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小报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不息的古老文明。中华帝国与其他古老帝国一样,由原始部落不断地和其他部落联合,再扩张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帝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当然也曾受到外族的侵入或统治,然而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地被同化、被融合,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其中必定有其博大精深的气质。
那么,究竟这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该如何解析呢?它又包括哪些人?一般外国人的书写工具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抑或是“汉族”、“中国人”,他们都管它称为CHINESE。实际上,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全族及华夏民族的总称。中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是因天子所居之城处于中央地带而取名的;而华夏则只以夏朝作为原始阶段、以西安华山作为原始部落的族称。中华民族乃是以汉族为主,包括海外华人及中国境内56个少数民族所统一而成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这五千年长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她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迄今成为世界人类史上没有中断的唯一文化。也因为如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打口号喊文化、翻历史写文化、搞教育也讲文化。然而,文化是什么呢?没有人说得明白。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领域上的习俗。中国由海洋、沙漠、高原及绵绵不绝的丘陵围绕而成,形成一个孤立的状态。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中国就自然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文化。
当研究其他古文明时,现代人已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始末;而现代的中华民族却仍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在发达前进的社会中追朔古老绵长的文化。汉字是经过长久历史流传下来的,也是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因此在研究中华文化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
古时候的人们喜好全体出没的羊,“祥”、“善”、“美”都以羊来比喻好的事物;反之他们排斥相互撕咬的狗,因此把狗用作比喻不好的事物:“狗眼看人低”及“猪朋狗友”。归根到底,中华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内陆河流多不胜数,人么利用河流进行农业耕种,一旦河水泛滥便会摧毁所有的农作物,因此水利修建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人们聚合在一起,并在其中产生了权威性领导以指使修建工程。这形成了与西方人强调独立价值的文化性格不一样;中华民族更强调的是大一统,并有一权威代表。(我想这也是中国不愿意让各地域独立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农业背景下,也同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阶级、身份之分。相对于西方人,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身份地位的。在家庭里,即使长辈的观念错误,后生也不能反驳,反驳就是不孝;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也不可能如朋友一般玩笑嬉闹;更别说在国家里,人们尤其歧视比自己弱的人,而仰慕强者。
吃文化
人们缺乏的事物往往越显得重要。在每天都必须担忧温饱的农业社会,吃在中华文化中比重比更大了。俗语说:“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中华民族什么都能拿来吃,这说明了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中华饮食同样拥有大一统的体现:中华菜总是把材料搅在一块儿一起煮,大家坐在圆桌上夹来不同的菜色,这才一并吃下;而西方人则喜欢吃单
一、独立的菜色,每个人一碟牛扒坐在长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身处在自己无法把握命运的农业社会,让中华民族对天更是敬畏有加:收获要祭天答谢、外出要求天保佑、做坏事也觉得天有眼。他们把天道德化、拟人化,种种的自然现象皆被描写成雨神、雷公、风婆婆。因为存在着一种渺小意识,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抱有中庸的态度,至今仍可在中华民族身上寻找到深刻的烙印。这里又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落差。西方人敢于毛遂自荐,肯定自己的价值;中华民族却希望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往往使用“不错”、“还好”来表示满意,即使精心准备了一顿饭,却还道称是粗茶淡饭。这些举动也是儒家所说的“和谐意识”,把握事物之度以获得和谐关系,避免人天、人际甚至国家的对立及冲突。
随着中庸意识的产生,人们也会有一种在困惑中所出现的反思情绪—忧患意识。这一意识对历代的仁人志士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最显著的例子便数五四运动及洋务运动,它体现出民族对其本身的衰弱危机作出的挽救,即便是漂洋海外的华人,在力争民族权益的事件上也都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殊的忧患意识。它使一个民族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怀着强烈深沉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从忧患到最终突破困境。
礼仪道德
在中华民族身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品格,就是礼仪道德。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礼仪道德在人际关系起着的重要作用。有无德行成为人们评价人格的直接依据。当人们的评价演变成一种舆论时,套鲁迅的一句话:舆论可以杀人,便可看出中华民族对礼仪品格的看重。因此,德行在几千年的熏陶下,更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人人皆以仁为中心,凡是从义出发,哪怕是与人相处也要与有仁有义的人相处,不少家长仍教唆孩子“别与某某某相处”的带色眼镜的狭隘思想。
礼仪道德再次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中华民族所论的教育并不像西方人的知识教育,他们更偏重于伦理、人格的教育。父母可以忍受孩子没有成就、不务正业,但却不能够接受不小的孩子。再细致地分析下去,还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提倡礼治;而西方人却崇尚法治。
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来看,农业文化对于历代仁人志士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及积极的影响。我们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必定得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取长补短,方能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
第二篇:红色小报
· 董存瑞:做事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
· 向警予: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
· 高君宇:我愿生如闪电 死如彗星
· 瞿秋白: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以人为本 八荣八耻 ·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 服务型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可持续发展· 和平发展· 统筹兼顾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人才强国·与时俱进
·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 三个代表
第三篇:勤奋学习小报
班级: 姓名: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
奋的能力 --卡莱尔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
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
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
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
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
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
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
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爱迪生
关于勤奋的格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华罗庚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
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第四篇:太空科学小报
虫洞(Wormhole)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虫洞是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一些天体进了黑洞后,会撕成分子,然后通过虫
黑洞
洞这个球体,传送到白洞再由白洞合成尘埃,变成美丽的星云。
假设你有一张
纸,在纸上画一条线代表一光年,虫洞就
白洞
虫洞
是将这张纸折叠过来,拿一根针穿过起点和终点。缩短了距离通过虫洞,我们可以穿越时空。
第五篇:读书小报
你是锦瑟,我为流年--------三毛的万水千山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已出版作品《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等。
她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骑在纸背上,将万水千山行遍。撒哈拉沙漠上她倔强地绽放,波西米亚是她灵魂的原乡。她这一生,不慕世间风物情长,不争凡尘冷暖朝夕,不惧人生悲喜消磨。只为了,心灵可以自由放飞。哪怕和至爱的人,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哪怕从此天各一方,决然相忘。她依然选择远方,选择流浪。她,就是三毛。
骤暖忽寒的红尘,总是需要一些唯美和凄凉的故事来装点。三毛,做不了那个诗经时代的女子,也不肯与唐风宋月,在梦里相逢。她期待人生有更大的转变,一种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重来。
人生缘分无法预知,我们不知道,打身边走过的人,谁是旧相识,下一个转弯路口,又会与谁遇见。尽管,三毛在行途中不断演绎聚散离合,但那些住进过她心里,甚至与她共枕过的人,都相继而去。她只是立于光阴水岸,为过客践行的女子,而最后目送她背影的,则是白发苍颜的父母。
在真正的沧桑,还没有尝历之前,她要做那枚背叛安静的绿叶,和春风一起放飞。用文字果腹,光阴下酒,在湛湛日光下,抒写一段盛世年华。
三毛: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