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简答题 可打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目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考试大收集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 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 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 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12、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1)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玄学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
13、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1)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4)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答:(1)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3)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答:(1)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地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我国人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斯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2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哪些?
答: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怀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性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员姓名的第二个字象征辈份,第三个字象征夫妻意识,字辈谱表示了家庭内部的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的一种文化制度。
21、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庭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
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2)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
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
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答:(1)首先,它偿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合构,贵阳市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2)其次,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赤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庭社会模仿国家礼制。(3)其三,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阳市族礼制除保留学生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份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 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38、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答:(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在经典。道貌岸然教信仰老子的”道“(2)把老子所说”道貌岸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39、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响?
答:(1)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销石,芒销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3)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代学变化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
40、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
答:(1)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貌岸然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2)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3)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随便流。(4)唐宋之际,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2、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旬。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人参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的的四母德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习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 郫和隶属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本位的道貌岸然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4)真诚有信。
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
答:(1)这些观念中,最突出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2)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4)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46、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47、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收纳和交汇?
答:(1)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休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1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闻。东汉时期后期度佛教徒陆续来华。(2)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初传价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不顾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法治派,特别是禅宗(4)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未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右,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5)中国文化以菘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家,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48、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答:(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国家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河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汉所形志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客观存在的古代方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容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中,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客观存在独特性的文明形枋和文化方向(2)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晚睥分裂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一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理念对中化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大作用,(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秆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便在更近的北方中国原主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性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49、论述甸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时,地利,人和,重农思想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同而犁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产和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家不业是通过多种营充分利用土地讲鞲换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支植物知识岁时风谷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诺以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距才形成的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这种经验最终产使我国人民在自然资贰入的条件下建成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2)以工补农谪求富的逐人心理中国传统的逐耕经济并不凶括农业经济而是凶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份以工补农友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第一它促志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放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各世界其他地方工(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和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单指安排生产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他括长远规划的同密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距中磨练出来的可啧它使中国人在发挥了无穷的智慧,积累了数不清的对付因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无数的优良产品这一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50、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
答: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己出现了雕版印刷太传入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开始并行欧洲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佬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南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随时随地初的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阿拉伯人从中国那里学会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达室入欧洲。
51、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答: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物封建礼教作为指志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教的精神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第二,家庭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的法发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地的指导思想,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法律形式,西汉社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贫布,即所谓钦定,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古代还有根据家庭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59.简述字谜的作用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3简述中国文化性质。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5简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达到的目的。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8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22简述“两税法”的作用。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35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的三个方面。52简介阴阳合历。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大学说。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明显特点事什么? 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现。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意义。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65简述家训族规的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69简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84简述汉语的特点。85简述汉字的特点。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措施。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100简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特征。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1、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
2、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
4、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1、认为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的态度。
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
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
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河。
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答:在秦统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答: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
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灭亡是必然的。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统治:
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
2、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
3、大族的炙手可热,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务上变得及其懒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士族文化的形成:
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
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
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
4、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5、玄学玄理带动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1、在许多交通要道,集市贸易空前发展。
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
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
4、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
5、店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
6、货币在交换中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也流通起来。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则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1、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
2、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
3、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
4、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答:
1、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
2、学术史本身引起清代学风的变化,在宋儒那里就有“尊德性”“尊学问”的分歧,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3、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只是空谈心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使考据之学渐渐兴盛起来。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土资困和灌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区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浇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答: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孔子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酌农政言论。儒家一直把人口兴旺、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天元占经》、《四时纂要》是此阶段较重要之文献。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农商兼营。从业者称 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 推 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
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 商 业 经营方式。
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定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 买主向 卖 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答:
1、祖师祟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肉祖师致祭。
2、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3、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等。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一般由土、石或砖块砌成。用木桩、竹子、芦苇搭建的围墙又叫篱笆墙。在南方还有以树为墙的。屈原的《离骚》、《湘夫人》中不少句子都是用来吟唱当地这种人文功能的。
2、庭院。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其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院落与居室相连接的“审美”装饰,极富文化特色。
3、院门。是居室的入口,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院门也是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我国一起盛行着在院门贴上门神画的习俗。
4、居室。居室的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我国很早就有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用两种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用来远接神祖,接待好友。居室建筑原则,它维系着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
5、正房。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正房的建筑高于侧房,一般由家长居住。正房又称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喜酒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正房的核心部位是中堂,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条幅,挂祖宗家谱,文化含义也很明显。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1、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
2、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
3、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
4、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
5、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
6、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1)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一套程序:供奉食品、唱诵经词等。这种食品祭祀,先秦就有。它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军事、政治、外交和人生仪礼,人生红、白事和寿诞等民间延续至今。(2)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代把上层阶级称为“食肉者”,把庶民百姓喻为“食荣者”,这反映了饮食的阶层性。(3)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等是中国人始统节日时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月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等行为,凝聚着多种乎民精神。节日饮食有各种讲究,行为上的讲究是强调合家团聚,并伴随首相应的祭招仪式。观念上的讲究是求吉利,如春节包饺子要多做,要剩下,这叫“留余头”,做菜有鸡有鱼,表示“吉庆有余”等等。(4)民间组织饮食。一种是带有宗教意义的,如办庙会、过善会时的饮食。一种是带有民间习惯法功能的,如解决家庭、村落网的矛盾或商议什么事项等。侗族每年四月初八有本村妇女聚餐的“乌饭节”活动。(5)待客饮食。即以宴会友,这也有一套礼貌做法。(6)馈赠饮食。逢节日、喜庆日或访友会亲往往赠送食品以表达心意。以上饮食行为大都延续至今。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1、诞生礼的换装,由家长给幼儿挂上银圈玉锁之类的饰物,表示把幼儿的魂魄锁在体内,从此长命无恙。
2、成年礼的换装,标志着个人经过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进入成年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教“加冠”,也称冠礼。冠礼是穿礼服时戴的一种帽子。首先是加缁布冠,其次加皮弁,最后加爵弁。加冠以后方可用字号。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筓”。筓是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从此换发作结,表示成熟,要拜见祖先、父母,还要由父母教导侍奉舅姑尊长之礼。
3、婚礼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夫妻关系,繁衍后代,延续家族。我国的婚礼素用红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递。婚礼上新婚一律着红装,新房内几乎全部用红色装饰渲染喜庆。
4、丧服称为“五服”,即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五种服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中的伦理意识。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1、早期的交通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个人不胜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经过驯养的牛、马、驴、骡等可供人骑用,也成了交通工具。
2、车的发明较晚。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由独轮车到装饰豪华的路,另外还有轿,都显示着文明的进步。
3、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竹排、葫芦和革囊等。
4、桥也是水陆交通工具。我国南北各地的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溜索桥、藤索桥、铁索桥等,形式多样,他们都在当地的交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答: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
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式各样带有表演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
2、交换农副产;地方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
3、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
4、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多为地方传统小吃,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这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共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 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依然保存下来。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种民族的性格,值得珍视。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途径。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我国药学理论的发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现在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论》,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药学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列爵惟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分土惟三”即指上述天子封土诸侯,诸侯封土大夫,大夫封土于士的土地分封的等级制度。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科举制士人自由报名应试,不必由官员举荐,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领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1、父子有亲
2、君臣有义
3、夫妇有别
4、长幼有序
5、朋友有信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天神祭祀是古代皇家祭祀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地神故称地祇,在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祭祀蛀牙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人神祭礼是人们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的祭祀,包括宗庙祭祀和祭先王先师。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1、孝悌。孝悌是家族的伦理核心,教训族规首倡孝悌。
2、耕读为本。乡民对娼优隶卒等贱业十分不齿。
3、修身。他包括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恪守礼教等修身标准。
4、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礼接谈。
5、严守尊卑秩序。
6、善择婚姻。注意门当户对。
7、慎选继子。
8、丧葬宜俭。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类推。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
47.简介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然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
1、天然合一:起源于西周,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意为既要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
3、天人之分: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在这里,“分”是“职分”之意。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相传由公园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中国孔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在当时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以流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祛,即“苦、集、灭、道”。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1、儒佛道的融合成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2、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家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
3、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等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祟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1.中国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2.这种仪式便是“后世戏剧的萌芽”,后来,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逐步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基本上形成了戏曲的格局。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当时民间出现了专门上演杂剧的勾栏。3.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的特征,而且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北方民族的舞蹈往往豪放粗犷,铿锵有力,动作快捷,节奏明显;南方民族的舞蹈婀娜多变,自然轻柔,如云似水,优美抒情。这种异差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既造型,又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自身的特色。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属关系的远近可以将中国境内的语言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语系是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的层次。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域外方言”指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日、朝、越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例如:日本直接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与西方有关的表示新概念的词语,还是由中国传到日本。越南语约百分之九十的词汇来源于汉语。朝鲜人直接学习用汉语写成的四书、五经。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越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1、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
2、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
1、知名的知识分子很注重教材的编写工作。
2、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
3、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59.简述字谜的作用。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有时还可以把字谜作为引语使用,起到交流的目的。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顽固派“恶西学如仇”,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纲常伦理不可变”、“孔孟之道不可变;洋务派则标榜“自强”的洋务新政,并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1、明之中叶,西教初入,知之者极少,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
2、清之初世,为中国新旧战争之始。
3、清之中世,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
4、清之末季,新思想渐拓领土。
5、民国初元,新旧之所争论,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
5、今兹之战,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
7、民国宪法实行时代。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1、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
续不断地工作可以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
2、学习使他们睿智明察。
3、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
4、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地黜退出那些无能之辈。
5、无需为审议机构支付费用。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1、关于中国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
2、关于中国传统实质、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
3、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
2、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
3、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韦政通在《当代新儒家的心态》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新儒家特征作过如下的概述:
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
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
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
4、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
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或一本性。
6、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
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既要学习他们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腐朽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业应作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必须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则应坚决剔除。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到了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贸全面新旺的局面。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
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1、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庭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子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亡,天下共击之。”
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4、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长达2000年之久,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庭统治的兴亡史。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自考企业管理概论_简答题归纳(范文)
1.对企业含义的理解?
答案:企业的概念: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此概念的含义:
1、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2.现代工业企业系统的特征? 答案:(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3)生产过程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3.公司制企业的特点?
答案:一是,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二是,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三是,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来经营管理企业。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组织形式。4.公司制企业的优越性?
答案:一是有大规模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二是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资本集中;三是公司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四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5.简述企业集团的特点?
答案:企业集团: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特征:(1)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3)多渠道控制和影响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多渠道包括参股、控股、章程和合同、人事派遣、业务联系等。
6.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分离的必然性?
答案:(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通过资本积累与集中而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市场范围,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日
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手中握有股份,是无法胜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这一点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舞台,让位于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专家。
(2)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及股权的分散化,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大企业,一般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为这样才能实现巨额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制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迅速发展,股东人数迅速增加。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的股东即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不可能全部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甚至连全部参与选择经营者也办不到,只能选取董事会,聘任经理,管理企业。他们能够使企业盈利并不断发展,使股票升值。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不改变资本所有权,所有者享有相应权益,保持着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作为经营管理专家的经理人员有职有权,让他们放手经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7.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答案:
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导统一原则:机构设置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8.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要点解决的问题?
答案: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
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9.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重视人的因素。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4、工作主体相同,党政工团都要抓,而且都要发动群众才能做好。
不同点:
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属于管理范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从坚持“三个代表”出发,围绕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开展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依据自身的特定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使命、理念及行为规范,有明显的个性特点,而思想政治工作共性较多,其基本内容和原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3、两者的方法和过程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而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启发觉悟,不带强制性。
10.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案:
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做是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做是资源。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追求的必须是人员的减少,人力成本的节约,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就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工作的性质。人事工作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招待领导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则包含战略性的工作和事务性的工作。吸纳和开发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层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管理的重点。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强调的是“因事高人、因事评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事相宜。在某些企业中,为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出现了“因人设事”的现象。例如,如果某位研发人员提出了某个研发项目,在经过适当的评估之后,企业会为这位研发人员提供相关的支持。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承担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通常是人事方面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求其工作人员是通才。他不仅要懂人事工作,还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经营管理状况。11.人员作用的原则?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合理使用员工是首要的原则。(2)有利于“人尽其才”,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在个人和事业上发展的需要。(3)
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12.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环境因素? 答案:
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需求水平不断向高级发展,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1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
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14.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体系? 答案:
1、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2、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战略目标是构成战略的核心。正确的战略目标是评价和选择经营战略方案的基本依据。
3、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4、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战略方针起着导向作用,指针作用和准则作用。
5、战略阶段:是指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在规定的战略期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以便分期去实现总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6、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15.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 答案:
1、形成战略思想,形成战略思想应从战略思维开始,进行战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过程,即人们对处理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逐步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也就是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
2、进行环境调查,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各种素质情况和经营实力情况;二是企业外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环境调研,明确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所面临环境的机会和风险,为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拟订、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在明确战略思想和对环境调研有了分析结果后,就需要拟订多种战略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并做出选择,即确定最后满意的经营战略方案。这个战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内容。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选择经营战略方案后,需要加以落实,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战略计划使之具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落实。从时
间上,分为若干战略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从空间上,将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直到个人,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计划任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战略方案的执行中,经营环境可能出现原先预料之外的变化,使战略方案中的某些部分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原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使之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
16.企业战略控制的步骤? 答:(1)确定控制标准。(2)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3)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4)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17.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调研包括哪些?
答案:
1、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本企业的总体市场和各细分市场在需求上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趋势和规律;
2、竞争状况分析:竞争状况调研实质上是对市场商品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具体而言包括: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竞争对手竞争能力调查,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18.企业一般情况调研的内容? 答案:(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知识,技能,身体,智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是上升期,还是稳定期,还是衰退期;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是高是低,是靠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企业设备水平,工艺设备,测试和计量仪器水平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企业市场分布情况,市场份额,销售渠道长短;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19.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 答案:(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分析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价格,交货期,商誉,商标,包装等)(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分析)(3)生产能力分析(企业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保证生产出来)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能力,企业自销的能力)(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对产品进行盈亏分析,分析产品的资金利润率)
20.企业使命的内容?
答案:企业使命指企业的性质,经营目的,经营任务和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内容包括: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方向的确定,经营目的的确定,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特有的基本
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选择,经营方针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确定。使命决策包括: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扩大使命的决策,改变使命的决策。
21.战略决策科学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指战略决策者由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进行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化的原则,就是指战略决策应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决策有其客观依据,既具备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也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战略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有: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环境调研,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价方案,优选方案);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2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民主化:是指由依靠企业主要领导者个人进行战略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领导集体和广大员工群众的智慧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决策民主化原则,是指企业主要领导者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企业整个领导集团的作用,倾听专家们和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依靠广大员工群众实施战略决策方案,实现战略目标。
23.战略决策是否符合民主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是:
答:
1、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2、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3、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4、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5、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24.企业技术开发条件?
答案:
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科技人员在全体职工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科技队伍结构要合理化。这个合理化可从几方面考察:学科结构,职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
2、技术开发的经费,内部筹资,银行贷款,财政支持。
3、技术开发的装备
4、技术开发场所
5、科学技术情报。24.技术评价的内容?
答案:
1、技术价值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如技术的指标、参数、结构、方法、特征;技术的适用性,如技术的扩散效应,相关技术的匹配,实用程度等。
2、经济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的经济性做出评价,如市场竞争能力,需要程度,销路等。也可从效益上评价,如技术投资,成本,利润等。
3、社会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从社会角度上做出评价。如技术的采用要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25.价值工程的特点?
答案:(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的需求做为出发点,按顾客的需要和出发点。(2)对功能进行分析。(3)要求去组织产品开发。
5、社会营销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4)观念:兼顾社会、顾客和企业三方利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益的观念,要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双赢,成本的比值。5)需要由多方协作,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进行。其中,前三种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26.产品质量的特性?
念,“以生产者为导向”的观念,后答案:产品质量:指产品的适用性,两种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31.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答: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特性。
耗费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产品质量特征可概括为:
1、产品性标作为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能:产品应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
电视机图像好,声音清晰,即是性能的体现。
2、产品寿命: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期限。
3、产品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精度保持时间长短等。
4、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5、产品的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即产品的使用成本。
27.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做好的工作?
答案:
1、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28.质量管理原则?
答案: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与方法。
5、采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29.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 答案:(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指导作用。4)营销工作对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促进作用。30.经营工作的内容?
答案:(1)市场调研工作。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4)产品定价工作。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6)产品促销工作。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8)承接订货和销售服务工作。9)客户关系管理工作 31.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答案:
1、生产观念:以企业增加生产为中心,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企业销售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
2、产品观念:企业在产品上下功夫,没有重视研究顾客的新需要,忽视在新品开发上做准备。
3、推销观念: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厂家竞争激烈,企业组织销售人员走出厂门推销产品。
4、市场营销观念: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完全把顾客
第四篇:自考统计学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
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与成果有关 3)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2统计认识的过程
1)从质于量的关系来认识 2)从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来认识 3统计研究的基本任务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4)归纳推断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1)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国家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贯彻情况提供依据。
2)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3)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4)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5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第一阶段,前提 2)统计调查 整理分析的基础 3)统计整理 中间环节
4)统计分析 理性认识阶段 决定性阶段 6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忽然平均指标。7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得到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
4)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
联系:1)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的,既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指总体单位的总和。
2)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8统计数据的分类
1)按照现象计量的层次来看,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2)按照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
3)按照欧被描述对象与实践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9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和联系
流量和存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并存的,是互相影响的。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着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一般来说,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流量市在期初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流量改变了存量,使之从期初的存量变化为期末存量。
第二章
10统计调查的意义
1)统计调查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
3)统计调查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统计原理中占重要地位。11调查的种类
1)按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
5)按组织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12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地点。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13在具体拟定调查项目时须注意的四项问题
1)调查项目要少而精,只列入为实现调查目的的所必需的项目,否则会造成调查工作的浪费。
2)本着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有些项目被调查者说不清楚或无法回答,则不要列入。凡列入的调查项目,含义要具体明确,使人一看就懂,理解一致,有些项目根据需要可加注释,规定统一标准等。
3)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保持联系,以便互相核对起到校对作用。在一次调查中,各个项目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在两次或历次调查中项目之间尽可能地保持联系,使其具有可比性。4)有的项目可拟定为“选择式”。调查方案设计的核心是调查表的设计 分为一览表与单一表 14普查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2)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
作用:在于它能搜集到那些不宜用经常调查能搜集到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15普查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
方式1)是从上至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队伍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2)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仓盘点,颁发一系列调查表,由调查单位自行填报
原则:1)必须统一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使所有普查资料都反映这一时点上的状况,避免重复和遗漏
2)正确选择普查时期
3)在普查范围内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 2 完成,一边在方法上、步调上协调一致。
4)调查项目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
此外,进行普查前应先试点,取得经验,交流推广;普查结束后,要用其他调查方式对普查资料进行检查和修正,以保证普查资料的质量。16重点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影响,调查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项目和指标,了解较详细的情况,取得资料也及时,即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缺点:重点调查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由重点调查的结果来推算整个调查总体的指标。17典型调查的特点
1)调查单位少,能深入调查单位,搜集详细的第一首数字资料
2)由于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对其进行调查,就能取得代表性较高的资料 3)典型调查机动灵活,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典型调查财务划类选典的方法 18典型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开调查会 19抽样调查的基本特征
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单位,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一小部分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20统计报表的种类
1)按主管系统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2)按调查范围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3)按报送周期长短的不同,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除年报外,其他
4)报表称为定期报表)
5)按填报部门不同,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6)按报送方式不同,分为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21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2)报表表式的设计 3)报表的实施范围 4)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 5)填表说明 6)统计目录 22调查的形式
主要有:发表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新闻调查、媒介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文案调查。23问卷调查的特点
1)通俗易懂,实施方便 2)使用范围广3)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24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 1)问卷的名称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3)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
内容 1)人们的行为2)人们的行为后果 3)人们的态度、意见、感觉、偏好 25调查问卷的形式
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26调查问卷注意的问题
1)问卷要编码,目的是满足调查数据处理的需要,对此,切不可忽视 2)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内容要简洁,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
3)提问要自然、用词要准确、通俗易懂,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易被调查者接受于合作 4)要充分考虑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27市场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原则和结果
目的:是为了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是人群或民众
内容可以使涉及到民众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使抽象的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和行为
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果:是经过科学方法处理分析后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调研报告向社会或委托人公布。
28问卷在设计中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问卷设计应该以此为基础 2)明确针对人群,问卷设计的语言措辞选择适当
3)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 4)卷首最好要有说明,如有涉及个人资料,应该有隐私保护说明 5)问题数量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
第三章
29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成为能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实现了由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向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的转化,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观察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30统计整理过程的内容 1)统计整理方案 2)统计资料审查
3)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图表
5)统计资料的积累和管理 31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现象类型
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只见到饿数量依存关系 32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结合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来选择 33统计分组的种类及其方法
10)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照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34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
1)对零散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 2)测定全距 3)设定组数 4)计算组距 5)界定组限 6)求出组中值
7)计算次数和累计次数,并据以绘制次数分布图案 35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1)钟形分布 两头下,中间大 对称分布和不对称分布 2)U型分布 两头大,中间小
3)J型分布 一边大一边小 正J型分布,集中在右边,反J型,集中在左边 36统计表的作用
1)统计表能使大量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
2)利用统计表便于比较个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便于计算 3)采用统计表格表述统计资料比用叙述的方法显得更简洁明了 4)利用统计表易于检查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7统计表的结构
从形式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数数值组成
1)总标题
2)横行标题。主词,表的左方 3)纵栏标题,宾词,表的右上方 4)指标数值
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组成 38统计表的种类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39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统计表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安排,统计表的世界诶应该主词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
2)为了使统计表美观大方,统计表既不能太狭长也不能太宽短,长宽比例应适中,尤其不能画成正方形;统计表的上下两条边线一般用粗线绘制,其余用细线绘制;表的左右两端开口,不画边线
3)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边考 4)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5)表中数字上下位置要对齐,同一纵栏的数字小数位应保持一致,数字的空格,用符号“—”表示;当缺乏某项资料时,用„„表示,有时也用N,A表示
6)对表中有的数据必须加以说明时,应以附注的形式写在表的下端,如果有必要,表中数字的资料来源也应写在表的下端。
第四章
40总量指标的作用
1)用以反映谋和对象的基本情况,也是制定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
2)就总量指标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基础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以及其他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其他指标都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41总量指标的种类
1)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4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1)时期指标的值是通过连续记录并累计而得到的;时点指标的值不是连续记录的。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则不具有累加性,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直接相关,而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时期指标可以相加也可以相减,时点指标不能相加但能够相减。总量指标相减得出一个新的总量指标,这个新的总量指标一定是时期指标。42相对指标的作用
1)表现出各种食物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切地反映事物发展绩效。2)对于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采用相对指标能找到比较的基础 3)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43平均指标的作用和种类
1)对于由于条件引起的不可直接对比的同类事物,通过平均指标可进行对比 2)平均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的一种数量标准或者参考
3)平均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上的估算和预测
第五章
44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构成要素:资料所属的时间,各个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作用1)通过时间序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
3)可以对相互联系的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 45时间序列的种类
按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46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1)从指标的数值和时间的关系看,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属时间间隔长短由直接关系
2)从指标的特点看,时期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可以相加的。
3)从指标数值取得的方式看,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一般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再经过汇总取得的,而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则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取得的。47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1)时间长短应该相等 2)总体范围要一致 3)经济内容要一致 4)计算方法要一致
48平均发展水平和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1)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序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适量来计算的
2)平均发展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第六章
49统计指数的种类
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
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数值和质量指标数值 3)按其比较的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时间,分为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50统计指数的作用
1)分析肚子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现象总量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分析现象平均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4)利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各种推算。51平均指数的应用
1)综合指数主要用于全面资料的编制,而平均指数除了可以使用全面资料的编制外,还用于非全面资料的编制
2)综合指数一般采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来编制,而平均指数的编制,除了可以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外,也可以用某一固定比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52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1)按分析现象的特点不同,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印象因素个数不同分,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第七章
53抽样推断的特点
1)以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时必须遵守随机原则
3)抽样推断是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推断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4抽样推断的作用
1)抽样推断能完成其他统计调查形式无法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抽样推断可以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
3)抽样推断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控制 4)对于资料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强的现象往往采用抽样推断
5)抽样推断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假设进行检验,并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
第八章
55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涉及的变量(或因素)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 2)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3)按相关变化的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4)按相关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56相关关系的主要内容
1)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以及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2)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3)选择合适的嗜血模型,建立回归模型 4)对回归模型进行评价和应用
第五篇: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