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着眼于全国发展大局,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这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镇这样一个人口较多的边远乡镇来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开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着眼长远、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采取以村寨为单位,机关单位共建为动力,村和机关连片创建为纽带,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情和吸引力,为我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特征。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实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坚持了全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我镇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08年初,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副书记副科级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村社区支书、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三组,即楼下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办公室,整脏治乱组、宣传发动组、督查组、一室三组负责人都由一名副科级领导担任,在开展活动的工作中,镇党委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活动,在系统学习教育活动中,狠抓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坚持以党员干部和站股干部为重点,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宣讲辅导知识竟赛,心得交流,理论探讨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策水平,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还积极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民种粮直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有效地增强了农民自立意识,竟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坚定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二)以提出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一是由镇政法委牵头,由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服务中心抽人组成法制宣读队到全镇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法制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一年来,法律宣传和思想道德宣传几乎是横到边、纵到底,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共达5000余人,宣讲次数共为30次。二是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导人民群众革除各种陈规陋习。主要做法是以“三下村”、“四进自然村寨为截体,即送医、送药、送科技、送信息、送资金、送法律、送书、送文艺进村入户到社区,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架起了一座跨越式桥梁。三是开展“心连心、献爱心”活动。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荣耀的一年,这一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雪凌灾害,数以万计人民同胞遭灾受灾,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又让数以万计人民身爱其害,目睹电视上的一幅幅受灾画面,其情其境令人潸然泪下,楼下镇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人道、讲团结的高度出发,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号召全镇党委干、中小学校师生、广大人民群众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向两灾人民献爱心,据统计,两次分别向两灾人民捐款共达12万余元,其中,学生为9000余元,农民为5000余元,农民党员为2000余元,企业和党员干部为11万余元,线物虽然不多,但能体现了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一颗拳拳之心。四是围绕群众关心的医保、水、电、路、桥、通信等积极拟办实事、受到群众好评,在医保方面,为了让人民群众生病能医,我镇着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参保,2008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参保率达100%,凡生病的村民都享受到优惠。在水、电、路、桥、通信等方面,我镇先后投入50万元,维修了楼下片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并对泥巴田、半坡、上屯、下屯、高寨、补鲁6个点的农网进行改造,为了让全镇人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人民能够听到,了解党中央关于惠民的政策,我镇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的“村村通”工程,截止2008年12月20日,我镇电视覆盖率达90%。现全镇已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电视、通路、通电话。
(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载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我镇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镇,少数民族尤以布依为主,民族文化浓厚,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6万元分别在雨歇和鱼龙两个布依族村寨修建了民族活动亭,同时又争取到县工会,当地煤矿企业支持在鱼龙村寨修建了一个标准的水泥路面蓝球场,每当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活动亭内,总是吹拉弹唱、热闹非常。为了发展民间文化,全镇8村一社区都成立了花灯队,这些花灯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会把法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
第二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重要目标。湖田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田镇地处张店区东郊,辖区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其中村居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突出。因此,镇党委决定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就湖田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作如下总结。
一、搞好三个结合,把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养具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四有”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地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湖田镇着重抓了“三个结合”。一是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为重点,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抓好党的基本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号召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努力降低村民因不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而导致的上访事件的发生。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先进性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检验先进性教育成效。二是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意识,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邻里间矛盾少了,大家才会和谐相处,全村人心思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村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结合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湖田精神,对广大农民进行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努力总结、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自强不息、艰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奋斗的先进典型、模范户,引导农民树立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信用意识,走正道、办实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开展三项活动,把普及科学、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仍时有发生,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遏止封建迷信蔓延,破除陈习旧俗,转变农村社会风气,营造崇尚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的工作任务。针对上述现象,湖田镇党委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即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挥霍;提倡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二是大力开展了“勤劳致富带头行”活动。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知识、方法,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和致富本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三是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和“科
技下乡”活动。利用农村夜校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以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难题。
三、明确五个重点,把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也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村(居)切实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镇党委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农村“三个一”建设的要求,高标准,高投入,建设了一批小康书屋、文明街道、健身游园广场,充分发挥这些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农民思想阵地。一是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引导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利用标语、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栏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完善小康书屋、党员活动室、健身广场,建设好文化一条街、篮球场、敬老院等文体设施,使之成为农村多功能的培训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村镇党组织、团、妇、民兵等群众团体作用,发挥党团员、老干部、复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骨干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四是结合春节、儿童节、重阳节等重大民俗节日,经常性地开展文艺汇演,发展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体育比赛、花会、灯会等活动,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五是繁荣地方文化,号召各村(居)建立合唱队、秧歌队、锣鼓队等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培育艺术精品,提高艺术品位。同时,决不放松对文化市场和出版物的管理,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文化氛围浓烈、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落实“两大工程”,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渠道,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体现。因此,我镇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把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过程作为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的过程。各村积极行动,把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情,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让群众长期得实惠,吸引广大群众热情参与。一是突出抓好旧村改造和城建“六个一”工程,努力缩短城乡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为招商引资打造优质平台。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创建的主题,积极开展“告别脏、乱、差,共创文明城”主题实践活动,强化东外环路、309国道拆迁的后续管理。截至目前,商家村、西张存、上湖村均已完成了新村规划,其中商家村05年新建住宅楼12栋,总投资2000余万元。二是开展创建和谐家庭、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工程,并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标准、改进方法、增强实效,使每个“社会细胞”在创建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免费文档网http://wendang.freekaoyan.com
第三篇:建设农村沼气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吴桥镇2010年沼气建设工作小结
吴桥镇认真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民生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倾心倾力打造“村风正、村庄美、村民富”新村庄。
根据年初县委县政府工作计划,给我镇安排全年新建150口沼气池任务。3月20日,我镇启动了2010年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把它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惠农富农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部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由镇里向社会公开招标有资质的建工队具体负责实施。截止到2010年12月20日以完成全部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
吴桥镇党委政府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提出针对方案,采取全宣传,大发动,多引导,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传,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行动,政府在优惠政策上重点倾斜,每口池国家给予2000元补贴,在新建选址上重点照顾,逐点逐村推进。今年,重点在吴桥村、路西村、郑庄村、周湖村等4个村启动新建工作,使用新技术,落实新机制,建设新气池。
一 干部挂点。明确一名机关干部挂点负责指导沼气池新建工作,做到经常下村指导,重点督促建工队认真施工,加快进度,经常为其排解困难,协调关系,及时汇报工作进度,让每口沼气池都顺利建设,按期完成落实,并投入使用。
二 资金保障。镇政府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镇财政实行沼气资金专款专用。对村经审核合格的沼气池,根据招标合同要求及时拨付转移资金,保障这项民心工程惠民暖民,让村民真正得实惠。
三 跟踪服务。镇政府聘请了1名沼气池技术员,每月定期下村给予技术指导,解答村民相关疑难,定期开展维护工作,确保沼气池维护有专人,保障有落实,让村民建得踏实,用得放心,建立一条长效服务机制。
存在问题,由于沼气池建成后已是深秋,气温过低,不能填料,很多就没有起用,随着开春气温逐步回升,由技术人员指导装料后,问题会彻底解决。
第四篇: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枣庄市农机局局长 董德久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农机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大力发展先进农村劳动生产力
目前,我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针对目前我市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存在的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配套机械多、动力机械少,多功能复式机械多、单一功能机械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小型机械重复购置的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农机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带动农民群众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要突出发展重点,统筹发展规划,引导基层群众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优先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全市现有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更新换代,加快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以及薯类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到各业机械的发展步伐,全面带动全市各业大中小型机械的快速协调发展,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由粮食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副的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延伸,从而提高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机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60万千瓦,各类拖拉机达到4.5万台,联合收割机5000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促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战略性转移。
二、努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农机部门要以实施农机科技化创新工程为重点,突破制约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各种“瓶颈”,提升农机科技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一是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目前,我市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是制约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从2003年起就在全市实施以玉米机收为主要内容的“3626”绿色计划。通过几年的推广,农民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为进一步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步伐,我市计划从2006年起在全市实施“玉镰计划”,即利用四年的时间,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每年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200台,到2009年,使全市玉米收获机械达到1000台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50%以上。
二是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技术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重要的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技术的推广工作,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把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农机化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小麦、玉米机收工作的开展,重点抓好夏季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玉米免耕播种、秋季玉米机收、秸秆覆盖还田、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等“一条龙”作业式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各级要强化宣传,争取支持,积极为这项工作的推广创造条件,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10年,全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面积达到80万亩。三是大力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要在着力抓好小麦、玉米机收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一方面,抓好薯类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努力扩大薯类机械化收获面积,提高作业水平;另一方面,抓好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逐步实现我市由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根本性转变。力争到2001年,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20%以上。
四是大力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着力抓好粮食深加工,蔬菜脱水、水果保鲜、运输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实现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的转变。通过全面推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农村劳动生产力转移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在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众多和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面前,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全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吸纳农村劳动力。开拓农机销售市场,培育农机修配市场,发展农机作业市场是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农机销售、维修、作业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已达2600余个,农机户5.2万个,其中农机专业户1.8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年经营服务收入近10亿元。各级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机三大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协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农民采取多种形式从事农机销售、维修和作业服务,逐步把三大农机市场做大做强,增加农民就业,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力争到2010年,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5000个,各类农机户5.5万个,农机从业人员20万人,比2005年增加3万人,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总收入12亿元。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培训学校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机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增加教学设备,扩大教育规模,增强社会办学能力。要重点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车驾驶员的培训和农机化实用技术、经营、贸易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全市农机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农机化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沿阵地。
三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广开办学门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深入开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进城务工和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促进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年实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2000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水平。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布局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农村迈向小康的进程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国策,既具有链接、延伸、辐射的功能,也具有带动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导向工业化的功能。
由郭振、陈柳钦等合著的《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见解,详细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内容。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是一部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颇有新意的著作,同时对农村城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该书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主线,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理论研究基础上,剖析了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原因和特殊性,将农村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阐述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定位原则与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特点及因素分析,在城乡统筹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思路。该书研究视角开阔,研究对象与目标明确,有利于全面建设和谐稳定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课题的研究。该书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强村兴镇,突出发展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科教兴农,强化科技和教育的地位。三是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