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

时间:2019-05-14 05:5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

第一篇: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

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

5月28日下午消息,工信部今日公布《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并宣布该规定于6月30日起施行。

按规定,短信息服务需向用户收费的,应保证计费符合相关规定标准;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短信息服务(内容)提供者如违反上述规定,将由电信管理机构处以1-3万元罚款。(天涯)

以下是文件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

《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2015年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1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30日起施行。

部长 苗圩

2015年5月19日

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通信短信息(以下简称短信息)服务行为,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短信息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使用短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全国的短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短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统称电信管理机构。

第四条 提供、使用短信息服务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电信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不得利用短信息服务从事违法活动。

第五条 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依法制定短信息服务的自律性管理制度,引导会员加强自律管理。

第二章 短信息服务规范

第六条 经营短信息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为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用于经营短信息服务的网络或者业务接入服务。

第七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准确记录接入其网络的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接入代码和接入地点等信息。

第八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短信息服务规则,并将与用户相关的内容通过服务合同或者入网协议等方式告知用户,不得利用格式条款侵犯用户合法权益。

第九条 短信息服务需向用户收费的,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计费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和电信标准,并事先明确告知用户服务内容、资费标准、收费方式和退订方式等。

第十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送短信息,应当将发送端电话号码或者代码一并发送,不得发送缺少发送端电话号码或者代码的短信息,不得发送含有虚假、冒用的发送端电话号码或者代码的短信息。

第十一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服务系统中记录短信息发送和接收时间、发送端和接收端电话号码或者代码、用户订阅和退订情况等信息,端口类短信息还应当保存短信息内容。

前款规定的记录应当保存至少5个月,其中用户订阅和退订情况应当保存至短信息服务提供者与用户服务关系终止后5个月。

第十二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端口类短信息服务,应当要求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并进行查验和登记。

第十三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端口类短信息服务,应当按照电信管理机构批准的码号结构、位长、用途和使用范围使用端口号。未经电信管理机构批准,不得转让或者出租端口号。

第十四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在业务活动中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五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和执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公共信息巡查。

第十六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性内容的短信息。

第十七条 发送公益性短信息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前10个工作日向电信管理机构提供短信息发送时间、发送内容、发送范围、发送机构等信息,电信管理机构协调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送;不属于公益性短信息的,及时告知有关部门并说明理由。

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和处置等应急公益性短信息,情况紧急需要先行发送的,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机制及时免费发送,有关部门事后应当向电信管理机构提供有关信息。

第三章 商业性短信息管理

第十八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用户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停止向其发送。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请求用户同意接收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说明拟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的类型、频次和期限等信息。用户未回复的,视为不同意接收。用户明确拒绝或者未回复的,不得再次向其发送内容相同或者相似的短信息。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对通过其电信网发送端口类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保证有关用户已经同意或者请求接收有关短信息。

第十九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用于发送业务管理和服务类短信息的端口,不得用于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第二十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向用户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应当提供便捷和有效的拒绝接收方式并随短信息告知用户,不得以任何形式对用户拒绝接收短信息设置障碍。

第二十一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向用户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应当在短信息中明确注明短信息内容提供者的名称。

第二十二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短信息管理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通过规范管理、技术手段和合同约定等措施,防范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发送的商业性短信息。

第二十三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现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暂停或者停止为其提供相关的电信资源,并保存有关记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用户自主选择使用短信息安全应用软件等适当的安全防护手段,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第四章 用户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五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有效、便捷的联系方式,接受与短信息服务有关的投诉。

第二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以下简称举报中心)受理短信息服务举报。

第二十七条 用户认为其受到商业性短信息侵扰或者收到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性内容的短信息的,可以向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投诉或者向举报中心举报。

举报中心受理用户举报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转送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处理。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国家有关部门处理。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收到用户投诉或者举报中心转办的举报,经核实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方或举报中心反馈处置结果。

第二十八条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被投诉或者举报的短信息明显含有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发送,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涉及本单位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采取有效的防范或者处理措施,并及时将调查结果报告电信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条 用户与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生短信息服务争议的,可以依法向电信管理机构委托的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申诉。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电信管理机构对短信息服务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时,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电信管理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不得妨碍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正常的经营或者服务活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一条 电信管理机构实施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年检时,应当对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审查。

第三十二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将短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布。必要时,电信管理机构可以对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负责人进行监管谈话。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十三条规定的,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四条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短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至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向社会公告。

短信息内容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 电信管理机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在短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短信息服务,是指利用电信网向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通信终端用户,提供有限长度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电信业务。

(二)短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短信息发送、存储、转发和接收等基础网络服务,以及利用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为其他组织和个人发送短信息提供平台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包含但不限于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和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经营者)。

(三)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是指将其短信息通过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送的组织或者个人。

(四)端口类短信息,是指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利用自有端口或者行业类应用端口发送的短信息。

(五)商业性短信息,是指用于介绍、推销商品、服务或者商业投资机会的短信息。

(六)公益性短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等单位向用户发送的,旨在服务社会公共利益,倡导社会公序良俗、预防或处置突发事件、提醒群众防灾避灾等非盈利性质的短信息。

第三十八条 利用互联网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信终端用户提供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具有短信息特征的信息递送类服务,参照本规定执行。依法需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应当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5年6月30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工产业政策[2010]第2号-轮胎产业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告

工产业政策[2010]第2号

为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范轮胎行业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轮胎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和轮胎产业发展形势,我部制定了《轮胎产业政策》,现予以 公告,请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有关部门在对轮胎行业生产建设和科技开发等项目开展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节能评估、安全许可、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方面工作时请以本产业政策为依据。

轮胎产业政策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轮胎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指导轮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石化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布局、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措施,积极推进轮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大变强。

第二条 坚持市场为主导,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品牌共享、产销一体等方式,兼并重组困难企业和落后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企业向集团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组织结构;引导生产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三条 鼓励轮胎生产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条 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在轮胎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行为,创造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建立轮胎召回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五条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促进新轮胎生产、旧轮胎翻新和废轮胎再生利用协调发展。

第二章 产品调整

第六条 鼓励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宽断面、扁平化的乘用子午线轮胎以及无内胎载重子午线轮胎。2015年,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到100%,轻型载重车胎 子午化率达85 %,载重车胎子午化率达到90%;注重工程子午线轮胎、航空子午线轮胎和低速车辆子午线轮胎的开发。

第七条 鼓励汽车企业装配新型轮胎产品,提高国产大型客车和载重车装配轮胎的子午化率,2015年基本实现装配轮胎子午化和无内胎化。

第八条 严格限制斜交轮胎发展,除航空轮胎外,不再新增斜交轮胎产能。淘汰年产50万条及其以下的斜交轮胎和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生产线。限制发展有内胎载重子午线轮胎。

第三章 技术政策

第九条 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跟踪并开发轮胎前沿技术,鼓励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

第十条 引导和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利用技术集成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费用,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引导和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和委托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引进高水平人才,聚集智力资源。

第十二条 根据我国轮胎和轮胎翻新产业技术发展状况和国际轮 胎标准发展趋势,及时制修订我国轮胎和轮胎翻新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轮胎性能检测中心、评价试验场和工程技术中心。

第十三条 引导轮胎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研发轮胎新品种。

第十四条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和鼓励轮胎生产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展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安全生产为重点的技术改造。

开发可回收再利用的橡胶、环保型助剂等原材料,废轮胎回收利用技术;完善推广低温炼胶和充氮硫化工艺;强化密炼粉尘、炼胶和硫化烟气的治理,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简化并逐步取消轮胎外包装。

第十五条 鼓励轮胎企业推进条码技术、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轮胎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建设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创新轮胎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模式。

第四章 配套条件建设

第十六条 鼓励轮胎企业参与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优化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提高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物流服务水平;引导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基地。

健全完善天然橡胶储备机制,加强天然橡胶期货市场建设,保持国内天然橡胶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十七条 加快开发异戊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品种,增加顺丁 橡胶和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品种牌号,逐步提高合成橡胶使用比例和研制生产能力。

第十八条 积极鼓励新型结构钢丝帘线和高模量、低收缩涤纶帘子布、高强力尼龙帘子布等轮胎骨架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加快芳纶纤维的产业化与应用开发。

第十九条 鼓励发展环保型橡胶助剂和专用炭黑、白炭黑等原料。第二十条 鼓励大型和新型密炼机组、胎面复合挤出机组、钢丝压延机、钢丝帘布裁断机、子午线轮胎成型机械和轮胎半成品、产品无损检测及在线检测设备等子午线轮胎专用关键设备的研发,提高生产装备及监测控制水平。

第五章 行业准入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扩建轮胎生产及轮胎翻新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轮胎产业发展规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级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或污染防治规划。

第二十二条 在依法设立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及居民聚集区周边,不得新建轮胎生产企业、旧轮胎翻新企业和废轮胎再生利用企业。己在上述区域内投产运营的轮胎生产、旧轮胎翻新和废轮胎再生利用企业,要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第二十三条 新建、改扩建载重汽车子午线轮胎项目,一次形成生产能力应达到年产120万条以上;新建、改扩建轻型载重汽车子午 线轮胎和轿车子午线轮胎项目,一次形成生产能力应达到年产600万条以上。新建、改扩建载重、轻型载重、轿车子午线轮胎混合型项目,单品种生产能力也必须达到上述要求。

新建、改扩建工程机械轮胎(巨型工程机械轮胎除外)项目,一次形成生产能力应达到年产3万条以上。

第二十四条 新建、改扩建轮胎项目,应选用节能、环保型工艺设备,炼胶采用大容量密闭式炼胶机,轮胎硫化选用充氮工艺。

第二十五条 新建、改扩建轮胎项目,综合能源消耗应低于950千克标准煤/吨三胶(注:三胶是指天然胶、合成胶和再生胶)。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扩建轮胎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应达到《橡胶工厂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69的要求,企业生产用水循环使用率应达到90%以上。

第二十七条 现有轮胎生产企业应在2012年底前达到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旧轮胎翻新企业应当具备执行产品“三包”、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试验和检测、以及废轮胎综合利用和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

废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应当具备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鼓励旧轮胎翻新企业和废轮胎综合利用企业依据《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第二十九条 轮胎企业必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 6 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第三十条 符合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轮胎生产企业,其达到技术规范并实行“三包”服务的产品,方能进入市场。

按规定必须开展强制性认证的轮胎产品,只有通过强制性认证后才能进行销售。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轮胎(包括农用轮胎)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专用于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的轮胎必须有明显区别于其它轮胎的标志。

第三十一条 从事轮胎检测、认证的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工作,并对检测、认证结果负责。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不得对同一产品进行重复检测和收费,因工作失误,致使消费者、生产者利益受到损害的,要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对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考核的机构要及时撤销其资格。

第三十二条 从事军用轮胎科研生产,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

第三十三条 摩托车胎、力车胎行业准入条件,旧轮胎翻新和废轮胎再生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将另行适时制定。

第六章 投资管理

第三十四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内资轮胎建设项目实行备 案制,外资轮胎项目实行核准制。

第三十五条 为积极应对轮胎发展环境的变化,除搬迁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含兼并重组)外,在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2009-2011年)内,不再新建、扩建轮胎项目。

第三十六条 内资企业投资新建、改扩建轮胎项目(包括在异地兼并重组建设和由异地非独立法人分公司建设),由省级人民政府确认的有关部门备案。

鼓励有实力的内资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轮胎分厂,内资企业投资境外轮胎生产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外商投资新建、改扩建轮胎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认的有关部门核准;总投资3亿美元及以上的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认的有关部门报国家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十八条 充分发挥税率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作用,科学制定轮胎产品、轮胎生产原料的关税税目和税率,统筹轮胎行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十九条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健全轮胎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维护我国轮胎产业安全。

第四十条 出口轮胎必须从符合本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采购,产品必须符合我国标准;进口国有更高标准要求的,还需同时符合进口国的标准。第四十一条 进口轮胎必须符合我国相关国家标准和管理规定。

第八章 品牌与服务

第四十二条 轮胎生产企业必须使用合法商标,严禁生产割标轮胎、改标轮胎和假冒伪劣轮胎。

第四十三条 引导和鼓励轮胎企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发展自有商标产品,维护自主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第四十四条 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和品牌营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品牌产品销售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十五条 鼓励轮胎生产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轮胎营销商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创新服务理念,转变轮胎经营方式。

允许外国投资者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设立从事轮胎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

第四十六条 严禁营销走私轮胎、不合格轮胎、割标轮胎、改标轮胎以及无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的载货轮胎和乘用轮胎;严禁经销无三包轮胎。

第四十七条 引导轮胎生产企业与营销企业、大型运输集团、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以旧翻新、以旧换新等轮胎营销模式。

第四十八条 建立轮胎(包括翻新轮胎)召回制度。召回制度先从Ml类车辆用轮胎(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开始实施,逐步在全部轮胎产品中施行。第四十九条 严禁向试图违法生产和改装的超载车辆提供胎产品。

第五十条 倡导轮胎消费者使用品牌产品,自觉规范使用行为;为了维护交通安全,杜绝使用已达到磨耗极限的轮胎。

第九章 废旧轮胎回收与利用

第五十一条 建立健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制度,规范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十二条 引导和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旧轮胎翻新、废轮胎再利用技术,参与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地提高载重车胎、工程轮胎和航空轮胎的翻新率和翻新次数,延长轮胎全寿期行驶里程;新设计制造的轮胎产品应当具备可翻新性,新轮胎设计制造应逐步提高可翻新性和翻新次数;翻新轮胎应当视同新轮胎按规定执行强制性认证制度,翻新轮胎进入市场前,需要开展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必须先通过认证。

第五十三条 从事旧轮胎翻新和废轮胎再利用的企业必须采用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杜绝二次污染。严禁利用废轮胎土法炼油,依法取缔已建设的用废轮胎土法炼油装置。

第五十四条 从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企业,废旧轮胎的来源应立足国内。为防止境外污染向我国转移,旧轮胎进口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防止变相违规进口废轮胎。

第十章 其它

第五十五条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维护行业秩序,监测行业运行,强化行业服务,开展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行业协会与国外同业协会、产业界建立对话磋商和信息交流机制,加强沟通,建立互信,增进合作,化解贸易摩擦。

第五十六条 本产业政策中涉及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若进行了修订,则按照修订后的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篇: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47号)(范文)

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保证通信建设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管理机构)设立的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通信质量监督机构)依照本规定具体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第四条 通信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下统称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应当遵守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履行质量责任和义务,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第五条 电信管理机构及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质监管理平台),实行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违法行为信息库,推进通信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第七条 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在监管经费中统筹安排。电信管理机构及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质量监督不得向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缺陷都有权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及其职责

第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部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以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设立的通信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省通信质量监督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二)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集团公司管理的通信建设 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协调省通信质量监督机构联合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对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以下简称质量监督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三)受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的举报和投诉,参与调查处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事故;

(四)记录通信建设工程质量违法行为信息并录入通信建设工程质量违法行为信息库;

(五)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省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以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一)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二)受理本行政区域内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的举报和投诉,参与调查处理本行政区域内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事故;

(三)记录通信建设工程质量违法行为信息并录入通信建设工程质量违法行为信息库;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确定的其他工作。省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设立分支机构承担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第十一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健全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制度,加强对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建立与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条件。

第十二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可以聘请通信建设工程专 业技术人员参与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第十三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定期汇总、整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情况并报送电信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和质量监督人员名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名录。

第十五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通信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对其考核。

第三章 质量监督内容和程序

第十六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检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通信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二)检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和义务、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情况;

(三)检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关键部位和环节;

(四)检查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的质量;

(五)检查工程防雷、抗震等情况;

(六)检查工程质量监督申报、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及相关资料。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通信建设工程开工5个工作日前办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手续。投资规模较小的通信建设工程项目可以集中办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手续。

建设单位办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手续,应当通过质监管理平台提交《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表》和以下文件材料:

(一)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二)施工图设计审查批准文件;

(三)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

(四)其他相关文件。

第十八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收到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后,应当根据通信建设工程的特点,制定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案,确定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具体内容、方式和监督工作计划,并通过质监管理平台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通知书》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九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采用抽查方式对通信建设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并填写《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记录表》。

第二十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发现有影响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的问题时,应当通知有关工 程质量责任主体,责令限期改正。

有关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应当按要求改正,并通过质监管理平台提交《通信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整改情况反馈表》。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通过质监管理平台提交《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及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收到竣工验收报告后,应当重点对基本建设程序、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竣工验收资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监督,发现有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建设单位改正后,应当重新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第二十二条 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建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第二十三条 电信管理机构组织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检查,检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建立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情况、落实相关责任和义务等情况,并在《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检查表》中如实记录专项检查情况。

第二十四条 电信管理机构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检查,应当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通过质量监督人员名录库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情况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结果。

第二十五条 电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通信建设工程质量 监督通报制度,对建设单位办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手续、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和义务,违法行为查处,以及相关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对工程质量问题改正情况等进行通报。

第二十六条 发生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的,参照通信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处理。

第二十七条 电信管理机构及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有权要求被监督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工程文件和资料,进入被监督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和有关场所进行检查,并采取检测、拍照、录像等方式进行取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情况并取得证明材料。

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应当接受、配合电信管理机构及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质量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的规定,未按要求对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进行整改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不配合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

(三)通过质监管理平台提交虚假材料的。

建设单位未依法办理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或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不执行通信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并在行业内进行通报。

第三十条 瞒报、谎报通信建设工程质量事故或者拖延报告期限的,对直接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第三十一条 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违反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由电信管理机构记入信用记录,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公示。

第三十二条 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违反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由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处罚;属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集团公司管理通信建设工程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处罚。

电信管理机构和通信质量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在通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所规定的表格式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制作,并根据需要调整。

第三十四条 抢险救灾通信建设工程和涉密通信建设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2001年12月19日公布的《通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原信息产业部令第18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换发2009食盐批发许可证的通知(工信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文号】工信厅消费[2008]42号 【发布日期】2008-10-29 【生效日期】2008-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换发2009食盐批发许可证的通知

(工信厅消费[2008]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委(经贸委、工业主管部门)、盐务局(盐办):

2006食盐批发许可证将于年底到期,需换发新证。现将换证的有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食盐批发 [含转(代)批发] 许可证由省级盐业行政主管机构审核发放,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食盐批发许可证具体核发办法由各省级盐业主管机构根据《行政许可法》、《食盐专营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许可证分为《食盐批发许可证》和《食盐转(代)批发许可证》两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印制,发证具体工作委托中国盐业总公司负责办理。

三、各省级盐业主管机构要根据保障食盐市场有效供应和有利于健全食盐专营体系的实际需要,合理划分经营区域,确定食盐批发企业,按照实际需要数量,领取2009食盐批发[含转(代)批发] 许可证。

四、凡从事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包括从事食盐转(代)批发业务的单位,必须换领新证,否则,不得经营食盐批发或转(代)批发业务。从事食盐批发业务的企业领取《食盐批发许可证》,从事食盐转(代)批发业务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领取《食盐转(代)批发许可证》。

五、领取2009《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必须是《食盐批发企业管理质量等级划分及技术要求》(GB/T18770-2002)的达标企业。对达不到《食盐批发企业管理质量等级划分及技术要求》“A”级标准的食盐批发企业,不予发证。

六、2009食盐批发[含转(代)批发] 许可证换领期限至2008年12月31日,许可证有效期限为三年。

对各地新证换发情况,由省级盐业主管机构核实并填写《食盐批发许可证申请企业汇总表》,连同电子版报中国盐业总公司,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汇总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备案。

各省级盐业主管机构要加强对食盐批发[含转(代)批发]许可证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食盐批发[含转(代)批发]许可证核发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附件:食盐批发许可证核发企业汇总表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二○○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

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

“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

为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我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并于日前正式印发。

“十二五”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规划工作涉及领域广、覆盖范围大,任务艰巨,难度也很大,需要各地区、各单位、各司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合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好各个阶段的任务。

附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

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各项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发展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或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战略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十二五”规划是实行大部制改革后第一次系统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工业化整体已进入到中期阶段,但工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大而不强。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国内外环境出现新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的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加强整体谋划,理清发展思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把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新路。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是积极适应国际发展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复苏将要经历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也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为了尽快走出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面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全球视野,加强战略思维,深入研究国际产业规划的动向及特点,剖析其战略意图,立足我国实际,制定相应战略和规划,塑造我国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是切实履行好职能、健全行业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央实行大部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约束功能,是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体系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从调整要

素投入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显著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重大关系。

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将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起来考虑,把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和惠及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又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在“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体现开拓创新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树立战略眼光,更新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思路,明确规划主题,突出规划主线,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产业升级、两化融合、军民结合提供制度保障。

体现注重实效的要求。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控制规划数量,做精行业规划,突出专题性、特定领域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减少空泛的、可操作性差的规划,努力做到目标科学、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措施可行。

体现民主决策的要求。规划编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建立有效的规划社会参与制度,广泛听取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规范化的论证、衔接、公布和评估制度,增加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三、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规划思路的形成,是规划编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针对当前工业和通信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抓紧开展相关基础性研究,理清规划思路,为开展“十二五”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规划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重大问题研究可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建立健全规划体系。规划体系是指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由此形成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互为补充、有机衔接的一系列规划组合。按照“履行职能,科学合理,突出重点,有机融合”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含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及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提出总体目标、思路、方向、任务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意见,是指导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区域规划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以特定领域或行政区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各地可结合实际,力争使更多的专项规划纳入本级政府重点专项规划。

(三)精心组织规划编制。要组织高效、精干、专业的规划编制队伍,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采用书面调研、实地调研、召开专家和企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要着重建立两个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通过互联网、报纸期刊、电话等多种形式征集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对规划文件的意见;二是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鼓励采用路线图、规划带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等方式,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表现形式。

(四)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各级各类规划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进行有效衔接协调。要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及区域规划要依据总体规划,在指导思想、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与总体规划实现有机对接,各层次规划之间不得存在相互矛盾。规划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优势支柱产业

发展,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下一级主管部门编制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应与上一级主管部门编制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进行必要衔接。

(五)积极探索规划实施机制。在继续发挥规划的指导性功能的同时,增强规划在区域空间结构、重大生产力布局、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约束性功能。要进一步将发展规划与国家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法律法规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策和调控的合力。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要充分依托执行规划的“主体”,对于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强引导。对于部分规划,可制定配套性文件或法规,对规划实施进一步延伸和细化。

(六)建立规划的后评估和调整机制。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如果规划对象未来实际情况与规划预测存在较大差异,应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进行报批和发布。

四、工作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过程要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前期研究阶段(2010年3月份以前)

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重大前期研究课题;起草形成“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必要的专项工作保障经费。

(二)编制起草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

研究制定“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编制计划;继续深化重大专题研究,做好规划编制的有关调研工作,召开相关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集中力量编写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各专项规划(草案)。

(三)论证衔接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3月)

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完成规划衔接,进一步修改完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各专项规划(草案),形成规划(草案)送审稿。

(四)审批发布阶段(2011年4月-2011年下半年)

《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完成论证和衔接,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按规定程序报部或国务院审定后,分批组织发布。

(五)实施评估阶段(2011年-2015年)。

提出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根据需要,成立若干规划编制小组,承担规划研究、起草和必要的衔接工作。要从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也是落实职责、履行职能、锻炼队伍、加强行业管理过程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十二五”规划工作。

(二)重视队伍建设,保障工作条件。在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组建过程中要重视和保留一批长期从事规划研究和编制、熟悉行业情况的规划工作专门人才。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加强规划工作人员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加强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商同级财政部门予以落实。

下载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信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 第3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