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如家”现象看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以如家为代表的大型连锁经济型酒店占据了大量酒店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城市本土经济型酒店也在模仿中迅速成长。通过对本土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问题所在,同时也分析了经济型酒店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为现有经营者和新的投资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如家 本土酒店。
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忽如一夜春风来”,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快速成长,形成了旅游和酒店行业新的竞争市场。不论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在省会等二三线城市,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抬头可见经济型酒店的踪影,2010 年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 180 亿元,同比增长 36%,广阔的行业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内排名前 四 位 的 品 牌———如 家、7 天、锦 江 之 星、汉庭———2010 年的市场规模共计 81.2 亿元,占据了我国经济型酒店 45%的市场份额,而余下的半块蛋糕则被除此之外的所有中小型连锁酒店或者单体酒店所瓜分。
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以如家为代表的知名经济型酒店价格低、品质好,其品牌在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一批忠实顾客,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在店名、装修风格和条件设施等方面极大程度的模仿如家等经济型酒店,这些“山寨版”酒店一般由当地经营者自行经营的,有新开设的,也有由原有的酒店或宾馆重新装修、改名而来,但模仿原因均是因为看中了经济型酒店的广阔市场,试图通过模仿甚至山寨的形式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通过对这些“山寨如家”以及其他本土经济型酒店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与大型全国连锁酒店相比较而言,本土经济型酒店具有以下自身优势:
1.初始投资较少。由于经济型酒店所使用的建筑多为租赁而非购置,并且大多数由原有的建筑改造而来,装修简单,也不需经过征地、土建等过程,因此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启动资金相对较少。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酒店经营者来说,对当地的熟悉程度和广阔的人脉资源可以帮助其利用更少的时间找到更经济或者更适合的建筑或地点,甚至可以利用自有建筑进行经营,因此在选址、成本、工期等方面都较有优势。
2.房价低廉。以如家为代表的大型连锁经济型酒店一般会由总部根据区域划分来设定不同城市的门市房价,如一线城市 200 至 300 元左右,二三线城市 100 至 200 元左右等。与此同时,自行经营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就可以通过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设定一个更为低廉的价格以便与之竞争: 或者是同等住宿条件下房价便宜十几到几十块不等,或者是同等价格下在装修、设备等条件上略胜一筹,从而分流客源。而全国连锁酒店则受到公司总部约束,无法自行调价以参与价格竞争。在经营成本方面本土酒店也不像连锁酒店受到总公司统一规定甚至统一订货、配送的约束,因此所选材料、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均可随经营者自身的要求而适度变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3.熟悉环境。由于本土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多数为当地或者附近居民,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也往往拥有较为广阔的人脉资源,因此营业过程中在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更为方便快捷,从而也能节约一部分成本。与此同时,大型连锁酒店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管理也较为正规,但即使雇佣符合条件的当地人协助经营管理,在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也难免受到一定影响。
4.行业前景广阔。尽管酒店业市场广阔,但按照目前情况看来,营业中的星级酒店一般均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相比较而言,经济型酒店却很少有淡旺季之分,不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基本都能达到很高的入住率,而其中部分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经济型酒店更是出现门庭若市、一房难求的现象。
然而,本土酒店与不断发展中的品牌连锁酒店相比,在占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单位成本偏高。任何行业都讲求规模经济,即随着产销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也会得到相应的降低。品牌连锁酒店不论是客房装修、配套设施还是日用消耗品都是集团性的采购,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经营支出。而本土酒店则正好相反,单独运营一两家酒店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意味着相较品牌连锁酒店而言单位变动成本偏高。因此就出现了为追求成本降低而致使客房装修、布草、消耗品质量下降,以及为维持质量而苦于低利润率的两派经营者。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基于前述成本因素以及对追求高利润的考虑,本土酒店的经营者通常会挖空心思在经营的各个方面节约支出。从而造成酒店环境和设施条件日益下降等结果。与此同时,为与品牌酒店竞争而制定的低房价也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或者难以得到保证。而服务质量不如品牌酒店的结果就是顾客会因为酒店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服务员态度不佳、设备设施差、卫生条件不过关等原因而对酒店失去信任甚至不再考虑选择入住该酒店,从而造成酒店客源的不断流失。
4.与其他酒店间的竞争。且不说与同级别的品牌经济型酒店或其他本土经济型酒店间的竞争,单是与星级酒店和低档酒店间的价格竞争也足以使酒店经营者头疼。虽然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是一般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旅游者和学生等群体,高档酒店则是面向高端市场,双方顾客群体原则上并不冲突,但是一些生意欠佳的二、三星级酒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推出与经济型酒店相差无几的价格。这时星级酒店往往会以服务和环境、配套设施等条件胜出,吸引一部分原本属于经济型酒店的客人。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有新的酒店开业,而其中均以前景广阔、投资较低的经济型酒店数量居多,加上不断开设新店的各大知名品牌经济型酒店,都对附近已存在的酒店造成了威胁,形成新的竞争市场。
基于以上分析,一味模仿如家等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外在条件并不能保证本土酒店自身的长远发展,本土经济型酒店应该准确分析形势和自身条件,尽快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确定战略目标。如利用资源优势占据有利地理位置; 追求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以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和口口相传、树立品牌效应; 聘用职业经理人以更好的经营酒店;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而不是被动等待顾客上门; 通过有特色的差异化服务建立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等。做得好的独立门店也可以通过收购或新开酒店的方式形成连锁经营,既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也可以提升品牌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1]沈 涵。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j]。旅游学刊,2007,(10).[2]陈立平。2007 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绿皮书[z]。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3]吴晓隽。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市场浅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4]胡平。经济型酒店管理[m]。
第二篇:由如家看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
由如家看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
2008-12-10 13:07:00
据数据显示:如家2008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570亿元(约合5090万美元),同比增长94.9%;净亏损为人民币5030万元(约合720万美元),如家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276亿元(约合4490万美元),同比增长82.9%;净亏损为人民币1520万元(约合21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人民币1170万元。“如家”08年第一季度、第四季度亏损,犹如给发展势头迅猛的经济型酒店泼了一盆冷水,也给其他准备和正在进入经济型酒店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发了如家亏损?这个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如家还会不会继续扩张?经济型酒店前景是喜还是忧?带着这些问题来简单分析一下。
汇兑损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008年3月4日上午,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如家快捷酒店对外公布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据财报显示,如家2007年第四季度总营收3.276亿元,净亏损1520万元,其中计入了460万元的股权奖励支出,2410万元的汇兑损失,以及同收购七斗星商旅酒店相关的1320万元支出。
“汇兑损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家快捷首席财务官吴亦泓4日中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去年年底如家面向非美国投资者发售价值人民币11.1亿元的零息票可转换债券,债券以美元偿付,因此几经汇兑,加上美元贬值,如家在第四季度的汇兑损失达2410万元,单季汇兑损失占全年汇兑损失的45%。
吴亦泓还向记者透露,尽管在二级城市新开拓了大量酒店,如家去年的经营利润率依然保持在12.59%,如果不计七斗星,则可达到13.6%。“利润率还是比较健康的。”吴亦泓强调。
不过,汤姆森财经调查显示,分析师此前预计如家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收益为0.10美元。如家的表现显然未能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当日,如家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下跌0.23美元,报收26.90美元,跌幅为0.85%。在随后的盘后交易中,如家又下跌2.20美元,跌至24.70美元,跌幅为8.18%。过去52周,如家的最高股价为50.08美元,最低股价为24.00美元。
如家的竞争对手七天连锁酒店首席执行官郑南雁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力撑如家。郑南雁向记者介绍道,由于美国会计法的关系,酒店业每一个新开项目从签订合约起便被计入财务报表,但新店面无可避免至少要有四个月以上的装修期、筹备期,这些免租期由此形成账面亏损。因此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企业在规模扩张速度加快的同时,经营利润率却也在下降。
“据我所知,实际上如家的增长速度在适当加快。”郑南雁认为,利润率的下降并不能如实反映如家的竞争力加强。这些业绩在我们的预计范围内。”吴亦泓认为,从全年业绩上看,如家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家2007年总营收为10.093亿元,比2006年增长71.5%。即使计入了1510万元的股权奖励支出,5320万元的汇兑损失,同收购七斗星商旅酒店相关的人民币1310万美元等支出,如家去年还是取得了3580万元的净利润。
七斗星之伤原因之二
“收购七斗星也产生了很多支出。”吴亦泓解释道,除了在收购七斗星时产生的相关支出1320万以外,还有重新评估净递延税项资产所产生的610万元一次性成本。
据悉,如家在去年6月收购了北京都市阳光连锁,同年10月以3.4亿元价格收购七斗星商务连锁酒店在18个城市的25家分店100%股权,开始拉开“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整合大幕。
在享受规模急剧扩张,稳享行业第一称誉的同时,如家的收购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从其财务报表上可以看出,七斗星在一些经营指标上拉了如家的后腿。
据财报显示,七斗星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980万元,占如家该季度总营收的6%。若并入七斗星的财务数据,如家第四季度EBITDA(即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前净利润)为2200万元,同比下滑19.6%。而倘若不计入收购七斗星商旅酒店带来的影响,以及汇兑损失和股权奖励支出,如家第四季度调整后EBITDA为6070万元,同比增长73.4%。
另外,如家第四季度的酒店入住率为91.6%,每酒店客房营收为164元,但计入七斗星商旅酒店后,如家第四季度的酒店入住率为88.3%,每酒店客房营收仅为155元。
“看来七斗星的业绩并没有如家料想的那么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店业内人士分析,七斗星的表现不仅可给其他准备进行业收购的经济型酒店提个醒,也可以让其他准备进入经济型酒店的投资者了解到这个市场的真实赢利状况。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助理张明厚向记者透露,近期经常有些投行和风险基金向其咨询经济型酒店的情况,他感觉这些投行人士对经济型酒店的了解相当深,预计2008年对此投资将趋于谨慎。
伴随着整个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甚至不少企业开始限制员工的出差了,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型酒店的拐点已然来临,冬天就在眼前,如何过冬成为行业的共同难题。
“如家”在此时采取了三种措施:
第一:当锦江之星在一城一池的专注于标准化人性化的门店建设的时候,如家却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扩张打好连锁化,因为如家坚信此时的竞争关键因素在于连锁化而非标准化和人性化,连锁化会有效放大有限的标准化和人性化。第二:当锦江之星、七天、汉庭等目睹了如家的上市及快速扩张奇效后,纷纷引资或上市,加大投入,开始了比拼资源的跑马圈地式扩张,都以赶超如家为目标,然而,此时的如家却开始了慢跑,专注于内部的服务、培训及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的建设,用如家孙坚的话说,就是要打造一张可以标准化人性化的无形之网,以支撑如家的全国一盘棋。这一步必须要走,走快了不行,走慢了也不行,但不走的话,迟早得补课。
第三:当对手互相厮咬,行业环境变得恶劣外部环境变得寒冷时,也就是对手由于种种原因纷纷放慢脚步无法或无力大举扩张之时而不得不做点事情或准备补课练练内功时,此时的如家却逆风飞扬选择了快跑,在规模上再翻一倍,从而与对手再次拉开差距,从根本上发挥连锁化的本质和功能。
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速度,但当数量超过了需求的时候,行业内的竞争就会加剧,就会出现这一行业内的洗牌,如果投资一家酒店后连续都处在亏损的状态,作为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进而会考虑退出这一行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大经济型酒店都作出一些动作,来挑战“金融危机”。
如家:8月4日,如家正式更名为“如家集团”,宣布今后将实施多品牌战略,同时推出了定位于中高端商务的品牌——和颐酒店。可以看出,如家已不是07年自爆季度净亏损1520万元的萧条模样了。
汉庭:在顺利拿下今年的第二笔投资之后,宣布2009年将依然保持100家新店的增长计划。11月,除义乌等少数特殊城市外,汉庭大部分酒店仍保持了95%以上的高出租率,北京、上海等主要商务城市的酒店出租率甚至接近100%。
7天:7天连锁酒店不久前刚刚接受了英联投资和华平基金联手投资的6500万美元,这也是2008年酒店行业的第一笔成功融资。为何此时“7天”独受青睐?可见,风投的犀利眼神已穿过泡沫,看到了利益。
未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连锁,只有连锁经营,依托集团公司遍布全国的网络优势,才能在这一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内站稳脚跟。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经济型酒店自身也将细化下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客户,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吸引相应的目标客户群体也是各家酒店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型休闲酒店、经济型商务酒店等多种模式前景还是很被投资者看好的。只有把握好行业的本质,才能把握好客人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的发展速度快慢转化和成长升降中经受考验,取得最后的胜利!人力资源问题困扰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
2010-07-07 13:17 来源: 百酷旅游 作者:驴妈妈
【摘要】乐琰 一边是新人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决定不留在酒店行业的报告书,一边又是已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将”提出辞职的书信。面前的这两份报告,让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愁眉不展。事实上,经历了市场的快速发展,到渐趋平静,经济型酒店如何能够既维 上一篇:宁波人旅游:好自驾 喜长途 尚休闲
下一篇:没有了
乐琰
一边是新人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决定不留在酒店行业的报告书,一边又是已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将”提出辞职的书信。面前的这两份报告,让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愁眉不展。
事实上,经历了市场的快速发展,到渐趋平静,经济型酒店如何能够既维持低成本运作,又保证高素质人力资源,困局凸显。
经验型人才瓶颈频现
“经济型酒店是这几年才火爆起来的行业,此前并没有专门的经济型酒店人才,学校培养的大多数是高端酒店人才,再加上各个企业都要节省人力成本,性价比合理的人才非常缺乏。一旦一家新店开业,客房经理、店助和店长这类需要一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就更加难求。”7天酒店连锁人力资源总监苏同民说。
对于一家连锁酒店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客房经理、值班经理和店长职位,培养一个合格的客房经理、值班经理约需要2年时间,成为店长则需要3年时间。
根据中国经济型酒店网不完全统计,尽管进入今年以来,由于金融风暴和市场走低因素,各大经济型酒店企业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来说,人力仍是供不应求。3年间,品牌经济型连锁酒店翻了数倍达到1000多家,以一个合格店长需要3年培养时间来计算,应该有一半连锁酒店其实处于缺乏非常富有经验的店长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企业只能“拔苗助长”式地挖角,有些只有1年左右经验的人才已经成为所谓的“老人”被推上店长或店助的关键岗位,而企业为挖角所付出的则是带有泡沫性的虚高人力成本。比如一个店长的年薪在10万~30万不等,而普通经验型中层经理的平均年薪在6万左右,让该中层成为店长,至少需要翻倍薪水。
“除此之外,经济型酒店此前资本运作过热,一些已经上市和即将上市的企业当初招揽经验型人才的法宝就是分期权甚至个人持股,然而,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假如过了一定的交易限制期,这些经验型人才脱手了这些股份或者期权之后,这类人才就有极大的流失可能。”中国经济型酒店网CEO胡升阳一针见血地指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新人出现低“存活率”
经验型人才难求也难留,于是培养新人成为各大经济型连锁酒店都开始努力的方向。格林豪泰曾经大批招揽了300个“娃娃兵”,投放到其连锁酒店公寓和百元经济型酒店“贝壳”的运营中。锦江之星、7天等都有向大学校园直接招募在校大学生的专项计划。
“然而,新人的„存活率‟是很低的。” 原上海师范大学旅游饭店专业的胡建伟教授分析,经济型酒店需要控制成本,所以给予没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薪水肯定不会高,而作为新人,需要在各个一线岗位辛苦地实践一段时间。不过鉴于低薪水和“脸面”问题,但凡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哪怕是专门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会接受实习的机会,但最终不太会选择真的成为经济型酒店的员工。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经济型酒店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启动了大学生储备人才培养计划,然而到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真正进入该连锁酒店企业工作的比例居然低于10%。
“即便是进入了企业正式的培训流程,进行定向培养,甚至已经工作实践了一段时间,从一个大学生到客房经理、值班经理直到店长,需要培养3年时间,其间依然存在30%~40%的流失率。”苏同民告诉记者,7天连锁酒店2007年启动了第一批针对大学生的“飞翔”人力培训计划,目前第一批出自该计划的店长已经可以上岗,但其间的确流失和淘汰了不少人。而大学生入行人数的减少,同时也使得经济型酒店整个行业的服务人员学历水平下降。
出路?
面对行业人力的困局,从业者拿出了不同的法宝来应对。比如基本不涉及太多人力需要的松散联盟以及实行人力外包,是两大趋势,但却各有利弊。
携程是使用第一类方式的典型代表,其开始推出不需要太高人力成本的松散型酒店联盟“星程”。
以此类松散型联盟形式运作的酒店的确基本不需要总部输出太多人才,总部也不必太过担心专业人才引入和培养的问题。“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人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华美首席知识管理专家赵焕焱指出,此前速8连锁酒店出现加盟商集体“叛变”纠纷,其中有一大原因就是人力管理的松散和薄弱。
另外一项被用于节省人力成本并灵活管理的方法则是人力外包,代表性企业就是7天连锁酒店。7天在全国范围内与2家人才外包公司合作,以人数计算,支付人力费用。
胡升阳指出,7天的外包方式的确是有值得学习之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新人流失率高,经验型人才匮乏的问题。但这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用,类似锦江之星这类老字号企业,必须培养属于自己企业的直接人才。
且大多数连锁酒店企业的架构与7天不同,7天是不分区域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一线门店的管理直接向总部汇报,其人力外包可以由总部一手掌控,而其他连锁酒店企业按区域化管理划分,则会具有很多地方性差异,总部很难统一执行外包。
(责任编辑:驴妈妈)
第三篇:经济型酒店连锁化发展
经济型酒店连锁化发展
经济型酒店品牌不断的涌现,酒店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激烈竞争中,想要持续的发展,不能只是盲目的扩张,要立足自身的实际,结合市场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
经济型酒店自1996年扎根中国以来,以其标准化,快捷化和简洁化等特点迅速占领中国的住宿市场,然而十数年过去了,经济型酒店依旧以这些特点示人,而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只追求回报率,不注重消费者的诉求,整个经济型酒店业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连锁化发展,尚客优快捷酒店在中国首次提出专做二三线城市、专做中小规连锁酒店品牌的市场定位,并首创符合中国二三线城市连锁酒店运营的管理体系。经过数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二三线城市连锁酒店第一品牌、中国连锁酒店十大品牌,分店规模排名全国第六。制定了专做中小城市、中小规模连锁酒店的科学管理体系,使尚客优快捷酒店成为三线城市连锁酒店第一品牌。
针对旅游城市需求的特点,独创了一套有别于一线城市的管理模式和酒店风格,完全适合依靠旅游业发展的三线城市。目前尚客优全国拥有分店超过900家,2014年尚客优加速全国布局,门店冲刺1100家,势力锐不可当,是三线城市酒店加盟投资者的首选。
第四篇:经济型酒店发展分析
经济型酒店发展分析
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型酒店分布日趋成熟,特别是在国内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众多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而面对激烈角逐的一线城市市场,作为后起之秀的尚客优另辟蹊径,走二三线城市的路线,用五年时间便取得了全国十大连锁酒店品牌,开店数量全国第六的骄人成绩,一举成为经济型酒店业内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经济型酒店是以住宿为主要核心的酒店品牌,而进行产品升级也应该以住宿为主要内容。
1996年锦江之星带来了一股“快捷”风,搅动了整个酒店业市场,十年间,若干家“快捷”酒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一时间,在整个住宿业内,经济型酒店以其快捷舒适干净等特点,成为整个业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各自的特色在酒店业市场中独霸一方。比如“家文化”的如家,“年轻”的7天,“个性”的桔子,“最漂亮”的二三线城市第一品牌尚客优等。
作为经济型酒店的后起之秀,以住宿为核心内容,围绕消费者的诉求为基础,深度开发产品内容,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而在社会责任上,一直秉承回馈社会的使命,不忘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帮助。尚客优的成功不仅为整个酒店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酒店业的整体形象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酒店领导敏锐的发现,当下人们期望出现更多的住宿体验,为了满足人们的诉求,尚客优结合当下最受人们欢迎的元素,全面进行U3升级成为经济型酒店业内最漂亮的酒店,推出结合了各种元素的房型,比如与影视元素结合的“影视房”,不仅能够观看到最新的电影,还能够享受影院式的超值体验。而结合了养生元素的“养心房”,不仅能够增强人的身体,还能对肺部有养护作用。而结合了时尚和爱情元素的“风情房”,不仅能增强恋爱双方的感情,还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第五篇:如家VS锦江之星:谁能领跑经济型酒店
如家VS锦江之星:谁能领跑经济型酒店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年10月08日 14:08 《中国商业评论》
【评论】 【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聊天】 【沙龙】
1997年,锦江之星投资了中国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领跑之舞。5年之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以下简称如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声啼哭。至今,如家已开始成为众多中国商旅的住店首选,而曾经的第一品牌锦江之星,却似乎被人遗忘!
1996年5月,锦江国际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选址上海梅陇,建成了中国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
次年,锦江之星梅陇店正式对外营业,仅仅3个月,入住率就达到了90%,锦江之星一举成名,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鼻祖,开始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领跑之路。
5年之后(2002年),北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唐人酒店(后与首旅旗下建国客栈联合,改名“如家”)涉足经济型酒店领域,重点发展三星以下的宾馆作为连锁加盟店。
再过4年之后,如家后来居上,成功超越了锦江之星的“老大”地位。
2006年8月21日,如家在全国开业门店数量已达到123家,这一数字超越了经营约10年的锦江之星;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办的“2005~2006年中国特许奖”的评选中,如家荣获“最具成长力奖”,并入选《中国商业评论》的“最佳商业模式”,从风头上大大超越了曾经的第一品牌锦江之星,成为众多中国商旅的住店首选。
起步:探路者与跟随者
经济型酒店是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酒店经营模式,其定位于普通消费大众,价格适中,基本设施齐全,提供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中(Full-service)的有限服务(Limited-service)。
在国内城市居民已进入大规模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阶段以及中小型商务客人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如家和锦江之星分别以不同的轨迹进入了这个行业。
1.锦江之星的步步谨慎
锦江之星的投资者是锦江国际集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锦江酒店、锦江投资、锦江旅游三家上市公司)。
1996年,锦江国际集团高层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会在几年内步入大众旅游时代,必将对旅游配套产品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普通游客以及中小企业的商务人员在出行时都遭遇到了“高档酒店太贵,一般酒店太差”的尴尬。
于是,锦江国际集团领导层决定引进国外“经济型酒店”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打造中国自己的经济型酒店。1996年5月,锦江之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专营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经济型连锁旅馆,并由在酒店业打拼了近20年的徐祖荣主掌。
由于是初次试水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的管理层包括徐祖荣在内都停留在通过节约投入降低成本让利消费者的概念上。比如,客房不铺地毯、不铺(木)地板,就铺一种叫Armstrong的特殊耐磨材料;客房的每一张床下面都让水泥裸露着,这样就节约了很大面积的装修费用。
酒店完工后,徐祖荣先要求公司人员先到市场上的二星、三星酒店做市场调查,收集这些酒店硬件设备情况以及定价标准;然后在梅陇店内做了一个样板房,房间内配备一大一小两张床,可住1~3名客人;在电视、电话、空调等硬件配齐后,还精心设计了房间内包括墙壁色彩在内的各个细节。
徐祖荣将房间定价为每天158元,“经济,首先就是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实惠!”于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横空问世。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997年,锦江之星梅陇店正式对外营业,3个月后,入住率就达到了90%。而当时的星级酒店入住率尚不及45%,锦江之星一举成名。
2.如家的无知者无畏
如家进入经济型酒店则属无心插柳。
故事起源于一个网络帖子。2001年,携程创始人季琦注意到一位网友抱怨在携程上预订宾馆的价格偏贵。于是,他对携程网上订房数据情况做了分析,发现国内酒店的现状是豪华的不够经济,经济的不卫生、不实用。于是,利用携程的销售网络和行业优势整合经济型酒店资源,建立一个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酒店业连锁品牌的想法跃入季琦的脑海。
带着这个念头,季琦找到北京首都旅游集团的副总裁梁日新,两人一拍即合。2002年6月,携程携手首都旅游集团(首旅集团相对控股)催生了如家。首旅投入四家“建国客栈”作为如家首批经济型酒店样板店,携程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推广如家,两家共同合作经营,风险共担。
框架搭建起来了,但是投资方没有任何酒店行业从业经验,所以起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业务,而恰好是这种初生牛犊的无知者无畏,创建了如家独特的商业模式。两家投资方将自己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嫁接,结合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技能,共同赋予了如家高起点的基因,以一套全新的理念和套路来演绎经济型酒店的中国之旅。比如,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了中低商务人士和休闲旅游人士,网络营销提供了快捷的网络查房、免费的400和800及网络订房、人性化的嘉宾会员制,结合实用、适度的居住环境,如家一出山就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创建半年后,如家就被评为“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
点评
很多企业家都非常看重机遇,所谓的机遇,就是在恰当的时间里做出恰当的决策,但这就如同股市里面的低谷和高点一样很难把握。先行者往往面临着市场成熟度不足、组织经验欠缺等种种困境,而后来者可以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了这些不足,也就是具有后发优势。
显然,锦江之星是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先驱,但是由于整体市场不成熟,所以在开始的时间内只能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发展;而如家从一开始就踏上了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快车道,这是两者发展落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如家来说,与其说是企业家的远见,倒不如是一种机遇的巧合。
发展:步步为营VS大胆扩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发展思维。从发展势头上来看,两家国内领头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锦江之星摸着石头过河
开始,锦江之星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经济型酒店的特点,综合集团意图和自身发展方向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在内部管理系统上,“锦江之星”主要移植自身在高档酒店运营管理的体系,发挥“(清)洁、(价)廉、优(质)”的特点,比如将卫生间配的肥皂中间挖空,由40克减少为25克,既降低了成本,又让客人用起来不受影响。
“锦江之星”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1999年,为初创基础阶段,2年间仅仅开业了5家连锁店。这个阶段,锦江之星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建立模式,初步形成了“锦江之星”投资建造、设备用品、服务操作、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遗憾的是,在这期间,锦江之星并没有建立成型的标准和模式,一直处于边走边看的状态中。
第二阶段:2000年~2003年6月9日,锦江国际集团重组,为稳步发展阶段。锦江之星引入连锁概念,其内部的连锁管理模式也日趋成熟,以上海为中心,向江浙地区逐步发展,经营管理形式从“自营”扩大到“加盟”和“委托管理”,连锁店从5家发展到15家。
第三阶段:2003年6月9日至今,为锦江之星的迅速发展阶段,已开业的连锁店从15家发展到45家,已签约和筹建的项目达到80家(其中自营的有39家,委托管理的有17家,加盟的有24家),锦江之星从“长三角”地区开始向全国拓展。
此阶段,锦江之星的扩张是被市场和如家逼出来的,它的客房预订系统、订房中心、网站、会员俱乐部、大客户系统、800电话都是在这个阶段才开通的。显然,这是老国企的通病,对消费者终身价值的重视不足。比如,虽然从开始就嫁接了旅游的会员制,但发展到现在其会员只有4万人左右,会员的入住率也只有38%,而会员的消费总额已占公司总营收的30%以上。
不仅如此,在对竞争态势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锦江之星抢夺网络资源导致的是自身门店管理和服务水平严重参差不齐,一度出现了门店选址的昏招(比如将经济型酒店的选址定位与旅游型酒店相互混淆),但锦江之星很快意识到这种错误并吸取了教训,努力在连锁扩张路子上维持着头把交椅的尊严。2.如家战略思路明确
由于战略思路非常明确,所以如家的发展路径一如其名字一般快捷而清晰,从成立到奔赴纳斯达克总共只有5年,速度令人惊羡。
第一阶段:筹划阶段。
2001年底到2002年6月,如家从概念到设计,最后完成了自己第一家样板店——北京如家酒店。携程网创始人季琦亲自打理,将自己的设想变成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实体。由于没有经营酒店的经验,如家一开始就是直接借鉴国外经济型酒店的成熟模式,然后通过嫁接自己的优势资源(网络营销)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如家的经济型酒店更西化一些,因而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了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
比如,如家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如家的客房墙面以淡粉色、淡黄色为主色调,地毯及室内用品与墙面相映衬。铺上花台布的精致小圆桌、简洁实用的床头柜,以及床上用品、窗帘、装饰画的色调和图案也都透出家居的风韵情调,有如家庭主妇精心布置的一样。
此外,如家在客房配置了可折叠的行李架以节省空间,在卫生间配备两种颜色的毛巾牙具,可避免两位客人同时入住时的麻烦。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季琦在运作如家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了网络的力量,从开始就将网络基因植入其中。比如,如家快捷酒店在2005年针对会员推出了“6+1”促销活动(凡是一个月内消费满六夜的顾客就可以享受一次周日免房费服务),由于有一套成熟的客户管理系统,如家通过数据库就能取出满足条件的客户资料,、既快捷又节约了成本。
而如家的会员制模式更直接取源于携程网的成功经验。目前,如家日常房费9.2折的嘉宾普卡的发行量达到了20万张,而打8.8折的嘉宾金卡的发行量则达到90万张,不考虑这110万张卡的订房数量,单是购卡值就近2亿元。
第二阶段:扩张阶段。
季琦清晰地意识到,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让消费者感受到“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让投资者感觉到“经济”。所以他一开始就将连锁扩张作为如家的重要目标。如家在2002年半年的时间内就开了4家连锁店,到2003年底达到13家,2004年35家,2005年底70家,一年比一年迅速,每年利润增长都超过50%,公司规模稳步扩大。
虽然如家有速度的憧憬,但在实际运营中季琦还是对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在对待连锁扩张的方式上,如家采取的是重点布局,先直营落地,后加盟扩张的策略。起步于北京、上海,然后以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为跳板,进入其周边的大中城市,天津、杭州、南京……形成了眼下的“华北区”、“华东区”,围绕广州、深圳的“华南区”。
而如家化解速度对现金流形成巨大压力的方式是引进战略投资者。2003年,如家引入了包括IDG、新加坡梧桐创投等境外的战略投资。在资金的强有力支持下,如家的连锁发展顺风顺水。
不难看出,如家从布局到现金流,每一步骤都是精心设计和控制好的,所以在发展道路上没有丝毫的挫折,几乎是直冲纳斯达克而去。
第三阶段:筹备上市。
这事实上是如家创始人的最终目标,也是如家的最高战略,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季琦将接力棒交给了孙坚(原百安居中国区副总裁)。2005年1月,孙坚出任如家CEO。
2006年6月15日,孙坚表示,“我们已经启动了上市进程。”而此前,如家的“另一半”——携程网早已于2003年上市,融资金额达7560万美元,看来,季琦和梁日新的既定目标已指日可待了。
点评
经济型酒店的经济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经营中可以带来良好的现金收益;其二是可以享有商业地产的增值收益。经营得好其土地增值就高,两者形成互相促进的循环。比较如家和锦江之星,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锦江之星在发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取购买商业地产直营的方式,而如家则以租赁为主。
锦江之星的这种操作方式的资金压力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作为集团大战略的土地增值收益不容小视,如家则抛开了这部分收益,它的目标就是上市。从这个意义上讲,锦江之星走的是融入商业地产概念的经济型酒店,而如家则是纯粹连锁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两者的赢利模式完全不同。战略:混沌摸索VS精确设计
虽然锦江之星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经济型酒店,更把第一品牌作为自己的战略远景,但它只能在服从锦江国际集团的大战略下,按照自己的小战略行进自己的步伐。而如家则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大战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1.锦江之星——集团大战略的补充和延伸
锦江之星隶属于锦江国际酒店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锦江酒店)。而锦江酒店拥有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及华东、北方、华中、南方、西北、西南六大区域性公司,专业从事星级酒店和锦江之星连锁经济型旅馆,以及餐饮业和酒店管理学院等产业。
很显然,锦江国际集团将自己定位于多档次且完整产业结构的酒店行业龙头,所以锦江之星的诞生只能是集团大战略的延伸和补充。锦江之星既享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利益,也背负上了决策行动受限太多,过于迟缓的包袱。
锦江酒店的战略架构是将“锦江”做成四星级到五星级的高档酒店品牌,而对于经济型酒店,则以规模化发展为主。所以,从1997年到直到2003年,锦江之星一直在迎合着集团的大战略——先是星级酒店品牌全国布局,抢占最有利的城市和地段位置,然后进行高档酒店的全国开发和主要城市布点,接着是中档酒店的全国发力运营,最后才是锦江之星的全国作为。因此,留给锦江之星发挥的内部资源和空间非常有限。
因此,锦江之星一直采取以自建(收购)直营模式为主的全国市场拓展策略,也正因此,锦江之星虽然于1997年第一家进入经济型酒店,但直到2004年的时候,也没有完成全国布点。
另外,锦江酒店一个深层次的失误是,集团领导认为从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收益不算很大,“每家每年收益也就6万元左右,就算发展到300家,也只是1800万元”。这充分说明了锦江酒店对锦江之星战略上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市场上巨大的失误。
正因为这样,2004年前的锦江之星在7年时间里才发展了不到20家酒店,而且大部分占据的是城郊结合部,实施的是“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战略。不仅如此,锦江酒店还设计了一个高等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新亚之星”,该品牌将用于填补“锦江”和锦江之星之间的市场空缺,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集团对锦江之星存在的价值理解偏差。
而单从锦江之星的品牌战略上来看,显然事先并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塑造,只是充分借助了锦江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延伸,所以其品牌之路是不断自然演化而成型的。
因此,锦江之星严重缺乏一个清晰的消费群定位和在此基础上的品牌和传播定位,“到底哪些人是我们的客户?他们有哪些需求?我们如何来满足他们?”等这些问题在锦江之星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同时,不是把锦江之星做成“经济型酒店”,而且是叫做“旅馆”也是品牌建设上的又一败笔,因为中国老百姓骨子里是认为酒店或宾馆是高档的,而旅馆和旅社则是低档住宿的代名词。
总之,锦江之星可谓是“老鞋走新路,走一步看一步”,是典型摸石头理论的实践者。
2.如家快捷——精确设计、一步到位
2002年成立的如家,则拥有全新的品牌,全新的产品概念,全新的品牌定义,全新的消费者界定,可以说是“新路穿新鞋,一步到位”。
由于如家的创始人季琦也是携程网的创始人,因此如家的禀赋中融合了IT行业开放、快捷的思想基因,一开始就完全抛开了首旅集团和携程公司的桎梏,按照自己的战略横冲直撞。
这也是如家在战略上与锦江之星的根本区别,也是导致如家为什么能够快速超越锦江之星的根源所在!
刚开始,如家就直接引进了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其核心管理成员很多来自金融、酒店、IT、管理咨询等领域,平均年龄才35~45岁。如家从产品设计到服务流程,每一步都依赖这样的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简单、标准、可复制”,一步到位。
如家的品牌也经过精心设计。开始命名为如家就是希望提供消费者一个家的感觉,后来更名为“如家快捷”,更是希望迎合快节奏的需要。因此,如家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在连锁扩张的节奏上,如家也做得非常优秀。在开始主要采用直营模式时,特意通过控制节奏进行内部流程的梳理和整合,待内部准备充分了再进行扩张。如家的区域性发展策略,采取的是先在经济热点地区和城市强势布点,在获得认同和建立基础后,兼用采用其他方式,扩大酒店的网络布局和扩大酒店规模经济性。
而对加盟,如家也很有自己的思路,虽然也有选择加盟伙伴导致品牌受损的案例,但是如家认为,“这个亏当然不会白吃,是一个丰富加盟管理经验的机会。比如说,一个地方没有直营店,就不会允许加盟,因为我们本身没有对那个城市的经验。再比如说,无论加盟方如何要求,不会允许他擅自降低甚至是提高装修水准。” 点评
很多企业家都谈战略,但往往会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将战略和目标混淆,比如,“我今年的战略是发展150家连锁店”,这是目标而非战略;另一个是将战略当作是企业高层文件柜里的机密,没有变成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从而导致了战略的旁落。
真正的战略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这一方向的措施和路径,它必须是清晰、简洁、能让企业所有员工理解的,这样才能将战略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显然,如家的设计战略符合了一个好战略的种种要素,在时机和内部每一个步骤的把握上,都严密而且清晰可执行;而锦江之星受制于集团大战略的影响,难以形成自身清晰的战略表达。可以这样说,如家的发展堪称设计战略的典范,这是它的成功最有借鉴价值的地方。
谁是未来经济型酒店第一品牌?
如家和锦江之星发展到如今,虽各有高下,但都代表了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发展实践。随着竞争态势的变化,对于两大品牌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从宏观层面上看,随着经济型酒店的日益走红(据中国饭店协会行业资料统计,经济型酒店经营利润率在50%左右,投资回收期在3~5年),来自各方的投资者(尤其是地产商)都开始一拥而上,重新上演了一场以经济型酒店为主题的投资热。
同时,国外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也开始强势入驻中国,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中上海就有莫泰、宜必思、速8,其中速8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了25家店,速度比如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虽然经济型连锁酒店远未饱和,但价格战的端倪已经开始显现。随着近几年高档饭店的过剩,房价逐级下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各地方已经出现定价在120元/晚的经济型连锁酒店。而一些经营困顿的星级酒店也加入了这个战争,昆明的星级酒店价格低至70元/晚,经济型饭店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面对竞争态势的转变,如家和锦江之星两大品牌也开始了变革之旅。
1.如家的速度挑战
首先,如家成功在速度优先,但是这种速度至上能否通关却不得而知。
就目前而言,无论从抢占市场份额、扩大行业知名度来看,还是从经济型酒店之间的互动和获得网络增值效应的角度来看,如家都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因此,如家必然会采取“合资”、“直营”、“管理”、“特许”等多种方式,尽可能的进行加速,而上市募集资金成为这一模式能否具有强劲推力的基础。但是,这恰恰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如家要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必须维持强势的扩张;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快捷,必将在其发展中加剧标准化统一的难度。
不过,如家还是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点,在上市的筹备期,孙坚在积极完善如家的平台建设,比如KPI绩效考评系统、标准手册等软工程。“如果竞争到了价格战的地步,我肯定没有那么洒脱地去建立我认为有效的系统,尽可能在市场条件好的情况下把基础打扎实一点。五年以后,系统才是发挥竞争力的时候。”
其次,仅仅单一经济型酒店的产品也局限了如家抗风险的能力,这恰恰是如家相比锦江之星的短板所在。
而多档次多品牌酒店模式,则可以有效保护核心优势。比如,延伸经济型饭店业务,可将因经济原因从中高端品牌流失的顾客,安排在低端品牌内,不仅防御了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可以将低端市场所培育出的准高端顾客,引入中高端品牌。
参考国外单一品牌饭店,特别是经济型饭店,在面临上下两端的同时竞争时,价格敏感型顾客的流失必将导致经营危机。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酒店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饭店集团之间的竞争体现为多品牌、多档次、多地域的竞争;单一品牌,特别是经济型饭店连锁公司(以低端市场的单一品牌)出现了经营困难,最终被其他高档品牌集团,或综合性集团所收购。
不过,如家不傻,在看到莫泰在原有168元/晚的品牌之外又建立了莫泰268元/晚之后,原CEO季琦创立了汉庭商务连锁酒店,细分切入比如家稍高一个层次的酒店市场,这也算是一种分身的应对吧。
2.锦江之星的体制坎
前文虽然分析了锦江之星的主要困局是受制于集团大战略布局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内容则是受困于整个锦江系的痼疾——国有体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大背景的影响下,锦江之星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估计很难有所作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如家的最高战略是上市的话,那么对于锦江之星,最高战略不应该在市场层面,而是应该着眼于内部的体制改革。所幸的是,锦江系的高层并没有停止运作。2004年锦江国际集团挂牌重组后,就流传着整合旗下酒店、餐饮、旅游三大主业的悬念。并且,锦江国际与其子公司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关联交易,锦江酒店以18家企业股权及一家分公司的资产置换锦江国际对其持有的100%股权,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今后将以输出管理为主业。
同时,锦江国际高层也透露,在“全国攻略”的部署中,摒弃了“带资管理”的传统做法,除了少量的旗舰店,其他70%以上的锦江品牌酒店都将由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等形式完成布局。并且,从母体的优势来看,锦江系整个产业架构完整,资金充沛(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支持),加上历史品牌的惯性,未来对于锦江之星还是敞开了希望的大门。
总之,作为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先行者,如家和锦江之星事实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但是,先行者成为先导者,如家和锦江之星,谁将能成为第一品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文/石章强 孙瑜
作者简介:石章强,联纵智达咨询董事合伙人、项目群总监
孙瑜,经济型酒店资深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