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格里尔逊和中国的电视专题片资料
从电影观念来讲,格里尔逊热爱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功能超过了电影美学。他认为,纪 录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在《纪录电影理念》(The Documentary Idea)一文中,他称纪 录电影运动是“非美学意义的运动”,“对于我们来说,它碰巧是一种最便于利用的和最令人 兴奋的媒介手段。从另一方面来讲,它是一种新的理念,用于公众教育的理念:它的根本观 念就是表现处在剧烈变化时期的世界,因为这种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纪录电影)对这种剧烈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种公众意识”。2 为此,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要关注现实,把目 光从天涯海角转移到自家门口,“摄影棚影片大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 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纪录片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3 然而,格里尔逊并不因此而放弃电影美学,相反,他把诗意当作电影不可缺少的品质。
完成的意象集合,他制作了漂网渔船在海上航行,海员们撒网拉 河》,画面精美,解说沉郁顿挫,音乐富有力量,网,他们不只是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干什么,而是 而主题都是关于美国的重大现实问题:沙漠化与 通过许多种方式展现在银幕上,每一种方式除了 洪水。这两部影片不仅在商业影院放映取得成功,描述他们在干什么之外,还表现出了更多的内容。也促使罗斯福总统成立了美国电影服务社。换句话说,这些镜头是被聚集在一起的,不仅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格里尔逊模式提供了大显 为了描述事物和叙事速度,而且为了对他们的活 身手的良机。格里尔逊一直努力充当政府与大众 动进行评述。
因此,格里尔逊模式所体现的电影美学的基本内 涵应包括:
1)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 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2)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
3)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
从英国纪录片运动的经典作品看,格里尔逊模式是逐步形成的。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奠基作,格里尔逊导演的《漂网渔船》拍摄了英国机器化 捕鱼的过程,影片内容是现实的,画面剪辑的节 奏如同“城市交响曲电影”,它没有解说词,只有 说明性字幕,音乐是这部影片唯一的声音。
格里尔逊模式这一术语在中国频频出现始于 世纪 90 年代中期,并作为主题先行的创作模 式被否定。当时,以长镜头、同期声为特征的纪 实美学开始流行,被简化为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 逊模式成为过时理论被抛弃。这种否定浸染着对 格里尔逊模式的误解与中国纪录片历史的缺失。
中国的“格里尔逊”与四十年代中国的教育电影运动
1942年由孙明经在南京金陵大学创办的《电影与播音月刊》是中国当时由大学主办的惟一的学术性电影及电影教育综合性期刊。在很大意义上,孙明经可以称为中国的格里尔逊。作为一种中国的“格里尔逊”现象,他的影像实践可以与格里尔逊建立一个极富意味的比较视野
二、格里尔逊与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
当然,本文感兴趣的焦点其实是孙明经与格里尔逊的对话关系。虽然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孙明经直接受到格里尔逊的影响,但是他们相互交映的人生轨迹却使得我们得以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上理解纪录电影的意义,理解作为一种“格里尔逊”现象对于世界电影史的意义。
在孙明经被重新发现之后,2006年2期《电影艺术》杂志发文《孙明经与格里尔逊:观念、理论与实践》,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同时也是上述《世纪长镜头》的总编导。文章从四个方面把两者进行了比较,孙明经从事的教育电影运动和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对于社会功能的强调在实践上非常相似。两人都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值得补充的是,格里尔逊的长老教父亲,一个乡村学校的校长,不顾当时把电影看成恶魔所为的白色魔幻、有罪娱乐等反对声,把电影引入了学校,认为其具有启蒙和教育功能,这直接影响了小格里尔逊,这个经历与孙明经几乎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纪录电影的时代基本接近,对于电影的理念接近。1942 年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理念》(The Documentary Idea)中称他发起的纪录电影运动是“非美学意义的运动”,“对于我们来说,纪录电影碰巧是一种最便于利用的和最令人兴奋的媒介手段。”他说,“纪录电影对于国家所承担的基本责任就是:无论人们的思想多么混沌,想法多么简单,如何地背离自己的国家,纪录电影都要坚信可以达到(唤醒公众心灵的)目的。”这一界定与孙明经和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观念非常一致。两者在电影制片和发行方式上也很类似,都寻求社会机构的资助和采用非商业放映方式。两者都正面纪录和表述了大量工人的形象,——但是孙明经电影中国的工人多是“工艺的配角”,犹如格里尔逊对于工人的表现也遭到后来的激进批评家的指责。文章也指出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与民国教育电影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有强烈的美学追求与社会功能的结合,而民国教育电影运动则更多按照科教片模式制作,仅仅把电影看成是媒介,而不是艺术,孙明经留下的文稿中没有关于电影美学与艺术的讨论
1929年11月10日,格里尔逊唯一执导的50分钟纪录片《漂网渔船》在著名的“伦敦电影协会”首映,提问中有人问:我注意到你的剪辑技巧中有俄国人的风格,你如何评价?格里尔逊回答说:完全正确,特别是你看到人们在抛洒和拖拉渔网的时候,但是也请注意我是如何用弗拉哈迪的“人在自然中(man-in-nature)”的方法。《漂网渔船》印象式地再现了自然,象征式地表达了渔民希望征服的自然,它既是普遍的也是抽象的真实,以既是传统也是现代的方式与作为拍摄对象的劳动阶级联系在一起,它使得正面的工人形象成为影片的主人公。而他的追随者都是受《战舰波将金号》和《漂网渔船》感召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年轻人。但是正如左翼评论者指出的,格里尔逊的电影里并没有爱森斯坦电影中的革命的工人,而是忽略了英国工人阶级与资本的斗争。这既是因为左翼的社会主义者不能为纪录片付账单,也是因为英国政府并不许政府行为中有反对的声音,格里尔逊的新纪录电影的伟大计划都必须在得到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才能够运行。
今天,当孙明经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其身上无可避免地落下了格里尔逊巨大身影的叠印。其中,教育电影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正是格里尔逊理念中最受争议的部分,而被重新发掘的孙明经,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却在今天的大众传媒上被淡化处理。而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孙明经,或者格里尔逊,其开启的纪录电影与国家、民主、民族之间的新格局及其紧张的关系,其对纪录电影与大众传媒、教育、宣传的思考,其对创作者主体与艺术关系的反思与探究,都是今天需要重新面对的迫切课题,对于无论体制内外的纪录片导演,今天都需要意识并处理身处其中的复杂。这也是本文希望借此推动重新思考格里尔逊对于今天中国的意义之所在
细节展示
一、心态细节展示
心态细节最能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心灵境界,最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但是在电视专题片中,人物的心态最难表现,它要通过电视手段、艺术、形象、真实的再现人物的外在行为表现。在电视专题片中,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情感的外在表象,是心灵的外在形态,是心灵刻画的具体表征,是心灵深处最有情感的渲泄行为。专题片中,新闻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等,这些具体、真实、客观、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都是人物心态的最好体现和展示。喜、怒、哀、乐,以及喜、怒、哀、乐变化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往往都是揭示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最佳方式。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来洞察、理解和认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有这样几个细节。山村里仅有的一名村医在修路中被压在巨石下面,苗田才一边喊,一边哭,一边拼命地围着巨石用双手拼命地抱,他像疯子一样想把巨石抱开,来解救巨石下面的兄弟,双手被碎石划烂了,鲜血直流,全然不顾;老村医走了,苗田才把他埋在路边的山坡上,晚上,他时常在修路回家途中,来到这里,蹲在老村医的坟头,默默地吸着烟,那烟火一闪一闪的;一场大雨,新修的路被洪水冲垮了,路又一次被迫停了下来,面对山民们的失望、埋怨,苗田才无法解释,也无法面对这无情的打击,他蹲在这雨中的山石上,望着被冲垮的山路,任风吹着,任雨打着,木然的脸上看不清是泪水、雨水,还是流在心里的苦水。
在这三组细节展示中,第一组展示的苗田才面对亲人遇难的焦急心情。苗田才说,老村医是我的修路的得力助手,是我们修路时唯一的医生,更是我的好兄弟,他死了,我没法面对乡亲们,我无法向他的老人、妻子和孩子交待,他的死是我的责任。第二组展示的是苗田才对老村医割舍不下的情怀,每到修路最困难的时候,老村医总给他以鼓励,给他以继续奋斗的勇气,而老村医去了,一幕幕往事让苗田才永远难以忘怀。第三组展示的是苗田才矛盾的心理,路还能修下去吗?面对无情的大自然,苗田才无数次退却过,也勇敢地迎接着挑战,而今天,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挑战,乡亲们的声声责怨和要求逃离家园的呼声,让苗田才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作为一村之主,作为党的支部书记,他该如何诀择,他有苦难言呀!
细节延伸着电视专题片的内涵,细节让观众充满着无穷地回味,细节让观众在作品人物的细节展示中受到情绪感染,因此,细节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思想情感,或受激励、或受感动、或受教育、或受启发,全在细节展示之中。
二、生活细节展示
生活细节是指人物在某一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情感变化历程的细节描述。通过人物情感变化全过程具体展示,使电视观众清晰地把握情感变化的鲜明脉络和心路历程。
人物生活细节的展示,主要是交待环境,营造氛围,让群众感受到人物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生存状态,学生的生存状态,失业者的生存状态,官场上的生存状态,各种生存状态各有各的不同。而在这不同环境状态上的生活细节,又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条件因素等又有所不同。云南农民的生存环境是红土地、橡胶林;太行山地农民的生存环境是石屋、石碾、石磨;四川农民的生存环境是背楼、竹伐和棒棒军。
在电视专题片中,展示人物的生活细节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习惯性形态,这种形态主要展示的是人物的自然行为,从自然行为表现人物的文化内涵,思想修养,道德规则,性格爱好。在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中,苗田才的生活习惯是低头走路,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见到乡亲先笑然后再说话、饭前茶后和娃大老小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瞎话,讲远久且不着边际的故事,传播着从山外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轶事和新闻。这种习惯性行为告知观众,苗田才是个传统的山里人,又是一个不甘寂寞、不安分守己的山里人,他和他的乡亲们凭着自己观点看问题,凭着由来已久的准则处理问题,凭着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做人做事,但又不时被外来的思想影响着、并模仿着、学习着、改变着村庄里人们的行为。第二种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形态的细节展示,则更重要的是在某一故事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最原始的人性的细节。在为老村医送葬的那天,看着哭天呛地的娃儿们,苗田才的手抽动了几下,一米八五的大汉子一折三屈,扶着老村医的棺木,抱头大哭起来,这时,老村医的妻子和他十多岁的娃儿止住泪水,停下哭声,走到田才跟着、摇着田才的臂膀,劝说着“不哭了,不哭,人去不能复生,咱们让他一路走好吧”。《愚公移山》这段细节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山里人憨实性格,纯真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第三种是生活的人情味,这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山里有山里的人情世故,山里有山里的风俗习惯,山里有山里人的处世、处事样式,生活中琐琐碎碎的细节最能体现生活的人情味。但是人情味决不能离电视专题片的主题与情节主线。《愚公移山》中,老村医牺牲了,全村人都来送行,这时,村里有一户姓马的人家却在为老村医送别的事儿与妻子发生了矛盾。有一年,因为几句口舌,老马与老村医差点动起拳脚。老马该不该去和自己有过矛盾的人送行呢?老马说,该去,但又碍于面子。妻子且说,该去,情面不算啥。最后,妻子拖着老马来到老村医的灵柩前,行了送行礼。这时,老村医的妻子赶忙领着娃儿跪在老马跟前叩头,表示山里人的一种感谢。前缘世故,人情后事,矛盾在自然的人情味中淡化了,消失了。这种人情味自自然然,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又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人情味升化了情节与主题,使电视专题片更真实、更好看。
三、人物个性细节展示
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根本的区别在于性格上的差异,因而,人物的个性在电视专题片中具有凸显特色的作用,它往往使人物性格明晰而富有张力。在电视专题片中,人物的个性或性格上的细节必须由相对应的新闻事件的局部或片段来展示,这个人物,一般作为故事片段中的核心人物来出现,同时,又必须在故事最激烈的冲突过程中来完成人物个性的展示,而个性的展示也往往预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发展方向,也为专题片的个性化达成一致,埋下伏笔。
电视专题片《愚公移山》中,苗田才是个大喜大悲且刚烈不屈的性格。高兴的时候,抡着大锤也唱着山歌;悲的时候,嚎啕大哭,泪流满面;面对不平和不公,他会高声叫骂,摔盘子砸碗。而另外一个人物则不同,郭庄村的老村委主任王保富,他在高兴的时候,会一声不吭地吸烟;悲的时候也是一声不吭地吸烟;而对别人的挑衅和生活的不平,他仍旧是一声不吭不停地吸烟。而这三种不同境况下吸烟的唯有区别是,高兴的时候慢悠悠地吸,悲苦时一口按一口地吸,愤怒时候吸烟则表现为面部通红,大口地喘气,还伴有不停的咳嗓子声。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命运人物个性的展示,使《愚公移山》特色鲜明,通篇通过性格迥异人物的展示,让电视片树起了旗帜。
一般情况下,人物性格细节的刻画与描述,是电视专题片最富典型意义的部分。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让节目充满着活动和张力,而细节到位且恰到好处的展示,也就树起了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这人物势必在电视片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鲜活与灵魂的角色。《愚公移山》中苗田才和王保富的细节展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四、人物历史细节展示
在电视专题片中,特别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中,展示人物的完整而独特的历史细节,并通过历史细节的捕捉和运用,不仅可以展现人物的历史背景,描绘人物情感和变化历程,而且可以展现人生的全部历史,使电视观众对人物的完整人生命运获得深蕴的历史感受。
人物的历史细节离不开环境因素。《愚公移山》中水洪池的片段里有苗田才、老马、老村医等一邦子人物,虽然他们的历史细节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也有共同的历史细节,他是山石上的人家,每天天不明下山去挑水,那石阶很高、很窄,一条石阶路很陡,很狭小,挑着水连换个肩膀的空隙都没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500年前来到这高山上,种植着这块苗家的香火地,直到今天,已繁衍了六代子孙;他们都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共第一任济源县委所在地而骄傲,当年,他们的先辈和走进深山来的共产党人一道,出入于山里山外,建立自己的组织,壮大自己的队伍,与日本鬼子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他们的长辈们都是参与者,见证者,都曾为早期共产党的成长做过不朽的贡献。这些历史事件的回眸和细节的展示,告知着一个山石上村庄里的人们那艰辛的人生历程和那份继承性的传统与性格,其中有无奈,有怨恨,有拼争,有骄傲,有自豪,还有那份被挤压出来的那份毅力和希望走出去的雄心壮志,都在人物的历史细节中历历展现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主要依靠细节取胜,强调通过细节来表达感情,塑造人物。真切生动的细节是塑造人物性格、丰富情节因素、增强感染力和表现深度的重要手段。这些细微的生活情状,通过视觉形象细腻地表现和细节内涵的开掘与展示,可以起到小中见大,以一当十的重要表现作用。
节奏把握
编辑节奏把握
编辑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在素材完成之后的进行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的组合章法。这种章法根据传播者的需要和观众的收视要求及节目的社会价值而确立,它要求编辑节奏符合节目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并围绕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再现其运动状态。编辑节奏主要包括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和电子技能开发应用编辑组接节奏两个方面。
电视镜头编辑组接节奏。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编辑节奏要充分和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结合起来,反映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大建设的电视专题片,在编辑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反映大自然风光的电视专题片则需要长镜头,要讲究景深,注重悠扬舒缓的节奏,让人在节目的节奏中放松心情,享受情绪上愉悦。《大潮来的时候》讲述的是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人们那种迟疑、惊恐,不安以及敢试、敢闯、敢干、敢为的那种精神。这部电视片以快节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一种明显地冲击力,在编辑节奏上,每个镜头的组接大都用了3秒和4秒钟的短镜头,有些镜头只有1秒到2秒,而且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手法,既便是有大景或景深较大的镜头,也大都用了单切的手法。这种编辑上的技巧,使电视专题片的运动节奏加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受众在收看节目时,也会受电视编辑手法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电子技能应用组接节奏。这种运动节奏主要是通过现代技术对视频及音频进行制作上的立体强化效果,使其音视更显张力,让观众在接受这一效果的一瞬间,能得到最大和最强的引力,并形成很强的印象。它主要包括片头、片花、片尾制作包装上的节奏手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维特技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片的片头、片花、编辑以及节目包装上的特技应用就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种技法的应用,使很多电视专题片大放光彩,既便是电视专题片的前期预告与包装宣传,就能使观众受到情绪上的震憾。《深入独居户》有一个极富特色的包装片,它使用了长镜头+远景镜头,弯弯山路上的挑夫和他身后那只大黄狗,森森林地里升起的是袅袅炊烟和蹲在石碾旁抽烟的老汉等,这些镜头的运动节奏,就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情绪,那是恬静、安适、自然,或自信或无畏的抗争情绪,这情绪来自在于包装片的编辑制作节奏。
动作节奏把握
动作节奏主要表现为电视专题片中动态镜头本身所表现出的动作内容,主要包括:被摄景物是运动的物体,并表现着一定的运动节奏;其次是摄像机使用者的运动节奏,其中有摄像机的运动与被摄物体的同步运动,有摄像机功能开发与技术上的应用形成的动作节奏。
电视专题片所拍摄物体的运动节奏,也叫客观运动节奏,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马群,缓缓流动的云层,都形成了一定的运动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为慢节奏。被摄物体本身所体现的动作内容在拍摄过程的客观上不以节目的意志为转移,飞奔的骏马,奔驰的列车,滚滚而下的洪水,涓涓流淌的溪流等,它本身的运动速度决定了客观上的节奏规律,这就需要因镜头的动作节奏,去合理地把握节目的节奏。如果把浩瀚沙漠中飞奔的骏马与南国的小桥流水组接在一起,就会因为节奏不一致,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很不协调很不舒服,给人以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感觉。只有把飞奔的骏马与一望无际的大漠组接起来,才显得辽阔而有气势、有力量、有张力,而小桥流水唯有和轻快的小船,洗衣的少妇,淌河而过的红衣少女组接起来,并配以悠扬的歌声,才有诗情画意,才能给人以南国水乡的美感。
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节奏,也叫主观运动节奏,这其中既有摄像机自身运动节奏,又有功能上的运动节奏,还有操作者有意识地变换镜头的运动节奏。前者如操作者对摄像机的把握,摄像机速度的调整,推拉的快慢,手动镜头的使用等,后者如摇、移、跟等摄像技法的使用。这种主观运动节奏,可以有效地改变被摄客体的运动节奏,改变其动作运动形象,或具有夸张的效果,或具有内涵的魅力等,这样可以通过充分调动运动节奏,使电视专题更好地服务于节目内容。
摄像机运动节奏的开发,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表现被摄物体。所有技术、技巧、功能上的运动节奏,必须为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服务,并与整体节奏达成一致。在速度的调整上,既可以调整为与运动物体相同的速度,又可以调整为慢速度,还可以调快速度。表现奔驰的骏马,相同速度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骄健,慢动作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强劲,快速度则可以使骏马表现的更有冲击力,而速度的调整还可以使骏马的速度快的像闪电。因此,摄像机的运动节奏的开发,往往使电视专题更真切地体现节目内容,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张力,有动感,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刺激观众的感官,实现节目的最佳效果。
声音节奏把握
声音节奏主要是有声语言的运动节奏,它是指电视专题片中所有有声语言因节奏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为节目内容服务,又因内容而产生节奏形态。它包含着人声语言节奏、音乐语言节奏和音响语言节奏三种节奏形态。
人声语言节奏形态。人声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人发出的声响,也因人发出声响速度的快慢、高低而产生的效果。它主要是指电视解说词的解说语言、主持人语言、播音员语言为主的语言节奏。解说有现场解说,旁白解说和配声解说,它在电视解说词中语调的运用,语速的快慢与电视片的节奏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现场解说语速较快,适用于快节奏电视片的应用。旁白则不同,它用于哲理性语言的配声,或用于往事的回忆,以及过去时的情景再现语言,这时的解说,节奏比较平缓,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而,它的节奏就适用于慢且紧凑的电视片,但它在解说中有空间距离感。而配声解说,则显得有较强的伸缩性,如政论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风光片的配音,故事性电视片的配音、电视纪实片的配音都可以使用配声解说。但是,不同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其配声风格则又有所不同,如政论性与故事性,政论性讲求说理,故事性讲究叙事,但又有模拟配声和语境再现之说。除此之外,电视专题片的配声也因主持人的风格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又显示出不同的风范,赵忠祥的配声和任志红的配声就各有千秋。
音乐语言节奏形态。音乐语言节奏形态的主体是通过后期艺术加工塑造的适合于电视节目内容的音乐节奏效果。如背景性、戏剧性音乐语言状态,抒情性、描绘性语言状态,说明性语言状态、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语言状态。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语言的运动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抒情性音乐,描绘性音乐,主题歌等音乐语言,主要应用于风情片、风光片等电视专题片,它的运动节奏不太快,也不太慢,那么它的音乐运动节奏比较舒缓。而背景性音乐,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它的运动节奏必须依附于电视专题片节目的内在运动节奏。在一些电视片段中可能主题音乐和插曲比较激昂,如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而在另一些电视片中,主题音乐和插曲可能因电视专题表述的内容不同显得舒缓一些。如《决战太行》的一个片段:两位民工牺牲后,镜头从远山摇起,那林涛,那林涛中略过的山鹰,那山鹰飞越的大山,那大山中正在弯延着的盘山公路。这时,音乐起,音乐中有忧伤且饱含着悲壮,悲壮中又有一种豪然的力量。
音响语言节奏形态。音响语言节奏的主题是以自然音响发出的有声语言,电视片中原始自然声响的体现。它包括动作音响语言、特殊音响语言、自然音响语言和机械音响语言。动作音响语言节奏,如奔跑的脚步声,与犯罪女嫌疑人搏斗声;特殊音响语言节奏,如炮火声,洪水的泡哮声,野兽的怪叫声;自然音响语言节奏,如风声、雨声;机械音响语言节奏,如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在这四种音响语言状态还可以通过后期编辑和组接,让语言节奏发生变化,延伸节目的内涵,提升节目的效果。有一部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抓逃事件。公安干警与逃犯短兵相接的时候,摄像记者也大义凛然地加入了擒拿凶犯的队伍,记者将开着的摄像机放在地上,电视画面语言静止了,观众只能看到几棵模糊小草,而听到的是抓逃的格斗拼杀声。这时,动作声响的节奏快慢及声响的高低就成了这个片段的主要语言形态,正是这种语言形态成了整个专题的精彩部分和赢取受众的亮点。在特殊音响语言节奏里,如洪水来临的声音节奏,“轰隆隆,轰轰隆隆”的节奏是洪水已经来临,并伴有洪水撞击建筑物的声响,而“呜——!呜——!”的节奏是洪峰即将到来,但还有一段距离的声响。在自然音响语音中,风声节奏,如狂风、微风、山风和戈壁沙漠中的风响各有不同,其节奏的频率快慢,构成了不同的效果。在常用的机音响中,节奏效果则表现的更为突出,挖掘机的轰鸣节奏,锤声叮当的节奏,汽车声响的节奏,都可以使观众在收视电视专题片时,感受到因机械声响节奏带来的情绪感染。事实上,音响语言的节奏变化,某种程度是电视专题片或得或失的重要表现,很多时候,观众不看画面语言,仅听音响语言节奏,就能受到情绪感染。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然音响很真实,但是它在电视节目的运用中,因其声响的模糊性,听觉上的不确定性,往往让受众产生视听上的误解,也很难让观众获得最佳视听效果,因此,自然音响的运用,必然选择其具有特点和观众普遍能够接受和认知的音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
情绪节奏把握
情绪节奏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节奏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还包括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节奏。
情绪节奏是关系着电视专题片能否受到欢迎和接受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好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才能相应地调整好电视专题片的编辑节奏和其它语言节奏,同样,电视专题片中的所有语言节奏,都依托情绪节奏而展开,依托情绪节奏而运动。因为,它作为整个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核心,主导着整个电视片运动的快慢。
在电视专题片中,情绪节奏因事物发展状态不同而不同,因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起伏,因创作者节目需要的刻意表现而有不同的节奏效果。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还因为创作者的世界观不同、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以及因创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产生的好恶则有着直接的联系。《决战太行》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以企劈开太行,打开太行通道的一部电视专题片,前期策划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反映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历史跨度很长,其中发生了很多曲折,有着很动人的故事和刻骨铭心的事件,应该以纪实性为主,其运动节奏以慢为主;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事件具有历史性、故事性和曲折性,但是要表现一种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奋进的声音,就必须用快节奏的手法。为了使意见达成一致,创作人员请专家进行论证,达成了以快为节奏为主,在故事性、曲折性和重大转折的片段里,适当调整节目的运动节奏,以适应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内部情绪。在充分考虑到《决战太行》的特点,并依托新闻事件的内部联系,创作人员从前期拍摄开始就注重了运动节奏的选择。在整体格调上的转接,故事情节的展开,细节的展示上,注重运动节奏的调整。如开山炮使用连续短镜头的组接,体现的是决战太行的气势;抡锤打钎的短镜头和特写镜头的组接,是决战太行的艰辛与决斗的精神体现;静静的月夜传来悠扬的琴声,慢慢推近一位人物,那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坐在一块高高的山石上,弹着心爱的吉他,吉他上有一个形象的心的卡通。这长长镜头的组接隐喻出那位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因为修路,因为开山,他们天各一方四年了。四年的日子里,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小伙子寄情于如水的月光,用琴声表达对山外那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在《决战太行》中,许许多多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的情节,有许许多多多壮怀激烈的场面,创作人员客观地依托《决战太行》整个事件发展到内部联系来调整和运用其运动节奏,让节奏为主题服务,为节目服务,真正使节目与语言的运动节奏达到和谐统一,形成激情饱满,活力四溢的一个整体。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虽然可以体现为多种节奏方式,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节奏状态都同时存在于某一专题之中。在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中,必须自少有两到三种运动节奏存在。这些运动节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起到互为烘托和强化氛围的作用,形成张驰有度、效果明显、快慢相宜的运动节奏。如果在几种语言运动状态同时存在于某一节目的时候,有一个运动状态不协调,就会使电视节目失去和谐,让节目大失光彩。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节奏处理上,必须处理好节奏太乱、节奏太平和随意性节奏的毛病。如果在画面编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节目的运动节奏,画面长短,快慢要处理得当,讲求有序合理,章法有度,讲究起伏有高潮,有落点,高潮迭起,形成运动节奏曲线,就能激起观众的情绪和波澜,一定切忌一慢到底或一快到头的作法。
第二篇:中国·北海》电视片解说词
来到这里,您已进入了一个风光秀美、年轻和充满活力的城市。
这里古老的岁月印记,写着她历史的沧桑与繁华。
这里欣欣向荣的景象,是今天和谐、开放、步入跨越发展的北海。北海——蔚蓝大海拥抱珍珠之城
北海座落在广西南端的北部湾畔,是大海拥抱的半岛城市、海湾城市。这里的每一条道路的尽头都通向大海。
走进北海,享受着怡人的海滨风光。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有“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之称。拥有银滩、红树林、涠洲岛等众多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充足的日照、丰沛的雨水,温暖的气候,使北海成为热带、亚热带物产丰阜之乡。北海毗邻的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拥有500多种海鱼。这里的海域是珍珠贝最理想的栖息地,北海以出产珍珠而驰名中外,所产的珍珠以凝重结实、浑圆剔透、晶莹光润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
北海拥有5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水域深阔。北海铁山港被中国交通部专家称为“中国沿海罕见的天然大良港”,岸线长,航道短,回淤小,腹地宽,可建设200个万吨以上的泊位、数十个10万吨以上的泊位。
走进北海,随处能感受到开放熔铸的历史文明。汉墓群、老街、西洋建筑群、人文遗址,展示着北海发展进程中对中原文化和海外文明的兼收并蓄,接纳融汇。北海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城市绿化及生态环境范例奖城市等多项称号,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古老而年轻的北海,风鹏正举。这颗镶嵌在中国北部湾畔的明珠,正向世界展现自己的熠熠珠光。
中国 •北海——开放之魂铸就历史名城
北海,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它三面环海,东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大陆距离东南亚、西亚、欧洲最近的港口之一。自古以来,北海一直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开放,是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之魂。
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发轫于此,北海是这条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航线的始发港。公元前214年,秦并天下,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当时北海属象郡。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在北海置合浦郡,此后,北海一直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100多年前,北海是中外经贸文化交往密切的重要口岸。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德、奥匈、法、意、葡、美、比等八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洋行、女修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北海的商业贸易及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北部湾畔的繁华之地。
1984年4月,北海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北海笑揽风云,成为开放前沿的现代滨海城市。现在的北海,更是中国西南地区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户和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桥头堡。
2000年历史文化孕育出现代的文明和繁荣,历经三次大开放的北海文化积淀深厚,汉代文化、海洋文化、南珠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民俗文化、西洋文化,融汇一炉,形成了北海具有地方特色,开放、多元的文化特征。历经2000多年的开放洗礼,北海已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唯一同时具备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城市,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北海,正在新的开放大潮中再创辉煌。
中国 •北海——三年跨越塑造活力之城
21世纪,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实施、北海又一次在开放的历史舞台上,与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携手相拥。
北部湾风生水起,百舸争流,在渔阳颦鼓动地来的发展大潮中,北海确立“扬起开放风帆,推动科学发展,共筑增长一极,建设宜居北海”的思路,以打造城
市产业和文化两大支撑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金融危机黑云压城的2009年,北海交出了一份化危为机的答卷:
这一年,北海争取了16年的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终于瓜熟蒂落,全面开工加紧建设;
这一年,北海冠岭项目、银滩一号等一批高星级酒店开建,结束了13年没有五星级酒店建设的空白;
这一年,北海时隔16年又引进了新的商业银行,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年,中电北海产业园实现当年动工当年开园,13家行业领头企业投产为北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跃上了新台阶;
这一年,北海机场打破了开航22年来的客运纪录,突破50万人次,北海成为全国机场客运量增长最快的城市;
这一年,铁山港区两个15万吨泊位建成启用,快速向亿吨大港挺进,北海终于有了大港口依托,一批与北海相连的铁路、高速公路开始修筑;
这一年,当年房地产热遗留下来的10多条烂尾路建成通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金融危机的历史节点上,北海用跨越的姿态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随着国内外合作的加深和扩大,众多知名企业落户北海,石化、电子、临港、旅游、林浆纸、商贸、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八大产业蓬勃兴起,夯实了北海的产业基础,使北海奠定了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沿海增长新一极中的战略地位。
北海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争创中国人居范例奖,大力推进公共事业和社会建设,开展行业道德模范公评公选,增强历史认知,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软实力,为跨越发展打造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北海提出: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到2012年,把北海基本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做到“一年继续打基础、两年明显见成效、三年实现大跨越”。
“三年跨越”续写新航程,北海正向一个经济与文化发达,生态与产业和谐的繁荣之都、宜居之城大步挺进,向世界展现她共赢与共享的未来。
第三篇:中国格言之英语翻译
中国格言之英语翻译
1.Idle young, needy ol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3.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4.Art is long;life is short.学海无涯,人生苦短。
5.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6.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Accidents will happen.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8.Bad news travels fast.(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9.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10.Waste not, want not.细水长流。
11.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12.Time flies.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3.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
14.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15.Let sleeping dogs lie.勿惹事生非。
16.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
17.Health is wealth.健康即财富。
18.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19.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即力量。
20.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21.Once bitten, twice shy.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22.I think;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
23.Murder will out.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24.No cross, no crown.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25.Still waters run deep.深藏不露。
26.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27.New brooms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28.Let bygones be bygones.既往不究。
29.Paddle your own canoe.自力更生。
30.Time waits for no man.时不我予。
31.Silence is gold.沉默是金。
32.Silence gives consent.沉默即同意。
33.First Come, first served.先到是君,后到是臣(捷足先登)。
34.Exchange is no robbery.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5.Better bend than break.委曲求全。
36.Care killed a cat.忧能伤人。
37.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
38.Time is money.一刻千金。
39.Times change.时过境迁。
40.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41.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42.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43.There is honor among thieves.盗亦有道。
44.Grasp all, lose all.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45.Easier said than done.说来容易做来难。
46.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47.East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48.Paddle your own canoe.自力更生。
49.Patience is a virtue.小不忍而乱大谋。
50.Through hardship to the stars.笋因落箨方成竹,鱼因奔波始化龙。
51.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the it.吃一堑,长一智。
52.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53.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
54.The stale is the man.文如其人。
55.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6.The tongue cuts the throat.言多必失。
57.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58.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l come.说曹操,曹操到。
59.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60.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成竹在胸。
61.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62.Gifts blind the eyes.吃了嘴短。
63.The same knife cuts the bread and the fingers.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4.Late friuts keep well.大器晚成。
第四篇:中国遗产资料
中国遗产资料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西藏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
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
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第一单元 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1)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禁烟运动
在禁娴的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对华发动战争。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同;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丁《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3.开眼看世界
(1)“开一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跟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国罔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58年和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r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百姓,加之水、早、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被伏。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山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1853年3月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1)北伐和西征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一时京中官绅惊慌失措。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人,最终失败。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大败湘军.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七取得辉煌胜利。1856年.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2)《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于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1)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1856年9月.诸王之问开始发生混战,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接着,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2)《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还任用洪仁干主持朝政。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发展工商业;兴办医院和学校;奖励发明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3)太平天国的失败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清军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同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外围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骄直入,涌向通商口岸乃至内地。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
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在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量收购丝、茶等土特产。它们操纵着丝、茶等农产品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同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2.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一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2)洋务派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丁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所程的第一步:
【选修2】百日维新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体西用”思想。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倡导西学。(4)洋务运动的影响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运动中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
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丁业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民间出现了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挑起战争
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口本借机派大军人侵朝鲜。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不久,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2.《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表示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反对割台,组织抗日。
《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选修1】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
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一批实业家。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单元 清末民初(1895—1919)一.维新变法运动 1.早期维新思想
【选修1】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2.维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来接触了许多西方社会学说。他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将儒家经典斥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
【选修1】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只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称儒家遵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均为孔子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行所作,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也就是说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
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飕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康有为这样做,是因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还把“伸民权”与“开民智”联系起来,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并且把开学校、广民智视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3)严复的维新思想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两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人民应享有自由和权利、他译介了《天演论》《法意》等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他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白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会走向灭亡。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发表《仁学》,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提出“冲决君主制罗网”,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义愤。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3.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1)公车上书
【选修1】1895年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并征集到1300多名举人签名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上书还提出设“议耶”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由于保守官僚从中阻挠.“上书”没能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甲午战后,时局危机,人心思变,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2)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选修1】“公车上书”后.为了争取更多士走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维新派决定先办报,以开通风气。1895年七八月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向京官免费赠阅。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
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 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得到了文廷式和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离京南下,成立上海强学会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维新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风气已开。l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短短两年间,该报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4.戊戌变法(1)变法的开始
【选修1】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腔州湾。康有为闻讯后.连续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机,请求变法康有为的主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光绪帝下决心变法维新。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固、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套,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13天,史称“百日维新”,(2)变法的法令
【选修l】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起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改革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兴办农学会等民间团体;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
立大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3)变法的失败
【选修1】新政之初.慈禧虽没有表示异议,但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利用光绪帝赴颐和国向她请安之际,将事先拟好的三条上谕交给光绪帝,要求革除翁同锌的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光绪帝为贯彻自己的改革措施,下令将阻挠改革的两名礼部尚书及四名侍郎革职,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等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参与维新变法。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皇帝,形势越来越危急。在一筹莫展之际,雏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袁世凯表面对光绪帝和维新派信誓旦旦.暗中却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的法令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反对变法的势力。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雏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扬锐、扬深秀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维新人士、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和戍边。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康有为和粱启超在政变的前一天,分别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本来也可以远赴日本,但他甘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令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视死如归。
(4)变法的意义
【选修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圆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雏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到1900年春夏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刚,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顽强阻击。八罔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并指令李鸿章等与八国联军议和。八国联军的军队在北京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八罔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