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多选
多项选择题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的“九二共识”的是(AC)。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助)C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破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致党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F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G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H“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J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J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J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M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N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Q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S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杜会主义荣辱观
S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T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B.文化建筑 C.社会建筑D.科技创新
W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W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W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Y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不确定对错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Y依法治国是(AB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Z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字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Z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大军。这是因为:(ABD)。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Z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B)。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支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_____(ABCD)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E、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5个统筹,其中包括¬¬_____(ACD)
A、统筹城乡发展B、统筹环境社会发展C、统筹区域发展D、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E、统筹科学与人文发展
3、______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AC)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社会和谐D、求真务实E、和平民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_______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E、马克思主义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继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增加了_______等内容。(ABCE)A、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C、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D、统筹对内对外开放E、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6、我党的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_______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ABC)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E、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______(DE)A、思想政治素质;B、科学技术素质;C、科学道德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E、科学文化素质
8、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指()。(ABD)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E、代表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9、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那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_______(BC)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B、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D、我们的小康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E、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ABDE)
A、解放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和谐社会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E、发展生产力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_______提出来的。(ABCD)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E、模仿别国的发展道路
1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_______。(AC)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坚持毛泽东思想
13、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ACE)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为了群众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发展成果由社会共享E、发展依靠人民
14、下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BDE)
A、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规律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和谐,核心是以人为本
D、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E、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全面推进()(ABDE)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党的建设D文化建设E.社会建设
16、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作为主线(AB)A执政能力建设B先进性建设C为人民服务D与时俱进E和谐社会建设
17、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主张()。(ABC)
A、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B、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C、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D、一切以人性为中心E、一切以人的终极目标为动力
18、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全面贯彻()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E、尊重才智
1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D、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E、积极建设军事强国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E、共产主义的奋斗理想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E)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
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发展才是硬道理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E)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8、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E)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E)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C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D人民大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1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BCDE)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
A坚持党的先进性B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20、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BC)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注重协调性
21、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B)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
2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E)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产值增加快E环境污染少
24、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ABD)。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服务业全面发展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ABC)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6、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A投资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30、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公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BCD)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3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C)A.参政权、议政权B.自由权、平等权C.生存权、发展权D.选举权、被选举权
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CD)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39、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ABCDE)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4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BCD)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CD)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4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C)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5、“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4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47、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E立法权
48、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加强国际干预
49、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5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5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55、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BC)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ACE)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AD)。A、毛泽东思想B、新民主主义革命论C、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D、邓小平理论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实现代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邓小平的讲话中,被称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CE)。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ACD)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B、加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C、切实保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资源D、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 E、边污染边治理,发展为先,有了污染再治理。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措施是(ABC)。
A、加速科技进步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D、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知识经济是(ABCDE)
A、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B、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 C、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D、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 E、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
8、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呼吁建立新安全观,其核心是(ABCD)A、互信B、互利C、平等D、协作E、发展
9、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DE)。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C、参与政府重大项目的决策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E、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10、依法治国是(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E、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1、邓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理解为(ABCD)A、有法律保障的民主才是真上的民主B、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C、民主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同步进行D、体现了其民主法治思想
1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ABCD)。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C、高度自治 D、50年不变E、完全自治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BC)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的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E、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1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DE)
A、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 E、加强法制教育
15、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ABCDE)
A、健全民主制度B、加强法制建设C、推进机构改革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16、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BD)
A、经济一体化B、由紧张趋向缓和C、战争因素已不存在 D、由对抗转向对话E、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17、所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ABE)。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互不侵犯、互帮互助D、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E、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8、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19、下列组织属于非党组织的是(BCDE)。
A、九三学社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共青团D、全国妇联E、中华全国总工会 20、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三大支柱是(ABC)。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道德建设E、法制建设
2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C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主力军 E、工人阶级最肯吃苦
22、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干部队伍的(ABCD)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E、政治化
23、在当代中国,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因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ABCDE)
A、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C、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D、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E、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ABCDE)A、是为了解放生产力B、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E、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2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ABCDE)。
A、商品市场B、资本市场C、劳动力市场D、技术信息市场E、房地产市场
26、在市场经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这些作用包括(ABCDE)A、反垄断
B、提供公共产品C、治理环境污染 D、调节收入分配E、调节社会总供需,防止经济波动或危机
27、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BCE)A、计划是社会主义的特有的属性
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市场高度发达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E、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ABC)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核心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基础在走群众路线
第二篇:电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 20XX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D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D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文化
B.文明
C.经济 G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G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J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生产效率 J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J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
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J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J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K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
B.前面协调可持续C.发展 M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M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
(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M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R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
A.《北京条约》(1860年)
B.《马关条约》(1895年)
C.《二十一》(1915年)S“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S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S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
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S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S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S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S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S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A.社会
B.自然
C.人类
S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 畴是党的(B)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S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S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S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A.邓小平
B.胡锦涛
C.习近平
S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路线、方针、政策
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认识方法 T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体育
B.文化
C.道德 T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W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W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W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时间是(C)。
A.20XX年
B.2020年
C.2l世纪中叶 X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C)。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X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Z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B)党的领导。
A.改善
B.服从
C.统一 Z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Z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
A.创造
B.创新
C.创立
Z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Z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
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多项选择题
#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助)
C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破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致党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F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G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H“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CD)。
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J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J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J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M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N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Q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互利共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S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杜会主义荣辱观
S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
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T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
B.文化建筑 C.社会建筑
D.科技创新 W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W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 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 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W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Y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不确定对错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Y依法治国是(AB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Z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字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Z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大军。这是因为:(ABD)。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 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Z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简答题
J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J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J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二)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J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1)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2)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统一战线在调节社会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任务更为繁重和突出。
(4)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特殊的组成部分。(5)某些国际因素给统战工作带来错综复杂的影响。J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实践基础。
答: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一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新的伟大进步。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借鉴。
R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 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 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W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全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W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论述题
J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新时期的党建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1.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既要注意总结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更要着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创造。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
2.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说是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当前,个别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丧失了先进性;有些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造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及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R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伟大胜利的 “根本原因”,也是 “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理论指南。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已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R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公有资产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正确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正确发挥和有效实施公有制主体作用的关键,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政策基础
R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不断取得新突 破;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 势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努力在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四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不断创造新成绩;五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迈出新步伐,以党的 建设成效确保党的十八大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S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因而具有不发达的特征。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八个新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和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 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 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W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又分为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三篇: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述题(开卷)
2017年6月
一、论述题(50分)
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5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一九七九到二〇一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八,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百分之二点八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1.谈一谈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25分)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比如,有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前的三十年曾经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因而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有的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矛盾,甚至认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而用前三十年来否定后三十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第一,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想当初,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
二〇一三年六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做好党的建设日常性工作的同时,先后开展整风、整党、“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二、材料分析题(50分)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来源《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
答: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或联系实际展开论述。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
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言:本学期的复习参考资料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鲜出炉啦,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上课的不专心和能力有限,有很多地方没整理进来,也存在整理错误的情况,一定会有的,若大家有所发现要及时指出、修改,并把自己找到的错漏的信息发布在班群上,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答案,欢迎共享,一起为不挂科而艰苦奋斗吧,嘻嘻嘻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一、总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
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根
据
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
基础
ⅳ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若干概念的提出)
ⅰ1979年3 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最先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的命题
ⅱ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中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这一科学概念
ⅲ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概念
ⅳ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
㈡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ⅰ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ⅱ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ⅲ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㈢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ⅰ首先,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ⅱ其次,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ⅲ再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ⅳ最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一章
第一节
一、㈠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重新确立,江泽民、胡锦涛做出新概括
第二节
二、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ⅰ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ⅱ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ⅲ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
上的辩证的统一
第二章
第二节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生产力目标)
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价值目标)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目标)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章
第一节
一、㈠如何理解邓小平说的:“„„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无标准答案,从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两方面回答)
ⅰ我国现阶级物质基础仍有待发展
ⅱ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仍不成熟,不完善
二、㈠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
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第二节
二、㈠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章
第二节
一、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改革的革命
ⅰ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因此„„
三、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ⅰ改革是动力
ⅱ发展是目的ⅲ稳定是前提
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㈡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ⅰ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ⅱ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ⅲ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结合点
第三节
二、对话开外的基本格局
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
㈡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
㈢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
第五章
第一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一、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就是所有制问题
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二、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㈡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
三、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
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第三节
一、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二、㈠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特点:
ⅰ其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ⅱ其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ⅲ其三,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三、㈠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
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六章
第三节
二、㈠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章
第一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这
也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㈠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ⅰ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
ⅱ培育“四有”公民,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ⅲ培育“四有”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㈠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㈢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八章
第一节
二、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良好
第二节
一、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ⅲ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ⅳ必须坚持民主政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ⅴ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ⅵ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
力量
第九章
第二节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国
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㈡第二、两制并存,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㈢第三,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㈣第四,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
第十章
第一节
二、㈠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ⅰ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
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ⅱ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ⅲ第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
方向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ⅰ其一,中国工人阶级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ⅱ其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要求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ⅲ其三,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八大(自由发挥)
一、十八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胡锦涛十八大报告的主题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
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
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
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1、“四位一体”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既有先例可循,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尤其是深刻反省社会主义发展中经历的曲折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开拓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识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上,总结实践经验,从原来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上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格局,全面涵盖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凝练总结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大价值目标;在理论形态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摄其中,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四)、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清晰。我们党多次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头的旗帜。我们更是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即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使我们不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而且在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上,都更加清晰,更加全面。
二、来源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果,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实践特色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的继承性与实践的创新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2、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创新型实践中开创和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利益诉求,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实践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党领导人民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增强探索的预见性、规律性、系统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
3、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实践智慧。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党领导人民群众沉着和成功地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三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没有复制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在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中成功应对各种危机以及重特大自然灾害,坚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四、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并不断引领实践创新的产物。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突出了“老祖宗不能丢”与“讲新话”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已成为推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原则在运用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科学理论成果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实践主体的理论自觉。
五、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民族生存繁衍的命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生生不息、永不停止,靠的就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数千年来支撑着中华民族从苦难的往昔走到辉煌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并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新改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没有成功。当中国共产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无数考验,不仅新中国诞生了,而且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凝聚先贤们探索精神和思想成果的道路,是引领全体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民族理想。
六、时代特色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充分融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是,认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需要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继续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各民族只有以人类文明成果为资源宝库,广采博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程中,以科学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包括有分析地借鉴吸收当代思想理论成果,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不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