混乱的话题。想象—F这些新闻为成千上万与癌症抗争的人们所带来的希望。这些新闻是否意味着这些人再也不用为癌症担忧呢?还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为来自外层空间的大祸,或者更近—点,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灾难而忧心忡忡呢?

不幸的是,科学并非这般运作。科学极少提供最终的答案。与癌症搏斗的人们或厄尔·尼诺现象的受害者也许会觉得这太令人沮丧,但事实是,大自然并不轻易袒露其奥秘。科学研究是一步——步进行的,首先要有—个构想,然后用实验检验这个构想,人们希望其结果能成为知识的——种积累。

科学并非„—组无可置疑的结果,而是认识我们周围世界的„—种方法。其实际进程是缓慢的。(1)正如我们很多人在学校里所学的那样,科学方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某个目的,或某个有待解决或回答的问题。这包括一组材料,一套必须遵循的操作步骤,一系列有待进行的观察,最后是有待得出的结论。医学上,有人提出一种新药可能医治或控制某种疾病时,先是在随意挑选的大量人群中进行试验,然后将这部分人群的用药反应与另——组随意挑选的未用此药的人群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人群的种种反应被一——记录,仔细比较,从而对新药的疗效作出鉴定。所有这些过程需要时间——以及耐心。

成为新闻热点的当然是结果,而非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而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正是绝大多数科学探索的特点。在实验有了结论,或观察结束之后,其结果仍将受到严格的检测。结果送交发表时,会由一组科学家的同行审阅。如果成果相当重要,那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或会议—上宣读该实验报告之前,将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布。

世人也许会认为宣布结果标志整个过程的结束,其实不然。发表成果实际上是种挑战:“本人所作结论在此。请证其谬!”(2)别的研究人员会试图重复这一实验,实验成功的次数越多,其结果就越有可能是可靠的。爱因斯坦说得对:“再多的实验也永远不能证明我正确,而一项实验随时就能证明我错误。”

1996年8月,美国国家航天和航空局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了——颗来自火星的陨石,其中可能包含着其他星球存在古老生命的证据。(3)正如克林顿总统那天所说,发现亿万年前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这件事,有可能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之—。

当兴奋和激动慢慢平息,首批论文发表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取自同颗陨石的样本。(4)有些人得出结论说,这些“生命的证据”大多来自南极冰的污染,或者说那块石头里根本就没有有机物。

这是某些新闻报道所鼓噪的科学的失败吗?

不!这正是科学研究以其应有的方式进行的—个范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布成果,其成果再由其他科学家加以检验。我们就是这样增进知识的。正如爬山,我们费力爬上三英尺,又掉下去两英尺。这是个充满失望与挫折的过程,但不管怎样,我们—直往前迈进。

第四单元

美国梦

课文B

他长大成人后,手术刀成为他的职业工具。但他年轻时,小刀几乎使他所有的梦想破灭。

本·卡森: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本.仁森望着底特律市西南高中1988届的毕业班学生。那天是毕业典礼日。·仁森36岁,是—位杰出的脑外科医生,施行需要小心处理的挽救生命的手术。然而,19年前,他就毕业于这同„所市中心贫民区的学校。他——切记忆犹新——记得这是底特律市一个最贫穷的也是暴力犯罪最严重的街坊,记得那种压抑的环境。他知道这260名学生当中的许多人对未来有一种绝望感。

(1)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这些毕业生相信,他们也能克服似乎难以战胜的困难获取成功,他们也能创造奇迹。此刻,他正起身作贵宾演讲,他举起了双手。“看到吗?”他问学生。“我过去并非总是用我的手作外科手术。在我比你们还年轻—点的时候,常常两于挥舞小刀恐吓别人。我甚至曾经试图杀人。”

学生们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本和哥哥柯蒂斯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一幢拥挤的公寓大楼里长大。母亲索妮娅13岁结婚,在本8岁时离了婚。她同时干两份,有时甚至三份低报酬的活儿。她想让:两个儿:子过上好日子,拼命地鼓励他俩。但两个孩子刚上学时都学得—团糟,尤其是本。

索妮娅知道本很聪明。他只不过是缺乏动力。“从现在开始,”有天下午她说道,“你们星期只能看两次电视。每星期你们至少得读两本书,要给我写读书报告,我好知道你们真的是读了。”

起初,本痛恨读书。后来,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崭新世界。(2)没多久,他母亲认真审阅读书报告。“写得不错,本尼,”她会对满面笑容的儿子说。她没有告诉本或柯蒂斯的是,她只上过三年学,根本不会读书。

“妈妈,”—天本说道,“等我长大了,我要当医生。”

索妮娅.卜森微微—笑,知道本准是刚读了一本有关医生的书。“心想事成,”她深信不疑地对他说。

有了目标,年轻的本的功课从全班最差跃升至榜首。他的老师都非常惊讶。但是有一件事,本似乎不能克服,那就是他的火爆脾气。(3)他满腔愤怒——对死去的父亲愤怒,对母亲承受的艰辛愤怒,对自己所目睹的身边所有荒废的人生愤怒。

—天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14岁的本跟—个朋友争了起来。本拔出—把野营用小刀

朝那个男孩捅去。钢制刀身扎在男孩的金属带扣上喀嚓——声折断了。本的朋友逃走了。

本站在那儿,呆住了。“我差点儿杀了人!”他默默地说。他当机立断。如果真的还想要

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救死扶伤,他首先必须医治好自己的恶习。他决不再让自己的脾气失控。

1969年,本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从西南高中毕业,并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耶鲁本科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并使他在33岁时便被任命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高级脑外科医师。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都来向他咨询。

1987年4月,—位德国医生带着连体双胎、新生婴儿帕特里克和本杰明·拜恩德的病历前宋找本。两个男婴有各自的大脑,但在连接两人的后脑部,两人共用血管。孪生婴儿的母亲拒绝牺牲—个孩子挽救另—个孩子。医生们束手无策。在许多病例中,连体双胎在后脑部分割时,一个孩子存活,另一个则无法存活,或者将遭受严重脑力损伤。

卡森提出了—个使两个孩子都有最佳存活机会的方案:停止两人心脏搏动,完全停止:供血,直到两人被安全分离后再恢复血液循环。

整个手术花了22小时,投入了—个70人的医疗组。停上了两个婴儿的心脏搏动和供血后,卡森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宋分离业已损伤的血管。他娴熟快速地施行手术,将各种手术器械轻轻地切入两个婴儿的大脑深处。供血停止后二十分钟,他动了最后一刀。随后,他与医疗组合作,将用四·卜分钟时间重建被切开的血管,缝合帕特里克的头。另一组医务人员将对本杰明施行同样的手术。

就在一小时时限将到之时,两个孩:广被完全分离,两张手术台被分别推开。

疲倦不堪却又满心欢喜的·卡森医生来到等候室。“你想先看哪个孩子呢?”他问孩·:子的母亲。

底特律市西南高中的学生们静坐着,听本·卡森讲述自己从一个愤怒的街头打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脑外科医生的人生旅程。“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生的道路多种多样,”—卡森医生告诫他们道。“成为一位脑外科医生是完全可能的。但你并不—定要当外科医生。机会无处不在。但你得要肯去利用。(4)要有雄心壮志!没有人生来就是失败者。如果你觉得自己会成功——于是发奋努力——你就会成功!”

本·卡森停顿片刻,朝坐在前排的母亲望去。

“我要为我取得的所有成功感谢我的母亲,”卡森最后说。

西南高中毕业班学生全体起立,鼓掌足足持续了五分钟。泪水从本·卡森的双眸涌出。

后来,索妮娅·卡森深情地搂住儿子。“真的没错,本尼,”她说。“心想事成。你已经做成了!”

第五单元

爱情

课文B

他迟疑着。是任由他俩各自追怀旧梦还是冒昧贸然将两人唤醒?

钱包

阿诺德·法恩

—年前的今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钱包。(1)钱包里面有封信,看上去已经随身携带很多年了。信上署的时间是1924年。信封已经破损了,我所能辨认得出的只有寄信人的地址。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希望能找到些有关钱包主人身份的线索。

信的署名是汉纳,是写给一个叫迈克尔的人的。她写道,她不能再见他了,因为她母亲不允许。她将永远爱他,不过她觉得两人最好还是不再见面。

信写得很动人。(2)但是除了迈克尔这个名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能确定信件所有人身份的线索。

寄信人地址就在附近,于是我就打了个电话。我问有没有人知道一个叫汉纳的,对方告诉我说:“噢,当然!这房子是我们前些时从她那儿买的。现在她住在养老院。”

他们告诉我养老院的名字,我给院长打了电话。(3)我解释了一下情况。他邀请我去走一趟。我到达时,他正在跟门卫聊天。寒暄之后,院长带我到大楼三楼汉纳住的房间。

那是位和蔼可亲的银发老妇人,面带热情的微笑,充满活力。我跟她说了捡到钱包一事,并取出那封信。她一看就认了出来。“小伙子,”她说,“这封信是我跟迈克尔伪最后一次联系。我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她转过头,沉思了片刻,接着说道:“那时我非常爱他。当时我十六岁,我母亲认为我还太年轻,与迈克尔见见面也不行。他真是一表人才。”

就在这时,有人叫院长出去,只剩下我们俩。“没错,他叫迈克尔·戈尔德斯坦,”她又开口道。“要是你能找到他,请代我向他问好。告诉他,我仍常常想他。告诉他„„”她迟疑片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说:“我仍爱着他。知道吗„„”她含泪笑道。“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没人能比得上迈克尔。”

这时院长回来了。我向汉纳致谢后便告辞了。到了楼下,在前大门值班的门卫看到我便

问:“运气怎么样?老太太帮上什么忙没有?”

我告诉他,她提供了一些线索。“不过我得把这事搁一搁了。为了找这个钱包的主人,我都差不多搭上一整天了。”

我取出钱包,给门卫看。

门卫一见便说:(4)“嗨!等一下。那是戈尔德斯坦先生的钱包。这钱包到哪儿我都能认出来。戈尔德斯坦先生老是丢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是谁?”我追问道,手都发颤了。

“他是住在八楼的一个老头。这肯定是迈克尔·戈尔德斯坦的钱包。你愿意的话我带你上去见他。”

我们在戈尔德斯坦先生的房间里见到了他,门卫问他有没有遗失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伸手一摸后裤袋,发现口袋是空的,便说道:“噢,我的天哪。钱包不见了。”

“这是你的吗?”我说着把钱包递了过去。

他一见便如释重负似地笑道,“是的是的,就是这个。多谢你了。”

“不客气,”我回答说。“不过我得告诉你一件事。我读过里面的信了。”

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你读过信了?”

“我不仅读过信,我还知道汉纳在哪里。”

他脸色唰一下子变得灰白。

“汉纳?你知道她在哪里?她好吗?还像以前那么漂亮吗?”

门卫望着我,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迟疑着。

“说呀,请快说!”他恳求道。

“她很好„„就像你当初认识她时一样漂亮,”我温言道。

“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他抓住我的手问道。“你肯定知道些情况„„当时我那么爱那位姑娘,因此,这封信一来,我的生活似乎就全完了。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我会一直爱她。噢,她那么漂„„那么甜蜜,”他暗自笑了起来。

“迈克尔,”我说,“跟我来。”

我们三人乘电梯到了三楼。汉纳正独自坐着看电视。

“汉纳,”门卫轻声道。“你认识这个人吗?”

她扶了扶眼镜,望了片刻,什么也没说。

“汉纳,我是迈克尔。你还记得我吗?”

“迈克尔?真难以相信!迈克尔?是你!迈克尔!”

他缓步走到她身边。迈克尔搂着她的腰,她也紧紧拥抱他,轻声道:“迈克尔„„我亲爱的迈克尔„„”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手拉着手,交谈起来。他们有六十年的衷肠要倾诉。我和门卫退了出去,我俩都流了泪。

三个星期之后,我接到院长的电话。“请你来参加一个婚礼。迈克尔和汉纳最终将用街同心!知道吗,他们两人同在这幢楼里住了好多年了,却从没见过面;或是见过面,相互没认出来。”

婚礼上,汉纳穿着一袭浅褐色的礼服,显得仪态万方。迈克尔身穿藏青色西服,站得笔挺,就像士兵一样。养老院给了两人一个特别安排的房间。要是你想看一看79岁高龄的新娘与一个81岁高龄的信两如何像少男少女一般如漆似胶,就来看看这一对吧。

第六单元

动物智能

课文B 动物也有情?这些令人注目的故事表明它们也许就是如此,不妨读后自作判断。

动物也有情?

杰弗里.M.马森

苏珊.麦卡锡

人类相信自己懂得什么是爱情,并高度珍视它。然而,许多动物行为研究者在谈及动物是否体验爱情时都非常谨慎,他们喜欢说动物表现的不是“真正的情爱”,而仅仅是受各自遗传因子的支配。

情况果真如此简单吗?如何解释那些终生相伴直至死亡的动物呢?进化论生物学家常说,配对是保障足够的亲本照顾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并不总是很清楚。有的动物不在生儿育女的时候依然相伴。而且它们在配偶死后表现出悲哀或是一种失落感。

研究鹅的行为特点的康拉德.洛伦茨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厄杜的配偶苏珊娜.伊丽莎白被一头狐狸咬死了。它默默地守着横躺在窝巢里被吃掉一半的尸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垂着头,目光也变得迷惘。由于它无心抵抗其它鹅的攻击,它在鹅群里的地位急剧下降。一年过去了。最后阿杜重振精神,另找了一个伴。

动物会戏剧性地相爱。据洛伦茨观察,幼时相知,而后分开,嗣后又重逢的两头鹅最可能‘堕入情网’。(1)他将此比作一位男士遇见一位女士,男士惊讶地发现此人正是自己过去常常看见、身着校服东奔西跑的那个女孩,于是爱上了他,并娶她为妻。根据鹦鹉研究专家

苏·埃森的观察,有些鹦鹉常常会一见钟情。

本能或许促使动物相爱,但本能并不叫它们去爱谁。埃森为了替——只雄鹦鹉找只配偶,买了只羽毛漂亮的雌性幼鹦鹉,并让两只鹦鹉相识。令埃森失望的是,“那只雄鸟表现得就好像雌鸟根本就不在房间里似的。”

几个月之后,有人给了埃森——只形象极其可怕、年纪较大的雌鸟。“它脖子以下就没有一根羽毛,”她说。“她的爪子都扭曲了。眼圈处还有皱纹。可那只雄鸟却认定此鸟乃其一生挚爱。”两只鸟很快就双飞双宿,最终还孵出了幼鸟。

(2)动物园的饲养员知道,许多种动物不会随便就与同类动物交配,他们对此一筹莫展。克利大兰动物园的„·头大猩猩蒂米不肯与介绍给它的两头雌性大猩猩交配。而当它遇见一头名叫凯特的大猩猩时,彼此一见钟情。考虑到凯特年纪太大不能生育,饲养员决定把蒂米送往另一个动物园,在那儿它或许有机会顺利交配。

动物园园长在为该动物园将两头大猩猩分开的决定作辩护时说:“当人们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动物时,本人深感厌恶。我们不能将它们视为某种了不起的人:它们仪仪是动物。人们在说动物有感情时,他们就逾越了现实的鸿沟。”简·古多尔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黑猩猩的情感生活有所了解,但她在其著作中也写道:(3)“我无法想象黑猩猩之间会产生一种可以与最真挚、最深沉的人类之爱相比的情感,如温柔、呵护、容忍和心灵快乐。然而,一对对动物相互倾注的忠诚之中却有爱的明证。鹅、天鹅以及鸳鸯都是忠于婚姻的象征;野外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实际生活就是如此。常常被看作象征狡猾的北美郊狼也是完美的忠诚的象征,因为,自们也都白头偕老。观察表明,它们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成双成对,相互倾情。

在他的北美郊狼研究文章中,霍普·赖登谈到可以看到成对的北美郊狼依偎在一起、共同捕捉老鼠、煞费苦心地表露情意。赖登描述了两只北美郊狼交配的情景。交配后雌狼用爪子拍打雄狼,舔它的脸。然后双双依偎而睡。这与浪漫的爱情颇为相似。无论人类的男欢女爱与动物雌雄相悦之间有多少区别,两者的本质常常是—致的。

一头被不同种类的动物抚养长大的动物长大后常常会对那种动物中的一员表现出情感。加文·马克斯韦尔谈到—头叫做蒂比的水獭。它是由·—位居住在苏格兰沿海一个岛上、借助拐杖出行的人饲养大的。此人患重病之后,便将蒂比带到马克斯韦尔处,托付他照顾。不久后他便去世了。

蒂比经常要逃到邻近的村子去看看。它在村里找到—个使用拐杖的男子。它试图在他屋檐下做窝,可那人把它赶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蒂比又失踪了。——天,马克斯韦尔接到一个电话,那人对—头行为怪异,甚至想跟他进屋的水獭感到惊恐不安。“你不会是使用拐杖的吧?”马克斯韦尔问道。

“是呀,”他回答说,声音里露出惊讶,“可你究竟是怎么知道的呢?”

(4)虽然科学界普通不接受动物间存在爱的看法,但是疑问并未消除。因为这些故事表明有些动物可能体验着和我们人类及其相似的快乐、爱情和悲伤。

第七单元

突发事件

课文B

中国常常遭受洪水之害。但是中国并不是惟一的洪水受害国。其它国家的人也

不得不学会接受洪水为害的可能性:他们家门口那条平静的大河也许有一天会漫溢出来,把他们卷走,并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夜晚,河水漫溢

威廉·亨德利克斯

丹·迪克斯特勒站在十一岁的女儿詹妮弗身旁,长长的手臂挽住她的肩膀,两人从瓜达卢佩河畔的小木屋里望着大雨如注的茫茫夜色。

(1)雨已经下了差不多一整天乐,南得克萨斯河的河水猛涨,溢出了堤岸。不过看来不用担心。小木屋搭建在高出这一洪水泛滥地几英尺的柱子上。

“看来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了,詹,”晚上十点钟光景,迪克斯特勒说。“咱们睡觉吧。”然而詹睡不着。她信赖爸爸,可还是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洪水肆虐的电视画面,人们紧抓着树顶,又冷又湿。辗转不眠几个小时之后,她去卫生间。她踩在地毯上,发现地毯湿了。

她停了下来,聚精会神地听着。那是什么声音?奇怪——像是湍流的声音。

正是湍流!而且就在屋子正下面奔涌。她冲到父亲的床边。“爸爸,爸爸,”她一面大声叫喊,一面拼命摇晃他。“醒醒。家里进水了!”

迪克斯特勒光着脚,只穿着短衣裤,走到门口,打开了门。眼前的景象顿时使他睡意全消。他们那条叫达奇斯的狗就站在门外,四条腿浸在六英寸深的水里。(2)这意味着河水已溢出河岸,泛滥到四百英尺之外,淹没了大路——他们脱逃的惟一途径。

他们被困住了。

冰凉的河水拍打他的脚髁。迪克斯特勒急忙把狗拉进木屋,使劲关上门。随后他抓过两

件救生衣。“穿上这个,宝贝,”他对詹妮弗说。

迪克斯特勒朝四周打量了一下。浑浊的河水顺着四壁护墙板一点点上升。“咱们怎么办?”詹问道,她声音在颤抖。

“咱们不会有事的,”迪克斯特勒回答说,尽力掩饰住自己的焦虑。“咱们到楼上去。”

他们攀上梯子般的楼梯,爬到起居间上面的阁楼。在上面,他们听见洪水在往下面的房间涌涨,并慢慢接近他们。窗子在水的压力之下爆裂。电视机被冲着撞上了墙壁。

突然,整个屋子像遇上地震似地摇晃着。接着木屋先是猛地朝上一掀,然后又摔下去几英尺。我的天哪,迪克斯特勒心想。咱们是在水里漂了。

从窗子望出去,他们看到自己在移动,屋子正被河水冲着走。(3)迪克斯特勒害怕木屋下沉会把他们一起拉到水底,于是决定离开木屋。他双臂紧紧搂着女儿,纵身跳进冰冷的水中。

木屋就在两人身后,在黑夜中紧追不舍。迪克斯特勒还没来得及避开,就被冲到—棵被淹没的树上。刹那间,木屋在河水巨大冲力的推动下,把他死死挤压在树上。他肋骨被压断。左腿喀嚓一声折了。他失声惨叫。

紧接着他的脑子失去了控制。迪克斯特勒只觉得自己是在远处遥望着自己。他看到自己和詹沉到了河底。他对自己的平静感到惊讶。“对不起,宝贝,”他说。“真对不起。”接着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失去知觉时,屋子移动了一下,松开了他,打着旋漂离了他们。詹妮弗发觉自己顺水漂流而下,身边是不省人事的父亲。“不要死,爸爸!”她叫道。“千万别死!”

或许是小女儿的声音唤回了迪克斯特勒的意识。他轻轻捏了捏詹的手,她的心猛地——跳。

惨淡的月光下,迪克斯特勒——此刻清醒了些——看到缠在树顶上的一些垃圾形成的孤岛。他忍着伤痛,挣扎着逆流而上游了过去。詹爬到那一小堆木头上,把父亲从湍急的水流中拉起。他疼得倒了下去,浑身哆嗦,透不过气来。

他们还远远谈不上安全,詹对此很清楚。那堆垃圾随时可能漂散开来,把他们重新抛入水中。她真想蜷伏在父亲的怀里,可这只会增加他的伤痛。她明白,此刻,得靠她来救爸爸了。

就在这时,她惊讶地发现不知从哪儿现出一个身影。“达奇斯!”她高声喊道,他们的狗浑身湿透,这时爬了上来与他们呆在一起。有狗在,詹感到宽慰了不少。

夜里,每过几分钟詹就要查看一下父亲。“想一些会使人暖和的东西,”她对父亲说,“比如咖啡、火炉。”她为他唱歌,还为他祷告。

清晨来临,但仍无救援人员的踪影。他们痛苦地捱过一小时又一小时。上午十时左右有架飞机几乎就从头顶上飞过,却没有减速。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有一架飞机飞过。后来,傍晚时分又有第三架飞机飞过。(4)每次詹都跳起来挥舞手臂并大声呼喊,而每次飞机都从地平线上消失,令她沮丧不已。

日光渐渐消退,詹意识到他们有可能要在这个孤岛上冉捱—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父亲会顶不住的。要是没有父亲,她知道自己也恐怕活不成。她—想到这儿,就觉得没了希望。“他们不来找我们了,”她绝望地哭出声宋。“我们要死了。”

就在这时,—个声音划破黑暗从远处山坡上传了过来。“嗨!那儿有人吗?” 詹跳了起来。她大声回应道:“喂!喂!” “我们去叫人,”那声音说道。“顶住。”

詹跪在父亲身边,揉着他的背,好让他暖和些。“咱俩一起顶住,”她对父亲说。半夜,一条小船终于在夜色中慢慢划到了他俩跟前。在小木屋被洪水从地基拔起卷走后十八个小时,詹、她父亲以及他们的狗达奇斯被从孤岛救至安全处。他们的小木屋再也未见踪影。

第八单元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课文B

你认为学数学时使用计算器好吗?如果你认为好,也许这篇文章会改变你的看法。

扔了计算器

黛安.亨萨克

看着又一个学生,这次是个九年级学生,费劲地解一道需要运用简单的乘法运算的高级数学题,我暗自叹气。他苦苦地心算着5*6,眼巴巴地望着我桌头那个可望不可及的计算器,最后凭空猜测了一个答案:35。

课堂上使用计算器越来越多,这令我惊讶。我辅导的学生常常告诉我,他们的老师允许无限制地使用这一工具。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积极鼓励使用计算器。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数学研讨会,会上一位教师随口说,教师已不再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计算器了。目前“人人”

都认识到了计算器的重要性,她说。(1)我听到教育机构谈论学校里使用这些工具的好处,听到越多,对于算术有困难的初、高中生需要家庭教师辅导几何、代数„事,我就越觉得不足为怪了。由寸:改行教书前我曾当过六年电气工程师,因此常常建议学生将来从事技术或科学:工作,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我不由深感失望。

教育工作者有诸多理由为使用计算器辩解,但每每都忽略了我们教数学的首要理由。数学能培养智力。我是说,学生能学会逻辑地、理性地思维,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找到所需信息,进而变得既会运算又善于思维。这类技能是通过数学和科学课程传授的,对青少年

成长为善于思考的、有才·智的社会成员有着重要意义。

有教师争辩道,计算器使学生集中精力解题,而不为繁琐的运算拖累。(2)计算器并不能方便学生确定解数学题的方法。相反,计算器只会鼓励他乱试加减乘除的各种组合,而不考虑哪种纠合更加适当。我的一些小学生看某道应用题立刻就猜测加法是正确的运算方法。当我建议他们不依赖计算器用加法解题时,他们往往在继续运算前先思考一番。如果手里没有计算器,学生更有可能停下宋先对问题思考一番,以减少运算工作。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是必要的,不仅学数学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

一位中学教师曾对我洗“学生刁;会运算长除法又怎么样?给他个计算器,他就有办法了。”我不敢苟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背诵和反复解题在教育界变得如此不受重视。没有大脑中储存的大量信息,我们如何相互交流?更不用说创新出主意了。

数学要讲有哪些规则,更要讲这些规则为什么成立。不会做长除法的学生显然小理解长除法所依据的原理。真小理解了所以然常常使得死记硬背毫无必要,因为学生白己就能

算出这些规则。我的那些把乘法表看作——串不相关数字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困难远比那些懂

得乘法只是连加的学生多得多。计算器妨碍学生认识数学中这类自然结构和美。

学会心算的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题上,然后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际运算。他对答案该是个什么样儿心里也更有数,因为经验使他把握了“数字感”,或者说数字间的关系。

一个伴着计算器长大的学生既要对付解题策略又要对付实际运算。三年级时借助计算器算出9 X 4的孩子到了高中仍在借助计算器做同样的运算。届时他们还得应付代数。(3)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对数字计算从未感到过轻松,当他们试图攻读代数这一广义数学时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允许广泛使用计算器会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停滞不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做那些计算器能代劳的简单的运算,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去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呢?

学生自己进行数学运算所获得的收益远比依赖计算器多。我辅导过孩子做学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模拟试题,他们一坐下就拿计算器算。如果他们对手头的题目略加思考,就很可

能不需要倚靠拐杖就能找到„—种更简单的解题方法。我还观察到学生错把12+32当作112 +32输入计算器,对算出的明显错误的答案连眼都不眨—下。毕竟,他们用的是计算器,所以,一定没错。

教育家们还声称,计算器如此便宜而又普遍,学生必须学会熟练使用。新的数学教材有整节整节关于用计算器解题的内容。大多数人,包括年幼的孩子们,用大约五分钟就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计算器在学校之外的社会中的确有其地位,在高等数学课堂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很难算得上是教育工具。

不少老师以及学生坚持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计算器?计算器永远就在身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做长除法运算。”这或许是事实。大多数数学运算也都如此。我们当中没有多少人会出于实际需要而计算圆的周长或求解一项二次方程的因子。但那并非数学教学的惟一目的。(4)我们为培养思维和训练而教数学,这两者都能扩展思维,增强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五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Unit5课文翻译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Unit5课文翻译

1, 那是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我是个年轻的美国海岸警卫队队员。我们的船,美国军舰军市一号已出海多日。多数船舱装着成千上万箱罐装或风干的食品。其余的船舱装着不少五百磅重的炸弹,都小心翼翼地放在垫过的架子上。我们的目的地是南太平洋图拉吉岛上一个规模很大的基地。

2,我是军市一号上的一个厨师,跟岸上的人一样,那个感恩节的上午,我们忙着在准备一道以烤火鸡为主的传统菜肴。

3, 当厨师的都知道,要烹制一顿大餐,摆上桌,再刷洗、收拾干净,是件辛苦的事。不过,等到太阳快下山时,我们总算全都收拾停当了。4, 我想先去后甲板透透气。我信步走去,一边深深呼吸着空气,一边慢慢地踱着步,头上仍戴着那顶白色的厨师帽。

5,我开始思索起感恩节这个节日来,想着清教徒前辈移民、印第安人、野火鸡、南瓜、玉米棒等等。

6, 可我脑子里似乎还在搜索着别的事什么――某种我能够赋予这一节日以个人意义的方式。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才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把Thanksgiving这个字前后颠倒一下――那样一来至少文字好懂了:Giving thanks。

7, 表达谢意――就如在祈祷时感谢上帝那样,我暗想。对啊,是这样,当然是这样

8,可我脑子里一直盘桓着这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9,过了片刻,如同晨曦初现,一个更清晰的念头终于涌现脑际――要感谢他人,那些赐我以诸多恩惠,我根本无以回报的人们。令我深感不安的实际情形是,我向来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受之泰然,认为是理所应当。我一次也没想过要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真心诚意地说一句简单的谢谢。

10,至少有七个人对我有过不同寻常、影响深远的帮助。令人难过的是,我意识到,他们中有一半已经过世了――因此他们永远也无法接受我的谢意了。我越想越感到羞愧。最后我想到了仍健在的三位,几分钟后,我就回到了自己的舱房。

11, 我坐在摊着信纸的桌旁,回想着他们各自对我所做的一切,试图用真挚的文字表达我对他们的由衷的感激之情:父亲西蒙?A?黑利,阿肯色州派因布拉夫那所古老的农业机械师范学院的教授;住在田纳西州小镇亨宁老家的外祖母辛西娅?帕尔默;以及我的文法学校校长,退休后住在亨宁以北6英里处的里普利的洛纽尔?纳尔逊牧师。

12,我的信是这样开头的:“出海在外度过的这个感恩节,令我回想起您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但我从来没有对您说过自己是多么想感谢您――”我简短回忆了各位为我所做的具体事例。

13,例如,我父亲的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从我童年时代起,他就让我深深意识到要热爱书籍、热爱阅读。事实上,这一爱好渐渐变成一种家庭习惯,晚饭后大家围在餐桌旁互相考查近日所读的书以及新学的单词。我对书籍的热爱从未减弱,日后还引导我自己撰文著书。多少次,当我看到如今的孩子们如此沉迷于电子媒体时,我不由深感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哀,他们很少,或者根本不了解书中所能发现的神奇世界。

14,我跟纳尔逊牧师提及他如何每天清晨和集合在一起的学生做祷告,以此开始乡村小学的一天。我告诉他,我后来所做的任何有意义的事,都至少部分地是受了他那些学校晨祷的影响。

15,在给外祖母的信中,我谈到了她用了种种方式教我讲真话,教我与人分享,教我宽恕、体谅他人。我感谢她多年来让我吃到她烧的美味菜肴,离开她后我从来没吃过那么可口的菜肴。最后,我感谢她,因为她在我的生命中撒下美妙的遐想。

16,睡觉前,我的这三封信都送进了船上的邮袋。我们抵达图拉吉岛后都寄了出去。

17,我们卸了货,又装了其它物品,随后我们按熟悉的常规,再次出海。一天又一天,一星期又一星期,我个人的经历渐渐淡忘。我们在海上航行时,有时会与邮船会合,邮船会带给我们家信,当然这是我们视为最紧要的事情。

18, 每当船上的喇叭响起:“大伙听好!邮件点名!”200名左右的水兵就会冲上甲板,围聚在那两个站在宝贵的鼓鼓囊囊的灰色邮袋旁的水手周围。两人轮流取出一把信,大声念收信水手的名z

19,一次“邮件点名”带给我外祖母,爸爸,以及纳尔逊牧师的回信――我读了信,既震惊又深感卑微。,叫到的人从人群当中挤出,一边应道:“来了,来了!”

20,他们没有说他们原谅我以前不曾感谢他们,相反,他们向我致谢,天哪,就因为我记得,就因为我认为他们做了不同寻常的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1,身为大学教授的爸爸向来特别留意不使用任何过于感情化的文字,因此,当他对我写道,在教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之后,他认为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当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时,我知道他是多么地感动。22,纳尔逊牧师写道,他那平凡的传统校长的岁月随着学校里发生的如此迅猛的变化而结束,他怀着自我怀疑的心态退了休。“说我做得不对的远远多于说我做得对的,” 他写道,接着说我的信给他带来了振奋人心的信心:自己的校长生涯还是有其价值的。

23, 一看到外祖母那熟悉的笔迹,我顿时回想起往日站在她的白色摇椅旁看她给亲戚写信的情景。外祖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慢慢拼出一个词,接着是下一个词,因此写满一页要花上几个小时。捧着外祖母最近花费不少工夫对我表达了充满慈爱的谢意,我禁不住流泪――从前是她给我换尿布的呀 24, 许多年后,我从海岸警卫队退役,试着靠写作为生,我一直不曾忘记那三封“感谢”信是如何使我认识到,大凡人都暗自期望着有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努力表达谢意。

25, 现在,感恩节又将来临,我自问,对此文的读者,对我们的祖国,事实上对全世界,我有什么祝愿,因为,用一位善良而且又有智慧的朋友的话来说,“我们究其实都是十分相像的凡人,有着相似的需求。”当然,我首先祝愿大家记住这一简单的常识:实现世界和平,这对我们自身的存亡至关重要。此外我还有别的祝愿――这一祝愿是如此强烈,我将这句话印在我所有的信笺底部:“发现并褒扬各种美好的事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下载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