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研讨会论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一次语文预习课研讨会蒲江中学实验学校吕丽
[背景]
我校的幸福课堂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依托小组进行的自主学习式课堂。在学校以“预习课、交流课”为主导的课型下,尤其应当强调学生在预习课上的自主性和交流课上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怎么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切实推进课堂高效呢?我们认为必须扎实预习,充分发挥学生在预习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精彩交流。但往往我们的老师感觉到有时候交流课就像“老牛拉破车”,无速度、无亮度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来的其实是预习课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预习课上学生的行为作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组在学校大课题的背景下,确立了子课题的研究,也就是《幸福课堂下,语文预习课学生作为研究》。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研究,我们确立了语文预习课的操作流程,如下:
1、时间:长的篇目用一个早自习+一节正课;较短的篇目用一节正课
2、形式:独立+讨论
3、预习基础:
(1)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学案》(可对上面的有些目标进行删减)+语文书后的问题+补充(有时《学案》上不够充分的,老师在备课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2)结合教辅资料+《练习册》
4、时间分配:(可灵活处理)
(1)早读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拼音、文常的自查与互查(独立+小组)
(2)A:读、看文章,标出自然段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独立)
B:早读15分钟+正课的25分钟来进行独立的预习(独立)
C:课堂剩余20分钟的分配:小组内先用5分钟就难点提出来讨论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小老师把任务分配到各组.然后剩下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任务进行讨论.(小组)
5、对各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可以是科助理,也可以是教师)
6、预习课注意的问题:
(1)在讨论时,引导组长教会组内不会讲的同学讲。(注意激励机制的导向性)
(2)在独立预习时,老师一定要根据各组情况到各个小组就这篇文章的学习进行引导。
(3)在独立预习时,老师要随时查看学生的笔记。在独立预习要结束时,留最后两分钟由组长检查预习情况,一组查二组,二组查三组
依照这样的预习课操作流程,我们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后,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
2、预习目标性不强。
3、达标意识不强。
4、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资料书。
5、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没有最大化。
6、预习课上语文学科的特色还未呈现。
[行动]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语文组这学期就开始组织听本组老师的预习课。从实际行动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在9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教科研办公室,我们就一位教师的一堂预习课进行了教研。
一、首先主讲人语文组长刘玉琴老师说:“学生喜欢上预习课,因为这样可以静下心来通过自己的第一认知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会选择让自己感兴趣的或比较新奇的优先进行查阅或阅读。如作者的资料或时代背景,有的学生就会看上半节课而忘了更多更重要的内容。而往往有些内容又不是预习课该掌握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在预习课上能有梯度性的进行立体预习的同时,还能合理规划好时间并用有效的手段调整预习进度。真正通过调查分析,能总结或归纳出学生在预习现代文、文言文、诗词曲等不同类型文体时预习课的学生操作策略。最终真正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二、接下来,授课教师李经霜老师谈到了她设计的这节预习课,具体如下(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 第二课时的预习):
(一)预习目标:
1、能够准确朗读诗歌。
2、对比阅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词的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够对作品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二)预习内容:
《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三)预习流程:
1、根据学案,自主预习
① 朗读作品,注意音节及节奏。
②收集文学常识,能简述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写作背景。
③问题探究:
a、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b、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何异同?
c、能赏析《渔家傲》中的“异”;能识记《江城子》中的“亲射狼”、“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的用意;能对《破阵子》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词进行赏析。(可参看学案1-3页诗词鉴赏技巧。)
④学会对比阅读,将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可以从题材、内容、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小组长监督预习情况,小老师巡查)
2、组内讨论,质疑并组内解答。
(小组长记录质疑问题)
3、组内检测
(小组长和副组长共同检测本组同学预习情况,小老师汇总质疑问题)
4、全班检测
(小老师抽查几组朗读情况)
5、分配任务
(小老师分配任务,并提示承担任务的小组注意质疑问题。组长再分配组内任务,讨论好交流过程)
6、课堂小结
(小老师总结课堂,点评小组预习情况)
[观点]
各位听课老师就这堂预习课结合上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
(一)程立洵(教科研室主任):
1、预习目标的设置应该由易到难。
2、预习课教师的适时介入很重要,比如在这堂课学生预习时,可点拨学生赏析内容从哪些角度切入。
3、在“问题探究”环节,设置问题难度较大,可将问题循序渐进,从而细化难点。
(二)杜晓(教务处副主任):
1、预习容量要根据文章难易来确定,根据学生情况来确定。
2、预习过程中,点拨、检测可灵活、陆续地插入。
3、在小组合作时,有些小组认真,有些小组不认真,因此对组长的考评很重要。
(三)刘玉琴(语文把关组组长):
1、注意预习课的节奏控制,老师要根据内容和时间适时地跟科助理沟通。
2、科助理的巡视要到位。
(四)吕丽(老师):
1、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可以用朗读来活跃预习课的气氛。
2、预习课的检测也是值得探究的,比如本堂课的检测形式就比较单一。
3、就这篇文章而言,预习课应该从大体上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
(五)邹利(老师):检查预习的方式可以采取个别抽查、学生互查、小组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我们在各种篇目的预习课中应积累好的检测手段。
(六)杨曦(老师):学生教辅资料的使用,如果对教辅资料上的内容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这样得来的答案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是“学生不注重文本阅读,而过分依赖参考资料”的问题,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建议预习课最好不用教辅资料。
(七)陈彬(老师):课堂激励机制还需完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每当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孩子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强。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树立榜样,适时适当地对他们进行各种不同强化的刺激。
(八)魏廷兰(老师):依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个案研究分析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这堂课就有几个学生非常“突出”,其实每个班在上预习课时都有几个学生非常“突出”,怎样让这些学生在预习课上得到改变也是必要的。
[小结]
刘玉琴(语文把关组组长):为保证本课题顺利有效地完成,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接下来一定要积极听课、反思、探索。接下来我们具体安排计划:
十月份:
1、多进班听预习课,写听课后的感想与反思。
十一月:
1、将各位老师听课的感想与反思进行汇总,再发现问题,再形成结果,进行课堂实践的再指导。十二月:
1、对子课题阶段研究过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2、参加学校课题组的子课题交流研讨活动。
一月份:
1、子课题阶段成果展示:主要是活动方案及实施过程。
2、整理相关材料。
第二篇:青年研讨会论文
在“路人摔倒”背后
外国语学院 093班 张吉利
【摘要】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要因善小而不为”,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4岁孩童拉着妈妈的手要给路边可怜的流浪汉一个硬币的时候都会赞扬他的善良,但如今这样的善举也许招来的更多的是阻止的声音---“太傻太天真了”。助人为乐一贯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却变成了愚蠢之举,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透过“路人摔倒”事件找到答案。
【关键词】彭宇案路人摔倒道德与心理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彭宇,乘坐83路车在水西门广场下车后,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于是上前去扶。彭宇和另一位做好事的陈二春一起将老人送到了医院,然而在医院被查出胫骨骨折之后,徐寿兰老人当场指认,自己是被彭宇撞倒的。徐寿兰老人及家人要求彭宇承担数万元的医疗费,被拒绝后把彭宇告上了法庭。2007年9月3日,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判决彭宇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四万五千多元。最后,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① 这就是发生在2006年南京的著名的“彭宇案”,此后全国各地“彭宇案”频发,“摔倒”俨然成了另一种新鲜的发财路。8月22日,被称为“天津彭宇案”翻版的许云鹤案,二审开庭。在许云鹤案的一审中,天津红桥法院称,不能确定小客车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王老太没有接触,并认定王老太违法跨越隔离护栏,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十万八千多元。法院的判决理由之一是,在车主许云鹤发现王老太时只有四五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惊慌失措,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8月26日中午,江苏南通如皋市警方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立交桥上撞倒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然后逃逸。报警者是老人的儿子。老人一口咬定,撞倒她的是一辆牌号为苏F29171的大巴车。然而在警方对该班车驾驶员殷红彬进行调查时,殷红彬所说却与石老太太完全相反。最后,警方在这辆大巴上发现了一个摄像头。监控录像显示,殷红彬的确是做了好事。8月29日下午,老人的儿子给殷红彬送来锦旗,上面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感谢好人”。②
像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少,老人摔倒,好心人士热心帮助换来的却是巨额赔偿,于是很多好心人对这样的帮助都望而却步了,“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更是被抛在了脑后,很多摔倒的人(尤其是老人)也因此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导致耽误治疗乃至死亡。据报道,9月2日早上,武汉的李大爷逛了一圈菜市场,顺便买了些香蕉,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老人仰面摔倒,鼻子开始流血,他想站起来但气力不够,不少人想把老人扶起来,但他们都在犹豫。8点40分左右,在接到救助电话20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李大爷被送往汉阳医院,但最终老人因抢救不及时去世。
再来看一个案例。近日,家住武汉市汉阳知音西村87岁周婆婆,为自己写下并随身携带的一份声明:“本人在人行道上摔倒被人施救,施救者免责。”这是几天前,周婆婆88岁的老伴李爹爹,在路上摔倒后无人上前帮扶,终致鼻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后老太太想出的一个无奈之举。③老人摔倒在地,口流鼻血,无疑需要及时救助。然而现场只有人围观却没有人上前帮扶,这事实在令人痛心。
2008年2月14日上午10点半左右,一名90岁左右老太太倒在人行道边,嘴里还吐着白沫,老花眼镜和毛线帽子都掉在了一边。来来往往的行人路过看见这一幕,都小心地“绕个弯儿”走过,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搀扶。一位魏姓女士“心里也有些害怕,虽然很担心老人的情况,但也不敢走近,怕事后说不清楚”,随即她站在五米开外的地方召集了七八名路人,让他们为自己作个“见证”,“老人摔倒不关我的事”。看到围观者渐渐多起来后,魏女士遂拨打了报警电话。110民警赶到现场后,迅速联系了120急救车,随后急救车赶到,将老人抬上担架送往医院。此时,距魏女士发现老人已经过去了近20分钟。谈到自己“有备无患”的热心行为时,魏女士无奈地表示,毕竟老人年纪大了,“我要是自己把她扶起来,到时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怕会惹来麻烦”。④魏女士的做法也许会被很多人看不起,但倘若这些人也在现场,却也未必会有人向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
发生这样的悲剧,在一旁犹豫甚至是冷眼旁观的人自然是成了被谴责的对象,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也情有可原。路遇老人倒地,扶与不扶?如果是多年前或许好心人一箩筐,而现在更多的只是观众,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无可奈何。扶与不扶,扶或许是做一件好事,无伤大雅,但可能换来巨额赔偿的官司;不扶或许他人说自己冷漠,但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已经深刻印记在自己心里,并不是说不扶就是道德沦亡,而是没那个能力去扶,扶一扶几万巨额倒不如做冷板凳观众得来好些!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内心挣扎着,衡量着,又有多少人最后不顾其他一切以救人为先?
在路人摔倒的背后,旁人在道德与心理饱受着双重考验。人类是自私的,帮助他人还会被罚钱,是属于“帮人不利己”的行为,道德就此被考验。内心也是苦苦挣扎,好比你看到一只受伤的嗷嗷叫的动物,你一定会心为之一动,换成了人,我们却会衡量利与弊,心理同时被考验。如果帮助人的时候没得到什么奖赏,或者我们还会安慰自己说本来就不求回报。但当我们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过援助之手,还被恶言先对时,就耐不住会觉得心寒。
记得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个笑话被大家相互传阅。有三个富人在比谁有钱,一个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另一个说:宝马只是我家的运垃圾的车,最后一个说:我天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其他两个个羡慕的说:大哥,还是您有钱呐!⑤听说过彭宇案或者是其他类似的案例的人一定都读懂了其中的含义,扶老奶奶过马路,指自己有钱不怕被讹破财啊!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助人为乐”这样一种中华传统的美德却沦为了“有心之人”的讹财工具!
2005年7月19日,一名10岁女童在南京火车站看到一位老太不慎倒在地上,便主动去搀扶。没想到老太抓住女童,硬说是女童撞倒了她,要求送她去医院,女童不从反被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女童母亲邵女士伤心地说,“这今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做好事啊?”在事发现场不远处,电话亭店主刘小威亲眼看到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小女孩站在广场上没有动,她根本没有撞到老太,当老太摔倒时周围有不少旅客看到的,大家仅仅惊讶一声或回头一看,但没有人上前扶,而这时惟独小女孩上前扶了老太一把。另一位旅客王亮向警方作证,他亲眼看到老太是是自己倒地的,跟小女孩没有任何关系。在民警值班室内,面对众多旅客作证指责老太的不道德行为时,原本一再要求让邵女士赔偿100元钱,声称身上多处疼痛的68岁徐老太,却以要赶车为由偷偷地跑了。⑥
这个案例中的女童肯定要迷惑了,为什么自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做好事,而如今受助者扇自己一巴掌也算了,还要求获得赔偿?还不如站在一旁不闻不问的路人!案例中女童只是一个典型,但这个案例也许会当成家长教育小孩的反面教材,家长也许会教育小孩“路见不平,绕道而走”,“助人为乐”应该抛之脑后„„在这样的教育下自然就会又有一批“冷漠”的人“临危不乱”。
“彭宇案”后,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做“彭宇案恐惧症”,说的是国人的冷漠心态和行为是“彭宇案恐惧症”流行的结果。彭宇案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此之前,国人道德素质滑坡早就开始,而且愈演愈烈了。何况,彭宇案即使是误判,也必定是多种特殊因素相关联的结果。媒体的不实炒作,片面夸大彭宇案的社会影响,有逃避冷漠者主观道德责任之嫌。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精神得以张扬、普及和自觉化是受到环境制约的。在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绝情寡义、恩将仇报以及个人主义泛滥和损人利己的市场法则猖獗的现实中,传统美德的惯性力已经被抑制;符合新形势的道德风范远未形成;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社会和法律机制远远没有建立。面对上述案例,人们的思维似乎还处在“为什么呢”的初级阶段。
只要人们用反身思维的方式考虑一下,不论在什么地方(大路上,还是工作岗位、日常生活中),当无情的冷漠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会怎样,你就会发现,一个相互支援,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对每一个人,不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官),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何等重要。谁都可能有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推而广之,长此以往,当公众对事不关己的社会危难普遍冷漠时,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冷漠警示一种危机,这是有前车可鉴的。每一个良心未泯的人,我们的党政领导机关,我们的德育研究宣传机构,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我们的社区和团体,都应该从“路人摔倒”事件中得到教训,这已经不再是发生在入场生活中的芝麻绿豆的小事了,如果不做点什么,等哪天老了摔倒在路边,你会发现你的周围不是伸出的援助之手,而是一双双警惕的、冷漠的双眼。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铁血社区
3.互动中国
4.网易博客http://ysh6766.blog.163.com/blog/static/72337254201***3/
第三篇:小学语文研讨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意见
一个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对课标的学习我在上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两点期望”:
1、《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我们教学优劣的准绳(包括着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地、用心地学习它、理解它、把握它,践行它。真正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生,手中有法,教学有方。
2、在现阶段,我们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教材因素和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
今天,我就“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方面给大家做个交流。《课标》对“课程性质”做了重新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呢?
这一命题表达出两层意思:第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表述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吴忠豪教授的话说,这种转变的意义是革命性、根本性的,是具有方向性的转变,实现了语文课程本质性的回归。它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转变的分量有多重。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它包含哪些内容呢?《课标》“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所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备课时,老师要在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努力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因素(找出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来学语文、用语文。尤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从而学习作者语言文字表达上运用的方法、智慧和技巧,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语文课程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口语、文字、文章、文学等多种因素。再者,从识字与写字等5种学习内容上也体现了综合性,这就为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语文课程的多功能也体现综合性。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都需要语文课程打基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语文学习的过程体现了综合性。《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组合: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课内外结合(方法上)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什么?《课标》阐释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比如朗读教学)这种“实践性”一是由课程性质的定位决定的,“运用”就是实践;二是由学习的过程决定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叶老的话: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语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责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训练。)落实实践性一靠课堂,二靠社会生活。
目前来看,由于我们许多老师对于实践性的认识不足,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实践不够,教师讲得多,说得多,包办代替的做法还不少。这是我们以后的教学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这里有一个课例,值得学习和研究。(看录像)两个转型:一是从内容、思想为目标组织教学,转变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教学指向;二是语文课以教师讲读课本为主要形态,转变为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学。
实施第一轮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譬如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上,师生关系上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问题还比较多:一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繁、难、杂、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非语文因素活动还是比较多;三是课堂中教师的强势固执地存在,逼着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这些问题依然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目标不清,没有走出教课文的困境。语文教学还是教内容、教思想,如把《太阳》上成科学知识课,把《中彩那天》上成道德课,《詹天佑》则上成怎么修铁路的工程课„„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原因在于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思想的提升不代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用吴忠豪教授的一句话说:很多的语文课是不务正业的。正业是什么?正业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审美教育和思想的提升是是渗透和感染,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当下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思考议题,这也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课题。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厘清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借以控制课堂的非语文因素的活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大体来讲分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方法、语言材料等,而情感思想、审美教育、多元文化则属于非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有些错位,这是我们应该警醒的一种严重的现象。语文课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让学生多进行实践。
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也就是说,有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生成点,这样的内容要抓住,有些“能学不教”的内容就要放手给学生,不要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段目标以及文本特点,关照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充分考虑其教学价值。比如在了解多元文化、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材料等方面,首先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词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吴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语文水准下降。词汇、句型的积累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应该把朗读、积累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熟读成诵,乃至脱口而出。注重读书、积累是我国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朗读,流利的读,培养语感,借以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是传统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个走向: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走向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走向关注学习的过程。这三个走向决定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课标的这些表述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就要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向。从学习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上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现实中,我们老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考虑的“教”比较多,而关注学情比较少。上课时往往顾及教程顺利,只关照到个别程度好的或会回答的学生等,因而造成过程不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实践机会少,学习兴趣不高。当下,从过多的关注老师自身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还是非常必要的。
四个体现:
一、课堂教学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年段、单元、本课书、课时、环节等);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三、关注理解和表达,读与写结合;
四、课堂教学要真实、扎实而又有创意。
五个关注点:
一、兴趣:最好的老师;
二、读书:人类成长的阶梯;
三、积累:终生受用的知识宝库;
四、活动:语文能力生长源;
五、评价:成长的动力和航标。
第四篇:语文教研组研讨会
语文教研组研讨会
品味语言 享受课堂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陕西省横山县城关小学:张淑玲
关键词:品味语言 享受课堂
内容摘要:几天走进“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8名全国著名专家以“同课异构课“形式展示了精彩的课例,给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匠心独用,文学底蕴激情飞扬,诗意语文味更是专家的魅力,值得每位教师学习。正文:
前几天,我、魏艳、雒小梅、孙世改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关于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由全国著名特约教师盛新凤、张学青、张玉栋、武凤霞、张明珠等8名老师以“同课异构课”的形式,2人一组分别讲了《半截蜡烛》、《在大海中永生》、《草原》、《圆圆的沙粒》四篇课文,连讲解课时共16时。名师们通过一堂堂精彩的课例给
我们指明了教师应该追求新世纪教育教学理念。两天的学习,让我们对名师有了更理智的认识,质朴、大气、深邃、自然、亲切,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丰富的智慧,看似训练内容繁多,实则脉络清晰,走近名师,才能感受到名师的魅力。
浙江省湖州市教研室教研员盛新凤老师,她讲《半截蜡烛》这一剧本,给我心灵的震撼,江南女子特有的文雅让我感受到她的独特:开始给学生只三个提问进行交流,和谐的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朴实的教学语言,温和的笑声,能给学生营造安全的氛围。简洁又丰满的教学设计给我启发,一个成熟的老师能直面的与学生交流。(问:原来的文章和手中的资料有什么不一样,待后她板书舞台说明,对话)一个成熟的老师能巧妙的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如发给学生草稿纸,补充故事情节,当学生纷纷说出端起,端起时,相机板书了,一会儿她又轻轻地擦掉,换成想端起,问,我为什么填的和你不一样,此时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的这一环节中,注重了影视资料的数字运用,心藏心神,一波三折,生死攸关,有惊无险。由于她点拨到位,学生回答准,这儿板书剧本第一大特点:通过对话推进
情节,从文中搜集信息这一设计十分新颖,找杰奎琳的台词,把台词一定念正确,出示屏幕文字,(她说,挑演员了,找谁演最合适,演杰奎琳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纷纷说了,把杰奎琳括号里的文字一网打尽)学生演得淋漓尽致。接着她板书剧本第二大特点是刻画人物,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一堂课思路十分清晰,感觉到这堂课找质点→拉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听她的课的确有别样的享受。
兰志莉老师也讲《半截蜡烛》大体流程也是说戏,演戏评戏,可课堂特色不一样了。兰老师的优雅和从容,她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演,有两个导演,一名是老师,一名是学生,她能巧妙的解决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读得磕巴,有些质疑,轻轻地吹的动作)对课堂处理注重了变化(当学生没有兴趣时,改换方法调动情绪)能把文字变成画面,把想象融合在词语中,课件设置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两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指明了相同内容呈现不一样的风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很重要。兰州附小张玉栋老师讲《草原》他是29岁的帅小伙,导课时似乎和学生聊
天(我长得怎么样,我来自哪里,兰州的风味是什么,你去过哪里,唯独没有人说内蒙古,于是他介绍陈巴尔虎旗)显得很轻松。他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很精妙。(处理渲染,勾勒,锈时,先敢于舍弃,放开让学生说,上黑板画。因理解抽象后出示两幅渲染、勾勒的课件让学生直观理解)并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仿写,采集学生作品连贯成一段优美的话,情浓,意切,书声琅琅,体现诗意语文味。彰显名师钻研教材的深厚功底,这堂课比别人上得更语文。
名师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匠心独运,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关照,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名师的课,感觉扎实有效,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教法“润物细无声”。武凤霞老师的点评也打开了听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只有教师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善于驾于课堂,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课堂活动不偏离主题,不做表面热闹,华而不实。她说,一节好课起码具备这些方面:
1、从细节中感受课堂的精彩。
2、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3、语文能力的培养。
4、教学拓展的运用。
名师们积累的经验是丰富的,名师的教学魅力是无穷的,借鉴名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创造,有自己的特色,有学习否认的勇气,学习属于创新的欲望,解读文本的动力,超越自我的勇气,这样,城关小学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名师工程再创新的辉煌。
第五篇:语文研讨会主持词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丹桂飘香的十月,瀟瀟秋雨寄诗情,一夜水乡添画意。今天,我们齐聚在双语实验学校,在语文教研员崔静芳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举办的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教育局局长王诗双、副局长许树华、基础教育科科长刘俊平、教师管理科科长卢德喻等领导。这说明了局领导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教研的关注,对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厚爱,对全市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怀与鼓励。在此我提议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莅临指导!
在此,我们邀请各位与我们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的百花园,尽情地享受语文的诗意,语文的浪漫,语文的温馨。
首先是东道主学校——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的吴丹老师为大家呈现的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让爱住我家》,掌声有请吴丹老师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点评:吴老师把一些老师认为,只能是一鳞半爪、瞎凑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驾驭得轻车熟路,活色生香。她这节课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主题。吴老师通过激情地导入和家人对爱的不同的回答以及不同的人对家人爱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去收获。这样就把语文放在了广阔的生活中,学生的作文就有“米”下炊了。
虽然已离开教学一线多年,担任教育行政职务了,可刘书记还是心系语文课堂,眷念三尺讲台,他今天要给我们上一节常规阅读课《紫藤萝瀑布》。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书记给我们上课!
刘书记的这堂课,借用王安石的一句诗说:看是寻常最奇崌,成如容易却艰辛。刘书记的这一节课堂教学的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渊博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不正应验了“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吗?感谢刘书记这一节指导课给我们语文教育人的启示与引领。
下面是我们乡镇学校的代表——老湾中心学校的刘彩云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作文研讨课---《抹去矫情泪,真情自流淌》。
点评: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灵动,有趣味,浸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刘老师通过病文诊治、范文的引领和学生的实践,让孩子们把人性深处的的善良、真诚、淳朴、灌注于笔端,然后探究相应的技法,让学生领会,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只要善于抓细节、巧对比,融情景,就能让笔下的文字富有生命力。
下面我们有请崔静芳老师来给我们作精彩的课堂点评。崔老师是我们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早在十多年前的实验中学,她就以一篇公开课《花的话》艳冠群芳。记得那节课上,她要一个女生朗读,另一个女生随着学生的朗读翩翩起舞,把语文与生活巧妙地结合在在一起,令在场的听课教师大开眼界。自从做了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之后,她经常深入到课堂,指导教师们如何在新课改的里时代潮流中,做高效课堂的践行者,她曾组织过多次教研活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成效。现在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崔老师作课后点评。她的点评一定能给在座的老师以醍醐灌顶的指导和豁然开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