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

时间:2019-05-14 04: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

第一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生态系统

食物链

生态位

生物浓缩

化感作用

二、选择(10分)

1、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养食性关系联结起来的结构被称为营养结构,而食物链作为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它是由()提出的

A、海客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2、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中不包括()

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

C、信息传递

D、价值转换 3、农业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中得物理信息包括()①光信息

②接触信息

③声信息

④行为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其中几乎呈现钟形的是()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以上都不对 5、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来衡量农业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实际效果项目中以下不包括()

A、生态效益

B、经济效益

C、自然效益

D、社会效益 6、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不属于1930~1970年间的是()A、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B、伦敦烟雾事件 C、骨痛病事件

D、印度博帕尔事件 7、主要大气污染物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飘尘,它是指粒径小于()A、10微米

B、20微米

C、50微米

D、100微米

8、以下不属于水体主要污染物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是()A、无毒有机物质

B、无毒无机物质 C、放射性物质

D、有毒有机物质

9、下列大气污染物中对植物的危害症状是在植物叶的背面出现大面积的透明银白色或铜色的病斑区域的是()

A、二氧化硫

B、氟化物

C、氯气

D、PAN

10、农药在土壤中的化学降解过程当中必需以()作为反应物或媒介

A、土壤 B、土壤水分 C、土壤空气 D、以上都不对

三、填空(30分)

1、当今人类面临()、()、()、()等重大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涉及到农业,从而促进了生态学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推动了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2、农业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前者包括:()、()、()、三大功能类群,而后者则包括:()、()。

3、根据各地区经济状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极自然资源等,可划分为()个大农业发展区和()个亚区。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根据循环的路径不同可分为:()和()。

5、氮素循环是物质循环中非常重要的循环之一,氮素在循环过程中以()、()、()方式被固定。

6、每一个信息过程都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息的产生,即信源;信息传递的媒介,即();信息的受体,即()。

7、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之比称为性别比例。通常分为雌性和雄性以及()三种类型。

8、种群增长是种群的生物潜力与其所处环境的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种群的增长模型包括:()、J型增长型、S型增长型。而S型增长型曲线又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开时期、()、转折期、减速期和()。

9、生物群落内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二种间关系又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正相互作用关系和负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正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10、生态工程的结构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集合,核心圈层,即生态核;内部环境,即();外部环境,即()。

11、根据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不同,可以将土壤污染分为五类:水体污染型、()、()、生物污染性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12、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土壤污染的主要方法有:客土法、()、深翻。

四、判断(只需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6分)

1、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土壤库→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

2、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受种群内个体性成熟时间,每次交配产生的后代数量以及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等因素决定。()

3、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这些烟雾事件污染的原因全都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直接造成的大气污染。()

4、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体的自净过程按其机理可以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5、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可分为:可存留性资源与不可存留性资源两种。()6、1866年德国人海客尔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产生。()

五、简答题(24分)

1、列举出对生态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主要阶段?

2、列举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流路径?

3、简单列举出广义的捕食都包括哪些内容?

4、列举森林具有那生态效益?

5、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

六、论述题(20分)

1、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分析原理。

2、人们将湿地形象地比喻成地球的肾脏,那么请详细的叙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养食性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纽带。

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二、选择

1、C

2、D

3、A

4、B

5、C

6、D

7、A

8、C

9、D

10、B

三、填空

1、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资源衰竭。

2、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分解者);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3、10 ;38。

4、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5、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工业固氮。6、信道;信宿。7、两性。

8、几何级数增长型;加速期、饱和期。9、偏利共生。

10、生态基;生态库。

11、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

12、换土法。

四、判断

1、√

2、√

3、×

4、×

5、×

6、√

五、简答(每条答对给一分)1、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的应用 2、1)植物有机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高级消费者→顶级消费者 2)动植物残体及其排泄物→分解者→CO2+H2O+能量 3)生物有机体的呼吸作用→CO2+H2O+能量 4)辅助能→农产品+能量 3、1)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或其他食肉动物 2)食草动物食绿色植物 3)昆虫的拟寄生 4)同类相食 4、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降水。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1)酸雨使土壤酸化养分淋失而日益贫瘠 2)酸雨使河流、湖泊酸化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3)酸雨是一种超级腐蚀剂对建筑物造成腐蚀 4)酸雨使各种呼吸道疾病增加 6、1)乡镇污染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2)污染类型复杂

3)重污染行业占的比例较大 4)乡镇企业污染扩展迅速

六、论述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当中的农业、技术、经济与效果分别是独立的概念。首先:

1、农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而狭义的农业则单指种植业。―――――――0.5分

2、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时所达到的预期目的的程度,程度越高效果越好。----------------------------0.5分 其次:技术一词业包括多种涵义。------------------------0.5分

1、技术是人们的技能。--0.5分

2、技术是劳动工具的总称。-----------------------------0.5分

3、技术是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总称。---------------0.5分 技术经济效果当中的技术显然指的是更广泛的涵义,即第三种含义。-----------------------0.5分 而技术效果就是不同的农业技术满足农业生产某种需要的程度,表现的是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属于技术科学范畴,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但技术效果又是形成经济效果基础。------------------------1分 再次:经济一词同样包含多种涵义。----------------------0.5分

1、指生产关系。--------0.5分

2、指社会生产和在生产的整个过程。---------------------0.5分

3、指节约的涵义。------0.5分 在技术经济效果中的经济一词同样是第三种涵义。----------0.5分 而经济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指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例关系。公式:经济效果=有用成果/劳动消耗---------------------0.5分 经济效果反映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追求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多的劳动成果。-------------0.5分最后:总的来说好的技术效果是会带来好的经济效果,但二者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当取得了可观的劳动成果但劳动消耗过大,这时二者就不一致了。所以我们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一致时,即好的技术效果带来了好的经济效果时称为技术经济效果。------------------2分2、1)自然生产------------1分 湿地蓄积来自水陆两相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肥力,为人类提供食品,工业原料等。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产品的功能下降标志着湿地健康受损。-----------0.5分 2)生物多样性-------------1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所有湿地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们生存环境的总称。---------------0.5分 3)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1分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降水分布不均匀时,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避免发生洪水灾害。----------------0.5分 4)补充地下水-------------1分 人工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流入到蓄水层的水可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得以保持,浅层地下水系统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或最终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0.5分 5)降解污染物-----------0.5分 一方面人工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使毒物和杂质得以沉淀和排除;另一方面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机物质降解和转化。-----------------------0.5分 6)调节功能-------------0.5分 调节功能主要指湿地的气候调节和流量调节或洪水控制。湿地可影响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的保持当地的湿地湿度和降水量。-----------------------0.5分 7)净化功能-------------0.5分 湿地特别是沼泽地和泛洪平原,由于对水流具有减缓作用,有利于沉积物、营养物的沉积和有毒物质的排除。通常营养物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同时降解,主要时通过生物净化来实现的。------------0.5分 8)社会文化功能---------0.5分 湿地作为景观,它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湿地是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可为潜水、游泳等旅游项目提供多样化场地。--------------0.5分

第二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仍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不断深入探讨教学新路子,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完成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

1、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全部教学任务,中专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和实训报告。

2、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按教务科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4、顺利安全完成本学期的实训任务。

二、在研讨和学习方面

1、我在开学初期就怎么样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组织讨论如何实施本学期各种技能竞赛问题,并成功举办了本专业的一次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知识比赛。

三、主要成绩

1、进行了全体学生“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在本专业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比赛得以顺利进行,比赛决出前三名,给获奖的学生颁发了奖状。

2、学生顺利完成了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综合课程,顺利的进行了期末考试。

当然在教学、教研及科研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第三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省和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进养殖生态化、清洁化、无害化,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补助试点,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地膜推广使用。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土壤养分、重金属检测。

一是检测土壤样品养分含量(包括N、P、K、有机质、PH值),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万亩,共采集化验土壤样品2500个。

二是开展土壤重金属染监测,按照农业部土壤重金属普查与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布点采样和化验监测,共设采样点220个,采集土壤样品220个,农产品样品220个。初步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档案,对全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二)实施以测土配方为主的施肥技术,推行化肥减量增效。

采取实施水肥一体化、土壤有机质提升、生物有机肥等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发放测土配方指导卡2500张。完成3414田间试验15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作物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软件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实现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数字化、使用操作智能化,使肥料利用率提高3-4%,减少化肥使用量10%。

(三)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行农药减量增效。

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推广施用安全无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20%

1、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精量喷雾技术。

在全市2018年绿色农业基地重点推广该技术,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相衔接,全面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2、推广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

(1)黄蓝板诱杀害虫技术。在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蓟马等成虫发生期,用色板诱杀成虫,每亩均匀插挂色板20块,每月更换一次,一茬蔬菜更换三次。

(2)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诱杀菜田及大田害虫。

(3)推广防虫网防治害虫技术,在大棚内应用防虫网防治害虫减少农药使用。

(4)实施赤眼蜂生物防螟项目,在三岔河、陶赖昭等14个乡镇的玉米主产区开展,共计115万亩。

3、进行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落实中央财政水稻病虫疫情防治项目,利用中央资金购买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4万亩。

(四)做好可降解地膜推广及农业废弃物回收工作。

1、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试点。在市永平乡开展花生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20000亩,在大林子镇开展花生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5000亩。

2、建设市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2.4万元,该项目已经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共建有县级废旧地膜回收站一处,乡级废旧地膜收储点5处。新增地膜收集能力1000吨,新增地膜加工能力1000吨、新增地膜回收覆盖面积31万亩。

(五)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鼓励群众利用秸秆做基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化、组织化服务水平,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的互利双赢。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治理和防控,市农业局成立由为组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小组,协调和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副主任由担任。办公室对本行政区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负总责。

2、层层落实责任。根据全市的总体部署及任务目标,农业局实施目标管理,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3、严格考核问责。每年对面源污染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考核的,根据《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

第四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范文模版)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一、生态学的概念

公认的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所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并涉及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组织层次。环境则包括无生命的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朴素的生态学细想阶段;个体和种群生态学阶段;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全球生态学阶段。

三、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运用系统分析的细想和方法,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农业生物和环境三者协调。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现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科学是研究与人类有关的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的应用生态学。

二、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研究目的、内容方面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的关系,并通过人为协调这种关系,以得到最高的生物量和最佳经济效果,维持农业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关系

从生产实践看,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一、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一)性综合:

(二)整体性:

(三)实践性:

(四)战略性: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多科学的协作

(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三)整体观

(四)层次结构理论

(五)新生特性原则

(六)系统分析

作业:

1、生态学的概念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组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得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群体,及其所占据的环境所构成的,并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动态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

生态系统均可以划分为而大部分:既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和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三中成分: 2.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存在的实体。

三、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有很多方法,按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序可分为三类

(一)自然生态系统

(二)半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经人类改造而改造形成的。

(三)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造组分与人工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强烈干预而建成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下,以作物、家畜为主体,包括林木、草地、病虫、杂草、微生物等,所构成的特有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系统。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分。2.生物部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系统的发展方向不同

(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三)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

(四)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A各组分量的关系

B各组分的时、空配置

C各组分间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

(二)物质流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农、林、牧、副、渔五业。

一、农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一)供求关系 :

(二)连锁关系 :

(三)限制关系 :

二、农林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三、农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四、农副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当前破坏浓、林、牧结构的问题 作业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能量转化率和生态金字塔; 2.掌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命金字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一、能量来源

(一)太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能源

(二)辅助能

二 热力学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意义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无知循环都是在其特殊的营养结构中进行的,所以说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一、食物链

二、(一)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1.捕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3.混合食物链

4.寄生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一、能量转化效率和十分之一定律

二、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1.数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 3.能量金字塔,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力的现状与潜力

(二)辅助能与初级生产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一)次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动物蛋白食品 2.转化农副产品 3.提高经济价值

(二)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作业

1、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2、生态金字塔的三种类型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结构及;

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类型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

(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二)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2.物质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二、物质循环的特征

1.生物量与现存量: 2.周转率与周转期

3.循环效率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5.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碳循环

(一)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三)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二、氮循环 :氮是氨基酸和叶绿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氮的贮存库

(二)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2.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

(三)、氮循环

1、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三、水循环

(一)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特点

(二)影响区域水分平衡的因素

四、磷循环 :磷素是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磷的贮存库及循环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三)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养分循环

一、养分循环特点 .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3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 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二、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养分循环与环境问题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2.磷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3.控制化肥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业

1、物质循环的特征

2、养分循环特点

第五章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物种群;

2.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机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第二节 农业生物群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的概念: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并能相互交配(相互交换遗传信息)的同一生物的一个群体。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一般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个类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的遗传特性:即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而且随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性、及进化、适应能力。

(三)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的增长

是生物潜力和环境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增长)

3、种群阻滞增长(“S”型曲线)

(四)种群的调节

种群的调节: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二、农业生物种群

(一)农业生物种群的分类

(二)农业生物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生 物 群 落

一、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概念: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体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种群有一定的种类构成

2、群落有其特定的外貌 3.群落的时相:

(三)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种群内的种间关系是种与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三、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1)种类构成简单

(2)水平结构复杂

(3)垂直结构层次较少

(4)群落的年周期变化明显(5)营养结构简单

作业

1、生物种群的概念

2、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2.掌握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演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第四节 生态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演示法;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系统的层次

生态学所指的环境是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周围的影响其生存和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五大自然图层

1、大气圈

2、水圈

3、岩石圈

4、土壤圈

5、生物圈

(二)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分布

(一)日照长度

(二)温度

(三)水分

(四)土壤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2、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小因可能出现第二种情况:

(1)最小因子的利用率可能以其它的因子存在而发生变化。

(2)有时环境中所缺乏某种物质,可以部分地为化学上相近的其他物质所替代。

二、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的补充:

(一)耐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一般在幼年、繁殖期耐性范围较窄

(三)耐性的相互作用

(四)耐性与生物分布

(五)耐性与竞争

三、限制因子的综合概念

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度的状况都可以是限制因子。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型

(二)生活型

(三)生态位

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二)农田的生态效应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4、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三)草原的生态效应

(四)淡水水域的生态效应

第四节 生态演替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和一般过程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所占据的环境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有顺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生态演替。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般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补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这种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特征

⑴、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⑵、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⑶、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二、农业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通过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系统内部的调节和人工调控,达到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转换、信息流通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农业生态平衡的内涵

1、输入与输出平衡。

2、结构平衡。

3、功能平衡。

(二)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的内在因素

(三)调整农业生态平衡

作业

1、耐性定律的补充有哪些内容

2、生态平衡的概念

3、农业生态平衡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调控机制、调控原则和层次;

2.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内容和稳态调控机制;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技术调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及农业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生态农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一、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就是指某一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生产的农产品多少。

二、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维持其特定功能的特性。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一、所谓生态效益,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调控

二、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的目的就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有利于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

三、输入输出调控

四、系统综合关系调控

作业

1、生态效益的概念

第八章 农业环境问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农业环境问题现状;

2.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现状和防治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或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污染源

污染源是指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来源,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或过程。

二、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污染源生产、排放的对生物与环境有害有毒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统称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水污染及其污染物

(二)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以后,使水的饮用、养殖、灌溉、游览等功能遭到破坏,称为水环境被污染。

(三)土壤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成就 二.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质量退化

(二)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自然灾害加重。

(三)森林和其他生物资源减少

(四)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五)农村能源不足,利用不合理,约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仍以木柴和秸秆为燃料,能利用率只有10%。

(六)人口基数不大,净增长率高、科学文化素低,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过多、素质不高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是产生一系列农业环境的文踢得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限制因素。作业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 农业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把握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监测,是对农业环境是对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连续或间断的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污染状况的变化、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过度与程度,分析、判断农业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为农业环境管理、环境科研、环境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或整体环境的优略状况。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程序

(三)确定区域环境背景值

是指一定区域内未受污染的各个环境要素,如水域、大气、土壤、动植物或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有害成分的自然含量。

(四)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三)农业环境管理、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环境的对策

二.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2.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3.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4.森林资源的保护 5.草原资源的保护

6.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作业

1、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

第五篇:议利川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利川农业为例

摘要:湖北利川市是一个多山的小城镇,“七山一水二分田”构成了我市的基本自然资源特征。山区农业经济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迅速膨胀,资源配置失当,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失衡严重地阻碍了山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山区农业经济发展要着力推进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山区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关键字: 农业资源 生态环境 山区 资源 农业 利用 生态 发展 技术 经济

一、发展与保护的主要矛盾

(一)客观要求山区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

我市有14个山区乡镇, 国土总面积46.1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46%,人均0.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45万公顷(水田2.35万公顷,旱地3.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2%;林地22.3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8.52%;牧地草场7.1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46%;水面0.7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4%。在土地立体分布上,低山3.1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78%;二高山18.7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高山24.1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2.28%。土壤类型,共计9个土类,19个亚类,50个土属,236个土种。以黄棕壤为主,棕壤和紫色土次之。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以黄壤为主,800米至1500米地带以黄棕壤和紫色土为主,1500米以上则以棕壤为主。全市以“四低三荒”(中低产田、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水面和荒山、荒地、荒水)为主的农业后备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杂、质量差、潜力大、前景广。共有“四低三荒”面积15.08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8.69%。占全市农林牧渔业可利用面积的42.81%。我市基本上全部都处于山区之中。相对而言,山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口素质低,观陈旧,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有些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处于赤贫线上。2002年,我市农业收入还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60.3%。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仅为1510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我市还有将近10万的贫困人口。

山区的贫困落后状况,一方面,客观上要求山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山区农业经济要保持长足的发展。这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山区人民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在注重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使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森林过度采伐,草场过牧,草场退化,毁林开荒,毁草开荒,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又制约了山区农业发展,使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山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失衡的矛盾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是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综合投

入的经济活动。农业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业资源丰裕的程度、质量好坏以及开发利用是否合理决定着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山区农业资源是有限的,而山区农业经济需持续发展。为了确保山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对山区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山区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再生、永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不力,措施不当,导致了生态环境失衡,农业资源日益枯竭,使得山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失衡的矛盾不断加深。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引起的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首先是林区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采伐量超过其生长量,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其次是林区造林林种单一,缺乏高大树种与矮小植物配合,耐阴植物与喜阳植物配合,造成森林结构单一,量少质差,森林的生态功能大为减弱,致使山洪爆发,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二是草场退化。草场过度载畜,超过草场的生态承载力。致使草场退化,草场的生产力大为降低。三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山区耕地资源缺乏,粮食产量低,粮食不能自给,有些山区就采取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的方式增加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山区耕地坡度大,表土极易流失。另一方面,山区农作物品种单一,未能利用时间顺序进行复种、套种,未能利用空间进行间作、混作,结构单一,每年长时间表土裸露,造成地表侵蚀,水土流失。四是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山区农业进行掠压式耕种,只用不养,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肥力降低,耕地生产力大为降低。

(三)山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一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资源相对稳定所能承受人口规模大小。一般来说,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高,认识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强,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就强,反之,人口文化素质低,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降低生态环境承载力。山区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快速增长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山区人民长期形成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多子多福,只有儿子才能光宗耀祖,养老送终。山区一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人口增长迅速,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二是山区人口文化素质低,生态环境承载力大为降低。山区人口教育水平低下,儿童失学率较高,文盲半文盲人数多,科学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较低,认识和开发利用资源能力低,山区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人口素质低,生产力发展始终偏低,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贫困。

二、发展与保护的协调统一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农业生产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运作为基本前提,以生态经济理论为科学依据。生态经济理论要求农业生产系统保持较多的种群和足够长的食物链,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特别要有一定面积的合理分布、结构、功能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使农业生态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整和控制水平,以利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采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生态工程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能力,使山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三、发展与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山区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生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山区农业生态技术体系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保证。生态技术体系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治理及农林能源综合建设,使生态环境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绿色覆盖率、土壤理化性能及有机质含量得以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中心的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农牧结合或农林结合,提高系统自身组织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1、立体种养技术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利用不同季节不同地段不同作物或饲养动物有规律地分层排列或分季排列,从而获取单位面积上较稳定而高产的持久性农业结构模式。一是农业立体种植技术,包括大田作物、蔬菜、瓜果、果木与农田人工林木、饲草等利用空间的间作、混作,如林果间混作、农林间作、玉米大豆间作等,利用季节的复种套种,如油菜玉米复种。二是立体养殖技术,包括水体上的分层养鱼,同一畜舍内混养层养兼养,庭院集约立体种植与养殖等。三是模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增加食物链和营养级,使生态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如粮—猪—沼—林—食用菌模式。

2、建立生态林业技术体系

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应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山区由于山多发展林业的潜力巨大,而林业在治理生态环境失衡方面又具有重要作用,森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止土壤沙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等生态功能。因此,在山区要大力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

(1)大力发展经济林

山区林业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天然林、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各种林种比例要适宜。保护天然林,适量发展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无论什么林种都要选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树种和品种。

过去,山区林业发展的重点是防护林、用材林,忽视了农民的当前利益,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大力发展经济林兼顾了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绿化了荒山,增加了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环境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发展垂直梯度林业

我市海拔最高的寒池山为2041.5米,最低郁江河口出境处为315米,海拔的垂直差异明显,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山地的垂直结构,对不同海拔高度进行适地栽培或养殖。山顶进行植树造林,发展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山腰种果种草,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山脚种粮种菜,发展

粮食生产,实行林、草、粮相结合,多层利用的立体结构模式。

(3)建立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林业技术

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59.19亿立方米,产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加之我市特殊的地形,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因此,要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对大于25度的坡耕地要有计划逐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点发展经济林和防护林,如防护林——经济林——良田模式,既保证山区人民收入稳定增加,又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水土流失的山区,还要推广坡沟种植技术,作物秸秆和地膜覆盖技术,间混作及复种套种技术,聚土垄作技术,免耕少耕技术等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二)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

1、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农业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源泉。农业资源是有限的,而经济需持续发展,解决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综合开发,扬长避短,挖掘潜力,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取得最大生产力,并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1)对可再生资源进行适度开发。

农业资源中生物资源和土壤资源等是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得到循环、再生、永续利用,否则,将导致自然生态丧失自行恢复的能力。林业的年采伐量和渔业的捕捞量不超过资源的再生量,草场载畜量不超过草场的生态承载力。种植业对耕地要用养结合,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施肥、精耕细作,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对水资源利用要开源节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对非再生资源节约利用。

(3)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把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减缓对环境污染的压力。

(4)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加物质投入,采用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2、山区农业资源综合管理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农业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都迫切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1)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建立资源状况报告制度,各级政府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彻底调查,摸清家底,合理规划,并严格依规划进行农业资源的管理。要加强监测,对资源状况及时报告,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符合规划的资源利用要坚决予以制止。

(2)制定农业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依法保护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执法的力度。

(3)建立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技术体系,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采用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技术和方法,如生态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以及合理的耕作制度等。

(4)实行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农业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特别是对稀缺性资源如耕地要提高占用成本,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核算制度,用经济杠杆调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

总结: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我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把握好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利用好宜万铁路和沪容高速公路建设后的便捷交通,抢抓商机,争取主动,奋力推进由温饱经济向小康经济、由农业大市向山区经济强市的大跨越时,正确处理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的新利川。

参考文献

1、李晶宜.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1999.22、聂华林等.西北不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论.农业经济1998.53、黄克平.有关我国农业、山区建设和自然资源问题的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4、张德民等.山区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生态经济1997.5

下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6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06年9月29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公布自2006年12月1......

    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与环境保护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一、概况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湖南、重庆、广东、陕西......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一、概况培训团分别听取了michaela.miller博士、terryovalle博士、ambrosek.charlesdvidoff博士、joej.stasulat博士、刘建潮教......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热带、太平洋低纬度上空温度而潮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南的印度洋和东......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范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 施行《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公告《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

    2020 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2020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全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相......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黎南华 刘扬真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八条技术政策。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环境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新污染源扩散;强化环保法制建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