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04: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一、砚山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县委、县政府对盘龙乡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片区建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发展。建设成为砚山县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打造成全县旅游示范区、民族特色休闲娱乐聚集区等,成为全县乃至全州民族文化特色的新亮点。

通过几年来对响水龙片区的规划建设,响水龙片区逐步呈现出特点和亮点。民居改造打造出来特色和亮点;三个民族村的道路已经修通;分别在三各民族村意见分别注入了民族文化内涵;修建了登山观光道和自行车越野道;三个民族村和睦相处,而且保留了原始的服饰特点,民族文化特点浓郁。

据了解,响水龙片区目前建设资金已经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整合资金)应该继续加强片区建设,使该片区成为民族团结和文化旅游的亮点。我建议:

(一)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目前,文山州还未有进行民族体育训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扩大响水龙片区的影响力,推动砚山县旅游业发展。

(二)建设桃花大道。现三个村7公里的环村路已通,需农业部门在道路两旁栽种春桃和冬桃,让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美丽的桃园风光。

(三)加强三个民族传承馆建设。壮、苗、彝三个传承馆虽已建成,但因资金紧缺,每个传承馆需注入50―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充文化内涵所需物品。

二、建设草原上的羊圈楼

由公司投资建设,农户投入管理,实现股份制经营,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双丰收。项目需投资1500万元。(包括征地、基础设施建设、通电、通水和建盖羊圈楼)

(一)项目性质。项目以“羊圈楼”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即落实了中央关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又拉动砚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事业向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二)项目建设内涵。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量的彝族传统文化逐步失传,有些甚至面临濒危。因此,抢救、挖掘和保护彝族古籍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要通过挖掘来抢救,通过抢救来保护,通过保护来发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大家都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风情、风貌。所以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草场观望台。黑巴草场顶峰是砚山县海拔最高的地方,站在山顶,可?t望到方圆数百里,山顶风力十足、气候凉爽,是观光大自然的好地方。

2、建羊圈楼。羊圈楼建盖两层,一楼属羊圈,二楼提供给广大游客居住,要通过观光旅游来反应彝家人现实生活的真实画面。建成后,可提供观光旅游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风民情。

(三)目的意义。目前,仅有天圣牧业公司对黑巴草场进行开发,开发项目单一。要是对黑巴草场进行养牧业观光和民风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有利于探索民族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1、企业实现的价值:抢救、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发展。

2、企业实现价值的手段:黑巴草场的开发,将采取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模式运行,公益性是放开草原让大家自行观光,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特色。经营性是在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供神秘的“羊圈楼”让游客进驻。通过“羊圈楼”的建设,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拉动砚山县旅游业发展打开了山门。

三、砚山县旅游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资源“散、乱、差”,产品开发水平层次较低。旅游资源散布在县域境内,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策划和开发水平不高,投入资金不足,传统观光型景点的资源品位、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与利用开发。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砚山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交通不完善,交通不便,使游客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造成各旅游资源散,在联动开发上困难;服务设施方面上,接待环境和接待水平差,普遍档次偏低,配套功能不齐全,且集中于市区,不便景区游客使用。

(三)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砚山已发掘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叫得响的旅游景点,没有实物和较为深层次的旅游活动供游客消费,形不成规模,标准低,内涵少,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形成不了过硬的旅游产品。

(四)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少,地区旅游产品研发缓慢,内质提升不高,外宣力度不够,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后期虽然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收效甚微。

(五)融资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砚山旅游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市场资金未能充分整合和利用,政府投入有限,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启动资金,接待能力差,参观游客少,旅游市场的促销措施不力,造成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缓慢。

(六)旅游企业数量少,缺乏竞争力。砚山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企业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等方面,而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公司、旅行社、旅游交通运输公司等企业极少经营分散,难于形成规模竞争力。

(七)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旅游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都需要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相信砚山县的旅游业将走向新的辉煌。

第二篇:加快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专题

加快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2011-07-18 17:12:30)

标签:杂谈

现代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达旅游目的地所进行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游客在旅游中无论开展哪一种活动,都涉及到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展示文化的载体,二者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催动人们旅游的内生动力。面对扑面而来的文化旅游气息,如何抢抓机遇,进一步彰显特色,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泸州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及特点

当前,泸州旅游产业发展正处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共进的关键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市旅游资源荟萃了特色突出、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

(一)名酒文化特色鲜明。泸州有着两千多年的酿酒历史,以盛产国家级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驰名中外,享有“中国酒城”之美誊。国宝窖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酒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郎酒天然储酒库—天(地)宝洞和“美酒河”摩岩石刻,已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二)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泸州地处中国西部最大的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张坝、佛宝、黄荆、画稿溪等就处于该生态旅游区的腹心位置。张坝桂圆林“十里翡翠长廊”是中国内陆唯一的桂圆种植基因库;佛宝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低海拔山水型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黄荆老林被誉为北纬28度线上最后的“处女地”。

(三)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泸州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缅怀和记忆,其中,以太平、二郎滩渡口和四渡赤水纪念馆为核心的古蔺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已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方山、法王寺、玉皇观为代表的寺观佛塔;以春秋祠、龙脑桥为代表的木雕、石刻;以佛宝古镇、尧坝古镇、太平古镇为代表的明清古镇;其中佛宝古镇被专家誉为“中国山地民居建筑的精华”;尧坝古镇享有“川南影视基地”之美誉;还有以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及传统手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长江文化独具神韵。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城市,长江与沱江在此交汇,两江缠绕,承长江之豪迈,聚沱江之妩媚,具有“肘江负山,枕带双流”的独特景观,沿长沱两江,悠然领略巴蜀风光、水上风情,感受的是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长江奇石、桂圆林、荔枝、兰花、桃花水母等等,都是泸州值得利用和推广的长江特色文化资源。

二、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存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含量偏低,文化优势没有凸显,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优势发挥不够。就目前来看,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多,精品却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市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虽然我市拥有独特的名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旅游整体包装打造,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没有打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品牌。特别是文化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事业层次,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等。

(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泸州机场实现了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昆明、贵阳等地直航互通,西安至泸州航线即将开通。泸渝、泸赤、川黔等高速公路2012年通车后,将在很大程度改善了通往景区主干线的交通状况,但总体来说,影响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仍然是旅游基础设施问题,主要是连接景区的道路及景区内部的交通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彻

底的改善,景区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设施还很差。

(三)民俗文化展示不力。民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许多是无形的,属于生活形态的、分散的,要向游人展现、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没有高质量的载体,没有高品位的固定的场所,再精粹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也不能给游人以强烈的震撼。目前我市优秀的民俗风情文化还没有形成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形成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交流、民族风情展演、大众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展示基地。目前全市仅有古蔺以大黑洞景区为中心,建起了一个苗家文化展示基地,但仍属于粗放型的。

(四)视觉品位提升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应注意对旅游地独特民族文化的挖掘,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目前我市对许多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精华,却未能将其潜在的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比如在民族建筑的包装上,或让原有的水泥建筑“穿衣戴帽”,或兴建不伦不类不知何朝何代的“仿古一条街”,或改造、包装所谓的川南民居,仅仅是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既不能赋予文化内涵,更不能从深层次去挖掘、开发、展现民族文化的特质。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文化旅游作为消费品,离不开品牌、包装、营销方面的精心策划和宣传促销。目前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还很乏力,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既城市又旅游的宣传口号,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不够,难以产生轰动效应。

三、推动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先进的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泸州迈进旅游强市的重要保证。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文化旅游大发展

在旅游规划中,应着眼科学发展,体现现代旅游业特征,在全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两倍,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达到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

(二)以城市为依托,带动文化旅游大提升

应把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空间载体,树立以城市带动旅游的理念,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大发展。

——打造城市景观体系。以城市视觉印象为主要表现力,重点打造包括城市建筑、城市标志物、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小品、城市特色街区、城市夜景、城市道路景观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等,形成兼具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的可游赏系统,如建设一批体现“中国酒城”特色的酒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城市雕塑等。

——打造城市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国际品牌酒店、高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并规划和营造一批餐饮、购物、休闲的特色街区。在城市交通方面,开辟更多的城际旅游直通车,增设旅游观光专线,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方便游客出入和旅游。同时要认真规划和建设旅游功能服务体系、泸州游客服务中心等,为游客提供租赁、导游、咨询、票务等服务。

——打造城市生态体系。包括城市绿化系统、空气质量、水环境、垃圾处理、卫生环境等。可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使城市环境成为游客前往目的地的吸引要素。应着重提升泸州城内的国窖广场、百子图、龙透关、张坝桂圆林,以及城郊的石洞花博园、方山、天仙硐等主要景点档次。同时塑造城市精品游憩与度假空间,对沿江带的观光旅游产品、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升级。

——打造城市人文体系。重点营造城市的旅游文化氛围,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打造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形成城市的特质。应围绕“中国酒城”广泛征集,提炼出响亮、贴

切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适时推出一台类似“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的标志性文艺演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从而在更宽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泸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大媒体宣传,向广大市民普及酒文化知识,加深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塑造以“酒”为特色的城市人文之魂。

(三)以要素为统筹,促进旅游功能大完善。

应以公众的反映与认同为基础,认真搞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与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全面提升泸州市优秀旅游城市品位。

——餐饮:挖掘和开发泸州名酒文化特色餐饮、菜肴、小吃、饮品等,形成泸州市旅游餐饮和美食品牌,结合旅游区、度假区和休闲城镇的建设,打造以餐饮为主题的酒文化特色街区和品牌旅游餐饮店。

——住宿:建设高档次度假酒店群和一批风格各异、与名酒文化相匹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临江酒店、乡村度假酒店、温泉酒店,借助“城市旅游+风情小镇”旅游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度假公寓、青年旅馆、休闲农庄、民居客栈等住宿设施。

——交通:完善旅游交通体系,配备高中档、大中小型的各种旅游车辆,完善各类旅游标牌标识,建设和完善连接景区的旅游通道。

——旅游产品:加快黄荆、太平两个4A级景区的创建,以黄荆景区为龙头,带动其它景区的开发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品质。

——购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建设和完善旅游购物点,形成旅游购物免税店、旅游商业区、风情购物街、特色店和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的旅游购物店等配套产品。

——娱乐:发掘、整理和整合富有鲜明地方性的泸州民俗、历史、艺术和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发展健康、休闲、多元化的旅游娱乐形式,开发泸州地方特色旅游娱乐产品,创造国际化文化氛围。围绕泸州的四季,举办民俗古镇文化节、苗族踩山踏青节、生态休闲旅游节、徒步穿越旅游节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四)以资源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相结合——促进名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利用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将旅游业和酿酒业结合起来打造泸州旅游业的动力和亮点,推出美酒文化主题专项旅游产品。一是以深度休闲情景体验区的模式,促进国宝窖池和郎酒为主的名酒文化旅游项目的深化;二是增添新的酒文化主题旅游项目,着重打造城区高档酒吧一条街;三是将泸州城区建设为酒文化主题城市,在目前麒麟温酒器雕塑标志物等酒文化城市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文化符号、街头小品等城市建设的细节上,设置酒文化元素;四是延长酒文化链条,从生产能喝的酒,衍生创造出能看、能吃、能玩、能综合体验的美酒衍生物,如酒景观、酒食品、酒休闲娱乐、酒文化创意等产品;五是开发酒主题的文化产品,结合科普活动,开展一些展示类的酿酒、品酒体验项目;六是落实“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启动酿酒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引擎,依托川南黔北地区的水源、土壤、气候、微生物环境,整合泸州与宜宾五粮液、贵州茅台等名酒文化资源,利用原粮、老窖、技艺、洞藏等酒文化优势,促进跨区域的旅游节点串联,打造顶级美酒主体产品。

——促进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泸州的名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当代知名画家蒋兆和故里,发掘明代状元杨升庵、西周宰相尹吉甫等名人遗址遗迹。开发“天生重庆,铁打泸州”,老泸州“神臂城”遗址,再现泸州军民历经34年抗击蒙古军,保卫中原,反抗入侵的壮丽史诗。二是充分挖掘“两江”文化资源。着重抓好对泸州长江文化的保护、挖掘、包装、宣传、推广,倍加珍惜和保护好长江奇石、桂圆林、荔枝、兰花、桃花水母等特色文化资源,要围绕这些特色资源搞一些城市的新景观、新亮点。三是有机融合独特民俗文化,比如获得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雨坛彩龙、古蔺花灯、分水油纸伞、川剧“泸州河”,佛宝唢呐、班打狮子、少数民族舞蹈等,增加文化体验类项目,进一步做好历史文

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旅游趋势的结合。

——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依托泸州红色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优势,促进红色游与白色游、绿色游互动发展。一是集中展示一个红色旅游精品旅游区:以红军长征文化为背景,突出“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红色旅游主题,推出以太平、二郎、美酒河、黄荆等景区为支撑的四渡赤水旅游区。二是推出一条红色旅游大环线:即泸州(泸州市博物馆、龙透关遗迹、朱德纪念馆、护国岩)-叙永(春秋祠)-古蔺(黄荆、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天地宝洞、美酒河)-尧坝古镇的区域红色旅游大环线。三是重点打造一个红色旅游小镇:以赤水河为依托,以少数民族风情为配套,以红军文化为特色,建设太平古镇,改善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营造浓厚旅游氛围,着力将其打造成具有旅游接待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红色旅游小镇。四是打造建设三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把朱德况场旧居陈列馆,龙透关、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和二郎红军街建设成内涵丰厚、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泸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促进城市休闲观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挖掘泸州老八景文化。泸州老八景体现了泸州历史城市观光文化风韵。目前,“白塔朝霞”、“宝山春眺”、“方山雪霁”、“东岩夜月”、“龙潭潮涨”五景依旧存在或还依稀保留有当年美景的影子,而“琴台霜操”“余甘晚渡”、“海观秋凉”三景由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原因,现已不复存在。泸州老八景,遗留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宝贵诗画,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这些诗画仍然闪耀着泸州历史嬗变凝聚和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的光芒,始终展示着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应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形成比较丰富的文字材料广泛传播,可考虑采取诗配画的形式,组织专业人员将已绘制成图的老八景印成画册,或以实物实景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老八景。二是打造泸州新八景。可以采取专家和广大市民投票的办法,在市区的诸多景点中评选出新的八个景点,同时要及时抓好形象建设工程,使之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著名景点,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休闲观光文化的魅力。——促进乡土田园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根据泸州近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应着力考虑开发挖掘乡土田园文化,从而丰富城市旅游文化。一是抓好城郊新农村及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将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二是抓好城郊农家乐建设。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比如在城市附近的胡市、石洞、弥陀等镇建设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的农家乐村落,将此定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三是举办各种农事节庆活动。依托农耕活动中经济作物生长特点,利用其花季和挂果季节举办各种赏花节和采摘节,如油菜花节、梨花节、枇杷节、桂圆节等,吸引游客参与乡村深度体验游。

(五)以措施为保障,推动旅游发展大跨越。

一是巧力借势,突出招商引资。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扶持和优化发展环境,激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产业主体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重组,积极引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构建多元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主体,敞开城市大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来泸发展,包括知名旅行社、国际品牌酒店、旅游创意策划机构、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激发产业活力,推动泸州文化旅游业开放发展。

二是聚力谋势,突出整体联动。应实现区县联动部门互动,形成上下一盘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围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这个目标,在落实政策、营造环境、招商引资、优质服务上定目标、定措施,出实招。应着力抓好旅游推进,制定工作时序,细化工作责任,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旅游任务的推进和工作的落实上,把共同的责任具体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努力形成推进旅游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力攻势,突出项目推进。应围绕“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精心策划,统一包装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储备库。同时通过工作推进,强

力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从长远着眼,大气布局,细微入手,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四是全力造势,突出品牌效应。应尽快确立泸州的城市口号及旅游宣传口号,积极推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大旅游促销战略,精心选择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近期可在重庆、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媒体宣传),加快形成全方位的旅游营销体系。加大节庆活动策划组织促销力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互动”的宣传格局,扩大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第三篇:对边远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对边远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以常宁市弥泉乡为例

弥泉乡位于常宁市西南高寒山区,距城区35公里,距衡阳市85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现有瑶族居民873人,由于境内资源匮乏,自然条件艰苦,加之未享受民族政策支持,该乡瑶族居民生产生活困难。瑶民是否生活富裕、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弥泉乡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关乎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既是保护少数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弥泉乡瑶族居民总体特征

(一)总人数比重大。弥泉乡地处偏远高寒山区,与郴州桂阳搭界,管辖四个行政村,弥泉乡现有瑶族居民8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9.1%,约为全市瑶族总人口的1/3,是瑶族人口总数、比例均居衡阳市第二位的林区乡。

(二)多以散居为主。弥泉乡65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内,仅有2512人,可谓地广人稀。境内汉族居民多以聚集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位置。而瑶族居民分布更散,一般以组为单位,每个村都有少量瑶民居住,如双河村有2个组、农林和更生村分别有一个组,与外界交流少,普遍较贫困。

二、弥泉乡瑶族居民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产资料缺乏,收入低。一缺生产资料。据统计,2012年,弥泉乡瑶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连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4都不到。如该乡农林村为省级贫困村,贫困面达70%以上。弥泉乡人均耕地面积为0.36亩,约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44%。人均水田面积0.14亩,仅为全市人均水田面积的1/5。2007年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后,部分瑶民搬迁至山下,土地等生产资料紧缺,甚至日常蔬菜都要花钱买。二是缺产业支撑。弥泉乡下辖一个国有林场,绝大部分瑶民以林木种植和销售为经济来源,收入渠道单一。全乡无工业企业,无产业支撑,基本上靠财政补贴和林业收入维持运转,财政相当困难。村级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三是缺经济来源。2012年全市人均纯收入为 9568元,该乡人均纯收入2970元,而瑶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2300元,连全市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都不到。瑶民以种植林木为主要收入来源。文化素质偏低,在就业方面存

在较大困难,外出打工竞争力小,一般从事产业链低端的工作,可替代性强,收入微薄。有些瑶民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文化素质较低,就业难。一是适龄劳动力素质偏低。大部分瑶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90%以上的人只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有些70后的瑶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二是下一代教育状况堪忧。该乡共有两个小学,无初中。更生小学共有18名学生,其中12名为瑶族;初中生总共13个,瑶族学生4个。这些学生要到15公里以外的罗桥就读。迄今为止,该乡史上无一瑶族高中毕业生。三是教育条件恶劣。农林村原本有一个小学,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倒塌,该村的学生只能到附近的双河村、罗桥镇、板桥镇就读。经济的落后导致受教育程度的偏低,素质低下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瑶民经济和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医疗条件较差,保障少。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瑶民普遍患有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加上医疗条件较差,就医困难。一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散居各村。只有双河村一个设备简单的医务室,解决伤风感冒类病症,其他三个村均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只能到乡卫生院,甚至较远的罗桥、板桥、洋泉镇就医。二无职业医生。只有双河村有一名从业医生,但无医师执照,是传统的“赤脚医生”。三无医护人员。四个村无一专业医护人员,唯一的医生既当医师又当护工。四是瑶民参合率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仍然存在部分瑶民不愿办理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薄弱。目前,虽然弥塔公路已经实现通车,但该乡村组公路建设滞后,且仅有1个村开通了每天一趟朝8晚6的班车,瑶民出行仍不方便。大部分村没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其中有2个村处于信号盲区。所有村均未安装自来水,都属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水质监测设施缺乏。用电主要来自桂阳、罗桥等地的小水电站,没有纳入全市统一电网。

三、弥泉乡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弥泉乡是衡阳市仅有的两个瑶民集中居住地之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拼图。该乡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从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要求看,加快弥泉乡发展势在必行。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是助推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有利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一是林业资源丰富。该乡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83公顷,木材蓄积量6.7万立方米,年可采伐量900立方米以上,楠竹600万根,可采伐60万根。生态公益林面积5.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居全省前列。目前农林村建有一个“松清果业”柿子种植基地,包括大果樱桃、核桃、板栗等,规模达1000亩。二是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168科,580种。俗话说,百草都是药。瑶族同胞世代久居深山,尝遍百草,研制出了能治疗风湿、肝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民族中成药——瑶药。它既是瑶族同胞强身健体的法宝,又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值得发扬光大。三是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溪水潺潺,瀑布飞泻,有大小溪流5条,现建有6座水电站。猴子滩瀑布,罗桥水库等水体资源遍布。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均衡发展。近几年,塔山瑶族乡享受到的民族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成3各集中移民区,完成乡内移民545户;投入228万元,建成2所寄宿制学校,完成乡卫生院维修和5个村卫生室建设;投入265万元,新建1个旅游宾馆;投入57万元,新建8个茶园,建成了1850亩产业基地;建好60口沼气池,扶持发展了15户养羊大户。弥泉瑶胞和塔山瑶民同根同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实现两个乡镇的资源共享、组团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市民族区域均衡发展。

(三)有利于顺应瑶胞加速发展愿望。2012年弥泉乡瑶族人均纯收入2970元,不到全市人均的四分之一。近几年,看到塔山面貌巨变,弥泉乡的瑶胞们充满羡慕,思富求进、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强烈。发展瑶族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地百姓和瑶胞共同翘首期盼多年、深得人心支持、众望所归之举。更能提振他们的发展信心,激发其加快改变家园落后面貌的巨大动能。

四、弥泉乡发展瑶族文化旅游的对策措施

当代著名策划家王志刚说:“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后面的文化,谁就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未来旅游业将是常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以瑶族文化特色是其中独特的旅游资源。打好“民族牌”,奏响“民生曲”,树立 “文化立乡、旅游兴乡、引资活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

(一)打造两张金质名片。弥泉的名字本身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卖点。弥泉乡地处衡阳市西南方,五岭山系余脉,位于三市(郴州、永州、衡阳)四县(新田、桂阳、祁阳、常宁)交界处,主峰天堂山海拔达1265米。这里杉竹万顷,流泉飞瀑,空气清新,被誉为 “林的海洋、鸟的天堂、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天然氧吧、避暑山庄”。弥泉乡优质旅游资源集中,且含金量较高。2009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弥泉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常宁目前仅有的5家“国字号”旅游资源之一。应加大宣传攻势,唱响两张“国字号”名片。

(二)整合瑶族旅游资源。瑶族文化是历史留给瑶乡人们的一份厚礼,瑶族谈笑、服饰、文化、语言、山歌都是人无我有、独特稀缺的旅游资源。“上刀山过火海”、“瑶族谈笑”等特色项目都别有一番风味。但目前还处于养在深闺、未被开发的初始状态,尚未形成瑶族特色旅游产品。只要经过精心打造包装,将原生态环境和瑶族独特的人文资源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瑶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民族牌”,突出民族特色,实现整体营销,促进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品牌的深度融合,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在的经济优势。

(三)实现片区联合开发。从湘鄂赣皖联手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来看,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独木难成林。从弥泉的实际出发,将来和塔山瑶族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是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通过大山区连片资源整合、区域协作,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实现山区瑶族居民整体脱贫。

(四)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做活以瑶族文化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这篇文章。建立特种水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经济林木种植、万亩花海、茶产业基地、瑶药生产基地、冬毛猪、麋鹿、梅花鹿养殖。引进生态型龙头企业,探索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楠竹加工环节转向以旅游工艺品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从农家乐、避暑山庄、水上乐园入手,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餐饮产业,整体带动交通、通讯、商业、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旅游推介会等平台主动招商,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创新招商方式,采用BOT或BT的招商模式,将旅游资源交予投资商经营开发,降低投资商成本,在一定的期限再将景点收归地方经

营。将旅游招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新农村的专项建设资金作为杠杆,加快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景区招商的硬环境。

作者简介:李燕(1984-),讲师,衡阳人,湘潭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现任教于衡阳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

第四篇:促进骆驼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重的 几个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特色,突出唯一性

所谓唯一性,就是无可替代。特色越强,个性越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则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品牌价值、品牌效益就会越大。

综观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从旅游规划设计,到旅游开发建设,到旅游经营管理,到旅游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特色和唯一性。

但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

许多地方旅游业的定位和宣传,越来越多地表现出雷同和同质化,比较多地用“大美”、“多彩”、“秘境”等。这类词放之云南、四川、西藏或贵州皆准,只是没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容易给人一种相当然的感觉。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青海,用“三江之源”大做文章,很好地发挥了唯一性。如果用“大美”或“秘境”就无法充分体现青海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进而也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我们内蒙古来讲,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优势,就是资源的唯一性。这些年,我们逐步打造出 1

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品牌,像“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等。这些品牌之所以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叫得响,就是因为它的唯一性。“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既有地域自然特色,又有文化内涵,最能体现这一地区的辽阔苍茫、美丽神奇、厚重博大。这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优势,使其具有唯一性,这是其它地方效仿和替代不了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唯一性决定了她持久的生命力,最能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心动神往。如果说,一个地区抓不住特色或失去了特色,再好的资源最终也会被埋没。此也秘境,彼也秘境,秘境反而不秘了。

在世界旅游需要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特色就是价值。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其实就是个性化魅力的张扬和差异化品牌的塑造。内蒙古东西跨度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们不但要打造全区整体特色的品牌,而且要打造各盟市各具特色的区域特色品牌,力戒地区间的同质化和雷同。例如,在中部旅游区:要建成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草原民族沙漠风情名胜古迹综合旅游区及锡林郭勒草原风情旅游区;在东部旅游区,要重点建设海拉尔旅游区,包括陈巴尔虎旗草原风情点,牙克石原始森林狩猎点和滑雪点,阿尔山矿泉浴,满洲里边境旅游点,通辽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赤峰草沙民族风情旅游区等;在西部旅游区,重点发展巴彦卓尔乌梁素海、大桦背,阿拉善盟沙漠风情

2和金秋胡杨旅游。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土特产、手工艺品开发以及民族服饰展演、民俗文化景观展示等创收项目;要在丰富和完善农家乐、牧户游、少数民族家庭游的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旅游协作,开发林场游、林家乐、猎户游和农场游,由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向休闲度假产品发展,逐步走向高端。

第五篇: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称誉。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秀丽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客家文化胜迹、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梅州的新兴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梅州市的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天,比增1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4万人天,比增76.2%。而至2009年,全市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约553.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4.81亿元,比增20%和17.5%,占本第三产业值的28.9%,拉动GDP增长约1.5%,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先锋产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其中省内来梅游客增幅达25.3%,外省游客增幅达11.3%,自驾车游客占来梅游客的七成,梅州已成为黄金周各地自驾车游客的一方乐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在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还处于开发、发展期。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根据本人平时观察及兼职带团所看,我们梅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

一是旅游资源优势,梅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意味着山多水多,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发出大型的旅游基地将是今后的一大课题。对于这方面,雁南飞茶田和千佛塔森林公园是很成功的例子。而还未被开发的优秀旅游资源还有很多。

二是自然环境优势,由于工业不发达,污染少,梅州到处都是山青水秀,环境秀丽淳朴。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的绿色旅游潮流和健身体育旅游 ,为山区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客家文化优势,梅州市是世界客都,客家风情十分浓郁。乡土气息浓厚的客家历史、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些年来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兴起,在这方面梅州是很有优势的。

四是土特产优势,旅游购物和餐饮往往大有发展潜力。梅州的沙田柚和脐橙早已闻天下,而梅州的客家菜系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客家娘酒一直都受到大众的欢迎。

另一方面,梅州旅游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概括而言,梅州的旅游业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交通不便,一些很好的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得到现实的客源市场。各景点过于分散,如梅县雁南飞茶田跟平远的南台山、五指石相距50多公里,组织旅游观光团存在很大难度。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二是资金不足,一些很好的资源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得到开发,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又如五华的七目嶂等。

三是旅游业专业人才不足。梅州市是山区城市,经常会面临人才留不住,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面。旅游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导游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梅州市一些旅游景点往往开发力度很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特色开发不足,总体形象包装不够。当然,这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先天优势很好的旅游景点不为人所知,养在深闺无人识。

五、旅游业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针对以上情况,今后梅州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政府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的话,受益的并不只是旅游业,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意景区的各项管理、人才激励措施等。这方面可向其他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例如海南省学习。

三、必须克服山区区位和对外交通的制约,靠规模和特色赢得竞争优势,开拓客源市场。在开发重点景区的同时,要注意配套完善其他景点,达到从点到线,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四、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要注意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把开发变成变相的破坏。如果把青山绿水破坏了,就把等于自己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道路又堵死了。

五、尽量选择投资少、有特色、见效快的项目。尽量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投资渠道;选择依托自然条件而投资较少、较为独特的项目。

六、鼓励外地旅客的消费,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梅州市的自驾游市场很火爆,我们就应该从如何吸引自驾游客人这方面去着手。

七、注重景区的宣传包装,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旅行社,要多邀请客源城市的新闻记者、旅行社来考察。

八、充分发挥梅州的土特产及客家菜优势,大打购物和餐饮牌,大力发展沙田柚和脐橙的种植,通过这些项目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九、重点保护客家乡土风情,客家村落民居,打好客家风情牌,打造的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客家文化,形成旅游服务产品特色。

《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把梅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为: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梅州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及其特色,促进“世界客都”品牌的不断完善与延伸。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政府各部门,旅行社及民众的多方支持。

今后梅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要突出以梅城为中心,客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为主体旅游点,抓紧筹划兴建突出集客家民俗建筑精华于一处。就本人所见,客家文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困难大,思路就更为重要。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

数据来源:梅州政府网

参考资料:《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

下载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

    疫情旅游业发展思考讲话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相聚在美丽的X湖畔,共同参加X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会议。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疫后重启,走进春天,对风景......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 杨松 酒店管理2班 学号;20153485 摘要: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

    塞罕坝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探讨

    摘要:森林旅游是展示塞罕坝旅游特色,丰富塞罕坝旅游文化内涵的需要。塞罕坝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针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景观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根据我国现有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不是主要依据二产积累、转型获得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的动力,也不是主要依托本地消费市场,而是以民族、地域文化为鲜明特色,依托旅游......

    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精)

    三、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建市以来,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届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并荣获“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