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论文文档
本色、简约,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小学语文课到底怎么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惊喜地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变朴实了,语文仍姓“语”,小语还姓“小”。本色、简约,乃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关键词:本色、简约、语文教学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曾经目睹过许多花样百出,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有时连即时表扬也那么整齐划一,全班学生一齐鼓几下巴掌,然后翘起拇指来一句:“你真棒!”训练有素,让人学恐不及。随着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大力推广,教师鼠标在手,学生几乎成了电影观众,让我这个在偏僻农村教书的语文老师感慨万分,也一度陷入困惑,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小学语文课到底怎么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惊喜地感觉到,如今的语文课堂变朴实了,语文仍姓“语”,小语还姓“小”。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本色、简约,乃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也是我二十年来努力探求的教学境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减负提质”的呼唤中,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豪华落尽见真淳,回归本色、简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呢?
一、本色语文
李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道得是自然风物的美。而洗净铅华,素面朝天的语文课更是一道美丽的自然山水。语文课应当有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语文姓‘语’,就是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基本任务去统一语文的其他各项任务,即以真正的“文道统一论”取代“文道二元相加论”。小语姓“小”,就是要我们注意教的是小学语文,强调启蒙阶段教学目标的基础性与阶段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以读为本,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感受母语文化传承的人文精神。
1、扎实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其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要让他们在听话中习得听话,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在习作中体验习作。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实践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切不可将语言文字孤立开来,一味灌输那笼统散乱,纯粹性的“语文知识。”更不能烦琐机械地进行大规模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非但得不到语文素养,就连真正的语文能力也成了空话。衢州市名师任爱晓老师上的语文课让人感觉很真实,她十分重视低段的生字词教学,强调生字词的读写指导及运用。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扎实而高效。
2、注重课文的朗读。语文的味儿应该在朗读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课不读熟不开讲”,我深表赞同并力践行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三次读文”,即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如初读课文时,我会提出要求: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安排字词的学习。随后进行二次读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点拨交流,创设多次朗读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三次读文,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脉,即把“厚书读薄”,读出文中蕴含的意味。
有感情地朗读不能停留在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在浅层面上操演动作,迎合教育时尚的改头换面。在阅读教学中,在强调多元感受的同时,进行初读、略读等的规范训练,扎实抓好字词感知的训练,搞好基础的积累,以良好的感知来促使理解的深入和品评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坐井观天》,本人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倾听学生的初谈感受,感受青蛙的无知和浅薄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抓住“青蛙笑了”和“小鸟也笑了”中的“笑”字,体悟“笑”所蕴含的不同内涵和意味。
3、注重文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文本总会表达出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如何理解、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将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如《落花生》一文,教师肯定了学生做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人的追求,对孩子们的回答予以褒扬。实际上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并没有错,而问题在于这并非是文本的价值所向。尽管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但我们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慕虚荣、默默奉献的人。树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人文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社会宏扬和提倡的。
4、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主要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现出语文特有的人性。张庆先生说:“小学生阅读的一篇课文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如二年级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有的说喜欢小柳树,因为她长得美;有的说喜欢小枣树,因为她性格温和,宽宏大度;有的说不喜欢小柳树,因为她傲慢无礼。这是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小柳树前后不同表现的比较。有的学生说:“小柳树知错就改,也值得我们学习。”解读文本,教师不仅要读出自己的体验,更要读出孩子的体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文,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
二、简约课堂
张庆先生说:“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八个大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排除依附在它身上的诸如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等,但语文课的本质绝不是这些种种“外加的责任”。从语文角度讲,追根究底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语文训练角度阐述,听说读写是其根本能力;从培养目标方面说,也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即“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培养出能够“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学生,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吕叔湘先生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语文课堂上删繁就简,轻装上阵。
1、简朴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学会“减法思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陶行知在1999年的《新教育》杂志中就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自己的课深入学生心灵,必须敢于舍弃,这是一种智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廉颇与蔺相如闹不和时说的一句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我以此为切口引发学生思考: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皮子再三立功的吗?提领顿毛,激发学生寻找依据,深入研读文本,从而勾勒出一个有勇有谋,行事果断,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从而走进文本人物的灵魂中,使学生与文本人物融合统一。简言之,简朴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找准点,拉好线(预设好有效提问),画好圆(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2、简要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起:“快五十多岁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一是对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如教学老舍的《猫》,扣住“大猫古怪”,“小猫可爱”,文章就主线分明了,教学内容也简明扼要了。二是课内外资源应有机整合。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脽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衢州名师张鸿萍老师上的《三打白骨精》一课,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课始,她没有向学生介绍《西游记》中的人物,而是调查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有哪些绰号。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报出了“美猴王、弼马温、孙行者、齐天大圣„„”谁都知道,如今电视媒体、少儿读物那么丰富,学生们没有不接触过《西游记》的。我的孩子三四岁左右就开始看《西游戏》,动漫版的、人物牍的,其熟谙程度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这省却了教师多少口舌。在教学孙悟空一打白骨精的段落中,有孙悟空、白骨精、唐僧三个人物的言行表现。张鸿萍老师紧紧扣住孙悟空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把孙悟空嫉妖如仇的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
3、简练的教学方式。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的人。张鸿萍老师的《三打白骨精》没有精美的课件,只是一首动漫《西游记》的片头曲《猴哥》便立刻把听课的全体师生带入教学情境,她的课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些体验缘于课的“简单”。唯其“简单”才“轻松”;唯其“轻松”才“快乐”。我本人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课件,只是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在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后,让学生说说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描述让我惊喜。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了蓝蓝的天空,白白云朵、绿绿的草地,鲜艳的花朵,还有一望无边的田野,大自然多么美啊!青蛙高兴极了,说:“谢谢您,小鸟!”
“简约的语文是一首精巧的诗。”简约,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机生成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简约,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幸福一些。
崇尚本色、简约,简简单单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其实并不简单,这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素养外,还要在认真钻研文本和吃透学生上狠下工夫。只有吃透了文本,吃透了学生,才能突出重点,摈弃繁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从而上出本色,简约的语文课。
第二篇:语文论文。doc
语文的预习和提问的重要性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要想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学生要想乐中学,学而有所得。那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节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深化所学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转换成一种能力。那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师在课堂中要精于提问。因为:
一、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预习课文一直是老师们所提倡的,但也有些老师认为学生预习了课文,上课就没有新鲜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预习是让学生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那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只有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课文,才能让学生对该课文有一些的了解,有一些的感悟,有一些情感的熏陶,并在预习中有所质疑。只有在预习中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这样学生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因为学
生预习时看过课本,勾画出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黑板上的板书,在书本中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再记。上课时,着重记一些书本中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那一部分知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当后来翻书时,才发现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再记。这种盲目性的听课,事先没有预习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质量。
二、课堂的提问
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由于课前学生对该课文做了一定的预习,才使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该课堂中有可能形成。因学生对该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一定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对该课文的一些看法和疑问。但仅预习中的一点点
质疑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为了服好这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还应该设计好各种诱导启发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但却又很难用精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了课堂提问,掌握了课堂提问的艺术,那就掌握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精巧设问,它不会使问题的思考成为学生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欢乐和享受的提问,那么学生在这种欢乐和享受的课堂中,不仅仅能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把在该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和诱导性,那么学生就善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该课的新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肯定是朝气勃勃;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毫无意义,或是哗众取宠,只是让学生作一些简单的“问”和“答”,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不以为然,而是教师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找所谓的“知识”,想想这所谓的“知识”能转换成一种能力吗?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如何提问,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提问,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从多个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避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促进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质量。质疑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
第三篇:语文论文
课堂因“活”而精彩
传统认为,教师一直都是知识的复制者和给予者,他掌握了知识的解释权,成了教学的主宰,自然,学生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然而,在一片课改呼声中,我们如果还这样做,必然限制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扼杀孩子的灵性。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它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关注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站在时代和人性的高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探究,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课上“活”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引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觉深入地自主探究。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有三性: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面对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面对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和教参,更要从模式化中走出来。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如果教师将课文作详尽地讲解和分析,必然走进“填鸭式”的死胡同,学生也难于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教学伊始,我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双龙洞的情况,忽然一转,与他们共同回忆起不久前与学生到家乡龙湖参观的情景,亲身的体会让他们兴味盎然,正是悱愤之时,把学生引进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文章的描述融合在一起:想想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借用?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在完成读写迁移的同时,体会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游记的写法。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到双龙洞入山时迷了路,按文章的叙述,你还有什么办法吗?是什么根据?(沿着沿着溪流而上,因为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课文教学生活化。又如,教学《跳水》一课,文中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往水里跳,救了孩子,教师立即问“假如你在现场,你能急中生智一下吗?如果有,题目还是《跳水》吗?”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可行的、不可行的,也改了不少题目,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在投入地探究。
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有勇气主宰自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式”,多一点“唯我”,才能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才能实现师生的人格相遇,使语文教学时时擦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常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允许并期待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才有个性可言。
二、团结合作,让学生发现自我,把文学“活”
《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既注意个性的差异,又注重集体效应。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焕发生命力,在愉悦的时空中,自我学习,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感受集体的力量。
1、善待后进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少些批评指责,多些鼓励帮助,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条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学习讨论中。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中不时受同学的哄笑,但我不动声色耐心地等这位同学读完后,高兴地说“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你看,他把大家易读错的‘啸’字读好了,‘风调雨顺’的‘调’字读准了,了不起!”大家服了,这位同学也乐了,此后,只见他热情高涨,提问频频举手,小组讨论,踊跃参与,自信让他自觉与集体完全融入。
2、鼓励多质疑。“孩子心里有千般问,有十万个为什么。”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无论什么问题,不管多大价值,都应细心呵护。如学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老师让学生先个人质疑,提交小组删选,老师选择有个性化的问题:“地道多难挖,没其他办法吗?”“如果中间出了叛徒,都把地道说得一清二楚了,怎么办?”„„老师又把这些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或自找同学讨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问题解决了,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在质疑----合作中,既悟文,又悟意,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得以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的同时,让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还学生“自我”,从而涌动“百花齐放”的春潮。
三、勇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灵性,把情激“活”。
《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情有意是教学”。作为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同时唤起学生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课伊始,师生一起回忆周总理生前的一些事,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敬佩,然后以《生命的最后时刻》一文揭题,教师声色凝重地读课题,把学生带进哀伤的情境,再让学生读一读,仔细体会并回答“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实现了课伊始,情即生。接着让学生披情入文,尽量把自己对总理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情感迁移。课中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朗读,为断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生生互动,心心交融。此时的课堂已为再是单纯地理解课文,更多的是在情感的交流。
又如教学《丰碑》一课,开始学生对“丰碑”一词并不知其意,但教师也不急于去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文中牺牲的是谁?是怎样牺牲的?”让学生意识到他的结局与他的职务是多么地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矛盾,与作者回忆起发生在雪山上的一幕,受到作者情感熏陶后,在情景交融中,从形神两方面品悟“丰碑”的真正含义。
面对古今中外文采斐然、情性灵动、思想璀璨的名家名篇,假如教师只是按步就班地照本宣科,假如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上不善于创新,要想博得学生的折服是不可能的,只有动之以情,教师带着审视创造的目光,把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此打动和感染学生,善于创新,表达真情,教师就会有胸怀去包容学生的天真浪漫,课堂才能绚丽多彩。
可见,课堂中的“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学习才有生机,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有兴趣,个性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就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凸现。
第四篇: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摘要】:由于农村学生受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课内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在淡化,甚至有不少学生产生了“语文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想法。因此,我觉得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无从谈起。所以,如何培养、提高农村初中生阅读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阅读
兴趣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没有形成课外读书的习惯,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体验。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藏书少,没有像样的图书室,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再加上农村初中大多还是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机会积累、感悟,缺乏灵性、悟性和创造性。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读书非常被动。除课本外不愿读其他书,或是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阅读技巧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随着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尤为重要。
(一)、向学生介绍一些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大致了解要点。
⒉精读法: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⒊默读法:就是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
(二)、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的兴趣。1.阅读的要求要适当
在启发学生阅读初期,重在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学生碰到喜欢的书籍时,总喜欢一口气地把书读完,满足内心的渴望。如果在学生刚有点读书的兴趣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阅读的兴趣便会减少,甚至会把阅读误认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学生阅读还没形成习惯之前,可以尽情地鼓励学生去阅读,轻轻松松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喜欢阅读,能自觉地去阅读时,可以通过做书签、摘抄让你感动的语言等方式诱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样阅读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此时做笔记就成了爱好而非包袱。
2.阅读的内容要宽泛
阅读是个性化的一种行为,学生喜欢阅读什么书籍,由他们的兴趣决定,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必做过多的干涉。如果一味地强调要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势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提供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家庭藏书量不多,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喜悦,并接收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另外,同学间也可交换图书,资源共享,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节假日期间,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附近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有条件的还可以网上阅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四、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不给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感觉到沉闷,自然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繁琐的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的潜在智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五、开展读书活动,促进阅读兴趣。初中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开展各种读书活动:1.在班级设立“读书之星”。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评选5名“读书之星”,予以表彰。2.读书笔记展示。学生定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推选五份优秀读书笔记,在班级展出,让全班学生参观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3.讲故事比赛。每周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上台。4.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或一本书,或就某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方式。而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所以,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各种条件,积极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教师要从我做起,多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使学生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胆创新,总结经验,认真阅读新《课标》读本,切实钻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第五篇:语文论文1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
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利用表演教学,第一是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狼的凶恶和羊的可怜,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做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时,提示学生将狼凶恶的样子和羊可怜的样子表演出来。学生们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细节表演上更是一组胜过一组。实践证明,表演使孩子们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
四、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放低沉的哀乐,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老师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其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接着放映课文插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细看各个部分,从人物的服饰、仪表联想他们的身份、爱好;从人物的举止、风度联想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最后结合课文讲读,使学生对人物的品格、精神风貌获得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一束鲜花》一课时,教师准备好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磁带,在上课之前用音乐导入,这样就可使教学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当“我”看到小男孩跪在母亲坟前,心里想到了什么时,可播放《天下父母心》的歌曲,教师可跟着音乐轻轻朗诵歌曲,使学生通过歌曲内容去理解“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各抒己见,有的还引用了歌曲中的歌词来回答老师的提问。电教手段的运用,成为课堂中化难为易、激发情感、掀起高潮的重要手段。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材的实际特点,抓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