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时间:2019-05-14 04: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第一篇: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法理学配套复习题一(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 _____,二是 _____。

2、广义的执法包括 _____ 和 _____。

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_____、_____、_____。

4、以事实为根据,是正确适用法律的 _____;以法律为准绳,是正确适用法律的 _____。

5、_____是法的适用中首要的原则。

6、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要纠正以下两种“左”的错误认识,一是把这项原则视为 _____原则,二是把适用法律上平等原则同

对立起来。

7、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 _____、_____和个人干涉。

8、法的适用过程是连续的,但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确认适用的法律规范;第三阶段:作出决定;第四阶段: _____及其检查监督。

9、法律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 _____、_____和 _____三个方面。

10、各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实行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属人原则;二 是 _____原则。

二、判断题

1、法的适用是公、检、法的专职权。

()

2、在社会主义国家,法的遵守是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

()

3、法律实施必须通过法的适用来完成。

()

4、合法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础。

()

5、适用法律与适应形势是对立的。

()

6、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就是指在适用法律时不考虑人的具体状况,而一律平等地适用法律。

()

7、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

()

8、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党委干涉。

()

9、查明事实真相是适用法律的决定性阶段。

()

10、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特征

2、法的基本特征

3、法的派生特征

4、国家的强制力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法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才实现对社会调整的?

2、法为什么具有规范性?

3、国家认可法通常有哪些情况?

4、为什么权利和义务是法的内容?

五、论述题

述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及其表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法的适用 法的遵守

2、行政执法 司法

3、正确 合法 及时

4、前提 保证

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6、资产阶级 法的阶级性

7、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

8、确认事实 执行决定

9、时间效力 鉴定时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

10、属地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象征和标志所在。

2、法的基本特征:指法的带根本性的、原初的特征。

3、法的派生特征:指从法的基本特征中派生的又是常见的特征。

4、国家强制力: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人的活动和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2)达成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3)在法律上行为极其重要,法律是针对行为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

2、法之所以具有规范性,是因为:(1)法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它可以被反复适用。(2)法律的重点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同其他社会规范有着显著的区别。

3、通常有三种情况:(1)赋予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以法律效力,形成习惯法。(2)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国际法规范。(3)特定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用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赋予这种规则或原则以法律效力。

4、法的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而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范中的法律后果则是对权利义务的再分配。法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即人民利益性,它是指在社会主义法律上人民的利益是唯一的也是至高无上的,除了人民的利益,法律上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利益内容。在社会主义法律上,现实的人民性表现在:(1)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法使阶级性与人民性得到了统一。(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法的人民性的政治体现和政治保障。(3)社会主义法所体现的利益是绝对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4)社会主义法确认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并不断进行强国富民改革,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措施都要采取。

一、填空题

1、法律监督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法律运行的_____机制。

2、广义的执法包括_____和 _____。

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法律监督制度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可以把法律监督分为 _____和_____两种基本类型。

5、民主型法律监督,表现在制度上,_____是法律监督的主体,而 _____则是主要的监督对象。

6、民主型法律监督,在监督方式上,除了国家机关通过行使职权对公民和社会组织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进行行政、司法监督外,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对职权运行的合法进行监督:一是权力制约,二是 _____,三是_____。

7、目前,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从监督主体的性质上,可分为 _____的法律监督和 _____的法律监督两类。

8、我国法律监督从监督内容上可以分为 _____和 _____两个方面。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具有 _____的一般属性,又具有中国特色。

10、_____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11、立法监督的任务和职能是:促使 _____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12、从历史上看,行使立法监督权的主体有三种机关:一是普通司法机关,二是_____,三是_____。

13、在我国,行使立法监督的主体是_____。

二、判断题

1、法的制定就是国家机关创制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2、狭义的立法,专指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3、我国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的、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

4、立法权的划分是同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

6、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

7、法律提案权是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和人员的专有职权。()

8、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团体享有立法提案权。()

9、中国共产党依法规定享有法律提案权。

()

10、法律草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全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三、名词解释

1、法

2、物质生活条件

3、法的社会管理作用

4、法的预测作用

四、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对法的本质的认识深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承认特别行政区的存在和允许三个法系在四个地域同时有效,也仍然改变不了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的本质?

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有哪些特征?

4、法为什么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五、论述题

在法的作用问题上,为什么通常仅仅注意法的社会作用而忽视法的规范作用?认识法的规范作用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自我保障

2、行政执法

司法

3、正确 合法 及时

4、集权型

民主型

5、人民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6、权利制约权力 以责任制约权力

7、国家机关 社会力量

8、立法监督 法律实施的监督

9、民主型法律监督

10、立法

11、立法活动及法律文件

12、立法机关 专门机构

1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因素。

3、法的社会管理作用:是指法在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确认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

4、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引起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法律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以国际共同规范为标准而新建立的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新型法律体系、制度正在逐步形成。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法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法的目的从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目的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的目的。(3)在“一国两制” 条件下,承认特别行政区的存在和允许三个法系在四个地域同时有效,也仍改变不了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的本质。

2.(1)各种法律同时有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存在为前提,它表明中国的主权是统一的。一个主权条件下并存数个法律体系,立法权从属于国家主权。(2)“一国两制”的构想,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统一即表明中华民族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必然表现为统一的共同愿望,所以它仍是人民的意志。(3)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法律制度的差异是过去内乱外战历史造成的,在我们民族的现代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差异将逐步缩小,各种法律制度通过相互吸收和借鉴,最后必为民族的共同的文化所中和而趋于同一。

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文化背景也是共同的,故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不能也不应该是哪个个人的意志或集团的意志。(2)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定时代的统治阶级,是当时生产方式的代表者。(3)每一个统治阶级既然都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处在特定的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4)统治阶级既然都处在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而每种生产方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也就是说,体现为法的统治阶级意志,即法的本质内容永远也不可能超出统治阶级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

4.(1)从法的外在特征上看,法确实是国家意志,但只指出法是国家意志,还不能彻底揭示法的本质。(2)法固然要受统治者个人思想的影响,但法产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不是个人的任性。(3)法也不可能是所有公民的公意或全社会的共同意志。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这主要是因为:(1)法的社会作用直接体现法的本质和目的,自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法的本身特征的研究以及法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识法的规范作用有两个意义:(1)有助于我们了解法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的;(2)有助于我们将法的社会作用和政策、行政命令、道德的作用相区别。

一、填空题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_____、执法必严、_____。

2、社会主义法制除了体现和贯彻一般法制的合法性、民主性、_____、统一性等原则外,还要体现和贯彻_____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是_____。

4、_____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

5、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_____,一种称为 _____。

6、在古希腊时期,有以_____为代表的人治论同以 _____代表的法治论之争。

7、在春秋战国时期,有_____的人治论与 _____的法治论之争。

8、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它首先表明的是_____和 _____问题。

9、民主是法制的 _____,法制是民主的 _____。民主要法制化,法制要民主化。

10、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_____。

11、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_____。

12、法制民主化,首先是_____民主化。

1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论是主张维护_____的。

二、判断题

1、政治要依法而治,所以法指导政治。

()

2、法与政治是一致的。;

()

3、法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

4、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

5、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标志。

()

6、国家与法归要结底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

7、法与执政党的政策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所以都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8、法比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广泛。

()

9、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共产党政策的唯一工具。

()

10、党代会及其常设机构有权制定政策和法律。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4、法的专门评价

四、简答题

1、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有什么区别?

2、法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3、法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哪些因素制约?

4、公法的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评析西方主要法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2、平等性 革命人道主义

3、有法必依

4、有法可依

5、法治 人治

6、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7、儒家 法家

8、国体 政体

9、内容 形式

10、前提和基础

11、体现和保障

12、立法

13、个人专制集权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则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3、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

4、法的专门评价:是指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其特点是代表国家,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的约束力,故又称效力性评价。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两者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考察基点不同。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的规范性特征进行考察的,法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2)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法的规范性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3)两者存在方式不同。法的规范作用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法都具有规范作用,而法的社会作用则依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而形成差别。(4)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规范作用是社会作用的手段,社会作用是规范作用的目的。(5)两者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实现规范作用的前提是法律颁布,即把法律告诉人们,法就能发挥规范作用,而实现社会作用的前提是法律被运用、被实施。前者是在静态中发生的,后者是在动态中发生的。

2.(1)确认。以法的形式确认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2)调节。以法律手段调节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利益关系。(3)整合。通过法律的实施来恢复、修补被破坏的社会关系。(4)制裁。以法律强制手段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者,同时也预防社会关系受破坏。(5)制约。对权力和权利实行约束,促使权力的节制运行和权利的依法行使。(6)组织。法具有组织功能。(7)引导。以法的纲领性、超前性特点为基础,引导社会关系朝预定方向发展。

3、法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多方面因素制约:(1)法自身的质量;(2)经济体制;(3)政治体制;(4)执法机关的工作;(5)各级领导干部及普通公民的法律观;(6)传统法文化。

4、公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国家权力的干预,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必要时的社会的全局利益。其作用特点是:较少采用甚至不采用意思自治原则,而是较多采用或完全采用纵向权力干预,即强制性的干预较普遍。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萨维尼的法与民族精神

2、埃利希的“活法”

3、庞德的法社会控制论

4、韦伯的法的合理性

一、填空题

1、______和 ______是法的两大作用对象。

2、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 ______以及最终对 ______所产生的影响。

3、法的规范作用的对象是______,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 ______。

4、法的规范作用可以被概括为指引、______评价、______四种作用。

5、法的指导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6、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7、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______。

8、法的警示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9、法的指引根据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进行的分类,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10、法的评价可分为两大类,即 ______和______。

11、法的规范作用在______中发生,法的社会作用在______中发生。

12、根据法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法的指引可分为 ______和 ______。

二、判断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也是法的标志。

()

2、法通过对思想的影响来调整社会关系。

()

3、制定和认可是法的起源的两种形式。

()

4、法律规范中的逻辑结构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

5、法一般来说是以国家名义制定,但特殊情况下也以统治阶级名义制定。()

6、法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

()

7、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多向的。

()

8、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维一保证力量。

()

9、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法具有了社会性,阶级性不存在了。()

10、任何法都有意志与规律的两重性。

()

三、名词解释

1、个别调整

2、规范调整

3、习惯法

4、英美法系

四、简答题

1、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法发展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西法律发展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封建制法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法的进化类型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人的行为 社会关系

2、人的行为 社会

3、人的行为 社会关系

4、预测 警示

5、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6、他人的行为

7、人们的相互行为

8、人们的今后行为

9、确定的指引 有选择的指引

10、专门的评价

11、静态 动态

12、原则的指引 具体的指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个别调整:表现为只对个别、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调整,它属于一次性的调整。

2、规范调整:规定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行为模式,调整一些同类行为和同类的社会关系。

3、习惯法:是由国家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为传统根基,包括美国法以及原英属殖民地的法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2)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3)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

2、法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不断进步的规律;(2)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3)经济条件决定的规律;(4)依赖于革命或改革而发展规律;(5)法律继承的规律。

3.(1)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中国法汉代以后以儒家哲学为指导思想,西方法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中国法的精神在多方面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相联系,西方法的精神是法治精神。(2)在法律结构与法律文化方面。中国法律结构以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公法文化为核心,西方法律结构以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私法文化为核心。(3)在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方面。中国的司法与行政总是合二为一,西方的司法与行政总是分权制约。中国司法程序表现为行政化,西方司法程序有法院组织。(4)在法律形式与司法技术方面。中国法过分依赖成文法,司法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西方法的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并存,司法技术比较发达。

4.(1)从极端的野蛮性到残酷刑罚的系统化;(2)从公开的特权性到特权关系的制度化;(3)从原始的残余到法律的神秘化。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进化类型理论,西方学者的学说有:(1)从“身份”的法到“契约”的法,(2)从“压迫法”到“恢复法 ”;(3)法的形式与实质的合理性;(4)从习惯法到官僚法再到法治。我国学者的学说有:(1)自然经济类型的法与商品经济类型的法;(2)义务本位的法和权利本位的法;(3)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

一、填空题

1、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_______的存在为前提,这是法律文化的条件性。

2、法律文化的条件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 _______和_______。

3、法律文化的独立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_______和_______。

4、法律文化对_______的影响能力我们叫做法律文化的功能。

5、从横向看,法律文化是由 _______、法律感情、_______等三个要素构成的。

6、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两个层次构成,即_______法律文化和 _______法律文化。

7、从历史联系上看,法律文化是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共同组成的。

8、法律文化主要有_______、沟通、_______和指令四种功能。

9、按照法律文化所反映的法律不同,可将法律文化分为 _______法律文化、伦理主义法律文化、_______法律文化。

10、从权利义务角度,纵观古今中外法律的特质,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法律文化和 _______法律文化。

11、义务本位法律文化滋生于自然经济比较发达的_______国家。

12、权利本位法律文化萌芽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的_______。

二、判断题

1、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2、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3、执法必严是指从严执法。

()

4、近代意义的法制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是和民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法制的中心环节是执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

6、社会主义法制需要体现和贯彻革命人道主义原则。()

7、有法必依是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包括不允许对法院的判决表示不服。

()

8、违法必究是对一切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法制与法治在我国是通用的。

()

10、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治论与法家的法治论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不同的。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文化

2、法律意识

3、法律传统

4、法律制度

四、简答题

1、法律文化有哪些特点?

2、法律文化结构有哪些分类?

3、法律文化有哪些功能?

4、法律文化类型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法社会学观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其他社会条件

2、多样性 时空差别

3、继承 移植

4、社会生活

5、法律认知 法律评价

6、内在 外在

7、法律传统 法律经验

8、表征 选择

9、宗教主义

10、义务本位 权利本位

11、古东方奴隶制

12、古罗马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文化:是社会群体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价值选择、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称。

2、法律意识:是社会成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点、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3、法律传统:是在以往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法律因素,它反映了过去对现在影响和制约。

4、法律制度:是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它借助法律文件等明确而严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律文化具有条件性和独立性统一的特点。(2)法律文化是阶级性和共同性的统一。(3)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2、(1)从横向看,法律文化是由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等三个要素构成。(2)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内在法律文化和外在法律文化。(3)从历史的联系上看,法律文化是由法律传统和法律经验两部分共同组成。

3、法律文化主要有表征、沟通、选择和指令四种功能。表征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状态。沟通功能是法律文化主体之间彼此交流信息、互相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过程。选择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为社会成员在行为的选择、国家和民族在制度的选择上提供选择的动机和标准。指令功能是法律文化驱动和控制法律调整机制运行和操作的能力。

4、法律文化类型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归类。(1)按照社会历史类型标准,法律文化相应可以分为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法律文化、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四种类型。(2)按照法律文化所反映的法律精神不同,可将法律文化分为宗教主义法律文化、伦理主义法律文化、现实主义法律文化。(3)按照地域标准,通常分为东方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4)按照时序标准,分为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5)以权利义务为标准,分为义务本位法律文化和权利本位法律文化。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把法律放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加以考察,强调法律的社会侧面,尤其是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2)重视研究理论素材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注重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反对经验主义。在这方面,马克思对德国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考察以及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堪称典范。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实证分析,而要求对社会现象的必然性作出法哲学的解释。

(3)通过实践范畴使价值与事实、主观与客观获得统一,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陷入实证主义二元论的泥潭,另一方面则为理论批评以及法律推理相结合留有余地。可以看出,正义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是统一的。

(4)着重从功能的角度对法律进行解释,强调法律相对于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必然由少数统治者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变成全体人民用以保护自己权利的工具,从而成为合理地组织社会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地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了我们以认识和分析法律和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的法律观和方法观,是我们研究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基石和指南。

一、填空题

1、法律关系体现了______的意志。

2、具体的法律关系的产生或者实现,通常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 ______。

3、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关系,它的这种意志性最终来源于并且受制是于 ______。

4、从法律关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性质来看,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 ______法律关系和 ______法律关系。

5、从法律关系的因果联系上看,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______法律关系

和 ______法律关系。

6、法律关系总是______社会关系或 ______的社会关系,这也是法律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

7、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 ______,一种是 ______。

8、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______所构成的,这三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9、法律关系的具体人数因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少于______人。

10、特殊权利能力是特定的 ______所享有的权利能力。

11、一般来说,法律在确定公民行为能力的获取资格时,主要是根据其 ______来确定。

1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针对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依法______,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13、权利在内涵上包括利益、______法律许可、______等构成要素。

14、义务在内涵上是由利益的付出、______、责任 ______等要素构成的。

二、判断题

1、法律文化是一种法律意识。

()

2、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之间具有包容关系,法律文化包括法律传统。()

3、法律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根本变化以后,法律文化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承和保留。()

4、法律文化的独立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和时空差别。()

5、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三个要素

构成。

()

6、从横向看,法律文化由内在法律文化和外在法律文化构成。()

7、法律文化具有沟通和选择两种功能。

()

8、法律文化选择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成员、国家和民族提供选择的动机和标准。

()

9、法律文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向表现为各种类型和模式。()

10、义务本位法律文化滋生于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

三、名词解释

1、政治

2、政策

3、法律认知

4、社会法律意识

四、简答题

1、政治与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法依赖于国家,从属于国家,国家决定法?

3、为什么说国家离不开法,没有法也就没有国家?

4、为什么说法与政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五、论述题

论法律社会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国家

2、意志表示

3、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4、根本性 一般性

5、第一性 第二性

6、规范性 合法的具有法律效力

7、主动保护 被动保护

8、主体、内容、客体

9、两

10、组织、机关和个人

11、意志和意识是否健全、独立和成熟

12、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3、权利人的自由 国家的保障 14义务人的无可选择性 国家强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是在阶级社会中,各社会利益集团为实现本身利益,而谋求行使政治权力、控制和调整社会的实践活动。

2、政策:是各个阶级的政治组织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3、法律认知:是人们借助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观察、思考或学习所获得的有关法律调整的认识或知识。

4、社会法律意识: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民众共有的法律意识的抽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主要区别表现在:(1)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上反映经济关系;(2)法的形式和政治形式不相同;(3)法和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不相同。

2、这是因为:(1)法是由国家的制定或认可的,法体现国家意志;(2)国家的性质直接决定法的性质;(3)国家的职能和任务决定法的作用和任务;(4)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

3、(1)法为组织国家机构所必需;(2)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3)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度必须依靠法律。

4、因为它们制定的主体、表现形式、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实施的方式都是不同的。(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出来的;政策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制定的。(2)法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形式来表现的;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纲领、指示、决议、报告等。(3)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对掌握政权阶级的统治有直接和重大影响、需要用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而政策比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广泛和全面。(4)法的实施除了自觉遵守,还要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政策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员的模式带头作用贯彻执行。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是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三大基本范畴构成的。其中,研究方法在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法律社会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法律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殊之处。它所研究的并不是作为规则体系或价值目标的法律现象,而是法律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是处于运行状态的“行动中的法”,而不是“书面上的法”或“应然的法”。它通过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解决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施问题,推动法律的发展并依靠法律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可以说,法律社会学是“在社会中研究法律,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法律社会学的这一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法律社会学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各种法律事实进行实态调查、经验积累和数据统计,进而把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法律的活动及其效果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对事实材料进行严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而要进行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将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所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被一般地当作其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不少学者视为这门学科的学科基础,可以说,整个法律社会学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特殊研究方法之上的。而且,法律社会学区别于其他法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其所采用的不同于一般法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所以,不了解和不掌握法律社会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对法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和全面,更难以开展具体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活动。

一、填空题

1、______法律观是阶级社会形成的初期对法律的基本看法。

2、______法律观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观。

3、古典自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称为“自然之父”的______。

4、德国哲理法哲学主要是指 ______的法哲学和______的法哲学。

5、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______、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要素。

6、______是社会主义法院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法的目的从属于______。

7、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概而论之即它是______的体现。

8、从法的外在特征上看,法确实是______。

9、人类认识法的本质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否定之否定运动是从______法律观到自然主义法律观再到______法律观;第二次否定之否定运动是理性主义法律观到______法律观,尚未完成。

10、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______决定的。

11、法与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______现象,都是一定的 ______现象相联系的,都是 ______利益的体现。

12、______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3、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 ______的范围内活动。

14、共产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起着 ______作用。

二、判断题

1、法律监督具有法定性和结构性。

()

2、法律监督是一种救济性的保障措施。

()

3、法律监督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4、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是一种集权型的法律监督。

()

5、民主型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

()

6、民主型法律监督表现在制度上,人们是法律监督的主体。

()

7、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下督上是集权型法律监督的一种方式。

()

8、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从主体的性质上,可以分为人大法律监督和人民法

律监督。

()

9、人民群众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10、立法监督和宪法监督具有包容关系。

()

三、名词解释

1、人权

2、基本权利

3、发展权

4、正义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法律价值的正义?

2、在法律上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正义和利益关系是什么?

4、生存权的现代内容包括哪些?

五、论述题

评法律功能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神秘主义

2、自然主义

3、格老秀斯

4、康德 黑格尔

5、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的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7、人民意志

8、国家意志

9、神秘主义 封建神学 实证主义

10、物质生活条件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法律上的标准。

2、基本权利:就是那些对于人和公民不可缺少的、不可取代的、不可转让的、稳定的、具有母体性的共同权利。

3、发展权:是指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分享这些发展的成果和使自己同时得到发展的权利。

4、正义:就是每个人与其所应得的东西之间的均衡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法律价值的正义,一方面是指法律应当根据某种正义原则分配权利和义务,表现法律正义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正义体系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正义,其目的是实现这种理想中的正义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特定的正义观念,创立体现正义的法律程序,保证法的公正实施。

2、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从法律角度看,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下,根据何种正义原则建立社会运行的具体制度,并如何配置权利资源。它包括正义原则的确定、利益关系的评价、权利资源的配置、社会制度与正义和利益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3、(1)社会主义正义观要求用普遍的、明确的、公开的法律标准衡量一切社会关系主体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正义的体现。(2)社会主义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使广大人民享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利益,维护了公民的人格尊严。(3)社会主义法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各利益主体分配正义。(4)社会主义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赋予诉讼当事人基本的诉讼权利,保证了程序正义。

4、生存权是复合型权利,其构成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是生存权的自然形式;(2)财产是生存权实现的物质条件;(3)劳动是实现生存权的一般手段;(4)社会保障是生存权的救济方式;(5)环境、健康、和平是生存权的当代内容;(6)安全是生存权的基本要素;(7)国家职能的转换是生存权的保障。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律究竟有什么功能,乃是法律建设实践中亟待明确的问题。“法律是功能性的。”只有当大众懂得哪些是法律的功能时,才能很好地去使用法律。法律对社会影响的程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法律功能的状态和结果。低能的法律难以形成真正的法治。如果不去充分地挖掘法律的功能,便无从营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法律制度,更不可能真正重视和充分发挥法律的应有作用。因此,研究法律功能问题,正是着眼于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其归宿点也最终落在法治秩序的实现上。

不仅如此,法律功能研究对于法学的进步同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要把法律与社会相联系,法律功能问题就是一个必须加以很好研究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对法学方面的机械论的反叛正如对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机械论的反叛一样,这种反叛从形式发展到功能,从概念发展到活动,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个别目的发展到社会目的,从满足理性的向往发展到满足人类的需求。这种反叛力图把法学从过去的专横中解救出来并使它面对现在,把它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使它充满生气。”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没有法律功能论,就没有法律社会学,就没有法学的新发展。法律社会学正是一门对法律现象形成和运动的机制与规律,以及法律体系的功能进行客观研究的社会科学。所以,法律功能研究是法律社会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守法与法的适用,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体现在法律规范之中的______外化为社会主体行动的 ______。

2、守法这种活动包括守法主体、______、______。

3、守法主体的范围,直接由 ______的性质来决定。

4、守法的内容直接取决于______。

5、在我国,守法的内容主要是各种 ______。其中______居于核心地位。

6、守法的最低状态是______;守法的中层状态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形成统一的 ______;守法的高级状态就是守法主体的行为,不论是从行为的外在方面,还是内在的动机,都符合法律的______,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

7、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切守法状态,都无一例外地把守法规定为人们的基本义务,它们的区别只是______ 的范围和______的实际履行程度各不相同。

8、守法义务的确立,首先是基于______的需要。

9、对守法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自身的条件。(2)______。(3)______。

10、______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11、违法的特定构成要素是:(1)违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法 ______;(3)违法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______。

12、一般地说,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如下五种:

(1)______,(2)民事违法,(3)行政违法,(4)______,(5)刑事违法。

二、判断题

1、守法主体的范围,直接由国家制度的性质来决定。

()

2、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全体公民都必须一律平等地无一例外地遵守法律。

()

3、守法的内容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政权形式。()

4、守法的最低状态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

5、在各种法律形态中,守法主体的范围和守法义务的实际履行程序是不相同的。

()

6、守法义务的确定,首先是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

()

7、守法主体的主观条件是守法的条件之一。

()

8、违反法律规定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9、任何一种违法都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违法。()

10、违法犯罪现象的存在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现象。

()

三、名词解释

1、善法

2、恶法

3、社会主义国家善法

4、法律自由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国家善法及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法律自由有哪些基本属性?

3、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本质?

五、论述题

论法律社会控制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阶级意志 过程和形式

2、守法内容 守法状态

3、国家制度

4、一个国家法的渊源程序

5、制定法 宪法和法律

6、不违法犯罪 法律秩序 精神和要求

7、守法主体 守法义务

8、秩序

9、守法主体的主观条件

10、社会危害性

11、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或组织

12、违宪行为 经济违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善法:指保障公民权利和民主制度并使之能够实现的法律。

2、恶法:指肆意践踏人权、破坏民主制度、实行独裁专制的法律。

3、社会主义国家善法:一般指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合宪的法律。

4、法律自由:是指个人或社会组织以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为界而按照自己意志行为的权利。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善法一般指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合宪的法律。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程序性,依宪法规定的合法的程序制定和颁布;(2)权利性,即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立法宗旨;(3)平等性,即法律规范具有普遍性适用性,适合于该法生效范围内的一切对象,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4)规范性,即法律条文准确、清晰,不至于产生歧义;(5)统一性,即法律体系中任何一个规范部分与其合宪的法律规范相协调;(6)稳定性,即对所调整的对象的运行规律或行为方面有一定预见性,法律本身具有相对的持久性;(7)保障性,即法律运行和操作的每一环节都具有合理的程序、专门机构及有效的保障。

2、法律自由的基本属性表现为:(1)客观性,法律自由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自由;(2)普遍性,即法律自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由;(3)体系性,法律自由是一种统一的、多层次的规范体系。

3、自由与秩序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它们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自由的实现有利于秩序的建立。程序以自由为其存在目的。(2)秩序的形成取决于自由被规范的程度。一方面,自由与秩序的运行方向成反比例趋势;另一方面,对自由的制约或放任又具有一定界限或尺度,一旦超越界限,秩序也不复存在。

4、因为从法理学范畴之间的关系看,自由和秩序既是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秩序实现的手段。法律在确认权利和义务的普遍性的同时,为自由和秩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状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以保障公民自由、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形成则推动着整个社会走向法治。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舍弃各种具体、特殊的法律调整过程的特点不论,就一般法律控制的过程来讲,法律调控社会个体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一个是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或事件)法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表明法律规范将一定的社会主体的行为纳入到法的控制视野,并赋予其权利、义务的性质,而人们在一定的行为机遇的启动之下,履行了自已的义务,法律调整的任务即属完成。第二个阶段是法律适用阶段。它是配合第一阶段而进行的,当出现违法行为时,正常的法律关系无法实现而受到破坏,需要法定的机关适用法律责任来制裁违法者,使社会关系恢复到正常状态。

法律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基本方式,是分配权利、义务。即在一定领域内划定相关社会主体的行为可能性和应该、必须履行的行为。因此,它常常以授权、要求积极作为、要求不作为等方式向社会成员发出行为的指令,通过这些方式来调控人们的社会活动。

法律控制基本的手段,主要是激励的惩罚两种。激励就是法律通过社会权利资源的分配激励人们选择法律所期望的社会行为;惩罚则是法律通过对违法者的制裁,防止、抑制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的出现。法律的控制,通过对这两种手段的综合控制,达到整体的社会控制目标。

一、填空题

1、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______和 ______两个标准划分的。

2、法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个别调整阶段、______、______习惯法调整阶段和 ______。

3、法的发展分为两种,其一是一般的发展进步,即______,其二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即 ______。

4、法的继承有两种类型:一是 ______之间的继承,二是______之间的继承。

5、欧洲国家的法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即 ______、罗马式和______。

6、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法的精神在多方面与______的哲学基础联系,中国古代法的精神是______精神,其实质是重视人的作用、道德的作用。

7、西方法的精神与 ______的哲学倾向不无联系。西方法律精神是

精神,其实质是法律在权力之上,以法制约权力。

8、古代中国法律结构以______为主,法律文化以 ______为核心。

9、在司法体制方面,古代中国的司法与行政总是 ______。

10、古巴比伦法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纪的《 》,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上完整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11、西方奴隶制法的主要代表是______ 和 ______。

12、战国初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制法典。

二、判断题

1、自然主义法律观是 阶级社会形成的初期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

2、封建神学法律观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占导地位的法

律观。()

3、神秘主义法律观往往以宗教经典为基础,对神意的阐释必须符合经典的逻辑,言行受到经典的某种程度的约束。()

4、封建神学法律观通常有系统而有力的组织体系保障。()

5、封建神学法律观是一种概念认识,神秘主义法律观是一种直观认识。()

6、功利主义法学派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主要分支。

()

7、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是格老秀斯。

()

8、庞德是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

()

9、法的本质论或法律观的发展趋势是批判实证主义法律观的基础上实现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否定之否定的形态。

()

10、关于法的本质理论的科学性总是相对特定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社会存在而言的,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劳永逸地说明法的本质。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监督

2、立法监督

3、预防性监督

4、备案审查监督

四、简答题

1、法律监督在法制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有什么特色?

3、立法监督与宪法实施的监督有何区别?

4、为什么说我国立法监督内容与立法体制是相适应的?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利益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经济基础 意志内容

2、规范调整阶段 成文法调整阶段

3、非本质的发展进步 本质的发展进步

4、同质法 异质法

5、雅典式 德意志式

6、性善论

人治

7、性恶论 法治 刑法 公法文化

9、合二为

一、10、汉谟拉比法典

11、古希腊法 罗马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法律监督: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职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公民关于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所给予的监察和督导。从广义上讲,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对于法律的运行和操作过程,即立法、执法、守法、司法等活动,所实施的评价和督导。

2、立法监督: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立法活动及其所创造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法和合法性进行检查和督导。

3、预防性监督:就是在赋予或授予立法权限时,以法律形式要求立法者立法行为必须合乎宪法和法律要求,从而预防性地促使立法工作正确进行。

4、备案审查监督:是指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在法定的期限内,将制定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向立法监督主体报请备案并接受审查。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它是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制度;(2)是保证法律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3)是保证权力和权利合法化的必要手段。

2、(1)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权威性,在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3)党的领导与监督的统一性;(4)社会监督具有组织保障。

3、(1)两者监督客体范围不同。宪法实施监督除了审查规范性的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以外,还包括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法,各政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行为的合宪法。(2)两者监督主体及监督规程有差异。立法监督并不要求创制违宪性法律文件和机关承担惩罚性法律后果,但宪法实施的监督中,包含着对违宪行为的法律制裁。

4、(1)全国人大可以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3)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4)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五、论述题(本题20分)法因利益而产生,也围绕利益而展开。社会利益分化是社会立法的根本原因。利益,作为经济关系客观范畴,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社会法学派的先驱人物耶林也说,法是利益冲突所产生的规则,他认为,法是人们利益冲突所产生的国内现行强制规范的总和。利益就是人的本质需要及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需要不可能是主观任意性,而必须由客观社会决定。利益的存在以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着敌对阶级分化,存在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这一共同的社会规范也具有统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愈来愈形成双方受益或单方受益的利益结构,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由此便产生了利益矛盾,各种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不同质和量的资源,既是形成和实现人们不同利益的条件,又是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源。阶级社会的出现,就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开始,也是社会立法的开始。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愈演愈烈,而适应社会利益调整需求的社会规范却相对稀缺,这就要求社会立法加快步伐。随着社会立法进程的加快,社会法律文化也就越来越丰富和发达,法律统治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厚。可以说,利益多元化就是厉行法治的根本推动力。在多样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和协调中才能逐步确立法律的统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对立的逐渐减少和利益的日益趋同,社会立法进程也会日益减弱,当阶级消亡,最终,原来的阶级意义上的社会立法也将结束其历史使命。

一、填空题

1、在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国家里,其立法体制是 _______元的。2、1982年的宪法,在总结我国立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法的制定权限的划分,实行_______统一领导下的、_______两级的、多层次的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必须坚持以 _______为根本指针,以_______作为总的指导思想。

4、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程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法的制定过程,可以分为立法的_______阶段和 _______ 阶段。

6、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_______通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草案和议案,分别由其全体代表的 _______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_______的决定,公布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由 _______公布。

8、法的渊源指的是_______。

9、国际条约虽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但经我国_______批准,或者由我国 _______申明承认参加后,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我国的一种法的形式。

10、规范性文件系统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_______,一种是_______。

二、判断题

1、人的意志和意识活动,在法律关系的形成、实现、主体资格的确认和权利的行使等方面,居于直接的决定性地位。

()

2、一切具体的法律关系的产生或实现,都要直接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志

表示。

()

3、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意志。()

4、根据宪法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是一般性法律关系。

()

5、从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看,第二性法律关系是一种保护、救济法律

关系。

()

6、法律关系总是规范性社会关系或合法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关系。()

7、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人数最少是1人。

()

8、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9、一般的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权利能力,特殊的权利能力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利能力。

()

10、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非完全统一。

()

三、名词解释

1、守法

2、守法主体

3、守法内容

4、守法状态

四、简答题

1、守法与法的适用有什么区别?

2、守法有什么要求?

3、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守法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尽的基本义务?

4、什么是违法?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利益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一

2、中央集中 中央和地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法律议案的提出 法律草案的审议 法律草案的通过 法律的公布

5、准备 确定

6、三分之二的多数 过半数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制定机关

8、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9、权力机关 政府

10、法律汇编 法典编纂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守法:又称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2、守法主体:是指一个社会中哪些人和组织必须守法以及他们在守法活动中的地位。

3、守法内容:是指守法主体必须股从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及其范围。守法内容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

4、守法状态:指守法主体的行为的合法程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守法与法的适用具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1)主体不同。守法主体是一般主体或普通主体;法的适用的主体是专门、特定的主体。(2)行为状态不同。守法表现为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做出法所要求或许可的行为,不做法所禁止的行为,即主体正确行使权利或忠实全面地履行义务;而法律的适用是被动的一种职权行为。(3)法律关系构成不同。守法表现在法律关系中,既可以是守法主体明确化、个别化的具体法律关系,也可是抽象法律关系;法的适用只能通过具体法律关系表现出来。

2、一般来说,守法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1)国家机关在行使职权、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守法,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行为内容与方式要符合法律要求。(2)国家机关在其职权管辖以外的社会活动中,必须自觉守法,不得借公共权力去谋取私利。(3)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接受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裁决,必须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方式、程序去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去履行法定的义务。

3、在社会主义国家,守法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尽的基本义务。守法义务的确定,首先是基于秩序的需要,其次是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最后,守法义务的确立,也是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或科学性的要求。

4、违法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违反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违法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1)违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法是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3)违法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或组织。任何一种违法都由四个构成要素组成,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违法。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因利益而产生,也围绕利益而展开。社会利益分化是社会立法的根本原因。利益,作为经济关系客观范畴,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社会法学派的先驱人物耶林也说,法是利益冲突所产生的规则,他认为,法是人们利益冲突所产生的国内现行强制规范的总和。利益就是人的本质需要及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需要不可能是主观任意性,而必须由客观社会决定。利益的存在以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着敌对阶级分化,存在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这一共同的社会规范也具有统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愈来愈形成双方受益或单方受益结构,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由此便产生了利益矛盾,各种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质和量的资源,既是形成和实现人们不同利益的条件,又是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源。阶级社会的出现,就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开始,也是社会立法的开始。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愈演愈裂,而适应社会利益调整需求的社会规范却相对稀缺,这就要求社会立法加快步伐。随着社会立法进程的加快,社会法律文化也就越来越丰富和发达,法律统治的氛围也就越赤越浓厚。可以说,利益多元化就是厉行法治的根本推动力。在多样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和协调中才能逐步确立法律的统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对立的逐渐减少和利益的日益趋同,社会立法进程也会日益减弱,当阶级消亡、国家消灭,最终,原来的阶级意义上的社会立法也将结束基历史使命。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及其条文。

2、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_______和_______。

3、法律规范与法律的关系是_______的关系。

4、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是_______的关系。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条件、_______和 _______三个部分。

6、按照法律规范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_______和_______。

7、按照法律规范后果的不同性质,法律规范可分为保护性规范、和_______。

8、按照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和_______。

9、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_______和 _______。

10、法律规范的模式,大体可以按它们本身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可以这样行为的模式,二是

,三是。

11、英美法系的国家一般把法律划分为_______和。

二、判断题

1、法律体系是把一个国家的所有法律规范加起来而形成的法律整体。()

2、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规范,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文件。

()

3、香港、澳门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差异很大,但随着我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其法律制度也将纳入我国法律体系框架内。()

4、划分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标准是看该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否涉及法律问题。()

5、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我国的法律部门。

()

6、宪法是我国的主导法律部门。

()

7、目前世界各国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统一的,即主要以调整对象为

依据。

()

8、法律规范是组成法的基本单位,是法的“细胞”。

()

9、法律规范体现在法律条文中,并且总是由几个法律条文构成的。()

10、法律规范总是有普遍约束力的。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

2、法律原则

3、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

1、简述法律关系的性质。

2、为什么说法律概念是法的基本要素之一?

3、行使权利要受到哪些约束限制?

4、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人权的法律保护。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法律规范 法律文件

2、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的方法

3、个体与整体

4、形式和内容

5、模式 后果

6、强制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

7、奖励性规范

8、义务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9、委托规范(非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10、必须这样行为的模式

11、衡平法 普通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实现参加者,也就是在法律关系中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3、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能力。

4、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法律关系,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或意志关系,这种意志性质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们的意志和意识活动,在法律关系的形成、实现、主体资格的确认和权利行使等方面,居于直接的决定性地位。具体地说:(1)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的意志。(2)具体的法律关系产生和实现,通常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志表示。(3)公民的意志成熟状况是其能否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以及能否妥当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

2、(1)它是根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而形成的。(2)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具体形成,要以法律所确定的某种现象和事实的产生为前提。(3)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

3、权利的行使要受到以下的约束限制:(1)权利的行使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或关于权利的约定;(2)不得滥用权利;(3)行使权利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公共道德准则;(4)行使权利不能违背人类的基本的良知;(5)当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权利人只能依照法定的条件或方式,通过自卫行为或自助活动自力保护,或者诉讼保护。

4、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从宏观方面讲,可以把权利与义务关系概括为:(1)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历史的离合关系;(2)从结构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立统一关系;(3)从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等值关系;(4)从功能上看,权利与义务有互补关系;(5)从运行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制约关系;(6)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产生与国家、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过程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没有贫富上的根本差别,社会分层现象并未普遍,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并无多大差别,因而也无须自下而上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来调整社会关系。氏族的习惯、氏族的首领的权威以及原始人朴素的合作伦理意识,就能够将社会调整、协调起来。只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先进生产工具的采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之后,贫富现象才开始出现,经济上的不平等才开始产生,继而导致社会成员政治上的分化,促成阶级的产生,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加剧,原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习惯逐渐蜕变它原来的本质,转变为一个阶级控制其它阶级的工具,习惯也带上了法的属法。法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必然产生,而私有制下的法又维系并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法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一个社会下,社会分层现象愈多,其法律在量上也愈大,法律也愈发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层增多,社会关系的隔离也随着增大,需要用以维系社会,整合阶层冲突的法律规则也愈多。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在法律制度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如法律机关分设不同的机关,而相同的机关内,法律人员的等级也有差别,而不同等级的法律机关其权力范围、权威影响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法律机构越来越庞大,法律职业人员的数量亦随之增长,这表明法律控制的社会需要量也在增加。此外,社会分层对法的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分层的结构类型影响着法律的结构特征,一般而言,社会分层比较简单,社会的冲突比较单一,法律的结构也比较简单,而社会分层比较复杂的社会形态下,法律的形态也多样化,法的社会控制力度减弱。

一、填空题

1、法与统治阶级道德在________上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法与道德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________道德属于________ 范畴。

3、社会主义道德是维护、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________;社会主义法

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________。

4、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具有________意义。

5、我国的宪法、民法、婚姻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 ________。

6、宗教与法律联系的基础是________。

7、在法的起源时期,法与宗教的关系集中表现于________问题上。

8、古代中国法以________思想为指导,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________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和个人不得________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宗教,不得 ________ 信宗教的公

民和不信宗教的公民。

10、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________势力支配。

11、在剥削社会,宗教是一种________统治工具,而法律则是一种________统

治工具。

12、宗教与法有着内在联系。这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了解,即法的起

源、___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意识的宗教对法的精神影响以及 ________。

二、判断题

1、法和道德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现象,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服务。

()

2、法与道德的内容是一致的,相互渗透的。()

3、一般来讲,法与道德都具有规范性、概括性。()

4、法与道德的调整都具有规范性,法的调整范围要广于道德的调整范围。()

5、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6、违反道德的行为,未必是违法的行为。()

7、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的不足。()

8、道德与法都具有强制性。()

9、法与道德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意志范畴,道德属于意识范畴。()

10、人类最初的法律是与宗教混杂在一起的。()

三、名词解释

1、法的实施

2、法的适用

3、法的遵守

4、法律效力

四、简答题

1、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法的适用的特点有哪些?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在贯彻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关系?

五、论述题

论法律职业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本质

2、制度 意识形态

3、精神力量 有力工具

4、指导

5、基本精神

6、社会的联系性

7、宗教是法律的渊源

8、儒家

9、自由 强制 歧视

10、外国

11、精神 行为

12、宗教与法的社会作用 法是否能从宗教中获得启迪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实施:是指导法在社会生活的运用和实现,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组织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

2、法的适用:指国家的司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公民或组织的活动,即司法、执法和护法,是法的实施的主要方式。

3、法的遵守: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全体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使法律的规范得以实现。

4、法律效力: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法律的约束力,不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法律生效的范围,也称法律的效力范围,就是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对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包括:(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1)它是国家特定机关的专门活动,是国家特定机关及公职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执法活动。(2)具有严格的法定程序。(3)具有国家强制性。(4)一般要制作相应的文件。

3、一是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承担同等的义务。二是对一切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都应同样地适用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三是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也一律平等。

4、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党委领导的关系。(2)正确认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与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做到专门机关的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3)正确处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与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领导、监督的关系。(4)正确处理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制约的关系。(5)这一原则与司法独立是有原则区别的。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所谓法律职业,是指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又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即法律职业者。一般来说,法律职业者主要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此外,通常还包括公证人员、法学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等。

不同的国家,法律职业的含义和分类往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私人开业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和法学教师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法律职业中的各个部门是十分隔绝的。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一经选定自己的职业(如律师、教师或官员)后,这一职业就很可能伴他一生,从这一法律职业转入到另一法律职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兼任其他工作也是不常见的。

英国的法律职业主要是律师。英国律师按照传统分为出庭律师和诉状律师两种。

美国的法律职业一般包括五类:法官,私人开业律师,公司法律顾问,政府部门法律官员,法学教师。

一、填空题

1、善法又称“良法”,简解为 ______;恶法又称“劣法”,简解为 ______。

2、在法理学史上,中外思想家对于法律良善与邪恶问题的研究涉及以下三

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一,法律是否应该是良善的?现行法律是否良善?

第二,______?第三,______? 3、20世纪以来,西方法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善法的构成要素,其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然法学家富勒的 ______。

4、当一部法律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斥现为一种邪恶的象征时,它是否仍有法 的效力和功能?对于这一问题,法理学史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 ______;二是______。

5、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善法一般是对于______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的______的法律。

6、西方最早从法律意义上明确提出并研究了自由概念的是______。

7、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______。

8、法律自由的基本属性表现为:(1)______;(2)普遍性;(3)______。

9、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表现为:______的实现有赖于______的建立。

10、从法理学范畴之间的关系看,自由和秩序既是权利和义务的 ______,又是权利和义务的 ______,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和秩序______.11、以保障公民自由、发展

为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形成,推动着整个社会走向法治。

12、人类社会的生存具有两大目标: ______和 ______。

二、判断题

1、霍布斯认为,正义对于实在法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所有权观念。()2、19世纪,德国历史法学家黑格尔总结了善法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3、“恶法亦法”论与“恶法非法”论的对立反映了法律的道德之间的相

通性。()

4、一般地说,群体与社会为个人自由所提供的条件越佳,个人自由的实现便越充分。

()

5、法律是一种特殊手段,它既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又是保障自由实现的重要手段。

()

6、法律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引导、规范着人们的自由行为,使它们限制在别人的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并受到法律的保障。

()

7、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秩序的建立,秩序的形成取决于自由被规范的

程度。()

8、自由和秩序是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和秩序实现的手段。()

9、人类社会生存的两大目标是稳定和发展。

()

10、西方最早从法律意义明确提出并研究了自由概念的是柏拉图。()

三、名词解释

1、法律体系

2、立法体系

3、法系

4、法律部门

四、简答题

1、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有什么区别?

2、划分法律部门要考虑哪些原则?

3、我国法律部门包括哪些?

4、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社会激励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好的法律 坏的法律

2、善法的形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评价法律良善的标准是什么 法学是否应该对现行法律进行价值评价

3、法律道德论

4、恶法亦法论 恶法非法论

5、社会生产力 合宪法6亚里士多德 7社会现象形

8、客观性 体系性 9自由 秩序 10本质 价值取向 实现的手段

11、社会生产力

12、稳定 发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部门法律体系,通常是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立法体系:主要是指与国家立法体制相关联的、由各个有权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

3、法系:是西方法学根据法律的历史传统对法律进行的分类,由相同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的法构成一个法系。

4、法律部门:即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规范,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文件及其条文。(2)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法律制度及法律规范构成,而立法体系与发布文件的国家机关的等级相同。(3)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的方法不同建立法律部门,而立法体系是按不同形式法律规范性文件分类的。(4)法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相对完备的部门法,立法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创建完备的法律渊源和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2、(1)划分部门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的现行法律。(2)应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广泛程度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多寡。(3)应注意使各部门法保持适当的平衡。(4)应以全部现行法律为基础。(5)对于可以归入不同的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文件,应以它的主导因素而定其归属。(6)部门法的划分方法不是绝对的。

3、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等10个法律部门。

4、(1)按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4)按照法律规范后果的不同性质,法律规范可分为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激励(motivation),是指主体追求行为目标的愿意程度。若从字面意义理解,激励就是激发使之振作,即激发动机、鼓励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动力。在心理学上,激励又叫强化。个体受到正确、充分的激励,就会大大提高能力的发挥程度。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最终实现法律所设定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模式系统的要求,取得预期的法律效果。

一、填空题

1、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利益的保护,形成了法律上的_________的关系。

2、运用法律手段确定利益_________,是法律的一项基本任务。

3、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 _________的配置,它的前提是对一定的

_________作出相应的评价。

4、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从法律角度看,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

下,根据_________建立社会运行的具体制度,并如何配置 _________。

5、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从 _________的角度出发认识、分析、评价各种利

益的。

6、_________是生存权的当代内容。

7、_________是生存权的保障。

8、生存权是作为人的两种最基本价值 _________相互矛盾的产物。

9、_________是生存权产生的政治原因。

10、生存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权的思想

萌芽阶段。第二阶段,_________的阶段。第三阶段,_________的阶段。第四阶段,是生存权定型化的阶段。

11、第一代人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各种自由对 _________ 防范,第二代人权

即以 _________为核心的人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权力的依赖,第三代人权的特征则以在国际社会中

的连带和一国内社会生活中

的连带实现手段。

12、_________是弱者所必需的权利,_________则是强者和弱者都需要权利。

13、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自_________宪法开始。

二、判断题

1、公平与正义不同,公平是正义的惟一原则。

()

2、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认识、分析、评价各种利益的。

()

3、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义务的配置。

()

4、托马斯·阿奎那是最早提出生存权思想的人。

()

5、劳动是生存权的保障。

()

6、安全是生存权的保障。

()

7、生存权是人权制度内部自由与不平等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8、生存权是弱者必需的权利,发展权则是强者和弱者都需要的权利。()

9、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法律中是指基本权利。

()

10、以人权的客体为标准划分,人权可以为自由权、受益权、社会权和参政权。

()

三、名词解释

1、科技法制化

2、经济基础

3、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

4、市场秩序法制化

四、简答题

1、科学对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技术对法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用法律调整科技活动有哪些优点?

4、科技法制化中的规律是什么?

五、论述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权利义务之间

2、格局

3、权利义务 利益关系

4、何种正义原则

权利资源 5,、社会经济关系

6、环境、健康、和平

7、国家职能的转换

8、自由与平等

9、资产阶级政党斗争格局的改变

10、是生存权以自然权的形式存在 是生存权以社会权为表现形式

11、国家权力 生存权 国家与国家 人与人

12、生存权 发展权 13、1954年 基本权利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科技法制化:是指法律形成规定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并依法处理科技领域发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整体趋势。

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等。

3、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手段,确定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划,规定其权利和义务,以引导他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经营等活动。

4、市场秩序法制化:就是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科学的重大成果。(2)法律观和法学理论受科学的制约,因而法的进步也受科学的影响。(3)科学知识丰富了法的内容。(4)法律方法论受科学制约和影响。(5)法的调整范围随科学的进步而扩大。(6)科学是法的重要价值标准。

2、(1)对法律调整范围和调整体系的影响。(2)对法律内容和法律原理的影响。(3)对立法方法和立法体制的影响。(4)对法律技术和调整机制的影响。(5)对法律评价标准的影响。

3、(1)法具有强制性。(2)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手段。(3)现代法律职能不仅仅局限在对科技的消极保护方法,法律在组织、管理、协调方面也能发挥重大作用。(4)法律可解决科技发展中发现的一些道德无法解决的“怪异”问题。

4、(1)科技法制化的效果最终取决于社会机制。(2)科技的变革性与法的稳定性的矛盾规律。(3)科技法制的专门性与共同性。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市场秩序法制化。就是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2)市场规则法律化。具体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商品交易规则、公平部分规则、讲信誉和守合同的规则。(3)建立维护市场秩序的监督体系。

一、填空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______ 的外化,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征象

和_____ 所在。

2、法的特征有______特征与_______特征之分。

3、法的基本特征是指法的带_______的、______的特征;法的派生特

征是指从法的基本特征中派生的又是 ______的特征。

4、法的调整对象是 ________,即调整社会______在社会各主体间的分配。

5、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就要求以_______名义来制定和颁布,法的适用范围是以______为界域的。

6、法的内容从本质上说是 _______意志,从形式上说是______ 意志。

7、权利和义务是法的______,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______的。

8、法的强制性是以法定的______和 ______为依据并由专门机关执行的。

9、法在具有_____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_____性。这首先表现在一部分法要不得承担______的职能上。

二、判断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也是法的标志。()

2、法通过对思想的影响来调整社会关系。()

3、制定和认可是法的起源的两种形式。()

4、法律规范中的逻辑结构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5、法一般来说是以国家名义制定,但特殊情况下也以统治阶级制定。()

6、法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

7、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多向的。()

8、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惟一保证力量。()

9、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职能的法具的了社会性,阶级性不存在了。()

10、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义务的配置。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制定

2、立法体制

3、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立法程序

四、简答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的重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4、我国法的形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分层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本质 标志

2、基本 派生

3、根本性 原初 常见

4、社会关系

利益资源

5、国家 国家主权

6、统治阶级

国家

7、内容 双向

8、强制措施

制裁措施

9、阶级 社会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立法体制:又称法的制定的权限划分,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法律规范过程中权限的划分。

3、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指法律一经制定和颁布,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决不能随意修改、中断和废弃。在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法律时应注意保持与原来的法律的承继关系。

4、立法程序:又称法的制定程序,是指国家有机关制定、修改、废除法律规范性文件时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建立起了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2)立法工作适应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3)立法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国家立法权、行政法规制定权、地方性法规制定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权、授权立法权等构成的新的立法体制。(4)建立了法律规则清理制度,对于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律、法规予以废止或适时修改、补充。

2、(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领导与群众相结合。(4)法制统一,稳定性、连续性及时立、改、废相结合。(5)总结实际经验与科学预见,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

3、基本程序中:(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草案的通过。(4)法律的分布。

4、(1)宪法;(2)法律;(3)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法规与其他规范性文件;(5)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7)国际条约。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产生与国家、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过程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没有贫富上的根本差别,社会分层现象并未普遍,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并无多大差别,因而也无须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来调整社会关系。氏族的习惯、氏族的首领的权威以及原始人朴素的合作伦理意识,就能够将社会调整、协调起来。只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化和先进生产工具的采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之后,贫富现象才开始出现,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才开始产生,继而导致社会成员政治上的分化,促成阶级的产生。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加剧,原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习惯逐渐蜕变它原来的本质,改变为一个阶级控制其它阶级的工具,习惯也带上也法的属性。法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必须产物,而私有制下的法又维系并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法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一个社会下,社会分层现象愈多,其法律在量上也愈大,法律也愈发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层增多,社会关系的隔离也随着增大,需要用以维系社会,整合阶层冲突的法律则也愈多。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在法律制度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如法律机关分设不同的机关,而相同的机关内,法律人员的等级也有差别,而不同等级的法律机关其权力范围、权威影响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法律机构越来越庞大,法律职业人员的数量亦随之增长,这表明法律控制的社会需要也在增加。

一、填空题

1、法的发展要借助于科学的成就,以科学的 ______为内容。法本身的生存

与发展,最终也要取决于科学的______。

2、科技法制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的______ 原因,二是法 的______具有某些显著优点。

3、法对科技与人的冲突关系起 ______作用。

4、科技进步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也提出了一个______的法律问题,即政府有义务保证科技对人类的利益防止和减少科技对人类的侵害。

5、法可以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________关系。

6、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 ________的角度来龙去脉看有两种情形。当法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时,法的作用就是进步的、积极的、________。当法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则对社会发展 起着 ________、________ 作用。

7、法的性质、特征、内容和发展,是社会的________直接决定的,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

8、法对社会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法通过对________加以直接规定来发挥作用。

9、法的发展变化最终受社会生产力 ________ 的制约,法对社会生产力也不是消极的无能为力,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________。

10、市场经济的法制化,不仅包括立法建设、司法建设,而且包括 ________和 ________的转变。

11、法律化的市场规则具有公平性、________和 ________的特点。

二、判断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法的发展以科学为物质基础,以科学的进化为内容。

()

2、技术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都有影响。()

3、科技发展的自身原因,也是科技法制化的原因。()

4、在社会关系结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尚未变迁的情况下,法律只能在现在的伦理允许条件下做些力所能力的事。()

5、经济基础决定法,并不排斥其它社会因素对法的决定作用。()

第二篇:复习资料《法理学》

法理学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科学体系: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既要对法进行历史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的法律制度,他们的性质、特点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互相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效能力、效果、作用和价值。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范围之内。根据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是从以下俩个角度划分法学体系:1从法律部门的角度划分。由于法被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2从认识角度划分,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他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二、法的基本特征: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与其他现象或事物的基本关系表现。法是由国家制订和认可,通过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

会规范。1法是调节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4法是由国家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三、法的要素:法的要素是与法的系统相当而言的。1它具有个别性、局部性,表现为一个个元素或个体。2具有多样性和差别性。3任何一个法律要素若被违反,同时也是法律系统被违反,会招致法律系统作为整体的反应。4具有不可分割性。法律规则的含义与分类: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额具体后果的各种指标和规定。分类1法律规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定和权义复合规则。(1)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则。(2)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做出或要求别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3)权义复合性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2法律规则从形式特征上可分为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3规则按其功能可以分为挑战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4还有义务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

概念及分类: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律概念以其涉及内容,大体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现代中国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采用的是以各种制定法为主的正式的法的渊源。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范畴。1宪法是国

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组织及其活动的总章程,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法的渊源。2法律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法律是仅次于宪法的主要的法的渊源。3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行政法规也是一种主要的法的渊源。4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是法的特殊渊源之一。5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是一种数量最大的法的渊源。6名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特别行政区法律。8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经济特区法规和经济特区规章9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是指我国同外国缔交的双边和多边的合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

1、法产生得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比较名词)基本标志为:

1、国家的产生

2、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3、权利与义务的分离。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1、两者体现意志的不同。

2、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3、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4、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5、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习惯:原始社会各个氏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1法制与法治的主要区别:法制:法律制度。法治: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统治国家的思想,原则和动态的活动过程。

区别:

1、词性:法制是一个名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法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相对形态:前者相对与制度,后者相对与人。

3、产生的历史时代:前者产生于阶级社会,后者是资本

主义的产物。

4、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表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和方略的形象,经历了半个多时间的探索。它包含着对百年来中国坎坷的法治历程的回顾和反思,对建国以来社会注意法制建设德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反思,对新时期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抉择,民主和理性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名将彻底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政治和和会生活纳入法制轨道,实现经济繁荣有序,政治民主昌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1到2001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消除特权,保障公民权,建立执法责任制。3推进司法政策,追求司法公正,在制度上保证审判权与检查权的独立行使,建立司法责任追究制度。4加强执法与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律职业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使其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达到统一。5增强全民法律意识,采取措施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5、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中的地位和分类:1地位:首先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得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其次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再次权利和义务通贯发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最后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从权利的法律功能和社会价值得角度,可以把权利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题以相对自由的作

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2分类:法律权利和以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1根据权利义务的存在形态。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3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4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5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6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6、法律行为的分类(选择题):1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与国家行为。2角色行为与非角色行为。3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或多方法律行为。4自为行为与代理行为。5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6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7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8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9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10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

七、⑴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分类(案例):含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

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联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同一。特征:1法律关系是由法或依法形式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人际互换关系。3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4法律关系是社会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5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秩序。分类:1按照法律关系由以形成的法律部门,亦即按照法律关系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分为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婚姻法律关系、军事法律关系、文化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等。2安装法律关系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抽象(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特殊)法律关系。3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数量,可以分为双边法律关系与多变法律关系。4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关系,可以分为对等法律关系与不对等法律关系。5按照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可以分为确认的(生成的)法律关系与创立的(参与的)法律关系。6按照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发挥其指引作用过程中,在人们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关系。7按照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性质、等级和相应的法律关系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

⑵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一,主体:权利的拥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权利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凡是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有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即权利义务能力,简称“权利能力”。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

能力。一般权利能力指主体自出生(成立)到死亡(解散)时止都能享有权利能力或资格。特殊权利能力指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的权利能力或资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关系主体包括:1人民2阶段3民族4国家和国家机关5自然人6法人。二,客体: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从语义上,客体与主体相对,指的是主体的意志和行为所指向、影响、作用的客观对象。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两个最低限度的特征:一,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权利义务的分界,明确其所属所归。二,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只有人类能够控制的东西才适宜由法律调整,才可以成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作用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无限多样的,把它们抽象化,可以概括以下几类:1国家权力2人身、人格3行为4法人5物6精神产品7信息。(此题给一个案例说出有多少种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

(3)法律事实的含义与种类: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失的客观原因和条件,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1法律事件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社会事件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变迁或社会变革,即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和重大变化。自然事件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水灾、震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偶然事件以及人的生老病死。2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主体有意识的活动。法律行为分为国家行为和当事人行为两类。国家行为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当事人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合法行

为和不合法行为。

八、法律责任的构成和种类:构成: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在具备了哪些条件之后才产生法律责任。1行为的社会危害性。2行为的违法性3行为人的过错。种类:依据责任的法律性质所做的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包括:1刑事责任2民事责任3行政法律责任4违宪责任。

九、(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法所既有的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事社会事务的公用和效能。2评价作用:能够衡量,评价人们的行为的法律意义的功用和效能。3预测作用:根据法对人们某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决定行为的取舍和方向的功用和效能。4教育作用:指法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观念、责任感、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自觉性的功用和效能。5强制作用:指法能运用强制力保证人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能。

(2)法的局限性:1法只是去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2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3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4在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资源、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十、(1)立法、立法体制和我国立法权的划分:立法,有侠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侠义的理发是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定法律的专门活动。2广义的立法是指一定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并通过法定程序创制法

律规范的活动。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它既涉及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也包括同级别国家机关之间立法权限的划分。受中国国情因素的决定,我国实行的是“一元多级”的立法体制“一元”体现了单一制国家立法体制的共性,即在全国范围内,立法体系是统一的;“多级”则是中国特色,即我国的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多个立法等级。从立法的内容上也有立法权限的划分。涉及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事刑事制度的事项只能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

十一、司法的含义和原则:含义: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司法是享有司法权的各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法定专有性,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此项权力。2程序的法定性3裁决的权威性4形式的严格性。原则:1法治原则。即依法司法,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2平等原则。平等的适用法律;平等的保护权利;平等的追究法律责任。3司法独立原则。国家司法权只能有国家各级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利;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阉割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4司法责任原则。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因故意或过失性错误,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而应承担一定责任的原则。

十二、(1)法律体系,法律部门的含义以及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法律体系,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特点: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构成的整体。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法律部门:就是指调整同一种类或统一基本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法律部门的划分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其一定的标准。1根据法律调整对象,即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来划分法律部门。2根据法律的调整方法来划分法律部门。(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以及调整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我国法律体系划分为以下主要的法律部门。1宪法法律部门2行政法法律部门3民法法律部门4经济法法律部门5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部门6科教文卫法法律部门7资源环境保护法法律部门8刑法法律部门9诉讼法法律部门10军事法法律部门(3)法的分类(一)根据社会心态和国家的历史类型,可将法律划分为奴隶制社会法、封建制社会法、资本主义社会法、社会主义社会法

(二)根据法律的形式特征,可将法律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公法和私法。

十三、(1)法律解释的与分类:法律解释是通过对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或其他部分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表达的立法者的

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或补充现行法律的规定的一种国家活动,是立法的继续。分类: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联合解释。

(2)法律推理的含义与分类:法律推理是人们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过程。种类:1演绎推理:根据一般性的知识和特殊的知识,即由一般到个别,典型的三段论。2归纳推理:从两个或更多种类特殊命题中获取一般性命题的推理。3辩证推理: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相矛盾的命题时借助辩证思维,从中选出最佳命题,以解决法律问题。

十四、(1)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选择题)a法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b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

(2)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事因为市场经济内在的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

(二)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保障作用2引导作用3服务作用4规制作用。

十五、(1)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论述):

(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党的领导最本质之处是执政,而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

模仿作用还突出表现为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是因为:1法治是全体人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法制监督、法治教育、守法等活动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2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法治。3法律的制定过程是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过程,是党领导立法机关了解民意、集中智慧、统一认识、协调利益的过程。4法律的实施经常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全局问题,触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外交等方面热点问题,牵涉到诸多政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5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法治观念如何,有无依法治国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能否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实行法治决定性因素。

(二)依法治国应当改善党的领导:为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切实有效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而依法治国正是民主集中制的时代精神和基本保证。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既有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成功经验,也有民主集中制遭受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沉痛教训。总之,无论是从坚持党的领导角度,还是从改善党的领导角度,都必须防止和纠正以党代法的弊端。

(2)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区别:1制定的主体;政策是由党的组织

来制定,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2意志的属性不同:党的政策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3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政策的内容比较原则,比较抽象,主要表现为纲领、路线类而法律比较具体明确,表现为规范性的法律文件。4调整的范围不同:政策调整的是党组织,而法律调整的国家所有的人,所有的事。5实施的方式不同:党政策对党组织有强制力,靠路线,方针和党的先锋模仿作用,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6稳定性的程度:政策具有灵活性,法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十六、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比较名词 论述):道德: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和原则,规范和标准的总和。

道德对法律的作用:1道德对法律的创制有指导作用。2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3道德对法律的漏洞和滞后具有弥补作用。4道德对法律具有评价作用。

法律对道德的作用:1法对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实现具有保障作用。2法律对道德标准的提高具促进作用。

区别:1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形成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有意识的创立,而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发创立的。

3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而法律为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第三篇: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3)

疑难解析 第一章

1.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法律现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具体地说,•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第一,法学首先以法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一国现行的所有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包括外国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也包括本国或外国历史上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如中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国古代的《唐律疏议》、法国的《拿破仑民法典》等。第二,法学也研究与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它包括与法律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如立法、合同的签订、财产所有权、违约行为、讨债、民间协商调解、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诉讼法典的态度和期望、法官审判心理、社会普遍的正义观念等等。第三,法学还研究法律及法律现象的规律,包括法律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比如法律决定于经济基础,法律的继承,法律的民族性、法律的移植和本土化,法律现代化;也包括法律自身运行的规律,如公正的判决必然“以事实为根据”、法治依赖于民主,“徒法不足以自行”,等等。

2.法学分科与法学教育课程设臵

法学分科与法学教育的课程设臵有所不同。法学课程不可能包括法学所有的分支学科,而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同而设定的。

3.按法律部门对法学体系进行划分的利弊

这种划分比较明确实用,但是这种划分存在的问题是,并非出现一个法律部门就会有一个法学分支。而且根据法律部门划分会有许多遗漏,如法理学、比较法学、法史学等理论法学都无法被穷尽。

第二章、1.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法律学方法论

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指称的“法学方法论”事实上德国法学流派所使用的名称,在英美法学流派中更多地使用“法律方法”。当然两者的侧重不同。

“法律方法”侧重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学方法论”不但包括法律的适用和法律解释的方法,而且还对这种法律方法进行哲学的反思。

日本学者对两者进行了统合,将其称为“法律学方法论”。2.西方三大法学流派

从法学研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三大法学流派,即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相对应的法学研究方法是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中的规范分析方法和社会实证方法)。其法所提出的基本问题分别是“法律应当是什么”、“法律是什么”、“法律实际上是什么”。这三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在当代法学中出现了某些相互渗透、兼收并蓄的迹象。

第三章

1.法学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变革

从法学产生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人类的法律思想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法学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的法学,因而它们的学说或思想的科学性是极为有限的。

在法学史上曾经有过神学统治法学的时代,比如中世纪欧洲的神学法学。这个时期的法学虽然也受到古希腊法律思想影响,但由于基督教神学的兴起,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所主张的神意法支配着整个欧洲法学。到中世纪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并能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法律,于是在复兴罗马法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世俗化。罗马法复兴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起被史学称为“三R运动”,它们促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既需要法学,也解放了法学。19世纪初开始,由于资产阶级国家立法的加强,法学才最终摆脱神学,并从哲学和政治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但是此前的法学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唯心史观为基础,它们中有的认为法与经济无关,甚至法是决定经济的,有的虽然承认法与经济有关,但却否认经济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标志着法学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法律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把法治推崇为立国和治国之本,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要注意的是法家所倡导的“以法治国”并不等同于我国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法家所推崇的“法治”也并不是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更不是我国正在推行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至于两者的区别,可参见第十六章《法治国家》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

1.广义的与狭义的法律

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理解法律必须区分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因为有时我们所说的“法律”是指称广义的含义,有时却是指称狭义的含义。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2.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法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无可否认,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同时,法律也具有共同性或称为社会性,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手段。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在现代各国法律制度中,法律的共同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而阶级性则由单一化转化为多色彩。

3.通过与道德的比较理解法律的特征(优点)

①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不管人的思想和意志。这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并能体现法律的客观性。而道德则通过思想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②法律具有规范性。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往往包含着法律后果(鼓励或制裁)。而道德则没有这样的结构。

③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统一的。而道德则缺乏一定的统一性。

④在内容上法律有利导性,通过权利和义务进行双向引导。而道德则仅仅强调义务,只是单向义务引导,而不强调权利。

⑤在管理功能上,法律的效率性强于道德的作用。

⑥法律具有强制性。一旦人们违反法律规定,法律的强制性会发挥作用。而道德则缺乏这样的强制力,当人们有违道德时,并不能给予强制作用。

第五章

1.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区别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法律规则要通过法律条文来加以表达,完整地表达某一具体的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所追求的目的。但是,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法律条文可能包含两个以上的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不同逻辑结构要素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并且并不是所有条文都是直接表述法律规则的,法律条文被大量用来规定法律原则,解释法律概念或者规则中某个逻辑结构要素的含义。所以,必须要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处理(行为模式)在法律规定上的表现形式

行为模式从法律规定上看,主要是规定允许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三种基本情况。即授权性行为模式、命令性行为模式和禁止性行为模式。授权性行为模式是法律授予可以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相应的术语或表达往往是“可以”、“有权”、“有……的自由”等;命令性行为模式法律要求必须做什么,就是设定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相应的术语或表达往往是“应当”、“必须”等;禁止性行为模式是法律禁止做什么,就是设定不得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相应的术语或表达往往是“不得”、“禁止”等。因此,只要具体考察法律条文的规定,就可以区分理解不同的行为模式形态。

3.法律概念与法学概念的区别

我们这里指的法律概念是体现在法律规则中的具有法律正式含义的概念,而法学概念则是指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时使用的专业术语,它不一定会在法律规定中使用。我们法理学课程中许多概念都只是法学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如,法律渊源、法典编纂、权利能力等等,而有些概念既属于法律概念也属于法学概念,如权利、义务、法律效力、法律责任。学习法学概念和法律概念对于学习法律和法学都非常重要。

这种划分比较明确实用,但是这种划分存在的问题是,并非出现一个法律部门就会有一个法学分支。而且根据法律部门划分会有许多遗漏,如法理学、比较法学、法史学等理论法学都无法被穷尽。

第六章

1.法律编纂与法律汇编的关系

法律编纂与法律汇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体现在:首先,前者属于法律创制活动,而后者属于一项技术性整理和归类活动,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其次,前者的主体仅限于依法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后者的主体具有非限定性;再次,前者是对同样内容性质的某一类的或某一部分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的系统化活动,后者仅以特定的主题特征,如时间效力、空间效力,而对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外部系统化。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法律汇编有助于法律编纂活动的进行,往往成为法律编纂的前奏。

2.关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

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实体法和程序法关系只是相对而言的,实体法规定权利和义务,程序法也规定权利和义务,但是前者一般直接规定涉及人身、财产和精神财富等方面的“实体性”权利和义务,如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而后者相对于前者是一种为实现前者服务的“程序性”权利,如诉权、辩护权、申诉权。其次,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类是就其主要方面的内容而言,它们之间也有许多交叉规定,实体法中也可能涉及到一些程序规定,程序法中也可能有一些涉及到权利、义务、职权、职责等内容的规定。如公司法既规定公司的权利和义务,也同时规定公司成立和解散的程序,各个诉讼法都有规定法院诉讼方面职权和职责的规定。实际上许多规范性法律文件往往既是实体法又是程序法,如行政处罚法,立法法,专利法等等。

3.公法、私法与社会法

公法和私法作为罗马法以来就有的古老分类,它们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主要是所谓“社会法”的出现。社会法是现代在公法和私法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新的法律类型而作的新的法律种类。它是指既调整国家与个人又调整个人之间的、兼具公法和私法两种调整方法的法律部门的总称,主要包括经济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社会保障法。它是适应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自主调节为主导和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保证的现代社会经济模式而产生的。这种类型的法律不再单纯可以归入公法或私法。

4.法的效力层次

在掌握法律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这些规则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无论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还是“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它们都必须是在同一法律创制机关制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并且一般规则的适用优于特殊规则的适用。比如,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法》与《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法》,不能因为许多方面后者比前者具体就认为适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如果法律冲突,应该适用前者,因为前者是属于更高位阶的法。

第二,同性质的法律渊源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制定机关裁决。如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裁决。

第七章

1.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十分相似,但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学习中往往容易混淆。法系并是不法律体系的简称,而是法学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或在法律形式上存在某种共同特点的若干国家的法律构成一个法系,比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两者的区别主要有:(1)法系的范围可以超越国界;而法律体系只限于一国之内有效的法律。(2)法系强调历史传统或法律形式上的特点;而法律体系强调的是法律的内部结构和层次。(3)法系可以指历史上的法律;而法律体系只能指当代的现行法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两者区分开来。2.法律部门与法典

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国家的不同的法律部门不仅仅只有一部法律或一部法典,还包括那些散见于其他法律中的有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因此,有的法律部门和子部门是以一部法律或法典为轴心,包括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在内组合而成,如民法法律部门,其轴心法律就是《民法通则》,刑法法律部门的轴心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但有的法律部门和子部门则没有一部轴心法律或法典,而是由若干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组合而成的,如行政法法律部门,就没有所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经济法法律部门中,也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因此,学习是要注意这个问题。

3.划分行政法法律部门和经济法法律部门

在法律部门划分问题上,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两者的调整对象有交叉和重叠,调整方式也存在共同之处。过去理论上认为两者调整对象不同,其实两者的调整对象有较多交叉和重叠。因此划分行政法与经济法,应当从双方的调整方式来进行。行政法主要是以强行性干预为调整方式的,而经济法则是结合了私法的自行调节和公法的强行干预,形成政策平衡的独特调整方式。其特点在于:第一,表现在法律内容上则是政策成份的增加或对公理成份的修正;第二,更多地运用法律上的政策性平衡来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第三,它是通过“权利←法→权力”关系来完成的,即法律既对权利进行约束又对权力进行限制;第四,政策平衡不是以简单的主张为特点的,而是以折衷和妥协的平衡态度为特征的。现代经济法正符合上述特点。

第八章

1.权利的要素及其局限性

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是法学中的核心概念,法律规范的重心就是权利的分配和义务的设定。对于权利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教材中列举了八种要素。当然,也有其他关于权利要素的概括的,如六要素、五要素等等。可以说,上述种种权利的定义或释义说明权利现象确实包含多种属性、多种要素,每个定义或释义都揭示出了权利的某个或某些要素,包含对权利的正确认识。但同时,由于它们忽略了权利属性的多样细腻感以及这些属性的内在统一性,以致割裂了各种属性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了对象的整体性,过于强调某一要素,致使其他要素成为盲区。因此,我们在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内涵时,既要看到其包含着多种属性及各自的侧重点,又要看到单从一个角度分析的局限性。

2.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

对于这种分类,我们可以从分析权利的角度入手。一般权利亦称“对世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没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而以一般人(社会上的每个人)作为可能的义务人。如你享有房屋所有权,那么这时与你的权利相对应的义务人的是谁呢?我们说,所有权就是一种“对世权”,它意味着除了你本人外,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你的所有权。这时,义务人就是世界上、社会上的每个人,而不是特定某个人。

特殊权利亦称“相对权利”、“对人权利”或“特定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权利主体可以要求义务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如你跟对方签定的合同中,有要求对方交付货物的权利,那么这时对方就是义务人,你的权利是相对于合同另一方来说的,故是“相对权利”,此时,义务人也是确定的、特定的。

3.第一性权利和第二性权利

在第一性权利和第二性权利的划分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总的来说,法律会规定一条权利的链条来保证权利的最终实现。如公民可以享有债权,当债权人的请求权不能得到实现时,债权人可以行使诉权,法院判决债权人胜诉后,债务人拒不履行判决时,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有能力执行判决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民检察院就有权以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对债务人提出公诉。由此可见,权利的层层第进关系,诉权相对于债权是第二性权利,但是相对于强制执行申请权又是第一性权利。

4.人权、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的用语

“宪法权利”是宪法学意义上的用词,是法学研究中的用语。同时,有关“宪法权利”,在各国宪法学上也有不同的用语。一般而言,英美学者倾向于将之称为“人权”(human rights),而德国宪法学者则习惯“基本权利”或“基本权”(Grundrechte)的称呼;不少日本学者似乎取其平衡,将其定名为“基本人权”;至于我国宪法学者,大多均根据现行《宪法》上的用语,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基本上这些用语所包含的内涵是一致的。

第九章

1.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对于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在违法行为的构成或者犯罪构成中体现的比较明显。一般的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往往包括四个方面:即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其中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就是本章节中所讲的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因此,作为一般理论的法理学中关于法律行为的理解,必须与具体性质的行为相结合。

2.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

这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基本分类。所谓单方法律行为,就是只要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或一方的行动就可以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订立遗嘱,只要求立遗嘱的人单方面作出决定,这个遗嘱就能成立,而不需要继承人作出任何意思表示。而双方法律行为则不同,它必须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最明显的是订立合同,它必须由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后,这份合同才能成立。只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不可能成立一个合同。

3.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在法学中,所谓的“积极”与“消极”跟我们平常理解的含义不同。它并不含有任何价值的褒贬或正负,而是指称“作为”与“不作为”两种行为方式。所谓积极行为,就是主动的去做;而消极行为就是不去做。

第十章

1.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一般的原理,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五个方面: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五个方面一定要全部具备。如在过错责任中,通常注重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三个要件来认定,而在公平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中,通常注重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两个要件,并不需要以过错为要件。所以在分析实际的案例中,必须结合相关的具体法律来确认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来理解法律关系: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社会关系,其中某些社会关系为法律所调整。这样,经过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成为了法律关系。如一个简单的买卖关系,在没有法律对其进行调整时,就是一般的社会关系。但当法律对这种买卖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后,买方和卖方之间形成的就是一种买卖法律关系。此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只存在具有法律意义的关系,而排除其他另外的关系,如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债务关系等等。

2.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性法律关系

这是根据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所做的分类。平权型法律关系就是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上下级关系、隶属关系。如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因此,参加民事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例如一个货物买卖合同,买卖双方均为公司,那么这两个公司之间不存在服从与命令的关系,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

隶属型法律关系是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或者管理与被管理。明显地体现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例如有一司机违章驾车,公安机关的交警对其进行处罚。此时,司机与公安机关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两者是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

3.不同法律关系的分析

通过以下例子,具体来分析不同的法律关系。例子:A公司向B公司借了10万元,B公司向C公司借了10万元,问这里存在几个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什么?C公司能否直接向A公司要求还钱?

我们必须要清楚不同当事人之间形成的不同法律关系。在上例中,A与B存在债权债务法律关系,B与C也存在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在此,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因为其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与义务。A可以向B主张债权,B有权向C行使债权,但是C却没有权利直接向A要钱,因为A与C之间根本没有形成法律关系,没有法律上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所以,我们在分析法律关系时,必须要围绕着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即主体、客体和权利与义务进行把握,以避免不同法律关系的混淆。

第十三章

1.法的历史类型、法系、法律体系的辨析

这三个相近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把握各自的含义。法的历史类型是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而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它与社会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历史地考察法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性质与特征。按社会类型的更替,曾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相应地,法律的发展也曾产生过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因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习惯,而不是法律,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法的历史类型。)

法系是依据法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而对现存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它是针对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为了便于研究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而使用了“法系”的概念加以合理地分类,用它来涵盖同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传统、实践和意识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仅仅着眼于本国的、现行的法律,而不是全世界的法律。

第十六章

1、理解“法治”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依法治国的范围。

具体包含了五方面的含义: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详见本课件第一节部分的说明与教材)

第十七章

1、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区别于个别指引 这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

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都属于法的规范作用中的指引作用,因而,它们都是规范指引,从而区别与个别指引。

尤其注意:不要将具体的指引与个别指引混淆。具体指引首先是一种规范指引,所谓“具体”只是相对于原则的指引而言的,但它不是个别指引,相对于个别指引的个别程度,它要笼统的多,因为它毕竟是规范指引。这一点请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以免合上书本后从字面理解概念而混淆了两者。

第十八章

1、利益是个客观范畴

本章第一节在阐述利益的属性时,提到利益是个客观范畴,而不是主客体的统一体,更不是主体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利益的认识过程要通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益是主客体的统一体。任何社会活动以及反映它们的范畴都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失去其客观性。利益可以形成客观意识,但她是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

本章中的其他难点,如:

2、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问题;

3、权利义务机制的利导性;

4、利益调整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在课件中已有一定的说明,请参照。

另外,本课各章中所列的疑难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是重要问题;重要问题请参见第1页的“教学要求”。

第十九章

1、对价值的理解

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例如,说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是指这个商品有没有用,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是指这件事值得不值得去做。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尤其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应当与日常生活中的提法有所区别,应从课件中提到的两方面。理解是应注意两点:第一,价值存在于且仅仅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之中,离开了主体,客体就无所谓有无价值,可见,主体是价值的原点和标准,价值反映着主体的态度和评价;第二,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主体进行价值评价的参照。因此,价值既反映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和意向,又反映着客体呈现出来的客观属性,单纯把价值归结为主观现象或客观现象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十三章

1、对正义多样性的理解

和前面几章提到的秩序、自由、效率等词一样,在生活中,正义概念的含义是不确定的。“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有关于正义的理解就会不同。因此,正义的含义、关于什么是正义的标准问题、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如何划分,都存在不同的理解。读者首先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性,而不能抱着寻找一个确定不变的定义的观点来学习。

有了这种观念,才可以入手理解八种正义论(客观正义论、主观正义论、理性正义论、神学正义论、法规正义论、相对正义论、社会正义论和形式正义论)虽然从各不相同的角度来阐述正义的含义,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因为支持一种观点就否定另一种说法。

正义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分。正义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必然使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划分具有不绝对性。也就是说一种正义的形式在一种分类方法里可能属于实质正义的范畴,而在另一种分类方法中,则可能属于形式正义。在各种正义中,实质色彩最浓厚的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一般来说,无论在哪种正义分类中,它都属于实质正义的范畴。在比利时法学家佩雷尔曼归纳的六种最流行的正义概念(对每个人同样的对待;对每个人根据优点对待;对每个人根据工作对待;对每个人根据需要对待;对每个人根据身份对待;对每个人根据法律权利对待)中,“对每个人同样的对待”的形式色彩最浓,与其他五种概念相比,它都属于形式正义。

2、“法律上一律平等”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差别

这两种提法在字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所反映的意思是很不同的,应加以区别。

所谓“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制定时的平等,法律的规定是不是平等地反映了社会各成员的利益要求。相对后者而言,它是一种实质正义。

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种形式正义,是指法律制定后的执行问题,即在执行法律时是否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相对于前者而言,它是一种形式正义。

“法律上一律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法律是一定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在立法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法律上不可能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却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不承认任何人有法外特权;但是,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阻碍着我们。

第24章 法的创制

1、关于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既不同于联邦制国家的二元立法体制,也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一元立法体制。是集中了两种立法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的一种“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对此的展开论述请参见课件与课本。

第25章 法的实施

1、关于法的适用中的“及时”要求的理解

本章第三节中谈到及时是法的适用的三个要求之一。

在司法当中,“及时”和“效率”(关于效率的理解,参见本课件第二十二章的叙述)等概念的理解,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第一,司法的第一要义是:公正。只有在达到公正的前提下,才可以谈及“及时”和“效率”。第二,这里的“及时”的标准以诉讼法上的诉讼时效。意指严格按照司法程序的各个环节及诉讼时限的要求办案,不能任意拖延;而不是指不顾公正地尽快结案。

第26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各种分类汇总

本章内容,对法律解释进行了各种标准的分类,分类是有助于理解概念的,但首先必须区别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在谈到法律解释体制,根据法律解释的效力,我们区分了

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

2、容易混淆的是字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分类方法,同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的分类。(1)字义解释和目的解释是在第一节中谈法律解释的概念的时候谈到的。

由于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对法律进行解释:若单从字面含义的层面上进行解释,就是字义解释,它否定法律解释的创造性,它以立法材料和立法机关为本位;若从制定法的目的的层面上进行解释,就是目的解释,它肯定法律解释的创造性,它以社会因素和司法机关为本位。

(2)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的分类是在第二节谈法律解释的方法的时候谈到的。

根据法律文字和法律理由在解释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把法律解释分为两大类,一曰文理解释,二曰论理解释。

由此可见,第一种分类方法强调的是法律解释的两个层面;第二种分类方法强调的是两中不同的分类方法。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对两种分类进行区别。当然,两种分类是存在联系的,两中解释方法就是从法律解释的两个层面上延伸出来的:字义解释演变成为文理解释,目的解释演变成为论理解释,两者成为当代法律解释的两种主要方法和观念。

第27章 法律程序

1、文中谈到法律程序的作用较粗浅的,现作一定的解释和深化。

程序存在正当程序与非正当程序之分。现代国家都把正当程序作为法律原则确定下来。正当程序有什么作用呢?

1.正当程序是对Power的一种约束机制。实体法的控权功能有所减弱,程序控权的功能大大增强。表现在:

(1)正当程序通过抑制(权力的随意性与任意性)、分工(诉讼程序中,法官、陪审员、原告、被告、辩护人、公诉人等各种角色分工,他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等功能对Power进行制约。

(2)正当程序是进行理性选择的有效措施。正当程序能加强法官的理性思考,为法官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从而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性。兼听则明、理性推演有助于判决的理性化。

(3)正当程序还是判决结论成立的前提。正当程序下作出的判决结论,对原被告有一种强烈的感染作用。

2.正当程序是对权利的重要保障。权利保障主要依靠正当程序。它是促使权利义务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和控制来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能弥补实体规则的不足。实体法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加深,日益变得模糊化,自由裁量权扩大。

4.正当程序是制度设计的基石。在现代政治、法律系统中,程序问题占据重要的枢纽地位。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权威的树立,都需要正当程序的保障。缺乏程序的法律或制度,无异于道德或政策。法律固然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作保证,但这种强制力必须遵守法定程序,以人们可以预见的程序展开。把价值问题转换成程序问题来处理,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治的道路?法治文明或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作为制度因素的程序,一是作为人事因素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但,人的因素若是在没有程序制度的条件下会是什么情形?中国历史对此早已作出了回答:廉洁奉公、克尽职守的司法官在法律道德化的环境下,不是根据法律程序办案,因此,清官判案仍然属于人治范畴。没有正当程序的制度性保障,中国必然摆脱不了人治的传统,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包拯、海瑞,中国也不会发展到民主与法治的社会。

2、在第一节中分析了古进程序的区别,下对现代程序的形式要素作一概括。具体包括:

第一,程序合法性。遵循程序法规则,不仅对公权力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个限制,也是人们预见过程和未来结果的依据,可预测性增强。

第二,程序合理性。古代的神明裁判、决斗、鳄鱼裁判以及清代死刑核准的八道手续等,皆为非理性的程序。现代文明社会,通过不合理、不合法的程序获得的的证据无效。通过刑讯逼供这个非理性程序可能会取得有效证据,这对查明案件具有充分的“结果有效性”,将凶手绳之以法,但此种非人道的程序是不能接受的。“毒树果理论”,通过不法行为获得的证据(哪怕是有效的证据)都应排除而不被采纳。

第三,平等对待与中立。对立的双方平等参与、对话沟通,充分交流相关信息和证据。回避是民诉、刑诉、行政诉讼中普遍确认的程序原则。

第四,公开(透明)。一切肮脏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完成的,害怕阳光。相反,正义的事业需要阳光的照耀。秘密审判是反人道的程序,暗箱操作被现代程序法所抛弃。

第五,对立面的设臵与听政程序。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是正当程序的一个重要形式要件。它来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据说,这一原则可以追溯到伊甸园,上帝在对偷吃禁果的亚当、夏娃作处理前,还征询过他们的意见。

第六,程序的“不可逆性”与判决结果的确定性。在程序中根据事实和正当理由作出的最终决定,具有权威性。“一事不再理”就是指程序的不可逆性。除非进入少数再审或上诉程序,否则这个结果是不能变更的。连法官也不能宣称已经完成的程序不算数而要求从头再来。

第28章 法与经济

本章学习要回答一个“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在法治社会,必然是法大,但这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在学习中,注意不要把存在的现象当作真理,把已有的观念当成合理的。

法治国家模式的比较

在本章第二节中提到了法治国家的个性差异问题,特提供此项材料。

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原因,法治国家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模式。英国模式与德国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也有区别,法国模式与德国模式也存在差异,现代日本的法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法治原则表述与内涵的差异。

在英国,法治原则表述为”法的统治“(Rule of law),意即除法律外,•任何人不受其他统治,即使最高统治者也必须服从法律。法的统治与议会主权原则并列成为英国宪法的两大原则。由于它是反对国王权力专横斗争的产物,所以英国人对法治原则的理解具有较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英国人所理解的法治原则是实质意义上的,最典型的是戴西关于法治的表述,所以被称为“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其特点表现在:对政府行为的要求不局限于合法性原则,还要求法律本身符合一定标准,具备一定内容。否则专制主义是典型的法治国家。因为专制政府也可以任意制定法律,但公民的人格和价值却被忽视。借助于习惯法的传统以及私法规则适用于公法领域的特点[25]。英国法治得以有效的实行。英国模式的法治也同样受英国法治原则的影响,具有实质的含义。

在德国,法治原则没有“法的统治”这一思想基础和传统,到十八世纪末开始的宪政运动中形成了“法治国”思想,十九世纪后半叶才真正确定了重视国家活动合法性的“法治国”,意思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即国家依法实行统治,所以也称“依法行政”或“法治政府”(government by law)。•它只是从形式上要求行政的合法性,基本上不问法律的内容如何,因此被称为“形式意义上的法治”。日本明治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下的法治原则与德国相同,也是形式意义上的[26]。

第二,权力分立原则与制度的差异。

由于各国对分权理论的理解不同直接影响着它们的政治体制和法治模式。

在英国,权力分立原则被概括为“议会主权”,它是英国法治模式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国法治模式的基本政治结构。其内容是,议会的立法权不受限制,可以对任何事情制定、废除或修改法律;议会制定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其他机关制定的都是从属性的立法,如委任立法;法院对议会的法律必须执行,法院不享有审查法律的权力。现代实行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共和制的国家一般都采用英国式的分权原则。作为君方立宪制国家的日本,也采用英国式的分权原则,但也有一些差异,比如日本最高法院有权决定一切法律、命令、规则是否符合宪法。作为议会共和制国家的德国,其宪法规定主权通过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专门机构行使,立法权受宪法限制,行政权和司法权受法律和立法权限制。德国也吸收了美国三权制衡的制度,如联邦议院有权对联邦总理表示不信任,联邦总理有权提议联邦总统解散议院等。

在美国,权力分立原则被概括为“三权分立”,联邦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力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下级法院”。美国宪法除规定分权外,还规定制约措施,防止任何部门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同时保证每一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侵犯,目的在于保障各部门权力的平衡。美国法治最大的特点是法院不仅可以审查行政机关行为的合法性,而且可以审查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合宪性。

法国历来是一个行政权十分强大的国家,因此权力分立原则表现为独特的体制,即以行政为重点的宪政制度。现行宪法以前的法国也是一个议会共和制国家,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形式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基本相同。现行宪法改变了原来体制,加强了总统的权力,削弱了议会的权力,从而把分权从制衡的权力重心由立法转移到行政,总统以仲裁人和保证人的地位行使国家权力。

第三,行政权力控制方式的差异。法治国家均实行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即行政法治,但各国控制方式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种模式,即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行政法治与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行政法治。大陆法系对行政权力的控制特点是:政府以立法机关的法律授权为依据行使权力,通过行政实体规则限制行政权力;着重于行政行为结果的控制;行政的依据是公法性质的行政法,不适用私法规则;通过行政法院进行行政审判和行政救济。略有区别的是,法国的行政法院属于行政系统,而德国的行政法院属于司法系统,日本在二战后不再设立行政法院,而是由司法法院(即普通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另外,当代大陆法系行政法的控权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多数国家开始注重行政程序的控权作用,除法国外的多数国家都制定行政程序法典。

第四篇: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万国版本)

万国培训的方式分三阶段:教材、真题、法条。1.分析真题。

(1)确定题型分值。(2)发现重点。2.教材

有的部门法需教材,如法理学,因为表述方式会发生变化,而常考的就是新提出来的东西。有的部门法无需教材。3.法条

对应用法学,直接看法条就可以,关键在于看出法条背后的东西。

二、法理学的复习

首先,建立关于法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然后,经常强化有关知识点: 第一章 法的本体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含义

注意一点:法理学教材中讲的法律解释,是从规范性法律解释这个角度上讲的,指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院、最高检作出的解释。2.法律解释的种类

(1)最重要的一个分类: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就是有权主体作出的解释,具有规范性的效力。无权解释,就是无权解释,不具有规范性的效力,甚至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2)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字面解释 例1 :婚姻法规定,“婚姻法上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这五种解释是什么解释?扩充解释。

例2:从民法来看,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女子、外孙女子,还包括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人,刑事诉讼法则规定,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同胞兄弟姐妹„„。可见,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为限制解释。3.法律解释的方法

看一下即可,具体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解释。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注意:“这是讲的目的不仅是指原来制定该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探求该法律在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既可以指整部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个别法条,个别制度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作出法律解释,而在作法律解释时,需有特定机关提出法律解释案。提法法律解释案的主体包括:中央军委、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个较特殊的即省级人大常委会。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论辩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简单地说,法律推理无非就是前提加法律上的理由,然后达到一个结论。在法律上,其前提有两个:事实和法律。结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2.法律推理的类型

(1)演绎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2)归纳推理。

例:有甲、乙、丙三个案例,存在某种相似性,把相似性抽象出来,形成一般的规则。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3)类比。例:在先判例只有一个,现也审理这样的一个案件,这两个案件存在某种相似性。运用在先判例的同样的方法来处理现在的案件,就是类比。

在法理学上,前两章是重点,后两章是在前两章基础上的继续阐述。现在,梳理一下前两章的内容。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民法的三大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错责任。(3)资本主义法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社会本位”现象。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1)注意二者的区别: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2)法的继承和根据和理由:社会条件的历史延续性、法的相对独立性、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法的发展历史看一下即可。

(3)这里强调一下法的继承的内容: 第一,法律术语、技术、形式;

第二,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

第三,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第四,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关于法的移植:

(1)法的移植的必要性,2002年已考过。(2)法的移植的类型:

第一,经济、文化、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相互移植;第二,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移植;第三,区域性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第三节法的传统一、法的传统与当代中国法的传统 法的传统是世代相传、辗转相承的有关法的观念、制度的总和。中国法的传统:

(1)中国古代法的传统表现为:

第一,在秩序的规范基础上,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第二,在秩序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家族本位; 第三,在规范的适用方面,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第四,在法律体系的内容结构上,民刑不分,重刑轻民; 第五,在秩序的形成方式上,追求无讼。

(2)现代法的传统。从文化的角度讲,现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渊源主要有:

第一,社会主义的;第二,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第三,中国古代法传统。

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1.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的因素。

2.法律意识的作用,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不必多说。

三、两大法系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法的传统。这里强调一点:美国、英国属英美法系,但是在英国的某些地区,属大陆法系,如英国苏格兰具有很浓重的大陆法系因素,而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具有大陆法系的特征。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保留着大陆法传统。两大法系的区别:(68页讲到,“另外,两大法系在法院体系、法律概念、法律适用技术及法律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别”。)

(1)从法院体系来讲,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对三大诉讼是一块儿受理的,但在大陆法系有独立的行政法院。

(2)法律概念上,如大陆法系有“物权”概念,英美法系无此概念,而是用“财产”这个概念。(3)法律适用技术上,大陆法系常用的是演绎推理,英美法系常用的则是归纳和类比。(4)法律观念上也存在区别。第四节 法的现代化

(69页,根据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法的现代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内发型法的现代化和外源型法的现代法。中国法的现代化属外源刑法的现代化。)外源型法的现代化与特点:

第四节 法与宗教 1.法与宗教的联系 法与宗教的联系:

(1)法在起源阶段同宗教有着一致性关系,总是与宗教典礼和仪式密切相关;(2)在人类早期阶段,公共权力总是借助于神的力量来支撑;

(3)宗教同法的价值有某些相通之处,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包括“使人同善”。(4)法和宗教都是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体系。2.法与宗教的区别

(1)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2)产生方式不同;(3)调控范围和作用不同;(4)调整方式和实现方式不同;(5)形式不同。3.法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宗教对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司法;三是守法。

法对宗教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法对宗教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同教的工具和卫护者;另一方面,法又可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在政教分离的国家,法对各种宗教持中立态度,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第五节 法与人权

一、人权的含义

所谓人权,是指人的个体成群体,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为了自身的自由存在、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

(1)人权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

(2)人权的客体包括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和利益,最重要的基本人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3)自由是人权的内容要素,平等是人权的形成要素;(4)人权在本质上具有历史性。

二、人权的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1)应有权利(2)法律权利;(3)实有权利。

三、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注意:人权的确立,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取决于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信念。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1)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2)法是人权的体现和保障。与其他保护手段相比较,法对人权的保障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它设定了人权保护的一般标准;第二,人权的法律保护的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第五篇: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题部分

法律是由———制定和认可的。

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

法律规范是一种发达的社会规范,在逻辑』:遵循着——的公式。

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规范性调整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_________调整。

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__________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

一般允许型法律调整是按“凡________,都允许”的原则进行调整。

法律监督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内容三个要素。

单项选择题部分 法律调整是一种()。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A.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的和整体的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A.法的调整性职能

B.法的保护性职能

C.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消灭私有制

C.消灭剥削阶级

D.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

A.单纯的说服教育

B.必要的强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D.单纯的强制惩罚 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A.社会

B..个别

C.集体

D.共同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A.二

B.三

C.四

D.五

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得以统一的可靠物质保证是()。

A.共同的经济基础

B.共同的政治基础

C.共同的社会基础

D.共同的行为基础 在我国,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当是()。

A.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B.政策高于法,法必须服从政策

C.法高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

D.政策与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多项选择题部分

法与政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形式不同

D.调控的功能不同 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

A.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国家就有法制

B.有国家就有法治

C.有法制就有法治

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 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意识划分为()。

A.个人法律意识

B.群体法律意识

C.社会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

A.对事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对人效力 法的保护性价值实现的方式是()。

A.确认法律关系

B.惩罚犯罪

C.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D.分配社会财富

社会主义法通过以下()方面直接调整和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A.对劳动者的保护

D.对经济制度的保护

C.对生产资料的保护

D.对科学技术的保护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因为()。

A.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

B。它的对象是法律现象

C.它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D.它是多层次的意识体系 法的渊源具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分为()。

A.法的理论渊源

D.法的历史渊源

C.法的物质渊源

D.法的政治渊源 法的正式解释包括()。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官方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 法系 法律调整 法的创制 法律规范 法律关系 法学

法的价值 法治 法的实施

问答题部分

简述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试分析公平与效率哪个优先?

简述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的优缺点。简述法的外部特征。法律规范的概念及其特征。法的本质有哪些?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有哪些?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下载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 郑昌料第一章法学和法理学 重点问题 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习题 【说明】:本课程《法理学》(编号为05001)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简答题等多种试题类......

    法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法的形式特征:法是调整人们关系行为的规范、法具有普遍性、法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具有程序性 英美法系特点:以英国为中心,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

    (辅修)法理学_复习资料

    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是研究法律及其相关社会现象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性质: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 立法:一般又称法律制定。立法通常是......

    法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1 衡平法:英国14C后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而出现的一种判例法。2 法律义务: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

    法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二章 法律规则:在具体条件下为法律主体设定具体权利义务的行为准则(P29 法律原则:对法律之目的、精神、价值等所作的......

    部分法理学复习资料

    1、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何在? A. 具有阶级性B. 调整人们的行为C. 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D. 调节机制均为以义务为本位 2、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答:(一)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

    20111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 第一讲 法理学概述 一. 法学的研究对象及产生标志 (一) 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以法或者法律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其一,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