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法简答题
四、简答
1、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有哪些?
答: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2、简述行政法的法源。
答:
1、宪法;
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4、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简述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区别。
答:
1、制裁的性质不同
2、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
3、惩罚的程度及适用的程序不同
4、制裁的机关不同
5、做出处罚的形式不同。
4、简述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答:
1、性质不同
2、目的不同、3、原则不同
5、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答:(1)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2)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7、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2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答: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
9、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不可处分性;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10、国家行政机关有哪些特征?
答: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
11、简述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答:法律依据;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12、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情况有哪些?答:罢免、撤职、辞去领导职务、免职、降职、转职、调职、升职。
13、行政职务关系产生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答: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14、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什么?答被授权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诉讼法也规定,被授权组织所为行政行为被提起诉讼时由被授权的组织作被告应诉。
15、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1。不同; 2。生的依据不同; 3。为的后果不同
16、简述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什么?
答:提成申请的权利;
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听政的权利;了解情况的权利: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权利
18、行政相对方的义务是什么答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遵循法定程序要求的义务。
21、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
22、简述行政行为的内容。答: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科以义务和免除义务;确认法律事实和法律地位。
23、确立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答: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
24.简述行政立法的程序。答:起草;
征求意见;
审查;
通过;签署;
发布与备案。
25、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答: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3行政许可时行政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5行政许可时一种要式行政行为
26、行政许可有哪些作用?答:A行政许可是国家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过渡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B行政许可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民众的权益;C行政许可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D行政许可有利于控制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E行政许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27、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合法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一般不得转让原则;监督原则。
28、行政强制预防、行政强制制止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是什么?答:实施的条件不同;
实施的时间和目的不同;实施的机关不同;
实施的程序不同
29、什么是即时强制?答: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35、行政处罚执行的原则有哪些内容?答:当事人自觉履行原则;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相分离原则。
39、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答: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承担行政责任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42、哪些情况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答: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43、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答:合法原则;
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
及时原则;
便民原则 62、简述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
答:1。公务员的行为以所属机关名义作出的,属机关行为,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则属个人行为;2。公务员的行为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作出的,属于机关行为,如果超越职责范围,必须结合第一标准和第三标准综合认定;3。公务员的行为是执行机关的命令或委托,不管机关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机关行为。
63、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答1。必须是行政管理相对一方的行政相对人。2。必须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64、简述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答:(1)二者不能简单等同(2)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不是唯一的行政主体(3)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4)行政机关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65、简述可以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的种类。答:可以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包括:(1)国务院(2)国务院的组成部门(3)国务院的直属机构(4)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7)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66、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答:(1)任何行政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才能够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与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67、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答:(1)双方当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3)具有不对等性(4)行政主体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5)引起争议的解决,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68、简述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答:(1)公定力(2)确定力(3)拘束力(4)执行力 69、简述行政立法的主体类型。
答:(1)国务院(2)国务院各部门(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70、简述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答:(1)性质不同(2)目的不同(3)原则不同 71、简述公务员职务关系消灭的情形。
答:(1)死亡(2)丧失国籍(3)辞退(4)开除公职(5)被判刑罚(6)离休和退休 72、简述执行罚的特点。
答:(1)执行罚一般用于不作为义务和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2)执行罚主要通过滞纳金表现出来,其数额必须由法律、法规明文作出规定。(3)执行罚的数额从义务人应履行义务之日起,按日计算,可反复适用。73、简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特点。
答:(1)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生活(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基础性(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能反映出行政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法律规范的本质特征。
74、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1)主体合法规(2)内容合法(3)程序合法 75、简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答:(1)立法的主体不同(2)立法的来源不同(3)立法的内容不同(4)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5)立法的程序不同(6)立法的形式不同(7)立法效果不同。76、简述我国行政处罚的分类 答: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申诫罚
第二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简答题
行政法简答题
1、行政行为的分类P153
(一)以是否具有法律效果为标准,分为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
(二)以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
(三)以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P191
(一)行政权能的存在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或者拥有事实上的行政权能。这是构成行政行为的主体要件。
(二)表示行为的存在行为主体有凭借国家行政权力产生、变更或消灭某种行政法律关系的意图,并有追求这一效果的意思表示。这是行政行为成立的主观方面的要件,也称形式要件。
(关于内部行政行为的认定,是否对外发生法律效力,产生实际影响,否则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无论是内部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内部具体行政行为,均不可诉)
(三)行政权的实际运用
行为主体在客观上有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即有一定的外部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行为。这是行政行为成立的客观方面的要件,也称权力要件。(系争行为与公务员行为的界定)
(四)法律效果的存在行为的功能要件,或称为法律要件、内容要件,即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3、具体行政行为错误的范围P200
(一)误写。这是一种书面错误,包括错别字、笔误、漏字、多字。
(二)误算。既有书面错误又有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
(三)表述不明。主要是概念不明确、用语不当。
(四)机械故障。
4、明显轻微的瑕疵的三个标准。P203
第一,明显轻微的程序和形式瑕疵。如果是该瑕疵是具体行政行为实体内容上的瑕疵,则不属于明显轻微的瑕疵。
第二,该程序和形式瑕疵的存在,并没有损害当事人的实体上的合法权益。
第三,同一行为的反复被认为不合理。
5、重大而明显的瑕疵的类别。P204
(一)主体资格方面的重大而明显瑕疵。
(二)权限方面的重大而明显瑕疵。
(三)内容方面的重大而明显瑕疵。
(四)程序方面的重大而明显瑕疵
6、确定力的种类P21
1第一,形式确定力。即不可争力,是具体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法律效力,指除无效行政行为外,在复议或诉讼期限届满后相对人不能再要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实质确定力。即“一事不再理”,是指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改变自己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无效与可撤销的区别。PPT
(一)违法程度不同。无效行政行为是明显、重大的违法行为,其与违法行政行为是隶属关系,而可撤销行政行为是一般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二)抵抗权不同。无效行政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享有一定的和平抵抗权,而可撤销行政行为在撤销之前,行政相对人不得抵抗,必须先行服从。
(三)请求权不同。对于无效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机关确认并宣布行政行为无效,而对于可撤销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只能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撤销的请求。如果超过法定期限,则不得提出撤销请求。
(四)确认权不同。对于无效行政行为,有权机关可以在任何时候确认并宣布该行政行为无效,而对于可撤销的行政行为,超过法定期限之后,有权机关不得撤销。
8、失效时间的类型P210
(一)内容已经实现
(二)期限届满
(三)无效
(四)撤销
(五)废止
(六)其他失效的情形
9、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P440
(一)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主要指:
(一)被告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但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办理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案件可以除外。
(二)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港澳台地区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10、共同管辖的两种情况P444
第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来具体行政行为的,可以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或者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第三,以上情况由《行政诉讼法》第二十条规定解决:“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有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11、移送管辖的条件P446
第一,移送的案件必须是已经手里的案件。
第二,移送的法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
第三,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必须有管辖权。
12、指定管辖的情况P446
第一,是由于发生了某种特殊原因,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能行使管辖权。
第二,是管辖权发生争议,争议的双方法院又协商不成。
13、管辖权的转移P447
(一)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判。
(三)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14、移送管辖与管辖权转移的区别(PPT)
第一,管辖权的转移发生于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移送管辖一般发生于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第二,管辖权的转移是指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将案件管辖权移交给原本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其获得对该案的管辖权;移送管辖是指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把已经受理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行政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第三,管辖权的转移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移送管辖无须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
15、原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情形P449
(一)原告错误的向无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在法院受理后,才知道受诉法院无管辖权。
(二)在共同诉讼中,被追加进来的共同原告对手速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
(三)受诉法院认为被告的异议理由成立,将案件移送,原告对移送的裁定提出异议。
16、对管辖异议的处理P449
(一)对当事人管辖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二)当事人管辖权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第三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简答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简答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答: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远东预先规定。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2、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答: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仅次于宪法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与刑法、民法并列为我国三大基本法律部门。行政法作为重要的法律部门,主要有下述几种作用: 1. 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2. 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合法权益。3. 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前提条件是“有法可依”。具体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 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 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 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4、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
5、简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答: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简述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答:在行政管理活动中:(1)行政机关并不是惟一的行政主体。(2)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3)行政机关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6、简述行政机关的特征
答:(1)国家行政机关是肯干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2)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3)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国家行政硬骨头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并且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活动。
7、简述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答: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是指公务员在各种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综合表现。公务员因其具有的双重法律身分而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公务员是公民。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首先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公务员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一身份决定了公务员享有公
务员的法律地位。
8、行政授权的特征
答:(1)行政授权是依照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提的。(2)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被授权的组织在接受职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行政职责。(3)被授权的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行使行政职权。
9、被授权组织与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答: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存在很大差别。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被授权组织则有,具体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被委托组织不具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被授权的组织则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
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
3、行为的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11、行政行为的特征
答:(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 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所决定的。(3)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
12、简述行政许可申请的条件
答:(1)必须是向有权颁发申请事项许可证的行政机关提出。(2)必须是法律规定经许可方能进行的活动或事项。(3)申请人必须具有申请许可事项的行为能力。(4)必须有明确的申请许可的意思表示
14、简述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答:(1)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相对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为前提。(2)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来实施。(3)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范围广泛。(4)行政强制执行不允许进行执行和解。
15、简述行政合同的特征
答:(1)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3)行政合同的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4)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
16、简述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答:
(一)行政主体的权利
1、对合同的监督、指挥权。
2、单方面变更合同标的权。
3、单方面解除合同权。
4、制裁权。
(二)相对方的权利
1、获得报酬权。
2、损害赔偿请求权。
3、必要的和有益的额外费用偿还请求权。
4、不能预见的物质困难的补偿权。
18、简述行政处罚的特征:
答:
1、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
2、的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处罚的租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19、简述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答:1。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权力失衡与变异;2.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员专制独裁;3.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扼制腐败;
4.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僚主义。21. 简述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1。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 2. 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
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3. 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 4. 承担行政责任须有主观上是故意或过失。22. 简述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
答:
1、提出诉讼请求的管理相对方必须是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 诉的对象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主体,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3. 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行政管理相对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4. 必须在法宝的期限内向有关管辖权的人民起诉。23. 简述行政复议的特征
答: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2. 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 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25.简述行政先行原则的优点
答:确定行政先行处理的制度,其主旨在于便利人民。它的优越性是: 1. 将行政机关能够解决的赔偿争端利用行政手段在内部处理。其程序简单、迅速,省时省力。2. 行政先行处理大大疏减了诉源,减轻了法院处理行政赔偿案件的负担。3. 它体现了对赔偿义务机关的尊重,能调动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27.简述起诉的条件
答: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必须以行政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条件2.必须
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反职权行为起诉。3.必须在行政处理结束后的3个月内提起。4.起诉人必须具有赔偿请求权。5.侵权损害必须是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造成的。28.简述行政诉讼的特征
答:(1)行政案件由普通法院受理和审理。(2)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只限于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3)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必经程序。(4)人民法院审理 审理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理。29.简述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
答:(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并且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宝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30.简述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答:(1)选择复议原则。(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6)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31.简述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的例外情形。
答:《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在以下3种情形下,具体行政行为要停止执行:(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信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差点儿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
公共利 益,裁定停止执行的;(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32.简述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
答: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 3)内部行政行为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33.简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答: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34.简述地域管辖的基本规定
答:1)一般地域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凡是未经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或者经过复议,复议机关维
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均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2)特殊地域管辖(1)专属管辖。《行政诉讼法》第19条规定:“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地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共同管辖(A)经过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或者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B)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5.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答:1)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3)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行政案件有利害关系。4)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36.简述述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答: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2)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必须自始自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3)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利,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
37.简述行政诉讼中诉讼证据的排除
答: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不能采用下列证据: 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 2)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 3)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4)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 5)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消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
38.简述行政起诉的条件
答: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5)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起诉前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应经过行政复议或者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复议决定后才能起诉。6)必须在法定起诉期限内起诉。39.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①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②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③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⑤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40.简述行政法的概念与特点。
答: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在行使其行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与其它部门法相比较,有下列五个特点;
①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②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③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⑤行政程序性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其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41.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答:所谓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特征:
(一)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三)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42.简述被授权组织与被委托组织的区别。答: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
1、性质不同。被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活动;被授权组织属于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活动。
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
政机关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权产生。3.行为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被授权组织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43、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有哪些?
答:行政法的法源共有以下表现形式:(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根据。我国宪法所包含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有: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组成及基本职权、职责的规范;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关于公民在有关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的规范。(2)法律。作为行政法主要渊源的法律,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一项法律的全部法律规范都属于行政法规范。二是某一项法律,只有其中一部分和某一条款属于行政法规范,其他部分或条款属于其他性质的法律规范。(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是行政法最主要的渊源,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不全部是行政法规范,它们也可以是其它部门法的渊源。(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此外,我国政府所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法律文件,其中涉及行政内容的也是行政法的法源。
4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行政法治原则,它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理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45.行政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组织区分开来。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唯一的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也可享有一部分行政权,从而成为行政主体。(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独立地对外发布决定和命令,独立采取行政措施等。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区别开来。(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一个组织能成为行政主体,还应看其是否能独立对外承担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即是否能独立参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8.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答: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内容有:(1)法律依据。首先应明确本法是依据什么法律制定的。(2)隶属关系。即指行政机关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责权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有三种隶属关系:一是垂直领导。二是业务指导。三是双重领导。(3)职责权限。行政机关的主管事项,即该机关的职责;行政权力的范围,即该机关的权限。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行政管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4)任职期限。行政机关组织法对于行政首脑任职期间应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过长,也不宜过短。(5)机构设置。指行政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行政组织法对此应作明确规定。(6)人员编制。指行政机关的人员定额及各种人员结构。人员定额是数量限制;人员结构是各类人员的合理比例,包括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年龄等方面的结构比例。49.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情况有哪些?
答: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职务关系的内容(职权、职责等)发生变化,此谓职务关系的变更。主要发生于下列情况:(1)罢免。指按照法律规定,有罢免权的机关(一般是国家权力机关)对因违法失职,不宜继续担任原行政工作人员所实行的一种措施。(2)撤职。是有权机关对违法失职公务员作出的一种行政处分。(3)辞去领导职务。指公务员因某种原因,出于本人意愿,向有决定权的机关请求不再担任某种行政职务的行为。(4)免职。指有任免权的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免去当事人的职务。(5)降级。指公务员从较高的职务被调至较低的职务。(6)转职。指原职务不变,但变更职务关系的性质。(7)调职。也叫调动工作。即把公务员调到另一种岗位担任相同的职务。(8)升职。公务员依法从低职位调到高职位担任职务。50、行政委托的特征。
答:一,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其他非行政机关的委托不能称为行政委托。二,委托事项必须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不能超出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范围。三,被委托的对象可以为行政机关,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51.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被授权组织具有。具体区分如下:(1)性质不同。被委
托组织不具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与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而被授权组织则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予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予而产生。(3)行为的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52.行政法制监督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答: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部分构成的。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被授权组织中行使行政职权的工作人员。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53.确立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原则的意义何在?
答:(1)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因为行政法规、规章的各种草案,经过公开的讨论、听证以后,更有利于公众包括利害关系人的理解和认同。别外各种途径的参与制度如书信、磋商、座谈、调查、采访等,能使公众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制定活动,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使行政立法文件真正做到集思广益。(2)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同级行政机关的权力。在行政机关没有很好地遵循公开原则和制度,并有可能造成违法或侵权的后果时,能够及时地发现,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机关及其所制定的规范的权威,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54.行政许可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政许可的特点有:(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一般都以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前提,行政主体并不因行政相对方准备从事某项活动就主动地颁发行政许可证。(2)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不同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而是免除相对方某种不作为义务使相对方可以行使某种权利。(3)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并应以正规的文书、格式、日期、印章等形式不予批准和证明。55.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是什么?
答:(1)实际履行原则。实际履行是指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标准履行,不能任意变更标的或用违法金和赔偿损失的方法代替合同的履行。(2)自己履行原则。行政合同不仅要求实际履行,而且实行自己履行原则,即相对方必须本身履行,而不能由他人代替履行。(3)全面适当履行原则。全面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履行,在任何条款上都不得违反合同规定。
56.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会怎样?
答: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1)行政合同变更后,原合同不再履行,双方当事人按变更后的权利义务关系履行。行政合同解除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终止,彼此不再享有原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2)因行政主体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合同的,应对相对方进行补偿。58.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目前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报告工作。听取、审查报告,是上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各级政府监督其工作部门执行情况的主要方式。(2)执法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大致有三类:一是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二是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三是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3)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是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普遍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如对财政预算、决算、账册、报表等进行审阅核对并加以确定的行为。(4)备案。备案是根据法律规定或上级行政机关要求,监督对象将其他规范性文件或某些重大行政行为的书面材料报上级行政机关供其了解情况的行为。(5)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制度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施行政法制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6)惩戒。惩戒处分分为两种:一是对行政机关适用的。另一种是对违法机关的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61.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在我国,行政诉讼由以下五要件构成:(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4)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6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了司法审查的排除条款,即明确规定某些事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供的诉讼。(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还列举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几种行为,即:(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5)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63、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答一,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二,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三,受人民法院
裁判的拘束。
64.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以下特征:(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权益。(3)以自己的名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65.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
答:具有以下特征:(1)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是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直接权利义务关系。(2)相对于原告、被告而言,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在诉讼期间参加诉讼。(4)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66,法院不能采用的证据有哪些?
答:法院不能采用下列证据:(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2)被告严重违反法律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3)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4)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5)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67.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1)提前的主体不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级人民检察院。而有权提起上诉的,则是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并且当事人的上诉必然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发生。(2)提起的条件不同。只有发现已经发生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而只要当事人不服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不论判决、裁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即可在法定期限内提起第二审程序。(3)有无期限限制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不受时间限制、判决、裁定生效后的任何时间内都可提起;而上诉只能在法定的上诉期提出。(4)审理的主体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也可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审理;而适用二审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5)审理的对象不同。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是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而适用二审程序审理则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裁定。(6)程序的性质不同。审判监督程序是为了纠正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而设定的一种特殊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而第二审程序是按照两审终审的司法原则设置的,是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继续审理。
6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法依据有哪些?
答: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体不依据有:(1)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规。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其名称有条例、规定、办法。(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与受理法院不在同
一地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应当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所适用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为法院审理发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据。
此外,《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行政诉讼法与国际条约相抵触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70.简述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
答:公务员的行为首先可以划分为个人行为和机关行为。但机关行为有两种可能:机关以“机关法人”的身份出现时,公务员的行为属于机关民事行为;如果机关以公务机关身份出现,公务员行为则属于公务行为。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三个:(1)公务员的行为以所属机关作出的,属于机关行为。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则属个人行为;(2)公务员的行为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作出的,属机关行为,如果超越职责范围,必须结合第一标准和第三标准综合认定;(3)公务员的行为是执行机关的命令或委托,不管机关的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机关行为。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71.简述行政诉讼原告的法律特征。
答: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2)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枸束。其中第1个特征,既是指原告的特征之一,也是对原告资格的规定。72、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答:一,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二,必须依法进行;三,是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公务的行为;
四、是行政主体就行政管理所进行的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73、行政处罚的特征。行政处罚的特征。
答:一,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二,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它组织;三,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一,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二,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它组织;三,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74、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二,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三,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不是政治上或道义上的责任;四,承担行政责任须朋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75、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
答:一,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相对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为前提。二,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三,强制执行的对象范围广泛。四,在强制执行过程中,不发生和解问题。
76、行政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
答:一,实施行政侵权行为的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者其它被授权或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人员。二,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执行行政职务的行为。三,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第四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简答题
简述聘任制公务员的含义和特点。聘任制公务员,是指行政机关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和行政执法专项编制)限额内以合同形式聘任、依法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聘任制公务员是指机关与拟聘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通过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而任命的公务员。其特点是:合同管理、平等协商、任期明确。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实行聘任制的是机关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
1、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具体体现为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一)申请权
(二)参与权
(三)了解权
(四)批评、建议权
(五)申诉、控告、检举权
(六)陈述、申辩权
(七)申请复议权
(八)提起行政诉讼权
(九)请求行政赔偿权
(十)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2、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一)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
(二)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一)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
1、监督对象不同。
2、监督主体不同。
3、监督内容不同。
4、监督方式不同。
(二)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联系
1、两种监督的总目标相同。
2、两种监督主体有部分交叉。
3、两种监督有时相互结合进行。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规章的监督
(三)其他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相应地方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四)国家权力机关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监督
1、简述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与法律结果。
一、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
①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三者缺一不可。
②行政行为不适当。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也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
①行政行为自被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销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
②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过错而引起的,并且依社会公益的需要又必须使撤销效力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那么,由此造成相对方的一切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
③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相对方的过错或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撤销的效力通常应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过错方各依自己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2、简述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公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表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公定力是一种经推定或假定的法律效力,而并不意味着具体行政行为的真正合法与否。
确定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这一效力来源于法的安定性原则和诚信原则。
1、形式确定力。即不可争力,是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一种法律效力,指除无效具体行政行为外,在复议或诉讼期限届满后相对人不能再要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2、实质确定力。即“一事不再理”,是指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改变自己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拘束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对他人不具有拘束力
执行力:是指已失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自动履行和强制执行。
1、简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
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行政立法具有行政行为和立法行为双重性质
2、简述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1、二者的本质区别。(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不能。
2、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针对不特定对象,不特定行为、事项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能对特定对象的特定行为、事项直接产生法律后果,而抽象行政行为则不能。
4、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一样,都有程序的要求,未经法定程序,其行为无效。但是,在程序的具体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
5、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行政许可证、行政强制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裁决书等。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表现形式为各类规范文件,如法律文本、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措施等。
6、作用不一样。通过具体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特定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抽象行政行为调整国家与普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7、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具体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运用。
8、法律救济途径不一样。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救济。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有错的,只能对依其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在申请行政复议的同时,提请行政复议机关一并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9、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存续期间不同。
1、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的实际运用、法律效果的存在、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
2、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一、行为主体合法
二、行为权限合法
三、行为内容合法
四、行为程序合法
五、行为形式合法
3、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表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公定力是一种经推定或假定的法律效力,而并不意味着具体行政行为的真正合法与否。
1、简述行政处理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处理: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应行政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处理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2、行政处理的对象是特定的。
3、行政处理的内容直接影响特定相对人的 权利义务,行政处理是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处理一般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
5、行政处理具有可救济性。
6、行政处理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2、简述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
依申请行政行为:或称被动性行政行为、消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申请的条件下方能作出,没有相对人的申请,行政主体便不能主动作出的行政行为。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的特征
1、是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的。
2、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3、其目的在于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抑制影响维持公共利益的因素,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4、必须依法作出。
5、是要式行政行为。
3、简述行政许可的设定权。第一,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就是有权设定行政许可的国家机关。行政许可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部门,一律无权设定行政许可。
第二,行政许可的设定形式,就是什么样的规范性文件才能设定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第三,行政许可设定权限。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凡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法律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二是,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通过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三是,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因行政管理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是,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第四,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的规则。为了提高设定行政许可的合理性、可行性,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下列规则:
一是,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
二是,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三是,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于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需要实施行政许可的,应当对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行政许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原则上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因此,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同时,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行政许可法又作了两点补充性规定。一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二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另外,为了方便群众,提高行政效率,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实施体制还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就是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二是,“一个窗口”对外。就是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三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4、简述行政奖励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实施行政奖励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二)行政奖励的目的在于表彰先进,激励和推动后进,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
(三)行政奖励的对象是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
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集体或个人。
(四)行政奖励的内容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五)行政奖励是具体行政行为。
(六)行政奖励行为是单方行政行为,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七)行政奖励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得符合法定的奖励条件、标准、形式、权限和程序。
5、简述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的联系和区别。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两者常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确认在前,许可在后。(2)两者有时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主要区别在于:(1)对象不同。许可一般是使相对方获得某种行为的权利;而确认则是确认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等。(2)法律效果不同。许可是允许被许可人今后可以进行某种对一般人禁止的行为,其法律效果具有后及性,没有前溯性;而确认是对既有的身份、能力、权利、事实的确定和认可,其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
6、试论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
(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2)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事项。《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听证的具体程序步骤:(1)申请;(2)组织听证;(3)通知有关事项;(4)举行听证;(5)决定。
1、简述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依职权行政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依据行政机关所具有的法定行政权,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即可作出的行政行为。
(一)法定性
(二)强制性
(三)主观能动性
(四)及时、迅捷性
(五)侵权救济性
2、简述行政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示有关行政目标,事前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性目标所必须的各项政策性大纲的活动。
1、综合性
2、法定性
3、广泛的裁量性
(二)行政规划的性质
行政规划具有与行政立法及准立法共通的一面,即作为统一行政上的各项政策并付诸于实施的基本标准而发挥其作用。
3、简述行政命令的的概念和特点。
泛指政府的一切决定或措施(通俗理解);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行政法理解)。
(一)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二)行政命令是一种意思表示行为
(三)行政命令是一种设定义务性行为,其实质是对相对人赋课作为义务或不作为义务,而不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
(四)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行政相对人设定具体的行为规则
(五)行政命令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执行为保障
(六)行政命令是依职权行政行为
(七)行政命令适用特定的程序
4、简述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权的设定作了具体的规定,具体如下: 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第十二条
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第十四条
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5、试论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特征。
1)听证是由行政机关主持,并由有关利害关 系人参加的程序。2)听证公开进行。
3)听证程序适用于行政处罚领域,但并非所 有的行政处罚案件都可以适用听证程序。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 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案件
4)听证程序的适用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5)组织听证是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听证程序的组织。
1)听证的申请与决定。2)听证通知。3)听证形式。
4)听证的主持人和参与人。5)听证笔录。6)听证费用。
6、试论行政强制的主体。
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所谓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1、简述行政指导的概念和特点。是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规定而作出的,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种非职权行为。
(一)行政性
(二)多样性
(三)自愿性
2、简述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一)行政性
(二)合意性
(三)法定性
3、简述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 力,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
(一)行政性
(二)可致权益受损性
(三)多样性
4、简述行政处理和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
行政处理,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所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而依行政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实定法上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决定”。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具有行政性、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可致权益损害性的三大特征。
5、试论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目前行政诉讼法把行政事实行为排除在外。
1、简述行政程序的特点。
(一)法定性
(二)多样性
(三)分散性
2、简述行政程序的效率原则。
(一)时效
(二)代理 法定义务具有可替代性,否则,代理不得适用。
(三)不停止执行
3、简述行政程序的听证制度。
(一)告知和通知
(二)公开听证
(三)委托代理
(四)对抗辩论
(五)制作笔录
4、简述行政程序的案卷制度。
行政案卷以其公开性、真实性、封闭性和排他性等特征,构成了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我国正致力于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应不失时机地树立案卷理念、健全案卷制度。
5、试论行政程序的价值。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一)扩大公民参政权行 使的途径
(二)保护行政相对人程序权益
(三)提高行政效率
(四)监督行政主体依法 行使职权
6、试论我国制定统一行政程序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宗旨是构建公正、公开、高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在现代社 会被视为衡量一国法治实现程度的标志性法律。中国现行分散在各层级单行法中的行政程序法条文,虽然数量众多,但内容距离现代行政程序制度相去甚远。中国应 当尽早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构建现代行政程序制度,树立行政人员和公众重视程序的观念,确保法治的统一。经过学者二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程序立法的实 践,制定统一法典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1、什么是行政救济?其特征是什么?
系国家为受到公共行政(国家公行政和社会公行政)侵害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的行政法上的救济的制度。
(一)行政救济是公法制度
(二)行政救济是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一部分
(三)行政救济制度的基础,是受侵害公民的救济请求权和国家责任
(四)行政救济制度的保护对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合法权益
(五)行政救济发生的原因是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
2、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有那些?
(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行为;行政诉讼属于司法行为。
(2)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而受理行政诉讼的机关则是人民法院。
(3)受理范围不同。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复议机关所受理的则既有行政违法的案件,也可以有行政不当案件。凡是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行政相对人都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而法律规定行政复议裁决为终局决定的,当事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4)审查力度不同。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一般不审查其是否适当,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5)审理依据和对所涉及的抽象行政行为之间矛盾的处理不同。
(6)审理程序不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公开开庭审理。行政复议基本上实行一级复议,以书面复议为原则。较之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比较简便、灵活
1、什么是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特征是什么?
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一)具有 一定司法性
(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与纠错机制
(三)国家行政救济机制的重要环节
2、试论述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原则
(一)主体合法
(二)依据合法
(三)程序合法
二、公正原则
(一)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
(二)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及其依据
(三)自由裁量权审慎行使
三、公开原则
(一)行政复议过程公开
(二)行政复议信息公开
现行法律规定下,哪些行政行为被排除在行政复议范围之外?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
二、内部行政行为
三、居间行为
试论述现有行政复议范围规定的不足及其改进。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些界限需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有些热点、难点问题。如:《行政复议法》没有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因而导致公务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与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样,两者都应该有充分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手段。国家公务员虽然可以通过行政申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申诉与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救济更加有效。《行政复议法》将公务员合法权益的救济排除于复议之外,这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一大缺陷。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司法行政方面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也迫切要求我们完善《行政复议法》,与国际接轨。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实体上适当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和审查范围
行政复议法通过概括、列举、排除三者结合的方式确定行政复议的范围并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可复议的范围之中,这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重大创新与进步,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目前我国行政复议的范围仍然较窄,需要进一步扩展。行政复议领域的拓宽可能会涉及两个比较大的方面,一是申请人资格的标准需要大大放宽,只要是受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企业或其他团体、组织,都可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二是行政行为的范围也要放宽,不但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抽象行政行为也应当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同时我国行政复议法把内部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复议的范围之外,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公务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得不到行政复议的救济,也与现代行政法治的平等精神相背驰。因此,有必要把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
1、政复议机关包括哪些?
(一)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
(二)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三)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所属的人民政府
2、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是如何确定的?
(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
(二)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四)委托的行政机关
(五)继续行使被撤销行政行为机关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3、常见的行政复议第三人包括哪些?
(一)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被处罚人或者权益受被处罚人侵害的人
(二)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共同被处罚人
(三)其他与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行政相对人
4、试论述行政复议管辖的基本规则
(一)对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管辖
1、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的 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2、对实行垂直领导的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二)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管辖
1、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2、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对省、部级政府及其部门行为,应申请该部门复议。
1、申请复议的条件有哪些?
1、申请人合格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依据
4、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行政复议受理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一)、行政争议进入复议程序,管辖权确定
(二)、不停止被申请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三)、行政复议程序正式开始,没有法定事 由,须完成全部程序并对行政争议作出决定
3、行政复议决定有哪几种?
一、维持决定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规范正确
二、履行决定
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责职的决定。
三、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
(一)撤销决定。可全部或部分撤销;可简单撤销,也可以撤销并责令重作。
(二)变更决定。
(三)确认违法决定。
四、赔偿决定
五、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处理决定
1、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性质与特征是什么?
行政诉讼的性质
(一)司法审查制度
(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
(三)国家诉讼制度的一部分
特征
(一)对象是行政行为
(二)原告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行政管理相对方
(三)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2、行政诉讼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一)平衡功能。
(二)人权保障功能
(三)提供社会公正功能
3、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哪些?
(一)法院
(二)行政诉讼参加人
(三)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
4、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渊源有哪些?
1、宪法
2、行政诉讼法典
3、其他法律
4、法律解释
5、有关国际条约
5、试论述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共有的诉讼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
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6、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二)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
1、行政诉讼的客体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
2、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只审查合法性,一般情况下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1、什么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性质是什么?
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是针对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而言的,对行政主体来说,意味着其行为受司法审查的范围,对相对人来说,则是其权利被司法(法院)保护,即提起诉讼的范围。
2、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一)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状况及自我约 束状况
(二)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能力
(三)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发展的 程度
(四)行政法治背景
3、常见的不可诉行为有哪些?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终局行政裁决行为
5、依照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民事调解行为和民事仲裁行为
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重复处理行为
9、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1、什么是行政诉讼管辖?它包括哪几种?
是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与分工。
(一)法定管辖: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二)裁定管辖:指定管辖 移送管辖 管辖权的转移
2、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则是什么?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一般一审行政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1、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2、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为被告的案件
3、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
(1)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行政主管部门或派出 机关,且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有困难的案件;
(2)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3)重大涉外或涉港、澳、台案件。(4)其它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高级人民法院自行确定。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只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3、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则有哪些?
(一)专属管辖
不动产行政案件的管辖。
(二)选择管辖
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或者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行政诉讼的裁定管辖有哪几种?
一、移送管辖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判的制度。
二、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指定某一行政案件由某一个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制度。
三、管辖权的转移
经上级人民法院同意或决定,上、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转移。
1、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是什么?
(一)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二)与行政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
(三)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
2、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有哪些?
1、行政相对人。
2、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相对人。
3、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相对人。
3、行政诉讼被告的条件有哪些?
1、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授权组织,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2、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和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3、被告必须是有人起诉并且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主体。
4、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有哪些?
(一)类似于原告地位的第三人
1、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被处罚人或者受害人。
2、在房地产、矿产、森林等行政确权案件中的被确权人或其他主张权利的人。
3、行政许可案件中的被许可人或许可争议人。
4、行政裁决案中一方不服裁决向法院起诉的。
5、行政行为影响的未起诉的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类似于被告地位的第三人
1、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与该行政主体的共同行为。
2、行政主体与其他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或组织联合署名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诉时,不具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3、两个作出相互矛盾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一个被诉,另一个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第五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简答题与论述题)(定稿)
容易出现简答题的知识点:
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2、简述行政法的作用。
3、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4、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5、简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6、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7、简述能够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类型。
8、简述公务员职务关系的消灭的情形。
9、简述被授权组织和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10、简述行政相对方的权利。
11、简述行政法制监督中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的类型。
12、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3、简述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14、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5、简述行政立法的主体。
16、简述行政立法程序的主要步骤。
17、简述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简述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
19、简述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20、简述行政合同的特征。
21、简述行政处罚的特征。
22、简述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23、简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24、简述行政处罚大的种类。
25、简述行政处罚简易程序适用的条件。
26、简述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区别。
27、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
28、简述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29、简述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
容易出现论述题的知识点:
1、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2、试述行政法的特点。
3、试论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4、试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的区别。
5、试述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划分的界定。
6、试述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7、试述行政处罚听证的具体程序。
8、试述被授权组织与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9、试述行政法的作用。
10、试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1、试述行政合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