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
简述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袁莉 田定湘 刘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旅游业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又面临严酷的挑战。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引入空间概念,探讨做大做强我国旅游业的途径。
一、现代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新型产业部门,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无法套用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地理靠近性。旅游业作为一个联结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对象)的产业,它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这些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共性是它们在同一的地理区域范围内聚集。包含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即住、食、行、游、购、娱等直接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自然环境的关联产业。它们因彼此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围绕旅游资源产业形成聚群(如图1所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有了旅游资源产业的存在,才使旅游业有了旅游客体、有了旅游对象、有了旅游吸引物,才使一些区域或地点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产业外围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区域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它们服务于相似的顾客群体,是旅游者在异地空间聚集的必要条件。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外围,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在此基础上,还会形成新的聚集。二是部门专业化。旅游业各构成部门、行业是一个统一的整合体,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否则,旅游产品会因该区域缺少某类企业而丧失某种功能。三是外部性。即指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不付任何代价的“副”作用。各个行业、部门相互依赖,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例如,一个旅游者的满意度不仅取决于景观的引人入胜,还有赖于互补性的服务,即旅馆、饭店、商店和交通设施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企业不仅在地理上靠近,而且集体协作,使集群内企业个体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旅游产业有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
因此,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就必须依据其内在运动规律,从过去主要是谋求资源在经济主体上的聚集,转为谋求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即依靠群体的力量,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培育旅游产业群的机理分析
产业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群是一种崭新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既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组织群体,又是独立企业之间通过非正式关系形成的一种颇有活力的新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有效形式。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组建旅游产业群。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他产业群,如农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文化、体育、旅游出版物相联系。
表面上看,旅游产业群类似于一个地区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聚集了众多的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中小公司,或少数几个大型公司,群内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处于整个旅游系统过程的不同环节,共同完成旅游产品从开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在纵向上旅游者要完成旅游的全过程,食、住、行、游、购、娱是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这些部门的服务,使位于异地的旅游者聚集于某一旅游地,形成这一地域的旅游客源市场。在横向上以旅游业为主体,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银行保险、海关、建筑、媒体、园林、环保、教育等各行业紧密结合,彼此之间就生产或服务频繁的发生合作、交易。因此,尽管在个体企业之间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生产环节的分离,但所有的生产、服务环节都集中在同一地域内完成,强化了集群内企业之间多方面的互动联系,在区域内形成了产业网络结构。旅游业这种网络结构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旅游产业群还与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房地产、体育、文化、媒体等其他产业群有联系。旅游产业群的构成如图所示: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群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对于围绕旅游资源聚集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来说有四方面的意义: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现代旅游业需要有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每一环节之间都存在交易成本。旅游产业群的建立为获取其它重要的投入要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如环保、信息、运输),但是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大市场。这样,企业从群里获取资源而不是从其外部获取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把存货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助于减少进口成本,有助于降低供应商抬高价格或违约的风险。而且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有利于改善通信联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辅助性服务,有利于获取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投资,如专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群内积累了大量市场、技术和竞争的信息都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加之,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产生的某种信任机制,必将大大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促进信息的流动。在有活力的产业群内,其成员能更容易地招聘到专业化的、有经验的人才,而且还易于从其它区域吸引人才,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过程中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是获得互补性利益。即旅游产业群中各企业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群的互补性可表现为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互相补充;或通过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提高集体生产率;或不断提高特定区域内企业的信誉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为群内各个成员相互依赖,如旅行社的优质服务将促进饭店、旅馆、娱乐、零售等企业的成功。
三是增强知识创新的活力。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当一个制造商服务于和获取服务于多种产业时,就有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de Bresson,1996)及创造更多的机会组合生产要素。产业集群把各类专门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使厂商较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各类人才也倾向于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内寻找工作。由此提高了企业对新的经验、知识的反映能力。创新活动的发生和积累除了空间的临近性外,另一重要路径是知识的外溢。知识按其跨越时空在组织和个人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那些可编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日常在书本上可以学到的知识。另一类是默会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团体的特殊关系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经验、文化、氛围中。区域内聚集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厂商愈多,有关旅游的信息在区域内传播就愈快,传播的程度就越彻底。尤其区域内大学、研究机构与厂商之间的学习互动,增大和积累了该区域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容量。
四是提高整体竞争力。集群中的企业与非地域聚集的企业相比较,显示出更多的合作与竞争。集群中的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运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评价标尺进行相互比较,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觉到压力,积极吸纳集群内的“最佳实践”以培育创新。因此,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内在竞争压力,获得了单个游离企业难以拥有的竞争优势。可见,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一样,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因素。而且,集群内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文化、血缘关系或生活经历等,使得人际关系成为联结各个企业的重要纽带,彼此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而对外则具有一定的排外性,面对共同的外来竞争时,往往能够一致对外。
总之,组建旅游产业群,一方面,各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获取外部经济,做大了企业;另一方面,各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强了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0·2(21-31页)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二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第三篇:世界旅游的简述分析
国际旅游业的经营随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旅游业的内部情况看,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协调发展,其中某一部分出现脱节,都会造成整个目的地旅游供给的失调,从而影响整个目的地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01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旅游人数在2011年会略高于长期平均增长的4%至5%之间。随着国际旅游业受到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全球化经济箫条影响了外出旅游的意欲,因经济不景气而令到大量旅客流失,造成增长放缓,导致损失,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在阴霾仍挥之不去;虽然现在的经济以及政局环境得到相对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愈来愈多国家开放投资发展旅游业,使现代旅游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出口收入,这就是恢复国际旅游业稳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世界局势的缓和,使世界避免爆发全球性毁灭战争成为可能,但世界上的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家恐布主义将随时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局部威胁。当旅游者在具备闲暇时间和支付能力的条件下,惟一能使旅游者放弃旅游计划的因素就是对安全的顾虑,在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确定无疑后才会启程的。因此,各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愈来愈重视安全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力求从每一个环节把好安全关,可以将其对市场的冲击力减少最低程度。
最后,在大众化旅游发展的今天,旅游者利用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令到这种便利作用对旅游活动的发展无疑也是一重要的刺激。正是由于这种便利作用,才使得旅游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肯定,现代旅游活动得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同旅游业的便利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旅游业不仅是构成现代旅游活动体系的要素之一,而且在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方面,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第四篇:智慧旅游简述
一、前言
二、方案背景和建设意义(一)方案背景(二)建设意义
三、发展现状(一)行业趋势(二)我省优势
四、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
五、智慧旅游重点项目(一)主导型项目 1.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 2.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3.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二)引导型项目.1.旅游数据监测系统 2.智慧旅游服务卡 3.景区电子商务系统..4.目的地官方手机应用(三)示范型项目 1.示范智慧景区 2.示范智慧酒店 3.示范智慧旅行社 4.示范智慧旅游服务商
六、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1.“一带一路”概述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刚刚结束的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中国发展上新台阶需要更加体系化的对外战略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一带一路”是本届领导人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与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013年9月,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轴心的“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国家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构建反应了中国发展和外交战略新思路。
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国家的关系,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反应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从出口市场的直接竞争到着眼于外需市场的间接创造;从内政外交的分离到内政外交的一体化;从单一国家合作到区域经济全面合作。
“一带一路”正逢其时
目前欧美日经济复苏维持弱势,且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外需不振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的产能扩张本来就与全球经济发展相联系,中国产能过剩局面的化解,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创造外需拉动出口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亟需工业化和资金支持,这为中国产能过剩的化解和工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出路;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加强,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远见的选择。
“一带一路”如何实施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基本指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向。
政策沟通
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此前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密切会谈,其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领导人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实现政策和规划的洽谈基础。
道路联通
各国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一带一路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包括公路、铁路、管道、航空、航运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这将对相临产业、货物贸易、资源能源等领域均提供直接的合作。
贸易畅通
各国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或国家组织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预计在未来中国将以这些已有的经贸合作为支点,逐步扩展和深入。
货币流通
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2014年11月,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这是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营运资金。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望成立,中国将是主要股东,亚投行有望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来源。
民心相通 加强人文交流,将历史丝绸之路建立起来的民间文化提升至更广义的国与国、民与民之间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同期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一带一路”更是成为曝光率最高的热词。《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要“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要“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
旅游业发展的新重点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中国亲诚惠容、和平发展理念的新体现,是推动沿线各国合作发展的新构想,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视角和新重点。丝绸之路是世界最精华旅游资源的汇集之路,汇集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也是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同时我们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是旅游行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应当主动作为,先动先行,努力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先通”。在境外宣传推广中,国家旅游局今年重点突出丝绸之路主题。在3月14日开幕的第10届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展团突出宣传了“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主题。在4月4日至8日举办的第49届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国家旅游局也将全力塑造中国旅游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领略中国之美、丝路之美。
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旅游规划正在抓紧讨论研究修改中。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旅游局去年12月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初稿,该规划将包括实施重点行动、完善保障机制与推进3年计划等务实内容,目前已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了两轮讨论,在完成第3轮讨论后将基本形成定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局长伊那木·乃斯尔丁说,发展丝绸之路旅游,新疆有着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与8个国家接壤并拥有17个国家一类边境口岸,让新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向西走出去的前沿阵地。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新疆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杨兆萍说,国家把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振奋人心。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是新疆的优势,应该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着眼点在于“练内功”。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固原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周说,作为贫困地区的固原市,已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要争取借“一带一路”的机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创出一条脱贫致富的绿色新路。
按照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甘肃将充分发挥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紧密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等六大工程,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
西藏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也被写入《愿景与行动》。尼泊尔和西藏山水相连,都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国际旅游产品打造上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工作人员透露,今年将在尼泊尔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西藏与尼泊尔旅游交流合作有关事宜进行磋商,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区外事侨务办公室、区交通运输厅、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西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组成的中方代表团将参加会议。此举措将有利于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的旅游文化合作发展。2.现状分析
一是旅游互通,文化为系。文化吸引是旅游往来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旅游交流的重要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特点各不相同,民族宗教相对复杂,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对中国文化、中国旅游、中国游客的了解、熟悉和亲近程度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借助丝路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入境旅游者,还是向沿线国家输送更多中国游客,都需要科学展示自身文化、充分尊重对方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准确把握当下文化。因此,“一带一路”旅游发展必须和文化深度结合,通过历史、人文和文化的纽带,增强文化吸引,促进文化认同。
二是大国气度,诚意付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彰显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大国风范。作为“一带一路”先动先行的领域,旅游也应充分显示出中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气度。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诚恳地与沿线国家沟通,了解对方诉求,满足对方关切,体现共同意志,追求合作共赢。在建立旅游合作协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出台旅游互联互通政策措施、建设相关旅游设施、提供旅游公共服务、联合推出旅游产品、塑造丝绸之路共享品牌、构建营销推广联盟等各个方面,要身先力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让沿线国家感受到合作共赢的诚意,并切实受益于我国的发展红利、开放红利和旅游红利。
三是整体品牌,总体协调。“一带一路”涉及主体多,辐射范围广。仅就国内而言,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就有近20个省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带一路”的重头大戏,丝路旅游自然也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外,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河南、山东等省份也积极参与,纷纷打出“排头兵”“桥头堡”“丝路重镇”等旗号,积极谋动。推动“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既需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各地积极性,更需要系统部署,需要在整体品牌下进行总体协调。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旅游局正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相信此规划将对加强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各省乃至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旅游发展与合作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是主动作为,借力而行。“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推进是一个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谋取、主动作为,也要广开思路、借力而行。要充分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等既有合作机制,注入旅游的内涵和活力。要重点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合作,这些机构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和推广,与沿线各国有着广泛沟通与交流。要主动谋求宏观层面和相关领域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自由贸易区和经贸合作区建设、货币互通等方面融入旅游的功能和诉求。要积极争取签证、退税、航线等方面的便利政策,例如可借鉴申根签证的做法,推动丝路沿线各国推出单一的丝绸之路旅游签证;争取放宽针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公民的旅游签证;争取允许国内沿线城市加入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行列;在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区域,争取实行邮轮过境游客免签证政策等。
五是引导企业,引导民众。“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自然离不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而旅游作为人员交流的重要形式,也体现为客源地和目的地民众的接触互动。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旅游企业参与其中;同时也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规范、引导企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尊重当地风俗文化,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宗教文化、民族风俗等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接待入境游客或出访相关国家时,要引导民众礼貌接待、文明旅游,尤其是在中国出境游客人次过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引导公民文明出游,也是极为必要的。3.需求分析
旅游行业业务需求分析旅游行业是一个涉及多种角色人员、机构,多种业态,多维度时空的复杂的行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行业具有以下的主要业务需求:游客的需求
1、如何选择景区。不清楚有些什么景区,也不知道景区的可玩程度,只是从文字、图片等形式,片面地了解一些。希望能更深入地体验旅游产品。
2、如何制定行程。行程安排牵涉到交通、住宿、吃饭、游玩等等,过于复杂,如果在网上预订,要到多个不同的网站预定,还要比较不同的价格,如果到目的地后,现场寻找,又担心订不上。希望更方便地制定行程,更快捷、更经济地预定到酒店、车票、船票。
3、如何省却不必要的麻烦。每次出游遇到长长的排队买票的队伍,总是很无奈,希望有快捷的绿色通道,省去烦恼。
4、如何实现自助导游。到了景点后,只是匆匆一过,对景点的各方面的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更迅速、更快捷、更智能地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
5、如何防范旅游途中的消费风险。导游经常安排一些原本不在计划里的购物,有偿表演等活动,但是又不得不参加,想投诉,却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具体是在哪里。希望可以及时获知目前所在的位置。旅游局的需求
1、如何扩大温州在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扩大温州旅游的知名度。掌握客源的性质与来源,比如是团队还是散客;是从哪个地区来的;性别,年龄等;游客旅游偏好,比如是喜欢山水的还是城市的,喜欢山水喜欢哪种或哪个景点;在温州旅游的停留时间;游客重复来温旅游的情况。掌握客源的来温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还是自驾车,那种交通方式?掌握客源来温州的主要目的:旅游为主,商务为主,还是两者兼有?其他
2、如何推动旅游营销从抓单体的专题营销转向整体的城市形象推广,拓展旅游营销的途径与方式。了解游客来温州选择旅游咨询和行程安排的主要方法:旅行社安排?网络自助?还是电话预定?还是其他方式了解游客是从什么渠道获得温州旅游相关信息,网络?短信?电视?报纸?杂志?还是其他什么设施或服务最能令游客满意?
3、如何促进旅游环境从局部功能完善转向总体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加快建立虚拟旅游景区,购物平台,在线支付,旅游咨询等公共服务体系。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景点、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建立数据库;加大投入,健全旅游元素,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4、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克服传统执法模式下的取证困难、实效性差的弊端。监督旅行社如约向游客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避免出现零负团费等违规现象。如何动态掌握游客和本地市民对企业服务或产品的评价?如何实时掌握企业需求动态(人才、市场) 建立人才信息库 建立导游员队伍的动态监管系统 建立企业综合信息库(企业的建立、变更、经营状况、荣誉、奖惩等信息)如何整合好多渠道的数据报送平台?如何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如何及时了解景区的客流,避免出现景区客流过大,景区无能力接待的现象。
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管理; 建立完善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门禁系统。景区的需求景区如何增加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吸引游客;希望能够有效控制景区内客流;希望促进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对景区的各种设施进行及时有效地检查、修缮;对各种灾害能及时报警,避免景区资产出现重大损失,或伤害游客人身安全;加快紧急事件处理。旅行社的需求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何降低营运成本;如何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餐饮、零售等旅游服务企业的需求如何招徕更多的游客;如何从游客那里获得更多的消费。4.建设目标 5.建设远景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旅游发展
今年两会,“一带一路”也成了代表委员讨论的热门词汇。全国政协委员邵琪伟表示,国家旅游局正在根据“一带一路”整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旅游规划。他表示,“一带一路”会推动旅游业整体水平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明正表示,陕西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和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活动主题,推出彰显丝路起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汉唐帝陵旅游产品及中国美丽乡村等系列旅游产品。
4旅游执法、旅游文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3月8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2014年在旅游法执法检查中,把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与随机抽查、暗查暗访结合起来,把全面检查同跟踪督查典型事件结合起来,成效明显。
针对海南旅游遭受诟病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表示,要“灭”掉旅游市场的欺客行为。
三是把错位发展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则。随着“一带一路”旅游的升温,沿线省区纷纷加入到丝路旅游的大戏中来。陆上丝绸之路有7000多公里,仅中国境内就有4000多公里。由于丝绸之路路线太长,多数游客不太可能从头到尾游览丝绸之路,这就意味着现实的旅游消费必然是对丝绸之路某一段进行旅游,或者在丝绸之路上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讲,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在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上存在合作关系,但在具体的旅游产品上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就要求沿线省区避免同质化竞争,而是要依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错位发展。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丝路旅游不是丝路考古,游客认同的不是考古遗迹,而是能够可观赏、可体验、可回味的旅游产品。所以沿线省区在发展丝路旅游时不必过分在意起点还是支点,也不必过分在意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是否丰富,而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挖掘不同的丝路文化内涵上来,通过创造性的转化,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资源,建设既有丝绸之路特点,又有区域特质的旅游目的地。
1.品牌打造
2.各自部门各自建设业务系统,借助数据中心,打造基于品牌的数据中心,将之前各自部门系统建设的系统数据资源化,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实景虚拟化展现(VR)
3.基于丝绸之路的旅游交易平台(吃穿住行游娱购),特色服务 4.信用体系
基于一带一路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监管平台(产业规划、经济运行检测)),产业要素有哪些,产业高端化提升,规划什么产业,布局产业,对布局进行调整
立足甘肃、面向西北、辐射一带一路全覆盖
第五篇:厦门旅游相关情况简述
厦门市2011年旅游情况简析
(厦门市旅游局官方网站)
(一)、厦门市旅游总体运行情况
2011年1-12月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22.94万人次,同比增长16.42%。旅游总收入453.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2%。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738.78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9.36%;一日游游客1784.16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50.64%。
接待入境游客189.49万人次,同比增长16.38%,其中过夜入境游客为130.3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9%,一日游入境游客59.17万人次,同比增长16.79%。接待国内游客333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42%,其中过夜国内游客为1608.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02%;一日游国内游客1724.99万人次, 同比增长16.80%。旅游创汇12.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21%;国内旅游收入373.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9%。
厦门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535亿元,增长15%;厦门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超过9%,成为厦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厦门旅游运行的主要特点
1、客运量增长迅速
随着高铁和城际快运线路的不断拓展延伸,公路、航空、高铁、邮轮、海上直航,连接两岸、辐射南亚、通联周边省市,便捷的交通环境让厦门旅游中转枢纽地位更为突显。2011年1-12月,厦门市客运量为4469.37万人次。其中,航空761.99万人;铁路999.5万人;公路2749.66万人;水运196万人。
2、打造海峡西岸旅游龙头城市,厦漳泉旅游同城化成效显著
打造海峡西岸旅游龙头城市。立足闽西南大都市圈建设,着眼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立更为紧密的区域旅游协作关系,努力实现海峡西岸旅游的协作联动、资源互补和客源互流,构筑辐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厦门旅游龙头城市。2011年厦门加入15个城市的东海旅游城市联盟;继续推进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等层次的区域旅游协作,不断强化厦门在海西区域内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
2011年厦漳泉旅游同城化工作迈出实质步伐。随着以厦漳泉旅游同城化为核心的海西区域旅游协作逐步推进,以及三地景区一票通取得明显进展,三市资源共享、线路共延、品牌共筑。通过厦漳泉三市春节、国庆黄金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2011厦门自驾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联合举办等形式,整合三市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在节假日期间,厦漳泉居民城市间串门旅游极为平常。未来5年,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五市间的交通、机场、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将实现共建共享,协调共用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五市旅游投资项目库,各市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本市企业或个人到其他市投资旅游项目;制定完善五市旅游行业管理协议,推进旅游质量监督、旅游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的全面合作,落实异地管理协同办案制度,联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3、把握海峡旅游契机 厦台双向旅游攀新高
厦门市加强对台港澳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组织我市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业者推介团参加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和香港国际旅游展等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推介厦门及周边地区旅游;联合厦门的旅行社邀请台湾、香港的航空业者、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厦门及周边地区踩线采风;联合金门、澎湖、基隆旅游部门和旅行商赴外省、市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利用多种新闻媒体进行厦门对台旅游宣传。承办台湾特色庙会活动,厦门人和路台湾小吃一条街9月正式开街营业,台湾小吃被原汁原味复制到厦门落地。在保持与金门、澎湖、台湾中部四县市、台南市、高雄市旅游合作的同时,与基隆市旅游部门间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关系。
积极践行先行先试,赴台游实现新突破。国家旅游局、国台办赋予我市省外来厦暂住人员赴金游、厦门市居民赴台个人游等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市旅游局借助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工作平台,大力简化双方办证手续,提高通关便捷性。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论坛,开通厦门直航台湾的多条空中航线,建成对台邮件处理中心。将进一步争取开放航权、优化航路、增辟航线、增加航班。加快建设五通码头改扩建工程,打造两岸海空运输综合枢纽。2011年厦金航线运送旅客139.60万人次。
2011年1-12月,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旅游为20.82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经厦门赴台湾本岛旅游达6096团16.82万人次;赴金门、澎湖旅游共1922团3.99万人次。在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团队中,省外游客占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次的68.27%。同时,台湾来厦过夜游客也呈现继续增长趋势,2011年1-12月,厦门接待台湾来厦过夜游客达52.19万人次。
2011年,厦门市旅游局等部门大力扶持发展厦门—台湾旅游交通。以厦门为母港的“海洋神话号”豪华邮轮开通了厦门—台湾航线,标志着以厦门为母港、连接两岸三地的邮轮旅游项目正式启动。新开通的多条厦门到台湾的空中航线.直航台湾的“中远之星”客滚船,以及被誉为海峡两岸黄金通道的“小三通”厦金航线,2011年乘坐率均大幅提升。
4、旅游主题节日活动持续不断
今年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端午假期,厦门市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有车族的日益增加、燃油附加费上调和短假的影响,进出厦门市的短途游客明显比往年增多,一日游游客比重明显增加。来厦游客多以华东、华南地区为主,客源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统计显示,仅春节黄金周和五一假期,厦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54.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94亿元。
上半年,厦门市举行国际马拉松比赛、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中国旅游日”活动、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等精彩纷呈的大型体育旅游、宗教民俗旅游活动。尤其是6月10日举行的海峡论坛“台湾特色庙会”,是最能代表台湾特色及旅游文化的活动之一,为期7天,有200多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任选购,共吸引了160多万人次居民和游客参加。
下半年举行了同安青岛啤酒节、旅游购物节、厦门观音山沙滩文化节、厦门博饼旅游节、厦门旅游企业文化节。9月举行第七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有5万多名客商莅临旅博会。2011年国庆黄金周,厦门共接待中外游客136.94万人次;旅游收入13.87亿元。
11月举办第四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览会、厦门(海沧)玛瑙文化旅游节、小嶝首届紫菜文化旅游节、第4届厦门国际动漫节;12月海峡两岸(厦门同安)温泉文化旅游节、首届厦门大嶝两岸特色旅游购物节和厦门自驾旅游节。
5、突出海洋特色
厦门的城市宣传口号是“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厦门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峡旅游三大品牌,做足做好海洋文章,深入挖掘海洋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滨海休闲旅游、努力构建“蓝色”滨海休闲旅游带;加快邮轮母港、滨海休闲、高端商户、康体养生、文化娱乐、色彩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建设,着力提升厦门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
6、会展活动迅猛发展, 景区接待人数持续增长
今年我市会展活动发展迅速,共举办台交会、海峡论坛、石材展、汽博会、投洽会等各类会展活动2433场;其中展览149场;会议2284场;会议总人数为49.83万人。会展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全年景区接待量持续增长,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92.09万人次。其中,鼓浪屿景区接待游客302.38万人次;园林植物园接待游客119.41万人次;胡里山炮台接待游客150.12万人次。
7、旅游业发展迅速,品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营销和旅游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旅游城市形象持续强化,旅游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特色凸显。
截至2011年底,厦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拥有星级饭店69家;旅行社182家,其中出境社19家,赴台游组团社4家。厦门建发国旅、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和厦门春辉国旅三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截至2011年底,在评的酒店有6家,还有一些高星级酒店也将陆续开业、评星,如威斯汀酒店、凯宾斯基、帝元维多利亚等。不久厦门的五星级酒店将超过20家。
8、坚持完善旅游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
今年,厦门市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原则,标准化管理、品牌建设和市场整规工作三管齐下,全面推动全市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坚持“以客为本”,不断加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构建,完善了旅游服务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和市场监测五大保障体系,努力提升全市旅游服务质量,工作初显成效,2011年厦门获得了游客满意度位列全国50个重点城市第三位和旅游投诉处理满意度全国第一。
在抓跨越发展的同时狠抓服务保障,加快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市场监管、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四大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市场监管体系由质量监督向品质保障转变,旅游安全应急体系、保险体系、预警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机制持续优化。
2011年,市、区两级旅游质监机构共接到游客旅游投诉和信息咨询783件。其中正式受理旅游投诉171件,投诉件数比上年减少99件,同比降低37%。全年共检查导游人员19572人次,导游人员被检查率483%;导游人员违规率仅0.6%,比降31%,导游员IC卡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对1家旅行社和10名无证导游实施行政处罚,有效遏制了零负团费、承包挂靠、合同签订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行“诚信旅游服务管理系统”,对旅游团队行程安排实行电子派团单制度。(三)、厦门旅游的发展趋势
1、国内游客占绝大多数,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几乎是对半分
厦门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中,过夜游客占全部游客高达49.36%,一日游游客占50.64%,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几乎是对半分;国内游客占全部游客高达94.62%,入境游客占5.83%,国内游客占绝大多数。厦门市接待的国内游客中一日游占51.75%,国内过夜游客占48.25%,过夜与一日游比重基本上对半分。
2、入境游客中,入境过夜游客比重占超过三分之二
厦门市接待的入境游客中,入境过夜游客占全部入境游客的68.77%,入境一日游客占31.23%,入境过夜游客比重占超过三分之二。外国人占厦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比重为47.43%,台湾同胞占40.05%,两者合计达87.48%,外国人和台胞占厦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绝大多数;香港同胞占12.04%,澳门同胞占0.48%。亚洲的入境过夜外国人占厦门市接待入境过夜外国人的65.99%,亚洲过夜入境游客的外国人约占厦门市接待过夜入境外国人的三分之二。欧洲占16.19%,美洲洲占13.08%,大洋洲3.53%和非洲1.22%。
3、厦门接待游客发展态势很好
2011年1-12月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22.94万人次,同比增长16.42%。其中,厦门市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30.3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9%。
入境过夜游客中,入境过夜外国人61.81万人次,同比增长20.941%;台湾同胞46.41万人次,同比增长12.46%;香港同胞15.6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3%;澳门同胞0.62万人次,同比增长11.84%。
4、入境过夜外国人增长迅速
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大洋洲游客的增幅达51.75%,欧洲游客的增幅达29.98%,美洲游客的增幅达24.49%,亚洲游客的增幅为16.63%,非洲市场同比增幅为13.54%。
1-12月在亚洲市场,朝鲜增长1.54倍,但人数只有0.13万人次。蒙古、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过夜游客增长超过27%。韩国、巴基斯坦出现负增长。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别入境游客12.94、7.59和7.39万人次,接待量在所有外国客源地中名列前三位。
1-12月欧洲市场的西班牙和瑞典入境人数增幅较大,分别达到60.03%和45.96%;美洲市场仍以美国居首,1-12月共接待5.83万人次,比增24.62%;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游客增幅达到55.72%。
5、出入境旅游同步增长
厦门空港今年新增飞往香港、新加坡、荷兰的三条国际航线,7月厦门直飞吴哥的包机旅游线正式首航。据厦门边检总站高崎站数据,截至2011年12月23日,厦门机场2011年出入境旅客正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员工13.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0.4%,出入境飞机1700多架次,同比增长16.8%,这是自2007年以来,厦门机场首次同步实现出入境飞机、旅客、员工流量两位数增长。内地居民出境热、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欧洲航线的开通是今年出入境旅客首破两百万的三大主因。
内地居民出游方面,截至12月23日,厦门机场出入境内地居民达88.4万余人次,比2010年全年增加15万人次以上,占口岸增长旅客总量的三分之二。
两岸交流方面,2011年全年厦门机场出入境台湾旅客人数预计将达36万人次,比2010年增加8万余人次。同时,随着大陆赴台个人游的正式启动,2011年赴台观光、访问的大陆居民预计达4.6万余人次,比2010年增长20%以上。
欧洲航线方面,自3月28日厦门开通至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首条洲际客运航线以来,由于免去航班中转的旅途劳顿,旅游费用有所下降,受到游客的欢迎,自航线开通以来平均载客率达85%以上,全年为厦门机场带来5万多人次的客流。
二、厦门市2011年旅行社运行情况简析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我市共有旅行社184家(含外地在厦分社36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6家(具备赴台游资质的4家),一般旅行社(经营入境或国内旅游业务)132家,旅行社门市部(服务网点)168家。2011年我市旅行社累计组织、接待中外游客334.15万人次。
2011年厦门旅行社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国内旅游形势喜人,组、接市场两旺
旅行社全年组织、接待国内旅游者279.64万人次,同比增长31.56%。其中,组织国内游83.86万人次,同比增长72.84%,创下近年增幅新高;接待国内游客195.78万人次,比增19.35%。国内旅游组、接人次总量排名前五位的旅行社依次是:建发国旅50.43万人次、旅游集团国旅29.59万人次、厦航国旅21.12万人次、温馨天天游国旅16.46万人次、春晖国旅14.25万人次。
2、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仍然占据厦门国内客源市场的主体地位,华北和西南地区客源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西北地区来厦旅游团队基本持平。
全年旅行社累计接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游客102.76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次的52.49%,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浙江36.55万人次、福建30.49万人次、广东23.34万人次、上海21.06万人次、江苏14.85万人次。旅行社全年接待华北地区游客17.95万人次,同比增长30%;接待西南地区游客10.87万人次,比增40%,增长最明显的是重庆、云南和西藏,分别增长了92.89%、60%和200%。特别是重庆客源地市场,近三年一直保持稳定上升。
3、入境旅游稳中有升,人均在厦停留天数增加,外国人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旅行社全年外联、接待境外游客34.91万人次,同比增长11.36%;入境客人在厦平均停留天数为3.22天,比去年同期的2.55天有所增加。全年旅行社外联、接待外国人游客16.43万人次,比增57.68%。特别是第三季度由于“9·8”投洽会、旅博会和“全球华人博厦门2011厦门旅游博饼节”等盛会的举办,有力推动了入境旅游的发展:该季度旅行社外联、接待外国人游客增长了229%,创下单季度厦门旅行社外联、接待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新高。2011年厦门旅行社外联、接待入境游客人次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旅游集团国旅8.39万人次、春晖国旅8.1万人次、建发国旅6.19万人次。
4、出境旅游发展迅速,增长显著,线路进一步丰富,深度游、品质游看好。
旅行社全年组织出境旅游19.6万人次,同比增长81.4%。传统亚洲旅游目的地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前往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占总数的4/5以上。除港、澳、台地区外,出境游目的地国家排名依次是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韩国。前往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游客也呈现逐季明显增长趋势,游客的选择更加多元,更加重视旅游品质,境外人均停留天数达到5.3天,同比增长了1.05倍。厦门—阿姆斯特丹航线的开通降低了旅游成本,促进了欧洲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全年组织1.14万人次前往欧洲游,比增1.73倍,仅半年内欧洲组团达到4000多人次,显示出欧洲游的强大市场潜力。
5、闽台双向旅游交流势头良好,赴金门、澎湖游市场再次火爆,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人次稳步攀升。
本市旅行社共组织8.87万人次赴台湾旅游,同比增长74.36%;外联、接待台湾游客15.2万人次,同比略有下降。省外来厦暂住人员赴金游、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政策的实施,大大带动了原本接近饱和的金门、澎湖游旅游市场:省外来厦暂住人员赴金游自2011年6月13日启动至2011年12月底,实际成行24992人次;全年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澎湖旅游的游客近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78.51%。2011年全国旅行社组团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游共6096团16.82万人次,比增8.69%。其中,省外游客经厦门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11.45万人次,比增14.34%。
6、旅行社业者青睐投资厦门,门店扩张迅速,批发商、零售商体系初现雏形。
2011年新增旅行社和分社31家、门市部(社区店)62家,业者普遍看好厦门旅游和旅行社投资。大型旅行社企业逐步向产品开发商和批发商过渡,小型旅行社和门店趋向旅游线路零售商转型:80%以上的中小旅行社零售、代售厦门本地或外地大旅行社企业的旅游产品,收取差价或佣金作为利润。特别是出境旅游,组团社通过授权经营,将一般社变身为自身的收客网点,从而达到双赢,这在厦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业态变化一方面活跃了旅游市场,给旅游者带来更多便利;另一方面,在委托授权、合同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厦门2011年星级酒店经营形势
纵观2011年全年,全市星级饭店经营走势“牛气十足”:第一季度跳空高开,第二季度稳步上升,第三季度持续上涨,第四季度创出新高。
2011年全市星级饭店平均房价422元,平均出租率69%。五星级饭店平均房价685元/间天,同比涨43元/间天,平均出租率64%,同比上涨4%;
四星级饭店平均房价434元/间天,同比上涨29元/间天,平均出租率72%,同比持平;
三星级饭店平均房价224元/间天,同比下降14元/间天,平均出租率71%,同比降2%;
二星级饭店平均房价144元/间天,同比下降26元/间天,平均出租率62%,同比降1%。
虽然各经营数据有升有降,但高星级饭店的各项指标增长明显,而高星级饭店在星级饭店总量中占比较大,从而拉动了星级饭店总体指标的上涨。
截止2011年底,厦门市有常驻人口有35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527亿元,增长15%。2011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85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0元,增长18.7%;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