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9-05-14 04:0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篇: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市场需求:颗粒全自动包装机所应用的主要对象是食品和药品等产品,而这些产品都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对于食品与药物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增长之中。而且人们对于包装的质量,卫生条件的要求也在提升,这对于包装机械市场是挑战也是机遇。

用于生产医药和个人护理产品的包装设备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对设备的投入增加。越来越多地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随着药物品种的迅速增加.这一市场对包装设备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饮料包装机械市场也将呈现稳健的发展态势,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对饮料包装产品的消费日益高涨。并且更多地利用更高效、高端的包装设备。而在工业化国家更是如此。最引人关注的是,食品加工领域仍将是包装设备的最大需求市场。

全球医药用品行业是包装业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制药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如医药企业巨头辉瑞公司2010年1月就宣布了裁员计划。然而.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弗里多尼亚集团公司预测.世界医药包装市场的需求预计仍将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将继续占据全球医药包装市场需求量的70%以上。就发展后劲来说,由于迅速增加的药品制造能力和政府制定的多项旨在提升医药产质量的政策措施.中国医药包装市场将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也将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此外,中国包装机械市场有很大一部分由国外产品长期占据,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包装机械一定可以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

技术发展趋势:

1、颗粒全自动包装机向多功能、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许多加工设备,已经越来越被用户,要求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比如一套设备可以生产两种以上的不同型号产品,因此包装机械也必须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同时,要求设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以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2、要求包装机械向灵活性、柔软性方向发展。对于同一种设备,每一个用户都有不同的要求。因为其产品各有特色,这就要求包装机械.根据用户要求的不同而设计、变化;

3、包装具有保质期的食品,药品等物料,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导致停产,就会导致物料积压和浪费。所以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是一个发展方向。

4、颗粒全自动包装机在采用技术上,越来越多地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包装机械已越来越多地

采用了机、电、光、声、磁、化、生等技术,使其越来越适合于各类户的要求。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操作方便,维修简单,稳定性好,寿命长,同时给生产管理上带来很大益处。

5、包装机械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社会性。如其对环境保护、使用安全等方 面的考虑,体现得越来越多。

本文由豫盛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机电技术也在各关键领域取得了普遍应用,为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快速发展,应当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推广,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开了解,进一步明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并使其能够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技术更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生产线、数控机床等领域都有较多的应用意义,因此绿色化、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自动化的发展提升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效减少人力物力在生产加工中的多余消耗,并降低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在煤炭行业、建筑行业中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信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能够综合应用在实际操作中。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

1.1建筑材料

在当前建筑施工的工作中,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比例较多的内容,对其的质量要求标准也更高。要想保证建筑材料能够有更高的质量发展特征,就要确保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能够在建筑材料中得到科学应用[1]。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调配对建筑质量有直接影响,若是材料调配没有满足规定要求,将会减少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产生经济损失。正因如此,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到建筑材料中,就能实现建筑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免误差产生,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2自动生产线与数控机床

作为一个生产大国,我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对机床的使用量非常大,这也造成国家生产总值的提升。通常情况下,机床建设同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在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机电技术也更加成熟,但是综合水平的发展依然处于世界的中级水平,因此对其要逐步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推动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此外,机电一体化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也有普遍应用,且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更多的生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被用于工业化建设的工作时,使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当前阶段的发展来说,工业化的发展还具有一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完善人机界面系统设计、边坡调速等任务,从各方面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3钢铁行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能够使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得到提升,促进钢铁行业能够超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进步,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说,钢铁行业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可分成以下几点:第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得钢铁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流程能够紧密连接。第二,现场的总线技术应用,能够使设备链路实现通信数字化[2]。第三,使用交流传动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的电子传动,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1.4工业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机器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智能依照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机械重复。第二阶段中机器人已经具备初级的传感系统,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处理。第三阶段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智能化的发展领域,引出感知能力?^强,能够在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中进行合理准确的科学分析,使工业机器人能够在使用中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并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力。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绿色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对环境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改进工作中,更应注意绿色化的应用发展,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机电一体化中的绿色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各类产品的低能耗、低污染发展,并减少人们在使用制造中出现的健康危害,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能够是产品应用效率全面提升,并在推动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具有良好作用,总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2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强大的功能作用,并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关注力度也在逐步提升。目前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主要包含了信息处理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等,其中机械机构属于其最主要的结构组成[3]。为更好掌握金银光学技术,促使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2.3智能化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充足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从多方面思维引进,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全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信息重要表现,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模糊定量、运筹学等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发展,并且在模拟人类智能技术、混沌动力学等领域有了新的研究进程,随着今后机电一体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也呈现出了“全息”化发展特征,并在智能化的应用领域增强使用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也属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的发展应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与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新机电一体化发展。促使国家的生产效力能够提升也能增大企业的发展规模,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全面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多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优势,在技术发展的提升过程中其应用水平也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在机电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鹏.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8): 148-148.[2]韩海云.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管理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3): 153-154.[3]倪飞.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277-277.

第三篇: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简述了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过程,在探讨安全气囊基本原理、种类和国外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安全气囊应用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现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了汽车安全气囊的近年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前景。【关键词】安全气囊;发展;技术进步;汽车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1.1国外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1953年8月18日, 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的美国专利。他在1952年的一次事故后, 萌发了设计撞车安全装置的想法。在一次事故中,他为躲避一个障碍物而猛打方向盘,并进行制动,他和妻子都用手臂本能地保护坐在前座中间位置上的女儿。这次事故后他意识到必须有一个更好的装置来保护乘员,两周之后他绘好了设计图纸交给了代理人,这份图纸确定了今天安全气囊的雏型。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施。后来,德国默谢台斯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采用现代气囊系统。从1985 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2]。

最初出现的安全气囊,在今天看来是过于简单:正面装有传感器,只有正驾驶位享有安全气囊,而副驾驶位对于来自侧面的碰撞,则束手无策。当美国参议院通过公路死伤减少条例,确认了安全气囊的作用后,美国政府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另外,还要求1998年以后的新轿车都装备驾驶者和乘客用的安全气囊。

近十年来,双气囊已取代了单气囊,而且最新一代的智能安全气囊采用双级控制,即:如果碰撞强度低,则气囊只充气到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若碰撞的强度高,安全气囊则完全膨胀。当前世界上开发、生产汽车安全气囊较为成熟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目前国外生产的中高级轿车,大多数有安全气囊,有些轿车已将安全气囊列入必装件。在许多豪华汽车配置中,安全气囊技术被大量采用,有正面,有侧面,数量也由最初的一、二个,增加到八个甚至十个[3]。

1.2 国外安全气囊市场现状

全球各地区的气囊市场发展情况、发展程度不同。例如,北美、西欧、日本气囊市场已比较成熟,而巴西气囊的装配率还不到1/3。另外,正面碰撞气囊基本普及,而其在侧撞、滚翻、行人保护和儿童乘员保护方面的应用则是新的研究方向[12-16][4]。在欧洲,奥托立夫公司是主要的安全气囊供应商。在前驾驶员座、前乘客座、侧面和侧面帘状安全气囊市场占有率达40%~55%,其最大的客户是福特汽车集团,其次为雷诺、日产和其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除欧洲外,日本安全气囊龙头为高田公司(包括在德国的高田公司)和丰田的成员组织Toyoda Gosei。德国高田公司的主要客户有通用汽车、宝马、本田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在美国,安全气囊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为天合和德尔福,天合的客户为丰田、大众、戴·克、福特和通用等。天合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25%左右,德尔福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20%左右。

2.1 国内安全气囊应用现状 2.1.1 国内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 汽车安全气囊的起步较晚, 开始于九十年代。主要生产厂家: 石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公司、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和昌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海市生生赫达有限公司与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等等。

我国最早研究开发汽车安全气囊企业之一: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现已形成年产A型(驾驶位)、B 型(副驾驶位)安全气囊10万套的生产能力。石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久乐安全气囊, 采用了复式点火装置的智能电子式+机械式,更加提高了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久乐气囊独具黑匣子记忆功能,即可对撞车事故记录分析,并具有自检即安全气囊性能检查、计算机通讯等功能。其各项性能指标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底组建的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来先后与同行业领先的美国BREED公司、德国西门子约束系统公司和一汽集团长春汽车研究所等进行合作,并投资2500 万元人民币引进了美国BREED公司两条模块生产线,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目前,这家公司已开发了与富康系列轿车相匹配的单侧式安全气囊、与红旗系列轿车相匹配的双侧安全气囊等产品。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二期技术改造工程已于2000 年9 月份开始。目前已达到单班年产三十万套安全气囊的生产规模, 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基地。

锦州和昌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是辽宁和昌汽车安全气囊集团的核心企业,是目前国内集汽车安全气囊科研、设计、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昌公司拥有过亿元总资产、8项安全气囊方面的专利技术和一批国家级专家。近期由该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HCQ-2型数字化汽车安全气囊智能控制器,通过了国家机械局的鉴定,被称为是涉及到实车碰撞理论、神经元、模糊数学以及实用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该公司还相继用桑塔纳、夏利、广东宏远大吉普车、山东荣城大吉普车、北京中华子弹头、富康、奥迪、红旗、北京吉普车等20几种车型与和昌气囊进行匹配,完成了实车、台车碰撞试验,试验规范和试验结果均符合美国FMVSS208和欧洲EEC和ECE标准[6]。

2.1.2 国内安全气囊市场现状

我国安全气囊市场连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趋缓。据汽车工业年鉴相关资料数据,2007年中国汽车销售879.5万辆,2008年汽车产销量突破900万,2009年突破1000万辆,2010 年汽车销售规模将达到1263万辆。与此相对应,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市场需求量为440万套,2006年汽车安全气囊气市场需求量为528万套,2007年汽车安全气囊气市场需求量为968 万套,到2010年我国安全气囊总需求量将达到2060万套。分析认为,我国安全气囊市场增长趋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汽车总量增长减缓的影响;二是我国安全气囊的普及率提高很快,普及增长的市场效果在迅速减退。2000年,我国平均每辆轿车安全气囊只有0.07个,2001年0.40个,2002年1.20个,2004年1.69个。目前,我国在中高档轿车上基本普及了安全气囊。今后我国安装气囊市场需求的增长,一靠汽车产量增长拉动,二靠单辆轿车安全气囊应用数量的增长。因此,我国安全气囊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7]。

[5]

我国安全气囊国产化稳步提高。我国汽车安全气囊产业发展的一个可喜变化就是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率只有8.8%,到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率已达到58.0%,4年间增长了5.6倍。

虽然近年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但在安全气囊核心技术方面主要还是靠引进国外技术,包括少数在安全气囊业务上做得比较成功的汽车电子公司也是如此。进口持续减少,出口形势喜人。安全气囊进出口市场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12月末,累计进口数量为1432万套,进口金额为33452万美元;安全气囊出口1419万套,出口金额为19226万美元。2000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3.1万套,2004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达到最高峰,当年进口178万套,用汇1.57亿美元。此后,安全气囊装置的进口开始减少,2006 年进口151万套,用汇1.25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在经历2001年的800%的增长高峰后,就开始迅速下降,到2004 年增长速度只有12.8%。2005 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形势又出现了新变化:进口数量和金额出现同比负增长。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数量、金额分别为167.8万套、1.4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74%、-10.3%。在进口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安全气囊进口的平均单价也在逐年下滑。2000年,我国平均每套安全气囊装置的进口价格为123 美元,到2009 年时价格已经下虽然我国安全气囊出口逐年增大,但产品大多为国外关键部件组装产品。在金融危机下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潜力,更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因此,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研发水平刻不容缓。

平均安装个数下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需求容量近年来在高位增长,但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却有所减少。2004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234.8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391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67个;2006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556 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777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39个。2006 年与2004 年相比,平均安全气囊的应用数量反而减少了16.8%。奥尔威咨询分析认为,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之所以出现“总量上升、个量下降”的现象,是与我国经济型轿车产量在近年的比重上升有关。奥尔威咨询粗略统计了我国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主要企业——天津一汽夏利、奇瑞汽车、浙江吉利、重庆长安铃木、哈飞汽车、昌河汽车、通用五菱、比亚迪汽车8家企业2004年和2006年产量,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上述8家企业汽车产量合计为49.2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2.1%;2006年,这8家企业的产量合计为103.3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6.7%,比重增加了4.6个百分点。总体看来,我国“排量≤1.6 L 基本型乘用车”产量占全国基本型乘用车产量的比重,2004年为52.9%,2006年为62.7%,2年间增10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经济型轿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厂家对标配安全气囊这种成本比重高的零部件态度谨慎,一些价格非常低的车型多数不装安全气囊或者选装安全气囊,即使是标配的也以标配1个安全气囊的车型占大多数。由此可见,2004 年后,由于我国不带安全气囊或者安装气囊数量不多的经济型轿车比重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数量的减少[8][9]。安全气囊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2.4 外置安全气囊的发展

在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之间的接合部位,富康(Volvo)还安装了一只外置式安全气囊, 用于防止受害人的头部撞到了挡风玻璃和前支柱上。此安全气囊是由一个安装在发动机罩前部的传感器激活的。当它被激活后,它的膨胀状态能够持续数秒之久,以便增强防护功效。膨胀的安全气囊只能遮盖挡风玻璃的下部,而且不会对驾驶员的视野有碍[15]。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的趋势

未来安全气囊技术的发展趋势, 将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 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推广应用,智能化安全气囊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在普通安全气囊的基础上增设传感器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而制成。其重量传感器能根据重量感知乘客是大人还是儿童,其红外线传感器能根据热量探测座椅上是人还是物,其超声波传感器能探明乘员的存在和位置等[16]。计算机软件则能根据乘客的身体、体重、所处位置和是否系安全带以及汽车碰撞速度及撞击程度等,及时调整气囊的膨胀时机、速度和程度,使安全气囊对乘客提供最合理有效的保护。这种气囊系统能够在汽车碰撞的一瞬间,根据碰撞条件和乘员状况来调节气囊的工作性能。它解决了安全气囊膨胀过快而对乘客造成的挤压伤害问题。杰戈娃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座椅上还装有一种德尔福传感器公司开发的乘客体重传感器和一个皮带扣夹张紧传感器, 可以指示乘客的体重和身材。这种传感器还可以指示出乘客是否使用了安全带。整个传感器系统将由神经网络控制。为保证精确地确定乘客的位置,采用了4个超声波传感器: 来自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输送给神经网络, 然后计算出乘客的体重和位置、衣服穿戴的类型等。还能确定他们的精确位置, 身体向后仰还是向前倾。控制系统和传统的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的微处理器结合使用。该系统提供两种膨胀的速度, 采用了TRW 公司开发的2 级安全气囊充气装置,由控制系统决定是否起动安全气囊。例如, 如果乘客的身驱支靠着仪表板,则不启动安全气囊[17][18]。如果需要展开安全气囊,一级和二级充气装置都将启动。这种新安全气囊的其中一个优点, 是比普通气囊展开的次数少。3.2 绿色环保化

目前汽车安全气囊中普遍使用了迭氮化钠(NaN3)。从环保和人体健康角度讲,迭氮化钠是一种有毒物质,其毒性是砷的近30倍。此外,从安全角度讲,迭氮化钠在被激活后释放的气体冲起气囊的同时,还会生成固态的钠,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特别是在与水接触时可以直接燃烧[19]。

因而,避免使用有潜在危险和有毒性的含钠物质,采用新型气体发生技术,使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汽车安全气囊发展的一个方向。如TRW公司采用非叠氮化合物的推进剂作动力, 替代了原来安全气囊所用的固体氮化合物;有采用空气和氢的混合物的安全气囊,氢燃烧后产生的热气体,能以很快的速度充满安全气囊;也有其他采用氦气其膨胀的新型安全气囊系统。另外,最近法国地区发展规划和环境部建议,抓紧对汽车安全气囊进行技术改造, 今后,车辆安全气囊中的迭氮化钠将由推进剂代替,避免使用存在潜在危险和有毒性的含钠物质。而推进剂是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释放出强大的能量[20]。

3.3 虚拟技术化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虚拟技术”方式替代轿车实物碰撞

[21]

。它由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虚拟试验”,从而一方面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超级计算机位于一间配有精密气候调控系统的机房中,进行模拟碰撞试验时,一方面测算轿车的设计对减少驾驶员和乘客受伤的风险能起多少作用,另一方面研究轿车受撞变形的方式,以及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之类防护系统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而各种运算都是以现实交通中发生的同类事故为依据进行的3.4 小型、轻型化

安全气囊总成将采用体积小的新型气体发生器,它采用压缩气体的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及采用有机气体的纯气体式气体发生器。另外,安全气囊作为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系统和模块, 德尔福传感器公司将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安全气囊模块,使方向盘既美观简洁,又有足够的空间来集成更多的控制系统。德尔福的技术可以提供高度紧凑型的乘员正面保护安全气囊, 而且气囊系统的盖板与方向盘的接缝非常细小,几乎看不出来;安装的位置也比较独特,且方向盘看上去更漂亮[23]。3.5 保护全方位化

安全气囊不再仅局限于保护驾驶员与前座乘员。现代汽车还将采用了窗帘一般的侧气囊, 这样即使是侧面被撞,车内乘员的安全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侧翼气囊,它是置于车门两侧及车顶的气囊装置。来自侧翼撞击的力量必须足够大时才能触发气囊充气,仅是踢踹或撞击产生的能量还不足以造成气囊装置的触发。当侧面撞击发生时,撞击力虽被分散,但还有一部分由车门传至装有传感器的座椅上,就在门与传感器接触的刹那,火焰推动两个气体发生器,以高达每秒2000 米的速度,差不多是七倍的音速为气囊充满氮气。它还可以在撞击发生的关键瞬间,自始至终地保护着人体的上身[24][25]。

[2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汽车安全气囊产品的发展,应该符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 从而充分体现出汽车的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等优越性能,向着全方位保护、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贞俊,春霞.车用安全气囊的发展[J].织导报,005(06):18.[2]王妍伟,信玲.车安全气囊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J].业用纺织品,003(10):2-65.[3]CHAN.rends in crash detection and occupant restraint technology[J].Proceedings of the IEEE,007,5(2):88-396.[4]K.AMACHANDRAN,T.A.FORDYCE,R.M.RAY,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bags and injuries[J].SAE Paper,2005(1): 231.[5]王建群,丁华荣.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原理[J].电子,1996(8):47-48.[6]D.F.HUELKE.The effects of belt use and driver characteristics on injury risk in frontal airbag crashes[J].SAE Paper,2001(1):155.[7]SNOZUMI.Development of occup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advanced airbag requirements[J].Mitsubishi Motors Technical Review,2004(5):61-64.[8] K KATO,Y FUKYA, M MURAMATSU, et al.Development of driver side SRS knee airbag[J].Mitsubishi Motors Technician Review,2004(5):62-65.[9] M.J.SMITH, H.A.KALETO, T.J.NOWAK, et al.Advancements in equipment and testing methodologies for airbag systems in response to changes to federal safety requirements.SAE Pape,2003(1):497.[10] Z.LU, P.C.CHAN.Out-of-position airbag load sensitivity study[J].SAE Paper,2004(1):847.[11]S.HONG H.JEONG, B.JOO, et al.Invisible knee airbag module development[J].SAE Paper,2007(1):497.[12]姚时俊.奔驰汽车安全气囊[J].汽车与配件,2002(36):55-60.[13]王文涛.国外汽车安全气囊研究开发现状[J].汽车与配件,2005(45):87.[14]王培.美国汽车安全气囊面面观[J].商用汽车新闻,2008(6):69-71.[15]张颖.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产品世界, 2006(17):44. [16]韩新江.智能化安全气囊技术系统的发展[J].轻型汽车技术,2006(06):27-28. [17]吕子强.轿车安全气袋结构与维修.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18]邹长庚.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构造原理与故障诊断.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19]陈家瑞.汽车构造.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20]庚晋, 周洁.安全气囊守护车旅的平安.中国汽车维修市场, 2001,(21): 36-39.[21]何文, 钟克华, 杨济区.汽车安全气囊技术的新发展.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0,(4): 33-37.[22]李东江.两次动作的双安全气囊系统.汽车与驾驶维修, 2001,(12): 74-75.[23]李维提,郭强,液晶显示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3 [24]刘永智、杨开愚等,液晶显示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0.12 [25]余理富,信息显示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

第四篇: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成正比。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20%计算,国内物流市场规模即有近2亿元人民币。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

中国仓储协会于2001年2~4月,组织了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一、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一)工商企业库存期长、周转慢

调查表明: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期平均为20天、生产企业成品平均库存期为5l天,商业企业商品销售库存期为34天。基本说明了我国商品在库时间长、周转慢的现状。

(二)物流作业指标维持往年水平,非常成本有所上升

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货损率都高于2%,不良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商企业要注意“冰山下的成本”。配送的及时性和一致性是客户创造服务价值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工商企业的配送及时率低于90%,有待提高。横向来比商业企业的作业过程要略微优于工业企业,与协会第二次调查结果相似。

二、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物流量和物流费用的差异较大。根据此次调研中的行业性质分布的调查结果,企业物流量及物流费用情况如下:

2001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企业物流进行统计表明,生产企业的原料物流量和成品物流量约增长14%,商业企业物流量增长约为15%。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相近,但物流费用支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物流从业者要把握这一特征。

总体来看,物流量的增长率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明物流业的成长性较好。

三、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一)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总体构成调查表明: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71%;第三方占21%。2.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公司,21%是第三方,36%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协会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方全部代理的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4%为供货方,13%的企业由第三方执行,公司自主的比例为13%,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

(二)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

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未出水面。

四、企业对现行物流的满意度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3PL物流和自理物流的满意度,已形成明显差距。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生产企业对自理物流的满意度要比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更高。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

意度比自理物流的满意度更高。

综合来看,物流运作质量和物流信息成为企业对现行物流运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67%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在企业不满意的原因中,首先是因为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首先关心的是运作质量和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问题,其次才是成本。同时,运作质量低也成为企业自理物流的最大障碍。

不同运作主体作业表现行业差别明显。

通过行业与企业对现行物流服务是否满意的相关分析可知:家电和日化等行业对自理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是专业物流公司未来目标市场。

日化、食品和家电等行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专业物流公司在进入该行业的难度较大,但其物流量大、代理比例低,也说明其潜力很大。

五、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从企业对物流需求的服务内容来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物流服务内容上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别。工业企业的物流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总代理、市内配送、干线运输和仓储保管等方面。

工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以物流总代理、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市内配送为主,商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为物流系统设计、条码采集服务和仓储保管。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受地域跨距和管理幅度的影响,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集成化的物流服务,与协会第一次、第二次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除了前三项为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系统设计、信息咨询为核心业务的物流咨询管理公司,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代理商的标准来看,物流能力是企业选择物流代理商最主要的标准。

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作业质量,其次是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商业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也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说明企业已经在意识上开始重视物流的能力问题,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定位时,要有针对性。

影响物流需求的六个主要因素

(一)GDP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物流需求

一般来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决条件的地位,落后的物流系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物流的发展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尤其是与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GDP成正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升级,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还要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快速上升。因此,未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1978年~1998年客运交通年均增长9.4%,货运交通年均增长7%。1978年~1998年间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统计表明,在80年代,交通运输的增长速度较快,客运交通相对GDP增长的弹性在1.1~1.8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为1。而进入90年代之后,客运交通的平均增长弹性约在0.7~1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降至0.3~0.6之间。

(二)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很明显。

以铁路为例,目前我国铁路由国家经营和投资,国家的投资规模直接影响铁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物流需求,包括国际、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物流服务于生产和市场销售,物流的具体对象更离不开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因而市场环境的改变将影响物流的物质流向、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等。

(四)消费———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物流需求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行为。进而影响物流的规模、流动方向和作用对象。

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就会有企业为满足这种需求,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我国解放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电脑、家用轿车、冰箱、彩电、手提电话等等纷纷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为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39.3亿美元,年均增幅不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4个百分点,而且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6%~7%的增幅。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另外,对外开放政策还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对公

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五)技术进步

通信和网络技术首先服务于物流的技术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范围。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经济中物质流动的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媒介和信息产品的流动,由物质流动变为信号传输,减少了物流的部分需求;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使物流的物质流向和流动方式发生变化。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才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规模急剧扩大。物流需求也自然水涨船高。

(六)物流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

物流作为成本中心,成为第三个利润源泉是企业毋庸置疑的选择。因而更多的企业,现在趋向于寻求专业物流供应商,也就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美国甚至大量进出口企业也把报关和清关等诸项内容委托专业物流供应,以避免由于价值申报等方面的错误而导致海关罚款。

另一方面,低劣的物流服务水平,由于诸如交货迟延、货物破损与丢失、成本高昂等等原因,丧失客户在所难免。目前众多企业越来越倾向选择专业物流供应商,放弃自理物流和小型一般物流供应商,就是出于质量原因。而中国列车提速直接导致了民航的惨淡经营

第五篇: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将科技手段运用于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反映,也是刑事诉讼实现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价值目标的客观需要。大力提高检察工作中的科技含量,依靠检察科技进步和提高好检察干警素质,是今后检察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型中的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职务犯罪日趋智能化、技术化,罪犯作案隐蔽、串供、毁证、伪造假证、转移赃物等反侦查活动普遍,取证难度较大;同时,犯罪分子的反社会性和对抗司法的心理增强,尤其是新刑事诉讼法对反贪侦控能力的程序性控制和高检院的一系列规范性规定,更使的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了窘境。我国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司法证明将是以“物证”为主要载体的科学证明。在新的执法环境下,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丰富侦查方法,提高侦查能力,而要提高侦查能力,必须要求侦查手段科技化,运用包括技术侦查等手段在内的科技手段。笔者在这里主要对技术侦查做一阐述。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指的就是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罪犯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窃听、秘密录象、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手段。技术侦查是在被追诉者及一般公众均不知晓情况下进行的,因而能避免来自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也通常比较真实可靠。

技术侦查手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矛盾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犯罪出现了组织化、技术化、隐蔽化的特点,这既给侦查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又迫使侦查机关努力寻求侦查方式的变更和突破。首先在西方国家,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日益向技术化、高隐蔽性方面发展,新的社会形势提出了对这些新型犯罪最适合法律与司法工具问题,于是技术侦查措施产生并日益成为打击犯罪的一种重要的侦查手段。

在西方国家,一般对技术侦查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指定了侦查机关使用的程序和规则。如美国国会1968年通过《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对于运用电子的、机械的及其他手段监听任何电子通讯或口头会话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明确赋予侦查机关广泛的监听权力;美国多数州法院承认心理测试结果的间接证据作用,已经有36个州承认心理测试结论;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章

规定“押、监视电话通讯、扫描侦查、使用技术手段、派遣秘密侦查及搜查”等措施;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266——271条规定“谈话或通讯窃听”等侦查手段。

而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技术侦查并未有只言片语的规定,技术侦查现阶段主要依据于侦查机关的内部规章进行规范。我国1993年颁布的《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1995年颁布的《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规定:“对经济案件,一般地不要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对于极少数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主要是贪污贿赂案件和重大的经济犯罪嫌疑分子必须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要十分慎重地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后,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但是对于什么是技术侦查,技术侦查的范围、审批的程序以及手续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我国对于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限制与谨慎是有其深刻历史与社会背景的,是建立在“党内不准搞技术侦查”的基础之上的,为了防止将技术侦查用于政治运动,其出发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能必然地推导出职务犯罪不能搞技术侦查的结论。其一,现在社会历史背景已经变化,现在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腐败已严重影响了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严重背离。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同腐败与欺诈作斗争。其二,我国正努力走向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高的宪法原则。为何对某些犯罪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手段,为何对某些犯罪不能采取同种措施呢?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者是身居高位,就不能采用技术侦查措施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nbs

p;

一、技术侦查运用于职务犯罪中的必要性

1、技术侦查措施设立之法理基础

技术侦查措施因其具有隐秘性而难免与公民个人的隐私权相冲突,代表社会利益的技术侦查措施与代表个人私益的公民隐私权之间便存在着“善与善的冲突”,而只能进行价值选择。各国均认为,在对上述“善与善的冲突”进行价值衡量时,应作有利于具有高度公益性质一方的判断,即为了维护法律和程序,国家侦查机关得在一定条件下限制公民隐私权,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技术侦查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公民的隐私权的限制应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成本或代价,如果能够从技术侦查的运用范围、程序的功能加以严格限制,并提高实施人员的个人素质,就能够在公民自由权利与社会安全、侦查效率、诉讼经济之间获得比较好的平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9条第3款规定:“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是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须:甲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程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这事实上亦可成为技术侦查制度确立之依据。

2、技术侦查措施的确立是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近几年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供到证的模式上,这与我国侦查工作的现实条件紧密相关的,对技术侦查的忽视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职务犯罪是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犯罪,犯罪行为有其职务掩护,通常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加上痕迹、物证少,因而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往往很难奏效,特别是贿赂案件行动隐秘,不留痕迹,即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我们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的办案方式上,其工作效率、社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侦查任务繁重,群众法律意识是惩罚犯罪的要求远较保护人权的要求强烈的条件下,“由供到证”的模式愈演愈烈,而刑讯逼供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不好的法律后果与社会后果;而且这种“挤牙膏”的侦查方式,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了;无论是从工作效率、司法资源、社会效果等多方面来看,“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转换为“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不仅是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内在要求。而侦查模式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检察机关一定的侦查措施的配套与健全之上的,如果仅仅还停留在单一的落后的侦查方法上,转变侦查模式只能是海市蜃楼。

职务犯罪破坏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政策的实施,扰乱社会秩序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侵蚀社会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同职务犯罪的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只有适度使用强有力的侦查手段包括必要的技术侦查手段,才能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在现在的司法实践中,纪检监察部门实际上已经承担了司法机关的某些侦查职能,“两规”、“两指”被大量运用。其内在原因何在?在司法实践中采取一些超越于法

律之上的做法;还是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必要的侦查措施包括技术侦查手段,提高侦查能力?我们所做的选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二、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方向

技术侦查是依靠强有力的技术设备和大量的技术侦查人才作为基础的,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技术侦查只能是无源之水。技术侦查的使用,首先就要求有必须的技术设备的投入,需要充分的财力资源。从目前检察机关的经济状况来看,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一套完备的技术侦查设备是十分困难的,基层检察机关要发展技术侦查更是困难重重。而且从人员素质来看,检察机关几乎90%以上的人员毕业于法律专业,只有1%——2%的人员毕业于刑事侦查专业。检察机关缺乏大量的精通侦查技术的专业人员,也限制了技术侦查的运用。落后的技术手段严重限制了检察机关的侦查能力,使检察机关的整体侦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检察机关现在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最高检提出建设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并作为重中之重,但信息化建设只是一个方面。对于职务犯罪侦查来讲,信息化建设远远不够,还不足以全面提高检察机关的整体侦查能力和水平。在目前形势下,如果没有技术侦查能力的支持,那么检察机关整体侦察能力只能是日益衰弱,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由于客观方面的限制,检察机关实现侦查手段现代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地贪大求全,应当面对现实,从长计议,逐步发展。实现侦查现代化,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以及人才、物力条件,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一条路。

下载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颗粒全自动包装机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筑养路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

    筑养路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2003-3-13中国路桥资讯网筑养路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一、路面施工机械的技术概况主要发展特点是对已有机械的局部构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

    网络存储技术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网络存储技术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随着不断加速的信息需求使得存储容量飞速增长,存储系统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核心平台,同时各种应用对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存储容量上,还......

    先进刀具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先进刀具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钢市低迷不改 钢铁原材料市场延续弱势1-8月份桐庐蜂产品原料抽检合格率100%为户外而生 耳神探险者ER151几大优势辽宁山推开展道路机械产品......

    网络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论文

    网络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对我国现有网络化制造技术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网络化制造技术的应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网络化制造;网格......

    浅谈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 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光纤通信的几......

    IP Camera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IP Camera(网络摄像机)的核心是视频压缩编码芯片,视频压缩编码芯片的设计、生产工艺和内嵌的数字视频编码技术是代表网络摄像机发展的技术导向。从1996年AXIS推出世界上第一......

    我国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模板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近20年来,我国建筑模板技术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飞速发展,特别是从94年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作为建设部在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10项新技......

    未来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当前现状作了说明,积极主动提倡自主创新,发挥中国液压与气动行业的优势 如何抓住液压与气动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