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记读后感
学号: 1001030111
中国经济地理学作业
学
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
园林100
1姓
名:
李竞翔
作业成绩:
评阅教师:
评阅日期: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书单上的书有很多,但多数都是理论研究枯燥无味,唯有《城记》吸引我的眼球,更愿意去看一些慢慢述说的书籍,在图与字中体会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城记》的出现便是以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不足。
其实我只是在03年的冬天去过一次北京,但当时的北京城并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也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根本不会对城市的空间有太多在意,更不会去想这座古城在建国后的种种残酷经历,但是十年过去,每个人的眼界都有所开阔,我可以用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以此为鉴。
记得几年前,看过文章说共产党打北京城,事先请相关人员在地图标明文物古迹位置,禁止炮轰北京城。当时已经作出巷战夺城的准备。最后幸好傅作义投降,和平解放北京。唯一受炮轰的地方乃傅作义通知共产党狙击国民党派出的接应高层将领逃离的飞机停靠区域,受损害的祈年殿之后也被修复完整。
后来看余世维的演讲,说到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没去轰炸北京城。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天翻地覆慨而慷”,谁能想到,1949年虽然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年,但是这只是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变迁之前的小小序曲呢?
后来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北京城规划方案未获通过,退而求其次的A、B两方案也未能实施。反是“让北京成为生产城市、工业城市”的最高指示顺利执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建筑精品被推翻。时至今日,紫禁城已淹没在钢筋石块中,北京城的“伟大”怕且只存在于书中那百幅旧照片中了。梁先生诚恳地对彭真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五十年过去了,是非对错一目了然,可是此时谁对谁错又能怎样,斯人远去,大错已铸,今天我们只能在一张张发黄的影像中怀念那远去的帝都风貌,所有的曾经都成为历史。
我一直以为,历史不应该是仅仅通过看书,更需要实际的感受,比如走在南京德胜门城墙上,抚摸那苔痕深绿的砖头的时候,想到这是郑成功当年北伐失败的地方,会让人感触更深,这比一本历史书来的直观多了。
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欧洲那些名人故居保存完好的时候,不由得心生感慨,你不到雅典卫城、罗马竞技场,能体会到希腊罗马么?
可惜那些急于除旧出新的急先锋不如此想,也许他们站的角度更高,吊诡的是,除旧图新的急先锋吴晗、彭真及其北京市政府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被打倒,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旧的象征,其后,天安门广场成为了红色海洋。
1972年,天安门广场作为红色中国的象征,出现在了安东利奥尼的纪录片《中国》的开头。
伟大的时代总有伟大的建筑,天安门广场及其周边的建筑,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那些一次一次的历史事件之后,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象征,很少有人会去怀念那个封建时代的小广场,包括我在内。确实,单从大国风格来看,天安门广场所代表的一系列建筑确实成功,梁思成的异地行政中心说也许确实力有未逮,但是,我们今天在城建过程中,不应重复前人的错误,一座城市,不能光看GDP和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和滚滚车流,城市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漠视居民尊严,一味追求曼哈顿式的恐龙城市,不应该是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建国后,为了追求共产主义和工业化象征,旧城成为了封建象征,城墙在意气风发的建设者手中变为平地;近些年来,为了追求GDP和不能告人的灰色收入,旧城成了官员和开发商的绊脚石,定海古城、一处处民居,纷纷在开发商的脚步下化为废墟。
97年天津的一位教授提出北京的交通将瘫痪,当时北京的官员非常不屑。看看现在,不是瘫痪是什么。但北京的官员认为不是,瘫痪的定义是可以解释的(这是中国特色)。而且现在北京每个月净增3、4万辆汽车,楼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密,造成交通瘫痪程度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北京真正的文化和建筑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现实的情况是北京新的城市保护政策已经出台,见2003年的报纸。孤立的划出若干“保护区”,完全无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城记》里记载的梁思成后半生所保护、所呼吁的北京就这样被“保护”起来了。以后这些孤立的“保护区”外面就可以大张旗鼓的开发开发再开发,高耸入云,实现对“封建建筑的打压之势”。
《城记》是对沉重历史的记载,是对现实无力的呐喊,是对麻木人群的隔靴搔痒,是对即将逝去的美丽的怀旧。真正关心这些的人,大都是些人微言轻的草民,并无力改变些什么,但还是在想,如果那些古建筑,少拆除一些,城墙能保留一些,该有多好。但一个现实是,北京将注定毁灭有价值和古老的文化,代以各种丑陋的所谓“现代化”的建筑,因为这是中国人口政策、城市规划及执行水平、环境变迁、原始市场经济的掠夺性积累、官僚作风等等的综合作用的必然,就象巴比伦注定要毁灭一样。
如果要拆三座门,我就到那里上吊。
——林徽因听闻要拆除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时语
最终,东西三座门在梁思成、林徽因的面前、在他们的眼前、在他们的痛哭声中化为灰烬。
拆城墙、拆门楼、拆„„北京城建设的最高指示,已决定了该古城的命运。梁思成更有言“毛主席不懂建筑,是不能领导建筑的。”这些倒也不能完全推在毛主席一人身上,只是中国当时的政权方式,决定了北京的必然命运。
如周永源接受该书作者王军采访时所言“当年听了梁思成的意见,旧城不一定能保护下来。如果权大于法,一言堂的情况不改变。行政中心就是放在城外,也难保旧城不失。”
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或许是岁月的无奈。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摊大饼式拥挤不堪、堵车严重、杂乱无章的北京城。
所幸梁公早已仙去,如至今日今景,怕且要怀念项羽的爽快。虽痛,却只一阵,日子还得接着过不是么。
第二篇:城记读后感
双城
——读《城记》有感
城规2班钱天健
翻开《城记》,文字与图片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战争洗礼的老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光明。梁思成先生怀着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情,选择留在中国。
然而在北京城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出现了。党中央希望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甚至不仅要大量兴建新建筑,还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这样不仅显示出社会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魄力,而且也省去了新建城市的麻烦,同时又与毛主席于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暗合。如此美好的政治寓意在梁思成先生眼中或许并不符合北京这座布局匀称明朗的古城应有的前途命运。
梁思成先生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是《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历史上所称的“梁陈方案”。在北京市的都市规划中,梁思成和陈占详提出完整保护旧城,而行政中心则选在西郊,另建一座新城。这个方案,从规划学来看,体现了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便是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苏联同志们对于中国领导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体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直接导致了该方案的搁浅。一时间政治热情席卷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未经详尽规划建设就开始了,旧城保护更新被认为是将封建残余作为博物馆把玩欣赏,勉强接受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提出降低建筑物高度、加盖与古建筑风格相似的屋顶也成为一种反动和低头,生发“思古幽情”的城墙也灰飞烟灭。
诚然,受经济条件所限,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或许不足以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在国外留学多年、又游览欧洲各国的梁思成先生带来的新思想或许一时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仅凭一时的冲动而损毁旧城遗产,这样的失误让现代人为之扼腕叹息。
一面是蕴含了城市历史记忆的旧城,一面是不断追求高速发展的新城,在一新一旧的双城之间,当下人们面临的不是抉择,而是如何寻求一种和谐与交融。如今人们越发在意那种“思古幽情”,越发追求山水环抱的田园生活,旧城保护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上海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多个案例均有关旧城保护,以巴塞罗那案例馆为例,巴塞罗那老城区中心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旧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被严格保留原样,或适当添建与改建,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酒吧。新城区则规划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盘式路网,通过林荫大街与老城中心区相连。
旧城保护并非将旧城如同文物般保留下来,仅供欣赏,让古建筑群成为新城包围下的鬼城,而是要在保护原貌基础上让整个旧城区适合现代居住,让古代融入现代。“要考虑城区中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过旧城改造为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舒适的生活。”巴塞罗那市苏塔特威拉地区总干事弗朗西斯科·哈维尔介绍,曾经被认为失去城区发展价值的旧城,现在已发展成人们居住、休闲、寻找灵感的场所。
与巴塞罗那不同,毕尔巴鄂案例馆体现的则是创新再生的魅力。在现代化过
程中一度陷入衰颓的工业老城,因为一个博物馆,完成了旧城复兴的华丽逆转。在这次创新尝试中,曾经是欧洲重要钢铁及造船业中心的毕尔巴鄂,为复兴城市决定发展旅游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后的博物馆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杰作。以此为契机,毕尔巴鄂推出一系列旧区改造计划,成功从工业型经济转型到创造型经济。由此可见,旧城基础上的合理创新发展不仅不会破坏旧城原貌,还可以拉动旧区发展,为现在的旧城合理改造提供了范本。
旧城的保护,除了对建筑原貌的保留,融入现代需要的功能,而使其在现代化生活的节奏中永不过时,整体性也至关重要。苏州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古城内建筑物的限高为24米,城市的主题色彩保持了黑、白、灰三种基调;新建的公共设施,比如公交站台、城市路灯等都延续传统风格,做成廊亭式、宫灯式造型。按照传统手法和技艺营造城市景观,体现古城的文化元素。此处反观所谓的“大屋顶”,抛去政治因素,它正是为新建后维持旧城整体风格而存在的,而并非浪费。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定个调,放在苏州,水墨山水就是旧城保护发展的调,旧城的意境,加之两翼新城的繁荣,双城在此处取得了融合。
放眼我所在的城市——南通,旧城内,从州衙至南郊狼山贯穿长达15华里的城市风水景观中轴线,“丁”字形旧城道路骨架,沿东西大街横向对称布置城隍庙,武庙,文庙,总捕,五显庙,关王庙等宗教文化行政设施,规则的里坊布局是南通旧城内主要的传统特色。以通州师范学校为起点,西延至桃坞路的近代城市建设,凸显了南通强烈的近代特色。传统旧城与近代新城的传承与辉映,清晰地反映了城市发展文脉,这是南通城市传承发展的规划思想特色。以旧城为中心,以城南五山为风景区,以唐家闸为工业区,以天生港为能源交通区,这种一城三镇的格局,早在近百年前就显示了南通城市总体规划高超的前瞻性。
这一切要感谢近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设计师张謇先生。他的远见卓识,成功经营,不仅使南通形成旧城历史区,唐家闸工业区,天生港交通能源区三足鼎立的新型发展形态,更留下了一个古今交融,中西通会,发展脉络清晰的近代南通城。诚如吴良镛先生的评价:“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不仅在中国建城史上,而且在世界建城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可惜的是,如此清晰的城市格局还是在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中遭到了破坏,以城隍庙为例,如能将明代城隍庙进行维修,是可以与明代谯楼形成统一的历史关系,并融入市民广场的整体环境的。然而,城隍庙周边民房拆除后的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行动,城隍庙与广场格格不入,最后市民投票决定迁建。类似的做法一直持续到2002年,最终造成大量城市特色的丧失,直到近年来才得到一定恢复。
历史是公平的,“梁陈方案”之所以在今日北京的发展理念中还熠熠生辉,是其思想价值没有改变。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城市中的旧区老街大片消失,城市正在渐渐失去个性,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势。历史无法重写,在新旧双城之间找到平衡才是当下的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猫城记读后感
<猫城记>读后感
今年30晚上在自己家过的。都期待着春节晚会。包了顿白菜猪肉馅的饺子。8点正,开始看晚会。打了很久的哈欠,就看见两个亮点。一个是魔术师谢谦的变魔术。另一个就是由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丫蛋演的小品。只有这两个是不让我们失望而让我们兴奋的。
初一到初三每天在家给病人输液。哪里都没有去。初三把买的老舍的《猫城记》一口气读完。我稀罕老舍的文字。《月牙》、《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四世同堂》等,好多都看了。唯独仰慕的《猫城记》没有看过。这阵子终于在新华书店买到《猫城记》。年前瞎忙着,一直没有时间看这本书。这一天,我终于过瘾了。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当时称得上异类的一部作品《猫城记》,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这部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这种题材及风格便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在1968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将奖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作罢。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文革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批斗,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大烟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读完整个文章,我不禁从心底发出阵阵的笑声。老舍先生描述了一个那么荒唐的世界,荒唐的社会。什么猫人?什么火星?真是滑稽!我又格格地从心底笑了几声,收住笑,才觉得,老舍先生的话里是话里有话。
这本书,讲述了老舍坠机,掉落到了火星,还误打误撞进入了猫人的社会。每每想起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这个社会,我都不禁笑得合不拢嘴,猫人奇怪的举措和怪异的性格叫人难以理解,有时候也叫人鄙视。
这个世界,这个“文明”,这个社会,从皮到心都灰透了,冷到了极点。没有友情,没有信任,没有礼仪,没有法律,没有交流。有的,是暴力、打架、抢劫、杀人。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时候令人好笑,有时候却叫人心凉,我宁愿会相信世界上没有这么个世界。这种社会是我们想也不敢想的,老舍正是给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从中告诉我们些真正的道理。
“迷叶”?就像身边的毒品,吸食着人的理智。“国魂”?这个名字还真恰当啊,它的确是把整个国家的魂都勾起来了。迷叶,迷惑着猫人的心窍,使它们变成了一种自私、贪婪又残酷的生物种族。我倒没看出来猫人有怎样的两万年历史。为了这玩意,他们可以抢劫,光天化日下无所遮拦地抢劫;他们可以杀人,光天化日下无所遮拦地杀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无所顾忌。这种良心不在的种族,老舍写出来究竟是为甚呢?
老舍,我们伟大的作家,他可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肤浅,致力在这荒唐滑稽的不着边际的科幻小说的撰写里。他的这本科幻小说也没我们现在手中的哪一本好看,那时候的想象力还有限,我们读着读着便不觉得新奇和好奇,而是对老舍所描述得这样一个社会感到惊叹和悲哀。
猫人?在老舍的笔下,这些凭空出来的生物,就像是安了颗冰冷无情的心,自私又吝啬。最令人可悲的,他们已经失去了所有和“人”有关的东西——人格、人品、人情、人味,他们都已经没有了,他们只不过是一具具空空的躯壳,毫无感情可言。他们只会为了利益互相利用,互相残害,我可以这么说,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希望。老舍也有一句总结性的话语:“猫国人根本失了人味儿。”我觉得老舍先生还没有说彻底,真正说来,猫国的猫,已经不能算是一种“人”了。
老舍是要警醒人类,警醒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如果还不收回良心,走上正轨,我们迟早会变成像猫人一样。
看吧,老舍的文字里有这么一段:“要是打死人,只须到法厅报告一声,法官还要很客气的给你道谢。”这种悲哀的社会制度,迟早会被沦废。
相比于猫人来看,我们还属于“慧心未泯”,那我们就找回我们应有的人格、人品、人情、人味,去做一个真正的、彻彻底底的人!
后来,我们看,在乌乌泱泱的被所谓迷叶迷惑的众猫中,也有那么星星点点的有理智的。但是呢?那只不过是星星之火,且永远也达不到那燎原之势。它们反对迷叶,痛恨迷叶,教导猫兵要勇敢战斗,但我们可笑地发现,又有谁会理他们呢?所有猫依然该吃迷叶的吃迷叶,该收国魂的收国魂。它们几个“个别人”虽然觉醒了,但光凭它们的力量怎会够?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点点作用,一点点力量,只有把星星之火点在一起,它才会有燎原之势,区区几人又有何用处呢?充当局外人的老舍先生怕也只能在悲哀中哀叹了。
最后,猫国灭亡了,它们的灭亡是必然,这么个贪婪、可鄙、狡猾、残忍的种族是无法存活的。老舍也如愿回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
这个探险故事的确很荒唐,所谓“猫人国”也不过是老舍先生令人莞尔一笑的白日梦罢了,但老舍写出了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可以丢名、丢财、丢势,但唯独不能丢的,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规矩和底线!
第四篇:猫城记读后感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3篇
猫城记读后感1
《猫城记》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被冠以寓言小说、讽刺小说、科幻小说、奇遇小说、幻寓小说等等名称,由此可知它荒诞的外衣首先给人们带来的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无所适从,以及认知心理上的强烈冲击。
在《猫城记》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诸如《美丽新世界》、《神曲》、《辛巴达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最先抵达月球的人》等西方奇遇游记中故事构建的影子,同时又不乏来自中国的《新西游记》、《地府志》、《地下旅行》等幻寓出奇、讥谈世风的成分。其中,与西方奇遇游记如出一辙的故事构架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摹仿,更是一种乌托邦精神的继承。而中国传统的谴责讽喻小说给予《猫城记》的又是猫城诸多景象所反映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儿。
老舍是一位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异常关注的作家,他对乌托邦的关注与继承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浸润到了他整个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老舍又是一位写实主义的作家,他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这样描写写实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几乎没有文艺作品是满足于目前一切的,乌托邦的写实者自然是具体地表示对现世不满,而想另建理想国。”这是老舍最早提及乌托邦的文字,它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4年间。最早提及“理想国”是在1934年写的《小病》中,最早提及“地上乐园”是在1935年到1936年间写的《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而在《猫城记》中,同样也寄寓着鲜明的乌托邦理想。小说认为:“假如有好的领袖,猫国就一定有希望,在我的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为一座花园似的城市,音乐、雕塑、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
猫城记读后感2
写实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永远基于一个指向未来的“他者”的,而乌托邦就是现实的“他者”形象,它永远以弃绝现实的面貌出现,而且永远激荡着乌托邦主义者对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热情。在《猫城记》中,这种热情是藉着猫城的彻底毁灭迸发出来的。在老舍笔下,猫国是一个“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的无望的国度。猫国最终亡国灭族,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存留,这种彻底而决绝的态度来自基督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归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来,只有彻底的毁灭,才会有完全的建构,它也许使我们感受到了“末日审判”的颤栗,然而《猫城记》又决不是一部绝望的沉沦之作,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作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照中,这种对社会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为催国人猛醒。假如猫人能醒,那个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的猫国也许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们探源老舍先生的乌托邦情结,除了贫苦的出身和社会时代因素外,对于作为基督信徒的老舍来说,宗教体认和宗教情怀就不能不说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的一个“前理解”基础了。
在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即“天国乌托邦”。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就笼罩着浓郁的色彩,许多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信徒。所崇尚的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宗教的可相容之处。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译的宝广林作品《的大同主义》中就有这样的话:“以牺牲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平民感觉社会之黑暗与经济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觉悟而发现其理想之国家,……一面有世界共产,一面有国际联合,……以求建设基督之新纪元焉!……必须以上帝之圣灵,感动之,约束之,而后圣洁美满之社会,可实现矣。……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心中,继续前进,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猫城记读后感3
老舍的乌托邦理想是朴素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面,基督的天国影像是鲜明而生动的。把我们的视野从乌托邦的天国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猫城记》所反映的现实影像同样是鲜明而生动的。
1932年的中国,国民正为专制和独裁的横行所苦,军阀在各自的地盘上作威作福,�骨科燃⒍龅拿裰诩械阑队钦庑┧奖;ふ撸踔凉亩约旱木拥搅诮厍澜佟T诒狈降厍磕暧薪�1400000难民从满洲逃进关内,人民群众处在战争的威胁与专制独裁的双重苦难之中,民不聊生。而在猫国,迷叶林的所有者们为抵御抢劫者不得不聘用外邦人寻求庇护,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护卫军同样是劫匪!
而校园内,一幕接一幕的惨剧也在不断地上演,正如《猫城记》中所描写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大学校长、教授被疯狂的学生非法监禁。
第五篇:《读城记》读后感
读《读城记》有感
《读城记》分别介绍了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成都、武汉、深圳七座城市。然而令我好奇的是易中天教授对这几座城市的称呼都不同,后来细读之后才知道这是由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
北京称作城,上海称作滩,广州称作市,厦门称作岛,成都称作府,而武汉竟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个镇组成的“镇”,以前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呢!最后则是特区深圳。每个都形容得多么贴切!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目录,想看有没有我的家乡——成都。果不其然,有!然而后来我在看“新版后记”时才知道这个版本是修订版,成都和深圳是增加进去的。于是我想:为什么之前没有成都?然后我又后过头来看了一遍“成都府”,最后一节中提到“成都人能不能活得悠游自在的同时,又有更多的积极进取呢?”的确是如此,许多成都人都太满足于现状了,没有广州人那种“生猛鲜活”,拼劲儿和冲劲儿。
第一个介绍的自然是首都北京。我想易中天教授最爱的就是北京了吧!他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但在介绍厦门的时候却只用了短短4个小节,是所有城市里篇幅最小的,但北京则用了9个小节!足足是厦门的两倍有余!而且最后一节的标题竟是赤裸裸的抒发感情——“我爱北京”!这又使我想到了后来他用北京和上海对比。他说:“中国人都说我爱北京,但不说我爱上海,只说我喜欢上海。如果说我爱上海则显得奇怪了。”想想也是这样,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爱北京就是爱中国!哪个中国人不爱国呢?
后来几个城市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其实我有点讨厌广东人。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很恶心。比如吃胎盘汤、活老鼠、猫、狗、果子狸„„而吃猫是我最不能接受的,猫是我的最爱,一想到可恶的广东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去残害它们我就觉得很生气!虽然广州人的饮食习惯我永远也不可能接受但他们的生猛鲜活值得学习。
易中天教授在介绍每个城市时都既说优点又说缺点,客观而真实。但我觉得毕竟是解读一个城市,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不可能在某个城市住几年就能了解的。其他城市暂且不论,就说说成都吧,还是有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比如说到成都的出租车司机时,他们并非喜欢和自己说话,他们也是很愿意和乘客聊天的。最后,我还是要说:“《读城记》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