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9-05-14 04: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思乔

第二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典籍,哲学思想,道德礼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与文明,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道德反面看,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各种思想,引导人们向着健康,有秩序的生活迈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前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各种学说,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而最著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先贤提出的各种思想学说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在当前社会都是十分前卫的思想,如今也发展成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且在为人处世上也有得道之处,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简单数语,将诚信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唐诗宋词。。。阅读欣赏,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崇高天伦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追求物质利益至上,欲望,拜金,权利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昔日的传统文化一步步被淡忘,人们越来越崇尚“洋节”,韩剧越来越被追捧。。。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 我国的传统文化,曾经让我们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就算是近代,就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危难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依旧支撑着整个民族体系,让我们一次次不畏生死抵御外族入侵。我们失败过,但从不失去信心,从没有丢失信念。而如今,当我们挺过来时,当我们大步迈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弃之于脑后了吗?不行,绝对不行。

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于我们身上,作为现代文明之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那耀眼的光芒!

平面1402班 范亚文 指导教师:刘红波

第三篇:我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5/28 Thursday 目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3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3

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7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关键字:传统文化、精髓、爱国主义精神、和为贵。

文化对于每一个存在的民族是尤为重要的部分,也可作为民族信仰。然而我们的文化历经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然而关于文化的解释,众说纷纭。根据“文化”一词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意是指变化、生成、造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与“化”字均有了更多的引申意义。最初,“文”与“化”一直是分开使用的,到西汉以后,“文”与“化”才被经常连在一起使用,随后便逐渐凝固成一个词。但此时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用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并赋予其新义,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更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文”与“化”结合在一起构成“文化”一词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具、制度、道德、知识、科学技艺、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和手段来对整个世界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指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改造及其结果,即世界的“人化”。对于“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注: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文化的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文化在此获得了文明一词的所有内涵。这样来理解文化,我们就可以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本文所说的文化精髓,只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的精髓作为论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前,我们必须先聊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也令我们中华儿女引以为为傲。正是因为它鲜明的特征以及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深爱着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讲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从时间上来说,“传统”一般与“现代”或“当代”相对应,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或“当代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髓”被解释为“比喻精华”,所谓“精华”则被解释为“(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最辉煌的部分;(书)光华;光辉。”从“精髓”本身的内涵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又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但价值判断归根到底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及其生命力。因此,对于何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问题,我们既要看传统文化本身内容的内在张力,又要看其对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影响而产生的当代价值。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何为“精髓”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二是因为有些论者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宏论。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准不全,势必影响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继承、弘扬与发展。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的8个方面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谈其精髓。

1、大道至简。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

“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

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

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而站在国家、政治、社会、人、精神、事业、理想、矛盾等方面去分析,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又是另一种说辞:

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2、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4、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5、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6、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

“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7、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8、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其精髓可以基本概括为这样:(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之所在。

中国的民族精髓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髓。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髓的根本。

2、自由精髓。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髓。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髓。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髓的表现。

4、应变精髓。应遵循“八端八法”。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德行的体现。八法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天人协调的体现。孔子之后,《中庸》作者从理论上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是刚健有为的表现。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和与中”的中庸道德体现。墨家崇尚“尚勤、非攻”。法家、道家等各学派都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精髓的理念。

21世纪的世界,当今的时代主题已然不是“革命与战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变得淡薄。反而外来文化的侵略却是硝烟四起,在我眼中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单单是我们所使用的方块字,就能发掘深刻的东西。例如:思,心田里的人或者是物,往往是我们所四年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修身养性,而在修身的同时,我们也要跟着时代发展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反而我们重视的只是试卷上的红色字体。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而我眼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远不如学术界的深刻,却深有触动。

1、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古训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爱国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有“大家”才有“小家”,“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爱国精神从我国历史文化中各个朝代的兴衰起,爱国精神一直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它无法替代的位置,也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

3、百善孝为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2、仁义礼智信;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是其典型的崇尚思想,《论语》中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墨家也有关于仁爱、博爱的思想潮流。也是我们生活之中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大爱无疆虽然很难感受得到,但是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十八大中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4、和为贵;

无论是在国际外交方面,还是在邻里之间,或是在家庭之中。和的思想一致被认为是主流思想。也印证了时代的主题。同时在国际上,体现了我们大国形象。就像习主席在出国访问期间说到的:“东方这头狮子已经醒了,这是一只温和的狮子,文明的狮子”。这就贯彻了我们和为贵传统文化精髓。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等这也是我们民族鲜明的旗帜之一,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6、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总而言之,生于当代,在人格品质方面,儒家学派的优秀传统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而用法家思想约束我们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发扬并且传承,这是使命,也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有幸成为中华儿女,我十分自豪与骄傲,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文字,无与伦比的的文化底蕴,无与伦比的魅力。我深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其核心内容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备着育人的功能。正是因为这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我国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中学语文课增加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国人的视线又一次聚焦到“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上来。在社会实践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业等行业应用于经营管理中。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首先,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必须奉行科学健康的“扬弃”态度。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加以倡导、继承和发展,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并以新的时代内容补充、完善其具体内容。对于那些腐朽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则毫不留情地加以抛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科学技艺层面的传统文化,由于其日显经济价值,因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对待伦理价值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态度,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实际工作,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时代魅力。

其次,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种是以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前一种情况有两种表现,一是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一切都是传统的好,要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回归到“真正的传统”,即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应当回到古装戏里去;二是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起源于农耕时代的封建文化,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是没落的文化,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文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流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忽视了文化具有普适性的一面,即在任何文化中都存在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并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终还是倒向了文化虚无主义。

第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应当吸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在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提倡一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君子文化。在选人用人上吸取尚贤文化的思想精华,真正使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得到提拨和重用。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对于为政者来说,应当始终坚持做到“亲君子,远小人”。要做到这点,我们有必要加强耻感文化的建设,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武装人们的心灵。因为,君子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无疑有助于人们真正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但耻感文化的建设则是一种“精神法”的建设,它有助于推进人们行为的道德自律。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人在传统文化面前真的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但是,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等等,直接决定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就会如何对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要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去体现、体验和检验。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第四篇: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XXXXX学校

X年级X班

XXX

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上下五千年古国文明之精髓,蕴育了丰厚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以其独具的民族特性,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自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历代诗人墨客的传世佳篇,灿若云霞,好如繁星。这些佳作记录了我国各民族历代的劳动生活,描述了历史的风雨沧桑,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思想抱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前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各种学说,有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而最著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先贤提出的各种思想学说对于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在当前社会都是十分前卫的思想,如今也发展成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古代圣贤提出的思想,那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思想,我们还有生活习性之类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

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有了自己生活方面的习惯,比如,我们吃饭都使用筷子,这在西方国家是绝对没有的;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怎么来的?这些节日都是5000年历史里沉淀出来的最精华的文化所在,这些节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

我国的传统文化,曾经让我们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就算是近代,就算是我们中华民族收到危难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依旧支撑着整个民族体系,让我们一次次不畏生死的抵御外族入侵。我们失败过,但从不失去信心,从没有丢失信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

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人一代人的去传承、去弘扬。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我们学校教育和老师、家长及一切长辈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世界进入21世纪,社会的实现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与现实并存,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辉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越是民俗的越是永恒的,越是民间的越是优秀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第五篇: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言论传统文化

掀开历史的画卷,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国,饱经历史的风霜和岁月的洗礼,它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地域特征又有民族特征,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至今也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完整了,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了。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精神力量。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这个曾经引领着人类走向巅峰的词汇,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抛弃在精神的荒漠中去了,取代它的是一批又一批有着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传统文化在众人面前已渐渐褪去昔日的光环,在岁月变迁之后,它已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在角落里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很少再有人去触碰它。

传统文化之所以从古至今被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是被一代代圣哲先贤所探索,所研究,然后总结出来的,传统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汗水的凝注。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后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国家软实力象征的一部分。显然,这就需得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借鉴,同时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落后文化也都打着交流的幌子被传入到了我国。往往落后文化更被国人所看重,所熟知,这就严重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中的地位,影响着国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近些年来,国外的“平安夜、光棍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在我国可谓是热火朝天,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幼童学生都存在这样数见不鲜的现象。而相比之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却慢慢被人们所忘却,他们中有些人不再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外国节日的新鲜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只是凤毛麟角,远不能赶超别国。这也就造就了这样的笑话“端午节是韩国的传统节日,屈原是他们国家的诗人。”在美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在保护自己国家传统文化方面,就做得比较完善。他们颁布了相关法律,执行部门也是严格执行。再者就是从源头上去传承和创新本国的传统文化。他们把传统文化知识落实到教育中去,引领国民在学生时代就有正确的文化观。他们也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文化演讲、文化宣传、文化知识竞赛等来发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而我国相比之下却是九牛一毛,小乌见大乌,许多知名作家、学者、教育者都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难登大雅之堂,更是不提倡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去。怎样去扼制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去思量,去警醒,去践行。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但它的影响作用却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书籍、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文字、传统乐器、传统绘画、传统刺绣、传统运动、传统交通工具等表现形式。如今,只有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被真正的传承下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又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即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积极的去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位在校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在校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级:农检13-1班

参赛人:陆杜鹃

下载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与悠久的文明史。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3亿,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交织着现......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12幼6王兰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富东方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国学中便完美的呈现了中古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学校:平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作者:耿明辉指导教师:姚现品时间:2014年4月25日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孙艺源 泱泱大国几多载,一脉相承五千年。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种文化长久不衰并且时至今日仍然在继续传承,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华夏五千年,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也有许多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源,也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大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黄河与长江的孕育下,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还有游子们每逢......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