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特点
从《南方周末》看新闻策划的特点
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来审视《南方周末》,它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南方周末》能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与他们新闻策划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宏观把握,微观着手
对客观事实的整体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以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并从实际做起,是《南方周末》处理焦点事件、党政精神一类新闻题材的特点。它的新闻策划能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事外去做冷静翔实的分析和报道,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3年10月2日,《南方周末》以头版推出振兴东北特别报道,派出三路记者分赴辽、吉、黑,观察和记录下东北大地的期待与阵痛、负重与变革。从报纸的效益来讲,是注意力经济的客观体现;从其作用和影响来讲,则在大力倡导国家东北复兴政策的同时,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东北的生存和发展。
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策划若只满足于表面的现象,即使范围很广,仍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既满足不了读者了解事情真相的需要,更不用说针砭时弊,倡导新风了。因此新闻策划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361号潜艇失事后,很多媒体的报道多是豆腐块似的短讯,当然,有些是因媒体性质和版面所限。而《南方周末》却进行了整体策划、深入挖掘,以“涛声悼忠魂”为主题,用《潜361:最后的出航》对潜艇事故整体报道,用《418艇:中国首次潜艇沉没悲歌》对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潜艇遇难事件进行回顾,同时还请曾在潜艇上服过役的士兵和相关军事专家就潜艇员日常生存和逃生技术进行讲述,全面勾勒出中国潜艇的失事过程和潜艇员的生存状态,给读者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
三、新闻策划内核的人文情怀
从本质上讲,人文情怀只是一种意识,不是操作方法,但是站在外围看《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却透着很浓的人文情怀,好的新闻策划应当有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在里面。
新闻策划的人文情怀,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新闻采访学上有一个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南方周末》的国内外大事的新闻策划之外,很多关于普通人事件的新闻策划,都演绎了这一公式,将新闻策划的视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经历,反映普通人的声音,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尤为常见。
四、横向比较,将报道做广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出真知。留意一下《南方周末》的许多新闻主题策划,能看到许多地方采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使所报道事实的发展演变,或事实做法上的错与对在读者眼中一目了然。
《南方周末》创刊1000期的时候,以“春天,十九个瞬间”为总题,选取从1984年至2003年《南方周末》上登载过的文章,以具体事例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初到现在所走过的脚步,让读者在比较中认识改革开放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引起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广泛而独特的新闻策划。
五、新闻报道策划的个性化
《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一直力图打破陈规,走出新路,如每年岁末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将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纳入大众的视野,使人们进一步看到普通民众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有这些也许正是《南方周末》销量居全国同类报纸前列的原因。
第二篇: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
《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
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二、报道选题鲜明。报道原则明确的舆论监督
《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在选题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即抓住社会危害性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统观十五大以来《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有三个主要议题:腐败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和维护消费者权益问题、行政诉讼问题。《南方周末》对上述=三方面问题的持续集中的报道.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关注。使贪赃枉法之徒不能不有所收敛,也使有关部门认真着手解决问题。
另外,《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丰要采用调查性报道与言论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性报道是其使用的重型武器,而评论是《南方周末》惯用的匕首和投枪,《南方周末》常重视采用评论直接发言。短小精悍的杂文与长篇巨制的调查性报道相配合,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南方周末的报道原则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守平民立场,呼唤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
《南方周末》则能自觉选择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充当人民群
众的代言人。它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办刊宗旨,拒绝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一方面代表民众对强势集团进行监督制约权力,确保权力得到适当的运用;另一方面。当人民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则商接站出来为其鸣不平。
其次,深入调查、小心求证、逼近真相。《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中坚持深入调查、小心求证,从当事各方搜集材料。加以分析鉴别,力求最大限度逼近事件真相。在报道中则采取“多面讲”的方法,将赞同的观点、反对的观点和中立的观点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报道真实、伞面、客观、公正,也可以避免惹上“新闻官司”。再次,注意交代“上下文”,处理好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的关系。《南方周末》在从事批评报道的时候,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注意对党和政府对有关问题处理、解决结果及时追踪报道,使报道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最后,贬中有褒,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正而宣传的关系。《南方周末》在对社会黑暗现象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对于进步和光明的宣扬,也能够旗帜鲜明地予以歌颂,使媒介对社会的报道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主的民生新闻
作为而向全国的强势媒体,每期有1~2篇民生新闻大篇幅对弱势群体进行强力报道,《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农民、农民工、农民工子弟成为《南方周末》民生报道最为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群体虽然在城市社会获得了生存和工作的机会,但在社会经济水平、就业岗位、生活机会和所获得的制度保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是城市社会典型的弱势社群。除去农民丁、农民,《南方周末》民生报道尽可能关注社会底层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残疾、重病患者是另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两大版块中报道数量仅次于农民工、农民群体,包括白血病人、血友病人、盲人、高位截肢以及植物患者。除此之外,《南方周末》民生报道还将目光投向不为我们了解、甚至存在着一定刻板成见的人群,包括: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城市流浪儿童、同性恋者甚至发廊女。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被社会所漠视,而且其形象已被社会严重“刻板化”,即堕落者、病毒传染者。作为主流媒体,《南方周末》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外,以弱势群体为主,将关注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常规报道”,对社会底层投以热切关怀的日光,通过对弱势群体及其事务的高度再现,真实地还原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彰显其作为严肃大报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孙燕君.报业中国,MJ.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2、南方周末官网
第三篇:《南方周末》副刊的特点
摘 要:研究背景:自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报纸,《南方周末》曾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人们关注。研究目的: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方法:本文是通过阅读大量现中国主流报纸的的副刊,对比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结果:总结出《南方周末》副刊的四大特点:南方周末精神、文化气息、创新意识、思辨精神。
关键词:副刊; 精神; 创新; 思辨; 文化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其副刊一般是指文化版和城市版。其副刊的内容多以文化事件、专栏、读者投稿、漫画和填字游戏为主,相比政治、经济等新闻版面轻松一些。本文是通过阅读大量现中国主流报纸的的副刊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
1关注现实、关注阴暗面、忠于政府并且针砭时弊
《南方周末》做为省委机关报主办的系列报,就自觉意识到“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其高立意使其副刊,这种相对独立编辑形态的附刊更能带有关注现实的 “南方周末精神”[1]。
《南方周末》副刊具有以贴近群众的角度和深入扎实的内容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及其平实细腻的叙事风格;它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推动社会进步的正义感。
如12月23号《南方周末》副刊中的鄢烈山专栏《亮点2010: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2],以公共事件为主要内容,从公共角度去认识问题、阐发问题,并进而提升事件的公共意义,起到了塑造人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的公共意识;对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有重要作用。2打造文化气质,具有品牌内涵
《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报纸的副刊上刊登的都是大量的连载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而《南方周末》早已从文学副刊转变为综合性副刊,向新闻版面靠拢,突出强调副刊的新闻性和服务性,这种变局,也是应和了时代发展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变化。大了文化性版面的份量,与服务性副刊并行于市场。
《南方周末》打造独特的报刊气质利用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挖掘其他媒体没有涉足过的,或者涉足不深,但能唤起市民的情感与文化记忆的题材,创造出独特的版面,塑造出独特的气质与视角,培养一批忠诚的读者。在新闻版面大体相同的状况下,这种独特气质的形成,更多要靠副刊来完成。成功的副刊,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引力,一种影响,是报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头武器。3创新意识强,具有时代气息
《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它们在“五四”新文化传播潮流及其新式副刊发展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报纸的不断发展,副刊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四大副刊所体现出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当前的报纸副刊提供一些借鉴。今天的报纸副刊应该责无旁贷地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要保持创新的意识,这是新世纪赋予报纸副刊的使命,也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
据了解,《南方周末》的办报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75%,整支队伍平均年龄为31.9岁[4]。正是这群独特的员工使得该报颇具不断创新的气息和行为。报纸的文章中到处都体现了人类最新的思维,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但又不简单的从主流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努力创新,在一个新的角度,用一种新的意识为我们剖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4重视理性思辨和建设性的观点的提出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一些比较常见的都市报,绝大多数副刊的新闻评论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很多都偏于情绪化,最后止于道德问责和口号式的“呼吁”;而《南方周末》“方舟评论”,其许多评论并不为事实所限,许多就是围绕某一观点来论述[5],《南方周末》的副刊,特别是在有关“城管”等公共事件中,各种评论会显得比较理性,不会走偏激路线。并且在那种属于批评类的评论中,绝大多数评论都会在它所要进行批判的位置,加上自己对于该问题的多钟预设解决方案。
第四篇:新闻特点
一 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 通讯的种类: 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三 通讯稿的语言特点:
(1)真实客观,不弄虚作假,不盲目夸大;
(2)事件有较强的时效性,现要求一天至少一篇;
(3)叙述清晰有条理,描写具体生动形象;
(4)议论深刻有力度,不要浮于表面。四通讯稿的写作
1、通讯稿的开头
(1)确立明确的主题;
(2)拟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题目。
2、通讯稿的正文交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筛选两到三件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典型意义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注意详略,切忌记流水账;
第二,运用场面及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人物或事情的闪光点;
第三,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第四,综合运用比拟、反复、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3、通讯稿的结尾
(1)深入发掘人物的精神风貌,阐明对个人或团体的影响或由此引起的反思。(2)挖掘事情的内涵,阐明事件对于个人及活动小组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3)客观阐明事件或人物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及产生的影响。
(4)总结由此得到的经验及教训,对未来的工作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5)以某位采访人物精辟或有意义的话作为结尾,引起读者的反思。
三、通讯稿的写作技巧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
(2)写好人物;
(3)安排好结构;
1)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采用这种结构,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可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夹叙夹议的方式;
2)按空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采用空间变换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
3)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通讯稿: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
讲读法。【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
(一)。2.思考“练习·探究”
(二)。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
(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预习《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第五篇:新闻专题节目特点
从《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
《新闻调查》栏目作为《焦点访谈》的延伸于1996年开播,之所以叫做《焦点访谈》的延伸版是因为作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焦点访谈》的节目是长短限制了节目报道的深度,《新闻调查》就是对《焦点访谈》的补充,下面将以节目《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
一、选题与立意的特点
作为新闻类节目,对于节目的选题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本例中《新闻调查》选材了最近发生的并且在网络上反应影响较大的“虐猫”事件进行报道,从中得知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基本属性是新闻。
从立意上分析,作为一个新闻专题或者说是新闻深度报道,它的时效性有限制,当一个新闻事件被人们所熟知的时候只有通过一个新颖的立意才能引起广大受众收看的兴趣。在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报道中,将矛头均指向了虐猫者将他们口诛笔伐,而这些虐猫者也没有在媒体中露过面。《新闻调查》从节目的一开始便引出了主题:“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整个节目的立意都透露出了新颖的角度,从介绍虐猫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入手,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人为什么要虐猫,最后开始了对于人类心灵、人性的反思。
二、设置悬念
悬念是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创作中常用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本片中节目的编导有意的设置了几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第二个悬念:当事人在网上刊登出检讨书,之后便消失在网络中,他们为什么参与这件事,他们又是怎样的人?之后引出了对于当事人王某同事、领导的采访,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于王某的那一段采访。第三个悬念:仇恨是王某参与拍摄的动机,而广电局李某的动机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步引出了对于李某的采访,我们得知李某的动机是出自于利益,并且更加知道了李某在日常生活中的热心。第四个悬念:Gainmas Guo是不是幕后的黑手?从对Gainmas Guo的调查首先调查出了Gainmas Guo并非虐猫的幕后操作者,但又引起了恋足群体。通过设置的悬念有两个用意,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三、节目结构
《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简短的导语:两个月前当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的强烈的义愤很声讨,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发起了寻找,他们找到了三位当时人,但两个月过去了,当事人却并未在媒体出现过,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带着关于动机的疑问,记者开始了调查。最后通过寻找与调查的不断深入,记者首先找到了当事人的同事、领导,从侧面了解当事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之后直面当事人,询问动机。得出了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三种结论。最后节目在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化解仇恨,应该怎样权衡利益,应该如何满足欲望的 问题中结束并且升华。
四、采访特点:
该节目作为一个新闻专题节目并且是一个深度调查的报道,节目采访的特点是层层深入。记者一点点的接近到主人公动机的事实。
在节目中也有一个细节,记者柴静所问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为什么?什么?也就是说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将公众不知道的东西传播出去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
同大多数“新闻调查”栏目中节目定位一样,《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是一期深度访谈节目。这期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由一只猫死在一双高跟鞋下铺陈开来,但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约谈包括网友、调查者、当事人朋友及同事、当事人在内的各种涉事群体,敏锐地抓住各种线索,并顺着读者的求知欲,层层深入地将整个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依次展开,将整个事件的全貌剥笋式地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节目开始之前,作品通过幕后解说及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的剪接,向观众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疑,在概述节目表 现主题的同时,用一连串的问号吸引观众的视线。在节目开始后,主持人柴静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事情的起因及发展,并代替观众,对当事人虐猫行为的最初动机发起了质疑——“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整迎合了观众心中的疑问,这种“你们想知道的,正是我们所要去努力探求的”手法,起到了暗示观众“本次节目的展开将按你们心目中的疑窦而行”,使后者进一步被绑定在电视机前,欲罢不能。
先以一段动物的镜头,讲述“每天都有很多动物死去,有的死于人为,有的死于自然,有的死于意外,然而,从没有像这只猫的死亡,激起了人们强烈而广泛的关注。它,死于一双高跟鞋”,一段欲扬先抑的镜头表现及幕后解说,将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推上前台,更激起了人们对于事件发生前因后果的求知欲。节目往纵深发展,基本是循着解说+蒙太奇镜头的方式介绍事件发展,当介绍到网友的愤怒时,适时切入网友“鹊桥不归路”、“小青”和“追尾巴的猫”三人的视频片段,借他们的口发言,讲述第一时间看到此事的感受,为此事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开来埋下了伏笔。节目选择的这些网友代表无疑是成功的,对他们的采访,为情节的层层展开准备了很好的过渡。例如接下来的线索搜寻的表现上,当被主持人问及“那么多线索,你怎么去找”时,网友小青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但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时已经有很多线索了”,极言网络人肉搜索效率之高,也在同时为下文线索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针对有着网络技术的网友“鹊桥不归路”的视频采访,由视频分析查到网站“crash world”,进而查到域名,查到注册人,查到注册人所在地、网购记录,甚至姓名、职业、车牌号等私人信息,更进一步将网上搜索由浅入深的过程进行还原,可以说,网友“鹊桥不归路”代表着技术派,与网友“小青”“追尾巴的猫”等感性派相比,他们更了解怎样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充当着人肉搜索生力军的作用。节目选择采访对象,显然是考虑到了这点,一种充当情绪的感染者甚至煽动者,一种充当搜索的生力军,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全方位还原事件真相,这是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线索继续深入,从网络悬赏到事件发生地突破性的发现,摄像机镜头也随之不断变换。这里捎带提一句,摄像机镜头紧跟叙事发展,对情节的渲染与推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镜头难以采到所需影像时,一些象征性的影像也可以拿来作为弥补。例如谈到虐猫幕后黑手时插入的游戏“CS”图像,例如提到50万网络货币悬赏虐猫者时,利用了一个“恐怖提刀者”的Flash动画形象,极言网友的愤怒。镜头语言的使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去掌握的。在线索继续深入,虐猫者所在地及其身份逐渐清晰的同时,节目插入了另一条平行线索——虐猫的另一位当事人,萝北县广电局李某的浮上水面,为下文情节的顺势展开做了铺垫。
循着已经查证的线索,节目组来到萝北县,并没有急于试图采访虐猫者王某,而是先从外围着手,对王某的同事进行采访,这种叙事手法,类似于《红楼梦》第四回中对于凤姐儿出场的描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王某同事对王某平日待人处事态度的描述及对王某此举的不相信和不理解,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结构势能的动力场,为下文对王某的采访,刻画一位心理抑郁者内心的矛盾及人性的复杂埋下了伏笔。
王某身边的人大谈其平日的与人为善,然而王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一位王某平日较为信任的院长,节目组终于得以联系到了王某,这里仍旧不忘设一伏笔,那就是在于院长的电话交谈中,记者注意到的王某的情绪失控,并针对这一点求证了院长,得到了院长的肯定回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对两类王某身边人的采访,相信观众已经预感到王某其人的复杂内心及虐猫本身性质的不简单,为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及主题的深入刻画进行了铺垫。
通过院长的撮合,王某终于答应在宾馆见上记者一面,当天晚上,在与王某的交谈过程中,记者描述了一个细节——王某看到电视台一个惯于虐猫的节目,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泣不成声。这种细节的描写,对于此事的中心人物王某的刻画,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它让观众初步认识到网友曾一度深恶痛绝的“大恶人”,其实
也是一个有着自尊与羞耻感的普通女人,她残忍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无形间,更增添了观众对于深入了解王某的期待,而这,也分明在无形间给记者随后的采访提了很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记者柴静在采访时的表现。为了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了能使王某饱受刺激的情绪得以平抚,柴静陪她了一整晚,与她聊天,并针对王某的境况,适时将一些以往采访中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介绍给她,我们无从得知两人卧谈的更多细节,但显然,记者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在次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某与记者的谈话已经变得几近于融洽,对于记者哪怕稍显尖锐的提问,王某也能做到推心置腹,这其中无疑有记者努力的结果。
记者的提问从头天晚上看到新闻时的表现说起,谈到王某的真实感受,继而谈到道歉信,再进而谈到王某对自己病态心理的剖析,并通过插叙王某同事对其平日不惯于宣泄情绪的习惯予以刻画,进而针对此事,向王某发问,结果发现,王某为了“不把自己的不愉快带给别人”,而选择了默默承受痛苦。而人的情绪总是要得到宣泄的,这是心理学上的基本常识,于是,记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很可能作为一种异样情绪宣泄方式的虐猫事件上,通过排除“为了钱”等假设,让王某自己说出自己的虐猫行为只是一种发泄,并说出“小动物只是一个替代品”,且接受了记者“把猫当成自己仇恨的人”这一理解。记者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在不亢不卑之间,循序渐进、逻辑竟然而又不乏人情味地完成一场与采访对象的另一种交锋,在不断的试探甚至碰撞中坐怀不乱,胸有成竹地挖出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是为我所佩服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对王某的采访结束了,但反思还远没有结束。节目的一个出彩处,便是在对王某的采访后同时采访了以前对王某恨之入骨的网友“小青”和“追尾巴的猫”,她们谈了自己之后对于王某态度的转变,由“可恨”转为“可怜”,一个汉字的转变,却宣告了一种仇恨向理解的过渡。而最为出彩的,笔者认为是对王某上司姚院长的采访,他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情绪,而是将此事升华为对人性的一种思考——把从动物的关爱引申到对人的关爱,多一份对别人的关心与理解,会避免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仇恨,而我们的社会,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仇恨驱使下极端方式发泄的土壤,自然也就避免了虐待小动物的悲剧再次发生。此言如此精辟深刻,完全可以代替主持人其后的总结性言论,这种效果,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精心选择采访对象的重要性。
b对于王某的采访结束了,观众的另一个疑问便随之显现——王某的“上线”,广电局的李某为什么要组织这场拍摄呢?针对这个疑问,节目组通过有关渠道,采访了李某。这里还设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就是作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李某一直在躲避媒体采访,他能否接受新闻调查节目组的采访呢?答案居然是肯定的,并且在采访开始时,在回答记者的这个疑问时,他回答说,自己接受新闻调查的采访,是因为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适合他的出现”,这是句很模糊但又很有味道的话,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由得对这位虐猫“帮凶”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几分好奇,而这种开头也似乎预示了采访的顺利。在对李某的采访中,记者先是质问李某此举的动机,得到了后者坦率的回答——一不必耗费过多精力,二不违法,并坦诚自己只是为了“挣一点零花钱”。记者顺势追问,当时知道此举是否有风险,并进一步假设如果此举违法李某的选择,得到后者否认的回答后,记者从道德层面上追问,李某却坦诚《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没有此项,数问数答间,已经将李某为“利益关系”而不惜钻法律与道德空子的投机形象成功刻画出来。记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借助虐猫录像中小猫的麻醉状态进一步追问,刻画出了李某既想对小猫“尽量减轻痛苦”而又为取悦客户“尽量残忍”的矛盾心理,暗喻了李某内心的复杂。此时,柴静最出彩的提问出现了,针对李某坦诚的为“利益关系”而做出此举及至对虐猫惨状的麻木,柴静发问道“利益会让一个人丧失感觉吗?”短短的一句发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问出了每位观众的心声,让人大喊痛快!面对坦诚得有点咄咄逼人的采访对象,而有勇气问出这种尖锐而不失体面的的问题,我想,这便是瘦弱的柴静能赢得许多观众的原因之一吧。
交锋仍在继续。面对这种突然尖锐的提问,李某显然有些招架不住,转而将球踢回——“你说呢?”“我不知道,所以我想问你。”柴静毫不示弱。“那我也得请教你。”李某的声音已经有点颤抖了,显然,他已经为面前这个瘦弱女子所突然迸发的正气所慑服。这个问题尽管没有得到解答,但笔者认为,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多半,至少,李某坦诚的辩白不再那样的理直气壮,他多半已经开始真正检讨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仅限于对自己偶然倒霉的哀叹中了。而记者也没有拘泥于此处死缠烂打,而是剑锋一转,提出了大多数观众都想提出的问题——“这种(利益至上的)原则,如果是发生在人和人身上,你也会用这个原则吗?”得到了后者否定的回答,李某说自己做人也有底线,柴静抓住这个“底线”,进而追问“那你的底线是什么?”李某答道不会出卖朋友,不会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柴静进一步尖锐提问“你为什么把朋友之间的这种提问看得比利益还重要?”这一环套一环的尖锐提问,显然把对方问懵了,在试图进一步踢球回来失败的同时,做出了“如果为利益什么都不顾,那么也就没有利益可谈了”的回答。这一节刀光剑影的较量,惟妙惟肖地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惟利益至上的世故圆滑的“坦诚者”,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快。
为了印证明显和媒体形象相悖的李某的自诩,记者采访了李某的同事,发现其在单位的形象确实很阳光——不仅与人为善,而且乐于助人,对弱者更是不吝爱心与同情。这一点在采访中得到了李某轻描淡写的承认,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网络上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也代表了广大网民的心声——“不能善待动物的人也不能去善待人”,并质问李某对这句话的看法,李某的几乎可以称之为富有哲理——“不是说所有关爱人的人都能关爱动物,也不是说所有关爱动物的人都能关爱人。”区区两个回合,更加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
针对对李某的采访,记者同样采访了网友“小青”与“追尾巴的猫”,前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后者认为这是观念的问题——有人可以对人好,但认为动物不值得对它好。节目顺势插入一段针对当前其实十分盛行的虐待动物事件的短视频,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针对社会上一种“屠宰与虐杀并无实质分别的” 观点,节目借网友小青之口,道出了应持的观念——你可以为生存而杀死动物吃掉它们,但你却不能侮辱他们的尊严。节目的第三节,化名Gainmas作为已知的第三位当事人,自然而然地成为节目的剑指。且因为郭某一直被疑为虐猫事件的幕后黑手,将其放在最后压轴,也是节目的必然选择。在与郭某偶遇并对其进行采访时,郭某从一个商人的角度辩称虐猫一事并非来自这个网站,事实是否如其所说?节目组不厌其烦地求证了最先发现线索的网友“鹊桥不归路”及李某,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调查为求证而如此不惜成本,在对真相负责的同时,也让人似乎明白了其在央视为何不太受某些重视效益的高层欢迎的原因了,呵呵。言归正传,既然郭某可能与虐猫无关,节目针对之前线索,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他是否与种种踩踏网站有关?带着这个疑问及杭州记者找出的与郭某相关的“中国恋足前线”这一网站,并进一步查出郭某至少和这一网站涉及的刻录及贩卖虐待小动物的光盘有关。在采访中,郭某承认自己与中国恋足前线的关系,但对该网站涉及的光盘的刻录及贩卖予以否认,通过与记者的问答,及知情网友“小青”的介绍,节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但规模庞大的灰色人群——恋足者,何其发展到极端状态下蜕变而成的以踩踏小动物为乐的群体,并进一步深入揭示这种畸形需求下发展而成的巨大的产业链。
然而,新闻调查毕竟不是科普节目,它没有理由自虐猫的线索一路走来,却戛然止步于对一种恋足现象的介绍。节目在临近结尾时,将整个的虐猫事件予以总结升华,通过各种当事人及政协委员之口,表达了对于出台一部《动物保护法》的渴求,立法,在蒙太奇的镜头转换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诉求。
之后,节目意味深长地对三位当事人在事发前后截然不同的处境分别进行了对比,并以郭某为代表,细致描写了此事对他生活的改变之大之剧,进而引出评论界对于虐猫事件是否已由“虐猫”变为“虐人”,发人深省。此处出彩的一笔,是起初人肉搜索的主力干将“鹊桥不归路”对被自己搜出并公布身份的郭某表示了歉意,且呼吁所有朋友停止对已知错的当事人停止人生攻击,其所代表的一种宽容的趋势,让人们在趋于理性的同时看到了希望。节目的最后,以主持人柴静站在当初虐猫现场的独白而告终,在对事件发展整个过程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当初所谓的恶魔,其实只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希冀借此进一步呼吁宽容、理解与和解,正如柴静所说“猫死去了,但生活还要继续。”
针对采访中遇到的种种“怪像”,记者进一步提出“该怎么样去化解仇恨?怎么样权衡利益?欲望满足的界限究竟在哪?”继之以一个空镜头作为结尾,给意犹未尽的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种手法,值得我们的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