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 提高旌德农业综合效益
树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 提高旌德农业综合效益
旌德县是一个山区小的农业县,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多种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畜牧、多经、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无公害水稻、茶叶、竹笋等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规模,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方向发展,苎麻、蚕桑、肉牛、生态养禽已成我县的特色农业的内容之一。但是农业的规模效益差,主要农产品的量受县域面积的限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从旌德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旌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有机、精品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它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着手点,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它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它的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它的特点是精、特、安全,它的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
(一)、走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之路适合旌德资源有限、家庭经营、特色明显的农业生产条件
旌德素有“七山二分半田”之称,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平均耕地水平,人口14万,是最具典型的人少地少的农业资源小县,随着人口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区域,要维持“小而全”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格局,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反而使一些优势产业既不能增量,更无法增效。因此要创农业新优势、上新台阶,必须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的路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效益。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开发了特色传统农业,创出了苎麻、蚕桑、肉牛、天山真香茶、茭白、竹笋、高山蔬菜、特种养殖、生态禽养殖、无公害大米等名优特产,已经开始向具有旌德特色的以名特优取胜的农业路子方向发展。通过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将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农业生产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激烈,我国许多农产品结构雷同,更加剧了竞争。一方面是来自国内的竞争,随着农科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优高农业”发展较快,许多农产品出现大量滞销,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效益低下。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会逐步加剧。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将要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我县农产品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的竞争策略,使我县农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三)、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更讲究营养、方便、安全,对“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经常可见优质名牌的农产品,即使价格较高,也供销两旺,而造成局部过剩的往往是低值的“大路货”。农产品流通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地摊市场”转向“批发市场”;从“集市农业”转向“超市农业”;从“期货贸易”转向“电子商务”。三大转向对今后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向更精、更特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特色的、有机的、精品的农业不但是现实上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具有独特的基础条件
旌德是一个山区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我县污染企业少,绿化程度高,常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第二水质纯净,我县是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山泉四季常流,农业灌溉水多为泉水、山塘;第三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分化物为多数,砂壤、质地轻、渗透性强,有害物质分解、降解、流失快。
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日照1972小时,日照率45%,太阳能辐射总量113.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5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水、光、气、热满足了一年2-3熟;由于复杂的地形,山丘冲畈相间,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因而亚热带、暖温带生物群落兼有,即门类不少,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农业栽培作物有27科300多个品种,饲养的动物有8个科40多个品种。苎麻、甘蔗、茶叶。蚕桑、茭白、线椒、豆薯、生姜、黄牛、刺胸蛙、甲鱼等在省内外闻名遐迩,野生动植物更为繁多。
在全国经济战略中又处于中部开放地带,紧联黄山,又是苏浙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三、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重新定位和选择新的策略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模式,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高起点、高定位发展目标,高标准实施发展规划;按照“扬传统,重创新”、“品种特,产品精”、“先做强,力求多”的发展战略,来切实搞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规划,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带动全县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扬传统,重创新”——建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苎麻是旌德的传统产业之一,九十年中期开始,通过扩大面积、改良品种、发展苎麻纺织业、建立优质苎麻基地等措施,近几年开始实施优质标准化生产,苎麻成为我县的第三大作物和主要农业产业。苎麻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有它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的也是可持续的。因此,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中,既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开发,如茶叶、蚕桑、花生、茭白、水果甘蔗、黄牛、小杂粮等传统产业,要通过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传统产业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新兴农业产业的引进、开发和培育,十分重视新品种和高科技的推广应用,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农业基地,不断为旌德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品种特,产品精”——实现特色农业精品化。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核心内容是“精、特、安全”四字,特色农产品是发展精品农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确定一乡一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发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拳头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响品牌,创造出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社(合作社)一品”的经济新格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一品化”活动持续实施。在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加快产品的精品化、有机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注重高科技的应用,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精品农产品的产出率;二是必须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按精品农产品的要求制订统一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从生产、管理、加工各个环节严格按标准化实施,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精品农产品;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现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精益求精,确保精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先做强、力求多”——推进精品农业产业化。旌德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条件具备,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也就是说不能只停滞在小面积、小范围的试验示范中,要用产业化的理念来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高效益的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在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多、大、全”与“强”的关系,一方面精品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实施。产品不在多,但要精;产业不求全,关键要有优势;产值不在大,根本要有高效益要把做强产业放在首位。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从而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在培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首先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水土,促进生态平衡;其次要推广农业生态良性化的种养模式,优化用地、用水结构,合理选用农业投入品,减少污染,推行保护性耕作,有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确保特色农业工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实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农业系统工程,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全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加强科技服务、财政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等体系建设,为精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作基础,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科技,要确保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十分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县要继续完善以“农技站+农科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模式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站创办科技示范场的形式已经实践检验,符合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推广中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良种化工程。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生产精品的前提。我县苎麻产业的发展就因为本地苎麻品种旌德青品质好产量高而得到客商的青睐。我县的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等许多产品具有品种优势。从中可看出要把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必须开展良种化工程,首先是引进良种,这是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根据实际,我县许多名优特产是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如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花生等等,通过几百年至多年的种植养殖,已经开始退化,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提纯复壮工作,这也是良种化工程的当务之急。二是无公害化工程。全面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目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已有大米、竹笋、灵芝、茶叶等多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今后几年要结合优势产业规划,在所有优势农产品生产中推广无公害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面安全。三是标准化工程。我县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茶叶、水稻无公害、苎麻标准化生产,在我省领先,是省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县,目前要做好花生、梨、李、桃、茭白、果蔗、线椒等的标准化生产。我县要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制订好优势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做好全程化监管,以基地带动产业,从而确保农业出精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2、财政支撑。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现在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不想从财政掏钱来解决农业问题,任何好的良策,都只能烟消云散。精品农业的建设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拓宽支持领域。提高投入农业的比重,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资金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①技术推广、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②突出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按现代农业要求配备设施、设备,保证建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的实现;③扶持培育能带动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市场。要重点扶持带动本县农户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完善与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政策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
3、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组成合作组织,共同开拓市场,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发达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协助制订并实施农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并统一出面打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水平生产要素,着力培育我县地方主导产业,使地方特色产品不断壮大;再一方面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企业和农民之间构架起桥梁,协助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协助企业组织生产和收购产品,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我县已有了合作组织建设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根据我县农村现状,开展合作组织建设要采用“分步走”策略:一是坚持多形式兴办。只要能提供服务,带动农民促进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不管是什么形式,以什么方式联合,都应给予鼓励。二是坚持多渠道兴办。可通过一技之长的农民、农技人员和国家涉农技术部门领办,形成多元化格局。三是坚持多层次兴办。作为农民自愿联合的自我服务组织,可建在村一级、乡一级、县一级,也可跨领域不断联合,跨专业、跨行业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乃至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问题,为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典范
秀兰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科090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在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系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通过详尽剖析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对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业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已加入WTO,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农业的现代化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领域,实现农业的“战略产业”地位[ 2,3]。纵观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从过分迷信技术力量和人定胜天盲目执著的现代石油农业到追求“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的有机农业,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肯定、摒弃和吸收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不断再认识、科技手段和开发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环境观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当前,世界农业和农村发展主要面临四大难题,一是食物安全,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十分严峻,具有长期性;二是安全(质量)食物;三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四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4][ 1]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脱离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中国便进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强调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的“三宜”耕作原则,也即“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 [ 6,7]。然而,传统农业是建立在人类过分崇拜自然、被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仍隶属于生产力相对稳定而低下的农业范畴。传统农业以人畜力为主,技术基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决定了其经营分散和规模狭小的特点,势必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合理利用,导致农、林、渔生产结构上的不协调,最终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生长素、转基因技术等,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食品污染、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现代农业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替代农业研究运动的推动下,旨在探求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生态农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有机结合,适度合理的投入技术和劳力,运用种植业和养殖业食物链的网络来达到资源的多次增殖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生产潜力的深度开发。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三方面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常规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技术障碍,食品质量和安全已经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进一步严格监控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顺应世界有机化的发展潮流,真正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在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摈弃传统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有机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博大精深的环保文化内涵,开发有机食品不仅是实现环保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障。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总额1995年为30万美元,1997年达到800多万美元,1999年又猛增到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可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 8]。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往的配额、许可证、关税等国际贸易壁垒正在逐步取消,而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则呈日益增强的趋势。“民以食为天”,在消费者环境意识大大提高的今天,“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其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我国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如下战略意义:①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能源危机、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②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妇女加入到有机生产体系中,提高妇女社会经济地位。③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促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避免因长江、黄河上游重要功能区的环境破坏,保护西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基因库。④有利于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9]。
可见,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客观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一方面可以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2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1994年OFDC的成立,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必要的现实条件和技术支持。1999年OFDC顺利通过欧盟和美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专家对OFDC有机认证的评估,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有机食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有机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2000年为180亿美元,2006
年根据OrganicMonitor的数据达到了386亿美元,是2000年的两倍。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再者,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国内市场自2000年启动以来,增长迅速,2006年销售额达到56亿元,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较小,污染相对较轻,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这为我国加快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转换,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此外,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过适当的技术培训,很容易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生力军。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策略与前景展望
3.1 中国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
(1)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去。
(2)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我国可以借鉴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专家提出完善理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参与探索实践等,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以获得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来推进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发展。
(3)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有机农业是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成熟的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以定期的咨询服务为依托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导致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过分干预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人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
(4)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业技术。我国必须尽快弥补“有机农业技术专业化”空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为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依托。目前有机农业正面临着基因工程、污泥利用、辐射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及其自身技术的持续性问题[ 10],我国必须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能力,提高认证机构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国现有的认证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3.2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景展望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经济与环境的互动必将推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有效结合,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市
场国际化进程,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限制,加速我国农业产业的战略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我国必须以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性调整为契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品种质量的整体改善与提高,认真总结和发掘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转变,大力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研究,尽快建立有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实现科研、服务、生产、贸易一体化;同时顺应世界有机化潮流,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开发有机食品,促进有机农业向产业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的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1]。
[ 1 ]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5.[ 2 ] 钦佩等.生态工程学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0~72.[ 3 ] 张壬午等.论农业生态工程[J].生态农业研究,1998.6(1):14~18.[ 4 ] 吴文良,孟凡乔.国际有机农业及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探讨[J].中国蔬菜,2001(3):3~7.[ 5 ] 卞有生等.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9~75.[ 6 ] 宗良纲等.我国传统农业持续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2):
42~47.[ 7 ] 席运官.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1):55~58.[ 8 ] 朱玉龙.有机农业、有机产品与质量认证[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7):13~18.[ 9 ] 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1~4.[10] 陶思明.中国的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化发展[J].环境保护,1998,(4):38~40.[11] 程国强.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J].世界农业.2000,(5):3~4.
第三篇: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全球农产品贸易和消费也出现两个新走势:一是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二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更刺激了欧洲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已经习惯了工业化农业的人们,现在前所未有地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目前全球的农业发展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的常规农业,追求的主要是数量目标,常规农业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形式;另一种是拒绝使用化学合成物的有机农业,这一模式以生态为目标;第三种模式是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这一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双重效应。与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食品也可大致分为普通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90年代初,日本和欧美国家就兴起发展有机农业的热潮。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88的《农业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有机农业问题;随后,又制定出有机产品的标准,并且已经正式实施。德国、丹麦、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早就积极从事有机农业,并实施鼓励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由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尽管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传统的食品高出50%以上,但市场销售额将会不断上升。专家预测在今后10年内,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安全壁垒。如美国对我输美蔬菜实行HACCP体系管理,日本也将于今年开始实行;《欧盟有机食品法规》规定,2002年出口国如果没有建立与欧盟要求相符的有机食品保证体系,将被列入为第三国,断绝出口途径。其实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受到资源条件限制,有机食品自给能力很低,主要靠进口。如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60%、70%。美国所需的有机食品80%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我国是世界头号水果、蔬菜生产大国,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果蔬出口仍是小国,达不到总量1%。如何由果蔬大国变为出口大国,关键在发展有机食品。我国具有开发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一是蔬菜产业属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价廉,与发达国家相比,蔬菜产品具有生产成本低的最大优势;二是我国很多传统农业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有机
农业生产;三是我国许多山区、边远相对落后地区及广大西部地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或农药,利用这些自然优势,这些地区很容易转变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四是我国生物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可以通过常规选育,开发成为有机食品。日本贸易官员认为,有机食品是今后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最有前途、最有附加值的产品。但想真正利用加入WTO这一历史机遇,促进有机产品发展并融入国际市场,当前必须尽快制定国际上认可的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实际与国际接轨。把握机遇,发展有机食品生产,不仅可明显提高中国食品出口档次。西部开发战略中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有机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典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总额1995年为30万美元,1997年达到800多万美元,1999年又猛增到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可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一要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
二要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我国可以借鉴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专家提出完善理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参与探索实践等,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
三要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有机农业是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成熟的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以定期的咨询服务为依托而不断发展壮大
起来的。目前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导致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过分干预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人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
四要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业技术。我国必须尽快弥补“有机农业技术专业化”空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为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依托。目前有机农业正面临着基因工程、污泥利用、辐射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及其自身技术的持续性问题,我国必须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要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
有机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典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总额1995年为30万美元,1997年达到800多万美元,1999年又猛增到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可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一要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
二要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我国可以借鉴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专家提出完善理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参与探索实践等,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
三要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有机农业是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成熟的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以定期的咨询服务为依托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导致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过分干预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人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
四要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业技术。我国必须尽快弥补“有机农业技术专业化”空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为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依托。目前有机农业正面临着基因工程、污泥利用、辐射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及其自身技术的持续性问题,我国必须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要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
第四篇: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云和县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强化工作考核,根据《云和县2018乡镇(街道)和部门综合考核办法》要求,特制订云和县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考核内容及考评办法
(一)责任落实(10分)
1.落实农业统计主体责任及时上报责任人员变动情况(10分)。各乡镇(街道)明确农业统计工作分管领导,农业统计业务有专人负责,如分管领导及农业统计业务员发生变更,及时调整并上报农业局备案。
考评办法:查阅相关文件,未明确不得分,未按要求配备农业统计员不得分;分管领导及农业统计业务员发生变更未及时调整的扣5分,未及时上报农业局备案扣5分。
(二)农业统计(70分)
2.建立健全农业统计工作相关工作机制,落实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10分)。建立乡镇(街道)农情上报工作机制和落实农业统计上报规范化机制建设工作要求。
考评办法:查询相关文件、未建立不得分,未落实酌情扣分。
3.定期上报农业下发的业务报表(10分)。根据业务工作要求,乡镇(街道)开展定期农业业务统计工作,每季度定期开展农业产业数据的上报工作。
考评办法:未按时上报,逾期上报者扣5分,扣完为止。4.农业产业发展情况(50分)。各乡镇(街道)当年农业产业产量(包括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增长率。
考评办法:根据统计局年终上报系统,评出综合增长率最高的乡镇(街道)得50分,其他乡镇(街道)根据排名先后酌情扣分。
(三)信息报送(20分)
5.及时报送农情信息,包括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先进工作经验(20)。乡镇(街道)及时报送农业工作信息,每月2篇。
考评办法:此项以农业局办公室收到的信息统计为准。每少一篇扣2分,扣完为止。
三、组织实施
考核由农业局统一组织,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阶段性考核为主,采取查台账,翻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考核。
四、考核评分
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考核总分为3分,云和县农业局将按照县考核办统一部署,根据各乡镇(街道)工作落实情况打分。
五、附则
本考核办法由云和县农业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市级特色效益农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是指县财政统筹市级以上财政用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按照 “统筹整合、突出重点、规定用途、县乡负责、市县监管、绩效评价”的原则管理使用。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市级以上财政切块资金、市级财政集中资金和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组成。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
第四条
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我县中药材(青蒿)、草食牲畜(山羊)、林果(青花椒)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并用于以下内容和环节: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包括优势品种及良种引进、繁育,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良繁场(站);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补助。新建或改扩建种植养殖基地,包括品种改良、种苗购置和土壤整治、农田水利、作业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业设施购置、农业基地创建补助等;
(三)循环农(林)业建设补助。包括循环农(林)业所需设施设备购置、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等;
(四)产业链建设补助。包括农(林)产品整选、包装、冷链、物流、初(精)加工、厂房建设、市场营销等;
(五)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的贷款贴息;
(六)农(林)业市场体系建设补助。包括农(林)业主要农产品营销网点、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等;
(七)农民互助资金组织资本金补助;
(八)休闲观光农(林)业建设补助。包括人行观光便道修建、采摘工具购置、环境改造、宣传等;
(九)种植养殖集成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等技术支撑;
(十)社会化服务补助。包括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管理、工厂化育苗(秧)等;
(十一)产业风险金和农业保险补贴。
第三章
补助对象和补助环节
第五条
专项资金补助、贴息对象为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协会)、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经纪人、良种繁育场(站)及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等。补助环节为贷款贴息或种子、种苗、购种补贴、设施设备补助等。对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并带动农户增收的农业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协会)、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申请享受财政资金补助或贴息项目时,申请补助总额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市级及市级以上另有规定除外),且支持环节不超过3个。
第四章
资金安排、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级以上财政切块资金和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由县本级审批、执行、管理。补助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协会)的资金不少于市级切块资金的50%。由县财政局根据资金使用类别和结构,会同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林业局、县供销合作社、县扶贫办等涉农主管部门编制本县市级以上财政切块资金和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使用方案,报县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方案须明确资金分配原则、补助标准(比例)、项目申报评审机制、项目竞选流程、部门工作责任等。县级各涉农主管部门必须围绕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建立当年及中长期项目库,并送县财政局汇总。项目申报原则上在项目库中筛选,按程序评审公示,并报县政府同意后上报;未进入项目库的,不得作为申报对象;项目申报不得重复,对同一个项目需叠加政策支持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行文报县政府审批后再申报。项目确定后,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实施单位及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包括补助对象、实施区域、具体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概算及来源情况、财政支持环节、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实施方案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县农委、县财政局会审,报县政府审批,由县农委和财政部门下达批复后按程序组织实施,实施方案和批复送县财政局备案。县级资金使用方案和项目汇总实施方案报市财政局和有关部门备案。通过竞争立项,积极争取市级财政集中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重点产业的贷款贴息、产业链建设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其资金使用方案由市级审批和管理,县级负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