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4: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南太武实验小学 查远荣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案例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 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第二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 除法的初步认识 ” 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 “ 表内除法

(一)” 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建立 “平均分 ” 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是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 4 盘的实例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 除法 ” 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肯定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 “ 消化不良 ”,因此我稍稍改变了一下情境图,吸引学生兴趣,但总体始终围绕 “ 让数学从学生口里说出来 ” 的设计理念进行的。教学片段: 探索新知

1、学习例4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兔、小猴和小猪四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兔、小猴和小猪四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12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12个桃子),这四只动物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四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12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4份时,教师出示4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二: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桃子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16÷2=8”进行巩固。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16÷2=8”的意义。

③对比列式

若要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个? 师: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为什么除以3?

师: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④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在整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他们敢说、爱说、并且能说;学生的 “ 说 ” 贯穿于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培养,学生能说会道,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时数学知识就应通过学生的口说出来,而不是通过老师的口硬塞给学生。“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 这个环节是我在设计时的重点,就想突出 “ 知识让学生有效的说出来 ”,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理想,是整节课的亮点。但是整个环节,教师提的问题还是挺多的,问题的广度在于精,但多而繁琐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选择依赖于老师问他们答的模式,缺乏主动思考。所以我觉得整堂课可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当然,我觉得本堂课中还是有有特色的问题链,比如: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还有针对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意义的问题组: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这些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教学完例题之后及时的、有层次的安排对比的练习,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利于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中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有效地说,首先学生在我设计的 “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老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 这样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下说出了新的计算方法 ―― 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

第三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练一练”题1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设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教学片断】:

学生被分为4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第四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许桂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2-15例

1、例2及P20练习三(1、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 5

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1、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2、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2012年7月3日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 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

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四课时)——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在沟通......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50例5,例6,“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会正确读写除......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近平均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吗?(熊猫),熊猫最喜欢吃?(竹笋) 2.引出情境:小熊猫请同学们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