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声音】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和总体部署,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新时代既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国家安全,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新境界。深刻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远立意
总书记强调,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充分体现,是对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挑战的系统回应,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居安思危防范国家安全风险挑战的战略谋划。“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棋局、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大变局带来大机遇,也带来大挑战。当今世界,丛林法则还大有市场,冷战思维尚存,逆全球化思潮上扬,热点问题交替升温,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和平发展道路坎坷不平,构建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将是一个漫长过程。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各种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多发叠加,掌控和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在世界深刻变化与中国快速发展这两大历史性进程交织作用下,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面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在我国由大向强跃升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思考国家安全,以更宽广的视野定位国家安全,以整体的思路规划国家安全,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安全保障。
党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基本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面系统、注重统筹的新型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党中央对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的最新成果。它既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也涵盖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拓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的系统性,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维护各领域的安全,更要整体、系统地维护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基本问题,既是对我国传统安全战略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是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指南。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历史发展阶段和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我们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民族复兴涵盖的领域越全面,对国家安全的需求就越广泛。
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思路,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这既准确反映了辩证、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又反映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底线思维、勇毅的担当精神。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全方位保障人民安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的工作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所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鲜明宣示了把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国家安全根本标准的价值追求。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与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休戚相关。只有在国家的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党的执政地位等不受各种威胁的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网络、军事等领域的安全,都以政治安全为前提条件。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是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和维护政治安全,把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为有效维护其他领域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当今时代,国家维护安全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经济利益是基本的出发点,国家的政治、军事乃至环境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就是要构建深度交融的经贸技术互利合作网络,扩大和拓展与各国的共同利益、交叉利益,妥善处理国家间利益冲突,加强国际安全领域合作,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抵御内外各种冲击与威胁的能力,重点防控好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军事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一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军事手段始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等密切相关、相互交织,是确保社会主义政权不变色、确保中华文化存续绵延的重要保障。
社会安全工作涉及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涉及生产、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既事关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就是要注意这些领域面临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国际安全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外部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存度都在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和发展已日益国际化。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我们就要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人类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而努力。
中国一贯主张并努力维护国际安全,政治上坚持多边主义,以实现共同安全;经济上坚持互利合作,以实现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文明层面主张包容互鉴,尊重多样性;国际制度机制层面,主张和高度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国际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各国都要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注重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积极的战略运筹塑造国家安全环境,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切实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到实践中去
面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各项工作,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国家安全工作攸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存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主体,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责。要强化维护国家安全“一盘棋”意识,整合维护国家安全的各方力量。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相关工作的部门与领域的统筹,对各类资源、政策手段的统筹。落实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有序高效的国家安全危机管控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跨部门会商、协同联动,增强重大国家安全行动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决策水平和执行效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全面提升国家安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要以国家安全法为基础,抓紧制定和修改实践急需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法律法规,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套立足基本国情、体现时代特点、适应战略安全环境,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大力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普及宪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刑法等法律中的有关内容。
坚持分类施教,细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分层、分类、分级目标任务,开展分众化、互动化教育。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做好维护国家安全的舆论引导工作,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氛围。
广泛运用多种新型传媒手段,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积极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健全舆情研判处置机制,加强网上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完善各类国家安全突发事件网络应对机制,把握好时、度、效,发布权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掌握国家安全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立足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越是接近奋斗目标,我们面对的前进阻力和风险压力就会越大,特别是在当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热点增多、焦点多变的复杂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担当和战略定力。
第二篇: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研究综述 文/解非
[内容摘要]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民族智慧、民族的形象、民族诗人、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几千年过去了,许多诗篇还广为流传,同时,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广阔地域间共同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诗歌表现自己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灵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歌艺术。
诗歌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质朴的思想感情,优秀诗作不可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它必定是建立在一个民族坚实的肩膀上,立足的基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民族传统,同时,它也一定是我们的时代诞生的孩子。每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平等自由生存的理念,这种心态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本源,才是诗歌灵魂的实质所在,可见,骨血是一个诗人的气韵,心灵是一个诗人的宇宙。一如华兹华斯说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传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自动肩负起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认识到诗歌作品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可以说2010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 基本代表了最近几年少数民族诗歌的最高水平,这些诗歌紧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这些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一首首诗作,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并从民族历史文化纵深中发掘创作的资源,创作思想多元化,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言而喻,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繁衍及其民族血缘宗系的传承过程,同时还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正是文化的传承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这种传承、意识和情结表现在创作上,自然让其作品铭刻着民族印记、彪炳着民族性格、充溢着民族韵味、凸显着民族特色,每一个民族诗人都是不约而同的情有独钟地对生养自己的民族热情赞美,并吸取本民族一脉相承的全部营养,创作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而诗歌恰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命运、精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社会性,从一个诗人的“天地之心”到一个国度的“国民之魂”。一如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的:“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诗人更是其中的杰出体现。诗歌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高度和标志性的东西,在物质化的今天,它在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狄马加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个彝族优秀的儿子的一生都在为他自豪的母亲放声歌唱,确实,彝族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试想能够在4500多年的历史演化过程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且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不难看出这血浓于水的一脉深情,他诗作内容本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纵向和横向文化根系的深刻和准确的程度,以及本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抑或心理素质,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想象和研究的广域空间。
《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中第一首诗歌就是吉狄马加先生的《自画像》,他开篇就写到“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他为自己的一生定位,也为自己的永世定格,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像他自己回答的:“我不老的母亲/是土地上的歌手/一条深沉的河流”。他的诗歌意境开朗阔大,沉博精深,不屈不媚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作为一个彝族的诗人他是多么的坚定与自豪,诗歌的主体出现了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话的宣言,一个彝族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首诗歌的基本题材,诗歌中的自传性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的诗歌这种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白,以及理智安静中对出身往事的追忆,构成了创作的第一要素。
吉狄马加先生的诗歌属于生养他的故土家园,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而放声歌唱,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成了精神的一个征兆,心灵的一个迹象。比如《彝人谈火》中这样的诗句:“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你不会流露丝毫的悲伤/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都会为我们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衣裳”。诗人对“火”的情感融入了独特的理解,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发人深省的思考,一是超验意义的终极诉求;一是经验意义的人间关怀,构成了他诗歌本质上的人性与神性的人文精神、以及理性与信仰的宗教精神。也可见,他宽广豪放的胸襟,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诙谐幽默的个性气质,形成了他诗歌所特有的直抒胸臆、质朴刚健、温和悲悯的抒情风格,他擅长于用质朴的语言简炼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笔力雄壮的发掘那些和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意象,独具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气象浑厚的大境界。
如果从汉族主流诗歌文化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诗人在民族叙事时特别擅长寻找自我阐述的可能性,以激越昂扬的赞礼姿态回应来自民族文化血脉深处天籁一般的回音,并凸现自我的身份意识与民族意识。那么,民族史诗就是最好的佐证,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居着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几乎成为后人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比如: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以及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每一部宏伟的民族史诗都成为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纪念碑。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和阿尔泰先生都擅长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而且是关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严肃题材的叙事长诗,长诗在于篇幅之长,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如长江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犹如建造房屋,框架结构大,建筑物才能建得宏大。精神是大诗的灵魂。这种精神应是活的精神,是活在人们思想里的精神,是人类朝前进步的文化。站在人类历史学的高度把握人类进程的灵魂才是大诗的价值。一如劳里•航柯(Lauri Honko)的定义:“史诗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原本由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优于其他叙事,对于特定传统社区或集团的受众来说,史诗成为其认同表达的一个来源。”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神秘的光环》,故事多有神奇幻想的色彩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接取材于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性,不仅让人们思考是什么在决定一个部落、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这首长诗其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传说和神话,吸收了民间叙事文学的营养,甚至还借鉴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民歌的成就,锤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主题,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每一个诗句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全景式地反映了撒拉族的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又是十分具体可感,规模宏大、格调崇高,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对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审美感悟,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
他的诗句犹如一声来自古老民族深处的沉重叹息,唤醒了沉睡在民族历史记忆中倒影,用文字代天之言,天之高远尽人的视野里,天是生命的来源和展现希望之处,;用文字代地之言,地之深厚是人之生存的根本,这些影像缓缓地越过了时空后被当代时尚一次次的翻新,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撒拉族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矗立在我们面前了。而一个民族的形象何尝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性和兼容性,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诗歌是他真实的心理折射和精神展现,形成了一种风神摇曳、健朗豪迈的性格和品质,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蒙古族诗人一直保持着蒙古史诗的传统,而蒙古史诗的典型样式就是诗歌体,由局内观察和局外观察这两个角度我们不难发现这史诗所寄托的独特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阿尔泰先生的作品,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的深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思想一如“万斛泉流,不择地而出”。
他喜欢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这好比那绵绵悠长的蒙古长调,旋律优美,婉转流丽,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阿尔泰先生的诗歌表现在内容的渊源与其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寻求自己诗歌的呼声正是寻觅英雄诗人诞生的呼声,他丰富的阅历使他不惮以最大胆的方式打破传统诗歌创作,进行人性的描写,他对诗歌语言的持续把握能力,以及感情的敏锐和执着让诗歌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能让绿草随着春意而如约而至,自由灵活的拉近或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寄情感于言外。一如宗白华说的:“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
民族历史的叙述是建构民族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晓雪先生的诗歌始终都承担着对白族历史的叙述,他的诗歌走向民族的心灵深处而传出的声音也一定是独特的,《插秧女》《洱海》《采花节》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诗人对生命、人生、大地的热爱,以及带有自己民族集体行为的苦难意味的抒情,其民族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表现的,家园意识体现出真正的诗歌精神历来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与生俱来的血脉情缘自然会时时提示诗人们自己来自何处。
诗人爱透过物象,看到了一个超感性的宇宙,表现为声、色、香、味的相通相感,娜夜女士的诗歌常常把我们的想象引向无限的天地,她独具匠心,擅于运用了“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的创作手法,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悟出不平凡的哲理,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传统的束缚脱颖而出的意味,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层次,温柔宁静的抒情形态中有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她的诗歌意象大多与诗人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有关。诗人在诗歌的审美创造过程中以意象的特有方式去把握一切审美对象,使这些审美对象具有人的情思、人的欲念、人的欢乐、人的忧伤……,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自由自觉创造的本质力量。一如爱伦•坡说的:“诗人组合一切感官的感觉,不是为了反映对象,而是象征地使之变形,从而显出美的极致。”
精神家园是民族母体内孕育并闪烁的光环,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望依然还带有一定的对灵魂深人的质询自省,其他几位获奖诗人,由于篇幅有限我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诗歌也都是一种从民族最深的根基中长出来的果实,这个果实就是民族意识孕育的历史的关怀、哲学的思考、心灵的反省、传统的精神……,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灵感的产生与获得来自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这些以人文和科学的态度去构建的诗歌才显现出了诗歌本质应有的光芒。
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虽说各有千秋,但也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这些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其实,很多少数民族诗人首先也是主流诗人,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带有普遍性、富于想象力的观察、思考和呈现尤为显示出建设性的意义。但是,他们的自我表述往往难以迎合一些诗评家的诗学品位,这也是一种真实客观的现象,而他们的诗作作为异于主导、主流文化的客观存在正昭示了一种新的创造力的所在,以及一种灵活性表达空间的开拓。
一个诗人有神性之爱作为幸福的追求,其人性之爱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极限,以及充满变数的广袤无垠的大地,都给了诗人关注平凡意象,关注人民生活,关注社会变革提供了前提,他们的诗歌中对于民主思想的表达几乎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自己的民族的满腔深情,赞美每一个平凡的人民,描绘祥和平静的美好生活,歌颂原始的生命意志,认为它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个体生命的毁灭总是伴随着生命整体的再生,抒写现实生活的简单幸福,从平凡的事物——波澜壮阔的民族史——头上三尺有神灵等一系列意象的描摹,完全呈现出诗人桀骜不驯的野马一样的睿智思绪。民族诗歌承担的是对民族生活的展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珍惜自己独特的民族母语的表达方式,保留那些特有的语言习惯,做一个本民族的代言人,使自己的作品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沿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给这个时代留下自己民族的优秀作品。
目前,在中国诗歌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某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创作出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时,我们很少或者没有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收获,应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整体高度,这个获奖的诗人理应代表他身后的那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在有一些少数民族诗人在取得一两次成功后,不但没有认真思考和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在这成功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反而忽视了抑或消失了自己诗作中的民族性,远离了自己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其民族身份仅仅成了一个符号的标记,一个民族诗人不去倾听来自那些自己民族内心的声音,他就是刻意地去斩断自己文化的根脉,其作品的生命力会是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不能不让民族诗人自己去警醒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汉族和回族共同使用汉语,其余54个民族群体则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各个民族群体的自身文化传统最为持久的部分,仅仅从现存语言的来源看,便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国内各传统民族群体的文化渊源十分广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种历史事实。从这一点来看这十位民族诗人的语言表达上各自彰显了自己的功底,有的诗人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方式具体表现了一个诗人与这个大千世界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之间的高度契合,用一个诗人特有的敏锐洞察的眼光审视感受着宇宙万物间传出来的某种神秘的人文信息;而有的诗人却没有抓住这把民族之神赐予的金钥匙,我在此也不能不表达一下我的惋惜和遗憾,以及深切的祝愿。
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作为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特质,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高效能的塑造个体灵魂、整合群体价值心理的优势,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创作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诗歌作品,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积累的一种范本,把中国当代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但是,当我们把很多当代少数民族诗歌投放到整个当代诗歌的大的语境之下,便不难发现:相对于主流诗歌而言,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各少数民族诗歌受民族文化传统、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状态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文学新理念,更没有形成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整体上的强势。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没有民族性的诗歌世界性的诗歌就是一个虚幻的子虚乌有的世界性,在我们的国家少数民族诗歌自古以来都是诗歌王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诗歌发展史而言少数民族诗歌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和诗学价值。其诗歌成就在英雄叙事诗(英雄史诗)方面最大,这些长诗反映了自身民族的现实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宏篇巨制,结构庞大,气势磅礴,往往跨越了时空界限在民间长期流传,成为这一民族的百科全书或形象化的历史。史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这对诗学研究、美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民俗学研究等都极有学术价值。参考文献:
[1]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4 [2]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3]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1
[4]王保林、谢韵梅、吴立德《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6 [5]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12 [6]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5.4 [7]缪家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3 [8]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乔默《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韩作荣《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作家出版社、2010 解非简介:
黑龙江省兴安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首倡者暨核心诗人、诗评家、理论家,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理论研究学会理事长;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作品研究学会理事长。作品散见与国内外报刊杂志,及入选各种国内诗歌作品选,参编主编诗歌作品选二部,出版诗歌、评论著作六部。现为《女子智灵性诗歌》主编、《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理论研究丛书》主编;《当代女作家迟子建经品鉴赏丛书》主编。
纪实一:“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0年在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揭晓并颁奖,此次评奖活动历时一年,组织者从中国当代民族诗人创作群体中选择了十位,代表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属于九个民族,即:吉狄马加(彝族)、晓雪(白族)、阿尔丁夫•翼人(撒拉族)、舒洁(蒙古族)、木斧(回族)、阿尔泰(蒙古族)、列美平措(藏族)、南永前(朝鲜族)、娜夜(满族)、何小竹(回族)十位诗人获此殊荣。
纪实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获奖诗人诗歌集《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主编:韩作荣)。老诗人屠岸欣然为该书作序,在序言中他写道,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作家、诗人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与汉族作家共同谱写着光辉的中华文学史。他认为,当今中国新诗界出现“双轨”现象:一方面,老中青三代诗人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有些人走入诗歌误区,号召颠覆崇高,颠覆英雄,颠覆传统,颠覆语言。作为当代新诗诗人队伍中一支生力军,许多少数民族诗人抵制诗的堕落,坚守真善美的底线,在弘扬本民族特色的同时,把视野拓展到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以至于全人类,他们身上同样寄托着中国新诗的希望。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则用“黄金少数”来形容这些获奖诗人和他们的创作,他认为,少数民族对于汉语的贡献并未得到充分的意识,这种贡献至今不曾停止,当诗人们在我们的文化中备遭质疑和嘲笑时,这些诗人们依然保持着“诗歌的荣誉”,庄重地体认自己的使命:记忆,想象,咏唱,传承。纪实三:“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授奖词:
一、吉狄马加:吉狄马加的诗歌里奔涌着犹如人类信仰般鲜红的血液,他倾注在诗歌中的永恒的大爱与仁慈悲怜的情怀依托这个背景。在绝对纯粹的领地,他的精神的俯瞰超越了故乡、种族、时间与地理的疆界,他因而成为当代中国具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如誓言般的诗歌,让我们相信:诗歌,是一个诗人生命核心不可替代的部分,源于这里的人性不泯的光辉呈现在他的诗歌里,具有阳光一样温暖的特质。由于吉狄马加对中国及世界诗歌独特的贡献,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二、晓雪: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晓雪在中国西南发出的诗歌声音,深沉而诚挚。他的诗歌清新深情,对所经历的生活岁月充满讴歌与赤子对母亲一样的赞美;他的诗歌里弥漫着浓郁的地域与民族风情,这样的歌吟具有水墨画的质地与溪水的灵秀,同时具有对光阴的穿透力。这是诗人留在诗歌中最真实、最珍贵的怀念。由于晓雪不可忽视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三、阿尔丁夫•翼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富有信仰的灵魂,如血脉一样尊贵,他以三十年对诗歌的坚守与勤奋创作承袭了伟大的撒拉尔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他诗歌庞大的心灵气象里,我们能够感知他的赤诚与深厚的精神依托。他由此成为青藏高原上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是对生命信仰的提炼与锻造,他的诗歌形如预言,属于久远。由于阿尔丁夫•翼人重要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五、木斧: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诗人木斧笔耕不辍,他以火一样的激情与水一样的哲思,回溯并展望生命的历程。他的诗歌,是对过去的、正在经历的年代的形象记录,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实。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六、阿尔泰:阿尔泰始终坚持用母语写作,他的诗歌中独特的蒙古高原景观,就如他所深情歌咏的醒来的语言。作为歌者,阿尔泰的诗歌,是他呈给故乡高原最精美的献词。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七、列美平措:列美平措的诗歌富有铁质与柔情,他诗歌的眷恋与倾诉,含蓄蕴藉。在他的一系列诗歌里,他以心血凝成的果实供奉圣地,虔诚而执着。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八、南永前:南永前的诗歌语境平实,饱含对自然生灵深切的感悟与热爱,流淌其间的同情和呼唤,源自诗人善良敏感的心地,感人至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九、娜夜:娜夜的诗歌随处可见女性细微的体悟,她的诗歌空间柔软美丽,辉映着温暖。在她诗歌平静的语流下,暗含持久的恳求。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十、何小竹:何小竹的诗歌风格独特,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贯穿着不同的视角与发现。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真实的生命纪实。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纪实四: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简介:
一、吉狄马加: 当代著名诗人,彝族。1961年生,四川凉山人,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代表作有《鹰翅和太阳》等。2006年获俄罗斯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及证书,同年因诗《“睡”的和弦》获保加利亚作家协会颁发的诗歌奖。诗作被译成英、法、德、日、西等多国文字出版。
二、晓雪:
当代著名诗人,白族。1935年生于云南大理,原名杨文翰。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阿尔丁夫•翼人:
当代著名诗人,撒拉族。大学学历,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曾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代表作《蜃景:题在历史的悬崖上》、《沉船》等。2010年应伊朗国家文化部邀请,参加德黑兰首届国际诗歌节,受到内贾德总统接见。
四、舒洁:
当代著名诗人,蒙古族。蒙古黄金家族成员。1958年9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毕业于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上海复旦大学首届作家班。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诗歌编辑。现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有诗歌选集《心灵的故园》、随笔集《大地的心》、《舒洁诗歌集》(6卷)等。
五、木斧:
当代著名诗人,回族。原名杨莆。四川成都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历任共青团广汉县委书记、四川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醉心的微笑》、《美的旋律》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年荣誉证书”获得者。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四十年代诗选》等一百八十种选本。
六、阿尔泰:
当代著名诗人,蒙古族。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飞马》、《阿尔泰诗选》等九部诗集。三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1987年、1991年内蒙古文学创作一等奖,《阿尔泰新诗选》1999年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七、列美平措:
当代著名诗人,藏族。四川康定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历任四川省甘孜州贡嘎山杂志社编辑、社长、主编,甘孜州青年联合会常委,甘孜州政协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八、南永前:
当代著名诗人,朝鲜族。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1993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著有《南永前诗选集》等,诗歌《祖母》、《相思集》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其作品共获各种文学奖34项。曾获英国剑桥和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荣誉成就奖章4枚。
九、娜夜:
当代著名诗人,女,满族。生于辽宁兴城。在西北长大。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著有诗集多部。曾获人民文学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等。《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现居兰州。在某报社工作。
十、何小竹:
当代著名诗人,苗族。1963年生于重庆彭水县。1980年曾参与“第三代”先锋诗歌运动,为“非非”诗派成员。代表作有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等。现居成都,为自由撰稿人。
第三篇:专家发言摘要 家庭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专家发言摘要
家庭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2015年03月06日
作者:黄文 樊世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节选)家庭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学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重要讲话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
【编者按】2月17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对家庭的论述,阐明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学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重要讲话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畅谈学习体会。
■总书记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家庭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它落实。
■总书记重申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地位,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
■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就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教育部门分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主要靠学校、幼儿园来推动,教育部门抓家庭教育应该是最恰当的。然而现在学校教育是教育部门管,家庭教育是妇联部门管,两方面难以结合。如果教育部门既管学校教育也管家庭教育,可以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缝对接。
家庭建设在治国理政中能发挥特殊作用
李明舜:总书记谈到:“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提到的“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以及2004年《三亚宣言》提出的家庭是社会稳定延续和发展的源泉,一脉相承。他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家庭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它落实。
总书记用“三个注重”全面地明确了家庭建设的责任。第一个“注重家庭”,我的理解是,国家、政府、社会要落实宪法提出的保护妇女儿童的责任。第二个“注重家教”,家教实际上由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完成。第三个“注重家风”,更多的是从家庭内部成员来讲。“三个注重”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党俊武:我认为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定位有两句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觉得习总书记对家庭的定位讲得非常到位,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讲,我们最多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但是他讲到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总书记从社会发展理论和治国理政两个维度对于家庭建设的论述言简意赅,立意高远。
石中英:总书记讲话重申了家庭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看成是和谐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有“求忠臣于孝子”的古训,也有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伦理境界。但是,历史上也有把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国家建设对立起来的时候,似乎一讲到家庭,就想到温情脉脉的私人关系,与宏大的社会理想、国家目标相悖,欲牺牲家庭生活的独特性,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和心理后果。1 总书记利用春节团拜这样特殊的时机,重申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这个观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
家庭建设习惯上容易被理解为是家庭成员的事,就像家庭教育容易被理解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属于家庭内部事务。但这次总书记的讲话是从社会建设、国家建设的高度来谈的,家庭建设已经不再是一件家庭事务,而是一项社会工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以及学界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到家庭建设当中来,不能只把家庭建设的任务留给家庭成员。
赵忠心:我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实践30年了,咱们国家领导人在春节团拜会这样一个很正式的场合谈家庭教育、谈家庭建设还是第一次。他把家庭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令我们家庭教育工作者十分激动,倍受鼓舞。
社会建设必须补上家庭建设的短板
石中英:家庭建设的内涵很丰富,其中包括家风的建设。家风和社会风气互为促进。家风不好,最后会败坏社会风气;反过来,家风建设不能脱离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不好,也会影响家风。所以加强家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反过来也为家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土壤。
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就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家训是对家庭价值观的凝练和表达,是家庭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家风是对这些家训的追求和实践。家教应该把家庭核心价值观,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下去。家庭关系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积极的和得到时代和历史认可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家庭在社区生活中的角色和行动,也应该体现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树立一个家庭及其社会成员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在这方面,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历史遗产可以继承和弘扬,需要积极地挖掘和利用。
党俊武:家庭建设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内容,我们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得比较多的是经济方面,但是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面没有中国传统的根基即家庭文化则是一大疏漏。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新型家庭文化到底是什么。
家庭政策创制也非常关键。围绕家庭教育、家庭建设怎样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十分重要。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家庭问题,家庭公共政策搞得非常好,仍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的家庭文化根基深厚,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以习总书记讲话为契机,积极响应、积极行动,着力从家庭公共政策上开拓创新,针对相关问题作出制度安排。
郑新蓉:对于家庭建设,在制度建设上西方国家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包括家庭的税收政策、社会补贴政策等。我们的福利政策主要偏向于特殊人群,对他们补偿的过程中,主要是补生存方面,忽略了发展,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人的发展;可能给他一点钱或实物,但是社会不会替他承担部分家庭劳动,不会关注他的家庭负担。在加深老龄化的社会,如果把所有的成年人拴在父母身边,因家庭拖累而走不出去的话,会使这个社会裹足不前。青少年的发展对国家很重要,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反映人性的窗口,政策上怎么来平衡。妇女和男性的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但是西方走过了,妇女的解放也带来了家庭的解体,中国不能重蹈覆辙。既能够两性平等解放,家庭还不解体的中国之路怎么走,我们还需要探讨。
鹿永建:中国社会建设必须补上家庭建设的短板,因为没有家庭建设就没有家庭教育。为什么呢?每个家庭内部的家庭教育是以身教为主兼顾言传,身教就是家庭建设本身,而每个家庭的家庭建设包括家庭中每个角色的自我认知、尽职尽责和优质家庭关系的建设。加强全社会家庭建设逻辑起点在哪儿?应当从重新认识何为家庭入手,从加深认识家庭这种人类特殊组织形式的特殊规律开始。
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程方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每个家庭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建设实际上一直是被忽略的区域。很多社会事务都有专门的部门来管,可我们想一想家庭是谁负责,好像跟妇联、跟工会有点关系,但是其只关注了某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十分关注经济建设、物质发展,很多家庭也关注经济建设,但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伦理建设都非常缺失和薄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深层危机。
党俊武:家庭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家庭精神的迷失。现在都在讲各种制度安排、战略规划,这些固然重要,但制度精神更为根本,因此,在家庭建设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东西。总体上来看,我们的家庭生态已经到了比较严峻的状态。现在都说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看起来都是国家层面的,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许多问题与家庭建设有关,与家庭教育有关,与家风有关,比如腐败、青少年犯罪,等等。我们要思考一下,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后面会出什么问题。习总书记讲家庭建设的“三个注重”主要抓的还是深层精神的问题,可以说切中要害。
李明舜: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和家风,有几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一个是要警惕个人主义在家庭领域过度泛滥。如果家庭成员不是更多地把责任和义务放在首位,在家庭内部片面强调权力本位,家庭关系就会出现问题。第二个是要警惕家庭关系中财产关系反客为主。第三个需要警惕在家庭中过分强调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家是底线,不能把它作为治家的根本。再一个是要警惕封建糟粕死灰复燃。
郑新蓉:我们现在一提家庭教育尤其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就一股脑儿地不分好坏都加以效仿。例如电视上某部门表彰的一位女性,曾经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为了赡养父亲而与丈夫离异,穷苦艰辛地养了父亲13年。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惨烈的孝顺吗?家庭建设中遇到困难只能靠个人这么解决吗?家庭建设的正常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的制度安排,一个是社会组织的支持。今天,家庭之所以承担这么重的负担,是因为原来曾经可以依托的一个个组织和机构逐渐退出的结果,例如托儿所等。
俞启定:家庭教育现在存在两个基本危机。第一个危机是谁来做家庭教育。传统社会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是父母,广义一点叔叔、伯伯等家族长辈都可以。现在还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认真地做家庭教育,还有这种意识,或者还有这个精力和能力。第二个危机是家庭教育内容完全偏离。城市家庭基本上只关注子女的学习和分数,农村家庭基本上关注的是挣钱。一个关注分,一个关注钱,使得我们在树立核心价值观方面遇到非常大的阻力。还有溺爱无底线。一个是没有道德底线,如家长在地铁进站口带着孩子逃票。还有一个是没有教育底线。过去的家长都嘱咐老师严格管教孩子,现在完全反过来,孩子吃一点小亏就找学校算账。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是一个大问题。
张良驯:家庭教育的误区是重知识技能,轻道德法律。从我们的调研看,72%的家长热衷于请家教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教育的理念是功利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单一甚至是包办的。67%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钢琴考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至于孩子的道德方面很少过问。围绕考试科目的学习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位,使得一些学生看似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对道德法律观念缺乏必要的认识。我到过一些未成年犯管教所,这些孩子89.8%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如果主要还是围绕考试升学来做,实际上就是扭曲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矩意识。日本家庭教育中守规矩的教育重于学习知识,他们很重视培养孩子懂规矩。家庭不同于学校,家庭首先是生活的地方,家长重要的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做,这是最基础的家庭教育。现在很多家长自己不守规矩,心里没有底线,闯红灯、说假话等等,自己钻空子,还把不守规矩的缺陷教给孩子。
程方平: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的家庭教育,学习型的家庭建设,而不仅是着眼于经济上、物质上、名利上的,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社会导向来影响它正向发展。家庭教育不光是学习教育,也不光是对子女教育,其实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在学习型家庭当中得到终身的帮助和资源。
家庭教育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
赵忠心: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应该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家和万事兴,这是不变的真理。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意味着人们的生存难度加大。越是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家庭的地位作用就越重要。家庭是避风港,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休养生息。
家庭教育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中国的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动状态,封建性质却没有变。为什么换了这么多皇帝都没有变,长治久安依靠的无非两条,一个是“法治”,一个是“德治”,家庭教育是一条主渠道。现在虽然有很好的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因为学校教育发达了就可以放弃了。读点书学点外语,这些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应该是做人的教育。古代家训谈读书识字的很少,都是教人如何居家处事为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觉得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过去的三纲五常就是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秩序。现在应该有类似三纲五常同时具有时代色彩的东西,通过它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秩序。家庭秩序好了,社会秩序就好了。
张良驯: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功能缺失,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培养孩子一个重要情感是依恋。依恋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感,也是人际间相互信任的最初来源和核心。依恋这种情感只有在家庭中才可以慢慢建立和发展起来。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如果对孩子陪伴不够、交流不足,孩子就会出现易怒、敌对、封闭自己、拒绝亲密等行为表现,对以后的人格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程方平:过去我们都是从理论来推导家庭教育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我建议还要做一些深入调查,从家庭本身、家庭和社会、学校关系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靠号召或是推出过高的普通人难以做到的标杆。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有一个普适标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朝着理想的家庭方向努力。
在教育界,我们把教育分成段、分成块,不太关注人的一生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在社会中的发展关注得比较少。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规范标准都能够和谐统一。我们看历代的家训家规,它和中国人总体的道德规范,甚至跟当时的国家法律并不相悖。现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个体的意志增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分裂的、错位的,抵消了很多正能量。怎样让这三类教育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特别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育部门主管家庭教育可事半功倍
赵忠心:一般人们认为婚姻家庭由妇联分管。这次总书记讲家庭建设、家庭教育问题,不是针对妇联讲的,应该是给各个政府相关部门布置的任务。我跟妇联合作了很多年,尽管她们工作很努力,但是由于体制、关系不顺,她们的工作事倍功半。妇联做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还得去动员人家,但学校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因为学校干了以后教育部门不作评价,学校没有积极性。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教育部门分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主要靠学校、幼儿园来推动,主管学校的教育部门抓家庭教育应该是最恰当的。然而现在学校教育是教育部门管,家庭教育是妇联部门管,两方面难以结合。如果教育部门既管学校教育也管家庭教育,可以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缝对接。把家庭教育明确作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 4 绩的一项指标可以事半功倍。
陈建翔:当下很多家庭教育问题都是在很低的层次上进行讨论,停留在经验和常识层面,很少有系统化的研究和科学性比较强的理论。这样一种状况造成很多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混乱。我们期盼政府或者研究机构能够进行系统组织,带来一些质量比较高、学术水平比较高的理论。
比如,现有家庭教育的概念就存在很大问题。什么是家庭教育?我们查阅过几乎所有相关的著作、论文和词典,发现大部分都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依附来看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形态,当作具有自己独立价值、独立使命和特殊规律的领域。一说教育就是学校教育,言教育必学校。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对家庭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界定就有问题。本来各有使命、各负其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大教育形态,一边被double(加倍的期待、加倍的投入、加倍的负担),另一边则被严重削弱,自乱营盘,失守应有职责。一方面是某种程度的“教育过度”,另一方面是某种程度的“教育失责”。
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抹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
其实人类有学校教育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中国从正规学制开始最多一百多年,而家庭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专业人才服务的教育,它是通过培养人才带来人生的成功。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它最终带来的是人生的幸福。二者之间有一些交集,但又有基本的分工和各自独立的价值存在。
所以把家庭教育完全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助手,这种界定需要探讨。总之,这个领域需要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达到总书记给予的让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在治国方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文字/本报记者 黄文 摄影/本报记者 樊世刚)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6日第7版
第四篇: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动摇中国国家安全基石
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动摇中国国家安全基石
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国家的巨大风险新疆7。5事件只是一个开端。今天同胞还沉醉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洗脑迷梦中,但我不能任由我们国家走向万劫不复与全社会的麻木不仁。
在昨天,历史已经见证了我的远见与爱国心;在今天我也全力以赴,反抗计划生育政策在今天的中国是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的,但我无所畏惧。只因为我,陈天,高凉陈君并不想我的祖国一如苏联那样走向最终的崩溃解体;明天,历史必将会再次证明我陈天的人格与丹心!
主体民族的减少必将会导致到多民族国家的彻底崩溃解体,这个结局放于任何一个从事辽阔地理空间统治控制的国家都合适。
不要笑话我了,只是因为我比你看得更远点也才更感到痛心疾首!
陈天的名作《帝国学与陆权战略》已经在中国互联网广为流传了,热心的读者早已经将其编成电子书供大家下载与阅读。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中国历史最终能够长久“记住”陈天这个人,第一原因就是因为我写过一部叫《帝国学与陆权战略》的书。
那些高高在上自以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历史将会叫你最终食血。新疆的7。5事件只刚刚是个开始而已。
现在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就实际上等同于纳粹组织,但纳粹德国也有崩溃的一天,历史将会证明强制实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国家已经造成了多么重大的伤害。
我长期研究苏联帝国崩溃解体的根源。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国内的声音几乎都是一片歌舞升平,以为从此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苏联内的民族冲突问题了,一个“真正的苏联人民”从此诞生于人类历史。
而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理想主义思想已彻底破产。
中国三十多年来持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国家安全所造成的巨大安全威胁,就表现于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占中国国家总人口成份比例的“绝对优势地位”出现了动摇,这可是危害国本的真正大问题。
至于中国的“上层阶层”是否还铁板一块绝对支持计划生育政策,事实已经表明完全不是这样,如军方就已经对计划生育政策存在巨大的怨气,毕竟维护中国国家真正统一的核心力量是军方,是枪!
至于高凉陈君日后是否会移民新疆,如果国家有这个需要与请求,在下义不容辞,当为国赴汤蹈火!新疆作为帝国统治的“前沿地带”,需要的不仅仅是热血还要有真正一流的“政治运作与管理技巧”。
而本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新疆驻屯军”设想的坚定支持者。一句话,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帝国,而帝国的恒久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按“帝国的生存法则”来运行。
改革开放之初,邓公认为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军队的发展要“忍一忍”,结果大量军事装备研制工程下马为经济发展让路。但这一政策也是暂时的,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台湾独立风起云涌,军队装备研制大发展又重新上路。
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其合适的一面,毕竟那时国家极穷,要控制“食口数量”,要将国家资源优势都投入于发展经济。
问题是世界都是变动的,时至今天中国国家的形势已经彻底改变。国家经济上来了,但国家安全形势却日益恶化了,新疆发生的7。5事件就是严重的警示。而在新疆平暴之类的“帝国统治控制事务”工作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的军队,是我们控制的枪。而决不是计划生育委员会。
人有三衰六旺,国有轻重缓急。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为今中国计,未来中国的安全形势将向何种方向发展,将完全取决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与否。而与军队的迫切需求相比,牺牲下计划生育委员会又算什么?!
在人类帝国的运行机制中,从来都是“枪”在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在MSL极端势力全球爆炸性扩散的今天世界里,决定中国国家安危与汉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军队的忠诚与强大”而不再是其它的一切虚幻的东西。
因此,与人民军队作对,你就是中国的敌人,汉民族的敌人。好自为知之。
当“国家安全”已经上升进而取代“国家发展”而成为国家政策的首要关注目标之时,国家的政策就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是无法回避的重大决择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当“国家安全”已经无法再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环境之时,“国家发展”的政策就必须要为“国家安全”的政策而让路。象苏联帝国都样,国家都崩溃解体了,还发展什么?!
因此今天计划生育政策必须作出重大调整是必须要的事情,与趋势为敌你就是历史的罪人。
象中国这么一个从事着辽阔大区域地理空间统治控制事业的国家,主体民族如果没有足够充沛的人口数量优势,国家军队将无法对“帝国统治的前沿地带”进行“足够密度与足够深度”的严密控制。
这样帝国国家社会就会日益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安定因素”与“地区无政府现象”。帝国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控制的日益剥弱,一旦“力量的真空地带”出现,其它各式各样的分裂势力与封建割据势力就会迅速沉渣泛起进而取而代之。
日后一旦帝国中央政府出现突发性危机与事件,诸地区间早就潜伏着的分裂主义势力与割据势力就会立即揭杆而起“分土裂国”。苏联帝国的彻底崩溃瓦解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冷,因鉴不远中国当时时自警醒反省。
搞国家战略级别的预测从来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这些事一个大国,帝国中总得有人做才行。这也是华夏文明为什么能够历经那么长久的历史风霜吹袭数千年来不断绝于人类历史的核心根源。
我的影响力在中国互联网极为广泛,如果我的理论是书呆子理论那么我也无法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拥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力。我这个人是无所畏惧的,早年我就直接向国务院写过信表达过我的观点与看法,最高层是完全知道我是谁,并且是个什么人的。我的网名叫高凉陈君,实名叫陈天,我的身份证号码最高层都知道的,有话就说,就事论事就是我的风格。
我从上互联网之始就开始网络实名,我的重要评论从来都是直书真名的,因为我必须要向历史负担,并自认为自已的东西能够最终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
我现在坚决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首要就是中国国家目前的安全形势已经不容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上再作“驼鸟政策”了。如果中国国家最终如苏联帝国那样崩溃解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不能够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所用,我们今天还有必要要拼着老命发展经济吗?!我们绝对不能够容忍我们努力发展经济却最终为了别人做了嫁妆。
在我心目中“保住劳动成果”与“创造劳动成果”同等重要。
毛泽东主席说过,只要有了人,人间的一切奇迹都能够创造。我当然不认同人越多越好的想法。但在中国今天高度城市化的现实背景下,只使完全开放人口政策,中国也断然不会再现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可能。
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高能量消耗密度”社会,人口的再增长潜力早就被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所彻底抑制住了。这也是今天的日本,韩国与欧洲国家为何只使从来不曾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却人口反而出现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核心根源。
如果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宣传专家与高官能够胆敢同我开展电视讨论直播会,我能够奉陪到底。
现在中国国家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已经由“国家发展”渐步转向“国家安全”领域了。如何在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与MSL极端势力急速全球扩张化的历史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国家的内外方针大政,持续保持中国国家的主体民族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根本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中国政治领导人面前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核心大问题。
由其是MSL极端主义全球化将会对地球上今天占据“主导”地位的各国政府将会带来何种程度的冲击与深远影响,这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主席胡 锦 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们而言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棘手大问题。
当年丘吉尔在评论张伯伦时,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和平爱好者,但他根本就不知道他所面对的飓风有多么的巨大!
同样的道理放置于今天的中国,美国与俄罗斯诸主流大国面前也一样。
MSL极端主义借助全球一体化浪潮正急速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泛滥成灾,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主流大国的政治领导人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这可是全无古人的大问题。
极端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必将持续弱化中国国家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绝对控制能力,这一点可是明确无误的现实问题,相信这道理主席,总理们比我们都深有体会。
连美国本土的胡德堡都会发生恐怖袭击,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可以预见吗?!他日地球上世俗的文明社会我们能够相信谁,依赖谁“一点即明”!
高凉陈君
2010,10,15(重新整理)
第五篇:目标是人生的基石
目标是人生的基石
——读毕淑敏《目标要趁早》
美国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在培训狗时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小狗的目标是什么?”,两夫妻面面相觑,没想到连狗也要有目标,从此他们便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做人?
“你可能丧失了所有的财产和所有的亲人,但只要你的目标还在,你就还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存在,你就并不孤独和无望。”对,目标与人的关系甚至比亲人更亲密。当你有了坚定的目标,它便与你的灵魂共存,伴你的心灵闯荡,因为它是你的目标,是你对未来的综合的独一无二的期望,是你不会丢失的拥有。
“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本的母本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濡养。”或许我们从小就被赋予父母的寄望、心愿,听听话话地想让父母开心而把它们当成自己的目标。然而,当你闭上双眼,细听心灵的声音,你想到了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吗?若是金钱,那这个目标是终极的吗?只会不停地延伸下去,产生无穷无尽的追求与相应的担忧和勾心斗角。若是美丽,那这个目标是恒定的吗?美丽有不同的标准,有频繁的变化,有无法避免的褪色。若是快乐与幸福,那么我们就需要体现自我价值。很明显地,没有目标何来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为人生确立自己的目标。
我的目标很平凡,自从看了一部关于一个脊髓小脑萎缩症的病人的电影《一公升的眼泪》之后,我决定要当一个医生,让不幸遇上死神的病人找回生命的希望。这个目标让我撑过了很多次的孤独、烦躁、懒惰与自卑,当我遇到困难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为了这个目标咬紧牙关挺起胸膛,因为我知道现在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朝我的目标进发的。我知道自己还不成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等仍然不足,但人是在锻炼中成长的。只要目标坚定不移,必定能逐渐进发,逐渐成长。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目标这个问题,有几个人都是没有目标的,有的是不愿意想,打算过一天算一天,任由“命运”的安排;有的是没有想过,处于被动状态,任由父母老师“摆布”;有的准备想,慢条斯理地说正直花季青春的现在何必想这么多。这些心态我想我暂时是不能理解了,假如是我,没有目标的生活不就显得浑浑噩噩的吗?即使做好别人吩咐的每一件事,做一个大家称赞认同的人,没有目标也会觉得迷惘吧?就像人生还处于起跑线上,方向还不清楚。
“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所以说,目标是人生的基石。