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时间:2019-05-15 09:5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第一篇: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精选(1)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

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

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

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

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

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

二十、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龙山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二篇: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三篇:2018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018年自学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豳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中国文化属于

A.地域文化 B.民族村文化 C.华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医“四诊”技术中,最主要的是 A.望 B.闻 C.问 D.切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文字出自 A.《礼记·中庸》 B.《论语·雍也》 C.《说苑·指武》 D.《周礼》 4.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是 A.文化的趋同与特色 B.文化的差异与特色 C.文化的地域特色 D.文化的民族特色 5.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满族文化 B.朝鲜族文化 C.汉族文化 D.蒙古族文化 6.秦汉时款,为防止匈奴进犯,边关要塞广种的树木是 A.杨树 B.柳树 C.松树 D.榆树 7.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宋代首都东京汴梁指的是

A.开封 B.扬州 C.西安 D.洛阳

9.相对于世界通行的西方公历,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 A.回历 B.藏历 C.阳历 D.阴阳合历 10.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是

A.五服 B.九族 C.三代 D.六亲

Ll.在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中,汉族服饰中的龙凤图案属于 A.职业标志 B.政治标志 C.信仰标志 D.礼仪标志 1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体系的重心是

A.血缘关系 B.姻缘关系 C.阶级关系 D.性别关系 13.我国使用货币始于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明时期 i4.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出自

A.秦始皇 B.周文王 C.商纣王 D.汉高祖 15。道教的主要经典为 A.《易经》 B.《道德经》 C.《法华经》 D.《涅絮经》 16.夏朝的文化崇尚

A.文 B.武 C.忠 D.义 17.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根基是

A.诸子文学 B.屈原文学 C.汉乐府诗歌 D.《诗经》 18.从夏朝初期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族群的代兴 B.家庭的代兴 C.诸侯国的代兴 D.部落的代兴

19.汉代把它称为“泰一”,尊奉为“天神最高贵者”的是 A.北极星 B.金星 C.冥王星 D.天王星 20.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楷书 21.汉字观念中,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 A.“仓颉造字说” B.“黄帝奉天说” C.修辞神授说 D.“河图洛书说” 2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

A.圣贤 B.隐士 C.君子 D.忠臣 23.盂子“仁政”学说的内容之一是 A.因材施教 B.仁者爱人

C.制民之产 D.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4.“札”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内容,当其指具体的礼节仪式时,称之为 A.礼仪 B.礼制 C.礼貌 D.礼让

25。在不随舜史时期,标志人类创造力的水平,也是生产力发展标志之一的是 A.绘画 B.文具 C.农具 D.文字

26.我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它是在:、A.我国的渤海 B.我国的黄海 C.我国的东海 D.我国的南海 27.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A.14世纪末 B.15世纪束 C.16世纪末 D.l7世纪末

28.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家人鸡鸣丽起,“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种民俗活动说的是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清明节

29.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典型代表为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阎立本的《步辇图》 30.先秦两汉时期,把“斥卤不毛”之地变成“塞北江南”的是 A.宁夏的引黄灌区 B.新疆伊犁地区 C.呼伦贝尔草原 D.青海湖牧区

二、多顼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

有两顼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31.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高潮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之际 E.明清之际

32.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范畴包括大农业概念,即 A.农业 B.牧业 C.林业 D。渔业 E.手工业

33.唐代科举考试的两个主要科目是 A.明法科 B.孝廉科 C.进士科 D.明经科 E.秀才科 34.孔子认为,《诗经》的社会作用有

A.可以兴 B.可以观 C.可以察 D.可以群 E.可以怨

35.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划分为四大基本行,即 A.生 B.旦 C.净 D.丑 E.花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36.府兵制 37.墨家学派 38.察举 39.学思结合

40.“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41.简述中国古代“礼”的内涵。42.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文化特点。43.简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政文化。44.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45.简述国画的艺术特点。

46.简述中国语言禁忌中进行避讳的主要方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o 47.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48.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 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 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

,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

等同 天理人欲

24.孔子把

作为重要的德目 温良恭俭让

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

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

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

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 周礼

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仁

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 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

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 汉唐

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 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 内圣外王 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大学、中庸

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 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

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 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 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

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 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 正一道

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 神不灭

43.魏晋时期,和

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

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

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

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 五行,阴阳

47.周易古经以 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八卦

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 创造性

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 仁

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

55.儒家精神是一种 的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

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 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 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

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 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 63.天台宗的智慧是 圆融的智慧 64.华严宗提倡 开放的心灵

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

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

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气论,心性论

67.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

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 道德 人的哲学

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

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 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 视变化为创新

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 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 主张,也有 主张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

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 77.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说

78.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 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79.儒家追求到的宇宙,道家艺术天地,佛家宗教境界 80.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

81.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82.朱熹强调,主要属于什么范畴 以知为本,知先行后;道德

83.朱熹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

84.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 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85.西方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可称为,是一种 智性文化;德性文化;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8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 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87.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同 88.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色 89.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什么伦理类型 天地合德

90.张载把什么称作为孝 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

91.血亲意识,即 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92.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注重,其语言表现时 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93.中华民族以 来形容悲伤之家的情感 如丧考妣

94.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是 伦理道德学说

95.哪几个论互相分不清

道德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

96.中国人伦小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97.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的面前 人人平等

98.伦理文化消极的一面

讲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99.中国文化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00.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 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101.中国文化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同化力和融合力

102.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 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

103.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征,并形成了

农业型物态;实用经验理性、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 104.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同 105.中国人的审美,伤春悲秋,都与农业生活有关 106.务实精神是一种 群体价值趋向 107.中国贤哲一向倡导的精神: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08.求久的观念应运而兴,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109.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 110.社会组织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

111.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因为: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11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 宗族

113.人道亲亲说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114.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各个领域

115.论语中利用自然知识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不以研究为目的 116.重人伦轻自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 117.所谓经学传统是指

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118.汉代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到宋朝又扩展为十三经 119.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

120.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12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尚中 122.中国文化比较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3.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其最基本的涵义是 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124.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25.“天”成了人们视线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是主导和目的 126.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127.宋明理学有三个主要派别 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128.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129.儒家的三纲领,霸条目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0.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中药的开方,园林的建筑)131.不狂不狷,狷: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耿介 乡愿:德之贼,无原则的和气 13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 133.自从西周以来,什么观念深深扎根与于中国人心中 大一统

134.诸子百家学说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共识 135.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介绍了,地位是

四洲志;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现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13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37.洋务运动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138.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139.早期维新派

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从学习“西技”到“西政”

140.维新派是文化教育面貌一新,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相继而起

141.康有为所宣扬的儒学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

142.20世纪初,八国联军后,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 14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144.中体西用论,本为文化论,全盘西化

第五篇: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下载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

    中国文化概论

    1. 结合你的个人感受或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意义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女性大体地位及其体现 2011级英语二班 20114031047田琳 摘要: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

    中国文化概论

    庹国阳1:54:57 AM 第 1 页2013-4-8 1:54:57 AM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2)礼乐制度(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

    中国文化概论

    课堂随想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作业 从汉字讲到中医,从华夏与夷狄之分讲到中西方的文化信仰,让我们重走了一遭这五千年来的历史,走了一遭欧亚与美洲。实在的说,《中国文化概......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自考大题汇总

    人力资源————————————————————————————————————————— 1.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①是战略总规划的核心②是组织管......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简答题 可打印[全文5篇]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目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