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析对技术方案的保护
评析对技术方案的保护
商学院市场营销
201610340221 郭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 新的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提 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谋求最佳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 的重要问题。而专利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正是密切相关却又有区别的两种 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一、专利权与商业秘密的界定
所谓专利权, 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定期限内对特定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利, 它是国家主管机关授予特定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并禁止他人生产经营其发明 创造的某种特权,是对发明创造的独占的排他权。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 型和外观设计。
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 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一般包括经营 秘密和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
二、专利权与商业秘密的比较分析
专利权与商业秘密同属于知识产权,除具有专有性等共同特征外,具有如下 不同。
1.权利的产生方式不同。商业秘密的取得属于原始取得,基于权利人自身的智 力劳动成果,智力劳动成果一经产生即已获得,无须经他人约束。专利权的取 得除本身的智力成果的创造,还须依法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并经审查通 过后,才获得专利权。
2.权利的产生条件不同。是否公开是两种权利产生的最基本不同条件。技术信 息的保密是商业秘密产生的最基本条件,而专利权是以将技术信息向社会公开 作为其获取垄断性权利的交换条件。
3.权利的主体范围不同。一项发明创造只授予一项专利权,我国专利权的取得 采取先申请的原则,其权利主体是唯一的。而商业秘密权利的获得主体则是没 有明确限制的,只要相互独立的主体之间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均可以成为商业 秘密权的人。
4.权利的客体范围不同。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又可以 分为达到专利要求的技术信息和未达到专利要求的技术信息。而专利权的客体, 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没计,均属于技术信息的范畴,且都是达到专利要求 的技术信息。所以,专利权客体的范围也比能成为商业秘密权客体的范围要小。5.商业秘密权和专利权的权利取得要件不同。法律对于专利权的取得要件有着 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 性和实用性。而商业秘密由于是以不公开为要件的自动取得,因此,只要有秘 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即可。
6.商业秘密和专利权的获取和维护成本不同。专利的成本包括专利申请费、代 理费、年费等,一般不会太高。而商业秘密的成本是为了使商业秘密具备秘密 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的保密措施和开展的持续性工作。一般说来,商业秘密的维 护成本高于专利费用的成本。7.商业秘密和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不同。我国法律规定,专利中的发明保护期限 为 20 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限为 10 年。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期限可 以无限期。8.商业秘密和专利权的风险不同。专利权一旦取得,只要没有被宣告无效,在 法定期限内权利相对稳定。而商业秘密的保护则以保持其“秘密性”为条件的, 一旦其秘密性消失了,则“商业秘密权”也随之消失了。
9.专利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依据不同。专利权的保护依据《专利法》、《专 利法实施细则》 等独立的法律法规。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却散见于 《反 不当竞争法》、《合同法》、《刑法》、《公司法》等多份法律文件中,且至今没有 具体详细的操作规范。
三、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专利保护或者商业秘密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是其终极目的,两种保护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权利人 比较两种法律制度的规定,衡量采用哪一种模式在对同一技术信息进行保护的 过程中风险最小,保护方位更全面,带来的收益最大,收益持续时间最长,根 据其衡量结果选择一种保护模式。1.分析技术信息本身的性质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该项技术本身能否获得专利,如果符合授予专利的三
个要件,可以先在企业内部进行初次评估,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再向国家进 行申请。其次,如果该项信息不易为一般的研究工作所发现,且该项信息并不 能够很轻易地通过反向工程所获得, 那么就可以采取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2.对于该技术信息的市场考量
如果该技术信息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先进性,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均可以得 到市场的认可,生命周期较长,则应适用商业秘密保护方式。如果其效力带有 一定的时代性,为一个阶段所消费,并且存在时间较短的话,则应对其市场利 润加以考量,以期在专利的期限之内尽可能地完成对于专利技术的运用,从而 获得最大利润,可以考虑以申请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3.对于救济途径的考虑
不论是进行专利或者商业秘密的运作,都会存在受到侵权的可能性。在这种情 况下,应当考虑到,当该项技术信息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哪一种方式的救济成 本更低,程序更快捷。并且,由于知识产权的即时性,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后 才得到救济的话,那么本身权利受到救济的隐性成本也就增加了,此时,不应 忽略该隐性成本。
四、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专利保护的策略运用
具体到企业的某项技术创新成果,到底是申请专利保护还是进行技术秘密 保护,还是采取两种方式组合保护,这就涉及保护策略的选择问题。1.先以商业秘密保护,后申请专利保护
对于有些技术成果,并不是研发一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急于申请专利保护, 可以首先以商业秘密的形式暂时加以保护,等到时机成熟时或者认为有必要时 才转而申请专利保护。2.以商业秘密为主、专利为辅的保护
技术成果所有人可以就发明创造的大部分内容选择商业秘密保护,仅就配 套技术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个配件申请专利。其目的在于 :商业秘密一旦泄露, 他人仍不能完全应用此技术生产出成套完整的产品,或者仍需与商业秘密的所 有者签订专利许可合同,才有可能生产出配套产品。
3.以专利保护为轴心的商业秘密保护
这是指将整个研究开发成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申请专利,而将大部分技术 内容作为商业秘密。这种保护方式常用于如下情况发生时 :使用公开的这部分
专利技术可以生产出某个产品的主件,该主件本身可以单独成为产品,但如果 不掌握商业秘密的内容,仅依专利生产出主件,市场极为有限,甚至毫无市场。其优点是即使商业秘密被他人设法攻破,专利仍可成为第二道保护防线。4.以商业秘密为轴心的专利保护
这是指对一项技术成果的大部分内容申请专利保护,仅就其中最为核心的 某一部分以商业秘密保存下来。通常是将最不易破密或最难得知的技术、方法 或数据作为商业秘密,而且这一商业秘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或者一旦少了它 就达不到最佳效果。
五、优缺点
专利保护的优势:
1、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
2、享有优先权,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申请人提出的在后申请与其他人在其首次申请日之后就同一主题所提出的申请相比,享有优先的地位。
3、专利可以抵押,可以评估为资产入股企业。专利保护的劣势:
1、区域性,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的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
2、专利是公开的,技术发明人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权的回报而将其技术公之于众人,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有关专利技术的信息。
3、时间性,专利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才有效。专利权的有效保护期限结束以后,专利权人所享有的专利权便自动丧失,一般不能续展。发明便随着保护期限的结束而成为社会公有的财富,其他人便可以自由地使用该发明来创造产品。商业秘密保护的优势:
1、具有期限优势,商业秘密的保护期是不确定的,如果能永久保密,则享有无限的保护期,如果在短时期内就泄了密,那么保护期也随之结束;而知识产权中各种权利都是有保护期限的。
2、具有地域优势,商业秘密无地域性特征,它的所有人可以向任何国家的任何愿意得到它的人发放许可证;而知识产权则均有地域性限制,在一国有知识产权不一定在另一国有相应的权利,但你的信息却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开。
3、具有保密优势,商业秘密是不公开的;而专利、商标、著作权都是公开的。
4、商业秘密保护是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武器和财产。
5、商业秘密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立手段。商业秘密的劣势:
1、对什么是商业秘密认识不清;
2、对于本企业商业秘密区域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
六、结论
由此可见,作为保护技术方案的有效手段———商业秘密与专利制度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得当就会使企业受益,而不顾实际 情况盲目选择,以寸之所短比尺之所长,就会丧失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不 利地位。实践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各种因素也交互缠绕,同时并存,企业往 往要同时考虑多层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才能使技术方案获得最为可靠的保护。
第二篇:档案保护技术感受
对《档案技术保护学》这门课的一些感受
2013313313 王铖涛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临近期末了。这门课也即将进入尾声。感慨良多,《档案技术》保护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很多很复杂。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我都感到很吃力。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档案学分支学科。
研究档案的定是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档案保护技术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研究各种档案制成材料的原料特性、化学成分、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与档案耐久性的关系,研究档案制成材 料的标准档案存储环境与措施。研究周围环境中对档案有影响的物理的、化学的因素,以及对此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档案库房建筑和设备,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措施,如调节库房温湿度、防光、防有害气体、防尘、防火、防水、防机械磨损等。档案有害生物防制。研究危害档案的微生物和防止档案霉变的方法。研究档案害虫的生活习性及防制方法。研究损害档案的啮齿动物的防制。档案修复技术。研究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包括除污、去酸、加固技术,对已经退变字迹的显示与恢复技术,传统修裱技术,特殊形式与严重受损的修复技术。档案复制技术。研究档案复制的原理、特点和技术要求,复制品的质量控制。
档案保护技术学以档案的物质方面为研究依据,是与植物纤维化学、染料化学、胶片化学、高分子化学、光学、电学、热学、昆虫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建筑学、空调技术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与文物、图书的保护技术也有密切的联系。对各种档案制成材料变化的研究,一是从其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入手,一是从其外在的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线、气体、灰尘、火、水及有害生物入手,探求其变化规律,进而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预防即改善档案的存储环境与保护条件,防止或减缓各种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作用;治理即对档案的技术处理,清除有害因素,尽可能恢复档案的原本面貌。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现场调查观测、实验室试验和模拟,宏观调查与微观测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在看了这些内容之后,我直接头就大了,我仿佛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些内容如何美丽的蝴蝶在我眼前翩翩起舞,我的眼神也随着蝴蝶的翅膀在流动。
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保护技术和经验。古埃及很早就知道根据天气条件保护纸草档案,把卷轴装在木桶或象牙桶内以防止昆虫、灰尘和潮湿的侵害。古印 度人将棕榈叶手稿夹在木板或象牙板之间,外面包上一层织物,并使用雪松油、藏红花涂抹以防虫。欧洲国家对羊皮档案的羊皮加工、软化平整和防虫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一直以石室金匮的传统方式保管档案,东汉时就用黄檗染纸以防虫,宋代则以蜀椒液处理纸张,明代用以铅丹为主要成分的“万年红”防蠹纸作封面或包装。纸质档案的修裱技术也历史悠久,如浆糊的制作与防腐,纸的原料选择、除污、修补、染潢等都有讲究;明代周嘉胄所著《装潢志》则是修裱技术的总结。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现代在少数国家形成的。在苏联形成于20世纪 40年代,1950年出版了Л.Я.米津和Н.Α.采列维吉诺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中国于1957年翻译出版了苏联的著作,并将保护技术学作为高等学校档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1961年出版了冯乐耘编的《档案保管技术学》,1984年又出版了李鸿健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表明这门学科在中国得以发展和完善。这门学科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档案出现的那天起,相关的保护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发展到如今,这门课已经非常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案保护技术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的内因,包括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承受档案内容的载体材料和墨、墨水、油墨、印泥、感光、磁性、激光等反映档案内容的记录材料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耐久性。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的外因,包括库房中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光、有害气体、尘埃、霉菌、害虫等对档案制成材料损坏的作用机理和综合影响,确定科学规范的保管条件。研究保护档案制成材料的技术方法,防止和减缓外因对制成材料的损坏,并对损坏档案加以修复,最大限度恢复原貌,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保护技术方法包括防的 技术和治的技术,防的技术是指防止或减缓各种不利因素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作用,如:库房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防光、防火、防空气污染及防有害生物等,并 要求有科学的库房建筑和必要的管理设备,以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治的技术是对已经损坏或存在不利于永久保存因素的档案进行处理,修复已损坏的档案,尽力恢 复其历史原貌,如:去污、去酸、加固、修裱及字迹、影像和声音的修补及复制技术等。、总而言之,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感谢老师一学期的辛勤劳动。
第三篇: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郓城县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一、规划的总体要求
编制《郓城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环节,是统筹我县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要明确全县林地发展空间,对未来林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做出战略性和政策性决策,并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1编制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2规划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贯彻国务院关于“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政策方针,切实维护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2)统筹协调。统筹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充分听取各部门意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各县(市、区)要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利用
第四篇:技术方案
软件定制开发的技术方案书写格式范本
一、项目概述 1.1 前言
用兵之道,重在权谋,权谋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对于决策问题来说,综合评价是决策的前提,正确的决策源于科学的综合评估,而重点项目评估在综合评估中占据了重要的一环。
重点项目评估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决策者及时、准确地掌握评估机构中个体及组织的各项指标体系的实际情况,了解其个体或组织的强项与弱项,并迅速地做出调整,以提高其评估人员的效率和工作素质。
随着国家一二五规划不断展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目前都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及信息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重点项目评估系统的建设规划方案。
本方案按照现代化重点项目评估管理要求设计,帮助评估机构内部决策层对其内部个体或组织的各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提高评估企业内部个体或组织的项目评估要求。
本方案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套基于Dot Net企业应用服务器、Dot Net编程工具、Dot Net信息化方法论的标准化考评系统平台。石家庄软件定制开发公司认为本段落内容尽量符合项目本身的的定制开发内容。
1.2 设计原则 1.2.1 技术平台选型
Dot NET技术是微软用来实现XML,Web Services, SOA和敏捷性的技术,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Flex则是近年来Adobe公司推出的支持RIA开发和部署的可以构建极具表现力的Web应用程序的技术框架,我们将使用这两种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为飞行学院搭建其政治部考评系统。
1.2.2软件定制开发软件 系统扩展性:
在重点项目评估系统平台中,每个功能模块,如系统设置、项目评估、审批流程等功能模块,都是一个独立并且可分布式发布的组件,平台不仅支持内置组件,而且提供接口以便第三方进行二次开发,所以,此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便于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和平滑升级。
1.2.3 软件定制开发软件系统稳定性:
在重点项目评估系统中要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系统用户的每种操作都可能涉及到几种数据之间的关联处理,无形中给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反应能力。在本方案中,采用SOA架构体系,分布式部署,无论是系统接口服务器、业务逻辑处理服务器还是数据库服务器,都可以方便地进行分布处理和负载均衡处理,保证系统的稳定。
1.2.4 软件定制开发软件分布式部署:
软件定制开发在本方案中,重点项目评估系统支持采用分布式部署,用户可以合理地将不同压力的组件模块部署到处理器处理能力不同的服务器上,即是说用户可以有选择地将业务逻辑比较复杂、影响系统稳定的压力较大的业务模块部署到较好的服务器上,而业务逻辑相对简单、对系统压力较小的业务模块部署到一般的服务器上,而各组件之间并不知道各彼此的物理位置。
1.3 软件定制开发软件系统建设目标
重点项目评估系统紧紧围绕着实现严格化管理,及时、准确地进行政治指标体系的综合考评为最终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建立严格的评估流程体系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严格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制定严格严肃地评估审批流程,以保证评估流程的严谨性。
-建立信息共享和交互的平台
实现评估机构各科室的信息共享与沟通。
-建立易维护、易扩展的系统
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量,并为今后系统的不断扩展提供良好的开发接口。
1.4 软件定制开发软件系统建设原则
基于整个系统的目标定位和用户需求的特点,我们开发重点项目评估系统时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4.1 先进性
采用目前最先进而且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发出先进、开放的体系结构,使建立的系统能够适应今后IT技术发展变化。
1.4.2 可扩展性
系统采用SOA架构体系,分布式部署,无论是在面对二次开发,还是新功能的扩展,都有强大的灵活性。
1.4.3 安全性
系统建立统一的用户认证及权限控制,并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有效地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
1.4.4 兼容性
以业界普遍采用的有着微软强大支持的Dot Net技术为基础,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和未来的维护成本。
1.4.5 开放性
通过使用公共的协议和标准(TCP/IP、HTTP、WAP Push、XML、EJB、JPA等),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1.4.6 实用性
系统是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保证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1.4.7 易用性
系统采用了简单、友好的页面设计,确保重点项目评估系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所有员工均能够对本系统快速地掌握并进行方便地使用。
1.4.8 稳定性
系统使用分布式部署,有效地平衡了各服务器的压力,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1.4.9 可维护性
本移动办公系统操作灵活方便,用户界面友好,管理方便,采用的技术是目前通用的SOA架构体系,可分布式部署,便于维护。
二、软件定制开发软件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2.1 B/S结构,简单、易用
只要通过浏览器或WAP浏览器或者其它的网络设备就能使用本考评系统,设置简单,操作简单。
2.2 功能强大、全面整合、快速实施
重点项目评估系统以对其内部个人及组织的考评为基础,以业务管理为延伸,充分考虑了其需求可变性的因素,并对其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迭代式开发及组件服务化架构保证了系统的快速实施。
2.3 经济、实用、高性价比 凹凸重点项目评估系统把企业内部重点项目的评估流程重组相结合,针对各类资源综合管理,充分考虑降低系统对于硬件的要求,提供了较高的实效性和性能价格比。
2.4 功能模块化体系结构、标准兼容性、易于扩展
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各模块之间采用服务组件接口进行通信,易于扩展,并对第三方开发商提供接口。
三、软件定制开发软件功能详细要求
重点项目评估系统在该文中只是一个虚拟项目的叙述,该方案的文章结构适合大多数项目的解决方案需要,里边的更多内容凤凰网络工作室建议尽可能的写的详细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项目解决方案的需要。
软件定制开发根据项目的特性,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层次的描述。
第五篇:技术方案
第1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
1.2 项目背景
目前,城市管理主要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被动滞后;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突出问题。
城市管理信息化(以下简称“数字城管”)是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依靠法律、行政和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城市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数字城管”能够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2005年7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探讨数字化城市建设,“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被建设部确定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号召在全国推广,并确定上海、南京、杭州、扬州、烟台等10个城市为先期试点。2006年,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17个试点城市名单,2007年公布了第三批24个试点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上,全国各地都开始推广该项目。
建设部于2007年1月27日发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提出2005年-2007年为试点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目前浙江、江苏等省正在全省推广。在江苏省内,南京市鼓楼区和扬州市被列为我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并已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常州、无锡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城市,昆山、吴江、张家港被列为第三批试点城市。近期江苏省建设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57号),明确要求至2007年年底,全省各城市需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至2008年年底,苏南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至2009年年底,苏北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理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在此背景下,建湖县委、县政府要求根据建湖县的具体情况,在现有各类模式成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2011年年底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转变政府职能、化解管理疑难,提高建湖县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工作。
第2章 项目的需求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2.1系统结构图
用户层监督员监督员监督、指挥中心监督、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企业相关单位、企业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应用系统层业务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基础平台层监管数据无线子系统监管数据无线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子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业务服务支持业务服务支持GIS服务支持GIS服务支持安全服务支持安全服务支持数据中心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消息服务支持消息服务支持表单服务支持表单服务支持部件事件库基础地形库地理编码库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评价指标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安全防护体系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系统主机存储与主机存储与备份系统备份系统GISGIS系统系统信息安全系信息安全系统统呼叫中心系呼叫中心系统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视频监控系统统大屏显示系大屏显示系统统
2.2、功能性需求
系统总体架构建筑在层次模型之上,底层是基础平台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系统硬件、软件平台;数据资源层包含了本系统的所有基础数据库;业务支撑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必要的支撑中间件;应用系统层实现了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面向监督员、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专业单位、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是本系统建设、运行的必要保障。
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框架内和系统支撑平台上建立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在GIS平台、和中间件构成的运行平台基础上建设数字城管应用系统,各种终端用户通过统一门户来登录到各个应用系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市政设施要求和数量不断增加,人工管理难度和工作量越来越大,非常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控系统,以提高管理效率,维护设施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城市设施在美化、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个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数字化城市发展已经是城市管理的总体趋势。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潮流,提高市政各诉管理效率、加快城市发展进程,优化管理流程。建湖县适时提出了本次建设方案,从而为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全市500 个点的亮化工作,如此庞大的维护基数,如何高效率、无盲点的确保100%亮灯,故障第一时间获悉。同时和数字城管各大子系统数据共享,业务流程无盲点,成为工作的重点。
2.3、业务流程
以建设部推广的数字城管模式为基础,同时结合建湖县城市管理实际情况,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七个步骤的“闭环”工作流程。
相关领导、部门、社会公众反综合评价综合考评映问题结案归档立案批转任务派遣结果反馈处理反馈指挥中心专业部门完成任务视频抓拍视频监控结果反馈核、查题问处理反馈监督中心核实上报城市部件/事件任务处理城管监督员发现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信息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监督信息员负责在责任网格内实行不间断巡视,当发现问题后立即用“城管通”发送语音或图文信息向监督中心报告情况(监督中心还可以通过便民热线、公众投诉等途径获得信息),监督中心得到信息后,进行甄别、立案,传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立即派遣相关专业部门或区监督指挥中心进行处理;专业部门和区监督指挥中心处理完毕后,向市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同时报告处理结果;市监督中心派监督信息员进行现场核查,并获取核查结果,办结的整个工作流程结束,未办结的反馈给指挥中心继续办理,直至办结。处理结果
第3章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根据建设部与建湖县政府相关要求,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为: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以县平台为中心,连接县城市管理有关部门、有关公共服务企业,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通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提高城市设施供应保障能力,保证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长效监督机制,促进政府、企业、公民和谐互动。
(二)本期目标
根据建湖县数字城管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按照建设部要求,进行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简称一期工程。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需覆盖范围为东至明星路、西至建宝路、南至双湖路、北至明珠路,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主要包括湖中路向北延伸至火车站、建宝路延伸至高速出入口。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 确定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工作流程; 制定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标准规范;
建设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 建设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资源库; 建设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 建设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监督评价体系;
完成对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房屋土地以及道路交通等方面数字化管理模式创建工作。
(三)功能目标
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专用网络和无线通讯网络,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网格化监督和管理。通过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业务数据的信息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功能目标。通过系统建设,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真正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数据库群,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体系。
搭建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与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等相关服务热线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做到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四)二期规划
根据建湖县区城市建设规划,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将覆盖面积增加达到70平方公里。因一期工程硬件设备已考虑二期工程扩展,二期工程只需增加部分拓展应用、扩建数据普查等费用。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设计原则
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和标准、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为了保障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安全、稳定的运行,根据国家政府机关特点及目前政府上网安全的规定和网络安全的建设经验,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1、系统设计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系统设计符合建设部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列行业标准的要求。
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划分、功能设计、业务模式设计、综合评价体系设计、数据库设计、安全设计等方面符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等建设部系列行业标准的要求。
3、系统设计要结合建湖县本地城市建设的特点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项持续的建设任务,必然从点到面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数字城管项目的建设将随着城市管理职能和重点的变化,不断的推进,系统的规模也会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因此,要求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充分根据建湖县本地化需求特点,提供可扩展的应用维护系统,可以适应城市管理模式中部件事件扩展、专业部门扩展、流程扩展、表单扩展等方面的需求。
4.2 总体架构设计
从总体架构上看,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分层次的:具体分为硬件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接入层。这样架构的好处是,各层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专注于本身的设计,各层次依赖度不高可以形成松耦合的协作关系,对实现的技术和产品的选择也提供了多种组合的可能。
(一)用户界面层、访问控制层
系统的接入层主要根据数字城管的业务组织体系,提供客户终端、智能手机、PDA、电话、网络、传真等多种接入方式,是系统数据采集、业务流转、信息发布的重要途径,是各级用户接入这个平台进行应用的主要界面。
(二)业务应用层
系统应用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平台,应用层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功能,主要面向数字城管接入单位的系统管理员、信息采集员、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专业单位、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的框架内和系统支撑平台(GIS平台、工作流引擎和中间件)上建立整个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终端用户通过统一门户来登录到各个应用系统。业务应用层是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集中点,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整个系统总体架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支撑层
系统支撑层主要是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由各种中间件、服务组件和接口组成,主要包括工作流中间件、GIS服务组件、位置服务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和安全中间件等组成。支撑层是整个系统业务实现的支撑,并是将来系统功能和数据扩展的基础,保障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四)数据服务层
系统数据服务层主要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层,包括了系统的数据资源及数据资源管理功能。系统的数据服务包括:部件数据、事件数据、生产安全数据、社会安全数据、其他业务数据、基础地形图数据和遥感数据;数据管理组件集提供对城管数据、生产安全数据、社会安全数据、基础地形图数据、遥感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功能,通过扩展,还可以提供数据的分层、分级安全共享。数据服务层为系统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支持。
(五)硬件层(系统、网络服务)
系统硬件层(系统、网络服务)是系统的运行保障层,包括无线通讯网、公众因特网、政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硬件设施。硬件层为系统提供通信、安全等基础设施。硬件层由主机、网络、存储、备份,以及防火墙等硬件设备组成,基本上它们将成为所有的系统软件及应用的载体和依托。
(六)标准规范、信息安全:
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是本系统实施、建设、运行的必要保障。项目必须遵循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单元网格划分编码与划分规则》、《地理编码规则》等标准。安全保障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政务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的规定,结合数字城管业务对本项目的安全要求,进行项目的信息安全及服务系统建设。
4.3 系统安全设计
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必须同步考虑建立起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4.3.1 概述
根据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需求的分析以及安全保密策略,我们将从技术、运行、管理三个方面,采用各类安全保障技术、产品、设备和管理措施来实现这些策略,确保系统中信息的安全。
4.3.2 技术防护措施汇总
根据前面安全策略的分析,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安全建设中首先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为:
1、加强功能服务器的安全部署,增强防护措施,对用户的访问进行控制,保护内部信息系统安全;
2、在网络出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进行网络安全域划分,加强访问控制,保护重要单位信息系统。入侵检测等系统,对进出内外网数据进行检测;
3、使用入侵检测检测系统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行入侵行为检测,配合防火墙组成一套完整的边界防护体系;
4、构建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终端机器、网络设备的监视及配置管理;
5、在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服务器和终端机器上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实现对病毒的防范和查杀;
6、对关键服务器进行安全技术增强和加固,部署操作系统安全补丁更新系统,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等,从而增强其抗攻击能力。
4.3.3 目标和原则
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总体安全需求,结合建湖县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现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整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内容由以下二大部分构成: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应用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使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不存在可防范和修补的安全隐患及漏洞,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有较强的防病毒、防攻击、防破坏能力。
4.3.4 应用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根据安全等级保护策略,通过建设统一认证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任服务机制和身份认证手段,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可信,提供统一的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角色管理,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完善的应用安全环境,提供统一的信任服务和访问控制机制。建设完善的信息安全传输机制,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性应用安全保障。
建设建湖县统一认证管理系统,建立用户身份认证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维护的用户身份信息、角色信息和各应用系统维护的系统内具体权限信息的工作模式,形成“用户—角色—权限”三元对应关系,实现先进的RBAC工作模式,对用户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以确保应用系统不被非法或越权访问,防止信息泄漏。
用户认证系统总体功能是对各个业务系统用户和角色进行集中维护,角色的定义来源于与各业务系统地约定,但是角色上所分配的具体权限由各个业务系统自行维护。
4.4 内部接口规范设计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包括了多个不同的子系统,也与若干其它外部系统协同工作。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接口规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接口规范,二是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
4.4.1 无线数据传输接口
无线数据传输主要指无线数据采集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无线数据采集工具,将采集到的城市事(部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部)件的类型、相关图片、录音资料以及位置坐标等信息通过GPRS数据传输技术传至服务器。
无线终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传输应该支持HTTP超文本数据传输协议,能够实现文本、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信息的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支持数据无线传输技术; 支持传输数据加密功能。
无线实际通信速率不低于30Kbps;
网络通信质量稳定,信息传递成功率在99.9%以上;
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的并发用户数应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单次数据无线交换和传输时间小于30秒。
4.4.2 无线数据采集设备与地理编码子系统接口
地理编码子系统包括地理编码引擎和地理编码数据库,通过地理编码引擎,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协同工作子系统通过地址信息能够快速定位到事发地点,起到快速定位的功能。
城市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关联部件的快速、有效的定位依赖于城市管理地理编码系统提供的地理定位引擎,只有将获取的信息迅速定位到地图上才能使城市管理部门对事件的位置、周边环境、交通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及时进行指挥处理,因此对城市管理地理编码系统的地理定位引擎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将所有收集或调查来的非空间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带有地址字段),准确落到地图上,准确建立非空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关系。
2、提供监督中心快速锁定万米单元网格内事件发生地点。
3、为任意输入地址字符串,可以直接定位到地图的万米单元网格某个位置,或提供地址所在位置的坐标信息。
4、为任意空间位置可以快速生成标准地理编码字符串。
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地理编码系统提供的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4.4.3 监督指挥子系统和无线数据采集设备GPS定位监控子系统接口
无线数据采集设备,GPS定位监控子系统定时检测城管通位置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UDP消息通知监督指挥子系统刷新监督员位置。
4.4.4 视频监控系统和监督受理子系统接口
视频监控信息负责将各视频终端位置信息(X、Y坐标)存储到数据库中,监督受理子系统需要查看一个问题的现场情况时,调用视频显示系统的流进行现场情况显示。
4.4.5 监督受理子系统和地理信息子系统接口
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中需要查看一个问题的位置信息时,可以通过城管地理信息子系统提供的接口打开问题位置的地图,进行各项地图操作。
4.5 外部接口设计
4.5.1 与分布式数字城管系统的接口
将采用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交互。在县级平台中专门设立了数据交换子系统以实现城管平台间的问题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的信息交换功能。数据交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业务流程中发生的交互和数据同步发生的交互。
4.5.2 GIS共享服务接口架构
GIS应用存在非常大的共性。对于共性部分的重复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各专业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GIS服务接口实现GIS资源的共享的优点在于:
1.无需重新建立一套应用层和数据库层的软硬件环境,只需根据负荷量大小相应增加设备,大大降低成本;
2.以现有系统为基础进行搭建性开发,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3.基于同一核心开发的各专业GIS应用,可以避免各专业GIS系统的再融合。以BS方式应用为例,其架构如下图所示。专业应用服务器上无需部署GIS基础软件、专业数据库服务器上无需部署GIS引擎软件。专业应用服务器和GIS 应用服务器上各部署一个网站,两个网站之间通过URL(通过时间戳保证URL只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或者WebService进行接口。
当客户端通过专业应用服务器访问网站时,通过网站带参数的连接,跳转页面打开GIS内容。GIS信息与非GIS信息通过接口进行参数传递和调用。
OracleArcSDE数数数数数数数数GIS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ArcIMS(WebGIS)GIS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
4.5.3 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口
适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简称数字城管平台)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数字城管平台采用WEBSERVICE 作为平台的数据交换协议。
Webservice 的概念是使用一个标准的输出接口来定义代码提供的功能,以便让外界可以通过这个标准的输出接口来调用,而所谓的标准输出接口就是wsdl,wsdl 是一个xml 组成的文件,描述了实现程序对外提供函数的原型,客户端可以通过wsdl 来调用实现程序提供的服务代码。其他应用系统可以调用数字城管平台服务层提供的WebService 服务和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外界TradeService.wsdl 文件供外界引用,其中: 依据XML 请求报文取得相应的XML 应答报文; 依据流水号以及随机令牌取得交易明文; 依据明文取得相应密文(MD5 算法)。
第5章 业务处理方案设计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指运用空间网格技术,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的信息信息采集员负责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组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通过多种途径采集的信息报告,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对全区的城市管理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
5.1、采用空间网格技术创建单元网格。
从城市管理角度划分单元网格,开辟了一个新的地理编码管理体系。按照空间网格技术的原理,以社区为基础,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划分单元网格。同时兼顾了建筑物、城市部件的完整性和便于社会管理和日常监督的考虑。通过单元地理网格的划分,将城市管理部件、道路、社区、门址、建筑物、企事业单位、地名等要素通过单元网格直接建立地理位置关系,使单元网格逐步成为城市各类要素与地理信息发生关系的重要编码基础。
5.2、通过城市管理职责分层、分级,实现主动式城市管理模式。
将城区划分为区、街道、社区和单元网格四个层次,明确每个层次城市管理的责任,通过分区即时监控,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被动、盲目管理问题。
5.3、采用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实行分类、分项管理。
通过普查将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处理之后,确定每个城市部件的地理编码并标注在地图上,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采用地理编码技术进行分类、分项处理,将城市管理内容全面细化,并且可以科学确定相应的责任单位,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确的转变,彻底改变城市管理对象不清、无序的现状。
5.4、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创建全新的信息实时传递方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城市管理,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源的全方位采集,以保证对城市实
行全区域、全时段监控与管理。按照监控、评价与管理分开的原则,组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彻底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专业管理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到位的现象。根据新模式运行与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部门设置和职能,保证新模式的顺利运行和不断完善。
第6章 系统的功能设计
通过监控终端、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模块实现城区范围内所有照明的遥控、遥信、遥测和管理等功能。该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并在若干年内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数字照明系统要求采用基础运营商提供的无线通讯方式实现集中监控,具有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能够实现电脑和手机短信两种方式进行控制和接收报警信息,监控中心设置在城管大楼,由指挥中心实现对数字照明系统的远程调度和管理,并最终实现城市照明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
1、控制箱门报警;
2、电源电压的测量;
3、检测每相电流;
4、功率因数计算;
5、过压、欠压、缺相、缺零监测报警;
6、电缆防盗报警:Ⅰ、Ⅱ、Ⅲ、Ⅳ级;
7、停电报警功能;
8、语音、数据、短消息告警;
9、智能多回路控制;
10、路灯专用变温测试;
11、系统故障监测;
12、单灯集中器接口功能;
13、抗干扰;
14、防雷击;
15、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
16、系统可组装拼接;
17、系统可扩容;
18、前端巡查功能;
19、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自动校时;
20、群控和组控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路灯控制要求,把城市路灯管辖范围内部路灯、重要楼宇等分成若干个组实现群控和组控);
21、手动遥控功能;
22、自动远程抄表功能;
23、电能计量;
24、对指定时段进行开关时间、故障率等分类统计和分析;
25、报表查询、打印;
26、数据统计分析;
27、亮灯率自动计算〔根据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变化自动进行计亮
灯率〕;
28、地理信息系统〔GIS〕;
29、系统图文显示;
30、终端模块化设计功能,便于维护、升级。
第7章 项目实施计划
根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106-2005)的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工作流一般包括信息收集、信息登记与核实、任务立案、任务分配、任务处理、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阶段,根据建湖县、区两级管理的要求,在标准流程基础上创新出符合建湖县管理需要的“市、区两级管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
问题来源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通过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拍照、录音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社会公众通过热线电话(12345和12319)举报问题、市、区级领导任务分派。
因此,可以按照城市问题的来源不同以及责任处理部门不同分别描述其具体的办理流程如下:(1)领导交办或公众反映的市属问题的工作流程
领导交办或公众反映(12345和12319两个号码)→市监督中心→市指挥中心→市专业部门现场处理→反馈至市监督中心结案(处理结束,由监督员核实后反馈至市监督中心)→进入综合评价库。
(2)领导交办或公众反映的区属问题的工作流程
领导交办或公众反映(12345和12319两个号码)→市监督中心(按照问题所在的区域,根据语音提示自动转到相应区监督中心)→区监督中心受理后派遣区监督员现场核查(核实情况是否属实)→区监督中心→区指挥中心→区专业部门现场处理→反馈至区监督中心结案(处理结束,由监督员核实后反馈至区监督中心)。(3)区监督员发现的区属问题的工作流程
区监督员发现问题上报→区监督中心立案→区指挥中心→区专业部门现场处理→反馈至区监督中心结案(处理结束,由监督员核实后反馈至区监督中心)。(4)区监督员或公众向区监督中心反映的市属问题的工作流程
区监督员发现问题上报或公众举报→区监督中心(按照问题所在的区域,根据语音提示转到市监督中心立案)→市指挥中心→市专业部门现场处理→反馈至市监督中心结案(处理结束,由
监督员核实后反馈至市监督中心)。
7.1 业务角色
7.1.1 监督员
监督员主要负责在规定的工作区域内对城市管理事件、部件问题进行日常巡查、上报、核实、核查等工作。具体为:负责责任区域内的事件、部件问题查找并及时上报;负责社会公众等渠道上报的城管问题的真实性进行现场核实确认;负责对专业部门处理结果进行现场核查工作。
7.1.2 视频监督员
视频监督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时采集相关视频监控点的事件、部件信息,一旦发现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及时上报到数字城管系统。
7.1.3 受理员
受理员是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组成人员,主要负责受理监督员、社会公众、各相关部门、各级领导等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上报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负责对上报部件、事件问题的评判、审核、立案、批转、授权结案等工作。
7.1.4 值班长
值班长是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组成人员,主要负责对受理员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可以立案或结案的城管问题或案件进行最终决定和仲裁,负责对重大、疑难问题和案件的办理,值班长具有受理员的全部职权,并负责对受理员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7.1.5 派遣员
派遣员是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组成人员。主要负责将监督中心立案后批转来的案卷派遣到相应的专业处理部门,对专业部门办理完结的案件进行审核,对专业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办。
7.1.6 指挥长
指挥长是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组成人员,主要负责督查专业部门的案件办理情况,对疑难案件
进行协调,对缓办、延期案件进行督办。负责对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7.1.7 专业部门
专业部门是指各种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处理单位和责任部门。专业部门应按照数字城管相关管理规范的要求,及时完成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所派遣的属职责范围和管辖的部件、事件问题的处理。
7.1.8 各级领导
各级领导主要指对城市管理工作行使直接指挥和管理职权的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也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领导批转的问题和案件,数字城管系统将做特殊标记,进行特事特办,对办理结果给予及时单独回复。
7.1.9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是指市民、各部门、单位和新闻媒体等,通过城管专线、政府特服电话等途径反映城管相关问题的个人和集体。
7.2 业务流程设计
7.2.1 业务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信息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监督信息员负责在责任网格内实行不间断巡视,当发现问题后立即用“城管通”发送语音或图文信息向监督中心报告情况(监督中心还可以通过便民热线、公众投诉等途径获得信息),监督中心得到信息后,进行甄别、立案,传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立即派遣相关专业部门或区监督指挥中心进行处理;专业部门和区监督指挥中心处理完毕后,向市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同时报告处理结果;市监督中心派监督信息员进行现场核查,并获取核查结果,办结的整个工作流程结束,未办结的反馈给指挥中心继续办理,直至办结。处理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基础数据。
特色业务流程设计 快速上报
快速上报流程是根据监督员日常巡查中所遇到的能在现场处理的问题,如张贴小广告,而设立的快速处理程序。监督员将所负责的工作网格内发生的符合快速处理条件的城市管理问题,与快速处理完毕的结果一同上报到监督指挥中心,以便快速、便捷地处理符合处理条件的城市管理问题。
快速结案
在现在的各个城市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建设案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监督员上报的某一类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而该问题的主管部门虽然在数字城管系统覆盖范围之内,但由于该单位不在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管理和考核范围内,因此导致案卷派遣到专业部门后长期不能结案。
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案卷流转结案的快速结案操作,只对相关责任部门起到告知的作用,暂不对其处理结果进行考核,同时需对该案件的相关操作记录进行备案,以备查询。
多次派遣
案件在立案、受理、派遣的各个环节,可能会因为信息获取的不准确性以及操作人员的误操作,而导致案件需要进行退回、重复派遣、多次派遣等操作。因此系统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为此类情况设计相应的业务流程,方便用户操作。
但值得强调的是,此类误操作,将作为对操作人员的考核信息记录在案,相应的统计数据将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考核。信息普查
城管通手机具有接收监督中心信息普查指令并完成信息普查上报的功能。该操作流程为监督指挥中心能在最短时间内调查统计城市管理事部件相关信息和新增部件普查等提供了便捷的业务操作。
如当监督中心需要进行路灯照明专项整治时,可通过向所有监督员的城管通终端发送“信息普查”指令的方式,要求监督员在某一天的某一时段上报所辖区域内的所有破损路灯,并通过信息普查上报将普查的结果反恐给监督中心,从而为监督中心提供了基本信息,监督中心可将此类信息统计备案,根据新增部件、部件、移出部件等实施信息,结合部件在线更新操作修改部件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