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班级:思政13-1 任课老师:杨金玉 姓名:吴婉婷学号:*** 成 绩
从词看李清照人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十分有文学修养。其次也因独特的风格广为传诵。其次包含着李清照各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得曲折委婉。从她的词中我们可以真实的了解李清照,真实地感受李清照在人生各时期情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李清照的人生。
首先,我们从李清照三首十分著名的词:《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入手分析。来更深地了解一下李清照在各个时期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李清照在各个时期人生的际遇与跌宕起伏的人生。这三首诗各有特点,都是李清照不同时期内心情感及生活的写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首诗的各自的特点与不同。
首先从写作时间来看,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跨越了北宋与南宋,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天下之称”的不朽名篇。李清照的《如梦令》写于李清照生活得很幸福与美满,沉浸在新婚的甜蜜当中的时期。这时的李清照被爱包围着,生活的无忧无虑,十分安逸。所以词作也显得温馨、欢乐。但都说快乐是短暫的。不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要外出学习,这是就产生了令人伤感的《一剪梅》。《一剪梅》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发她思念丈夫心情的代表之作。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而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书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虽然这个时期的李清照不能和丈夫一起幸福地生活,但至少还有人可以思念,家庭和国家的环境还算是安稳的。李清照人生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莫过于写作《声声慢》的时候了。这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试想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多大的打击。所以相对于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也反映出不一样凄凉之感。
再来,我们从这三首诗所采用的意象来分析一下,三首诗各自反映的特点。我们都 知道,意象就是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意象抒发着不一样的情感。
在我的理解来看《如梦令》这首次主要是写: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红花绿叶,清丽可爱。在新婚夫妇的卧房内,丈夫已经起来了,但妻子仍在睡,醒后问丈夫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丈夫开始回答:“还不是老样子。”妻子却俏皮的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年轻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垫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美满幸福生活的写照。这首词运用到的“海棠”是李清照与丈夫对话的引因。所以有起到反映作者情感的作用。以及开头所写的“雨”、“风”都起到了渲染环境的作用,对抒发作者的情感有铺垫的作用。
《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但我认为这只是表象,其实作者深层的想法抒发的应该是对“人去席凉”的伤感。李清照本来就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荷残席凉,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念丈夫之情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下一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轻是为了不惊动他人,而“独上兰舟”是写李清照想要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揖,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从而更加愁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句,看似平淡却含有韵味,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情感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像“云中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或是“游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怨言。而“月满西楼这” 这一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台已久,这就表明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思念着丈夫又相信丈夫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就顺此展开了。“花自飘零水自流”写的是李清照既为自己红颜易老而感慨,更因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很直白地写他们双方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而最深的思念与忧愁则是体现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相思着。“才下”、“却上”两个词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情感在短暂中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和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声声慢》中的意象是我认为运用得最极致的。“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都营造出了凄凉、萧瑟的气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双生叠韵的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凉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凄惨忧虑与哀愁的心情。“乍暖还寒时候”写出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
最后,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首诗感情的不同。它们呈现出阶梯式的变化。各有韵味。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得很幸福与美满,沉浸在新婚的甜蜜当中。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的也是一种欢乐,温馨的生活状态。主要表达的是李清照与丈夫间浓浓的爱。使人感到很温暖。《一剪梅》所反映的是在李清照与丈夫分别的离愁别绪。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已经从刚开始的新婚的甜蜜转到与丈夫分离的不舍与忧愁。李清照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的。而其他细微的情感在意象的分析中都讲的很清楚了。《声声慢》这首词真实地书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首词的愁情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迸发出了国仇家恨,不仅仅反映了作者身世的变化同时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更是突出花的意象。花朵的意象由先前的欢快和兴致变为后来的愁情悲苦,从侧面也反映了李清照的词前后期的变化。
在对李清照各个时期的词做了分析后,我们看到了它们之间在各方面的不同点。当然,它们之间也是存在着相同点的。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表达的情感十分含蓄细腻。不论是《如梦令》、《一剪梅》,还是《声声慢》,李清照都巧妙地将情感融于景物当中,表现得有形有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着他的酸甜苦辣。每一首诗都反映着李清照在特定时期的情感。词中都有意象来烘托、表达李清照的内心。如《如梦令》的“知否?知否?”,《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的“满地黄花堆积”。不论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在字里行间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这三首词都对李清照的人生有不同的特定意义,都是一种象征。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特定的社会生活及个性特点和心理历程对李清照的词风的影响,使李清照的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由清丽、明快、活泼到凄凉低沉。李清照用充满文学气质的诗词像我们讲述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第二篇:语文论文
坚持课外积累“五环节”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川省武胜职业中专学校:周 煜
新课改轰轰烈烈,遍地开花。它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良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确,只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语文教学怎样打造高效课堂?前提条件必须是学生拥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一定量的语文积累,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联得起来,说得出来,写得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积累来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迅速高效地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着重从语文积累这个角度来研究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探索出了课外语文积累“组织—激趣—推荐—指导—说写”五环节活动方式。
1.组织 课外语文积累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和图书阅览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创造条件;建立读书兴趣小组,成立校园文学社,开通“校园之声”广播站,将志趣相同、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相互比对的平台,通过大量的读写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积淀。
2.激趣 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开设读书专题讲座,品评图书角精品,激发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和动机。这就要求教师也应和学生一起大量阅读,不断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读书讲座,教师可讲文学的起源、性质、原则、流派,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可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还可指导学生体悟语文与生活的方法和途径。
3.推荐 在课外语文积累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文本的内容、情感、价值特别重要,这关系到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范式,产生什么样的体验,会自主生成怎样的情意结构和价值观体系,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关键。教师可采用 印发阅读书目、典范的阅读材料、“每周一书”等形式,适时推荐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可读性、人文性较强的,富有趣味性、益智性的书籍(如诗词歌赋、精美的散文随笔如《读者文摘》《海外文摘》等、大纲中规定必读的中外名著等)供学生阅读,严禁不健康的书籍腐蚀学生的心灵。
4.指导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展阶段,职教生也应一样,他们缺乏必要的积累习惯和美感体验,必须要有教师对他们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在自读自习中获得隐性知识。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教学主题去指导学生语文积累(阅读、摘抄、识记、运用)的内容、方法、技巧。在实践中,我们贯彻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五本积累法”——练字本、摘抄本、随笔本、作文本、创作本,收效明显。
(1)引导学生反思 坚持摘抄和写随笔,记下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写上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和自己的喜怒哀乐;互查、互批摘抄本和随笔记,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撰写读书心得。特别是课外阅读摘抄本,教师指导学生分板块摘录,每期一本,另辟“日省吾身”、“读书心得”、“人生凝思”专栏,摹仿一些固定的语言范式,写上自己的感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坚持几年,收获颇丰。
当然,很多老师也让学生自己搞一些摘抄,但效果不甚明显,为什么呢?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欠缺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的“自我抒发”训练阶段。所谓“自我抒发”是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某个语段的感悟尝试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口头的,包括针对课本语段的品味,也可以是笔头的,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写,可以适当印发一些小语段的资料,进行择优评比。这种“自我抒发”的好处在于:
A、传达给学生一个观念:一定要以“我”的眼光谈出“我”对某语段的感觉,这才是让学生把语文积累外显,从语感分析走向语感训练的要旨; B、让学生在训练中熟练自己的笔头。多鼓励学生的即性发挥,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人动辄叫停、指手画脚的环境氛围中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写作快感。而那些首先尝到乐趣的学生,这时候就会像一个才学会走路的孩子,总喜欢在自己探出的小路上摆弄一些新鲜玩意来自我欣赏。以下是我的学生随笔本上“自我抒发”的一些小片断,摘录于此,以期共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寂寞梧桐‛呢,还是寂寞的人?烟水迷离的美景只能再现在梦里,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露重重的叹息。可是,向谁倾诉呢?连梧桐树都是寂寞的,在这微凉的秋天,梧桐树的叶子该落光了吧?从此,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可是,那个忧伤的人儿,他(李煜)的春天还会来么?他要去的地方是远方么?(甲)
……易安居士之于词正如细雨春风冷月黄花之于词。词遇见了她就变得温顺、婉约,如一湾清水从她脚下流过,如一缕轻纱从她的指尖滑过,如一曲轻歌在她身后长久地响起……‛(乙)
……‚乍看边塞诗词恰如远观秦陵兵马俑,似乎千篇一律,但当你走近时,你却不能不惊异于那风格迥异的发式,棱角分明的脸庞,那或清毅、或决绝、或乐观、或沧桑的神情。‛(丙)
犹如梨花带雨,携着最隽永的思念,你从庭院中悠然走来,皇室后宫佳丽三千,唯你独倚青梅,凝脂琵琶,手抚古琴,弹奏出一曲曲哀音春愁。当边塞传来和亲联姻的消息时,平时爱出人头地的妃嫔们却退缩了,你凛然站了出来,一句为汉室敲开边塞之门的吉言‚妾愿‛,荡开了我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涟漪。你走了,把自己的最爱留给了盛世唐朝。洁白的雪花,舞出了最深的眷恋,飘飞的柳絮,飞出了那忧郁的誓言。当最后一滴清泪缓缓地滑落,那一刻,风亦悲,马亦鸣,合奏了一曲最完美的离歌。透过幔帐看你,泪花依然灿烂。那一刻,我读懂了昭君的眼泪,那是中原女性特有的奉献与坚强……(丁)
‚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这,就是我们90后的心声!沐浴在阳光下,扇动着‚隐形的翅膀‛,我们树立的是‚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之志,寻求的的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浪漫情怀!(戊)……岁月如梭,后来的后来,命运让梦中女孩的生命轨迹改变,让女孩与爱人阴阳两隔,让宋朝面临民族灾难,让她开始颠沛流离,开始独自飘泊四方。于是我梦见残阳把大地染得一片悲壮的时候,女孩在余辉中裹紧单薄的身子,瘦长的影子如泣如诉:冷冷清清呵!我还梦见云朵在天空嬉戏时,女孩绝望的眼底燃起一丝希望,她在云丛中找寻,希望看见丈夫的脸,希望云中能有人寄锦书来。但这只不过是她的自欺而已。于是她失落了,心冷了,发呆了,最后憔悴了。女孩低吟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孤独之泪悄无声息地滑过她清瘦的脸庞,风轻吻着她冰凉的眉梢。人比黄花瘦,多可怜的女孩 ……(己)
(2)教师个别指导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或兴趣小组在某一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或发生疑惑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方法的指导和价值观的牵引,使学生悟得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应“沉”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开设读书交流课 在课外积累过程中,师生时而会读到一本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好书或一首典范的美文,或看到一则时尚的广告,或听到一首流行的歌曲,经个体的体验、反思、参悟,向全班同学推荐。于是老师迅速确立感悟的主题,让学生课余自行准备,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开设一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自由交流,小组讨论,老师亦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反思,促进学生内心情意结构的变化。
教师节的故事:教师节来临,高2010级1班出了一期《老师您好》的黑板报,爱唱歌的女学生刘馨怡从课外摘抄本中抄誊了一段宋祖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歌颂老师‚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真理,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优美的歌词,恰好触动了学生们特定的心境,很多学生强烈要求把歌词全板书出来。我抓住时机,找来这首歌的MTV,让学生欣赏学唱。很奇怪,只短短十几分钟,全班人都会了。连平时开口就脸红的谢婷也饱含 感情,歌声清脆响亮。我马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揣摩歌词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心,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我一看同学们情由心生,马上改变教学计划,决定用剩下的20分钟当堂写篇小随笔,许多学生唰唰下笔,一挥而就。在作文中很多人都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老师,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那节活动课,极为成功!
5.说写 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整合原有的语言范式,在充分领会文本知识、感受活动情境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想说想写的冲动。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动,会出现“豁然开朗”式的“灵感”,教师应抓住顿悟的一瞬,鼓励学生把它说出来,写下来。
说出来的形式很多,如每日一句格言,每日课前3分钟演讲,每周一诗活动等。写出来的形式可以是批注、读后感,也可以人生凝思、诗歌随笔、课堂作文。为了激发学生课外练笔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积累的成功和快乐,学校和教师还应给学生的创作营造一块发表的阵地:班级成立作文兴趣小组,学校成立文学社,创办校刊校报,定期举行板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成立校园广播站,排演课本剧„„
课外语文积累“五环节”中,组织好各类活动,建立兴趣小组是基础;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是关键;推荐文质俱佳的阅读素材是前提,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探求语文积累的方法和途径是重点;开展一些竞赛、评比、展示活动是手段。坚持“五环节”语文积累模式,历经三年,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语文积累的习惯,学生的人文底蕴与日俱增,学生对语文更加热爱,语文能力日渐增强,语文素养更趋完善,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2014.3.15
第三篇:语文论文
学习新课标 实践新课程
摘要:本文从自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论了学习语文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性。指出一些在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相结合时所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新课程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职业生涯的语文老师来说,系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极其有必要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自身都认识不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只知道一味的“教死书”,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知道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话,那么这个老师是失败的,纯属误人子弟。也许有些老师习惯了作威作福,习惯了一言堂,时刻抱着那些陈旧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放,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那这样的老师拿来何用。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它的本职工作。教好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对于如何教好学生,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每个老师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对于一点,许多老师都是赞成的,那就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要知道,老师要不断站在知识的前沿,学生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老师应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老师才能教好学生。
一、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老师,应深刻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自身都不能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他如何有心思深入钻研语文知识,不断取得学习进步,进而教好学生呢?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具有十分远大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大事。也许有些老师会不以为然,认为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就按照教学大纲教书就可以了。这种想法错了。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许多观念已经渗透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之中;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代表着近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原则都在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中体现出来。因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思想体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成了当前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
(二)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然而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不久,许多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不能转变自己的旧有观念,在新理念和旧理念之间徘徊不定,显得极为不适应。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为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但是教师观念上一改变,行动上一落实,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里面有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品尝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轻松。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始终固守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加之投入管理不力,很少有学校向学生开放,因而常常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对于课外阅读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看课外书的态度也不相一致,有的老师倡导,有的老师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
(三)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组织不力,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一点,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三、建议对策:
(一)广泛宣传,赢得支持,形成关注语文课改的氛围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它直接面临的是三年后的中考,因而尤为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鉴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因此,面对语文课改,想让家长们思想一下子转变过来,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现实的。怎么办?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课改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接受新课程,而且要让家长理解、参与、支持新课程。教师必须通过自己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学生冲破束缚,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用实际行动展示出语文课改的魅力,用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的事实说服家长、说服社会。做到“语文课改”与“升学考试”的完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全社会的支持,才能使家长从重视分数的狭隘视野中解脱出来,真心诚意地关注课改、支持课改。
(二)转化教师角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样就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如许多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和不敢提出教师知识的错误等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去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为受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
语文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广大一线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知识和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教师恰当合理的教学行为,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而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上下尊卑的主从关系,而应是民主平等的和谐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练我看”的被动学习,而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过程。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也应由教材转向学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体验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当前所学内容。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学习,增强语文教学的底蕴。语文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语言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知识旁征博引,板书工整隽永,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师绝对受学生欢迎。而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读书的风气,仅仅捧着教材和教参两本书在教育着祖国的下一代,这怎么能培养出富有思想、富于灵气的学生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一桶水,一桶新鲜流动的活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面对见多识广、思想活跃的学生,教师就有可能被挂在黑板上,或是以其昏昏,胡弄学生。因此,教师就必须多多读书,天天读书,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
中国的教师为“考试”而教,中国的学生为“考试”而学。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指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时下流行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学校必须重建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必须明确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能“以学论教”而不能再是“以教论教”。过去语文教学的评价主体常常是教师,往往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应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结合。
其次,评价的着眼点也不能仅限于考试“分数”上。考试“分数”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来看,教学的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在评价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学业成绩评价,也要有观察、面谈、作品展示等评价。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可能成绩不太理想,但只要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就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充分的表扬。只有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课程改革时间不长,存在各种问题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认真钻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努力工作,定能掀开语文课改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柏军.哈尔滨,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第二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第四篇:语文论文
小 谈 积 累 与 课 外 阅 读
金 积 镇 关 渠 小 学 杨 少 侠
有位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表达,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是为了使听者或读者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而要想让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除了自己思想的正确、深刻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要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的遗传,靠的是后天的积累。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好课外书就是积累语言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通过读课外书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少有的又一个活生生的自己,通过读书,让自己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同甘共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去领略山川风物,这样,人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的笔下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投其所好,激发阅读兴趣
1.诱说剧情。
《李小龙传奇》是学生特别喜欢看的电视剧,在此剧热播的阶段,一天上课前我故意遗憾地说道:“哎,昨晚我有急事出去了,没能看上《李小龙传奇》,也不知演了什么精彩的内容?哪位告知„„”“ 我,我„„ ”还没等我说完,大家已跃跃欲试。我请一位男生说剧情。他说的很快,但只说了故事情节。我说:“哎!我觉得昨晚的内容一点儿也不精彩。”学生愣了一会有些同学有所会意,“老师我来说。”我又叫了一位,这位学生说的比前面的好了点。我还摇头说不够精彩。一连叫了几位说,最后我才笑着说“嗯,现在听起来有些精彩了。没看上还真是有点后悔啊!同学们为什么我现在觉得精彩了呢?”这时学生们说“是因为后面的同学比前面的同学说的生动。”“他们为什么说的生动呢?”这时只有几位学生说是因为他们平时背课文认真,爱看书。此刻我向学生讲了多读课外书的好处。“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重要的还会使我们头脑里积累大量的优美的语言,会使我们的嘴巴变得更巧。”此时学生意识到了看课外书的重要意义。激起了他们看课外书的欲望。
2.诱讲故事
上课在和学生谈话时,向学生读一段有趣的故事,结合故事向他们提一些问题解答,或借说一本课外书上的内容来教育他们,并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或内容是从某某课外书上找来的。如有兴趣,可直接向老师借阅。有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尝试了几回,这一招也真灵,班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勾起他们的阅读欲望。、诱读美书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
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二.多辟蹊径,教给读书方法
1.剪贴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累鲜活精品材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找一个旧杂志作为剪贴本。准备一个耐用能保存的本子做集锦本,收集的资料要整理分类。如按名人名言、片段、写景、写人、记事等方法分类,便于查找学习。
2.揣读法。
目的在培养学生审题、选材、组材的方法。揣读法具体操做是:看到文章题目,先不要读下文,揣摩一下文章可能要写什么。然后再读,与自己揣摩相对照。
3.批画法。
“批”即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看法.4.消遣法。
这种阅读主要是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调节精神生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5、摘录随感法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阅读和习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原因之一就是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抄,过而不留,因而许多优秀的课外读物如过眼烟云,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奇事、异闻摘录下
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或借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摘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或精彩段落,写下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或书评或心得或随感等。
6.仿写法。
仿写是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我就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首小诗: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阅读了《猫》后,让学生写写其它的小动物。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1、利用“三分钟演讲”, 交流读书所得。
学生读书了, 读得品质如何? 利用课间操以后上课以前这段时间我组织了“三分钟演讲”, 按学号每天一名学生登台“演讲”自己的读书所得。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难度, 我规定, 围绕你看的书, 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将看的内容作为故事讲给大家听⋯⋯说的内容可多可少。一个学生说了, 其他学生可以发
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就此展开争论。为了不致登台时无话可说而“尴尬”, 同学们看书时, 比以前认真多了, 都或多或少的有收获。
2、开展剪贴报活动, 展示阅读成就。
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个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品质, 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了知识面, 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办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3、及时表彰鼓励, 展开读书比赛。
有竞争才有上进心, 有上进心才能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 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都要到我这儿“领赏”做好登记, 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 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 学生读完一本书, 我都要考考他, 看是不是读有所得, 不光看数量, 还要看品质。读书好的学生, 我还领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 作为更重的奖励。我班学生读过的书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历史故事丛书》、《小兵张嘎》、少儿版《聊斋志异》、少儿版《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名著, 科学普及读物, 甚至包括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可以作为小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有关资料表明, 小学生语言的积累近一半来自课外, 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训练语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的精神高贵而丰富,使他们的生命深刻而阔远,为他们精彩的人生奠基!
第五篇:语文论文
《长恨歌》读后感
姓名:施美珊学号:101051191班级:10行管3班
内容提要:《长恨歌》,一首描述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但白居易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的千古难题,究竟这首诗是宣扬爱情大过天,还是针砭时弊呢?针对这种分歧,本文坚持从“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的形而上学观点,而大胆发表拙见。李隆基,我并不觉得如外界所说晚节不保,杨贵妃,也并不是红颜祸水,只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就像一部电视剧罢了,只不过结局是生死离别。
关键词:长恨、辨证、国君、女人
正文:
本人认为白居易大师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持着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歌颂的态度,才能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之所以会长恨,就是因为失去了,恨错难返。
初品此诗,很容易就从诗中读出里面两种感情,一是对唐玄宗因贪恋美色而荒误国事的讽刺,一是对他和杨玉环深厚感情的感叹和惋惜。
但再三品味,我有了一种辨证的看法:从作为一个国君的角度来说,“爱江山更爱美人”固然是昏庸至极,但连我们这些人都知道他昏庸至极,他又如何会不知,但他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去做一个昏君,这让我很感动,我更为他们两人之间的情意感动,很小的时候看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就已经为这种生死不弃的誓言所感动,但随着岁数的增长,慢慢也冲淡了对这种美好憧憬的渴望,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竞争中击败对手,周而复始,但是一旦到达成功的巅峰又如何,独孤求败?现在自己已经有能力理解故事的所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① 虽唐明皇与杨贵妃没能如愿,但愿能天上人间会相见。
作为一个女人来说,一辈子能得到一个人对她无所求的恩宠,是何等的幸运,更重要的是,那个人是拥有天下的皇帝,他一生可以有很多女人,却甘愿为一个女子停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有上天赐予的美丽容颜,而得到他人不能得到的宠爱,她是幸运的,从她自身的角度来讲,她没有任何的奢望,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和自己白头偕老。红尘反复来去,美人孤寂有谁问?他是一朝君王,自然有很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自己的小小愿望,只是一起慢慢变老,在朝中大臣却说她蛊惑君心时,自己的苦楚从来无处发泄,像鸟一样捆绑,绑不住她年华;像繁华正盛开,挡不住她灿烂, 旁人只看到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来没人读懂她的寂寞,只有君王,对她无微不至的呵护,至死不渝的守候,让她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只是这种宠爱的比重远远大于国君对国事的关注,终导致血流成河,“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在国家人民和她的天平上,他还是把重心放在了人民的一边,含泪赐死他的贵妃,心中又如何不痛,“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兵胜归来,所有的景色都像原来一样,只是人已经不在了,“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每天夜晚都是孤枕难眠,想起原来的恩爱缠绵,总是禁不住泪水涟涟,人们都说她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可是谁曾了解,她是他心中唯一的安慰啊,国事烦劳,身心俱疲的时候只有她能让自己开怀,对别人来说,她什么都不是,可对他,却是他人生的全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人如此多娇,英雄连江山都不要。一
颦一语如此温柔妖娇,再美的江山都比不上红颜一笑。最深的爱,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而永恒的。在梦中与她相见,看到她因思念而日夜憔悴的面容,不仅心疼的皱起眉来,那么多日夜的长长思念都无从说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千言万语都融化成了铭记的眼光,知道梦好难留,可还是不愿这场期盼已久的相见匆匆化作云烟,只有把以前的旧物拿出来赠别,让对方记得自己曾经来过,从不曾忘记彼此的容颜。
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虽然有点肉麻,但是我觉得这与本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读到这里,心底不禁泛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暖流,从来世间少真爱,这又是难能可贵的一个,纵使它建立在不合时宜的朝代,不合适宜的人身上,可真的,深深为此感动。耳边响起温润如玉的歌声:“我唱着钗头凤 /看世间风月几多重/我打碎玉玲珑 /相见别离都太匆匆/红颜霓裳 未央宫中 舞出一点红/解游园惊梦 /落 /鸿断声中繁华一场梦/我唱完钗头凤 /叹多情自古遭戏弄/我折断锦芙蓉 /走过千年还两空空/一城飞絮 几度春风 长恨还无用/解游龙戏凤 我 几杯愁绪 唱罢还是痛。”④ 如果有来世,希望他们再相遇,上演的不会再是生死离别的悲剧,彼此的付出,换来的将是一盏阳光的温暖。
“如何让我遇见你 在这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席慕容)
注释:①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大意是:“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成说:订立誓约。②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③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 雨霖铃》。意思是:(因为就快要离别了),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
④现代歌手薛之谦的《钗头凤》。薛之谦以此歌来祭奠陆游与表妹唐琬之间不朽的爱情。
⑤文章第五段部分引用自百度文库。
参考资料:(1)百度文库的《长恨歌读后感》
(2)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