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羊场防疫管理制度
免疫制度
1、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认真做好口蹄疫、羊四防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2、严格按照要求贮运疫苗,确保药苗的有效性。
3、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疫苗包装及性状。凡瓶子有裂纹、瓶塞松动及疫苗色泽、物理形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疫苗严禁使用。
4、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和方法进行。
5、免疫注射用具使用前后要严格消毒。
6、免疫注射时一羊一针头,以免交叉感染。
7、废弃疫苗及疫苗瓶要高温消毒,不得随意丢弃。
8、认真填写免疫档案。详细记录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疫苗生产期、有效期、免疫剂量等。
9、免疫后两天内要注意观察猪的表现,发现有反应的要及时救治
10、定期对口蹄疫等病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及时了解免疫效果,完善免疫程序。
用药制度
1、认真填写兽药购买、使用记录。
2、绝不使用人用药、伪劣药、原料药以及禁止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的化学品等违禁药物。
3、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未满休药期的生猪不得出售和屠宰。
4、不擅自改变给药途径、投药方法、使用剂量及疗程等。
检疫申报制度
1、跨省引进种羊、乳用羊或胚胎前,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备案并办理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引入。引入后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加免,期满后经检疫合格再合群。
2、羊出栏、销售及迁移时,提前3天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报检点申报检疫,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3、自宰自食羊,也要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的方后屠宰食用。
疫情报告制度
1、尽好报告人义务:当怀疑本场发生传染病时技术员或负责人要立即向畜牧局报告。
2、在报告的同时要采取临时措施:(1)将可疑病羊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病羊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3)病羊死亡时,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4)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不得随意急宰,病羊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查不许食用。
(5)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禁止畜禽进出养殖场。
(6)限制人员流动。
3、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羊数量、同群羊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4、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消毒制度
1、场门口消毒池内、羊舍门口消毒池、垫内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补充。消毒池内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一次,保证有效;
2、选择高效低毒、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贮备消毒药,不得选择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
3、圈舍每天清扫1~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4、定期进行消毒灭源工作,一般圈舍和用具一周消毒一次,周围环境一月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一天一次消毒。疾病发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5、饲养用具要做到专栏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6、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同时定期进行消毒。
7、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室,经紫外线灯等消毒15分钟以上,更换鞋和衣帽,并对手、鞋消毒。
8、产房消毒:进入产房前,地面和设备应冲洗干净并严格消毒,母猪全身洗刷干净并消毒后进入产房,分娩前严格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洗产房。
9、养殖场实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排放。干粪实行发酵处理利用,尿污进入沼气池处理利用,防止粪尿污染环境。
10、医疗器械(注射器、针头、手术剪等)用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
无害化处理制度
1、羊发生疫病死亡时,坚持“五不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全部投入化尸池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2、当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县畜牧局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羊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3、羊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4、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的羊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5、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6、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畜禽标识
1、新出生羊,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耳标。
2、羊首次加施耳标在左耳中部。从外地引进的羊需要再次加施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3、羊的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的耳标编码。
4、没有加施牲畜耳标的羊,不得运出养殖场。
5、耳标不得重复使用。
养殖档案
1、严格按规定每天如实、认真填写免疫、消毒、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购买使用、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档案的内容,做到日清月结。
2、按规定保存养殖档案。商品羊保存2年,种羊长期保存。
第二篇:羊场卫生消毒防疫制度
羊场卫生消毒防疫制度
一、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入羊场,如特殊情况需进入,必须经过相关领导同意;凡进入羊场的人员都必须登记和消毒,经消毒通道鞋底踩过消毒池,并在臭氧或紫外线消毒间消毒5分钟后方可进入。
二、消毒间必须每天打扫,并喷洒配比合理消毒液;消毒池每周更换1次消毒池药液;定期检修消毒设施,保证消毒质量。
三、消毒药具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液;羊舍的消毒需用高效、低毒药物;羊舍消毒后及时通风,避免羊群引起消毒剂的中毒。
四、消毒药宜现配现用,控制好消毒机的雾化效果,且易直接将喷枪对着羊体喷射;要求消毒人员必须配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做好自我防护。
五、消毒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消毒药液说明配比,保证消毒液有效浓度;每月使用的消毒药品必须有3种以上交替使用,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消毒效果。
六、合理安排消毒时间,消毒应避开阴雨天,选择晴朗无风天气进行。
七、要求羊场环境每月消毒2次,羊舍每周消毒1次,另外根据疫情流行季节和受周围疫情威胁程度可临时增加消毒密度。
八、羊场工作人员出羊场要更换工作服,回场时必须经过消毒通道和消毒间,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场内工作人员每周将自己工作服清洗消毒1次。
九、种羊引进前先对羊舍进行严格冲洗、3次消毒,至少空圈一周羊群方可进入。
十、搞好羊场环境卫生,圈舍饲喂通道每次饲喂结束后及时清扫,羊舍周围环境每天清扫1次。及时清理羊场剩余草节、垫草、垃圾粪便,送堆粪场发酵处理。
十一、制定产房消毒制度,分娩母羊进入产房前先将产房进行清洗消毒,母羊分娩前必须对乳房、外阴进行消毒,分娩后及时清理、清洗胎衣、血迹污物。
第三篇:养羊场管理制度
养羊场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益,实施科学、规范、制度化管理,明确员工权力与职责,特制定本制度,请遵照执行。
养殖场在公司领导与管理指导下,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实行个人负责制,赋予一定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责统一。一.基本制度
1养殖场人员实行个人负责制,赋予权力,承担责任,对公司负责。2.各岗位员工坚守岗位职责,做好本质工作,不得擅自离岗。3.做好养殖场的安全防盗措施和工作。4.晚上,看护好场部的牲畜和其他物品。5.做好每日考勤登记,不得作假.6.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7.遵守检验检疫有关法律和规定,诚实守信,忠实履行职责。
8.发现疫病和事项,及时报告公司,每日观察疾病发生情况,对疾病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如发生重要疫病及重要事项时,应及时做好隔离措施。二.人员管理制度
1.不准喝酒,吸烟应远离易燃物品,同时不影响工作,不影响环境卫生。2.保持养殖场环境卫生,不许将生活垃圾乱扔,应采取措施,生活垃圾要选好地址统一堆放,定期销毁。
3.保持水槽,食槽,牲畜舍清洁,工具摆放有序 4.服从领导指挥,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5.养殖场物品实行个人负责制,注意保管、保养,丢失按价赔偿。如因丢失影响生产,另行处罚。
三.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1.生活区的垃圾具备防护措施,及时清理,保持清洁。2.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保持干净。3.外来人员不得随时进入养殖区。
4.病、死牲畜当天交由公司统一销毁处理。5.不喂食发霉的饲料,过时的饲料。四.种羊配种制度
1.认真登记配种公母,和所生羊羔,羊羔出生一周内打耳标。2.接生后认真按照接生流程操作。3.配种事宜由公司决定。五.奖惩制度
1.对养殖场的疾病防治得力,挽救养殖场重大损失的; 2.进行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成效显著的;
3.管理措施有力,使养殖场连续18个月没有发生事故的,等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1.弄虚作假的,如考勤、采购作假的; 2.经常迟到早退的 3.无故旷工的
4.监守自盗或与他人合伙,使公司养殖场经受损失的,严重的交司法处置; 5.私自宰杀养殖场牲畜,死亡牲畜隐瞒不报的,照价赔偿,并追究法律责任; 6.出现养殖场无人看管时间超过35分钟的情况的等等。
第四篇:羊场免疫方案及防疫制度
羊场免疫方案及防疫制度
一、种羊场要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种羊进严格的免疫注射,如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1.定期消毒是措施。定期用消毒药进行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建立定期消毒的制度,首先在大门口设立消毒池,要经常保持有效的消毒药水;其次在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疫病发生时每周消毒三次;
2.驱虫健胃是重点。寄生虫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疾病,定期驱虫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二、卫生防疫
1.种羊场设施、设备、用具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2.各出入口设置有宽于门口、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并备有喷雾消毒设备。人员进出通道有消毒设施(沐浴、紫外消毒室)。3.制订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佩带免疫标识。
4.直接接触种羊、精液或者胚胎生产的工作人员无人畜共患病。5.确保场内无羊快疫、布病、猝狙病。
6.具有观察室、隔离室、病死羊处理设施、兽医诊断室配备有必要的诊断、监测仪器设备,并定期开展疫病监测。7.提供出售前的疫病检疫、免疫接种记录。8.防疫制度健全。
三、羊场防疫与驱虫操作规程
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杜绝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羊场门口设车辆、人员进出消毒池,消毒池内所放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保证消毒效果。外来车辆和人员严禁进入生产区。3.按羊场防疫程序定时注射疫苗,不允许漏防或不防。
4.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夏季每半月一次,冬季每月一次,保持圈舍环境卫生。疫病多发季节加强消毒。5.每年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6.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体内外驱虫,必要时进行药浴。7.病羊要隔离治疗,病好后方可混群,病羊粪便应及时收集处理。8.病死羊只一定要深埋消毒,不得食用或随便丢弃。9.羊场免疫程序
9.1 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预防山羊痘。每年3月~4月进行接种,免疫期一年,接种时不论羊只大小,一律皮内注射0.5ml/只。9.2 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预防山羊链球菌病。每年3月、9月两次防疫,免疫期半年,接种部位为背部皮下,接种量为6月龄以下每只3 ml,6月龄以上每只5 ml。
9.3 羊四联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或羊五联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每年2月底到3月初和9月下旬两次防疫,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 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
9.4 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菌苗:专给怀孕母羊注射,可使羔羊通过吃奶获得被动免疫。在怀孕母羊分娩前20天~30天和10天~20天时,两次注射,注射部位分别在两后腿内侧皮下,疫苗用量分别为2 ml和3 ml,注射10天产生免疫力,母羊免疫期5个月。
9.5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6月龄以下3 ml/只,6月龄以上5 ml/只,免疫期一年。
9.6 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预防山羊口疮,每年3月和9月两次注射,大、小羊一律口腔粘膜内注射0.2 ml。
9.7 羊流产衣原体油佐剂卵黄灭活苗:预防山羊衣原体性流产。免疫时间在羊怀孕前或怀孕后一个月内皮下注射3 ml/只,免疫期1年。9.8 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破伤风。免疫时间在怀孕母羊产前一月或羔羊育肥阉割前一月或受伤时,一般在颈部中央1/3处皮下注射0.5 ml,一个月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
9.9 羔羊大肠杆菌病苗:预防羔羊大肠杆菌病。皮下注射,3月龄以下羔羊1 ml,3月龄以上2 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9.10 Ⅱ号炭疽菌苗:预防炭疽病:每年9月中旬注射一次,不论大小皮下注射1 ml,14天后产生免疫力。另外,还可以根据所处的疫区、生产的需要、疫苗的价格等特殊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羊梭菌多联干粉苗、狂犬病疫苗、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苗、破伤风抗毒素、口蹄疫弱毒苗、羊黑疫菌苗(预防传染性坏死隆肝炎)、黑疫等疫菌苗。
第五篇:羊养殖场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张波育肥羊养殖场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免 疫 制 度
1、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按畜牧部门统一布置和要求,认真做好口蹄疫等强制性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
2、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3、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规定,使用来自于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
4、在加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遵守。
5、严格按照要求储存疫苗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6、废弃疫苗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乱丢乱弃疫苗及疫苗包装物。
7、疫苗接种及应激反应处置由取得合法资质的兽医进行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8、遵守操作规程,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严格消毒,防止带毒或交叉感染。
9、强制免疫疫苗接种后按规定佩戴二维码耳标并详细记入免疫档案。
10、免疫接种人员按国家规定作好个人防护。
11、定期对主要病种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及时改进和完善免疫计划,使本场的免疫工作更科学更实效。
用 药 制 度
1、养殖场内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必须由兽医决定,其它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2、兽医使用兽药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非法产品。
3、必须遵守国家关于兽药休药期的规定,未满休药期的羊只不得出售、屠宰、不得用于食品消费。
4、树立合理科学用药观念不乱用药。
5、不擅自改变给药途径、投药方法及使用时间等。
6、做好用药记录,包括品种、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剂量、用药原因、疗程、反应及休药期。按照畜牧部门要求规范使用兽药软件平台,及时记录上传兽药使用信息。
7、做好添加剂、药物等材料的采购和保管记录。
8、购买兽药要向商家索要收据,并保留收据1年以上。
9、定期进行药浴,药浴要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
检 疫 申 报 制 度
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2、本场饲养的羊出售或运输离开饲养地时,按照规定提前3天到防疫区域内的报检点或电话联系村防疫员申报产地检疫,经临栏检疫合格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才能允许离开圈舍出售或运输。
3、引进种用公、母羊在引进之前须向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备案并办理种用动物引进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引入。引入后须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二次免疫,经检疫合格才能入圈合群。
4、跨省引进饲养羊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关于活羊跨省调动的文件要求,严格履行调动手续。
疫 情 报 告 制 度
1、养殖场存栏羊发生不明原因死亡,或疑似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加区畜牧总站报告。
2、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羊数量、同群羊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3、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4、临时性措施
1)将可疑传染病病羊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病羊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3)病羊死亡时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4)不得随意急宰病羊,更不能随意丢弃死羊。5)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禁止羊进出养殖场。6)限制人员流动。
5、加区疫情报告电话:2163496
消 毒 制 度
1、养殖场大门和各羊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消毒液,场内还应设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
2、养殖场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
3、选择高效低毒、对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消毒药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贮备,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不得选择。
4、羊舍每天清扫1至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1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羊舍、场地、用具及羊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或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定期进行消毒灭源工作。一般羊舍和用具1周消毒1次,周围环境一月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一天一次消毒。疾病发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6、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同时定期进行消毒。
7、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和消毒室,并对手、鞋消毒。消毒池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一次。
8、产房消毒:进入产房前地面和设备应冲洗干净并严格消毒,母羊全身洗刷干净并消毒后进入产房,分娩前必须严格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洗产房。
9、养殖场粪污实行发酵处理。
无 害 化 处 理 制 度
1、当养殖场的羊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四不准一处理”原则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同时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羊及其粪便、垫料等进行深埋或集中焚烧处理。
2、养殖场必须根据养殖规模在场内下风口修建一个无害化处理场所。
3、当养殖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畜牧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羊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4、当养殖场的羊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采取防制措施。
5、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的羊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6、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场内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7、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畜 禽 标 识 制 度
1、新出生羊羔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2、在羊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从外地引进的羊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
3、羊的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4、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5、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养 殖 档 案 管 理 制 度
一、养殖场必须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羊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羊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羊养殖代码和备案情况
二、依法向加区畜牧总站申请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三、饲养种羊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羊调运时应当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个体养殖档案应当随同调运。
四、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保存时间:商品羊2年,种羊长期保存。
五、养羊场应恪守诚信、实事求是记录养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